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327|回复: 49

[大德开示] 《大般涅槃经》略释认证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5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净慧法师

  序 言
  以前发表的净慧法师所讲《大般涅槃经》略释,是根据录音整理。经净慧法师认证,重新核对校勘,不影响略释内容原义。如果前后有文字不符时,以此为准。
  敬请诸位法友同仁涵谅。
  特此说明!


  智慈愧拜
  佛历二五五三年十二月
  公历二零一零年二月
  诸位法师、诸位仁者: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隶 毗磨隶 涅磨隶 瞢伽隶 醯磨罗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罗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毗罗只 庵罗赖坻 婆岚弥 婆岚 磨莎隶富泥 富那摩奴赖绨

  缘起,这部经是我自愿为诸位略释,前一段时间,我于定中观见一座大殿,有一位大德高僧周围有无数僧人围绕,坐而不语。我感知欲令我承担一项重任,后而隐现,恢复寂静。出定后百思不解是什么重任;当我拜佛时,突然见到桌上放的《大般涅槃经》,又回想定中礼拜大德高僧时,也观见一部经,虽不知经名,但外形上一模一样。由于这个因缘,我才发心为诸位略释此经。本不愿讲这个缘起,怕有些人心起疑惑。但此经不可思议,缘起也很微妙,不得不讲。我还自知,讲完此经后,在一段时间里,不再讲经。为什么略释,因经文内容很长,诸位来此道场听法时间有限;加之,有些经文内容诸位又知一些。每卷中选择重要的或不易理解处,简单讲一讲,与诸位共同获益。

  首先,讲一讲这部经是佛住世时,所说的最后一部经。佛从兜率内院示现降生至十八岁,为太子阶段,主要是感悟生、老、病、死苦。十九岁出家,六年参访,六年雪山静坐为修行阶段,主要是证悟佛理和示现成佛。三十岁至八十岁之间,说法四十九年三百余会,主要是阐扬佛法与广度众生阶段。在第三阶段里,说《阿含经》等类似动员,说《楞严经》等类似发展,说《妙法莲华经》等类似高潮,说这部经类似总结。对修行人来讲,是非常难得之法。

  这部经为北凉天竺三藏法师昙无忏翻译。佛入涅槃后,佛教在古印度兴盛几百年,于西汉时期流入中国。古印度一些僧人从民间把一部分佛经传入中国,佛教也在中国兴盛。初期传入中国的佛经为《四十二章经》等。达摩祖师西来后,佛教在南北朝至隋,掀天揭地,智果于真。唐三藏法师去天竺参验周流十七年,回国后翻译经典为官本流传。民间流传的佛经有译音不准确或错别字之处,但没有伪经之说。现代一些学者却把民间僧人翻译的佛经解说为伪经,实无凭据。

  这部经有北本,南本。北本四十卷,南本为三十六卷。二版本内容相同,分卷目录不一。我们今日略释的是南本。南本是以《般泥洹经》为版本,经唐朝荆溪尊者堪验为《大般涅槃经》。

  然后,讲一讲经名。“大般”是“大般若”的简说,是大智慧。是说这部经里有佛的大智慧。“涅槃”是超脱生死的境界。声闻、缘觉的涅槃是有时间限制的涅槃。佛的涅槃是无限时间的涅槃。涅槃可分为,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对涅槃可理解为;一是对四圣道之人所专用,其他人达不到这个境界。外道与六道众生皆喜生惧死;生则苦中有乐,死则无乐皆苦。二为佛是化身涅槃,声闻缘觉是报身涅槃。三是示现涅槃,释迦牟尼佛是化身成就的示现,成就示现的化身入涅槃,而真正的化身可化无量亿佛,而没有涅槃。即无所谓来,也无所谓去。涅槃不是死亡的代名词。四是涅槃之乐,佛之肉身可法喜充满,享受报身佛的常乐我净。肉身入涅槃,而真实的化身,还同样享受这种快乐。人间净土是圣人的肉体;能讲三藏十二部而无实证的法师,其肉体不是人间净土。
  经名可简释为,“智慧能超脱生死”或“超脱生死的大智慧”经。

  最后,讲一讲诸位要知珍惜法缘。“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人身难得,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佛是如语者,实语者。这些法语是真实的,不是吓唬人的。俗语有一句,“精人害怕,傻人胆大”, 可用来比喻此义。因为一些人不信、不知佛法;所以,不知害怕。精人为什么知害怕?相信佛法,证悟佛法真实。现代科学证明,地球寿命已达约四十五亿年,在这四十五亿年里,这是最后一次值遇佛法。我们虽未值佛住世,但今日幸遇佛法。还有九千五百年,佛法将在地球上灭失,须五十七亿年后,再值弥勒佛住世。无佛与无佛法时间多么漫长!难道不是“百千万劫难遭遇” 吗!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那我们就要珍惜听闻佛法的机会,珍惜法缘,精进修行,去证悟超脱生死的涅槃境界。
  这部经的主要内容是,世尊示疾,预知涅槃,弟子请法,入般涅槃,舍利供养等。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般涅槃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这一品,首先是佛普告众生,佛在某时、某地将入涅槃。众生所疑悉可问,为最后问。然后十方众生前来供养,表示哀苦。

如是我闻。一时。是佛经与其它典籍的区别,为释疑,息争论。

佛住世于八十岁时,一时来到拘尸那伽城外婆罗双树林间。

这是佛将入涅槃的地点,这个地点四面各有这样的双树。这种树的特点是枝枝相对,叶叶相映;中间绿草如茵,野花似锦,香气四溢,清馨宜人,环境优美;如西方极乐世界,是佛的庄严净土。


这里讲两层含义;一是佛入涅槃为什么选择双树林?佛出生于岚毗尼国无忧树下,成道于菩提树下,涅槃于双树下。出世时童贞无忧,修行破烦恼能证菩提,入世与出世对称如双树。二是双树林有什么说法?体现诸佛的佛性空道。佛教认为,宇宙的体性为七界观,即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性大、识大。地水火风为物质特性;空是虚性,遍一切处;性是众生本自具有;识是众生自心灵应。人是小宇宙,与宇宙对应;内有六根,外有六尘。空道是诸佛不依于业的不生不灭的真实佛性。六大为性大之六德,六德妙用为佛神通原理。佛出生、成道、涅槃没有在王宫、寺庙和殿堂,而示现于空间树下。双树林释为真俗二谛,真谛为世间与出世间,枝枝相对,离开世间无从谈出世间,无出世间也无从谈世间。俗谛为出家人与在家人,叶叶相映;僧人为俗人中出,俗人为僧人所教化度。


佛将于二月十五日入般涅槃的消息普告众生。范围是毗卢遮那佛法身之内,十方分身释迦文佛所教化众生国土,即娑婆世界众生。佛以神力所发音声,各法界众生都听闻明白。


现代人自喻聪明,讲科学的普遍,所发音声不能十法界众生都听闻明白。连地震都不能准确测知,而动物却能提前知晓,有逃生反应。

罗睺罗为佛唯一之子,佛平等看待九法界众生如同一子想。佛住世时,佛为一切众生皈依处。佛自有法,佛是真僧。佛可为众生遮风挡雨,宿住安稳;即销除烦恼,修成道果。


佛入涅槃后,世间人再不能用音声向佛问疑;所以,为最后问。

佛从面门,放种种光,遍照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其中六道众生,有缘被一佛光照触者,罪业和污垢烦恼即刻销除,可成圣道。


