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874|回复: 7

修行精要---人人必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26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佛教论坛和学佛网 其中观点不尽完全正确,另外也还有儒道和气功的东西,但学佛人遇到的问题和基础与方法次第,讲得很详尽,很值得参考的)

修行精要---人人必读---更要认真读认真学认真悟


一、学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内容

1、人生的含义(人来到这世上的一辈子为了什么?)
        我们人活在世上到底是为了什么?恐怕很多人一辈子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也有很多人想过的,但找不到答案,于是还是和大家一样那么活下去了。也有很多人去寻找答案,于是有很多献身于各自信仰的出家僧人或者牧师、修女等等。
        人来到世上是为了什么?从小孩子被父母关爱,长大之后上学,上了大学毕业之后工作,找个爱人结婚,然后再生小孩子,就和自己父母一样。这就是一辈子的路吗?这样的一辈子有意义吗?和动物又有什么不一样?表面看起来动物是比人要低的,城市中、农村里的动物比如鸡、鸭、猪、马、牛、羊等他们有很多自己不能做主的痛苦,他们会被人吃掉,被人杀掉。可是野外大自然当中的动物比如老虎、狮子、蚂蚁等它们也在重复我们一生一世的这种步骤呀?我的一世和他们有什么不同吗?
        严格讲没有什么不同。因为我们的生活本来没有什么意义,在按部就班的生活过程中只是为了一个活着的简单目标而做事。但是活在世上的生活如果我们给予它一个远大的目标,并为了这个目标去努力的话,那我们的一生就有了意义。
        出家人因为了解人生的真相,为了修行,普度众生而选择出家苦修。当年鸠摩罗什翻译大乘经典,有人告诉他,他翻译大乘经典对他自己非常不利,但他义无反顾的去做。作为他本人,他遭人囚禁很多年,被绑在牛背上遭人嬉辱,即便贵为国师,他这个出家人还被国王赐予了许多媳妇,就为了让他能留个聪明的后代,他个人遭受了难以想象的各种苦难,但是他翻译的各种大乘经典流传于世,荫泽后人,开启了后世无数人的智慧心灯。历史上又有多少人是为了他人而发心去做大事,从而使得自己的一生有了意义,而不是像野外动物一样,过完一生。

2、娑婆世界有多苦?
        佛经讲娑婆世界很苦,我们好像没有觉得,人世间挺好的,为什么说苦呢?是吗?真的很好吗?在这里没有长久的东西,一切的东西都是会变的。山川会倒塌,河流会改向,家人终究会死去,爱情也会失去,兄弟姐妹会分散,友情会变。地震来临时人不由自己的控制,死亡的来临不可预期。在平静的生活下面没有可以预期的各种变动,我们无法控制外面的人和事,就连我们自己也无法控制,我们会生病,会烦恼,会生气,让自己心情抑郁,难过,痛苦。

3、人身难得
        很多人不知道人身难得。我们地球上人多,有60亿呢!!我满眼看去到处都是人,有什么难得的。
如果告诉你,佛陀告诉众人,整个世界实际上有十法界,我们眼睛看不到的其中声闻、缘觉、菩萨、佛陀是四道,有地狱道、饿鬼道、阿修罗道,天人四道,而我们眼睛能看到的只有人道和畜生道。在这十法界的世界中,能得人身的难度,就和在大地上有无数灰尘,而得到人身的机会只和我们手指甲上的那一点灰尘那么多。再有个比喻,海面上有一个圆木,里面有个孔,这个圆木会随着海浪四处漂浮,海里有一只瞎了眼的大海龟,100年的时间它才会浮到海面上一次。得到人身的机会就如同瞎眼的海龟到了海面上把自己的头放到圆木的孔中一样难,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难度,这种几率是多么的微小。为什么有那么多被堕胎的婴灵不肯饶恕他们的妈妈或者爸爸,因为他们无数劫以来得到的好不容易的投胎机会被扼杀了,他们很怨恨,所以他们不肯走的,有的还要报复。
        
        得人身的机会难得,还有一点是在我们看不见的六道里,只有人身是可以用来修行的。这也是为什么现而今各地的附体现象非常频繁的原因,因为只有人身是最适合修行的,可以做功德,可以听经闻法,可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畜生道里许多的狐狸、兔子、黄鼠狼等修炼万年,他们也还要借人的身体来积攒功德,让自己提升更高,这就是很多附体、大仙儿出马的原因。
        换言之,得人身的机会如此难得,其实来娑婆世界里人的本质任务就是要修行的。每一个人来到世间都要面对自己前世的种种业力的考验,如果不能继续修行,沉沦于五欲的享受中去,浪费福报,如同大自然里的动物一样虚度一生,下一世我们会到哪里?没有人可以保证,以现在世间的福报如此之大,造业速度如此之快,即便从几层天上下来的天人,到人间几十年的时间,也能把自己的福报耗尽,最后几十岁的时候变成病痛满身,最后直接到地狱报到去了。
        人之所以生而为人,因为自己宿世的业力和愿力牵引而来,有人身万分珍贵,如果不知道珍惜,死之后去哪里不可预知,也许地狱,也许饿鬼,也许畜生不得而知。在人生短短的几十年里,有幸听闻佛法,真是福报很大,而如果不能抓住这样的机会好好修行,那么顶多是积攒微薄的福报到下一世去继续享福,以后再想修行,听闻佛法也不容易了。

