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833|回复: 18

[其它] 净公上人妙法莲华经讲记三十七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21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良弟悌 夫义妇听 长惠幼顺 君仁臣忠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 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 诚信友善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妙法莲华经讲记三十七集


妙法莲华经  (第一集)  1987  台湾景美华藏佛教图书馆  文件名:08-001-0001

  今天是我们启讲大经的第一天。在讲经之前,一般的规矩是先讲玄义。照天台家的规矩是先说五重玄义。五重玄义是将这部经甚深玄妙的义理分成五个部分先介绍出来。介绍玄义的用意是引起听者的兴趣,这一部大经还没有涉及,先对于里面的这些道理都能知道个大概,能够提高听经、读诵的兴趣。我们讲堂的前身是法施会,法施会虽然成立了很久,可是我们并没有一个讲堂。在最初,我们是借用同修的场所举办讲经的活动,以后也曾经有个时期教学,我们租用房舍也租了好几年。一直到我们图书馆的成立,我们才正式有个活动的场所。而图书馆之建立的因缘,可以说是诸佛菩萨送给诸位的,为什么?任何人都没有想到。我们图书馆是自然成就,没有向外化缘,没有向外劝募,并且也没有心搞这个图书馆,都是人家送到面前来,看看不得不搞了,所以可以说是诸佛菩萨把这个道场送来。你们大家有福报,我没有福报,为什么?有了道场你看我天天得讲经。你们同学们说,哪天到仙迹岩去玩玩?我没有这个道场,我天天都去玩;有了这个道场,你看一直到现在都没有空到山上去玩过。所以道场之建立,你们大家有福报。诸位继续不断的在修福,将来一定有更大的道场,这机缘没有成熟,机缘成熟了,一定有大道场在后面等着我们。

  法施会从民国六十年我们启讲的是《华严经》,所以这法施会的名称叫「华藏法施会」。诸位晓得,华藏两个字从哪来的?从《华严经》来的,「华藏世界品」来的。由此可知,我们这些年来所弘扬的都是以《华严》教义为中心。今天我们讲的《法华经》,《法华经》是天台最主要的一部经典,我们在许多的注疏当中都是天台家祖师所造的,都是依照天台的规矩。这部经启讲的因缘可以说相当久了,记得我在五十八、九年的时候,在念佛团,莲友念佛团,讲《弥陀经疏钞》,《弥陀经疏钞》过去讲过一遍,四年讲圆满。当时他们的道场主人王天民老居士就启请,希望《疏钞》讲完之后接着讲《法华经》。我也答应。但是到第二年,王天老就过世了,他老人家往生,念佛团重新又改组,我们因缘不足,以后就离开念佛团。那个时候我们有个同修非常发心,就在第一公司孔居士他的办公室,我们就换到第一公司九楼去继续讲《疏钞》,《疏钞》圆满是在第一公司圆满的。

  我答应王天老的事情耿耿于怀,一直没有因缘来讲这部大经。诸位要晓得,这部大经一个星期讲一次,如果进度要快一点的话,至少得四年才能圆满。你们看看这个分量,不亚于《弥陀经疏钞》,所以总得四年讲圆满。我们到哪里去找一个道场能让我们在那里讲四年?这是相当不容易。现在图书馆是我们自己道场,不受任何限制,我们可以安心在此地细论《法华》。由于我们一向都是在学《华严》,这次我们采取的批注是采取《法华大成》,《大成》是清朝大义法师作的,他这批注的名字叫《大成》,顾名思义就是集《法华经》的大成,也是说集《法华经》历代批注的大成。大义法师是学华严宗的,所以他的玄谈不是用五重玄义,是用的十门开启,跟我们的讲堂就非常适合。

  在前些年,《法华经大成》这个本子实在是好,可以说《法华经》所有古注里面最便利于初学,是一部好书。这部书在《法华经》相当于江味农居士的《讲义》在《金刚经》一切批注当中这种地位。由于这个原因,因为在过去答应王天老,又没有机缘来讲,所以我就发了个心,把这个讲义印了一千部送给各地方同修们结缘,这都是早年的事情。现在我们图书馆已经没有几本,数量不多。那个本子,就是我们印的本子,原本是《卍藏经》里面的本子。《卍藏经》在日本的原本是线装书,全套有七百五十册,五本是一函,它有函套的,五本一函。现在在台湾翻印就是一函印成精装的一本,这一本原书是五本。

  《法华经》在最初我也很留意,因为我在台中学经先后学了三十几部,但是都是小部头的,当然有大乘经,可是这部头不大,这在修学过程当中根基还是不稳固。所以我在民国五十年出家之后,再回到台中,希望跟老师学一部大部经,把自己的基础打下来。而那个时候所选的就是选《法华经》,所以《法华经》的批注我就搜集了大概有三十种,带了这么多批注到台中,准备跟李老师学《法华经》。这一到台中,李老师正好在讲《楞严经》,他就说算了,《楞严》和《法华》也是一样,分量也差不多,我正在讲《楞严》你就学《楞严》好了,你要学《法华》我又多费事。为了省他的事情,把《法华经》的批注都装在箱子里,一直到现在还没有看过。

  学《楞严》,《楞严》批注一本也没有预备,那时候在市面上能找到的只有两种,一种是圆瑛大师的《楞严经讲义》,另外一种就是台南庆芳书局出版,孙仲霞编的《楞严直解》。但是庆芳书局把著作人的名字把它去掉,所以大家看到那本书不晓得是什么人注的。封面上题字的好像是隆道法师,所以有人认为这隆道法师注的。我还遇到一个学者,他研究《楞严经》,说隆道法师的《楞严直解》。我当时我就讽刺他一句,那个时候正好《大藏经》出版了,《大藏经》封面是于右任题的,我就说于右任编的《大藏经》也出版了。读书连著作的人都没有搞清楚,这要不得,这是太粗心、太大意。所以找不到要考证,到底是哪个人作的,这是庆芳书局疏忽。

  但是《大正藏》的本子有一个遗憾,就是经文不具足。它每一段批注前面,就经文从这一句到哪一句,当中都省掉,有前有后。所以读《大成》一定要把《法华经》的经文放在旁边对照着读,这是对读者的一个不方便。但是已经是相当不容易,我们从《藏经》里头抽出来印的这个本子。大概今天讲经的因缘成熟了,你们诸位都是法华会上的人。何以故?我在香港讲经,又遇到《法华大成》,就是这个本子,这是木刻版本,经文全部会进去,不用再拿《法华经》对照。没有这个本子我们讲经讲台上要摆两本书,要摆经文、摆批注,这一本就具足。当然这个本子好,字也大,但是很不容易得到的。

  大义法师《大成》的本子是依贤首教义来写,前面是十门开启。要依照十门开启的规矩,首先要讲的「教起因缘」。如果从教起因缘要讲到经题,大概总得三个月才能讲得到。智者大师当年九旬谈妙,是讲的五重玄义,那个时候天台家是天天讲讲九十天,玄义讲九十天。我想我们的玄义大概至少也要讲十次,或者还要超过一点。我看到这个本子前面有《法华经》的「弘传序」,这篇东西也很好,大义法师的批注也注得很详细,所以这「弘传序」我们也可以细细讲讲,对于《法华经》之传、三译,以及感应,都提到。

  今天我们采取《大成》的本子,我们不按它的顺序,它这个解释经题是摆在第九,玄义的第九门,我们把它搬到前面来,第一天就叫同修们听到经题,这是讲台上权通的办法,方便法。这个方便法也不是从我开始,读圆瑛法师的《楞严经讲义》,他就开始,《楞严经讲义》是用贤首家十门开启的方法来解释这玄义,但是他老人家第一个就是解释经题。所以圆瑛法师也见到现在人的根性,就是第一天听经就希望能听到经题。我们今天也知道同修们希望听到经题,我们现在开始讲经题。今天的经题我列了一个表,将来每次我们都有表解,而且表解都是根据批注的纲领、纲要,诸位看这张表解。在经题里面我们分两段,第一个叫通名,第二个才是解释经名。

  【《妙法莲华经》】

  发明宇宙人生的秘奥,真理实相,这叫做『妙』;指导一切众生权实修学正确的轨道,就正确的方法,这叫『法』;经中世尊开示我们久远劫前本具的果地,这是用『莲』来比喻;融会贯通不二圆满的大道,这用『华』来做比喻;应声佛事,后代结集记录下来这些言教,我们称之为『经』。本经的经题是释迦牟尼佛自己说的。依照系列立题的规则,本经是法喻立题,「妙法」是法,「莲华」是比喻,是以法喻立题。先说通别,就是题有通题、有别题。就本经来说,经题里面来讲,「妙法莲华」这四个字是本经专用的,其它经没有,别于众经,这是本经的别题。「经」之一字,凡是佛所说的都叫做经,所以经是通题。这是首先要交代的。

  如果就教行理来说,也各有通别。所谓教,教就是教学、教育。由此可知,在佛法里面我们实在看不到宗教的迹象,今天把佛教当作一个宗教,冤哉枉也。佛教是教育,是属于教学。既是教育,一切众生各个都要接受,接受教育是好事情。如果是宗教,我们可以学、可以不学,你宗教目标要上天堂,我还不喜欢天堂,我觉得人间满好的,我可以不学。但是这是教育,教育是开智慧的,无论在天上人间,没有智慧就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在学校里求学为的就是开智慧。佛教教学给我们是最圆满、最究竟、最彻底的智慧,有了智慧就有能力,有能力就能够处理一切事务。佛教教学,既然讲了教学,可见得不是为自己,是为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程度不相同、爱好不相同,因此佛的教学设施也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处而异。这在一切大经里面我们常常看到,诸佛菩萨所谓是「无有定法可说」。这就是说教别,在教项里面它是有差别,不是一样的。但是共同的,是一音演唱,同是佛说,譬如讲阿含、讲小乘、讲人天、讲缘觉、讲菩萨、讲一乘成佛之道,这些全是世尊亲口所说,都是佛所讲的,这是同。有别、有同。

  这个教学的目的是要修正我们的行为,假如要不是为了修正我们的行为,诸位想想,教学的目的又何在?思想、行为有了错误必须要修正,这就叫做修行。哪些是错误的思想?佛指出我们几大类,贪瞋痴慢,这是不好的思想。纵然是慈悲喜舍,如果有心去做,虽是好事,并不是究竟。这些统统都叫做病态。思想上有偏见、有差错,行为当然就不能得其正了。什么思想才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才是正当的行为?佛在了义经典里面告诉我们,见了性之后,真心用事,这个时候思想绝对正确,一切行为当然是正当的,所谓是正知、正见、正行。在最高的彻悟之下,这个行是同的,所谓佛佛道同,成了佛一样的见解、一样的行为,圆满至善。但是在没有成佛之前是有等差的,譬如说人天善恶的标准跟小乘善恶的标准就不一样、就有差别,小乘邪正的标准与菩萨邪正的标准那又不相同,菩萨有十住、十行、十回向、有十地,每个阶段的标准又不相同,这叫做别。真正到了同,就是入不二法门,那就通了。在没有入不二法门之前,我们行是别,入不二法门这个行是通的。本经佛教给我们依照这部经典所讲的理论、方法来修行,游化于四方自行化他,这是别行。这个方法可以教我们成佛,教我们证无上结果,这是通行,方向是一致的,这是行的通。

  教与行,诸位要晓得,都要根据一个理论,那要没有理论做根据怎么行?所以这个后头要讲理的。理一,没有二,就真理只有一个,理是一,这就是通。但是理虽然是一个,佛在这经里面名字可是太多了,譬如说叫真如,真如是一个名字,又叫本性、又叫第一义谛、又叫涅盘、又叫不二法门,名字一大堆,实际上一桩事情、一个理。为什么要建立这么多名字,把我们这初学人搞得迷惑颠倒,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变魔术?不是。这是佛的大慈大悲,怕我们执着,说一个名字我们就执着这个名字相,死在言说之下,不能懂得他的意思。佛说种种名字,就晓得这名不一定的,随便给它取什么名都可以,不要执着这个名字,要懂得它的义理。在《大论》里面,《大智度论》我们也正是在讲着的,《大智度论》上说,「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或者说实相、或者说宝所、或者说实事(实实在在的)、或者说知见、或者说大乘家业、或者说平等大慧,这些个别号,别号很多,我们要懂得,他说的是一个理,一理无二理。佛说这些话都是给我们做增上缘,诱导我们契入宝所。言语千万不能执着,执着言语、执着文字,就难了。

  但是今天我这样的教诸位,你说好了,好,我从今天起(你们正在学校念书),好,我念书不求甚解,我也不要去研究,看一遍就算了。到时候考试不及格,你来找我的麻烦。这是真的,你们要学我这个样子,你们考试保险不及格。为什么现在你学不得?你的功夫不到,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什么功夫不到?你心不清净,你没有定功;你的心清净、功力够了,不要言语。但是这种功夫不是一蹴就可成就,要相当时日的训练,现在还是要努力的,还是要读,还是要用心意识去分别,为什么?你没有办法离开心意识。如果你现在真的把心意识都放下,我相信你绝不在惠能之下,世出世间一切法一接触就通达,确实是如此。

  但是说来容易,放下没那么简单,这是要在境界里头不断的去磨炼,行解相应,行帮助解,解帮助行,功力到了自然就成就。我给诸位作证,《法华经》里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作证,佛所说的话句句真实。我现在虽然没有到大开圆解,可是我有充分的信心,大开圆解不远了。我也是从博地凡夫修起的,我并不是什么佛菩萨再来的,不是的。外头也有人造谣言,说我是什么佛菩萨再来的,我跟诸位说谣言、谣言,绝对不能相信,我没有学佛之前也是颠三倒四。不过我跟诸位说,我比所有学佛的人真是有一点很幸运,就是一开头就遇到好老师,没有走冤枉路。我学佛就是两个老师,前面一个老师圆寂了,后面就李老师。没有走冤枉路,两个老师指导的方向都非常正确,这是我占了便宜的事情。

  为什么我说我不行?我从民国四十二年学佛,到今天差不多三十年了,还比不上六祖,惭愧,这就是不行处,这个不能吹牛。惠能大师在五祖那里八个月,衣钵就传给他;我如果要是到五祖会下,我大概跟神秀差不多,三十年还没见性,你看冤枉不冤枉?我不欺骗大家,但是我给诸位说,我有消息、我有把握,所以我很欢喜。这个消息、把握就是这三十年间所修的,我今天把我的心得贡献给诸位。诸位应付世俗照以前老办法应付,在佛法里面你就听我的,从根本智上下功夫。读诵大乘,乃至于听讲,要用无分别智,绝不死在言语文字之下。诸位要能够这样做,有个十年你就自然不一样了,十年时间不算短、也不太长,你一定会像我现在一样有消息。你跟着我,时间就缩短一倍;我跟老师不是天天跟他,一礼拜见一次面、二次面。天天跟老师,那我的成就不止这样,就是因为一个礼拜见一次面、二次面。这个通别就介绍到此地,下面就介绍经题,经题是《妙法莲华经》。

  为了讲解方便起见,我们把顺序颠倒了一下,先讲「法」,再讲「妙」,第三再讲「莲华」,最后我们讲通题。实法,法里面有三种,佛在本经里面说,「我法妙难思」。如果要依照顺序,应当先解释「妙」,第二解释「法」,刚才讲,我们从义理方便起见先说法字。法是讲十法界权实之法,权是讲方便法,实是讲真实法,这就把一切万法统统都包括尽了。真实法是诸佛与大菩萨所证之法,除诸佛与大菩萨所证之外,统统都是权巧方便法,尤其侧重在佛教的教学上。我们将这些权实之法归纳起来不外三大类,第一个就是「众生法」。可是说这三法之前,有一个大前题我们一定要晓得,万法一心。《华严经》里面所说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说万法唯心、万法唯识。佛法教学终极的目的就是要我们亲证万法一心,你证得万法一心就叫做成佛,证得万法一心就叫做见性。

  我们现在迷,就是迷这个万法不是一,我们概念当中这一切法森罗万象,各个差别不相同,它怎么能够合而为一?怎样也合不起来。实在讲这些道理天天在讲,释迦牟尼佛讲了四十九年,历代祖师从佛灭度之后,到我们这个讲堂,
 楼主| 发表于 2019-2-21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看看哪一天不在讲?讲来讲去都是这句话。这一句话为什么说了几千年还都没有说完,天天在重复的干?主要是不悟。悟了以后这些话,给诸位说叫废话,经典叫废纸。所以五祖跟六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彻底明了了,后头不要讲了,什么话都不要说。如果我们在座诸位同修都有六祖的根性,我们这个几句话一讲,大家都彻悟了,嘴巴就可以挂在墙壁上去了,从此以后没事。为什么天天讲?没悟,不悟就得天天讲。我再告诉诸位一个妙法,你要想早一点开悟你就学讲经,学讲经会开悟。上在讲台上,给诸位说,诚心诚意为自度度他,这里面决定没有名闻利养。要有名闻利养就没有感应,诸位要记住这个,有一点点私心,佛菩萨跟你的电流就接不上,就有障碍。

  一点私心都没有,为佛法、为众生,为了生死、为证菩提,一上讲台,人就变了样子,诸佛菩萨,俗话说,那个灵感都加持在身上。怎么晓得?经本原先你所预备的,到了讲台,一句都用不上。讲台上所说的那些话,人家听了很有味道,自己不晓得,不晓得这些话从哪来。我这二十多年当中就是这个体验。我讲这一大堆,我下去之后,你要问我,法师,你讲什么?莫知所云,我不晓得讲些什么。从开讲《华严经》之后,你们大家看看,我讲经的时候经本没有预备。唯识,跟你们说的这段东西,《百法》大概我总有十年没有讲,我跟你们讲,应该事先要看一下。事先有没有看?你看我这本子摆在桌上,动都不动,上课拿出来,讲完了拉炼一拉摆在桌上。如果说我天天讲这么多,还要预备,那个苦死了,人家都说我苦死了。从来没有预备,上来就给诸位聊天,想到哪里讲到哪里,实在有没有想?没有想。

  现在诸位要学,就是从读诵上学,我跟你们讲的千真万确。世出世间的书籍没有讲头,没有意思,念就好了。念了,智慧现前的时候一切贯通,深讲浅讲、长讲短讲无不自在,一预备就落在心意识里头去。你们听经,不错这是很难得,很关心我,怕我讲多了累。我讲不累,你们听会累,我在讲台上连着讲四个小时、五个小时、六个小时不累,你们受不了,为什么?你们是有心而听,我无心而说,无心就不累,有心就累。再给诸位说,有心人会老,无心人不老,你们不是要学不老吗?无心人就不老,有心不好。所以要晓得,万法原来是一心。本来没有众生也没有佛,众生与佛是从哪里来的?是由迷悟而建立的,假名建立,不要真认为有佛、有众生。这是《法华》跟《华严》是一鼻孔出气,一乘了义的大经,句句都是说真实话,所以这是实教而不是权教。《大般若经》、《大智度论》都没有这个经来得真实。所以生、佛是由迷悟而有差别。

  「妙字是能赞之辞」,赞叹什么?赞叹这个三法都妙,众生法妙、佛法妙、心法妙,三就是一,一就是三。所以三不是真三,三是一,三也没有;一又不是真一,一又变三,一也没有了。几时到三与一都没有了,你就好了,入了境况。你还有三有一,你还是迷。几时三、一都没有了,这才是悟。我们按着这个顺序先说众生法。众生这两个字的本义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幻相。凡所有相都是缘生的,佛在《般若经》里面说,「缘起性空」,「缘起无性」。为什么会有缘起?迷失了真性。《楞严》里面说得很妙,也说得非常善巧,「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无明的根本是什么?知见立知。知见是好事情,佛知佛见是觉,这一立知就迷了,所谓头上安头。但是我们实际上真的就是生活在立知的里面,不晓得从立知里头跳出来恢复到本有的知见。知见是一,立知那就千千万万,无量无边,知见就是真如。

  前面说过,《大智度论》里面讲过,由于众生不了解真如法是一,妄受五蕴的色心,我们这个身就是这么来的,执着五蕴的身心以为是我。你们这几天听《百法明门论》,《百法》由于时间的限制,只给诸位略说。我记得有一年,大概是在民国五十几年,我在法光寺讲过一遍,时间是一年。一个星期讲一次,好像讲了大概四十多次,一次一个半小时,大概总有七、八十个小时的样子。在民国五十六年我在佛光山讲过一次,那次原订的是一百个小时讲《百法》,到以后由于差别因缘我离开佛光山,后面就加速度把它讲完,一共讲了五十六个小时,细说其味无穷。可是唯识这门东西不好讲,讲得不好就是死教条,枯燥无味,这东西难讲,比经难讲,因为经活泼,那个东西讲得不好那真是教条,会讲得人打瞌睡。