这里难懂的是“遇”字。现在,十方诸佛慈光也遍照六道众生,可众生遇到了吗?一是有缘之人;二是禅行之人。其它众生虽佛光遍照三千界可耀眼,而众生如盲不觉有分毫。当时,九法界众生都请佛住世,为什么佛还要入般涅槃,就是众生垢重,难逃魔纲。垢重表现为一部分人认为修行来得及;另一部分人不信佛法或遇不到佛法,长期受魔王掌控。

“佛之真子”。这是对十方来此双树林供养佛的阿罗汉所言。阿罗汉是名誉佛子,不是佛之真子。而这里怎么又说是佛之真子呢?一是因为这些阿罗汉是十地菩萨示现的,是随佛示现声闻化度众生的菩萨。佛因地时名善慧,亦名忍辱仙人。佛出生于兜率内院时,名圣善菩萨,亦名护明菩萨。诸位应知,轻视周围的修行人或弘法者,就有可能轻视未来佛;诸位要慎之又慎,要善待周围的同修。我不是自夸,自懂事起,心里就没有“轻视”或“欺狂”等字,在身边常有座右铭,为“心不轻仁”。

“观察法,对治之门”。这是佛对来双树林供养佛的优婆塞的评价。内观业习感因果,在行做上找到去掉恶业习的对治方法;培养修行善业习,在持戒中找到增长善业习之佛法。

“八功德水”、“六种味”、“三德”。这里的八功德水是八戒所成,六种味为六度所成,三德为轻软、净杰、如法,是戒定慧所成。这里比喻为十方优婆塞,来此双树林下,供养佛的物品上乘。

“如来出世甚难”。佛说法才四十九年,佛法住世才一万二千年,与五十多亿年比是太短暂。人生更短暂,佛法也难值难遇。我平时一句闲话都不说,是没时间说,不能拿有限的生命开玩笑,开不起玩笑,只是默默静修,行住坐卧无非是禅。


佛将入般涅槃都有哪些众生前来哀告供养呢?佛的弟子及八十亿大比丘,六十亿比丘尼。一恒河沙数十地方便现身菩萨,二恒河沙数优婆塞,三恒河沙数优婆夷,四恒河沙数阎浮提诸王眷属男女等,五恒河沙数阎浮提大臣长者,六恒河沙数阎浮提内诸王车兵(将帅),七恒河沙数诸王夫人,八恒河沙数天女,九恒河沙数诸龙,十恒河沙数诸鬼神王,二十恒河沙数金翅鸟王,三十恒河沙数乾达婆王,四十恒河沙数紧那罗王,五十恒河沙数摩睺罗伽王,六十恒河沙数阿修罗王,七十恒河沙数陀那婆王,八十恒河沙数罗刹王,九十恒河沙数树林神王,千恒河沙数持咒王,一亿恒河沙数贪色鬼魅,百亿恒河沙数天诸彩女,千亿恒河沙数地诸鬼王,十万亿恒河沙数诸天子及四天王,十万亿恒河沙数四方风神,十万亿恒河沙数云雨神,二十恒河沙数大香象王,二十恒河沙数师兽王,二十恒河沙数诸飞鸟王,二十恒河沙数等水牛、牛羊,二十恒河沙数诸神仙人。阎浮提中一切蜂王,无量阿僧祇恒河沙数所有诸山王,无量阿僧祇恒河沙数四大海神及诸河神、魔王波旬及眷属、非人等。十方诸佛国土各遣大弟子和无量阿僧祇大菩萨前来问讯供养。什么人没来双树林下呢?摩诃迦叶、阿难两弟子,后文有交代。还有一阐提;即燃烧善根的众生。


在来此双树林下哀告供养的众生中,除阎浮提的少部分众生外,不管现什么身,包括外道仙人、飞鸟、兽王、罗刹王、鬼魅王、魔王等,都是菩萨化身示现。

对各法界众生所持美妙上味供养,佛默然不受。


因为佛是化身示现,示现肉身,佛要怜悯人这道众生。这道众生修的是生灭法,而化身菩萨修的是苦乐法。所以,要入般涅槃必然示现无常的生灭法。

宣化法师圆寂时偈曰,“吾从空中来,吾回空中去。”有人问我怎么想,我讲,“无所谓来,无所谓去。我曾来过,我曾去过。”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纯陀品第二】

这一品内容是,佛接受了纯陀的最后供养,而拒绝了纯陀请佛久住,莫入般涅槃的请求。

纯陀与其同行共十五人,为优婆塞。大胆地站出来,顶礼佛足,悲感流泪,欲从佛这里为众生求得功德资粮,恳请佛接受最后供养。


最后供养。这里是指佛住世入般涅槃的饮食供养。与以后的舍利、佛像、塔等供养一样。区别在于佛用有形之体受有形于供。而后者供养是无形无相之体,受有形于供,所得功德不一样。可比喻为父母在世尽孝和逝世尽孝,虽都是孝,但有区别。


施食有二,果无差别,具足无极限供养。佛为让众生断除贫穷,常得富贵安乐,长寿和有智慧,接受了纯陀等十五位优婆塞的最后供养。这个世界一切福报从供养得。离开供养,无福可求,无福之慧也是空慧,不能成就功德。


佛告纯陀说,世间最具足的供养,也可称最大的供养是;一者受已成佛;二者受已入般涅槃。而且,这二者供养所生功德一样。

纯陀说,这二者的供养所生功德不应该一样吧?先供养者即牧羊女供养时,佛还是众生,不具足佛的智慧,不能让众生具足供养功德,不能让施者尽除烦恼。受施者还是杂食身、烦恼身,可能以后会感业而著善恶两边之身,是无常身。只具肉眼,受已得命、色、力、安、才。而后供养者,供养的是佛,是无烦恼之身、金刚之身、法身、常身,不受善恶业召感之身,具足六度和佛眼、慧眼,受施者无命、色、力、安、才。怎么说二者供养一样呢?


