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537|回复: 82

[说说布施网] 广论(五)作业(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2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9 编辑

广论(五)作业 1、为什么要顶礼?   一、加行圆满。顶礼就是应请、恭敬、礼拜、供养、求救、皈依、归命,把这种听闻佛法的心态、恭敬的心态首先要生起来,如没有生起来就与听法不相应。每修一座特别的法,就要有一种特别相应的心态,这种心态就是加行,也是准备。   二、大乘功德之产生、稳固、增上与圆满,都依赖礼敬大乘。我们现在学习大乘佛法,就首先要恭敬顶礼至尊成就大悲的诸佛菩萨莲足,这样能令未生起大乘道者能生起,已生起者能稳固,已稳固者能增上。让上中下三种根基的众生都能够从这种顶礼当中逐渐深入佛法,逐渐增加自己的好跃性,欢喜心,与佛法的一种相应性。   三、礼敬大乘佛法能得到诸佛的加持,开启我们内在的善根。我们随时要多礼拜诸佛,在礼拜诸佛的过程当中我们能得到多少的加持,增长多少的善根。这种大乘佛法的功德要产生出来、稳固下来、要增长起来,要达到究竟的圆满,都是要依靠恭敬顶礼的这种心态。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9 编辑

2、为什么 要讲连结文?      连结文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从五个科判中主要说明三个问题。   第一是中士道与上士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中士道熏修的出离心,思惟空性的道理,体悟人无我法无我的道理等等修法,如何与上士道联系起来。      第二是中士道与上士道有什么根本的差别,出离心与大乘佛法的关系,声闻缘觉与菩萨的一种关系。      第三个是修习中士道后为什么要修习大乘佛法,道理何在,怎么样从中士道上升到上士道。大乘佛法有什么殊胜的功德利益,通过宣说这些功德利益,让我们生起好跃心,希求心。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9 编辑

3、中士道与上士道的差别是什么?           动机:中士道以“发起厌患一切诸有,为求自利欲得度出三有解脱”;上士道以“由大悲自在而转,为尽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即初以大悲心推动,唯欲遣除有情痛苦,从而发起欲成佛道之菩提心。        行持:中士道是“趣入解脱方便之道”即戒定慧三学。上士道是“学习六度及二次第等”即修习显教六度以及密教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   证悟:声缘道只证悟圆满人无我,所以仅断尽烦恼障,而未能断一切所知障;就证悟如所有智而言,大乘证悟的空性如太虚空,声缘证悟的空性如小虫所吃芥子里的空间。就证悟尽所有智而言:小乘阿罗汉具有时不知因、境不知因、细不知因、多不知因;大乘甚深智慧是无分别般若波罗蜜多,能遍一切诸法,如虚空般广大,又通达共同五明、内明等三乘法。   福德资粮:大乘所积福德,如大海般深广无量;声缘乘所积福德,则像牛迹水一样微少。   利他:大乘能在刹那间成办广如虚空的无边事业,这是小乘望尘莫及的。   从成佛的角度来说,先入声缘乘求证阿罗汉果位,是迂曲、缓慢之道。因为证果入灭尽定一万劫后,佛放光劝请回小向大,才趣入大乘,这样成佛所经历的时间,比最钝根菩萨还要慢四十九劫。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9 编辑

4、中士道的意乐、修行、结果各是什么?   “如是恒长修习生死种种过患,见一切有如同火坑,欲证解脱息灭惑苦,由此希求策逼其意,学三学道,能得解脱脱离生死。” 中士意乐——希求解脱之心,中士修行——戒定慧三学之道,中士之果——解脱生死。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9 编辑

5、为什么修学佛法的人要首先趋入大乘佛法?   声闻缘觉乘证得的无漏解脱虽说不像有漏解脱已经不会退失.但是这个声闻缘觉道他所断除的过失和所证得的功德还不圆满,都仅仅是一分。   在自利上不圆满:小乘的涅磐他在断烦恼、断过失上没有圆满,只断了少分过失,声闻缘觉修道只圆满了人无我的道理,破人我的的执着,达到了人我的空性,所以他只断除了烦恼障,还有微细的所知障还多着呢还没能够断掉。证功德方面只证了少少的一点;就证悟尽所有智而言小乘阿罗汉具有时不知因、境不知因、细不知因、多不知因;   在利他上不圆满:在自利上也不圆满,利益他人怎么能圆满呢?因此利他也只是少分。   没有究竟的了脱生死:阿罗汉达到小乘的涅磐的境界进入灭寂定以后,彻底不分别,但是仅仅是安住在一种定力摄持过程当中。由于定力的摄持看上去好像已经解脱生死了,但是生死依然还在,微细的这些变异生死、念念迁流同样在。他只不过把那个分段生死,一种非常粗显的生死解决掉了。所以最终进入灭寂定以后一万年由佛放光劝发他回小向大,最后还是要趋向大菩提心,进入大乘佛法。   学佛人如果先进入小乘后,再回向大乘,从成佛的角度来说,是迂曲、缓慢之道。因为证果入灭尽定一万劫后,佛放光劝请回小向大,才趣入大乘,这样成佛所经历的时间,比最钝根菩萨还要慢四十九劫。因此说,有智慧的人理应从一开始就趣入大乘。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9 编辑