  我们这个色身就是迷了以后执着,实在讲五蕴的范围也是广大无边际,五蕴就是八识,五蕴就是百法。可见得我们真正是在大海里面取一滴水认为是大海,你看这个错误错到哪里去了!可是虽然我们为烦恼、业障重重的包围住,我们清净的本性实在还是妙极了,并没有受到这些虚妄而有一丝毫的损害,没有。所以真性在佛不增,在凡不减,不增不减。真性在哪里?祖师常讲,「六根门头,放光动地」,那才是本人,那是真的,一切万法都是从这里现起。可是这一迷之后,迷了它就有分别,对外攀缘五欲六尘,对内生心起念,随念攀缘。譬如眼见色,心就为色相所牵,耳闻声,心就为音声所牵。诸位要晓得,这是为外境所牵的心是妄心,而真心如如不动。可是如如不动的真心我们不晓得,妄心我们自己能觉察得到。妄心非一,心王是心,心所也是心。可是一迷之后,心为境转,痛苦来了,自己一丝毫的主宰都做不了,心为境转。没悟,念《法华经》为《法华经》所转,何况日常生活?悟了以后,读《法华经》,心能转经,转《法华》,不再为《法华》转,日常生活当中心能转境界,「若能转境,则同如来」,这是《楞严经》上讲的。

  能转境多自在,一切境界随心所欲。孔老夫子他到七十岁才有这个能力,「随心所欲而不踰矩」。这在佛法里面讲就是达到了转境界的功夫,「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孔老夫子到七十岁才做到。可是我们听了这个话不要气馁,孔老夫子大圣人七十岁才做到,我恐怕没有希望,我这一生做不到,那就错了。你应该想想,我比孔老夫子聪明得多,他七十岁做到,我三十岁应该做到,这样才好。孔老夫子听到才欢喜,后生可畏,孺子可教,青出于蓝。你要一看到,他七十岁做到,我什么时候做到?孔老夫子也流眼泪、也悲哀。我们要努力、要发愤。所以说懂理论、懂方法,只要自己精进,没有做不到的。这种境界迟早现前,就看你精进的功夫,勇猛精进就提早现前,早一日证得;懈怠、懒惰就晚一点证得,懈怠、懒惰还是讲精进,要不精进还是不行。我就是懈怠、懒惰,所以三十年才有个消息。我要像古人那样勇猛精进,也早证得了;精进力量不够,渐渐证得。

  我们这个讲堂,可以说这些年来都是在宣扬大乘了义经典。所以老同修常常来听,虽然没有证得,可是听也听得耳熟了,遍数听多印象多。见闻觉知之性皆是妙性,皆是不生不灭,六根的根性。可是众生迷而不觉,如果不是佛出世,不是佛给我们指出来,确实我们不容易觉察到这个事实。佛在《法华经》里面提出他老人家出世教化众生的宗旨,八个字,「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不但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的宗旨,也正代表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无不是以这八个字为宗旨。佛陀教育的宗旨,就是开示众生本具的妙知妙见。妙知见一开,境界就转了,若能转境,境界就转了。境界是什么境界?一切色相皆是佛相,一切音声皆是佛音。你不是要听经吗?一切的声音都是在讲经说法,这真妙极了。你在看电视、看电影,是在那里闻经,看的是佛,听的是佛法,大彻大悟,无量智慧现前。绝不像初学的,那个戒律很严的,你看看「沙弥十戒」、「八关斋戒」,不准看歌舞,为什么?因为你不悟,愈看愈迷惑,愈看愈烦恼,那不能看。

  悟的人天天看,修行用功夫,修定、修慧,修什么?天天到电影院、到戏剧场合里头去修去。诸位要晓得,他是用什么?他是离开心意识,离开心意识见性所见的是色性,不是色尘;闻性所闻的是声性,不是声尘。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诸位将来看《华严经》五十三参,那个里面学就是这样修。修禅不是盘腿面壁,到哪里?哪个地方热闹,市场愈热闹的,到那里去逛,那叫修禅定。五花八门在眼前,在耳朵旁边,如如不动,这个修大定。盘腿面壁,有个人吵到心不安,你赶快走,我这定不下来了,那还叫什么定?那不是定。你每天去逛市场,天天有新产品琳琅满目,看到什么?心里头如如不动,不起一点贪心的念头,这修戒。所以每天逛市场就是修的戒定慧,三学三慧等运。可是这样的修行人,你们如果看到还要骂他,他修什么行?你看天天去看戏、看电影、去听唱歌、去跳舞,这人修的什么行?瞧不起他;盘腿面壁,这个了不起,这个要崇拜他。真正修行人不晓得,装模作样的都把他看作这才是真的佛菩萨,众生颠倒。可是这是一乘的教学,我们功夫不到可不行,功夫不到,你要天天跳舞,跳上几天跳成瘾,佛法完全丢了,被那个舞厅的人度去,你度不了他,被他度去了。这是要有相当定力的。

  所以小乘要面壁,要离开五欲六尘,先要修这个。到大乘回小向大,自己有定力、有智慧禁得起考验,这才再入红尘里面锻炼,红尘里面炼出来的厉害。水莲花有什么稀奇,哪个池子不长莲花?红尘里的莲花这才名贵。你们诸位想学密宗,密义就是在此地,你们想想容不容易?不容易。自己是戒定慧没有基础怎么可以学?所以先要学戒、要学定、要学慧。戒定慧有了基础,还是修戒定慧,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永远不离戒定慧、不离闻思修。可是境界、方式是不一样的,一个阶段是一个阶段的境界,决定不相同。所以我们对于一切人,一切修行人,要以平等心看待,我们也不晓得他什么境界,平等心对自己决定有利益,不要随境分别。他要装模作样那他自欺欺人,是他的事情,于我不相干,我心平等、我心清净。不管别人的事情,我功夫不到我就老实的修,我有这个功夫要渐渐求进步。譬如你有能力,小学毕业有能力升初中,何必还要留级?那个没有意思,用不着留级,年年往上升,年年境界不同,月月境界不同。诸位要明了这个道理,众生法何其妙哉!迷了在看的是众生,悟了众生原来是佛,色是佛相,声是法业,五欲六尘皆是佛事。所以到了极乐世界六尘说法,六尘是六性,都是性,都是法性,我们叫六尘,人家叫法性。今天时间到了,三法只说了一,佛法、心法下次再跟诸位介绍。   
   
   

妙法莲华经  (第二集)  1987  台湾景美华藏佛教图书馆  文件名:08-001-0002

  这次发的这张表不要丢了,大概这个表今天还讲不完,下一次还要用。在前一次,我们讲到表里面的第二段「释名」,释名里面的第一段,就是解释法。法里面包括有三类,就是众生法、佛法跟心法。这三类第一类「众生法」给诸位讲过了。今天我们接着要解释的是「佛法」,佛法在此地是专指世尊的一代教法。佛是对于宇宙人生具有彻底圆满究竟大觉之人,对于世出世间法的真相无不通达。世出世间的真相究竟为何?我们在《华严》里面,在《楞严》里面,在唯识里面,都能够略知一二。诸法实相是寂灭相,所谓是清净寂灭,性相常住。这样说法跟我们眼前所看的境界相似乎有很大的差距。因为我们看今天的世间相不是寂灭的,是动荡不安;我们见的万象不是常住的,有生有灭的,我们见到是这个相。可是从来就没有人点醒我们这是错觉,我们凡夫所观察的世出世间森罗万象,没有见到真相,所见的是妄相,把这个妄相当作真相,这就叫迷惑颠倒。

  而我们现在就处在这个境界里面,不但处在这个境界,而且在这个境界里面时间太久了。久了就怎么样?就养成习惯,习惯成自然,以为这就是真相。骤然之间佛给我们说明,我们还不敢相信。不但我们不敢相信,诸位在楞严会上看看阿难尊者,佛给他说多少遍都还不敢相信,半信半疑,何况我们博地凡夫,去佛久远!妄相究竟从哪里来的?《楞严经》里头说得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这就是世出世间森罗万象差别相的来由,是这么来的。不但六凡世间如是,这个四圣法界也不例外,四圣是指的声闻、缘觉、菩萨,乃至于佛法界。在佛法里有些时候说,十法界唯有佛法界是一真,其余的九法界都是权。佛界才是真实,讲到真实法唯佛法界而已,菩萨法界都不真实,何况其余的种种法界?

  佛在经上给我们说,造作上品的恶因果报在地狱,这就是解释《楞严》里面的「循业发现」。有没有地狱?本来没有地狱,地狱是上品恶因招感而现的。众生都不造上品恶,地狱法界就没有。可见得地狱法界是虚妄而不是真实的,它是循业发现。中品的恶因报在饿鬼,下品恶因报在畜生。这是讲的三恶道,说上中下三品恶,这个意思比较上要圆满。佛在经里面有时候说,贪瞋痴三毒为三恶道的业因,实在讲三毒也各有三品,上中下三品。所以业因是非常复杂,所谓是无量因缘,不是一个很单纯的。佛说就是无量因缘里面最重要的因缘提出来说而已。这就是恶则有恶道,三恶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法界是这么来。

  三善道也不例外,下品善因,五戒下品十善,感人法界的果报。中品善业感天阿修罗的果报,天阿修罗,也有感人间阿修罗的果报。阿修罗福报很大,可是没有德行,他的恶习气很重,由于前世修中品善,而不能断恶,善恶杂修,所以得的是修罗道的果报。上品十善就是诸天的果报,把四禅、四空定、四无量心都说在上品十善。这些都是佛说明六道的因果交感。若不是佛给我们说明,我们不会知道的。这叫做人天小法,五乘佛法里面讲人天法。虽然是人天小法,诸位要记住,人天小法是成佛、成菩萨的基础,所以我们修学要从人天小法上修起。好像盖宝塔一样,基础才稳固。假如我们舍弃了基础,盖得愈高是愈危险。这个比喻很浅显,很容易懂。佛法若不从基础上立定脚跟,向上一着要是想证得,那就是佛经里面所谓「无有是处」,决定是不可能的。

  三界之外,以四谛法证声闻果,以因缘法证辟支佛果,以六度法证菩萨果,有因有果。这是讲九法界,九界皆权,权不能叫做妙。所以唯有佛法界这才叫妙。为什么佛法界才妙?这个地方在此地特别关照诸位一句,此地所说的佛法界,见了性就叫佛法界,没有见性,九界。见性,圆教初住菩萨就见性,他是归在佛法界里面,他就妙了。他是菩萨,十住菩萨、十行菩萨,他妙,为什么?他见性,见性成佛,天台家讲分证佛。如果在别教里面讲登了地就妙,没登地不妙,三贤菩萨没有见性,初地以上就见了性。可是严格的讲,我们不讲别教,我们讲圆教,因为别教跟圆教,别教的初地等于圆教初住,那个等于只是讲他断证功夫等于,见解还是不相同。见解,给诸位说,圆教的见解远比别教见解要来得圆满,别教的人他还是有成见,还是有分别执着。

  而圆教的见解,从十信位,这个执着分别就非常的淡薄,这是圆教根性的人跟一切种性大大不相同的所在。就是他在一切法里头,纵然什么也没证得、也没见性,他在一切法里头不太执着,没有什么成见,没有什么执着,也没什么分别。这样说起来,别初地的菩萨跟圆初住菩萨,就是断证上是相等,见解上圆初住还是超过别初地。由此才晓得,圆顿大法之可贵、之可珍也就在此地,这就称之为妙。当然在众妙当中,又以圆满究竟的如来位是最妙,妙到极处了。因为我们讲到圆教见性的菩萨,一共有四十一个位次,《华严》里面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个个都妙。这是说到这个境界才是真正证得如来的果海,于十方诸佛同一知见,就是《法华经》里面讲「佛知佛见」。而唯佛才能够穷尽十法界的根源,尽十法界的边际,究竟诸法实相。

  在本经所谓「如是相、如是性」,一直「如是本末究竟」,这个十如是实在是妙不可言。天台家把它画成一个表,我们那个表挂在那里,诸位可以常常去看看。这十如是是诸法实相的略说,我们要从这略说里面明了事实的真相,把它推广,观察世出世间无有一法不妙,法法皆妙。这法法皆妙,为什么刚才又说,这十法界唯佛法界妙,其余的九法界不妙?我们以人界的常识、人界的眼光看一切法,不妙;我们以天眼,以天的常识观察一切世间,也不妙。乃至于权教菩萨,虽修六度万行,依然离不开能所,还住在百尺竿头的顶端,他还是不妙,没超越。而佛眼看一切法,不但看三善道,乃至于看三恶道,彻法底源,就是一切法的真实相完全了解,决定没有错误,这叫妙,无法而不妙。由此可知,见了性之后就法法皆妙,没有见性之前,读《妙法莲华经》也不妙,这个妙是有名无实,见了性什么都妙。唯有见了性之后,这个十如是才有味道,才真正懂得;没有见性,念念这十句,文句而已,里面的妙义我们领略不到。正是实教的菩萨必得要彻法底源,才能真正做到应机说法。好像大夫治病一样,对病人的病源看得清清楚楚,他才好用药,药到病除。而不是在那里猜测,拿那个药物来试验,试验就是对于病源没搞清楚,用这个药试试看,吃一、二天看看怎么样,不大对劲就晓得不对症,再来换,这是拿病人当成实验品,自己没把握。真正高明的医生不需要试验,一看就了解,对于用药绝对没有迟疑,所以能够药到病除。这要见了性的人才能办到。

  所以佛晓得一切众生可度、不可度,成熟、未成熟。可度的时候佛绝不舍弃,不可度的时候给你做增上缘;成熟的时候佛就来了,没成熟的时候佛用别的方法来帮助你成熟。诸位想想,佛法何其妙哉,真正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佛法教学如此,中国过去世间教学法与这个也相似,可教的,老师一定认真教你,一定成就你;不可教你的,给你做增上缘。可教的学生,老师对学生非常严格;不可教的学生,老师对学生客客气气。为什么?不能成就,用不着用这些方法来对待你,对你客客气气,对你很恭敬;那个可教的,每天有打有骂。世出世间教学是一样。所以你要遇到真正善知识,那个善知识天天对你很客气,完了,为什么?不可教。每天看到你凶巴巴的,看到你就不顺眼,不是骂你就是打你,可教,这个人一定会有成就。我们现在的观念当中,那个凶巴巴的老师,大概我跟他前世有冤仇,算了、算了,我还是不要跟他。所以哪是好老师、哪不好的老师,不能辨别。好老师对于功课督促得严,真正是可教。所以善学的人,善人、恶人无不是我们的良师,都是好老师,都是成就自己。

  诸位看《禅林宝训》,《禅林宝训》是讲佛门的教学,那是佛法里面的世间法,就是初入佛门,你看人家怎么教法。凡是成大器,那些历代祖师在寺院里头,你看人家怎么折磨他,老师折磨他,同学欺负他,受尽了折磨,到最后传法偏偏传给他。这就是什么?老师看中了,看中了这个人,想尽方法来折磨他,这个折磨是成就他,消他的业障,增长他的福德。他在这里面受尽种种折磨,不起怨恨之心,诸位想想,这个人了不起。不但不起怨恨心,对待那些折磨他的人还起恭敬心,还以平等慈悲心,他不是祖师谁是祖师?他不续佛慧命谁人能续佛慧命?所以法器是这样铸成。

  我们拿六祖来说,六祖到黄梅,五祖一眼就看中了,你看前面序品里面,一眼就看中他,没一个人能比得上他,包括神秀大师在内,都不能跟他相比。可是怎样?交代底下的人去管他,碓房去舂米、去搬柴,干这些粗重的苦力,干这些工作。他又是个外乡人,在寺院里头八个月吃尽了辛苦,人家还不是讥讽他,还不是常常去侮辱他,他还有一天好日子过?五祖传法偏偏传给他,都没有传给跟他三十年的神秀大师。他这八个月在庙里头做苦工是消灾、是培福。得法之后,诸位要知道,他那个时候才二十四岁,不敢出人头地。为什么?年岁太轻了,你要想出来弘法,我们在《坛经》里看到,这嫉妒、障碍就不得了,多少人嫉妒你,嫉妒你就要找你麻烦,嫉妒你就要伤害你。所以得法之后到处躲躲藏藏,不敢让人知道,跟猎人队里头,混在猎人队里头十五年,替人家看守猎物,也就是猎人队里头的长工,一代祖师去给那些打猎的猎人当长工,就侍候他们。比在寺院里头侍候出家人还不如,侍候一些天天杀生造罪业的人,给他当长工,你们想想这是什么味道?这是学什么?学忍辱波罗蜜。

  释迦牟尼佛成佛,曾经修过五百世忍辱仙人;六祖修过一十五年忍辱行,所以才能成就。经过这么多年大家那个嫉妒的心逐渐也淡了,六祖再一出来弘法,嫉妒、障碍比较少了。当时二十四岁一出来,那还得了,那他没命,搞不了几天人家就把他暗杀掉。这都是老师的慈悲指导,教给他要这样做法,才能成就。那个时候佛门里面嫉妒心都这样重,何况今天?早晨我讲《坛经》时候给诸位说,今天说的嫉妒、障碍是加一百倍、加一千倍是理所当然,是合理的。所以今天要想真正发心弘法利生不容易,你学讲经说法,你讲得不好,讲到外面把人都讲跑了,讲到人家笑话,你哪个庙里还都可以住,大家都还可以留你。为什么?并不怎么高明,没什么了不起。你要真讲得好,叫大家都赞叹、大家都点头,哪个庙都不收留你,这是什么?嫉妒、障碍,不留你,你真正学成了,走头无路。

  我们把古人东西多读一些你就觉悟到了,为什么走头无路?时节因缘没成熟你就跑出来,你才会处处碰壁;学成了之后,涵养、谦虚,不求表现。印光大师七十岁才出来,因缘成熟了,一看老和尚七十岁了,他出来大家尊敬他,别人的嫉妒心也不大敢,为什么?老和尚。你这个年轻的二、三十岁,人家瞧不起你,你天大的本事也不行。等到你七十岁再出来,你的障碍就没有了。所以你要能等。六祖二十四岁得法,差不多出来的时候也将近四十岁,也要等十几年。所以现在人之难成就,自己不晓得避免自己前途的障碍,他不懂。学了一点点赶快就要出锋头,造成自己前途上的绊脚石,自己把自己毁掉,沉不住气,没有定力。

  我这个道场虽小,我自己是个吃过苦头的人,是受过折磨的人。所以我读古人的书我感慨很多,为什么?自己的遭遇跟他们相彷佛。所以我这个图书馆我就发愿成就大众。说实在的话你要学东西,不能常常在讲台上锻炼,兴趣很不容易提起来。你要是常常在讲台上讲,好了,刚才说的,讲得好,人家嫉妒你;讲得不好,人家瞧不起你,不容易。你在我这里讲,讲得好,我不会嫉妒你,我还要帮助你;真正讲得好,我这个讲台天天请你讲,我就悠闲自在了。能讲的人愈多愈好,别的地方排斥,我这收容,将来,图书馆虽小,那是弘法的大本营。什么地方要请弘法的法师到我们这来请,讲完了你就回来,这样才能够避免障碍,才能够成就。这是讲到佛法的妙处,种种这些折磨也是妙,没有这些妙法折磨你如何能成就?无法不妙。

  第三是「心法妙」,心法是众生法、佛法的根本;换句话说,众生法与佛法都是依心法而起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千差万别,唯一心造。《华严经》里面,「应观法界性」,性就是体性,「一切唯心造」。心是本体,又是现象,相不离体,体不离相。古德用这个金器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就好比性,器就好比相,相就是性,性就是相,能作佛、作菩萨,又能变人、变畜生。正好像黄金金器一样,你高兴了,把它塑一个佛像,你看它是佛;佛看两天,又喜欢,把它再溶化,做一只小狗、小猫,它又是畜生。作佛、做小狗、做小猫还是那一坨黄金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21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它,是一不是二,能善能恶。所以这一切法界是一不是二。《华严经》里面的一首比喻非常之好。也正因为《华严经》这个比喻,所以唯识学派把《华严经》收集在唯识主要经论之一。它的比喻说,「心如工画师」,心就好像画画的画师一样,工画就是他画画得好,画得很出名,画得非常好,这样的一位画家,我们现在称画家,古时称画师。「作种种五蕴」,就是十法界的依正庄严,就好像画师的彩画一样,全是他画出来。十法界的依正庄严这些图画都是心画师所画的,全是它干的。