佛说,我无量劫前就已经没有杂食身和烦恼及善恶业召感身了。当初受牧羊女供养后,即见佛性,成佛破魔与今日入般涅槃破魔相同;二者供养功德一样。虽当初没说十二部经,但早已通达,与今日说了早已通达的十二部经是一回事;二者供养功德一样。“牧羊女所奉乳糜,我实不食。”“汝最后所供,实亦不食。”


为方便讲法故,这里的“佛说”是对经文的解释说,可理解为按经中佛或菩萨之义说,其它类同,特此说明。


化身佛是报身佛的意生身,可化无量亿。诸化身佛不食供养,也不入涅槃。而化身佛示现之肉身佛,要示现受食供养和示现入般涅槃。简单地说,佛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而示现的肉身还要遵循世间法则,也在遵循毗卢遮那佛法性的法则,“如来示同众生方便涅槃。”


纯陀和牧羊女一样,都是菩萨化现而来。供养佛入般涅槃的功德要大于大梵天王的功德。生世为人难,佛出于世难,值佛生信闻法难更难;遇佛入般涅槃难上加难;犹如大海中,盲龟遇浮孔。


纯陀见佛能接受最后供养后,便向佛请求,请佛住世。

请佛住世的功德是人得长寿。我们今日请佛像供养等于请佛住世,种下长寿之因,将来必得长寿之果。


佛说,不应请佛久住于世。

因为在此世界,一切有形像者,都在无常力的作用下,被破坏掉。无为之佛必示现有为之佛形,来度有为众生去证悟无为境界。佛这么说,是破众生的执著;教众生依法去修证,去自度慧命。用智慧的真妙有破假有为,这是佛的真慈悲。可以说,真佛寿命无量,真常妙有,但不是在这个世界。贪求万岁的人是道士,只是看尸鬼。如是真修行者,会在定中观到释迦牟尼佛真正化身没有入涅槃,法会还没散。当拜佛真身舍利时,会感应到佛的真身妙有。当讲佛经讲出佛法本义时,会观到佛带领百千菩萨与天王等亲临道场,让讲法者生信心,让听法者生欢喜心。有时道场祥瑞百端,异香不散,让听法者似如虚空。我告诉诸位,哪里有讲大乘经典者,一定要拥护道场,赞叹讲法者;因为,在此世界弘佛正法太难了。宁可自己死一千次,都不对讲法的法师说一句不恭的话,何况诋毁;业报太重啊!所以,我鼓励诸位,修证真实法,究竟断诸有。此身苦所集,一切皆空寂。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哀叹品第三】

这一品内容是,六趣众生闻佛将入般涅槃,心生愁恼,恳请佛慈悲众生,不入般涅槃,请佛住世。


纯陀去办理供养餐具与食品之时,地有六种震动;一是震动的范围,地球至大梵天;二是震动的缘因,佛降生、成道、转法、入涅槃。三是震动的次数,六种震动就是让六趣众生都感应到有大事发生。四是震动的大小,大动带小动。大动是众生普遍感应,小动是让众生普遍欢喜或惊怖。


诸天人、龙等八类众生身毛皆悚,同声哀泣,表现既恐怖又痛苦。以比喻向佛请求说,您如国王,我们如诸子,心爱我们又教技艺等生存本领;今日又要抛弃我们。我们不愿让您放舍,请您久住不入涅槃。理由一,而于诸法,复生怖畏。理由二,初学佛法,未得安乐,未离诸苦,畏惧不能成就。理由三,佛有密藏偏教给文殊等菩萨,没有普度众生。我们想佛不是不教,是没来得及教。理由四,少者无智,老者业重,病苦未脱生死,入于险道二十五有中。

二十五有,即三界中恶趣四有众生;南瞻部洲等四大洲四有众生;欲界从四王天至他化自在天,六有众生;从初禅天至无想天,色界七有众生;从空想天至非想非非想处天,无色界四有众生。


这时,佛没有直接回答天人、龙等所请所问,而对诸比丘说,你们不要向天人等愁忧啼哭,当勤精进;间接的对诸天人、龙等作了回答。佛接着说,诸比丘有什么疑惑,今皆当问。“汝等遇我,不应空过。”无量劫中,佛为汝等比丘舍身命财,你们应珍惜这个因缘,不应放逸,不应取此虚伪之物。

这里的“虚伪之物”是指诸比丘贪著小乘法,不得究竟,以下劣心得少为足;同时,不应情感用事。

佛接着说,你们诸比丘,虽身披袈裟,乞食,去除须发,却不知求大乘法;如进宝山而取石头,取真金才是大乘法。解脱之法,如来之身,佛的大智慧,没有涅槃。为众生故,是肉身示现入般涅槃。


就此世界而言,佛传给弟子修行身心、解脱生死的方法,在一万二千年里佛法住世,谁依法而行,谁得解脱。佛的化身即如来之身,在佛法住世的时间内自然住世,只是不以肉身住世。佛的大智慧法藏,让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是为了众生不贪诸有,知空、苦、无常,求出离世间,而肉身示现入般涅槃。


诸比丘闻佛意当涅槃,表现忧悲痛苦。向佛提出几个请求;第一,请佛快给我等讲无常苦,空无我。第二,我等今者皆未得度,佛怎么放舍我等而入于涅槃。第三,我等今者还为烦恼所缚,不知如何解脱,佛怎么放舍我等而入于涅槃。第四,我等久病未得安稳,佛怎么放舍我等而入于涅槃。第五,佛当为我等施法药,让我等得醒悟后,再入于涅槃。第六,佛教我等修行除慢,知空无我等法,我等也这么做了,但不得究竟。几个请求的目的是请佛住世。

佛对诸比丘说,你等善能修行诸法,但有三种修未达实义;第一,但知文字。第二,颠倒生心。第三,有我修行。今当告知诸比丘,达实义的三种修行方法。因为世间有苦者计乐,乐者计苦;无常计常,常计无常;无我计我,我计无我;不净计净,净计不净的思颠倒法。众生必然产生想、心、见三颠倒。所以,众生乐中见苦,常见无常,我见无我,净见不净,但知文字而不知义;颠倒生心,有我修行;即执著有无两边修行。应分三法修行;第一,知文字义修行。第二,远离四颠倒修行。第三,依无为法修行。这样修行可化作世间的常乐我净和出世间的常乐我净。世间的常乐我净有字无义,出世间的常乐我净有字有义;即世间圣人的肉体要入灭,是诸法空相;出世间的法身无入灭,是诸法实相。


诸比丘说,佛您永离四颠倒,了知常乐我净,为什么不住世一劫或半劫,教我等也离四颠倒。我等如何止住身毒,修于梵行。我等也应当随佛入般涅槃。

佛对诸比丘说,我今所有无上正法,悉已付嘱摩诃迦叶,如国王出巡,将国事付嘱大臣。摩诃迦叶是有智慧的人,能以方便力,巧取水中宝珠,可为你等依止处。入般涅槃是证得,不是说得或随佛而能入得。


诸比丘说,佛您以前教我等诸法无我,如此修行以后,可以成就,得入涅槃。今日佛您入于涅槃,我们却不能,这是为什么呢?


佛用一个例子回答诸比丘;即用国王、旧医、客医、乳药治病加以说明。国王者,我等心是;旧医者,我们的思维是;客医者,佛法是;乳药者,世间诸法是。国王之心愚迷无智,旧医之思维顽愚骄慢,客医之佛法方便技艺。旧医之思维只知世间诸法之乳药,客医之佛法既知世间又知出世间乳药。乳药之世间诸法,既可益人,又可毒人;即众生根基不同,度脱的方法也不同,适应学净土的不能用禅密法,反之亦然。但总归其一,出世间法不离世间法,不管修行什么法,殊途同归,诸法无我时,一定得入涅槃。可现在你等比丘,还未得诸法无我之实。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长寿品第四】

这一品内容是,说佛的寿命不可称量

佛接着对诸比丘说,你们对戒律有何疑问,今日都可以问,我当予解说。


诸比丘说,我等无有智慧,于诸戒律不知问什么。我们如同一位一百二十岁的老人,体弱多病。有一位富人要远行他方,将宝物存放在老人这里,老人无有子女,命终后所寄存宝物尽皆散失。佛要把佛法之宝物存于我们这些声闻这里,就如同富人把宝物存于体弱老人那里一样。