4、我们为什么会有烦恼?痛苦?为什么会生病?
        我们活着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就算我们没有一个长远打算,我不想追求高远目标,我就想一辈子平平安安的,家人幸福,工作到退休就行了。可是就连这样的目标我们也难以如愿。为什么?
        我们家庭有烦恼,父母看子女不听话,子女看父母太贪婪或者太唠叨,夫妻看对方不顺眼,兄弟姐妹看对方有问题,处不好关系,甚至关系坏到让人痛苦到自杀的程度。前几天新闻里一个女市长跳楼自杀,因为家庭矛盾的原因。
        还有我想平平安安,为什么我是一身的病痛,为什么我的家人会有病痛,花钱很多,还治不好,这样的痛苦实在能把人逼疯。这时我们还认为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吗?为什么连我们最简单的小小期望都达不到呢?
        因为佛陀告诉我们三世因果。每一个人来到世上,都是带着自己前世的业力和习气、秉性来的,而今生你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和你前世有各种因缘的人。我们来到人世间,不记得自己修行的本质任务,也就是本性迷了,随着眼、耳、鼻、舌、身的五欲的沉沦,于是我们再造下新的罪业,也就把我们本有的福报耗尽了不说,还使得前世的很多造的业显现,就受了新的业报。
        这所有一切的毛病,都是因为我们不懂的从反观自己开始做起,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别人的毛病,我们的心总是挑别人的错,我们从来看不到自己的毛病,我们总是找别人的不是,我们从来不说自己不对。
        想要改变这一切,要从心开始,从改变我们自己的心开始。有句话说得很好,“和谐世界从心开始”。


二、我们为什么要学佛?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
        这个问题问得简单,回答起来五花八门。
        有说学佛好,家里事事顺意;也有说这个世界太苦,学佛可以早点脱离这里,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有的说我遇到痛苦的事、烦恼的事,学佛之后我不痛苦了,不烦恼了。
        严格一点讲,现在社会中看起来学佛的人多,但真正学佛的人少,为什么这么讲?大多数人只能简单说是到了一个程度信佛,就像相信人间有土地老爷,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海龙王一样。

1、
        很多人自诩学佛,他会去念佛,读经,放生,供养,好像学佛之后的事他做了很多,但是学佛的根本宗旨他不知道,最终是只积累了一点人天福报而已。事情一直顺利还好说,一旦遇到重大的不顺利事情,比如自己生病或者家人、亲朋生病,或者遇到车祸等意外事故,他会心中怀疑,我一直学佛供佛,为什么佛菩萨不保佑我呢?

2、
        更有甚者,有的人学佛没有学好,运气越来越差,脾气越来越古怪,与家人相处不来,到寺院与居士、僧众也相处不来,最后变成一个孤家寡人,还让别人谤佛,“就这样学佛,还不如平常在家人呢!”

3、
        还有的人学佛做了很多事,理论学了不少,事情做了不少,脾气秉性几年如一日,于是乎一边学佛口念真经,一边随顺自己的脾气秉性造业继续做恶,这样的情况下,身体有病,精神不好,更是无法让别人升起对佛法的信心。
        以上简单举了几个例子,说明的是上面的都不能算是学佛,为什么?
        很多学佛人,都在执行本门的教义,禅宗参禅,密宗三密相应,净宗净念相续,手段不同,总之没有离开参禅明心见性为基础。否则就是盲修瞎练,难成正果。有的诵经万遍,有的十万大头,有的持咒念佛不断,有的放生消灾免难。有的诵经回向给自己的冤亲债主,求得平安,有的做义工等等。虽说是善举,有得法不得法之分。无为者功德无量,即不为自己的种种发心,为法界众生而不是为自己去做。有为者小小福报,凡是带着有求菩萨的目的的心都是有为者,谈不上功德。从中不难看出真修与假修。真修者:“见景生情心不动,般若智得菩提行,利益众生无为法,明心识我性本空。”可有的学佛变成了求佛,他们很多是把佛菩萨等同于和玉皇大帝一样的神仙一样来求,和佛菩萨做交易,我情,亲情加友情,情情不断难放下。有病求佛保健康,家庭有事求佛保安康,求佛保我发财能致富。找到好工作,好对象,两地分居到一起,白头到老寿命长。孩子升学升博士,家庭幸福又安康。三亲六顾求个遍。还求死人上天堂。学佛吧!吉祥如意佛加持,好好念佛升极乐,解脱苦难把福享。
        有的学子不是这样学。通过念佛,诵经,持咒,坐禅,观想,放生,超度等,就以为自己是学佛了,有的人有点成就就了不起了,专讲他人过,自己苦来了。认为自己是传承,正道,其他门派在利益众生也是外道。流言蜚语对他门不敬。更严重的是修行不修自心,专门拉帮结伙,抓对方的毛病,大做文章,壮大自己的团体,专讲他人过,自己苦来了还不知道造口业。什么经都会诵,就是心经不会诵,难得成就,不是吗?不知道上求佛道见自性,下化众生菩提心。念佛修道心与佛相应。
        对学佛人来说,问“为什么要学佛?多数人讲:求往生极乐世界!请想没有实证,会成妄想,实践证明,学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修道的人多成就的人少。为什么呢?
        “学佛修真,无垢通神,无为利生,菩提圣人。”说明什么呢?一切法门净心为要,一切法门见性为要。八万四千法门,修行的总核心是明心见性,把自性引出来,成佛之空性,性空心不空,即是中道行。理事二圆融而得成就!
        “心光照大乾,处处以佛应,为而无为法,般若即圣名”
        可是他们从来不知道,一切唯心造,所有的罪业都是自己做的。学佛有句话,很多人都知道,可是很少有人把它当回事去认真做,“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首先要了解佛教,佛教是释迦牟尼佛对宇宙人生真相的一种教授,是一种教育,他告诉我们人生是怎么回事,世界是怎么回事,宇宙是怎么回事,我们如何能离开痛苦,得到快乐。我们人人具有佛性,只是因为自性迷了,沾染了无始劫的业力,所以才是我们现在的人身。学佛就是要学习佛陀对我们的教育,想要离开痛苦,得到快乐,要按照佛菩萨的教导去做。通过“闻、思、修”。闻是听经闻法,经过思虑而燃亮心灯。明其心,善行可作佛,恶行必成魔。利人升天得快乐,损人下地狱。成就不成就在心一念间。成就什么呢?觉悟二字。觉者利人利己,关爱他人是关爱自己。原因:救死扶伤,助人为乐。和搞好和谐社会,人人献爱心是一样的道理。有难大家帮,本身是利国利民,国家强盛,民族兴旺。国富民强的道理人人都懂,不必多说。这都是发菩提心,行菩提道而无为。既是只知耕耘不问收获。
        所有号称自己学佛的人都要回过头问问自己,我是在学佛吗?我真的在学佛吗?
        修行人:在表法善举上下功夫,如:念佛、诵经、持咒、礼佛、打坐、印经、放生、超度等下功夫。是读了很多经,念了很多佛号,诵了很多咒语,放生很多,布施很多,可这些就是学佛吗?
关键修净心,见性如何?是否烦恼变菩提。发没发菩提心,向佛发过大愿吗?行菩提路,怎样行愿利生的?这是精进的标准。
        我们发菩提心了吗?我们觉悟了吗?我们断恶修善了吗?