  我们凡夫迷迷在哪里?不知道观心,所以观一切法不妙,观佛法也不妙。如果你要会观心,好,万法皆妙,万法一心造,心妙法就妙,没有一法不妙。只要我们能够修心、摄心观一切法,你才能够看出一切法真实相是清净寂灭相。本来寂灭相,现在还是寂灭相;本来是清净相,现在还是清净相,真是妙不可言。这些都必须从心法里面才能够看到真相。一直要观到观心无心,无什么心?无妄心。八识心王以及相应、不相应的心所统统叫心,仔细去审谛观察,这些心全都没有,真心现前。真心有没有名字?没有名字。如果说是妄心没有了,真心现前了,跟诸位说,这真心还是有妄,不是真心。为什么?你这个真心是从妄心里头生出来。这就是所谓叫向上一着。

  观心无心是到了顶头,这个时候就怕你头上安头,所谓知见立知,那就坏了。观心无心是知见,正知正见,佛知佛见。如果在这个地方,我的功夫到这个地方,我是到了无心,这个坏了,这个又下去,又往下堕下去了。这一关很不容易突破,这叫根本无明。这一关突破了就明心见性,在圆教菩萨地位是圆教初住菩萨的地位,诸位要懂这个道理,这是见性。观心无心,万法你就看到是常住的相,也正是《法华经》里面所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不是生灭的。我们现在看世间相生灭的,那是什么?我们用的是妄心见。几时到了观心无心,一切法是常住寂灭相,这时候叫大彻大悟,这时候就是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初转,智慧现前普照十方,无不圆明。心法妙!这是我们在经题里为了讲解方便起见把次序颠倒了,妙法我们先说法字,法有这三类,众生法、佛法、心法,法字解释到此地。

  再说「妙」,第二段,妙里面分为两个中段,一个是迹,就是从本迹两门来说,迹是讲事相,本是说理体。事相上我们说十种妙,实在讲这无一不妙,要是法法都说说不尽。这是《华严》家的方法,把万法归纳为十,十代表个圆满,那就是无法不妙。我们先略说说「妙」字的解释,学佛的同修必须要记住,佛没有别法,「即心即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不是自己的心,「即众生心」。这个讲自己,是我们凡夫我执的自己,这是一定要记住。一定要了解一个大前题,万法唯心,心是一,法是有千万,心是一,万法是一心所变。诸位果然通达这个道理,法法的关系你才了解,这个关系了解之后,你才能产生平等观。迷的时候不晓得这个关系,我、人、众生、寿者完全对立;知道这个关系,原来我、人、众生、寿者是一家,不是对立。迷时对立,悟时晓得是一,不是对立的。所以佛在经上才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佛众生说什么?就是前面所讲的心法、佛法、众生法,三就是一,一就是三。一非一,三非三,你不能说一,一里头有三;三不能说三,三还各个有一。体上讲是一,用上讲是三,体用不二,非三非一,即三即一,这个三法不可思议,所以称之为妙。

  佛在本经里面说,「是法不可示」,示就是展示,是法是什么?哪个法?众生法、佛法、心法。为什么不能展示?「言辞相寂灭」,就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才能得到这个三法的真相。换句话说,你要不能够超越言思,言是言语,思就是思惟,唯识里面讲的心意识,不能超越言思,就是不能够离开心意识,这三法都看不到它的真相。所以佛在讲到这个境界,不可示也用了一个表示,表示怎么说?「止止不须说」,止就是停下来,停止、停止不要说了,「我法妙难思」,说这么两句,这两句正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用意何在?是给我们一个暗示,叫我们自己契入,给我们一个提示,要我们在这里头大彻大悟,唯有悟才能入。而这个悟佛帮不上忙,换句话就是说,佛能帮我们爬上百尺竿头,往上进一步他没有能力。向上一着全靠自己,什么人都帮不上忙。因为迷是你自己迷的,那个破迷开悟还是自己。所以从这个向上一着来说,佛不度众生。今天上午《六祖坛经》里讲的「自性自度」,佛不度众生,这是完全从向上一着说的,悟是你自己。老师、善知识只能够给你旁敲侧击,给你提示、给你暗示,你自己要懂得、要明了,就这个提示能够突破。

  本迹二门无所不妙,古德把它归纳为十条,第一我们先看迹门,迹完全是迹相,从事相上来看。第一个是「境妙」,境是说的境界。境界无量无边,我们就佛法里面所讲,本经有十如是的境界,有十二因缘的境界(缘觉的境界),声闻有四谛的境界,菩萨有二谛、三谛、一谛、无谛的境界。像上面所讲种种境界是诸佛之所证,真实不虚。而十如是境是总括十法界,所谓是「百界千如」,世出世间的境界完全都包含在其中。经文里面说,「难解难入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从相上讲就是境界妙,诸法实相是境妙。可是这个境妙是唯佛能够证知,我们不能够实证。再跟诸位说,如果我们要是实在证得,你的生活就起了变化,变成什么样子?法喜充满,一天到晚欢欢喜喜。无论在哪个境界里,你到西方极乐世界满心欢喜,到阿鼻地狱也满心欢喜,你的欢喜心不增不减。为什么?你六根所接触的境界无一不妙,绝不生烦恼。如果你生烦恼那就不妙。

  果然这样说起来,像《地藏经》你们看的地藏菩萨到地狱去参观,他心里还很悲痛,还有些同情心,也觉得看到很难过,那地藏菩萨是不是动了心?给诸位说,不是的。这是什么?恒顺众生,看到众生在悲哀可怜,你还在欢天喜地,那你简直是不通人情。众生喜欢,我们露出喜欢相;众生悲哀,也得装出个悲哀相。心里面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如如不动,这叫法喜充满。正是所谓「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相」,才能够普利有情众生。那自己真动了心,自己就迷、就乱,还能为众生指出一条光明的道路吗?所以在一切境界里如如不动,才能看到境妙。

  怎么才能把境妙看出来?要有智慧。第二讲「智妙」。智有世间智慧、有出世间智慧,有正智、有邪智。跟诸位说,一切智慧都是从一切种智当中所生的。佛的智慧是圆满的,无量无边,九法界众生都不能及。所以佛说,「甚深微妙法,难见难可了」,甚深微妙之法不是我们肉眼能见得到的,也不是凡夫心眼能够看透的。为什么?凡夫用的是妄心,所以甚深妙法没有法子看到。《楞严经》里面,《楞严》是有名的,开智慧的《楞严》,《楞严》的智慧怎么开法?就是叫我们「舍识用根」,舍妄心用真心。而那个真心还是带妄之真,我说得很清楚,就是直接用阿赖耶的见分,只带一层妄看一切万法,妙就能看出来。虽然不能看得很圆满,非常接近,接近于佛知见。这个地位是在百尺竿头的地位,再向上一步就明心见性,明心见性那是纯真无妄。

  这个方法《楞严》有没有说?说了,十番显见最后一番「显见离见」,那是纯真无妄,不带妄。我们现在念到的是显见不还,显见不还还是带妄,到最后一番,「见犹离见,见不能及」,那是纯真不带妄,那是什么?那是见性见。现在我们讲的见性是阿赖耶识的见分,不一样!这样才能开得了智慧。我们讲用功夫,跟诸位说,叫你念佛、叫你参禅、叫你持咒、叫你持戒,叫你修种种苦行,这个在佛法里头初级的教学法。最高的教学法不重视这些事相,重视在什么?重视在运用六根的根性来观察一切万法。为什么?唯有这个方法才能够明心见性,才能够成佛作祖。盘腿面壁不能成佛作祖,《六祖坛经》里面说的那些比喻都妙极了。要说盘腿面壁就能成佛,心就能得到禅定,六祖说大石头在那个地方,几千年都如如不动,你的定功总比不上它,它为什么没成佛?你要那么学,充其量将来不过学成一个大石头而已,不是成佛,是成个石头。坐在那里如如不动,一入定就几千年,那不是个石头是什么?这是初级的教学法,幼儿园、小学的课程,绝非大学、研究所的办法,这是我们要懂得的。

  我们现在程度没有那么高,所以初级的方法还要用,高级的理论要懂得。懂得怎么样?我们不要住在这个初级的方法上,我们要从初级的方法上一步一步提升,这就对,正确的。你要不懂高级的理论,你就死在低级的方法;换句话说,你一辈子念小学,永远升不上中学。为什么?你脑子里面没有中学,你的学问就止于此地,没有法子提升。所以我们要是彻法底源,见到诸法实相,决定不能用妄见见。这就是古德常常提示我们,「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是什么?念起就是见起,大家要懂得这个道理。见解就是念头,这见起就是不觉,我们是什么见?眼见色尘是眼识的见分,接着连带的是五俱所意识的见分,再连带的是与心王相应心所的见分,这个叫迷,迷见,这怎么能见到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是清净寂灭相,是常住不坏相,我们哪里见得到?因为我们能见的见是生灭的。眼识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是生灭的,意识四分是生灭的,相应的心所是生灭的,我们全是用生灭的妄心见外面的境界,外面境界相也是生灭的。

  你要不相信,我举个例子给诸位,这个例子当然还不能举得很恰当,可是诸位能够体会到。譬如我们用摄影机,现在八厘米小电影摄影机也很普遍,你们到外面去摄影,外面的相是常住不变,你的摄影机就像眼睛生灭的,一会儿一张、一会儿一张,一秒钟二十四张。到你底片上一看,张张有点不一样,有点相似,张张不一样,就变成二十四种见,生灭见。外面境界相有没有生灭?没有。为什么看成生灭相?就是因为你自己的镜头在眨眼,你看到是生灭相,就这么回事情。所以我们的心心所那个见分,就是在眨眼睛生灭的。而且眨得太快了,摄影机一秒钟二十四次,佛跟我们讲心心所的速度,那就不得了,一弹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灭。弹指弹得快一点,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二十多万次。一秒钟那个眨二十多万次,看到外面的相,生灭相,就这么来的,真相永远看不到。如何能看到真相?就好像照相机一样,把那个镜头完全打开,不要关,那就看到真相;那一眨一眨的就看不到真相,看的都是妄相。这虽不能比喻得很恰当,有点彷佛。

  所以我们六根在六尘上起作用,一落到心心所里面,就是迷惑颠倒,决定不能了解诸法实相。几时在境界里头离心意识,诸法实相就现前,你所见的诸法实相就跟佛见的一模一样,彻法底源,这才是真正智慧现前,这才是难见你见到,很难明了你也明了。所以佛说,「甚深微妙法,难见难可了,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佛佛道同,十方诸佛也懂得,这就是证明自己证得不错,见得没错,因为十方诸佛所见的也是这样,佛佛道同,佛与佛的见解是一致的,没有两样的。今天时间到了,迹门十妙说了两种。   
   
   

妙法莲华经  (第三集)  1987  台湾景美华藏佛教图书馆  文件名:08-001-0003

  前面讲过境界,讲过智,第三是讲行,所谓「一行一切行,一了一切了」,这叫做妙行。什么叫一行一切行?行门无量无边,我们在《华严》里面看到善财五十三参,这代表的一切行。五十三参每一参都是在锻炼自己的清净心,都是训练自己在一切境界上如如不动。所以一切行就是一行,一行就是一切行,所谓「无量为一,一为无量」,道理就在此地。在念佛法门里面也好讲,念佛法门念念求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一,念佛是一切行。这个三业行为之中,念念不离佛号,念念归向一心,所以念佛这个法门是妙行。懂得这个原理,运用在任何一个法门上,无行不妙,一一行都是妙行。经文里面所说,「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无量诸佛所也就是像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无量诸佛所,成就的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是妙道,深妙道,成就甚深般若,成就究竟解脱。

  经上又说「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在如来境界中,一一法都是无量无尽。所以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面跟我们说,小乘法叫具足,因为它是有限、有量的,具足就是圆满没有欠缺。大乘佛法是无限、无量的,所以讲修习,修是修学,习就是练习,在境界里面历事炼心,在练习,这叫做真修行。这些大经的道理、修学的原则,实在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看得很透彻,六祖大师讲的四弘誓愿,讲真度、真学,义趣跟《华严》、《法华》没有两样。我们由大经也能够证知六祖大师所开导的原理原则是正确的,可以用大经来印证,这就是我们修学指导最好的一部书,真是言简意赅。我们读诵大经大论,研究大经大论,把六祖所说的全都证实,使我们能够更进一步更深入的体会六祖的教训,而自己能得到真实的受用。

  诸佛无量道、无量法我们要尽行,一样都不漏,要尽行。虽然说的要尽行,或者我们发大愿要尽行诸佛无量道法,试问问我们能做得到吗?做不到,目前做不到。什么时候能做到?见了性以后就做到。见了性以后,大经里面讲修大行,或者叫修圆行,圆是圆满的,那个圆行跟此地的妙行是一个意思,唯圆才妙,唯妙才圆,这是讲「行妙」。《法华经》里面讲的修行「行妙」,不是普通的修行法。凡是一乘了义的经论,我再给诸位说明,它是超越世间法的,超越所有的哲学与科学,世间哲学里面所讲的科学方法论、逻辑、论理学、辩证法,佛法的因明,统统用不上。我记得过去我在讲堂也跟诸位提过好几次,我曾经请教过方东美先生,请他给我们讲因明。那很多年之前,大概总有十年前,大专讲座刚刚开办的时候,我去找他,请他给我们讲理则学。他笑笑,这个东西用在一乘法、用在大乘法上没用处。这些科学方法论,用在初级、用在中级有用处,用在高级就没有用处,用在禅宗里面更没有用处。

  所以现在外国人他又想了一个名词,叫什么?叫反逻辑,这最高明的东西,反逻辑,超乎逻辑之外。实在上跟诸位说,反逻辑还是邪见一个,清净心中没有这一物,诸位总要懂这个道理。我们世智所追求的是一乘了义的大法,我们每天所熏修的也是一乘了义大法。只要我们有福报,像目前这个状况能够继续不断的修十年,不要多,修十年,我们就根深蒂固;换句话说,不愁不开悟。我虽然不敢说是保证诸位各个开悟,但是我知道有开悟的可能。你要是像目前的状况我们能够维系住,能够修学十年,就有开悟的可能。这是在现前这个阶段,在大乘法里面,可以说是最好的熏修增上缘。只要诸位有时间,我们上午也讲经,晚上也讲经,纵然白天没有时间,晚上一个星期有四次讲经。也许到明年,我们可能就有七天讲经,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都有。其目的就是熏成圆顿的种性,我们目的在此。

  唯有圆顿种性才能圆悟、顿悟,悟后之行就是妙行,穿衣吃饭都是妙行。你要不相信,你看看《金刚经》,江味农居士的批注说得很清楚,释迦牟尼佛入舍卫大城乞食、着衣持钵都是妙行。被须菩提看出来,赞叹「希有世尊」,稀有就是妙行。我们也天天穿衣、天天吃饭,须菩提不赞叹我们稀有,去赞叹释迦牟尼佛稀有,那是什么?释迦牟尼佛穿衣吃饭心清净不染污。一切行为是一心,一切行归到一心,所以一切行是一行;一个清净心起无量无边的作用,一行是一切行,这个实在是妙。我们现在做不到,我们一个行一个心,二行就二心,三行就三心,无量无边的妄心,无量无边的念头,念头就是妄心。由此可知,凡夫行与圣人之行所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圣人之行就是成就清净心,成就平等心,他的眼睛里面万法一如。我们凡夫心不平等,所以看一切法不平等,我们就没办法做到一切行归到一个清净心。

  一清净心化为无量无边的作用,一多不二,这叫妙行。这个道理我们懂得了,我们在生活上可以训练,只要能够训练,跟诸位说,这叫真修,真正的修行。凡是真修一定是修清净心,一定是修平等心,唯有平等才清净,唯有清净才平等,所以清净心跟平等心是一心不是二心。体上讲是平等,相上讲是清净,也可以说相上讲是平等,体上讲是清净,清净与平等互为体相。作用是慈悲心,所谓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从这里生起来的。这样的修行叫修佛行,这种修法叫一乘佛法,所谓是「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一佛乘是这样修法的。我们今天讲的《法华经》是一佛乘,在大乘之上。这里讲的行妙。

  下面一个是讲「位妙」,位是讲的位次。我们在大乘法里面讲,菩萨的位次有五十二个位次,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妙觉就是如来位,这是究竟的果位。这五十二个位次,除了前面的十信位,通常我们都不说,为什么不说十信位?因为十信位他是进进退退,所以不常说。入了住之后可以说就不退,一步一步就往上升。假如说除了妙觉如来地不算,纯粹讲菩萨位就是四十一个位次,此地讲位就是讲这四十一个位次,或者我们广义的说五十二个位次,都可以。这些位次有权有实,实是讲真实的,权是讲方便的。什么叫权?什么叫实?没有见性统统叫权,见了性以后这是真实。从藏通别圆里面看,我们以天台四教来看,圆教初住以上是实,十信位是权;在别教要初地以上才是实,三贤与十信都是权,这是我们从教相上来看权实。但是权实也相当复杂,譬如说从本迹上来讲,本是实,迹是权。观世音菩萨早就成佛了,如来地是实,他现在是倒驾慈航,示现在菩萨位次上,那是权。观世音菩萨示现在等觉,给诸位说,也示现在初地,也示现在初住,甚至于示现一个凡夫俗子,统统叫做权。所以权实之义是很广泛的,我们读一切经论可以知道一些权实方面的道理。

  这部经既然属于圆顿法门,位就妙,妙在哪里?不要经过这些次地,所以叫顿超,一发心就直入如来地,这个位太妙了。宗门里面所讲的不落阶级,阶级就是次第,有初住、二住、三住、四住,这就是阶级,不落阶级就是顿超、就是直入,这叫做位妙。而本经里面所讲龙女八岁成佛,这就是说的顿超。圆修、圆悟、圆超、圆顿,无法不圆,无法不顿,这是说的位妙。也许诸位心里有疑问,像我们这样的人能顿得了吗?我们可以这样说法,你今天遇到这部经了,你就有机会。《妙法莲华经》,你去打听打听,我们这个地球上四十几亿人口,有几个人一生遇到了《妙法莲华经》?遇不到是他没福,遇到的人总是有福的。所以我今天上午讲《六祖坛经》的时候特别提出给诸位说明,我们要修福,没有福报,别说是出世间的大福,世间法都办不成,所以人一定要有福报。这才使我想到,我们佛门跟中国过去的教学法一开头就叫我们修福,这个眼光非常的远大,真不愧为是圣贤的教育。唯有圣贤人他才能看得这么深、看得这么远,修福。如果我们要把修福疏忽了,给诸位说,不能开智慧,开智慧是有福报的人。没有福报的人,有了智慧不叫智慧,在佛法讲世智辩聪,或者叫狂慧,佛经里还有名叫恶慧,没有福报的。福报修得大了开智慧,你看世间常说叫「福至心灵」,福报到了那个地方他心就灵,什么东西都不要学他就会了,从来没有学过的他都会,福报到了心就灵。可见得修福非常的重要。

  佛法非常重视修福,福慧双修,佛称之为福慧二足尊,福也圆满了,慧也圆满了。所以我们先要修福,先要求消灾,有灾当然就没福,有福就没有灾。有灾就有障碍,障碍什么?障碍智慧。所以有福的人没有灾虐、没有障难,智慧当然现前,才能够做到不落阶级。就从佛教里面看,诸位可以看看我们中国过去的佛教,看看南传的小乘佛教,就不一样,南传小乘佛教不重视修福,所以他们的修证是落在阶级上,由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四向四果,有阶级、有层次的。而中国佛教不落阶级的太多,不但宗门不落阶级,教下也讲究大开圆解,也是顿悟顿证。他们是怎么做法?重视修福。尤其是禅宗,禅宗寺庙里几乎没有一个人没有工作,包括住持和尚也不例外,百丈大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做什么?修福,为大众服务,为大众服劳役,大家的事情要做得尽善尽美,就是修福。所以我们可以讲,在佛法里面讲福报最大的、最重视修福的是禅宗。他虽然修福,劳动做事,他功夫有没有间断?没有间断,人家的功夫是福慧双修。他一句话头念念能提得起,不碍工作,能照顾一句话头。所以他那个心是定的,身是动的,禅宗大德寿命很长,他有他的道理。我们今天讲养生之道,那也是最高明,所以他健康长寿,心宁静,身劳动。这是咱们过去传统最优良的教学法。