佛又对诸比丘说,你们今日若请法能利益一切众生。

诸比丘说,佛您应该将佛法之宝藏寄存于菩萨那里;如年轻人有妻子儿女,家宅兴旺,会保证富人寄存财宝不散失。佛若将佛法付嘱于摩诃迦叶、阿难及诸比丘,这些人也如同老人,悉皆无常,使佛法不得久住。反之,佛法久住于世,利益众生。诸比丘说到这里,都沉默不语了。


这时,佛对大众说,我之寿命不可称量,我说妙法不可穷尽,你们随意咨问。

佛这么说以后,有一童子菩萨(在古印度时,未结婚的青少年称童子,下边统称为迦叶菩萨。)姓迦叶,从座起对佛说,我不多问,但佛您能听,我才敢问。


这里诸位要注意童子菩萨四字。迦叶有姓是人,又不同于四众弟子。什么人是菩萨,唯有佛知,而我们四众弟子,以声闻或凡夫境界,用颠倒知见衡量不了他人。童言无忌,表示菩萨纯贞境界和佛法真常。


佛赞许后,迦叶菩萨向佛请法。共问了三十二个为什么,并表示我们请法是为了顶戴恭敬守护佛法;如大臣守护国王的宝珠一样。同时,为增长广深智慧。


从第四卷开始至十六卷,佛广说迦叶菩萨所请。佛教化众生如何发菩提心,菩萨以身示范众生具体发菩提心。菩提之心,成佛之心是也。我们学佛、念佛,修行六度万行,是为证得佛果;又不为证得佛果而证佛果,而为承传佛的家业,广度众生。在世间法空的境界上,又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于出世间法定的境界中,又有愿力牵引,因缘汇合,妙有法喜。


这时,佛对迦叶菩萨说,我为你说佛如何得长寿之业。佛的长寿之业是以因地菩萨因缘修行而得,菩萨以此业因缘修行必定成佛;如王子犯罪坐牢,国王怜爱自己犯罪之王子,亲自去牢房探视。菩萨如国王,欲得长寿,应怜爱一切众生,对众生应如对犯罪的王子想。有二种法义;一是生慈悲心;自己不杀害也让众生互相不杀害,教其众生守持五戒十善。二是再来三界;菩萨化现到三恶道等六趣众生中去,安慰众生远离恐怖,教其离苦解脱之法。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佛您说菩萨修行平等心,对众生如一子想;为什么有一童子僧盗听说戒,金刚密迹,承佛神力,杵碎其身;是金刚暴恶还是把众生同一子想只是这么一说呢?


佛说,菩萨为教化破戒之人,而示现破戒童子僧。毁灭佛法、诽谤佛法和不信因果等人,他们杀生、邪见、违犯国法等,佛菩萨同生悲心,同于子想。佛法不同于国法或世俗法,对破戒之人,启单、呵责、说明因果等,让其自我放弃,远离诸恶。佛入涅槃后,有持戒比丘守护正法,纠治破戒;今行善法,得福无量;如伐除宅舍毒树,少年剪掉白发一样。否则,姑息养奸,非我佛子。

这里的启单,还要理解为佛法不度破戒之人,连往生的资格都被取消。有人会想,能这么严重吗?有一破戒弟子在佛前忏悔,我问她,佛听你的忏悔吗?佛观知是你行动上的心忏悔而不是言语上的嘴忏悔;如一死亡的三岁儿童能入祖坟地安葬吗?一定不会,族亲也不会让人破坏俗定之规。


这时,迦叶菩萨对佛请法说,一人持刀害佛,一人用香供养佛。佛对这二人生平等心,就不应惩治刀害之人。

佛说,如国王有四子,请严师授学,都让成就。而经苦治,因仗罚而死三子,仅一子成就,国王与严师对四子是平等心。有一子成就而使全国人受益,国王与严师得福无量。国王与严师,如苦治不修戒、定、慧法和懈怠、破戒、毁正法之人,同得福无量。菩萨修行此业,便得长寿,并善知宿命;既知自身宿命,又知有缘人宿命,为自度度人。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佛您如对众生生平等心,您应得长寿,善知宿命,常住于世。那今日您寿同人间,不足百岁,是怨恨众生还是往昔造恶业了呢?

佛说,迦叶菩萨这么说是粗言,你只知佛化身示现的肉身涅槃,而不知佛的真正化身、报身、法身寿命无量,如同天地虚空一样。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按此义佛您应住一劫,减掉一劫的生死,为众生常说妙法。

佛说,为度众生故,佛示现如毒树一样的无常肉身。肉身示现入般涅槃,同样是让众生知见,佛的真正三身是常住的。目的是让四众精进修行,广传佛法。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出世间法与世间法有何区别呢?

佛说,世间法如贼盗牛,被妄心所迷,众生执著肉身生灭,不知佛法,不信佛法,不修佛法,将自身具足的常住佛性散失于六趣中。虽有些人修戒、定、慧,由于没有证得出世间的智慧解脱,而不得常戒、常定、常慧的解脱。出世间法如王退群贼,即闭住自心六贼。清净之业,证知出世间的真常,得常戒、常定、常慧的解脱;证知真正的佛法僧三宝常住;证知世间法的诸法实相,诸法空性;证知出世间法的诸法空性,诸法实相。最后具足佛的常乐我净,也是诸佛法性入常乐我净。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什么是法性或如何知身生法性呢?

佛说,色界天以下法性有身,无色界法性有意无身。诸佛的法性三身是声闻、缘觉所不能知;如不相信出世间佛法僧三宝法性,此众生不是清净三皈依,不能持清净戒律,不能证声闻、缘觉和菩提圣果。反之,则能成就。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身品第五】


这一品内容是,如何成就金刚不坏之身;即菩萨以什么坚固力,什么因缘而成就出世间的法性不坏之身。


这时,佛对迦叶菩萨说,佛之真身是常住不坏金刚之法身,不是现在化身示现的肉身。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众生只见肉身,不见不坏法身;佛您今日为什么要示现入涅槃呢?

佛说,佛之真身无量亿劫坚牢难坏,非有为、非无为、非有相、非无相等。佛的化身无量亿,无处不现身,示现三乘度众生。在娑婆世界外的其它佛国土,示现护法身、比丘身、居士身等,度脱十方佛国土众生。佛的报身卢舍那佛功德圆满,愿力宏深,十地菩萨围绕,唯一佛乘,常乐我净。佛的法性身,毗卢遮那佛,包藏娑婆界,虚空法界,森罗万象,无量众生,是一真如性。佛今日示疾入般涅槃,为欲调伏众生知世间无常,出世间有常。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佛您的金刚不坏法身是如何成就的呢?我们想知这里的缘故。