1、学佛是怎么回事?
        学佛,学佛,要学什么?
        有人学佛理,读了很多经书,看了很多经典,讲起理论头头是道,自己从来不去实际来做。
有人按照教导,非常热衷于到寺院拜佛、上香、磕头、印经、放生,但是不知道去学习佛理,热衷于到处朝山拜庙,访高僧,从事相上很精进,可从来不从心里去做改动。
        有人学佛很精进,天天要拿出几个小时念佛,磕头,听经,可是从来不管家里,更有甚者,班也不上,我就天天家里念佛,想着佛菩萨接我去极乐世界。
        学佛要学习佛佗对我们的教育,同时也要学习佛佗的精神,要像佛菩萨那样去发菩提心,去觉悟,要断恶修善,从当下开始。

2、学佛要用什么态度对待人生?对待修行?
        学佛要用众人我师,我是学生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对待修行遇到的每一个境界。
        学佛人很容易碰到一个词,冤亲债主,在这里要更正一下概念。
        上辈子,我们对他们造了业,今生,上天安排他们来给我们了业了。有业,我们就要堕落三途,有债就要还,今天,不必我们去找他们还,他们来找我们了,我们有机会还债了,为什么我们不能张开怀抱热烈欢迎我们的了业菩萨呢?所以,没有怨亲债主这个词,只有“了业菩萨”——来了(liao)我们业的菩萨,了业菩萨来了,我的心情是极乐的。因为,我的业,有了(le)了结的希望了。
        俗人眼中的仇人,是佛子眼中的怨亲债主,是学子眼中的了业菩萨。
        印光大师说:人人都是菩萨,唯我是凡夫。
        我们的生活中,除了了业菩萨,还有帮助我们的顺缘菩萨,以及考验我们的逆缘菩萨。
        期待所有的人,都能认清我们周围的人都是菩萨,只有一个凡夫,就是我们自己。

3、为什么学佛修行很久没有进步?
        有人喜欢用学佛多久来衡量一个人的修学程度,一提到自己学习了十多年似乎就有了资本一样。可是也遇到很多人苦恼,为什么我学习很久,好像一直没有进步?这要看我们学习是怎么学的,我们是否从心里深信因果,我们是否按照佛佗说得那样去做,我们是否忏悔了自己做错得事,我们是否改正了自己的脾气秉性,不再造新的恶业。
        一边学佛,做着很多表象上的事情,天天诵经、念佛,心里妄想不断,更有甚者,脾气秉性很大的学子,一边念佛,一边造业,表象上精进掩盖不了自己的造业,时间一到,恶业显现,于是就有了很多这样的疑问,“我学佛之后,吃素,烧香拜佛,很精进也很虔诚,为什么我还会生病,遇到祸事呢?”