  今天虽然没人教,没人教我们自己要懂,我们自己要修学。年纪轻轻不可以享福,福享完了,到年老就苦了,老年苦是真苦;年轻苦算什么,无所谓。老年要享福,我们中国教育就是如此,老年享福。所以你看寺院里面谁享福?老和尚们在享福,什么事情不要自己去做。但是你要晓得,他在年轻的时候,他在常住天天做工。现在他老了,底下新进来的小和尚,事情给他们做,他就可以享福了。从前是一进庙门,五年是做粗重的重活,完全是服劳役侍候人。六祖大师到黄梅不例外,舂米,粗重的重活,那个时候水,没有自来水,挑水。你们诸位有几个人挑过水的?你们有没有挑过水?我还挑过水,我们在抗战期间,学校做学生念书的时候,水要从河边上挑到学校,要走一里多路。以前寺庙的出家人都挑水,要砍柴,你们有没有到山上砍过柴?这事情我都干过。砍回来再劈柴,舂米都是自己事情。这些事情今天在书上念念,你们的福报很大,见都没有见过。现在真的没有了,有自来水不要挑水,有瓦斯不用去砍柴,米都是用机器碾出来的,大包小包还叫人送到家里来。真是福报太大了,尽在这享福。扫扫地、抹个桌子都很辛苦,累得都无可奈何了。前世培的福大,这一世你就享去吧,会享尽的,如果不再继续培,这享尽了怎么办?享尽了福报就没有了。所以诸位总要记住,要培福。

  修行人修福修慧他是同时,他不是间断的,譬如念佛人,你看看圆瑛法师《弥陀要解讲义》序文里头有一段公案,他举的衡州有个铁匠,姓什么我一下忘掉,一个铁匠,打铁的,一家四口生活很苦,一天不做工一天就没饭吃,他觉得他的命太苦。有一天有个法师化缘从他的店门口过,他就请法师家里坐一下,向他请教,他也没有能力供养,求法师教他方法使他能够解脱。而且跟法师讲清楚,我又没有钱,凡是要花钱修福的我做不到,没有能力;又没有时间,我天天做工,一天不做工一家人没饭吃。换句话说,要法师传授他一个方法,既不花钱,又不耽误他的工作。法师就教他念佛,念佛不耽误,打铁跟现在的铁匠不一样,从前土法子拉的风箱,拉出来阿弥陀佛,推进去阿弥陀佛,再打铁锤下去阿弥陀佛,提上来阿弥陀佛。他说这个方法妙,确实不碍事。他就用这个方法干了三年,他往生了,预知时至,往生是站着往生的,他也没有病。给他家里的人说,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还在打铁打得很高兴,他也不认识字,还念了一首偈子,「叮叮铛铛,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一锤下去他往生了。衡州就是现在湖南衡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21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那一带念佛人很多,大家看到这个榜样。

  这种修法叫福慧双修,劳动是修福,一心是修慧。可见得从前禅宗在丛林里面,每个人活那么重,不碍他修行,反而容易成就,这个道理就是福慧双修。他自己知道他修福修慧,所以他做起来不疲不厌,他很愉快。为什么?这是修福,福修得愈多愈好,他就不累。如果说他不是修福,我是个佣人,你看到处侍候人,那就愈做愈疲倦,精神就气馁,精神提不起来。要晓得这是修福,将来我的福报愈大,我的享受愈大,那愈干愈起劲,止也止不住他。别人想想我去做一点,不行,我的福报怎么可以分给你?他不肯让人干。所以丛林事情大家抢着做,主要就是都晓得这是修福。我们把中国过去祖师所用的这个方法,确实是教给我们一种不落阶级位妙的方法。

  本经经文,「乘此宝乘,直至道场」,道场狭义的说是如来地、大觉位,广义的讲也是明心见性之位,在圆教是初住以上的地位,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顿超的法门。《华严》跟《法华》都是圆教,但是诸位要晓得,它入手处不一样,《华严》是从有而入的,《法华》是从空而入的,空有二门。所以《华严经》是相宗六经之一,《法华经》是空宗、是性宗。这是讲修行方法上不相同之处。两个都是圆教,两个都是顿超,一个是从空顿超,一个是从有顿超。

  下面第五讲「三法妙」,三法妙表的旁边有个批注,就是三法。因为其它的好懂,我就没有写,这三法不知道是哪三法,批注在此地。三法就是三轨,轨是轨道,拿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原理原则,三条原则。第一是讲真性,第二是讲观照,第三是讲资成。名虽然是三,其实是一。真性、真如本性是体,观照与资成都是用,观照是自受用,资成是他受用,这叫三法妙。经文有「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这就是说的三法妙。在此地自受用与他受用都要以真性为基础。讲到真如本性,我们现前没证得,没有证得之前,我们依三宝为基础,这叫皈依。而三宝,诸位要晓得,绝不是叫我们全身躺在佛菩萨的怀抱里,那没有用处的,那是靠不住的。皈依,六祖大师说得好,因为《六祖坛经》也是圆教、顿教,《法华经》亦是圆教、顿教,意思相通的。皈依佛,佛者觉也,就是皈依觉,一切境界里面我们不迷,不迷就是觉,皈依觉就是皈依佛,见到佛就要提高警觉。什么叫觉、什么叫迷?不动心就叫做觉,动心就迷。佛菩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动心,所以叫念念觉。一行是一切行,一行是什么?不动心,一切行是事事都圆满,有体有用,不是有体无用。有体无用,小乘阿罗汉,他心很清净不动,但他不能办事,他一办事心就乱。凡夫有用无体,什么事都做,但心是乱的、散乱的,心不是清净的。所以佛才叫我们三皈依。

  皈依法,法是正,正者不邪,正是对邪来说,邪是什么?邪是指的邪见。可见得法是从知见上说的,我们在一切法当中有知有见就错了,就是邪见。我们要以正见对治邪见,这就叫皈依法。法不太容易了解,佛在《金刚经》里面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可见得正法是清净法,心里面有一法,心就不清净。一定要做到像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正法。所以这三就是一,一就是三,本性是清净心,正法也是清净心。觉心是体,观照是作用,六尘境界清清楚楚,一点也不迷,能见是眼观照,能闻是耳观照,身体动作是身的观照,意地清净是意的观照,这是自受用。阿赖耶识里面决定不落种子,我们如果要是把十二因缘摆开来看,摆出来是没有有,十二因缘那个有断掉,它没有有,真是妙极了。

  「资成轨」,资是资助,成是成就,为一切众生做增上缘,帮助别人成就,那是什么?慈悲。也就是十二因缘里面的爱取,爱取是他的作用,他没有有,他的心里头不落印象,阿赖耶识里头没有种子。他的阿赖耶不叫阿赖耶,叫大圆镜智,大圆镜智里面不落种子,真正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大师就是我们的好榜样,真的,不但佛法里有理论,讲求方法,六祖大师活生生示现给我们看,表演给我们看,他就是三法妙,他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六祖大师也是一天忙到晚,也是忙着侍候人,心如明镜,一尘不染。黄梅道场他一个人修的是大行,哪个人能比得上他?你不要看他天天在那里舂米、挑水、砍柴,人家修的是一等行门,是诸佛与大菩萨所行的,了不起的行门。而一些无知的人看走了眼、看错了,认为每天在禅堂里面盘腿面壁的那是大修行人,这挑水、砍柴的算什么?他每天挑水、砍柴、舂米来供养大众,资成轨;自己二六时中心如明镜,「观照轨」,所以才能成就真性。他见性,一天比一天真实,一天一天接近纯真无妄,真正是我们中国佛教,从佛教传到中国来一直到今天,佛门里面第一人,再找不到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等,实在是找不到。我们今天讲到三法妙,拿六祖大师你就看得清清楚楚,你看这三法确实是妙,此地讲定慧力庄严。

  第六是「感应妙」,感是说众生,众生有感,应是指如来、佛菩萨,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叫感应道交。感应也相当的复杂,也不是个单纯的。可是在佛法里面有四句把感应道交的事理就都包括了,这四句。所谓「冥机冥应」,冥是不明显,不是明显的感,也不是明显的应,这样的感应道交甚至于自己本人都不晓得,佛菩萨加持我我不知道,真的加持了,自己不晓得。为什么加持?当然有感,这种感大多数是平常愿力的感应,平常有愿,但是并没有求。尤其是以讲经做个例子,讲经的时候这种事情很多,凡是在台上讲经的人都有这个经验。诸位可以看看谛闲法师,《圆觉经亲闻记》、《圆觉经讲义》,《讲义》是他老人家写的,他老人家当年讲《圆觉经》写的讲义。而《亲闻记》是他的学生记的,是哪一个居士我忘掉了,很有名的,是不是江味农他们?大概都是这一流的人物给他记的。每次讲下来,人家把笔记送给老法师看,老法师都觉得惊奇,我说过这些话?他并没有求佛菩萨感应,但是有感,冥感。自己有愿,愿把这部经讲好,愿一切众生能够听了经破迷开悟,他有这个愿,所以佛菩萨就加持。佛菩萨加持,冥冥当中加持,等于说藉他的嘴说出来的话,他自己都不晓得。这样的情形太多,这一类的叫做冥机冥应。

  第二类的叫「冥机显应」,譬如有人见到佛菩萨像,拜佛的时候见到,念佛的时候见到,或者无意当中见到,很明显的应。我听说我们这个道场里面,简居士就告诉我过,他过去见到佛像,什么地方见到的?在野外见到的,佛像显在空中,看得清清楚楚。冥机显应,他没有求见到,他见到。还有一个人信佛信得很虔诚的,也是很有名的一个居士,我一下想不起来,我听说他学佛的因缘,是他家里烧香,他的祖母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有一天叫他烧香,香炉的香烟结成了一尊观音菩萨像,大概有四、五分钟没有散,他从这里相信的。香烟结成观音菩萨像,看得清清楚楚,差不多有五分钟的样子。这也是冥机显应,自己并没有心,他见到,很明显的见到。第三类叫「显机显应」,自己有心求,而佛菩萨的感应自己清清楚楚,晓得,两方面都很明显,求的心很明显,菩萨应也很明显。我们所谓是有求必应,多半是从显机显应上来说的,非常明显。第四类叫「显机冥应」,很明显的求,有心去求,佛菩萨有没有应?有,暗中来应。应的时候我们自己不晓得,实在是有应,但是自己不能够觉察。

  所以诸位要懂得感应的道理,你就晓得,只要你真正是学佛的人,你说佛菩萨、护法龙天这些善神善鬼要是不保佑你的,没有这个道理,你不求他也保佑你的。为什么?机感相应。是一种自自然然的感应道交,所谓是「法尔如是」,哪有不保佑的!真正心在道上,哪有不吉祥的、哪有不如意的!只要你自己不要疑惑,不要自生烦恼,你就会事事如意,在在处处吉祥自在。大义法师批注里面这段说得很多,我们就讲四句,不要再多说。所以感应妙,懂得这个道理,实在是妙不可言!

  诸佛菩萨是以平等此理佑护一切众生,我们行善,佛菩萨这样的加持我们、保佑我们;那个人作恶,佛菩萨同样的保佑他。绝不因为我们行善而菩萨欢喜,多保佑我们一点;他作恶,菩萨讨厌他,少照顾他一点,这是凡情测度,不是事实。为什么菩萨平等?菩萨没有妄念,菩萨没有分别心。如果有分别心,这个人善,那个人恶,善就多保佑,不善的就不保佑他,那是有心。诸佛菩萨无心,所以是平等的,这叫真慈悲,永恒的慈悲,永远不变的慈悲。你往生极乐世界,佛菩萨对你是这个心,真心,一片慈悲;你造罪业堕到阿鼻地狱,佛菩萨对你还是一片真心,还是一片慈悲,不增不减。受苦受乐是你自己的事情。从这个道理上来观察,佛菩萨哪有不应的道理!这是说到感应妙。

  感应的理要懂得,不懂得这个理,妙字还很难懂。佛心就是真性,尽虚空界、尽法界、尽众生界,所以感应道交这事,我们跟佛感应,佛没有来,我们也没去。为什么不来不去就有感应?佛心,刚才讲了,尽虚空界、尽法界、尽众生界,我们的心又何尝例外!不但我们真心与佛心完全相同的,我们是妄心,妄心是阿赖耶识,我们的阿赖耶识也是尽虚空界、尽法界、尽众生界。换句话说,从理上讲的感应就是妄心与真心感应,妄心跟真心是一样大,妄心跟真心是一个体不是二体。悟了叫真心,迷了叫妄心,是一心不是二心,那感应怎么会不妙?不但与十方诸佛菩萨感应,与一切天龙鬼神感应,再给诸位说,与一切众生都感应道交。不但与有情众生感应道交,与无情的山河大地也感应道交。实在讲众生不明了这个理,所以对一些现象就无法理解。

  诸位同修一定能够感觉到,你看今年的气候比往年不一样,美国的热浪已经死了一千多人。这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居然在夏天热死了一千多人,这是什么原因?给诸位说感应妙。佛经里头有两句名言,「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又说「境为心转」。人,大家心平气和,给诸位说就风调雨顺;人一天到晚烦躁,天气就变化无常,为什么?老天也烦躁,感应道交。我们再放眼看看今天世界,实在讲台湾是很安静,这些年来多少次的大台风,到我们这不是减弱就是偏向,没有造成什么大灾害,我们这里人心比较定,比较温和,所以减少灾难。如果大家更能够和睦,更能够相亲相敬,台湾这个地方风调雨顺,夏天也不热,冬天也不冷了。给诸位说,台湾夏天不热,冬天不冷,我民国三十八年到台湾,是这个样子。三十八年的时候,冬天,我住在南部,天气最冷的时候,只穿过三件单衣,单的衣服,不是夹的。

  现在行吗?不行了。现在的人心比三十八年那个时候的人心要坏多了,所以天变了。那个时候热天也没有冷气,可是不感觉得热,房子里面窗户一打开很凉爽,哪里像现在这么炎热?走在外面,真是像入了烤炉一样。境随心转,大自然、大千世界是随我们心性在转,自然的变化是共业所感。佛法教我们人人心地清凉,我们感到外面境界也就清凉,这个实在叫感应妙。实在说起来美国人比我们烦躁,从美国回来的一些同学们都告诉我,美国人要不吃安眠药晚上不能睡觉,就烦躁到这种程度。无怪乎热浪他死了一千多人。这怎么来的?感应道交来的。我们说感应道交,我们相信他能相信吗?他不相信。他为什么不相信?他没有福报、没有善根,他不懂这个道理。我们想想,佛法讲感应愈想愈有道理。再翻开历史,你看看历代,那一部二十五史就是一部感应记录。善心一定有善的果报,善有善感应;恶念一定有恶的果报,恶有恶交感,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今年能热死一千多人,明年恐怕热死一万人都不止。这个年头一年比一年坏,没有改进的。这是我们说到感应,总要懂这个道理。他是他们的事情,我是我们的事情,他们不晓得这个道理,我们明了这个道理。我们所以力求的心地清净,光明自在,你显感也好、冥感也好,所应都是吉祥。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妙法莲华经  (第四集)  1987  台湾景美华藏佛教图书馆  文件名:08-001-0004

  神通两个字它的意思,神是所谓神奇难测的意思,通常我们说不可思议,也是我们常识不能够理解的,我们称它作神,通是讲通达无碍。在佛法里面常常讲「六通三明」,就是把神通分作六大类来说明。这六大类每一类里面所包括的境界都是非常的广大。譬如我们在《楞严经》里面看到的,世尊举了一个天眼通,从小乘须陀洹到如来地,天眼的功能是各个不相等,其余五种神通复杂的情形也不亚于天眼通。此地是讲如来果地上的神通,所以称之为妙,这个意思就是说如来修证都达到最极处,所以佛的智慧、佛的神力皆不可思议。经文,就是本经的经文,所说佛「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这是显示出神通之妙。《法华经》里面所讲无量义三昧,并不是只有《法华经》讲无量义,除了《法华经》之外,任何一部经都是无量义三昧当中流露出来的,这点意思我们一定要晓得。

  无量义后面称三昧,三昧是定,无量义都是从定中流出来的。无量义指什么?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一切经论就是无量义,这是我们举如来所说经来说明。实在上讲九法界一切众生所有知见都包括在无量义中。由此可知,无量义,无论是圣、是凡,都是从真性当中流出来。觉悟所流出来的我们叫正知正见,迷失本性所流出来的我们叫邪知邪见。可见得邪与正实在讲就是觉与迷的不同,觉了一切法皆是正,迷了一切法都叫邪。无量义这个全都包括了。因此诸佛如来对于一切众生的心行都了如指掌,看得清清楚楚,为什么?一个真性里面流露出来,这是「神通妙」。

  第八,「说法妙,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这是佛讲的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是清净寂灭相,无论是心相、无论是色相,无不是清净寂灭。可是这种清净寂灭相我们看不出来,我们觉察不到,这又是什么道理?稍稍涉入经论的人,如果要是相信佛所说的话,那是烦恼盖覆了我们的真性,所以诸法寂灭的实相我们见不到。既然是寂灭相,可见得这言语也没有法子说的,也说不出的。虽然说不出,有因缘就有方便。所以世尊在世的时候,四十九年所说的都是以因缘而说。所以《法华经》,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可以读到,你看六祖大师说《法华经》的宗旨,「此经以因缘为宗」。佛所讲的,「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一大事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就是指的一大事因缘。《法华》之前,也可以这么说,《华严》以后,《法华》之前,佛都是随顺众生来说,随俗说真,都是属于权巧方便,随俗说真。

  假如不随俗说真,佛讲的这些大道理我们都不能接受,我们也都听不懂,我们到不了这个程度。随俗说真是方便、是善巧,虽然随俗,俗里头又不离真,这叫善巧。这个说法一切众生能够理解、能够接受,能够欢欢喜喜的去奉行。所以这个法是由浅而深,由小说到大,一步一步的深入,逐渐来提升,到最后《法华》会上叫开权显实,这个说法就妙!经文里所讲,「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因为这个时候的根机是大众的根机成熟,可以撇开俗谛直接来谈真谛法,古大德所判的「废权立实」,这是说法的巧妙。说法之巧妙,实在讲也是我们每位学佛的同修所羡慕的,辩才无碍,哪个人不羡慕?世间在学校做老师的,哪个人不想自己有很好的教学法?有世间一流的教学法,能够叫学生很欢喜的接受。实在说一流的教学法都在佛经里面,佛所用的这些方法巧妙极了,这些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必须要在经论当中去体悟,看看人家用这方法多么巧妙。这是讲说法妙。

  第九是讲「眷属妙」。眷属是指什么?是取眷属之意思。佛出了家,在家有眷属,出了家之后也叫眷属,叫法眷属。这个眷属是指什么人?师生的关系。佛是老师,跟他出家学道的是他的学生,在家跟他学道的也是他的学生,凡是跟佛学法、学道的都是佛的法眷属。所以这个地方的眷属就好比学校老师和学生,所有的学生这是眷属。眷属既非家亲眷属,而是法眷属。法眷属也有种种不相同,也要把它分类。第一类的是讲「理性眷属」,理是事理之理,性是本性之性,理性眷属那就统统都包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是有佛性的将来一定成佛;换句话说,一切众生皆是如来眷属。这是从理上说的,从理性上讲都是,没有不是。

  第二种叫「业生眷属」,业是业力,生是出生,从业力出生的眷属。这是从迹相上说,前面讲的理性那是从理体上讲,这是从迹相上说。释迦牟尼佛自大通如来时,大通如来在世的时候,释迦牟尼佛是佛的学生,是大通如来的学生,释迦牟尼佛这一世没有老师,前生是有老师。所以也结大乘父子之缘,或者是现在得度,未来成熟者皆是,这个叫业生。业生这个意思,总而言之,就是过去世的因缘。佛如是,我们又何尝不如是!过去生中没有因缘,不能聚在一块,过去世有关系。很可惜什么?我们没有神通,不能看到过去世。假如我们现在得了神通,得了宿命通,知道自己过去世,知道一切众生过去世,你就晓得过去是什么关系,所以不是偶然的,这个叫业生眷属。而业生眷属的范围也是广大无边,佛在经论里面讲,我们众生的关系,过去世之中生生世世互为眷属,哪能说是哪个人与哪个人没有关系?凡是跟你碰到面,见到面点点头都有关系,没有说是没关系的。