佛说,以守护正法的缘故而成就金刚不坏之身。什么样为守护正法,菩萨行人护法度人的愿心是;如韦陀菩萨护法度人的行为是;四众弟子的持戒、弘法、自利利他、护持行正法者是。即现代拥护法师广说佛经典者是,依法修行六度万行者是。否则,出家二众为不护法者,在家二众为秃居士。秃居士为相不具足,行有缺欠的假信佛之人。护持正法的人,必生佛国土,得无量果报。佛涅槃后的世间,有众生为吃、穿、住而出家,即职业出家为僧,不为修行、弘法、护法等出家人,这样的人为秃人。这样的秃人,相为出家,心有缺欠,见有护持正法之僧,驱逐杀害,攻击弘扬大乘佛法者。必须有护法四众,持正见、喜大乘、不为利养、具足威仪,制住恶人。这样的人才是持戒、护法之法师,众生的真善知识。出家人有三种;一种犯戒杂僧;二种愚痴僧;三种清净僧。持戒僧为利养故与破戒僧相互亲近,同其事业,这样行做的为犯戒杂僧。不平等教化众生,对犯戒的人不加教诫,还以自己不犯戒而觉得心安,这样行做为愚痴僧。调伏犯戒杂僧和愚痴僧,也能善持戒律,护持正法,为清净僧。菩萨为调伏众生,还示现到白衣、淫女等身,教善止恶,为声闻众所不能为。这样的菩萨善解佛法,善持戒律。有上述正见、正知的护法者,可成就佛金刚不坏之身。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字功德品第六】

这一品内容是,听闻这部《大般涅槃经》经名的功德。


这时,佛对迦叶菩萨说,有人听闻到这部经的经名就善生人天,不生四趣;即不生三恶道与修罗道。这是说人,所得即生功德。因为,此经为诸佛修行所得功德,具足清净梵行,降伏一切烦恼魔性;佛一生所说妙法,皆入此经;此经具足八味;即一常、二恒、三安、四清凉、五不老、六不死、七无垢、八快乐。八味者是佛法常住,菩萨恒常守护,众生安稳,去除烦恼,是佛正法,可以解脱,清净智慧,法喜充满;佛示现涅槃,而佛法僧三宝常住。世间的佛法僧三宝是佛像、经书、出家人。出世间的佛法僧三宝是,三身佛真体,三世佛度脱众生之法,佛、菩萨、自性为真僧。所以,此经具足无量功德。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般涅槃经卷第四】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四相品第七之上】
这一品内容为,什么是四相?佛如何示现度脱众生。

佛说,菩萨若为众生开示或宣讲涅槃实义,要具足四相;即法师讲这部经必须坚持的原则。四相是;一者自正;二者正他;三者能随问答;四者善解因缘义。如何理解自正;宁可自跳火坑不说佛经三藏十二部为魔说或伪经,宁以利刀自断其舌也不说佛法僧三宝无常,若闻他说生怜悯心如自身被火烧一样,是自正。如何理解正他;如一女人,喂哺婴儿,希望其健康成长,长大以后食苦、酸、咸、甜、辛、淡六味,母欲远行将家业交给善子掌管,而不交给恶子,善子知母远行未还,恶子言母已死。当知其母亲健在而常住的人为正他。佛自比喻为母,声闻弟子为婴儿,母乳为佛法甘露。声闻食六味为苦,无常、无我、无乐。用智慧之火,燃无常、无我、无乐之薪,达到常乐我净。而声闻不知佛入涅槃为示现,而菩萨在品位前菩萨这一大阿僧祇劫,已证知佛法僧三宝常住,菩萨承传佛法,度脱众生为正他。



这部经多处提到如来秘密之藏,一为法秘,口不能言;再深一点讲,修行方法秘,修行口诀秘,承传形式秘。二为义密,不能泄露;深一点讲,菩萨以何相何地等度脱众生密。这些密藏须自己证知,实无秘密,靠东寻西找是徒劳无益的。如有坐脱立亡之法,证得此法之人至死不说不传给弟子,谁证谁得,可用可不用。多讲一句,诸位不要心思用在密藏上,而用在当下修行上。须知林内事,入林便自知。生生世世迷,还世世生生。

佛接着说,能随问答;如有人问佛,我一文钱也不想供养他人或舍给他人,我还要名为大施主,怎样能办到呢?佛回答说可以啊,你见着僧人供给他肉食、美女等,你不损失一文钱,还能名流天下。这种回答问题的方法就是能随问答;即随顺众生,不让一众生因我不能善巧而生烦恼。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我见不食肉者,有大功德。佛您都不听食肉二字,是这样吗?
佛说,食肉如同食自己儿子之肉,断大慈悲种。受戒之人不但不食肉,还不能食五辛之物。不穿贝壳装饰的衣物和皮革衣鞋等。不如此,其身臭秽,众生恐怖远离。佛涅槃后正法时代,四众弟子都能这么持戒修行。从像法时**始出现,至末法时代流行,出家人少读经书,贪食养身,外观贤善,内怀贪疾,诽谤正法,破佛戒律,相互斗争,攀缘权贵,算命看相等,自称佛弟子。离上述诸恶事的持戒修行人,才是真佛弟子。如是说、如是行的四众弟子得此清净法,为能随问答。善解因缘义;为佛度众生,先皈后戒,随教修行,渐次而制;以戒修善而知忏悔,去除邪见及堕恶道之因缘,培植善根,增长功德。众生的根基不同,习气不同,因缘不同,说法随之有区别,度脱方法自然也不一样,这就是善解因缘义。

佛住世时,因出家人众多,粮食欠收等,佛以悲力化三净肉,供出家人食肉;即今日的太岁,是一种真菌类,而不是众生之肉。对三净肉,现在有的法师解释为不见、不闻、不为己杀。

佛接着说,如是四相,即是一义,为大般涅槃。大般涅槃义为灭诸烦恼,离诸有者,离欲寂灭,空无所有,常住无退,能示现种种无量神通变化。佛已久住是大涅槃,种种示现神通变化;即一是此身毕竟不从爱欲和合而得生,而是如法乐观之身,示现入胎,示现出世,示现婴儿,其母摩耶夫人都是化身菩萨示现。二是示现太子,入学堂,学习技艺,欢娱受乐。三是示现出家修道,受具足戒,精勤证果,力度众生。四是,示现坐于道场菩提树下,降伏魔军,实为降伏刚强众生。五是,示现出息入息,有大小便事,实无诸患。六是示现受人信仰布施,实无饥渴、睡眠等事。于无量劫中,早已具足无上清妙智慧。七是示现是人,实非人相,即相是人,佛性早已非人相,可示现人相等事。八是示现涅槃,而我真实化身,实永不灭。另外,在此世界的无量劫中,佛行菩萨道时,除正面示现外,还示现过反面,如戏中演员,主演过英雄,也演过丑角。再如,示现过破戒、犯四重罪、什么都不信之人、破和合僧之人、魔王波旬、四趣众生、入淫女舍人、奴仆、教师、喝酒、博弈、争讼、大鹫身等,实无造诸恶业,而是化身度众生。同时,也化现梵王、长者、居士等身。为随顺世间法故,示现如是。
为什么我们现在造业不行?我们是报身,化身没有成就。报身造诸恶业,必遭报无疑。
佛接着说,罗睺罗名为佛子,实非我子,也是有愿力的化身菩萨示现。佛的涅槃为常,而声闻、缘觉涅槃如灯灭,不是大般涅槃,自己没有成就佛国土。三果以下罗汉,不名涅槃。
这一品中,提到化身示现问题,化身即意生身,是报身证得意生身。千江有水千江月,意生身随愿示现身。证佛果的菩萨,可示现佛身,而十地以下菩萨不能示现佛身。在娑婆世界,只有释迦牟尼佛可示现肉身佛,其它佛国土的佛,到此世界,也不示现肉身佛。释迦牟尼佛得真身法性,真常永住。而末法一万年以后,佛法在此世界灭失。
佛与诸菩萨随愿示现度脱众生,有一个前提,即度有缘,难度无缘。我们今日值遇佛法,是与佛、菩萨有缘,但还要与周围人多结善缘。结善缘的人,谁要证得菩萨,自己一旦未出离时,相信菩萨一定化现各道中去度脱我们。众生有贪、嗔、痴为可怕,修行人有妒、慢、嗔为可怕。请诸位慎之又慎,保持住精神健康,身体快乐。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般涅槃经卷第五】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四相品第七之下】
这一品内容有两个;一是讲有无秘密藏;二是大般涅槃行是解脱义。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诸佛唯有秘语;为什么还说诸佛有秘密藏呢?
佛说,诸佛实无秘密藏,只是愚人不解,证有智慧的人了达;即凡夫不修无证,把四圣道视为秘密。依法修行有证有悟,自然清净心尽知,无有秘密。
这里不包括密语真言等,是为承传者说。