4、学佛有没有进步、是否正确的衡量标准

1)脾气有没有变少;
2)运气有没有变好;
3)家庭是否和睦,家庭成员是否健康;
4)有没有见性;
5)有没有般若智慧。

原因:
①脾气有多大,业力就有多大,所以,如果你真的忏悔消业了,脾气一定是少了。

②如果你修的是正法,你的运气一定会变好,这就是福慧双修,你的运气好了,事业、家庭顺利了,父母才会安心,这是孝道。如果你自己诸事不顺,父母寝食难安,是没尽孝道。

③如果你学佛后运气变差了,一定是修错了,你修的不是正法,这个时候,你千万不要告诉人家你是修佛的,否则,人家看你这个样子,会吓跑的。这无异于谤法。

④学佛先作人,菩萨说:“众生未度尽,誓不成佛”。只有你身边人人都是菩萨了,你才有可能是菩萨,只要还有一个人不是菩萨,那你就不是菩萨,这个时候是不可以翘尾巴的。

⑤真正的孝道是上敬下和。只给父母钱不算孝顺,父母生你养你,是给你孝顺的,不是给你吼的。你不孝顺父母或你配偶的父母,你的孩子一定多病或没出息。如果你有兄弟姐妹让父母不安心,也不算真正的孝顺,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病,你真孝顺,要帮父母安排他们的其他孩子,也就是你的兄弟姐妹。总之,父母不安心,就是你不孝。

⑥功德回向给活人,不是病就是灾。建议功德回向给了业菩萨,即你的冤亲债主。

⑦现在的人,看配偶不顺眼,看公婆不顺眼,看岳父母不顺眼,甚至看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子女都不顺眼,看上司不顺眼,如此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如果学佛还能有成就,岂不让天下人都以学佛人为耻?谁还屑于学佛?所以,要学佛,先学作人。

⑧学佛见性成就,只有30个台阶,非常简单,但是,现在的学佛人,都盯着第21个台阶,想一步跨越,却永远不可得,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的修行,却原地踏步。真正的学佛人,要先学作人,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爬,结果很快很轻松地怕到顶峰,开悟见性。所以,学佛,要“人道尽,天道返,佛道成”。

⑨以前作过的错事要忏悔的,末法时期,弥天大罪,一悔即消。以前对他人的怒恨怨恼烦要忏悔,杀盗淫妄酒要忏悔,贪嗔痴慢疑都要忏悔。

⑩怎么忏悔呢?现在的学佛人,杀个人忏悔15秒就告诉我忏悔完了,要不就是读读经,或者回向,或者读人家拟好的忏悔文。于是我就问,我无缘无故暴打你一顿,不向你认错,我回家一天读一遍《梁皇宝忏》,连续读100天,你能原谅我么?所有人都会斩钉截铁地告诉我,不会原谅我。那么,你为什么己不所予,偏要施于人呢?真正的忏悔,是直接向被你伤害的人真诚道歉,如果能真哭出来,痛改前非,则善莫大焉。


三、学佛的关键在哪里?
        开发心智,能当下明心见性,成就菩提。
        佛陀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无一法即是如来。” 佛陀讲八万四千法门,流传于世的不多,八万四千法门,学佛诵经,持咒念佛,参禅六度法门学说不同,现今中国大概是八个宗派,这些宗派里有相同的东西,也有不同的教授,但是选择不同宗派没有关系,归根到最后的目的最重要、最关键的是要我们明心见性,即是净空二字。
        什么是明心见性,明白那个佛陀讲的真我本性是什么样子,领悟到佛陀所讲的人人具有佛性是怎么回事?
        人人懂的其义:学起来很专,认真,就说念佛吧,年年、月月、日日、时时不断精进的很!很多门派如此。为什么,修学的人多,成就的人少呢?个人认为对佛理不通达。对经典上法语应用上不会变通,被法所困,心智不开,不得自在。比如说:只要不断念佛,就会往生,极乐世界!实践证明:有个人名叫杨凤琴六十年寿终,一生不烧香、不拜佛、不诵经、不念佛、不持咒、不坐禅。心中有佛,做事克已,为人忠厚,临终往生。也没拜过师,为什么往生成佛?正确的说她一生尊老爱幼、克已无私。正心、正念、正行、心中有佛得成正果。
        很多人学佛理论学了一大堆,学到最后就成了一个面貌,这个世界太苦,我要早点走,我要早点到极乐世界去,这里我是一刻也不想呆了。抱着这样心态的很多人就成了一个别人眼中的怪人,他可以一天花非常多的时间去念佛,去做佛事、去念经,家里的人完全不管,不关心,学佛学成了孤家寡人。佛陀教授里从没有讲这个,虽然是出家的功德非常殊胜,有殊胜愿力的大丈夫愿意以身表法,可以去出家。可是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男居士、女居士)是要和睦家庭的,是要照顾家庭的,佛陀从没有让学佛的在家居士完全放弃家人不管的。相反很多佛陀的经典中都有关于佛陀如何教授在家居士们处理家庭问题的教诲,包括如何处理钱财,如何做一个好女人,如何做一个好丈夫,如何念父母的恩情。六祖有句话:“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把学佛的心态,学佛的表法过程弄错了,那么不是学佛人,因为这样违背了佛陀的教诲,不能称之为学佛人的。
        学佛要学习佛的知见,还要按照佛陀的教导去做。学佛不要被相法所困,学用结合,得成正果。关键:不要执著、妄想、分别、攀缘。欲望全无。心怀苦难利众生。与佛相应,当下菩提!
        上根人学佛:缘起性空,达理见性。触境逢缘,我自空净。
        中根人学佛:法有传承,明心见性。一门深入,理事圆融。
        下根人学佛:礼佛万头,心咒无数。诵经有为,性在何处?
        我们问问自己是上根人、中根人还是下根人?



四、学佛的基础是什么?

