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194|回复: 1

[大德开示] 转帖:进入“微”以后,就进入到法身大士的领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10 15: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海雲繼夢和上







文|海雲繼夢和上









1

参禅金三角




我们要从修行的立场看,

《心要法门》就是讲禅修,

禅修怎么做?

这就是关键了。



你从第二句

“静鑑见其源流”

来看第一句

“放旷任其去住”:

“静鑑”,就是先把心静下来,

调身、调息、调心,

通通调下来。



这里面你要记得禅修的“金三角”:

第一个是“置心一处”,

第二个“放轻松”。

很多人为了置心一处,

肩膀就紧提起来、

缩在一起了,这样不对!

不但要置心一处,

同时要放轻松。

第三个是

“息出息入要清清楚楚”,

不能睡着了。

你对于息出息入看得很清楚,

心才能活起来,

这个叫作“参禅金三角”。



这个基础没弄好,

禅修你没办法进行。

这三点你要是能做到及格,

大概触功德就会发过;

透过触功德,

这时身心都会调整过来,

你的人格性最少可以七十五分以上。












2

“静鑑见其源流”




参禅金三角,

这是一个关键。

经过“参禅金三角”之后,

你已经“置心一处”又很轻松,

然后心又活着没有睡着,

所以“色、香、味、触、法”

这六个单一尘境(不是综合法尘),

在你置心一处的宁静心湖里会出现;

“单一尘境”一出现,

你就会看到它的“念头”,

这个叫“静鑑见其源流”。



这个时候你会看到

识性跟尘境是怎么激荡的,

乃至于这个念头是

怎么由“念”转“识”、

由“识”转成“概念”。



第一步你会“破参”,

也就是先转入

看到那个识是怎么形成概念的,

证初果;



进一步,

看到那个识是怎么形成的,

证二果;



更一步,

看到“念”进来,

识性是如何接受的,

证三果;



更上一层,

当尘境要进来时,

你就轻易地把它弹出去,

拒绝接受,

这叫作破无明,

证四果;



再来,

尘境一来,

你就用根性去接触,

这叫“根尘相接”,

自己就流入了萨婆若海,

这个叫作“静鑑见其源流”。

要讲“见其源流”,

那就到萨婆若海这边了,

这是成就的境界。










3

“我们怎么用功,把心静下来?”




你在奋斗的过程里,

会初果、二果、三果一直过,

那我们就说可以“见其源流”了。

现在关键在于

“我们怎么用功,把心静下来?”



当你能够入萨婆若海的时候,

那无量无边的佛刹、佛国土,

你都可以自由自在的出入,

这叫作“放旷任其去住”。

这是从实修上来看的,

而你具备这些条件了吗?



禅修金三角,

这三角点要弄好。

那么,

你置心一处了没?

这是第一个要求;



其次要放松,

生理的、身体

上面的神经系统都要放下,

肌肉不要绷紧,

心理也要放轻松;



第三个是对鼻息要清清楚楚。



具备了这三个条件,

六尘中任何一个尘境一到,

你都能轻易地捕捉到,

然后随着尘境一直进去,

就会看到六、七、八识是怎么运作的,

很快就可以破无明,

自然就“见其源流”了。












4

一定要真参实修下去做




修行,

就是这么简单,

不到一个钟头,

通通被你赚走了,

但你要是光听不修,

那没有用,

一定要真参实修下去做。



所以各位不要只来听经,

参禅一定要参加,

或是你要修密法也可以,

总是要修嘛!

光听没用,

听一听只是

嘴皮子变得特别伶俐而已。

这个关键,

我们期望各位先准备好,

而我们也交代得很清楚了。

清凉国师不是只说不做,

他修得的很好,

所以文词才能用的这么完美。

“语默不失玄微,动静岂离法界”。
















5

“不失玄微”  就是进入法界了




“默”就是不讲,

“语”就是讲了;

“语默不失玄微”,

就是在讲与不讲之间

不失这种生命的玄微。



“玄”,

就是很抽象的意思;

“微”是微细。



我们常常讲“粗细微玄妙”,

你的人生要是能够把“粗”的除掉,

到达“细”的境界,

那就证阿罗汉了;



进入“微”以后,

就进入到法身大士的领域。

所以这里讲“玄微”,

那就表示已经入法界了。

因为刚才的那种行法,

已经是入萨婆若海了;

所以这里讲的“不失玄微”,

那就是进入法界了。






6

全方位起作用


微细的部分,

用语言只能够这么讲。

其实生命这个东西,

用语言讲就会落入一种“偏执”,

讲这边,

你就执着在这边;

讲那边你又执着于那边,

没办法全方位起作用。



所以华严

特别强调三世间圆满,

“智正觉世间”、

“眷属世间”、

“器世间”都要圆满。



今天的佛教搞到最后,

大概只剩下“智正觉世间”;

而“智正觉世间”

讲的大多是佛教故事这些的;

高明一点的,

就讲一些佛教知识跟佛教常识,

要讲到真正的“智正觉”,

大概都很难,

顶多是照本宣科的

补充一点关系词、连接词,

那就算不错了。





—海雲繼夢和上《心要法門》P.10-14

发表于 2019-5-20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4-4 06:30 , Processed in 0.270288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