佛接着说,若说诸佛有秘密藏;如富人藏有珍宝不给唯一贫子;即将众生出世间得解脱之佛法,隐蔽起来。诸佛能这么做吗?不能。但火宅众生贪著诸有,执著戏乐,不相信诸佛有珍宝。而诸声闻如年幼之子,不懂大乘佛法之成人之事。为此,只是告知一半珍宝,而没有告知另一半珍宝,待幼子长大后,自然知全部珍宝。佛积聚的财宝有两种;一是声闻,即有为僧;二是佛、菩萨,即无为僧。
诸佛于大般涅槃中,为度脱有缘众生一大因缘故,来此世间,示现肉身,示现涅槃。

佛接着说,这个世界众生,常被淫、怒、痴烦恼毒害;即一为可治;二为不可治。对佛法有信者可治,无信者不可治。无信者称一阐提,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拥护善法,不生一念之善。此善为出世间大善,不是世间小善。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什么是涅槃呢?
佛说,涅槃即解脱。什么才是真解脱呢?说色解脱者,即佛解脱,因佛离一切色相。说非色解脱者,即声闻,因声闻未离一切色相。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唯愿佛哀怜众生,再说一说大般涅槃行解脱之义吧!
佛说,真解脱者为;一为不生;为度众生示现肉身,实则性已解脱,故说不生。二为虚无;即无相。三为无为法;即空性常住。四为无病;即无烦恼所缚。五为无垢;即无业报,功德圆满。六为无漏;即无欲无求,只依愿力而行。七为无斗争;即心安清净,无有对立。八为安静;即身安静而常乐。九为安稳;即心安无躁,对三界火宅不生恐怖畏惧,我曾来过,我曾去过。十为等侣;即涅槃路上无朋伴,谁修谁证谁独行。十一为无忧愁;即不为爱牵挂,不为情挂碍。十二为无忧喜;即不闻悲而忧,不闻欢而喜。十三为无有尘垢;即不为六尘所遮蔽。十四为无有垢秽;即纯真无杂染。十五为不可坏;即不为魔事所破坏。十六为多有财宝;无有所负,即功德圆满得大自在。十七为无逼切;即不被无常力迫切所逼。十八为无逼切者;即不为凡夫慢高所逼,不为世间诸毒虫毒兽所害;如日月不逼众生,虚空可容日月。十九为无动法;即佛法久住。二十为无动法者;即法中无我。二十一为稀有;即如火中莲花。二十二为虚寂;即稀有者为妙有,无有未灭尽之事。二十三为不可量;即功如大海不可度,德满虚空不可量。二十四为无量法;即善业无量为因,功德圆满为果。二十五为广大;即无有与之相比者。二十六为最上;即与此比无有超越者。二十七为无能过;即荧火不能比过日光。二十八为上;即究竟彼岸。二十九为无上上;即彼岸智慧无极限。三十为恒法;即长久坚硬,遇之伏顺。三十一为坚实;即性本具足,悟性各张。三十二为不虚;即出世间所证道果真实。三十三为不可法;即无浊自净,真空无尘埃。三十四为无边;即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三十五为不可见;即如虚空鸟迹,水里鱼踪。三十六为甚深;即如声闻、缘觉未达第三城。三十七为又甚深;即如孝子致孝,为诸佛菩萨所恭敬。三十八为不可见;即智慧为声闻、缘觉所不能知,何况凡夫。三十九为无舍宅;即离诸有,有即三界。四十为不可取;即证不可求。四十一为不可执;即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实有。四十二为无有身体;即离一切相。四十三为一昧;即唯显愿力。四十四为清净;即无染污。四十五为又一昧;即愿力化为慈悲,智慧为慈悲用,可随缘现镜台。四十六为除欲;即有欲则迷,云开见日。四十七为然静;即无音声之扰,无烦恼之波。四十八为平等;即对众生心平等于一子想。四十九为无异处;即自古华山一条路,妙高峰顶无等论五十为知足;即千难都值得,万金换不来。五十一为断绝;即断一切无明本,绝一切业障之根。五十二为彼岸;即空无此岸处,了义清净觉。五十三为默然;即性智无声,真常自现。五十四为美妙;即真空存妙有,平静有谁知。五十五为除诸烦恼;即良医妙方、能医众病。五十六为无则;即如心内赛马,肚内行舟,能容众生难容之事。五十七为灭诸爱;即爱河泛舟欲为橹,性空无求干爱河。五十八为法爱;即自拔三毒根,怜悯众生苦。五十九为离我我所;即三界无法我,火宅逃主人。六十为灭尽;即诸有灭尽,诸贪绝根。六十一为救护;即救众生出苦海,护众生离怖畏。六十二为皈依;即真皈无动转,依处无余依。六十三为屋宅;即行走无险难,安稳觉尘迷。六十四为无所畏;即如狮子王百兽,成道破诸魔。六十五为无有则狭;即大道无关卡,智海阔宽无狭峡。六十六为不则;即纯益无害。六十七为又不则;即如舍小舟,而登大船心安快乐。六十八为拔诸因缘;即不受因果律,来去自由身。六十九为能伏骄慢;即众生有佛性,平等慈悲心。七十为伏诸放逸;即贪有多散乱,空无不闻名。七十一为能除无明;即业净无杂染,真明一轮红七十二为寂静;即空旷涅乐,独一无伴侣七十三为坚实;即籽实可为种,漏尽慧命通。七十四为能觉了增益于我;即一觉为佛,了义彼岸;增功益德,救度众生。七十五为舍诸有;即色相虚幻,泡影不真。七十六为决定;即花香无叶事,同根不同用七十七为水大;即甘露润草木,亦能滋众生。七十八为入;即久修无我者,得金于宝山。七十九为善;即喜事于师,得师善教。八十为出世法;即莲花出污泥。八十一为不动;即风吹门动而框稳固。八十二为无波涛;即似一滩清水,喜乐无时日。八十三为宫殿;即宏而戒法为尊,伟自臣服得贵八十四为所用;即金能多用,本来无过恶。八十五为舍婴儿行;即丈夫远行与魔战,不能带五蕴小儿。八十六为究竟;即已破魔罗纲,清净还家乡。八十七为无作乐;即妙药已除五毒,身愈而得安乐。八十八为断四种毒蛇烦恼;即慧剑斩断生、老、病、死苦,行深般若除去烦恼魔。八十九为离诸有;色相烦恼根,拔出无苦集。九十为断塞诸有;即断外道一切有为法,塞法执中无我我见性。九十一为不空;即空空尼犍子,妙有为不空(尼犍子为外道,裸身无财舍为空空)。九十二为空不空;即空三界诸烦恼,不空常乐我净。九十三为离爱;即菩提彻观明了义,爱有求想非慈悲。九十四为断诸有贪;即远离一切有相、束缚、烦恼、生死、因缘、果报。九十五为受安乐者;即众生怖生死,三皈可免离,三皈除四魔,依则得安乐。九十六为涅槃者;来去身安乐,远离诸色相。九十七为不生不灭;即肉身示生灭,真身无生灭,法性恒宇宙,佛性如虚空。九十八为喻虚空;即佛性真常虚空喻,虚空虚无无佛性。九十九为非喻为喻;即为化众生不能喻而喻虚空,众生知虚空而不自知佛性。种种方便比喻因缘化有情,不可喻勉强喻得知实法故。