1、相信因果
        有因必有果,因果通三世,因果定律是宇宙人生的第一真相。想学佛首先要知道因果,并且相信因果的道理。
        如果一个人不相信因果,那么学佛就如同在沙滩地上建高楼一样,最终会因为楼基不稳固而导致大楼倒塌,这也是很多学佛人学到最后开始不相信佛法的原因。他从开始是从相上学佛,把学佛等同于和佛菩萨做交易,我按照你说的去做,我供养,我布施,我诵经,我念咒,可是一旦出了不符合我心意的事情,因果理论没有深信,最后这个人就会因烦恼心升起而不再学佛。
        “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把这个道理从学佛之初就放在心上,同时通过修自己的心去开始改变,这才是学佛的捷径。

2、去习气、化秉性
        人有三性,人用什么性,得什么果
        三性为:佛性,习性,禀性
        佛性:纯善的,万善的,只见人好,不见人坏,大智慧的
        习性:习性是洗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善人在一起容易做善事,跟恶人在一起,容易做恶事
        禀性:是我们生生世世业力以及祖先业力信息的总集,表现为怒恨怨恼烦。以禀性用事的人,遇事喜欢发脾气,看人都是坏人,只有自己最好,遮障天性的纯善与智慧,主贱;
        以习性用事的人,如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主富;反之,主贫。我们古代有句话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就是这个道理,各位切记:“百善孝当先,万恶淫为首,禀性(脾气)又是万之源”,孝敬的人,莫不富裕;邪淫的人,即使前世福报大,福报也会很快消耗掉的。我们要和没有脾气、善于自律的成功人士交朋友。
        以佛性用事的人,只见人好,人人都有优点,唯有自己缺点最多,天天在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经常赞美他人,与人为善,每天都在不断完善自己,每天都在进步,主贵。
        到了自净其意的程度,则贵不可言,这就是佛。
        所以,贫贱富贵,皆为自己的选择,怨不得别人。
        学佛的首要就是要化秉性,去习性,圆满佛性。
        一个没有化秉性的人学佛,即便他学习了很多年,可能功夫会很深,道理会懂得很多,因为秉性的缘故,他会怒、恨、怨、恼、烦,那么就会出现“火烧功德林”的现象,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顺、违缘、障碍。因为秉性作怪,总是发脾气,总是怒、恨、怨、恼、烦,即便事相上按照佛陀教义去做,守五戒十善,但是一切唯心造,他的心是不清净的,一旦心起了烦恼,这样就又在造业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居士会觉得学佛很久、吃素、念佛、做义工,为什么我还是不顺,我还是烦恼不断的原因。
        化掉秉性同时学佛,是快速成就的最好路径。

3、皈依三宝
        皈依佛、法、僧三宝,这是学佛的必要与先决条件。


五、正确学佛的基本步骤
        学佛总的是修行,修的是正心。怎样得正心呢? 首先通过学佛通达佛理,把欲望心,妄想心,执着心,分别心,攀缘心等空了,放下了,才能得正心、正念、正行。正心是佛,正念是法,正行是僧,是三宝,佛法僧,简称:“觉正净”,是正知,正见,正行。是学佛的总纲。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又是空守义三字。是学佛得成就之妙法。不可不知。