6、小乘人障碍佛性的两个根本原因是什么?   小乘人有两种现前如来藏的障碍:   一是怖畏轮回痛苦而只求自己获得寂灭,小乘人虽然解脱心很强,但是还是障碍佛性的显现。   二是以及舍离利乐有情的事业。      如果具有这两种障碍,则不能积聚大乘的福慧资粮,具有恒沙自性功德的天真佛性也无法显露,无法现前佛的三身、四智、相好、净土以及任运自成、相续不断的利生事业。      所以我们要从发心来检查,以自我为核心呢还是以他人为核心。利益众生的事要积极地去发心,当你积极地去发心的时候,这个世间上的事业也能转变成出世间上的事业,小乘的修行转变成大乘的修行,你修起佛道来还要快速一点,显现自己的佛性还要直接一些,你在生死轮回过程当中受苦的时间还要少一些。为什么大乘法来得快呢?要发大菩提心,发大菩提心是出离生死苦海,出离地狱苦海的宝法。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9 编辑

7、请从相关经论的比喻上理解大小乘的差别?   在《海慧请问经》、《宝积经》、《掌珍论》,以比喻显示了大、小乘的差别:大乘与小乘相比,一者如国王,一者似乞丐;一者如转轮王,一者似国王;一者如帝释天,一者似普通天人;一者如梵天,一者似其他天人;一者如大海,一者似小湖;一者如须弥山王,一者似小山;一者如海水,一者似宝瓶中水;一者如天空大云倾降之雨水,一者似草尖露水;一者如月轮,一者似星星。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9 编辑

1、大小乘的区别在哪些方面?强调大小乘的根本差别用意。   大小乘的区别主要的是在发心上面。   小乘法虽说有求解脱之心,厌离轮回苦,想让自己更快地趣入于涅磐寂灭,来解脱自己的生老病死,但是他面对的对象,所发的心是为自我而修行,没有更大的一种悲心,没有利益众生的心,所以说他断得证仅仅是少分,而利益众生呢更是少分,一切福德智慧资粮他积累得就相对慢一些,阿罗汉在入灭尽定后一万年由佛放光劝请回小向大,趋入大乘。      而大乘法发大乘菩提心,以智慧观见快乐和非乐的万法,都平等如梦、了无自性,又观见可哀的众生,由于因上愚痴的过失而被种种痛苦折磨,油然生起了大悲心。以大悲心生起大菩提心,在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的事业中,迅速积累圆满福德智慧两资粮,趣入佛道。      所以在《摄波罗蜜多论》中说:声闻、缘觉乘没有能力引发一切有情的利益,所以应当彻底舍弃修习声缘乘。如果行者一切身语意行为不杂丝毫自利,纯粹以利他为本性,就应趣入由大悲所指示的大乘妙道。      强调大、小乘的根本差别用意:      一、为了让学人对大乘道果的殊胜性产生定解,并非呵斥、毁谤小乘。      二、小乘的出离心、别解脱戒,通达人无我空性、四谛和十二缘起的智慧,都是趣入大乘的共道与基础,大乘菩萨相续中理应具足这些功德。因为你对自己所遇的痛苦都发不出解脱之心,那么当所有的众生面临痛苦的时候你还能让他解脱痛苦吗?因此要舍弃的是自私自利的发心,而不是舍弃声缘乘的修法。      三、显示胜劣差别的用意,是为了让大乘种性者最初就远离小乘自利心,直接发起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从而迅速成就二利究竟的大菩提。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9 编辑

2、为什么说大乘人明白了一切众生皆为自己之父母的道理而舍弃是为不合理?   身为大乘种性者,明知一切有情是母亲,却舍弃这些苦难者,极不合理。   论云:如是见诸众生堕三有海与我相同,盲闭慧眼不辨取舍,履步4蹎蹶5不能离险,诸有成就佛种性者,不悲愍他,不勤利他,不应正理。即前论云:“盲闭慧目步蹎蹶,欲利世间有佛种6,何人不起悲愍心,谁不精勤除其愚?”   如果说大乘种性的人看到众生父母在受苦却无动于衷,怜悯的心都发不起来,不知报答父母的恩德,那么连畜生都不如,怎么能称大乘种性呢?从这里可以检验我们自己具备什么样的种性。明明知道这一切众生都是母亲,当众生父母在受苦的时候,我们发的是什么心呢?要从自我发心上来检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上去修行,这样才能真真实实地知道修行从什么地方修起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9 编辑

3、"大悲为父,智慧为母"如何理解?   从二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要生起真实的大乘菩提心,需要大悲和智慧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就像孩子的出生同时需要父亲与母亲一样。   第二、大悲为父,智慧为母,是说明在这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中,大悲与智慧有不同的含义。为父者似种子,母者似土地、水分、阳光等是种子生长的外缘。种子是唯一的,不共的,此种不会长出彼果。而土地、阳光、水分是种子生长成熟的共因,与不同的种子结合,会长出不同的果实。大悲为父,智慧为母是说明了,大悲心是生长菩提心的唯一的种子,只有大悲心能长出菩提心的果实,不会长出声缘之果。自称为大乘人而舍弃大悲,那大乘人就无从说起。智慧是母,说明了智慧对长养菩提心的重要性,没有智慧的大悲心会陷入情执,而无法成熟真实的自利利他菩提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4 15:18 , Processed in 0.170044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