达到这九十九种境界为真解脱,真解脱者就是觉了为佛。菩萨不达真解脱,尚有一念无明未破。

佛接着说,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即是般涅槃。涅槃是佛区别于外道的根本,外道无涅槃之乐,执著于死后的天堂之乐及诸有之乐,众生迷于五欲之乐,天堂之乐都很难得到。唯佛无所谓来,无所谓去,来者身如极乐,法乐充满:去者常乐我净,妙乐无尽,唯佛般涅槃之乐。什么是三皈依;一者众僧之中法常、比丘僧常;二者佛为觉,法为不觉,僧为和合;三者供养僧,则得具足供养三皈(即三皈的具体表现);四者随佛语等于供养佛,依法修行求解脱为供养法,众僧为随佛语、依法修行的具体体现者,为供养僧。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般涅槃经卷第六】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四依品第八】
这一品内容是,一果、二果、三果、四果罗汉为世间众生依止处。菩萨的任务是弘传佛法,引导声闻发菩提心。菩萨多隐于世间,利益众生,教导众生去依止四果圣人。四果圣人必是正法修行人,依像法与末法去修行不能证得四果圣人。

佛说,有四种人依此经护持正法,建立正法,意念正法。能多利益怜悯世间,安乐人天。四种人为;一是须陀洹,为一果罗汉;二是斯陀含,为二果罗汉;三是阿那含,为三果罗汉;四是阿罗汉,为四果罗汉。

这里一果、二果罗汉,必来世间了生死,为世间依止容易理解。而三果为不来果,一返生死在天上;四果罗汉已了脱生死,为什么还来世间。有三种缘因;一是一果、二果罗汉在世间修行遇大善知识指引,可修证得三果或四果;二是三果、四果罗汉发菩提心,为新发意菩萨再来世间;三是菩萨示现。

佛接着说,须陀洹人烦恼未尽,故有七返生死。但能持戒,建立正法,解佛法其文义;广说世间无常觉,多欲苦为觉,心不厌足觉,懈怠堕落觉,遇疾生死觉,贪究多怨觉,五欲过患觉,生死炽然苦恼无量觉;善知菩萨方便示现不同身份和所行密法。斯陀含人也烦恼未尽,故有三返生死为一来果。能得正法,持正法,转正法;不受、不持、不说世间不净之法;不净之法不能染污,不能坏其行;如遇大善知识指导,可满三果后至新发意菩萨。阿那含人尚有一念烦恼未尽。是人为不还果,即不来果。若遇大善知识指导,发菩提心往返世间为新发意菩萨,可证菩提道,直至成佛。
这样的人,世间一切戏论、外道典籍、客尘烦恼所不能害,对生、老、病、死不生怖畏,永离淫欲:说大乘佛法,梦中也不犯戒。

佛接着说,阿罗汉为诸漏已尽,无世间烦恼,如发菩提心,为新发意菩萨,常随诸佛化身来此世间弘法,成就菩萨道,直至成佛。
现在世间尚有部分发菩提心的大阿罗汉,尊佛旨住世,护持佛法,凡夫之人不可见知。正法时代,阿罗汉住世,示现神通,制伏外道,无世间诸漏,集无量功德,能随佛化度众生,除佛菩萨外,为人天中最尊最胜。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佛您在《瞿师罗经》(《美音经》)中说,天魔为坏佛法可现佛身相庄严,眉间放光。魔尚能变作佛形,那也能变作四种罗汉身相,各现种神通。佛您说可依止的四种人,众生不能信受,不能依止。

这个问题在当今末法时代特别现实。末法时代,说法者多如牛毛,怎么去辨别真伪,一位几十年研修佛法的居士对我说,“我信修佛法几十年,三藏经典我都研究过,过去和现在最知名的法师讲法我也见过或听过。但像您如此讲法还是第一次听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听后立刻明白如何去修行。你要么是菩萨再来,听你讲法后,会有无量众生得度,人天之幸。要么是魔王再来,那就太可怕了,人天之祸。”我问他,你说我属于哪种人?他说,“我无实修实证,判定不了”。其实这两种人我都愧不敢当,太抬举人了。根据我几十年的实修所悟,有六种辨别方法,供诸位参考;即:一有师承;二有开悟法师认证;三讲法时有祥瑞让听法者感应道交;四依禁戒正行;五依身行正法,离相受持;六龙天护佑,能伏外道。第六条现代人很难理解,我讲两个实例,一是有一位按隐态天师法语修行的人,见到我后说,“怎么见到你后,我只见光,而且不能与我空中隐态天师沟通了?”二是有一位人称“大仙”的人,能卜事看病等,见了我便哭求,“您快救救我,我被外道所控,不能自主”。这样的事不只二例,还有很多。他们伏的是佛法,正法修行人自有龙天护佑,非我之能。辨别魔王或魔民讲法也有六条;一贪求供养;二赞叹淫欲;三说灾或造灾迷惑众生;四自我癫狂自喻是佛;五讲相似法离戒定慧修行之根本;六遭王难,国法不容。