1、首先通佛文教义:开佛正知、正觉、正行。
        普贤菩萨说“觉,正,净,空,守,意。”觉正净是八万四千法门的总核心。空守意是修行的总核心。
        觉:开佛知见“空见”,空生妙有有归空,各占五十中道行,人法双空长性住,自在逍遥乐永恒。
        觉是开佛知见,因性空生妙有,有后又归空。
        佛陀告诉我们本身我们自性是空性,空性生妙有是指所有我们眼睛看到的一切事物与现象其实都是我们自己的心化现出来的,包括地球、万物,人,宇宙等等,有后又归空是指这一切事物最终会归于空,没有长住不坏的东西。
        简单举例子人想吃饭,开始并没有想吃什么饭,等于空,后来想吃什么饭,做好了饭食,空想想出来的生妙有。把饭吃了,饭没了,即是有后归空。
        世上万物都是这样,没有长住不坏的。楼房会倒塌,人会死去,山川河流会变化,连宇宙银河系在成、住、坏、空的劫中都要损坏的,更不要提地球上的人类。以上面所举的简单例子说明空生万物有归空。
        心经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修行人不能占空又不能占色。占空不占色不能生存,指的是我们处处讲空性而脱离世间生活,人需要生存,衣食住行不可少;占色不占空不能成就,如果我们一味沉迷于世间色声犬马的生活,而把修行成就的任务忘记,世间法有“爱憎、善恶、有无、取舍、两面性“,修行人必须放下,就和世人一样消耗福报,这是不能成就的。怎么办?用为而无为法来解决,为是有为法,有我是世间法。无为是出世间法,是道心。两下一结合,即是理事圆融。理是一成不变的,是空性。事是心心生万物,万法归空,即是佛经讲的性空心不空,理事二圆融。即是中道行,本来无一物,中道始于零。零即是空性。明白此理,修行就不难了。即修行人要很好的处理修行与世间生活的问题,两者不能割裂开来,不能搞对立。多少高僧大德告诉我们要“平常心才是道”,佛法修行就在我们平平常常的一举一动当中。人法双空性长住,我们认识到佛性是空性,把这种认识放在心里,但要在做事上很好的完成自己做人的职责。把为自己修行的念头空掉,把我们对于法的执着追求也放下,人法双空这样才能找到自己本有的性,即是佛性,也叫神识,又叫一。一就是金刚不坏之身。所以说是自在逍遥乐永恒,证明是长住不坏之身,所以乐永恒。
        正:心性平直同众生,无求无得自性空;随缘不变消旧业,不变随缘道自成。
        正是正知正见,正行正念。
        佛从众生中来,再高不忘众生。佛与众生同一佛性,众生只是因为迷恋五欲沉沦,被无始劫以来的业障遮蔽了自己的本性。关爱众生、搭救众生、度众生是佛菩萨们的职责。搭救众生从来只知耕耘不问收获,没有这样的慈悲心无法成佛!修行成佛,成佛之空性。
        净:心至一处到高层,禅净一家性本同。止净定安虑而得,五蕴皆空自神通。
        心至一处,即是一心不乱。即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即是心佛不二。念佛而得成就往生可靠。
        “佛号一声,贯穿虚空。念佛是谁,自性弘明。”所以说禅净是一家。佛家八万四千法门总的说来,都是禅定法。都离不开,止净定安虑而得。五蕴皆空自神通,是天人合一。
        空:自性本空法无生,空生妙有法横生。宇宙人生同一性,千变万化不离宗。
        是空自性,性空心不空。理事二圆融。
        当打坐在三秒钟之内时,即是见到自性。没有一法,一片寂静。后来妄念不断。法横生,宇宙人生统一佛性。不管怎么变,本性是不变的。懂得此理,对修行见道是有益的。
        要认识到一点,成佛靠自己的自性,自性本是空的。但是自己认识到了是可以的,在世间做事时心是不空的,不能把这两点搞混了。对家人说什么都是空的,要不要吃饭,要不要养家,要不要用钱。如果你是一心发心救度众生的大菩萨,也要把家里关系和睦,自己身边人都度不好,如何去度他人呢?
日常生活中要做到理事圆融。
        讲理事圆融,譬如自己不生气是对了一半,不惹别人生气,才是完美的,这就是理事圆融。所以,不但要修好自己的心,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
        守:如意宝珠传家宝,拂去灰尘自光明,光照三千大世界,觉有情深利众生。
        是守住清净心不变。去腐生华。
        人心外求法。人们学佛总是向外求,总以为在外面有个佛菩萨可成,而不知自家有宝。这宝即是心光。被尘垢蒙住。发不出光来,神通不能再现。要知道成佛靠自己修心,靠度众生而成就,若想再现心光烦恼变菩提,感情变觉情。无为利众生修行来完成,即是无任何所求的去利益众生。
        意:思意本源法无生,空生妙有又归空。大千世界多幻化,反本归原性本空。
        发菩提心,利益众生,为而无为。
        知道自性本空,知道要靠修行自己的心来成佛,下一步就要发菩提心去救度众生。为是实际去做,无为是指做的时候心里没有任何的想法,没有任何的要求,没有任何的想求到什么东西的想法。
        不实际发菩提心救度众生,学习再多的佛法理论也是空谈,不叫真学佛。
与佛相应,当下明心见性之妙法。烦恼变菩提成就可靠。佛法不欺人。
以上是八万四千法门的总核心,与修行的总核心。
学子在日常生活中要怎么做呢,要怎么样来面对诸多的逆缘,不顺利呢?
要了解一个原则。即学法,得法,用法,空性不住一切法,事来即应,事过即了,性空心不空,理事二圆融。
        “顺境警钟,逆境助缘。反正是道,心净彼岸。”随缘不变消旧业。世间法很多整天为衣食住行而忙碌。缘分很多,顺缘逆缘都有。顺缘来了是警钟,逆缘来了是助缘。人们对顺缘来了高兴,莫忘了喜中有悲。逆缘来了,事不顺不高兴,莫忘了苦中有乐。这样对待某些食物问题。自然消去业障,不再造新业障。心清净自然。“不变随缘道自成”对任何事物问题心无非分之想。见景生情心不动,定力深厚。空性无为,自然不用求什么道自成矣!
        认识一点,烦恼即菩提。
        了业菩萨给我了业,逆缘菩萨给我考试,助缘菩萨给我力量。都是来解脱我们的,成就我们的,是帮我们成道的,哪有烦恼啊,都是我们的大善人。身边的三种菩萨认识清楚了,不就是“烦恼即菩提”么?到了这个境界,哪里有辱需要忍的呢?——除非你还沉浸在迷途里,不想成道。

2、始终破我识、我见、身见。
        就是去掉脾气秉性。通过忏悔解决,不然会出现偏见。尤其有神通的人更严重产生偏见。佛门宗旨:“佛光普照,普度众生”。可有的学子不是这样。“专讲他人过,自己苦未了”,“以己为正道,他人走偏了。”更严重的是容不得他教。
        化秉性,可以去掉累生累世的业障,再修学起来会非常顺畅。比如妄念会减少很多,非礼作意的妄想会少很多,很容易进入观自在的境界,很容易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
        很多时候,我们在多个法门之间徘徊,我们在一个法门里转悠,因为秉性的缘故,我们的修行功夫一直徘徊不前,因为我们一直在苦恼于我为什么老看人不顺眼,我为什么老发脾气,我为什么老是觉得谁不对,我为什么老是有妄念,如何念佛可以一心深入,有时甚至是徘徊很多年的样子,化秉性可以让修行功夫一日千里,这是最好的也是最实际的修行步骤。秉性不除,是非不断。即便修行十多年的老修行,不除秉性一样火烧功德林,一样非礼作意,一样造业不断。去除秉性是非常必要的事情,也是非常必须的一个步骤。