  第三类叫「愿生眷属」。这是说先世曾经结过缘,有缘,虽然有缘,但是他并没有将烦恼断尽。我们晓得,烦恼是发业无明,就是十二因缘第一个讲的无明,那是三界六道轮回最根本的一个因素。他没有断,没有断发愿生在佛出世的时候,或者做佛的出家弟子,或者做佛的在家弟子,帮助佛弘法利生,这叫愿生眷属。前世承蒙佛教,蒙佛的教化,于佛有缘,可以断烦恼,可以出三界,不再到人间来。可是佛示现到人间,他看到老师来了,他也跟着来,老师是乘愿再来的,那些学生也是乘愿再来的。我们看世尊这一会上,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给诸位说,个个都是再来人,愿生眷属。我们看楞严会上,看阿难颠三倒四,阿难是大菩萨装的,不是真颠三倒四,是假装的,装迷糊。好像唱戏一样,扮这个角色扮得很像,那是表演给我们看的,叫我们开悟的,并不是他真正迷惑颠倒。

  不但是这些出家常随众,就是当时佛的外护,这些皈依弟子,国王大臣里面,有许多都是菩萨再来,维摩长者是古佛再来的,都来做佛的弟子,这就所谓是「一佛出世,千佛拥护」。佛法是平等法,没有高下法。我们世间人心量小,事事只有我出人头地,别人都不能在我之上,这个观念错了,这个观念障碍自己见性,障碍自己成佛。所以六祖教我们修学要学下心,要学谦敬,要能够尊重别人,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所以诸佛菩萨哪个人与这个世间有缘分,他去示现成佛,我们大家去拥护他、去帮助他,都来了。而里面程度、德行,甚至于比他高得多的人,大有人在。示现八相成道没什么了不起,这种佛,你看看天台判教里面,藏教佛。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印度示现的样子是属于藏教佛,藏教佛的相才有八相成道。

  释迦牟尼佛是示现八相成道,示现藏教佛,实际上人家是早就成佛了,在无量劫之前就成就了。《梵网经》里面说,他到我们娑婆世界来这次是第八千次了,所以说是示现。要果真是藏教佛,怎么能谈大乘教义?怎么能谈一乘佛法?所以要晓得,是示现。但是示现藏教佛来度化众生,给诸位说,圆初住就有这个能力,应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可以示现佛身去度化。假如说圆初住的菩萨示现八相成道佛身来度化众生,那些古佛,那些比他地位高的菩萨,十行、十回向、十地菩萨也都应化来做他的学生,帮助他教化众生。绝不像我们的妄念,你的程度不如我,你在这里弘化利生,我还当听众,我还来捧场?这是凡夫知见,所以永远成不了佛。

  世间真正一个做学问的人,态度都谦虚。我也曾经跟诸位说过,在二十年前,台中莲社教讲经,都是些学生,二十几岁的学生,上讲台练习讲经,那讲得都很浅、很幼稚。当时周邦道老居士他那个时候有六十多岁,他今年八十二还是八十三岁,那个时候六十一、二岁的样子。我们学生讲经,他是个老居士,又有学问、又有道德,佛法也很精通,每次他都带个笔记本坐在底下,不但听而且还做笔记。他的程度比这个讲的学生不晓得高到哪里去了,我们那个时候看到很感动。李老师举周老居士给我们做榜样,他说你看看人家什么身分、什么地位、什么样的学问,还那么认真的听,还在那里记笔记。而我们同学当中,他有什么了不起,他讲经我不要去,所以不能成功。我在台北讲经,老居士常常来听,现在因为八十多岁,年岁太大,身体也不太好,住在内湖太远,我们这里他来过几次。从前在信阳街讲经,在佛教会讲经,他常来,尤其在佛教会,虽然远,那里有一路车刚刚好从佛教会门口过,所以他不用转车,还比较方便。由此可知,你要发心弘法利生,无论什么人讲经,只要他讲的是正法不是邪法,我们都应当去听。听众里面,诸位要记住,有影响众,恰好适合程度的是当机众,自己实在有智慧、德能,到那里去捧场的,叫影响众。像周老居士当年在那里,对我们影响太大,他就算的是影响众。李老师是用言语劝我们要学习、要去听,他老人家以身作则,是身教!所以我们才认真的学习。不如我的同学在上面讲经,我在底下听做笔记,也认真的学习。

  我们再看看佛经里面所记载的,释迦牟尼佛当年这些声闻弟子当中,舍利弗、目犍连都是古佛再来。波斯匿王是四地菩萨,登了地第四地的大菩萨,不是普通的人物。也是看佛到这里来示现成佛教化众生,他发心做个外护,乘愿再来,以国王身分来护法,外眷属。内外眷属全是一家人,通力合作,就跟唱一台戏一样,出场的这些角色跟旁边文武场里面敲锣鼓的都是一家人。千万不可以轻视,那个敲锣敲鼓的不重要。可是我们看戏的人迷惑,只晓得登场那个角色,眼睛都集中那里,旁边那些敲鼓敲锣的都没有注意到。但是你要晓得,那个锣鼓是在指挥,他每个词、每个动作都要符合节拍,是整体的。所以佛度化众生,没有这些内外弟子通力合作,这好比唱戏,他唱的主角,唱独角戏,一个人唱,旁边也没有配角,也没有文武场,试问问,这一台戏他怎么唱得出来?

  我们想想,我们不肯捧别人的场,不肯给别人做眷属、做增上缘,好了,我们自己成佛,成佛的因果,成佛也落不了因果。当你成佛之后你也没有内外眷属,一个人去唱独角戏,试问问这行吗?不行!由此可知,与一切众生结缘比什么都重要。我过去也曾经跟诸位说过,我经过一般寺庙到那去拜佛,我的三拜是有三愿,第一拜,与这个寺庙常住结缘,我跟他有缘;第二拜,与这个道场有缘;第三拜,与这个道场信徒结缘,将来我到这个道场来讲经说法,法缘才殊胜。所以你看大家到庙里都拜三拜,各人发的愿不一样,那怎么会相同?这就说明结缘重要,叫愿生眷属。

  第四叫「神通眷属」,神通眷属我们在经里面常常看到,他方世界来的那些菩萨,或者是天龙八部鬼神来拥护道场的,这些都是属于神通眷属。神通眷属当然也有缘,也是过去世彼此有缘,像此地所讲的,与释迦牟尼佛有缘,或者是佛的学生,或者是佛的同学,他们也曾经在佛门,像我们现在一样认真的参学过。虽然参学,没能见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21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而凭借修学的善因生到天上,或者做了天帝、或者做了天神、或者做了仙人这一类,或者是在他方世界,佛这里一讲经,他有感应,为什么?过去有缘。佛一讲经,他就看到光明,他就听到音声,他就以他的神通也来到道场。我们在一切经里面看到像这样的大众太多太多,《华严经》里面很多,《地藏经》里面也很多,《弥陀经》里面六方佛,那是属于神通眷属,他方世界来给释迦牟尼佛做证明的,这一类是属于神通。

  第五类叫「应生眷属」,应生就是到这个世界上来投胎。拣别不是化身,化身是忽然之间有,有了以后就不见,这是化身。应生是来投胎,需要在这个世界上要住一段时期,像释迦牟尼佛这叫应生,而不是化身,三身里面的应身。《华严经》上说,佛最初来投胎,这些法身大士都侍卫佛陀下生,下生他生到哪里?这就散开了,或者是做佛的亲属,或者是做佛的冤家对头,像提婆达多处心积虑伤害释迦牟尼佛。诸位要晓得,提婆达多是菩萨再来的,等于唱戏一样,唱反派、唱一个丑角。假如没有这些障碍,没有这些丑角,释迦牟尼佛修道,你看一帆风顺,我们这修道处处遇到障碍,那人家成功当然的。释迦牟尼佛早就摆个样子给我们看,你看看找麻烦的多的是。我们现在想想,我们现在修学跟释迦牟尼佛一样,他能成就,我们为什么不能成就?所以提婆达多是释迦牟尼佛的大善知识,这些我们都要懂。

  我们今天所遇到的冤家对头,就是释迦牟尼佛遇的提婆达多,又何尝不是我们的大善知识?我们的烦恼习气怎么样把它断掉?就要在这个境界才能断除。没有这些人来磨炼,我们的心从什么地方得到平等?从什么地方得到清净?历事炼心炼的什么心?顺境里面没有贪爱,逆境里面没有瞋恚,心才平等。这些大菩萨们随佛降生下来,有的做佛的亲属,亲属里面佛示现的没有贪爱;有些投胎做佛的怨怼,怨怼里面没有瞋恨,这才显示出佛心平等、佛心清净。佛心本来是清净平等,如果没有这些人来唱唱丑角一配,那我们怎么晓得?佛的清净心不能掏出来给我们看,我们看不出来。所以必须有这些配角才能把佛的清净心、平等心显示出来给我们看,叫我们在境界里应当要学习,道理在此地。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像净饭王、摩耶夫人,经中说千佛父母,罗睺罗尊者是千佛之子,这是示现做亲属的。那些诸大声闻一千二百五十常随众,个个都是「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身」。以及当时这些护法的国王大臣、长者居士,这些眷属前后围绕。这都是眷属妙。那我们要想想,如来出现于世间,眷属实在是不可思议。我们今天也生到这个世间,看看我们前后左右,我们眷属妙不妙?如果照经里面讲的五类,实在讲这个五类我们与佛是平等的,没有两样的。妙与不妙完全看自己,自己一悟了,是妙极了,跟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如果自己要不悟,那就不妙了,那个眷属示现的亲人是来找你麻烦的,亲人所谓是「不是冤家不聚头」,内外眷属都不妙。由此可知,开悟是多么重要!千经万论所指归的宗旨就是教我们开悟,悟了无有不妙。本迹二十种妙,你什么时候觉悟,这二十种妙完全具足,真正是妙不可言。千万不要轻视了自己,自己有佛性,自己佛性与如来果地上的佛性是一性不是二性,所以是平等平等无二无别,问题就是我们自己认识不认识、觉悟不觉悟。

  最后一条是「功德利益妙」,本经里面所说「三周得记」,记是讲授记,二十八品品品都获得功德利益,见佛的光明,闻佛说法,这个功德都是真实的,没有空过的。经文里面说,「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这是佛说法的平等,佛教化一切众生是以平等心,对于任何一个人绝没有偏爱,没有偏重。而佛教学的目标是要教个个众生都成佛道,没有说这个成,那个不能成。只能够说众生根性有利钝差别不同,利根的先成就,钝根的后成就。总而言之,佛要看到众生个个都成就,这是平等心教学。佛眼中众生跟我们众生眼中的众生不一样。众生只知道这一世,过去世不晓得,未来世也不晓得,只看到这么一节,佛菩萨你看对某人好,那人得度了;对我就不好,你看我这一生没有成就,只看到这么一节,好像看到诸佛菩萨不平等。而佛眼睛看三世。你看到三世你才晓得佛心平等、佛心慈悲,都叫众生得究竟功德利益,功德利益妙。迹门的十妙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下面再看「本门十妙」,第一是讲「本因妙」,迹是从释迦牟尼佛示现的迹相上说的,本是说他的根本,说他的原本。好像唱戏,迹是什么?是舞台上所扮的相,那是迹;本是什么?他卸了妆之后的本人。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人间是迹,三千年前降生在印度,为净饭王的太子,这是迹。他的本来面目如何?下面这个十妙是讲他的本来面目,是讲他的原本。佛自己说,他说我成佛以来有多久了?已经超过「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祗劫」。我们要相信这句话,《梵网经》里面佛说到我们世间来了八千次,这太可能了。成佛已经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祗劫,来个八千次实在来得太少了。佛有的时候来,有的时候不来,为什么有的时候来、有的时候不来?这个问题我们留在星期二《大智度论》里面再答复,因为《大智度论》里面正好有这段,你才晓得这个佛法实在是很妙,合情、合理、合法。这是讲什么?讲佛成佛已经这样久远,假如我们再往前来推算,佛没有成佛以前也是凡夫,最初做凡夫、最初发心,一直到他成佛,这又多少时间?这个时劫就太遥远。

  他发心能修成佛,我们现在发心没有能够修成佛,这是什么缘故?我们现在的因地心不妙,我们的本因不妙。佛的因心与果地觉相应,这个妙。因地心与果地觉不相应就不能成佛,这是我们真正学佛的人必须要注意。俗话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要想得一个瓜,我一定要瓜子种下去才会长瓜,我种个豆,希望将来长成一个瓜,哪有这个道理!我们心心念念想成佛,可是我们现在用的因地心不是成佛的因地心,诸位想想,他怎么能成佛?哪有这个道理!这个问题非常严重。人人想成佛,人人都没有用成佛的因,好比说人人都想有瓜的收成,可是所用的种子都是豆,结果长出来了没有一个人收到的瓜,因用错了。

  这一个大问题在《楞严经》上,《楞严经》就是讲这么一桩事情,辨别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妄心。唯有真心与如来的果地才相应,妄心决定不相应,不能成就。用妄心用到最适当、最正确也只能修成个阿罗汉、辟支佛,这是用妄心修行达到顶点。而且在时间上,给诸位说,天上人间七番生死,天上人间七番生死要从你证得须陀洹这个时候才计算,没证得须陀洹之前不算,你所用的那时间都不算。证得须陀洹初果之后,从初果到四果罗汉这天上人间七番生死。诸位要晓得,天上人寿长,不要说得太高的天了,我们就说忉利天,忉利天就够麻烦的。忉利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一百年,忉利天的寿命要活一千年,你计算我们人间是多少?再要往上面去,地位升得愈高,到三果罗汉是住在四禅五不还天,那个寿命都要论大劫来计算的。所以用妄心修成个阿罗汉不容易。这是我们要觉悟的,不能够等闲视之,一定要认真、要觉悟。妄心不能不舍,妄心是什么?分别心、执着心、妄想心,要把它离得干干净净。当然这不是一桩容易事情,可是要觉悟、要精进,古德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今天早晨我讲完经之后,有一位老居士来跟我说,她年岁很大,孤苦伶仃,先生早过世,没有儿女。她以前做公务员退休下来,领了有二十五万退休金,她说拿了二十万放在一个朋友那里,一个月拿四千五百块钱做生活费用,拿了好几年,现在那个朋友做生意倒闭,钱没有了,给她一张支票不能兑现,拿到银行去退票退回来。她问我怎么办?她说人家说要我去告那个人去,他是多年的老朋友,我们学佛的人怎么好去告人家?真正要学佛的人晓得凡事都有因果,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丢掉了,你再怎么样烦恼也不能回来。如果我一生烦恼那个钱就回来,这个烦恼可以生,有价值。你怎么生烦恼那个钱又不能回来,那你何必要生烦恼?丢了不就丢了吗?一心去念佛,你饿不死,保险明天会有饭吃的,何必为明天来操心?心定下来念佛,定就有智慧、定就是福报。为什么放不下?该是妳的,妳的朋友他将来有钱了,他一定会给妳。不是妳的那不就算了吗?凡夫念了一辈子佛,她说我烦恼很重,我这个佛都念不下去。为什么?得失心太重,那个得失心超过了妳自己成佛的愿望。换句话说,妳求往生极乐世界的心力薄弱,那二十万得失的心看得很重,已经超过了妳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心,所以妳那个佛号念得没有力量。假如妳认为那二十万丢掉,算了,根本不在乎,不起心不动念,妳这佛号怎么会没有力量?当然有力量。

  所以大乘佛法一入门,佛就教我们布施、教我们舍。临时叫你一下舍掉舍不掉,做不到的事情。平时就要练习、就要练习,慢慢的来练习舍。你能够真正练习布施、练习放下,给诸位说,这叫做真功夫。布施这门功课,从我们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天天都要做,一天不成佛就是一天没有舍得干净,舍干净就成佛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有舍掉,所以他不能成佛,他要把那一分生相无明给布施掉、舍掉,他就圆满菩提了。这不舍行吗?定与慧都是从舍来的,你不舍心定不下来。今天早晨那老居士,她二十万如果舍掉,她心就定下来,她不舍她心定不下来。舍了就生智慧,心地清净,清净心就放光明。所以禅定、智慧之得来是要从布施当中修成。不肯布施、不肯舍、不肯放下,禅定、智慧都得不到,念佛怎么能得一心不乱?怎么能够念到功夫成片?《楞严经》里面教给我们舍妄心,也正是我们中国大乘佛学所提倡的,叫舍心意识,离心意识的离就是舍,舍离。心是什么?第八识,意是第七识,识就是前六识。心意识要是一舍,你们诸位想想看,你们学过百法,能稍稍有这个概念,一切有为法全舍掉了。一切有为法统是心意识变现出来,凡是有为的一概放下,放下有为,无为就现前,无为是法性。《楞严经》的,所谓讲开智慧的楞严,凭什么开智慧?所凭借的舍妄心,用根性,这是《楞严经》的宗旨。根性就是此地讲的本因妙。

  见闻觉知之性不生不灭。我晓得你们现在诸位同修当中有不少在背《楞严经》,大概也有一、二位已经能背诵,不错,很好,可是背熟了至少要背三千遍。为什么叫你背经?就是叫你舍,叫你放下。为什么?你要不背经,又胡思乱想、想东想西,想就是放不下。一天到晚从头到尾背这经典,把别的妄念全放下,这全放下了。所以背经的目的是叫你什么?叫你舍妄念。可不能分别经典,这段什么意思我懂得了,那一段什么意思我悟了。我跟你说你要这样搞法全是邪知邪见,你还是放不下。这个办法是什么?是教你开悟的,你背上三千遍你就有开悟的机会。为什么?有三千遍经背下去之后心定,真正定下去,妄念没有了,这是开智慧必须具备的条件。开了悟、开智慧,明心见性了,这一生当中天天还是念《楞严经》,没有一天离开的,真正开悟了。

  我们中国过去祖师用的这些教学法,跟诸位说,教学法妙,妙极了。经本不给你讲解,讲了就不妙,这一讲意思都死了。前面不是跟诸位说过吗?「无量义三昧」,经里面意思是无量义,能讲得尽吗?讲不尽的,所说出来的是无量义之中的一义、二义而已。讲解的目的是不是能帮助诸位开悟?给诸位说,不能。讲解的目的是提供诸位开悟的一条道路,目的在此地。所以善听之人听而无听,无听而听,是诱导诸位开悟的。因此万万不能够记诵,你要把所讲的这些道理,古人这些批注,都记下来,这个麻烦就大了,把你自己的悟门给堵死。听不妨听,听了怎么样?心里头不落印象,晓得只提供我参考而已。心一定要清净,清净心来闻法,闻了法之后心还是清净的。万万不可以,我清净心来闻法,闻了出去,带了一肚子佛法回去,那就麻烦,把心都染污了,那就坏了,那就叫不善听。善听的人来的时候清净,去的时候心还是清净,这叫善听。这是诸位真正得功德利益,得受用,决定不欺骗人。一乘佛法里没有别的,只有平等、清净、慈悲。所讲解的、所开导的都是指示我们悟道的门路,我们在这个里面去领悟、去体会,自己找到开悟的方向。成佛的道路是要靠自己悟,是靠自己走,你悟到了,找到了,你一定有成就。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妙法莲华经  (第五集)  1987  台湾景美华藏佛教图书馆  文件名:08-001-0005

  第二段里面「本国土妙」,就是小目第三。「本果妙」还没有讲,上一次讲过「本因」,第二「本果妙」。本门当中,首先是将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这是说他的修因久远。第二段讲「本果妙」,有因必定有果,因既然是久远,我们可想而知,释迦牟尼佛成佛不是在这一生当中,而是久远劫来他早就成佛了,这是讲本来之果。在三千年前,出现在印度,这是应化示现成佛,这不是他的本果,本果是久远就成佛。这桩事情佛平时很少说出,到法华会上,所谓「开权显实」;换句话说,法华以前佛是方便说,随顺众生的知见说。有许多甚深的事理并不是一般凡夫都能够接受的,所以在机缘没有成熟的时候佛不说这些。到法华会上可以说机缘成熟了。在过去教学当中由阿含而方等、而般若,于世出世间一切事理大致上都了解个大概,这个时候说真实法,纵然学生不能够证得,大概也不会有怀疑。所以这是时节因缘成熟,可以说佛本地所证的妙果。