佛说,善男子当善分别真假。如何辨真假呢?佛用一个例子作比喻,夜有偷狗之人入院。家人大喊,抓住贼人将其手脚捆住送官法办。这时,偷狗之人做贼心虚,跑掉后不敢再来。降伏魔王波旬亦而,此为一也。诸声闻人要勇健威猛,不要怯弱畏惧,当精进修行,坚固道心,佛来佛斩,魔来魔斩,魔自降伏,忧愁而去。菩萨行人得佛深密法,其心欢乐。经历过无量亿魔侵扰,知修行大乘经典能降伏诸魔,此为二也。声闻、缘觉之人持咒,令魔王波旬心生畏惧而退。菩萨行人修学大乘经典,以方便降伏诸魔。让声闻、缘觉之人也信乐大乘经典,此为三也。菩萨行人以身示范,破魔法后方显大乘佛法珍贵:魔考一尺,道增一尺:让声闻、缘觉之人得知魔王从反面助你成道,此为四也。
在此世界有佛无魔不成道,有魔无佛不成佛。
佛接着说,佛入般涅槃后四十年中,此经流行。百千福薄众生不信诽谤此经,唯有此四种人可为依止,当能拔苦济贫。福人信受欢喜,未来世百千亿劫不堕恶道。菩萨为众生广说此经,依菩萨力让众生闻受大乘法味。没有机缘听闻的众生是甚可哀悯者。佛入涅槃四十年后至八十年前,此经隐没一段后复出。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正法时代结束以后,什么人能受持此经,让诸菩萨得不退菩提心?
佛说,若有众生于无量诸佛所发菩提心,能在未来恶世中受持弘传此经,自听受又劝他人听受,自供养又劝他人礼拜。广说众生皆有佛性,善知法藏,建立无上正法,受持拥护;信受者可灭无量劫恶业。恶比丘闻佛般涅槃,不生忧愁,反生快乐,认为佛入般涅槃后,众生可利养,可不持禁戒等,这样的人诽谤拒逆大乘经典。若有对此经不信、谩骂等人,现身得多病、贫穷、值刀兵乱世、丑陋等业报不可思议;未来世不生善处。听受此经乃至一偈,闻后不谤,当知是人已近佛道。以此因缘,一至四果罗汉听闻佛说此经,一定坚信不疑,已近佛道,故为世间依止处。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怎么才识知这样的人而去供养呢?
佛说,若有人建立护持正法道场,当舍身命供养。有了知大乘法义者,若老若少,故应供养,恭敬礼拜。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对供养师长有所疑,如年长比丘向年少比丘咨询没听闻过的佛法,应不应该礼敬?如年少护持禁戒比丘向认识的破戒比丘咨询没听闻过的佛法,应不应该礼敬?如出家人向在家人咨询没听闻过的佛法,应不应该礼敬?礼敬为不持戒,不礼敬为不供养师长。
佛说,上述所说是为未来诸菩萨而说,而不为声闻弟子而说。正法时代结束后,菩萨隐世不现身。菩萨行人方便请法,方便供养为持戒,不为不持戒;如声闻弟子,在理论上很难解释通。末法时代,出家人有的用佣人,购房、购车、做买卖、看相等,为佛门不净之物。这时,一至四果罗汉中有人出现于世,现出家像,与此种出家人共处,不表明态度,但不作破戒之事,待时机成熟后,调伏此等出家人,建立正法道场,护持正法。这样的出家人在没能力和时机未到之时采取默然的态度不为犯戒。佛又用比喻说明此事;如一国王突然死亡,储君年幼,王权被有刽子手之称的恶人篡夺。国人贤士等民心不服逃往外国。篡夺王位的恶人为稳民心,公开求贤人为师,许半国分治;贤人都不愿。这时有贤人之子愿为恶人之师,恶人与贤人之子共治国家。贤人之子对恶人说,你待我这么好,我家先人有长生不老的药,可供给你和大臣们,我们共同长生不老,共治国家。恶人欢喜受之,众人所服之药均为甘露,恶人见众臣服好,便服下贤人之子所供养毒药。恶人死还政于储君,国民和贤士都拥护贤人之子,称赞做得好。无人说贤人之子欺骗、下毒、杀人之过。佛入般涅槃后,诸菩萨以方便力将破戒假名僧调伏,护持正法;如同上述贤人之子除恶人的比喻一样,四众赞叹,护法者无罪业。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这样的菩萨已经受戒,这样做是不是于戒从缓呢?
佛说,你不应该说已经受戒。菩萨虽然这么做,但戒本不失,实无犯戒。菩萨是化身示现,无化身成就难度众生。这样的菩萨是大乘心,为护持正法奉戒。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众僧中有比丘、比丘尼、男、女小沙弥四种人,似未熟之果,怎么知是破戒还是持戒呢?
佛说,良田中小苗时谷莠难分,成熟时谷莠各异。可观察是否远离八种事,以区别之;即:一有佣人;二有牛羊;三有田宅;四居不净地;五有金银;六有车乘;七有生意;八有种畜。唯有清净持戒之人,不受这八种事,也知作此八种事破戒,命终当堕地狱。
可在家人怎么知谁是假名僧谁是真实僧呢?在家人又不应礼拜供养假名僧;如现在人,在街上见出家化缘就报警,怕是行骗之人。一些在家人不敢去寺庙,既怕寺庙经济化,出家人职业化,又怕庙上各类仙堂;这些都是末法时代的表现。

佛接着说,如何判断上述诸问有四条标准;一依法不依人;二依义不依语;三依智不依识;四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依此四法标准,可辨知是不是真实僧和假名僧。

佛接着说,依法不依人;法是常住佛法,一至四果罗汉知见法性,善解佛微密深藏,当知而为依止。不依人即不依有为,人不能度人,人要通过佛法愿缘度人。
这是结论的法义。有人听我讲佛法后,问我人在哪里。我转告他们,一瓦蔽体隐身心,心中宝刹空无痕,仁者早寻回乡路,昆仑顶上有故人。就是奉持,依法不依人。

佛接着说,依义不依语;义是觉了满足,讲法不离并承认佛常、法常、僧常,劝人正法修行,发菩提心,听闻信受为依义。不依语是;不听文词华丽,花言巧语,让在家人为其劳作等,不应依止。
有人听我讲法后来供养,我转告他们;山头白云,飘忽不定。小溪绿水,来去无声。认为我讲的佛法是正法,依法去行比供养我强千百倍。别依我讲什么,要依佛经说什么。

佛接着说,依智不依识;智是出世间的智慧,是修行证悟所得。依智为依佛,修行世间法,证得出世间。识为世间思维,五蕴之首(色、受、想、行、识),识蕴区宇含心里无量业转习气等。识不可依,也依不住,在不断变化之中。依真智为真常,不依识幻化性。
大乘为钢骨,简出小乘为别安,是古德智慧之语,智慧不立丝毫,出世彼岸有智慧。
有人问,怎么知自己是不是真心念佛?我讲,喜乐烦恼处,生死念相继。净念是真智,识念靠不实。
佛接着说,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了义为究竟、彼岸、心里有底。佛所说大、小乘经典都为了义经。说小乘为大乘铺垫,说大乘为小乘统领。菩萨证知佛法真实智慧,心无挂碍,可为了义。一至四果罗汉护持正法为了义。菩萨行人不以小乘经典为了义,众生必依小乘经典为了义而证入圣人流,方可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再以大乘经典为了义。不了义有三种;一为对佛经心生怀疑,不相信有佛有法有真僧常住;二为一切外道经典;三为世间经论。这些不能使众生了脱生死,流转六道。
现在有些人专门把不了义几个字对准佛经,把相当一部分印度高僧冒着生命危险,从民间传入我国的佛经说成伪经,或用这部经攻击那部经。我们对此必须有正知正见,莫被迷惑而自毁菩提之路。莲池大师说,妄谈佛理,不如老实念佛。妙叶大师说,因地不真,修而无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5 03:22 , Processed in 0.396972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