3、选定一个法门老实深入学习。(建议,末法时期老实念佛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比较妥当)
        当前中国讲有八个佛教宗派,在世间人们了解比较多的是禅、密、净、般若法,修法传承各有不同。
        禅宗讲参禅顿悟见性成佛;
        密宗讲传承密法当下活佛;
        净宗讲一心不乱,往生可靠;
        般若讲心光照大乾,修的般若智。
        人无情见,即生道心。三台已去,贪嗔痴三毒已消,以道心率人心。普度众生是大本大根之法。
        “学佛修道苦能行,至诚发心与佛应。利生无求又无得,觉字当头菩提成。”这即是发菩提心,行菩提路,念佛得道心,也在其中。
        修法各异不同,手段不一。总的目标是心达净空,目的是把自性引出来之后,见性成佛非易事,还作到五蕴皆空。才能天人合一,神通再现。这是佛经而言。
        五蕴:“色受想行识”。修的五蕴空非是易事。此五蕴一空,人不能生存,世界变空了。不空不能入圣界,常住六道,不得解脱。首先必得通达佛理,找出对治方法。个人认为:色若空掉,用无为法。受若空掉,用忍耐法。想若空掉用正知正见法。行若空掉用菩提法,利益众生而利己。识若空掉,用般若法,精华为我所用。
        普度人生,报答佛恩,反的空掉,免的害人害己,这即是金刚经的精华:
        无住生心成佛之真谛不必别有所说!
        天人合一,当下菩提。

4、修行弊病

①“心智不开,相法所困,执法有生,何来成就。”
        当前诸多的学佛人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最突出的是“心智不开,相法所困,执法有生,何来成就。”
        简单讲就是人们不理解也不知道成佛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心智没有开,没有通达佛理。简单的抓住一个法门,然后执着于法门所讲的种种相与种种法之上而不能脱离,比如念佛要求每天多少声佛号就能成就。他们认定学佛是通过这样或者那样的有为法而成就的,这样的错误认识之下又怎么可能成就呢!

②“一念利生佛,论非即是魔。无为菩提路,有为黑暗多。”
        很多的学佛人,自己选定了一个法门之后,开始认定自己的法门如何好,然后大肆攻击其他的法门如何如何。这样的修行还不如不修,佛陀共讲八万四千法门,要的是我们通过修行成就自我,而不是去互相攻击,造下谤法的恶业直接下地狱,以后想要再听经闻法,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了。
        修行修的是自己的心,看好自己的心,不要卷入争论之中。争辩的分别心一起,那一刻已经等同于魔王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要知道“修行达佛理,凡夫是非多。学子行三宝,争斗阿修罗。”
        我们时常要看看自己是凡夫,还是阿修罗,还是修行的学子。

③学佛容易行者难,是事依我总是凡。心地无非性本空,度生无为极乐园。
        学习佛学知识很容易,把相上的东西做到也很容易,但改变自己,向自己的内心深处动刀子,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却非常不容易,如果不能去除我执、我慢、我见,那么学佛终究只是积了点人天福报而已。学佛乃大丈夫方能为之事,大丈夫才敢于言,敢于行,敢于坦诚自己的不足与缺点,世上学佛人有几个是大丈夫呢?

[ 本帖最后由 仁雅 于 2010-4-2 18:56 编辑 ]
发表于 2010-4-2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
发表于 2010-4-5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感恩师兄布施!
发表于 2010-4-7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好文
发表于 2010-11-13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净慧老和尚开示: 佛法与报恩
报恩,就是要求我们对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有感恩思想。佛教的教义精神和实践内容都非常强调这一思想。我们的早晚课诵,乃至每一堂佛事结束的时候,都有报恩的内容,我们时时提醒自己,不忘众生恩,不忘三宝恩。

报恩的理论
报恩的理论来源于佛教的依正不二、自他不二、生佛不二的思想。佛陀教导我们:人与大自然、人与环境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佛教的这一观点已被当今科学所认同,但佛陀是在2500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一思想。佛教把我们每个人由过去业因所感的身心叫做正报,即我们生命的主体;而把我们身心所依托的山河大地、国家社会叫做依报,即我们生命赖以生存的环境。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人与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是相互依存、一体不二的关系。同样的道理,自己与他人、众生与佛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体不二的。

做到这三种“不二”是我们完善人格、成佛作祖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依正不二、自他不二、生佛不二呢?或者说应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三种关系呢?我想唯一的答案就是报恩。报恩,就是要求我们时时刻刻对一切事、一切人都要有感恩的思想,不要把自己和自然、社会对立起来,不要把自己和他人对立起来。有了这些思想,就能逐步做到依正不二、自他不二、生佛不二。

我们感谢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因而我们会爱护大地上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我国南方以及日本等国,常常看到人们祭祀大树,祭祀河流山川,向这些自然景物顶礼膜拜,烧香点灯。很多人以为这是迷信。其实我们不能这样简单地下结论,我认为这是一种朴素的感恩思想的体现。如果我们把每一棵树奉若神灵,能在树前烧一支香、磕一个头,那我们就不会滥砍滥伐,森林就会得到保护;见了河流,我们烧香磕头,水源就不会受到污染……。假使每一个人都把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看作是神圣的,我们以感恩的心情加倍地爱护它们,那么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就会日趋完善。