  第三「本国土妙」。自从佛证得佛位之后,这就是居一真法界,在一真法界才是如来的本国土,而佛常在一真法界当中说法教化。实在讲佛所居住的国土跟我们凡夫所住的国土并没有两样,这是我们一定要懂得的。常言说佛居净土,我们众生住的秽土,娑婆是秽土。如果真有净秽,诸位想想看,这还是万法的实相吗?实相是不二法,净秽是二法,可见得它不是真实的,真实是不二法。由这个原理我们可以了解,佛居的净土跟我们所居的秽土确实是不二。净秽从什么地方分?从心地上分,佛心清净,所现的依正庄严无不清净;凡夫的心是染污的,所以见外面境界也是染污的。这才是真正说明了净秽是一不是二。净秽的差别是在人心,并不在境界,境界没有差别。学佛要不懂这个道理,要不从自己心地里面去修,什么时候能够离开娑婆而生到净土?这个道理明白你就晓得,什么时候你心清净了,那就是转娑婆为净土的时候。

  佛经当中常说「唯佛一人居净土」,为什么?菩萨的心还是不清净,唯有佛心清净。这个地方讲的佛,广义的说见性就成佛,在圆教说,《法华》是圆教,圆教初住菩萨就见性,明心见性;换句话说,初住以上都是住在净土。我们讲西方净土,西方真正的净土是实报庄严土。由此可知,方便土、同居土不是真正的净土,真正净土是实报土。西方净土的殊胜就殊胜在同居、方便,这二土都带业,其余的十方诸佛国土没有这种情形,这是西方净土特别殊胜之处。经里面说,「我净土不毁,我此土安稳」,所谓是「昔本非古,今亦非今,无古无今」,古今不二,这才真正叫做常住,是如来本国土妙。这个十种比喻,诸位一定要记住,说的是释迦牟尼佛,实际上都是自己本人。假如说佛本来是这样妙,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又如何?我们自己的本来跟释迦牟尼佛的本来是一如无二如,这才是妙不可言。释迦牟尼佛的本来很妙,我们的本来不妙,这个妙的意思是有欠缺的,不是圆满的。我们自己每个人的本来面目就是此地本门里面所说的十类。严格的讲迹门我们不如佛,本门在理上讲与佛无二无别。论事这是讲迹相,迹相是有迷悟不同;本是从理体上说,理体上没有不同。

  第四是讲「本感应妙」。「古今既常在此说法教化,必有能感之机」。我们应当晓得,现前能感之机,过去世都有因缘,过去世佛菩萨应机说法,也就是现前佛菩萨的应机。由此可知,这感应的道理也是通三世的,不是一生一世的。而三世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感应之言就应当重视,晓得这个关系不是偶然的,生生世世的关系。虽然讲生生世世关系,众生与佛,有领悟得深的,一生成熟;有领悟得浅的,免不了还要沉沦。这是什么原因?这不是佛菩萨所应的不平等,感应实在是平等的、实在是不变的。原因是在众生习气、烦恼有厚薄不等,烦恼轻的这一生成就、成熟了,烦恼重的还要等到来生来世才能成就。就以释迦牟尼佛为例子,他老人家是久远劫之前就成佛,我们跟他的关系太密切。从久远劫到今天,诸位想,释迦牟尼佛教化多少众生?这受教化的学生当中,有多少人已经成佛?有多少人已经是登了地的大菩萨?我们跟那些佛菩萨曾经同样发心、同样在一块参学过,为什么人家是成佛、成菩萨,我们还在这当凡夫?像学校念书,老留级,不肯上进,这是我们自己的习气。习气要是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放不下。

  这个毛病晓得了,我们自己就得认真检点、检点,在这一生想不想成就?是不是还要等到来生?如果这一生想成就,来生愿意到这个娑婆世界来,乘愿再来多好!愿力要生娑婆而不是业力,业力不自在,愿力是得大自在。如果要想来生乘愿再来,这一生当中的机会万万不可以放过,我们这一生当中办得到。为什么这样有把握说办得到?刚才说过,我们是多生多劫都跟佛学习,善根深厚,每一位同修都是善根深厚之人。只要你肯回头,在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当中回头,回头是岸。我们多生多劫的修学所以不能成就,就是在五欲六尘里头不肯回头、不肯放下,这是自己障碍了自己,不是别人障碍你,不是外缘障碍。所以诸佛菩萨纵有殊胜的感应道交,而我们自己有障碍,自己不能成就。这是讲的本感应妙,我们与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关系非常亲切,不是一生一世。

  第五是讲「本神通妙」。神通简单的说是「天然之性,通古通今,通自通他」,没有障碍。大经里面所讲,「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从根本上说是一精明,精明之体就是法性,在我们有情众生来讲叫佛性,性是一不是二,性中相通,没有障碍的。所以在一乘教义里面,没有古今、没有方所,道理就是在此地。有了障碍才有古今、才有方所,有古今,古不能通今,今不能通古,这是障碍;有方所了,此方不通他方,他方不通此方,这是障碍。像《法华经大成》里面讲,「无边剎海,不隔毛端」,弹指咳嗽,声震大千世界。这一弹指,我在这一弹指,诸位没有听到,为什么没有听到?粗心大意,这不通。因为诸位用的是六识,不是用的根性,你要用真性,这一弹指声音太大了,声震大千,这大千世界都震动。佛经里面常讲,佛说法的音声,大千世界六种震动。我们好像看不出来,实际上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在理上确实能讲得通,而我们怎么?粗心大意看不出来,佛是清清楚楚。这是讲的本神通妙。佛这一弹指、一咳嗽就震动大千界,我们咳嗽一声、弹指一下,难道不震动大千界吗?一样也震动,而是我们自己不觉得。所以诸位去细细参这个道理,参透了你才晓得这里头真正的妙处。

  第六讲「本说法妙」,讲到本说法,跟诸位说,是六尘说法。说法不一定只是言词,色相也在说法,色声香味触法没有一法不说法。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的,西方极乐世界六尘说法,我们现前的世界就不是六尘说法了吗?如果不是六尘说法,佛门里面教学这种种施设那又是什么?供的花,花在说法。但是我们不懂,看到这个很美、很好看,不晓得它在那里说法。花是表修因,表六度万行。前面供的果,果也在说法,果是讲阿罗汉果、辟支佛果、如来果。所以见到供果就要了解,我们要早一点证果;见到花要早些修行,赶快修行,这是色相在说法。岂止是西方极乐世界六尘说法,我们现前六尘也说法。我们的心思太粗,虽然六尘都说法,我们没有感觉。实在讲这个心思昏昧,麻木不仁,这认定了一定言词才说法,不是言词就不是说法,而且言词还要搬上佛经,摆在那里说法,平常这个说话都不算说法。

  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一生到那个地方,你的福报就大,为什么?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心思敏利,心就细了。西方极乐世界一草一木,风吹草动,自己都能开悟,都在说法。实在西方跟娑婆哪有两样?就是人家那个地方人心细、心定,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开悟,天天悟,天天都有悟处,永无止境的开悟。我们在这个世间怎么样?天天迷惑,永无止境的迷惑,愈迷愈深,这是两个世界所不同的地方。人家为什么能开悟?人家是样样放得下。极乐世界确实占了个大便宜,心里想衣服穿,衣服已经在身上,想吃什么东西就摆在面前,不要为衣食操心,所以他能放得下。我们这个世界就是业报重,没那么大的福气,衣食要费多少心思、费多少劳力才能够得到,生活艰难,不容易。得来不容易,所以得到之后又怕失掉,于是乎怎么样?就是样样都放不下。实在给诸位说,放下是对的,放不下是错的。放不下,说老实话,连最起码的因果报应都不相信。

  真正能相信因果报应的人他放下,他晓得什么?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我要积蓄干什么?这个道理虽然常常讲,几个人肯相信?大家一定会以为,好,我全部都放下,全部都施舍掉了,我明天吃饭怎么办?这问题马上就来了,所以怎么样?不敢放下。佛讲的理论是不错,可是这个不行,事情不相信,理论点头是对的,不肯相信。这就是常讲的,这个道理你懂得了,懂得你能不能相信?不能信。纵然真的相信了,确实是有道理,我相信这个道理,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虽相信,自己还是不肯干,还是放不下。这就是我们多生多劫跟着诸佛菩萨学习所不能成就的原因就在此地。你什么时候真相信,一切都放下,你那一生当中决定成就。为什么?障碍没有了。所以这是讲最基本因果报应的道理。诸位果然真正明白,我们眼睛所看的、耳朵所听的、身体所接触的无不是诸佛说法,确实是炽然说、无尽说。这是本说法妙。诸位要是参透,六尘都是经典,六尘都是无量义,皆是大乘经、一乘经典。

  第七讲「本眷属妙」。就从本经里面来看,下方世界这些菩萨们也来参加灵山盛会,弥勒菩萨是补处菩萨,看看这些大众都很陌生,一个都不认识,这人从哪里来的?而且来的人数字很多,且是变化无边,多众能成少,少众能成多。补处菩萨都不晓得这些人数究竟有多少,何况等觉以下的这些人?单单下方所来的这些听众,等觉菩萨尚且不知其数,何况是其余的九方?这些人是什么人?如果与佛没有因缘,他怎么会到法会来?凡是到法会来的与佛都有因缘。这是十方来的这些大众,是释迦牟尼佛多生多劫的本眷属,人人与佛都有关系。既然如此,等觉菩萨为什么不认识这些人?为什么不知其数?诸位要晓得,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断,那就是他的障碍。假如他把那一分生相无明断尽,他就一切通达而没有障碍。换句话说,等觉菩萨最后这一品无明他还舍不得放下。他要把这一分无明再放下,就究竟圆满通达无碍,十方所有来的大众每个人他都认识,每个人的本迹因缘都知道,他跟佛过去什么关系都晓得。所以通与碍就在放得下、放不下,放下就通了,不放下就有障碍。

  放下、不放下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别人事情,自己的事情只有自己办,佛也帮不上忙。弥勒菩萨是等觉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后补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21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释迦牟尼佛难道对他不爱护吗?这好像国王对待太子一样,继承王位的,不能说不爱护。但是问题,这个忙是帮不上的,是要让他自己成就的。佛对于菩萨是这个心,佛对于我们也是这个心,决定没有二心。佛要是说有二心对待一切众生就不叫佛,佛没有二心。他对等觉菩萨是什么态度,对我们也是什么态度。而我们怎样?不能够体贴佛心,佛教给我们这些道理我们不能理解、不能相信、不能依教奉行。虽不能理解,他老人家的办法多,教学的方法善巧。所以说是八万四千法门,这个法门不行,再换一个方法,无非就是教我们开悟。再说得浅显一点,无非就是教我们放下,放下就开悟,放不下这悟门就堵塞。所以无非是教我们放下而已。放下,这一切现成,一切圆满。无量法门把它归纳为一个纲领,就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放下就什么障碍都没有了,本性里面的智慧、福德全都现前,所谓是本有家珍。这个十门都叫本有家珍,本门十妙是本有家珍,不是从外来的。第七本眷属妙,这刚才说过了。

  下面第八是「本涅盘妙」。涅盘就是证果,这两个字是梵语,翻成中文的意思是不生不灭,这是究竟果。涅盘也是本有的,成了佛不生不灭,我们现在有生灭吗?假如我们现在真有生灭,成佛时候证得不生不灭,那成佛是真有所证得。《心经》里面明明说的「无智亦无得」,《楞严经》里面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到那个时候恍然大悟,我们现在还是不生不灭,不是说成佛了才不生不灭,现在还是不生不灭。但是问题在哪里?现在不生不灭的相我们见不到,我们所见的是什么?所见的都是生灭。这原因在哪里?实在讲很简单,我们现在这个心是生灭心,所以看到外面的境界是生灭法,妄心见的是妄境。佛教我们舍妄取真,你看《楞严经》就是讲这个道理,叫我们舍妄心用真心。真心是什么?摄影机看外面境界相,实际上外面境界相哪有生灭?没有生灭。但是摄影机它的镜头是一开一关,是生灭的,所以看到外面境界相,里面摄进去是一张一张,是生灭的,生灭心看生灭境。

  假如我们能够舍识,我们用见性见一切色相,一切色相不生不灭;用闻性闻一切音声,一切音声不生不灭。六根根性是清净的,所以见外面一切六尘境界也是清净的。见了性的人看外面境界是什么相?清净寂灭相。诸位千万不要怀疑,万一我要是真用了六根根性,见一切色,这色相乱七八糟;什么声音都不生不灭,那不是吵死人了?不是的。你心清净这一切音声是清净的,一切色相是清净的,不生不灭又是清净,清净寂灭相,与你的清净不动心完全相应。所以佛在大经里头,确实把这些大道理,转识成智、超凡入圣这些纲领,都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能信得过,能认真的去修学,必定能够证得。

  可是谈到信得过也确实是不容易,哪有说听个三遍、五遍就相信?说老实话普通的人听个二十年、三十年未必能相信。这听二十年、三十年的经,就在我们台北市也太多了,他信不信?一点点小事情还斤斤计较,这就等于考试,一考才晓得不行!念佛念得非常虔诚的,枉然,至少他也学个五十年的佛到六十年的佛,学了五、六十年,一天到晚念佛精进,满口佛法的大道理,遇到一桩小小不如意的事情还得要计较好几天,心里至少不痛快好几个月,我就看到过。所以我常说得饶人处且饶人,何必要计较?像我们印经,这个印经里面发生错误常事,一般人不知道这个苦处。我过去搞过校对,也实际做过这个工作,非常之困难,校对五、六次的印出来还有错的。那要是找印刷厂的麻烦,印刷厂,给诸位说,如果那么严格来找麻烦,台湾省没有一家印刷厂。为什么?谁都不敢开印刷厂。免不了要出错误的。真正是学佛的人何必计较这些,什么事情得过且过。

  纵然犯了大错,你们诸位同修也许还记得,这个印刷厂出过一次很大的过错,就是我印小本精装本《四十华严》,上下两册,现在也许诸位同修还有这个书。里面什么?里面印错误了大概四、五卷,四十卷的东西错了四、五卷。照一般讲的话,那个书可以全部作废,要给我重印,我们这样要求他可以。而当时我查出错误,老板跟我说,非常抱歉,以后怎么样?以后另外印一个单行本,就是把里面那一部分,因为精装本要拆开来是没有办法的,拆开来再装进去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也是从那次得到一个经验,因为过去我印经钱先付给他,从那次以后,所印的东西,印好了以后再付钱。所以一直到今天,他给我印东西就先印,印出来之后再付钱。这是他对我很大的歉意,对我们以后才真优待的,我们印东西不要付订金,出过大错误!所以诸位要晓得,不必计较,错了,已经错了,再计较,错中又加错。我们学佛学什么?学心清净、学心平等,做事求尽善尽美,我们尽心尽力就是尽善尽美,就是圆满,纵然人家做错了也是圆满。

  所以讲到证涅盘不是个容易事情,证涅盘就是在清净心上,在一切法上都能够看到清净。佛,成佛之后在十方世界以无量无边的化身,我们常讲「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实际上何止千百亿!千百亿在此地不是当数字讲,是当形容词讲,无量无边的化身。处处示现,换句话说,佛的身是生本无生。严格的说,无生无灭,时时现身指不灭,现即非现是不生。由此可知,非生现生,在本体上讲并没有增加什么;无灭现灭,在本体上也没有减少什么,不增不减。这个事理的真相我们如果是恍然大悟,才明了佛所谓的「昔本不生,今本不灭」。不生不灭,而诸佛菩萨示现生灭,这是涅盘妙,就是生灭与不生灭不二,这是妙。佛菩萨妙,我们也妙。我们现在现这个身,我们的本性不生,可是现在生这个身,过了若干年这个身灭了,咱们的本性不灭,色相灭了。仔细想想,跟佛所说的道理是不是相应?确实是相应。可见得诸佛菩萨非生现生,非灭现灭,在我们的身上又何其不然!

  所以真正是一个明白人,你去找生灭了不可得,没有生灭,没有生灭就是没有生死。世间人最恐怖的就是死,如果晓得没有生死,那还有什么恐怖的?还有什么不敢放下的?世人所不敢放下,说实在话,就是对生死恐怖,贪生怕死。放不下是什么?是为了要维系这个身命,实际上是不是就能维系得住?不是的。身命是业报,绝不是说你积财多你的命就能够长远活下去了,不是如此。而这个道理真正懂得的又有几个人?他有寿命的人他什么都没有,穷光蛋一个,他也活得很自在;没有寿命的人,他家财万贯,寿命到了还要死。他总不能说我钱财很多,还没有花光,我现在还不能死。寿命到了一样要死。可见得与他的钱财没有关系,何苦要积财?

  你们常常看电影、看戏,我不晓得诸位有什么心得?我看到电影、戏剧,看到那些做国王的、公侯将相的,我看得很多,要请我去做国王我不干,我有心得,是什么?太苦、太无聊了。你说做皇帝,早晨五更就要上朝,哪有我在这睡大觉自在?做了总统,每天早晨早饭一吃完之后马上要会报,忙得不得了,哪有我这么清净悠闲自在?不要说叫我竞选,你就说请我去做,磕头作揖,头磕破流了血,请我去做总统我也不干。为什么?太苦了,哪有我这个自在?这就是我的心得。人生要活得有意义、活得有价值,意义价值是什么?心地清净。佛法里面讲求最高的价值,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一切境界当中得大自在,这个生命多有意义、多有价值。

  世间名闻利养是假的,清净平等是真实的。为什么?前面这里讲,通三世、通古今、通十方。世间的名闻利养、公侯将相不通三世,也不通十方,障碍重重。如果说是为衣食、为生活,不必那么辛苦,今天的社会确实工作一年可以休假两年。一年的收入,能够节俭一点用,不要跟人家比赛,衣食所费费不了多少。如果要跟人家比,那自己苦吃得多。譬如做一件衣服,这一件衣服要是仔细一点穿,穿个十年没有问题。可是你要跟人家比,今天做这衣服,明天人家又想个花样,不行了,我这样子落伍,新样子出来,赶紧又去做新的。新的还没做好,又有个新样子出来,永远去追,永远也追不上。自己是衣服的奴隶、衣服的奴才,一辈子被衣服所左右、被衣服所控制,这人多可怜。

  所以我们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是教我们节俭,一切的设计是实用,就既舒服是又大方。从前做的这些桌椅,这都是老式的,这种家具至少也得用一百年以上。今天这个东西没用处,为什么?花样年年新,要买这么好的东西,明年换了样子,这个样式落伍了,大家不要了。所以现在的东西都是假的。连做桌子,从前的桌子道地道地是木材,现在的桌子,在我们图书馆做的,我才恍然大悟,全是假的,上面贴薄薄的一张木头皮贴上,就跟一张纸一样贴在上面,看起来好像这材料是不错,哪里晓得全是假的。真是,我们这个生活是自己欺骗自己,还要别人欺骗我吗?自己在欺骗自己,没有一样东西是真实。我们中国几千年老祖宗所教的都是教我们真实,咱们现在这个假的都是跟外国人学的,这些花样我们中国古人这是作梦也没想到过。所以要见到诸法实相是要以清净心,佛法所说出来,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你怎么去想怎么有道理。你拿世界上所有这些学者、这些宗教,他们所说的总没有佛法讲得这样究竟、讲得这么圆满。唯有佛法是真实,这是我们应当要觉悟的。

  第九讲「本寿量妙」。寿量是人之所爱、人之所求,哪个人不求长寿?佛无量寿相,所以寿无量。法性身不生不灭,寿量两个字加不上。既然加不上,为什么此地讲个本寿量妙?方便说。是指佛在最初闻法发心修道,一直到他证到如来位,这一段期间我们称之为寿量。而寿命有没有尽?没有,成了佛,成了佛也没有。为什么说成了佛也没有?刚才说过,成了佛之后还以无量无边的应化身普度一切众生,行菩萨道。由此可知,从迹相上来说是真无量,不是假无量,这是讲的本寿量妙。寿量是我们众生的见解,而在如来上是从体起用而已,体无边,用也无尽。

  最后一条是「本利益妙」。我们就以释迦牟尼佛做例子来说,释迦牟尼佛在这次示现成道,这是成佛,成佛是无上的利益,最圆满、最究竟的功德利益。它从哪里来的?我们要推究根本,他是在大通如来的时候复讲的利益,这是我们讲到教学。所以讲到教学,我是这三十多年的经验,我不赞成西洋的教学方法,我认为这个方法把我们害苦了。我深深的反省,觉得我们中国的古老教学方法有道理。今天西洋教学法,你就是用了十年、二十年的时间,你所学的东西是漂浮的,没有根柢。拿现在学校来说,大学毕业,甚至于研究所拿到博士学位,学问没有根柢,这是个可悲的现象。