我们每个人的存在,我们每个人之所以能够安居乐业,是因为有无数从事各行各业的人辛勤劳作和密切配合的结果。我们一个人的生命离不开全世界50亿人的生命。我们时时处处能有感恩思想,那么人与人之间的自私自利、欺骗压迫就会逐步缓解和消除,人间就会充满谅解和爱心。

我们敬仰、怀念佛陀对我们的恩德和教导。没有佛教,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不会有今天这么丰富,中国人的道德观就不会有今天这么完善。佛陀为我们指出了一条修行解脱之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依教奉行,则每个人都能成佛。

报恩的内容
报恩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第一,报众生恩;第二,报国家恩;第三,报父母恩;第四,报三宝恩。

(一)报众生恩

报众生恩,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就我们当下的生命来说,没有所有众生的恩惠,也就没有我们自己的生命,所以是自他不二,有恩应报。这仅就人与人之间互为生存的条件而言。如果我们把生命的当下推向遥远的过去,我们同一切众生的关系,就不仅仅是互为存在的条件关系,从无始以来,与我们有关的人真是无法统计。面对芸芸众生,既有我们过去生中的父母,也有我们过去生中的朋友、兄弟等等,所以我们对所有的人,都应看作是我们的亲人,是我们的恩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生活所需,从食品、衣服、房屋,到办公用品、交通工具,都是别人提供的。我们每个人都只能为社会尽一份责任,我们却不可能创造一切。常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们反省一下这句话:人人都在为我,我是否也在全心全意地为人人呢?能够很好地体会到这一点,做到这一点,就会自觉地报众生恩。

报众生恩还应该从人类扩大到一切动物。动物的生存和人类的生存是一体的。动物种类的大量减少实际上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另一方面,正如每一个人都可能曾经是我们的亲朋,每个动物也同样可能与我们互为亲友。因此,我们要有保护动物、爱护动物的思想,进而做到戒杀放生。汉传佛教的素食传统也正是由此而形成的,仅就报恩而言,这一传统具有很深刻的意义。

(二)报国家恩

报国家恩,也叫报国土恩。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壮丽的山河大地,纯朴勤劳的人民,都能激起我们的爱国之心。没有国哪有家?祖国养育了我们,我们就应常怀感恩之情,积极投身到国家的各项建设事业中去,把国家的利益看作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报答国家的恩德,才是一个爱国爱教的佛教徒。

(三)报父母恩

报父母恩,父母恩德如泰山。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可是非常遗憾痛心的是,现在儿女虐待老人的事件屡见不鲜。学佛的人,不但要报答现生父母的恩情,还要报答生生世世父母的恩情,这也体现了我们爱一切众生,爱全人类的精神。

(四)报三宝恩

报三宝恩,三宝即佛、法、僧。佛是导师,法是真理,僧是宣传真理的老师。“有佛出世人天喜,无僧说法鬼神愁。”三宝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人生的道路;三宝就像一条船,把我们从苦海中度到清凉的彼岸。三宝是阳光,是雨露,是大树下的清凉地,每个佛教徒要时刻不忘报三宝恩。

报恩的实践
我们应当怎样来报恩呢?报恩的内容实际上已把报恩的实践包括在内了。当我们得到幸福的时候,不要忘记众生,要把我们这一份欢乐与一切众生共享。佛教徒吃饭、喝茶、穿衣的时候,都要“当愿众生,共享喜悦,共成佛道”。《华严经·净行品》告诫我们,在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不要忘记众生,这就是报恩的实践。当然,我们不能把报恩的思想仅仅停留在感情上,更重要的是要用报恩的思想指导我们的言行,所谓“存于中,形于外”,知恩报恩,重在实践。

对我们广大的在家佛教徒来说,工作尽职、家庭和谐就是报恩的实践;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相处融洽,随时随地为他人着想,就是报恩的实践。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按五戒、四摄、六度去做,就是最好的报恩实践。也就是说,我们每时每刻,每一个行动,每一句话,每一件事情,都要体现报恩的思想,成为报恩的实践。报恩就是修行,修行在报恩。?

1990年8月讲于临济禅寺盂兰盆节报恩法会
发表于 2010-11-15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用慈悲来升华感情 爱的升华就是慈悲

人类是因为有情爱才生到人间来的,父母如果不相爱,就不可能结为夫妇,子女又怎么生到人间来呢?所以说:“情不重不生娑婆。”可是,人活在世上为了情爱,常常苦乐参半,为情所苦,为情烦恼,所以处理情爱一定要有方法。

用慈悲来升华感情:爱的升华就是慈悲。

一般世俗的情爱是自私的、狭隘的,如果能够升华为对众生的慈悲,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一切就更完美了。

  (转自:凤凰网华人佛教)
发表于 2010-11-27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12-19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愿法界的一切父母早日遇到殊胜佛缘,学习般若,身体康健,没有任何灾难病苦,定登极乐。也愿我这世父母能早日遇到殊胜佛缘,学习般若,身体康健,没有任何灾难病苦,定登极乐。

愿十方诸佛护持法界的一切父母早日遇到殊胜佛缘,学习般若,身体康健,没有任何灾难病苦,定登极乐,也愿十方诸佛护持我这世的父母能早日遇到殊胜佛缘,学习般若,身体康健,没有任何的灾难病苦,定登极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4 15:56 , Processed in 0.273242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