  今天我在天华小报,我在那里看到一段消息,华冈佛学研究所招生,招十个学生,大学毕业的,里面有一些名教授,举了有好多名教授。将来这些大概都是佛学博士,四年毕业了,佛学博士。名字是好听,佛学有了博士,中国佛学有了博士。在以前只有日本才有佛学博士,我们圣严法师就日本的佛学博士。将来再过几年我们台湾也有佛学博士,从华冈这出来,有佛学博士。大概佛学博士出来,恐怕这个一块钱、两块钱还得争个面红耳赤,那个没有用,还是放不下。佛学博士拿到了,那个眼睛渐渐长长在头顶上,瞧不起人,贡高我慢,所以将来他们成佛,贡高我慢佛,哪有这种道理!所以诸位必须要懂得。我这些年的心得,我不愿意接受外国的方法。而我自己实在讲是吃了大亏,就是吃了外国教学法的亏。我今天一再奉劝大家,从根本上下手,唯有从根本上下手,你们一定有成就。

  你不说别的,他们四年,从现在进去四年,将来拿到佛学博士。你们四年不要干别的,四年当中两部经一定可以能背得出来,你能背一部《楞严》、背一部《法华》,两年背一部,你们把这经背熟了会开悟。他那个博士拿来,拿《法华经》来说,他能背得下去吗?他不行。你能背这两部大经,你在修学上是有根、有柢。不要说看别的多东西,你就看看《六祖坛经.机缘品》里面所讲那些开悟之人,哪一个不是有几千遍经的底子?我们今天人为什么不开悟?一部经的底子都没有,你凭什么开悟?你一部经底子都没有,你的心是浮的,你心不定,悟是从定中得来的。同样是四年的时间,他们四年要学很多东西,他的心定不下来;你四年的时间背两部经,你的心是定下来的。我说背两部,实际上讲背一部就行,不必背两部,两部是累赘,一部是正确。一部两年的时间能够把它背下来,然后继续再背上个三千遍、五千遍,你就不一样!这叫根本法,有根、有柢,绝对不是那些人能够比较的。

  你说念大学四年,大学文学院你去念四年,说老实话不如你把这四年当中去背四书五经。虽然没有大学文凭,你实际上的学问,你的底子,比大学毕业的程度要高得太多。不但高得太多,大学文学院的教授甚至于都不如你,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文凭那个东西是假的,再跟诸位说,到将来的文凭,文凭现在跟钞票一样贬值,贬到将来不值钱了。你要不相信,你去问问老年人,三十八、九年,四十一、二年间,那个时候大学毕业生那张文凭多值钱。现在大学毕业文凭不值钱,为什么?人数太多了。那个时候大学毕业生少,听说你是大学毕业生的,哪个机关都是争先恐后的来找你、来争取你。现在大学毕业生没有人要,再过个几年,研究所的那张文凭,博士文凭,就像现在大学文凭一样,没人要。为什么?博士太多了,满街都是,还值什么钱?所以到那个时候,又变成真材实学这是值钱的,看你是不是有真本事。为什么我们不同样用四年时间我们学一点真东西?

  我不晓得你们同学当中,也许还有人能够记得,大概是在七、八年前,有个学生叫连淑慎,那时候年岁很轻只有二十几岁,他在《文心雕龙》上大概下了三年的工夫。他讲这个古文,一般大学的名教授都讲不过他,这是有根有柢。到台中,李老师都佩服得不得了。但是什么?他没有学历,大学碍于法令,不能请他做教授,他的程度超过了大学教授。台中有位徐醒民居士,你们也晓得,他的程度大概也超过研究所的指导教授,可是他也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真材实学。所以东西要学真的,唯有真实的东西才能够传道、才能够弘道,假的东西表面上好看,不切实际,这是我们要记住。

  释迦佛他在大通如来那个时候所学的就是古老教学方法,学讲经从哪里学起?从复讲学起,就从小座讲起。经里面所谓「六百八十万亿恒沙之众获益」,当然都是多生多劫的缘分。如果说没有真实的利益,怎么能说在复讲当中得度?复讲的利益,诸位对于《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很熟悉,前面长行文佛讲,后面偈颂是阿难复讲的。现在我们正读的《华严经.观自在菩萨》这一章,前面的经文跟偈颂,现在读的偈颂一大段,观世音菩萨所说的,后面还有一大段的偈颂,那是善财童子复讲的。像这些我们都得要晓得,复讲的利益功德太大。可是今天我们疏忽,我们不重视,复讲,学生复讲,人家不愿意来听,寺院的老法师也不支持,这样如何能够出得了弘法利生的人才?

  我们图书馆这个地方欢迎大家到这里来练习讲经,来学讲经,这里是开放的、是公开的。你们自己如果说是把这个机会放弃,那实在是太可惜,别的寺庙你去找他,他未必肯答应你。所以诸位真正发心,要把握着机缘,要学诸佛菩萨,成就自己,利益一切众生。如来生生世世弘法利生从没有间断过,这是讲本利益妙。「本迹十妙」我们就讲到此地,妙益无有穷尽,不要说我没有能力细说,就是请释迦牟尼佛来讲,他讲上三大阿僧祇劫,那个妙的意思他也讲不完。总需要我们自己去体会、去领悟。   
   
   

妙法莲华经  (第六集)  1987  台湾景美华藏佛教图书馆  文件名:08-001-0006

  表解里面第三段解释「莲华」。前面我们将经题「妙法」两个字是概略的介绍出来。实在说经里面所讲的妙义无有穷尽,智者大师讲了九十天,实在也是沧海之一滴,我们也讲了不少次,可以说是略说妙义。就教法上讲,是机感相应之妙,佛以一乘法教化诸菩萨,这是妙不可言。就理上讲,性相皆妙,「观十法界,一界十如,十界百如,百界千如」,这是性相理妙。如果就修行来说,这因果是妙极了,「但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日本人大概就是看到经里面这一句,所以日本人非常盛行念「南无妙法莲华经」。诸位要到日本去,「南无妙法莲华经」这个牌子可以说到处都是,几乎每个庙里面你都能看到,或者是刻在石头上,或者是刻在木板上,普遍都是。他们不念经只念经题,他们也不研究经里面的道理,大概只是经上讲,但闻经题,无不成佛,好,他们就念这经题,以为自己就成佛。跟诸位说,这个话当然不是假的,只能够说在阿赖耶识里面种了一乘佛法的种子,成佛当然会成,不是在这一生。这一生要成佛一定要依教修行,妙因才能成就妙果。这是经题称之为「妙法」。

  「莲华」是比喻,因为妙法这个理太深了,浅智初学很不容易理解,理路要是不明,修行就有障碍。所以修行,无论在哪个法门,次第总是信解行证,《法华经》也不例外。所以说是只有信,没有解,我们的行依旧免不了盲修瞎练。解要解得深、要解得圆,才能破除疑障。理既然太深,佛不得不用比喻来说,所以经上常讲「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在教学里面用比喻是相当广泛的,世出世间就善于教学的都懂得用这种教学法,藉其它的物相来做比喻,叫我们体会其中的道理。佛在《法华经》一共举了有七种比喻,七种喻都是显示开权显实的道理。七种比喻当然都是比喻妙法,为什么在七喻里面单取莲花做为经题?古德有解释,七喻里面莲花是总喻,其余的比喻是别说,总可以包括别,这是以莲花做为经名的理由。亦有大德说,莲花不能把它当作比喻看,因为莲花是当体得名。一切万物本来是无名的,没有名相的,名相是人为的。在太初,这些聪明人给这万物一桩一桩都取个名字,后来一些人都依照聪明人取的名字来辨别万物。所以物本来没有名。本经「莲华」之称就是法华三昧当体之名,意思是说法华的法门清净无染,因果微妙,所以叫做《妙法莲华经》,「莲华」的名称就是法华三昧当体之名,古德有这么个讲法。这样讲法也很有道理,反正言之成理就行,能讲出个道理出来就可以。

  可是智者大师,这是法华宗第一代的祖师,他老人家还是把它当比喻来解释。所以这部经的经题是法喻立题,七种立题里面属于法喻立题。用莲花来比喻前面所讲的妙法。既然是妙法了,我们就不可以求它的幽玄。譬如我们用扇子来比喻月,古时候用团扇,圆圆的,月亮像什么?你看月亮像扇子一样圆圆的。那是比喻,扇子并不就是月亮。你要知道,月亮月光很清凉,扇子没有清凉光,你要在扇子里面去找光明,到哪里去找?换句话说,不可以在团扇上求光明是一个意思。莲花是比喻妙法的,不能在莲花里头求妙法。这是实在不得已的办法,千万不要以为妙法大概就在莲花里面,那就错了。尤其今天上午我们讲的《六祖坛经》,《坛经》实在说太好了,一切大乘经理论的精华都在《坛经》里。文字不多,只有两万字,两万字在今天是小文章一篇,把一乘教义完全含摄在其中,这个实在是了不起,一切经论所说的道理都不超过《六祖坛经》。所以《坛经》确实是便于受持。妙法在一心之中,凡是比喻都是比喻个彷佛,没有法子比得说恰到好处,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就是首先要晓得的,用比喻是不得已,有智之人不要着比喻之相,要通其理而悟其理。

  也许有人要问,花的种类太多,像《华严经》,「华严」是比喻,比喻什么?比喻「大方广」。大方广是法,就同此地讲的妙法一样,它是用莲花来比喻,而大方广法是用杂花来比喻。《华严经》的经题是省掉了,具足翻译经题是「大方广佛杂华严饰经」,这才是它的完全名字。饰是装饰,杂花就是什么花都有,好像这个花园,世界上任何花,只要是有花它那都有,万花庄严,取这个意思,应有尽有。而这部经里面,在万花当中只取一种,只取莲花,而不取其余的花,这又是什么缘故?《华严经》采取万花来做比喻,是得其全、得其圆满;此经用莲花来比喻,是得其妙。

  花虽然是有多种,可是有粗妙不同,有一些花有花无果,比作外道,外道虽然勤苦的修学,到后来没有结果。这个地方特别要注意的,外道包括我们自己学佛的,门内的外道,像六祖所说的,心外求法的就是外道。我们皈依佛,如果说皈依心外的佛法僧,我们就是外道。既当了外道,我们勤苦在佛法里面修学,给诸位说,还是没有结果,这个要知道的。三皈依是学佛的根本法,试问问我们日常起心动念、一切行为是不是依自性觉、自性正、自性清净?有没有依这个?如果依这三样,那你就是真正的皈依三宝。一起心动念是智慧、是大觉,念头是正念不是邪念,行为是清净不是染污,你不是佛是什么?你现前就是佛菩萨。所以这是佛法修行的根本法。我们起心动念是迷惑颠倒,这就没有皈依佛。起心动念与真性不相应,邪念染污了清净心,你看与三宝完全相违背,那哪里叫皈依佛?所以把狂花不结果的比喻作外道法。还有一花多果的,也有多花一果的。一花多果比喻作凡夫,造种种业,受种种果报,纵然修善业,果报也不过是在人间、天上而已,人间、天上没有真乐、没有究竟乐。多花一果比喻作小乘,小乘修种种行,修四谛苦集灭道,修三十七道品,种种的法门,而只得到一个果偏真涅盘,这好比说多花一果。还有说一花一果的,比喻作缘觉,尤其是独觉,他修行是一个法门,离一切相,也能够得偏真涅盘。

  或者有先开花后结果的,也有先有果后有花的。先果后花,比喻说初果,到了初果以后才修道,初果叫见道位,他见了道,见道而后才能起修。先有花后有果,这是比喻菩萨,菩萨是先修因后结果。可是菩萨修学的法门,先修的是缘因,因缘之缘,见了性之后才叫真修,没有见性以前都是属于缘修。菩萨的见道位是在初住,小乘人的见道位是须陀洹,是初果。由此可知,初住以前都是缘修,没有找到正路,缘修等于是在摸索,这个路究竟对不对、靠得住靠不住?没有把握。有明师指点你照这个路走,但是这个路究竟对不对自己还不晓得。你要碰到真正高明的老师指出路,那是不错的,走到了一个阶段自己才恍然大悟这条路对。你认识这条路是对的,这是初住境界;在这条路上没有把握,是初住之前的境界。所以初住之前要依靠老师,等于那个学徒还没有能力出师,天天得跟着老师,离开老师一定就要走错路,有老师带他走。带到他自己能辨别方向,认识道路,老师不带了,让你自己走去,这才叫真修。这些比喻都是粗花粗果,没有什么妙义可言。

  莲花在一切花里面确实是有些不一样,第一个出淤泥而不染,出水方清香,文人所谓说「出水芙蓉」,出水芙蓉就是莲花。莲花在水里面不放香,要在水面上开花才放香气。佛是拿这个来比喻实相在缠的时候,好比这个莲长在泥里面,长在泥里面莲的本体是清净不染的,到它长成,离开水面开花,就好比出缠,圆明之体完全显露出来,香气远闻有如名闻十方,这是比「实相在缠」。第二个意思,有为莲而有花,因为莲花是花果同时,有花的时候莲蓬里面就有莲子,不是先花后果,也不是先果后花,因果同时。比喻「为实施权」。这个表里面只写了大纲,第一个是比作「实相在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21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个比喻是「为实施权」。实是真实的教法,因为众生心粗,不能接受真实法,不得已而用权巧方便说。如果说真实法,一个就是不懂,一个就是虽然听懂了也不能接受。《华严》、《法华》、《楞严》、《六祖坛经》都是说的真实法,我们听了也点头,能不能照做?听懂了也不肯干。诸位想想,不用权巧方便众生怎么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受用?

  所以佛在菩提树下给那些法身大士讲完《华严经》之后,《华严经》二七日中,佛在菩提树下定中所讲的,我们凡夫没有一个人晓得,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在打坐,哪里晓得他在那里讲经?讲这么大的经,没有人知道,定中所讲的,实在是不思议,《华严经》是大不思议解脱境界!我们今天用我们的心来推想、来猜测,怎么会不错?没有一桩事情你能猜得对的、你能猜中的,没有,永远猜不到,这是真实法。可是华严境界绝不是一般凡夫能够接受的,这才不得已到鹿野苑,以小乘法来接引五比丘,为实施权。为了教众生要证到华严不思议解脱境界,目标是在此地。可是看看众生程度不够,慢慢来教,一步一步把他的程度提升,提升到《华严经》的标准。这就是由阿含,再方等,再般若,再法华、涅盘,《法华经》就是华严境界。

  「华开莲现」,这是莲花在水上长出来了,花一开莲蓬里面莲子就现前,这是比喻「开权显实」。这个时候大家的程度都有相当水平,可以不必再用以往的那些善巧方便,直接可以谈一乘大法。经文里面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说二乘这大乘、小乘,说三乘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那都是善巧方便,统统都是权说。十方诸佛国土里面唯有一乘法,并没有二乘法,这是说真实的。可是程度、境界,没有到这个程度,你跟他讲一乘法,不能接受,得不到受用,一乘佛法他也不晓得从哪里下手。由此我们也能看出释迦牟尼佛教学的苦心,为了要教大家得到一乘佛法,先办小学,阿含就好比小学;小学毕业再办中学,方等就好比中学;中学毕业再办大学,般若好比是大学;最后才到研究所,一乘法,这是世尊一代时教的设施。我们现在道场所讲的这个可以说都是一乘法,法虽然是一乘,可是也有五乘讲法,不但是二乘讲法、三乘讲法,有五乘讲法,这个也是佛法妙不可言之处。一乘的教义可以用人天的讲法,换句话,他就贬值了,贬到人天里面,变成人天教。虽是人天教,与一乘教又相通,善用心的,有效果;不善用心的,像前面所讲,有花无果。

  所谓善用心的,是如法修学的人,特别是中国人,一下手就是一乘法,不走二、三的路子,这是真正了不起。释迦牟尼佛当年在印度,他老人家亲自传道都不行,都还要从先办小学、办中学、办大学、办研究所;在中国人,大学以下都不要,直接办研究所,这是了不起。我们中国禅宗就是这个办法,就是直接办研究所。在中国,这些教下,实在讲的,小学、中学都没有,充其量是大学,我们确实要认真去想想其中的道理。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是一九八0年的中国人,不是从前的中国人,从前中国人根性可以从一乘法里面趣入,现在的中国人有了问题。问题在哪里?接受了西洋这些邪知邪见的冲击。如果再要加上崇洋的心理,凡是洋人所说的都是对的,中国祖先所讲的都是不对的,再有这个观念那就糟了。所以我主张,诸位有机会多到外国去玩玩,你去看过之后你就晓得外国人不如我们,我们的自尊心才能提得起来。不到外国去看看,脑子里幻想总是外国好,总是瞧不起自己。所以中国过去先贤教学的方法一概把它废弃不用,学起外国人的方法来,我们就受了大害。

  中国人的教学法一开头就教你求根本智,这就是给一乘教法奠下了基础。一乘教法里面决定不用心意识,禅宗里面离心意识参,教下是离心意识来学,不一样。禅宗里面你有疑问,你要发问,那个老师,你问题提出来,打你三十板。你再要提问题,三十板打了,你还没答复我?再打三十板,打到你不说话为止。不说话还要打三十板。要打到什么时候?打到心里面不起心动念就成了,所谓说「开口便错,动念即乖」。我们现在能接受吗?有理三十棒,无理还是三十棒,这是什么个教法?诸位想想,西方人能接受吗?不能接受的。告诉诸位,这是一乘基础教学法。教你背诵经文,不许研究,为什么?一研究又落到知见上,又落在心意识里头。一乘佛法要的是什么?无分别智,才能把悟门打开。

  一有分别就是障碍。所以在一切法里头,起心动念、起分别、生执着是障碍。那个老师你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打你三十板?就是你有障碍。你想答复是你有障碍,你起心动念。你不答复你也是障碍,不答复什么障碍?也起心动念,起了个什么心?起了我很清净,我不动心。那就坏了,你怎么不动心?你心早就动了,所以也要打三十棒。悟了的境界跟迷的境界决定不相同。今天几个人能够相信这个方法,又有几个人肯照这个方法来修学。中国过去佛门里面福慧双修,慧求的是根本智,是称性的般若智慧,绝不是世智辩聪;福是为大众服务,老修照顾初修,出家人照顾在家人,不是出家人养尊处优,不是的。出家人在寺院,居士到这里要来参学,从前寺院有居士参学的,居士在庙里面住几个月、住个一年半载,常事。尤其家庭里面生活能过得去的,对佛学很有兴趣的,他就到山上去住个几个月,住一、二年。他到山上什么都不晓得,出家人要照顾他。居士在寺庙里可以挂单的。所以出家人要照顾在家人,四众是一体,互相要尊敬。

  老师指导的方法全是趣向一乘,根性利的二年、三年开悟,开悟我们俗话讲得道,他得道了。他得的什么道?一切通达了。根性要是迟钝的,有的人一辈子都开不了悟的,这样的人也不少,一辈子都不开悟。我们得要问问,那些人为什么几年他就开悟了?为什么另外一些人一辈子不开悟?诸位要晓得,印光大师说得很好,悟与不悟还不在方法,而是在求学的态度。为什么?方法是一样,一个老师,在从前教几千个学生,方法是用一样的。可是那有悟、有不悟的实在是决定在学生的态度上。学生对老师有十分的恭敬,句句话都能依教奉行,不折不扣,这个人开悟得就快。这个学生对老师所说的是半信半疑,还得研究研究,还得想想老师这个方法对不对,这样人开悟就很难。所以印祖说一分恭敬心得一分利益,二分恭敬心得二分利益,十分恭敬心得十分利益。这个话说得一点都不错,无论是世出世法,你所修学的成果一定与你对老师的尊敬心是成正比例的。你对这个老师没有恭敬心,说是你在他会上成就了,哪有这种道理?没有这个道理的。而恭敬可不是外表恭敬,是内心里面依教奉行,这叫真正的恭敬。可见得是多数的学生对老师不能完全依教奉行,阳奉阴违,表面敷衍,心里还是不服,所以他不能成就。

  我们读《六祖坛经》就有个很好的例子,你看惠明,惠明在五祖会下完全用的是分别心,所以没有成就。六祖得道之后,他也跟一伙人去追他,想把衣钵夺回来。遇到六祖之后,六祖叫他安安稳稳坐在那里,「不思善,不思恶」,正这个时候,如何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他开悟了。为什么?他在这一念之间对六祖起了恭敬心。六祖教他什么都不要想,把一切念头放下,他能照做,所以一句话点醒了他,他恍然大悟。像这种方法五祖在黄梅不知道教了多少遍,他为什么不悟?他心没有定下来,没有回光返照。可见得悟与不悟是对老师的恭敬心,对老师的教法是不是百分之百的依从?惠明接受六祖的教学是百分之百的,一丝毫折扣没有打。所以一剎那当中他就能回头,就把他的茅塞给拔除,心开意解。佛祖教人是平等的,绝不会说偏一个,对这个好,对那个不好,没有这个道理,都是我们自己的分别心。果真说对这个好,对那个不好,他也不是佛、他也不是祖,他跟我们一样是凡夫,哪有这个道理!教学是公开的,绝无秘密。传给六祖那个秘密传法是不得已,那要是公开的,公开人家不服气,要整他、要找麻烦的,避免这些纠纷、避免争执,不得已而用的方法。所以佛法里头没有秘密传法的。

  一乘法是真的,方便法不是真的,可见得所讲的声闻法、菩萨法都不是真实的。但是在一乘里面才这样说,你要对一般人来讲,阿罗汉法不是真实的,菩萨法也不是真实的,那就麻烦大了。声闻法、菩萨法都是佛说的,怎么不真?要比起一乘法它就不是真实的,不跟一乘法比它是真实的。不但声闻、菩萨法是真实的,五戒十善也是真实,五戒可以确保人身,十善可以生天,可以享天福,那怎么不真?这就是说我们在哪个境界里,对什么样程度人说什么样的法。莲花长成熟的时候,花谢了,莲子成熟,这表示什么?表示的「废权立实」,这就是法华会。里面莲子成熟,众生的根性成熟了,这个时候可以接受一乘妙法,经文里面所说,「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在《六祖坛经》也是如此,你看六祖自己所说的,对神秀弟子讲,你的老师是神秀大师,接引大乘人,是三乘里面的大乘,他的对象是大乘人。而六祖的对象叫上上乘人,不一样,接引的对象不相同。上上乘人是一乘根性的人,不假方便,什么方便法统统用不上,直捷了当就说最上乘法,为最上乘人说最上乘法,这是「莲华」所表的意思。

  后面四句从本垂迹,这是「为莲故华,喻从本垂迹」。经文里面说,「我实成佛以来,久远若斯」,在《法华经.寿量品》里面讲得很清楚,释迦牟尼佛在久远劫已经成佛了,不是在这一世。而他老人家为了方便教化众生起见,应以佛身得度者就示现佛身而得度之。在三千年前,在北印度这一带有许多修行的人,机缘成熟了,应以佛身得度,佛就示现八相成道来教化他们;应以菩萨身得度的,佛就现菩萨身来度众生;应以人身得度,他就示现人身,完全是众生机感相应。所示现种种身全是佛的应化身,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千百亿化身,包括各种不同的样子,所以叫随类化身。本早成佛了,明心见性,证得清净法身,圆满报身,这是从本上说。迹相上说,随类应化,应化的目的是诱导众生同成佛道,这是佛教学的宗旨。

  「华开莲现,喻开迹显本」。这个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说是大的区分,完全垂迹,把自己的本隐藏起来,自己本有的身分隐藏,以垂迹相来应一切众生,这是教初学的。到学生有相当程度,必须要告诉他自己是什么身分,令学生起恭敬心、起稀有心,激发他向上,这个用意都很深,生稀有之心。为什么不一开头就告诉他这个身分?一开头告诉他,怕众生根性劣的害怕,不敢跟他学,把他吓退了心。所以一开头一定要把自己的身分隐藏起来,跟大家好像是同一样的身分,于是乎大家相处在一块都随随便便的,好像满不在乎,这叫方便接引。经文里面讲,佛离开了皇宫到伽耶城,在那个地方坐道场示现成佛,说「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等」,这是「开迹显本」的意思。到末后这个莲花就是花落莲成,这是「废迹立本」,我们表解里面的第七句。

  经文上说「诸佛法皆如是」,诸佛法皆如是,所以佛佛道同。为度众生,无论什么样的设施都是真实不虚,像我们前面所举的,「粗妙、权实、本迹」,种种的说法、种种的设施,都是为了方便接引。而前面所讲的这些义趣,与莲花长成、开花、结果有许多好像是相似,都可以来做比喻的,这才取莲花来做比喻,所以以莲花来比喻前面所说种种妙法。所谓妙,并不是讲去了粗的而取它的微细之妙,那就不妙。妙在哪里?就粗能显微细,就事能显其理,就相能显其性,这个才妙。说离了事相来见其体性,那有什么妙头?所以一乘不是离开三乘说一乘,三乘就是一乘。

  《华严》里面所谓一真,并不是离开十法界另外有个一真,不是。十就是一,妄就是真,十法界是妄,一法界是真,一与十不二,真与妄也不二,这才叫妙。所以你是会了,就是悟了,你住的是一真法界;你迷了,你住的是十法界,实在讲一真法界跟十法界都在此地。再跟诸位说,一真是名,十法界也是名,事是一不是二。为什么一桩事情有两种名?一桩事情你的心境有迷悟不同,迷了叫做十,悟了叫做一。说一是对十说的、对迷说的,真正悟了,一与十都没有了。悟了之后,还真以为有个一真法界,那又糟了,又着了一真之相,还是迷,还不是悟。所以经上常讲「会三归一」,「即粗显妙」。就好比莲花「即染而净」,它生在淤泥里面,淤泥是染,长在这水里面,水表示净,淤泥表示六道,水表示四圣,它的花开在上面,染净都离开了。虽然染净都离开,它有没有离开染净?它的茎在水里头,根在泥里面,你们诸位想想这个意思,花开在水上面。可见得四圣、六凡跟一法界是一不是二,没有二、三。佛叫我们就莲花这个意思去悟妙法,所以这个题目叫做「妙法莲华」。

  「经」这个字是通题,我们每次讲经都要介绍一遍,诸位要听多了,这个字就可以省掉。在这里我们也应应故事。这个字古人翻的意思非常多,说得最详细的《华严经疏钞》,它有十种意思,一个经里头含着有十种意思。通常讲经是避免麻烦,说十种真是很费事、很费时间,一般讲法都用四个字,「贯摄常法」,我们这个表里面就用这四个字贯摄常法,这是略说。贯是贯穿的意思,所谓贯穿,拿我们今天来讲,就是言语文字有条理、有层次而不错乱。在佛法里面,老同修都晓得,有科判这门学问,科判就像一条线一样,把整部经都贯穿,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真是一脉相承。能够用科判这样子判下去的,这个文章叫一流的文章。在今天讲就是科学的体系,它有整个的一个系统,有个体系,思想是有条不紊,说理说事清清爽爽,这是好的言语、好的文章。文章无枝叶,里面多一个字,这个字是废字,可以去掉的;你说少了一个字,少了一个字不行,就不通了。文章的言语文字做到不增不减,这才能获得一个贯字。

  所以这个贯字不容易,学文章能够学到贯字,这个文章是上乘一等的文章。过去我们老师教国文,也叫我们试验,把《古文观止》搬过来,搬过来怎么?你给它改改,你给它加几个字,或者把它删掉几个字,看看行不行?试验一下,给它加上了几个字,是不必要的,没有那个可以;删掉这个,删掉就不通了,真不行。那个文章就是做到不增不减,就变成我们文章的模范文,范文。言语也是如此,一句话说出来,这个里面不多一个字,也不少一个字,这是好的言语,这才能做到个贯字。而佛经大部的,像《华严》、像《大般若经》,都有科判,科判一展开,晓得这个里面确实没有一个字是废字。你要想把它添一点你也添不进去,人家文章就做得这么到家。这是说文。文有体系思想就有体系,贯穿义理,文以载道。

  笫二个意思就是「摄」,摄有摄受的意思,就是能够摄受所化的众生。摄受就是他的理论、他的言词好像有一股吸引力,确实能够教人听了之后这个心里面能受感动,念念不忘而向往之、效法之,拿现在话讲就是能动人心,它有这种力量在。第三个意思是「常」,常就是真理,永远不变,无论在什么时代、无论在什么地域,三千年前在印度是这个道理,三千年之后在我们台湾还是这个说法,永远不会变更的,这叫真理,永远不变的,万古常新的,时代怎么进步、怎么变化,它这个理都用得上,都能适合,不会被时代潮流所淘汰的。不但它永远能存在,它还万古常新,这是常的意思。「法」是规则,就是原理原则,是方法。十法界众生共同遵守的方法,依照这个方法才能成就智慧,才能够得到福德,福慧圆满的方法。我们求福求慧,要做到最圆满、最究竟,那个方法就在这里头。所以「经」含有这四个意思,合起来称之为《妙法莲华经》。经题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下一次我们还要讲讲玄义,讲讲经里面的大意,把经中大意讲完之后,再开始讲经文。讲大意也有好多好处,经文很长,我们用短短几次时间,把这个经里面的义趣,重点先提出来,做个简单的介绍。   
   
   

妙法莲华经  (第七集)  1987  台湾景美华藏佛教图书馆  文件名:08-001-0007

  「教起因缘」。世出世间法无不是因缘所生,世尊说法也不例外。因缘有总、有别,总因缘是说「佛一代圣教,总为酬因酬请」,酬是报酬。由于世尊在过去生中与我们这个世界众生有殊胜的因缘,世尊成道,众生的根机也成熟了,这时候佛一定要示现为我们说经,这是酬因。酬因是远因缘,酬请是近因缘。到序分发起序里面,我们能看得很清楚。说经的目的是在度化众生,这里说的「显理度生」,理是指真如自性的理体,此理非佛不能显示。「所显之理」,在本经上说,就是「诸佛世尊,出现于世」,经里面所谓是「唯为一大事因缘」。这个一大事因缘是什么?「开示悟入,一切众生佛知佛见」。佛知佛见是一切众生本来有的,虽然是本有,可是众生迷而不能自知,所以才沦落到生死轮回。佛在因地时曾经发愿普度众生,佛之成道也就是悟入佛知佛见,所以他自己悟入之后,发愿成佛普遍为众生示显这个道理。

  世尊对我们是开示,开是打开,我们俗话常言说「茅塞顿开」,示是指示。根性利的人,佛帮我们把这心里面的迷结解开之后,自己就悟入。中等根性的人还做不到,这个心开了之后还是不明白,必须得佛给我们指示出来,我们才晓得。所以开示是老师的事情,悟入是学生的事情。悟是指解悟,这个道理方法都明白;入是讲的证入,证入才得真实的受用。所以说证悟叫入,解悟叫悟。经教里面所谓当机,什么人是当机之人?那个悟入之人是当机之人,正适合这个程度,这种教学法、这个设施真是有效果。由此可知,世尊在世的时候,示现八相成道,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后代的祖师将一代时教判设为五时,五时就是指的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盘时。五时教里面有权有实,权是讲方便说,实是指真实说的,真实说唯有《华严》跟《法华》。

  《华严》时间很短,而且佛在定中所说的,我们肉眼凡夫都见不到,佛初成道,在菩提树下二七日中所说。他的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个四十一位是圆教从初住菩萨起,就十住菩萨、十行菩萨、十回向菩萨、十地菩萨、等觉菩萨,四十一位都是明心见性的,都是证得清净法身的,这些菩萨是他的听众,其余的人可以说都无分。从阿含时,这是以方便法接引中下程度的初机学者。由阿含进入到方等,由方等再深进到般若,再经过二十二年般若的教学,这个时候才会三归一,废权显实,说《法华经》,说一乘真实法。一代时教,刚才说了,虽然是有权有实,显理有早有晚,譬如早是华严会上,这是早,佛一成道就说一乘法;迟这是在法华会上,到世尊这一代时教的晚年,最后讲《法华经》。早成就的在华严会上成就了,晚成就的在法华会上成就。我们要问,佛究竟为什么要现身说法?《法华经》上一句话给我们答得很清楚,唯独「为此一大事因缘」,就是教众生悟入佛知佛见。这是讲的「总因缘」。

  「别因缘」有无量无边,古德把它归纳为十条,我们也就这个十条给诸位做个简单的介绍。第一个,「法应尔故而说此经」,这就是所谓说「法尔如是」,法尔两个字它的意思跟自然是一样,自自然然要说。为什么不用自然用法尔?自然意思还欠圆满,因为世间人执着万法,有很多执着是自然生的,印度有许多自然外道,而佛以因缘生法破他们的见解。所以说佛法讲因缘生,讲因缘生是对破自然生的。法尔是什么?因缘、自然二边都离开,才叫法尔。所以这个意思更要精深一层。一乘教义是无上大道,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可以说都是共同所有的,正是所谓佛佛道同。「一乘实相」是诸佛共同证得的。所以一切诸佛自然于无量无边的世界应机说法,说什么法?就说这部《妙法莲华经》。

  诸位要晓得,《妙法莲华经》跟《大方广佛华严经》,名字是异,意思是相同。在讲《华严》的时候也曾经跟诸位说过许多次,《大方广佛华严经》绝不是我们现在看的八十卷或者六十卷、四十卷这个经本,你要这么看法是太狭义。广义的《华严经》是什么经?一切经无不是《华严经》。《华严经》的题目具足说是《大方广佛杂华严饰经》,好像花园一样,什么花都有,应有尽有,全都包括了,就像我们现在称《大藏经》这个名称一样。《妙法莲华经》也是如此,哪一法不妙?法法皆妙。你悟了之后无法不妙。经题里给诸位说过,「莲华」是比喻,所以《法华经》也是总一切经,一切经无法不妙,都含摄在妙法之中。所以我们要问,十方诸佛讲什么经?就可以说讲《法华经》就行了,全都包括;或者讲《华严经》也行,也都包括了。讲其它的经不能包括。这两个经题是一切经可以说是总题目,无所不包的名题。所以说「一切诸佛,法尔于无尽世界,常转如是无尽妙法,教化众生,无有休息」,像十大愿王里面讲,「不疲不厌」。

  在本经经文开端,人天大众聚集,世尊说经入定,示现种种瑞相,文殊、弥勒这两位菩萨故意的装作不懂,在那里互相问答推敲,发起法华一会。而佛「引二万灯明佛」,佛给文殊菩萨引证,「皆说此经」,这是讲古佛,没有一尊佛出世不讲《法华经》的,所以说法尔如是。乃至于「大通智胜佛、威音王佛」,这是讲得比较近一点的,这两尊佛都是释迦牟尼佛的老师,也说《妙法莲华经》。从古证今,佛佛道同,古佛都说,没有一尊佛不说,今佛当然也会说,这就叫法尔而说此经。经文里面讲,「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像这些字样都是说明,佛是时时在说无尽的妙法。因为妙法无尽,所以佛说就无尽。这是别因缘里面第一条。

  第二条是「畅本怀故而说此经」,不说这部经佛的本怀不能舒畅,必须把这部经的道理说出来,佛这个心怀才舒畅。为什么?究竟圆满法说出来了。过去所讲的那些都不是真实的,都是权巧设施,不得已而假设的。到现在才把自己所证得的真实境界和盘托出,这心境多痛快。为什么早不说?早说出来没用处,不懂。诸位将来要有了成就你才能体验到这层。你自己要是证了道,一生弘法利生,是不是都能够畅悦本怀?不见得。一生当中真正遇到一个、二个他真听懂了,真懂得你的意思了,畅本怀!这才是继承大法。这样的学生也是可遇不可求,你说找,到哪里去找去?我们读《六祖坛经》,五祖遇到六祖大师才畅悦本怀。他要遇不到六祖大师,你看他在黄梅教了三十多年,苦口婆心,没有人能懂得。遇到六祖,真正有了继承人,从释迦牟尼佛是祖祖相传,不至于断绝,有了继承人,这才是畅悦本怀。诸位要做一个传道的人,发现有一个人能继承你的道业,这是比什么都欢喜。众生的法身慧命有了寄托,自己的责任担子可以卸下来。找不到这样的一个人,自己这个利生的责任重担就没有办法放下。自己悟了道之后,要想把这个道普遍传授给一切众生,这是诸佛的本怀,希望一切众生人人都能够悟入佛知佛见。奈何众生根性不一,有能接受的,有不能接受的,那个不能接受的要慢慢去培养他。在我们中国过去历代的教学都是从小开始培养起。

  中国以前教学、求学的目的是「志在圣贤」,这个求学的目的与佛法里面的目的非常接近。我们学佛的目的志在入佛知见,入佛知见就是成佛作祖,学佛志在成佛。以前人读书志在圣贤。我们试问问,今天这些学子,你问问他志在哪里?他会答复你,我的志将来在社会上怎么样赚大钱。他的志不在圣贤,圣贤是穷光蛋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21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谁要学他?也不在佛菩萨。所以在今日之下,要找一个能够堪受持大法的人比古时候要难得太多。已经剃了头,出了家,受了菩萨戒,也不尽然。诸位想想,神秀大师那不是出家人吗?也受了比丘戒、也受菩萨戒,而且在五祖会下三十多年,不堪受持大法。所以不要以为好像出了家,出家就行了吗?真正行了不一定要出家。六祖接受衣钵的时候没有出家,六祖大师的剃度师是谁?诸位晓得,印宗法师给他剃度的。所以他继承五祖衣钵的时候他是居士身分,是在家人身分。出家人不可以骄狂,我出了家,出了家有什么了不起?要紧的是我们堪不堪受持大法?有没有这个能力?像这些话在此地都不必多说,我们讲堂里讲得太多。

  一个真正能受持佛法的人,心是定的,一切境界相里面不取不动,如如不动的。我们在境界里面起心动念,就没有能力接受大法;什么时候我们在一切法里头如如不动,心地清凉自在,这个时候就堪以受持佛法,才能够畅佛本怀。诸佛菩萨、历代祖师遇不到这样的人,所以说把真实法藏在自己心中,而以方便法来教化大众,本怀不畅。到了法华会上,这些学生们跟着释迦牟尼佛确实是不少年,阿含跟方等就二十年,般若二十二年,所以跟释迦牟尼佛这个时候有四十二年。诸位想想,你要跟一个老师去念书念了四十二年,总有点成就,尤其像释迦牟尼佛这么好的老师。讲《法华经》是已经教了四十二年之后才进入到法华这个阶段,法华一共是八年。这是四十九年的说法。我们再想想,那些人真有福报,能跟释迦牟尼佛一跟就是四十九年。我们今天跟一个老师,跟他四十九天都嫌时间太长,人家跟四十九年不嫌时间长。所以诸位去念念《高僧传》,去看看《禅宗语录》、《禅林宝训》,古人事师,跟定一个老师,说二十年、三十年是极平常的事情,一生不离开老师的比比皆是,释迦牟尼佛的常随弟子就是一生不离开老师。

  所谓讲根机成熟了指哪些人?指常随弟子。他们在这里已经接受四十二年的教育,四十二年的教育都是权巧方便的设施。有这样深厚的基础,根性成熟了,这个时候可以讲一乘大法,畅佛本怀了。所以经文说,「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如来所以出,为说佛慧故」。不是说菩萨智慧,不是说二乘智慧,是说如来智慧,《法华》、《楞严》所传的就是如来智慧。我们今天在讲堂里面也在宣讲《法华经》,我们是不是像当年法华高会那些听众的程度?没有那个程度,为什么要来讲这部经?这个等到后面「教所被机」这一段我们再来讨论。虽然不是根熟的众生,可是我们今天以这个大经来熏习成种,所以对我们还是有好处的,叫我们在阿赖耶识里面多种一些一乘佛法的种子。如果我们功力用得勤,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也可以由生转熟,这一乘大法我们就用得上。这是第二段,畅本怀而说此经。

  第三个因缘是「顺时机故而说此经」。大道无有古今,但是应机一定有时节因缘,什么时候该说有一定的因缘。世尊四十年前不说这部经是时节因缘没成熟,刚才讲了,听众没有能力接受这个大法,四十二年之后根性成熟了,这是讲当时的事情。我们现前在台湾这个地区,诸师说《法华经》时有所闻,常常听到有法师讲《法华经》。当然讲《法华经》的一定有启请的,启请之人必然对于佛法有相当的程度,他才会要求法师,你给我们讲讲《法华经》。要是初学的请法师讲经,讲什么经?我不晓得,我没有听过,他哪里晓得有《法华经》?初听的人随缘听听而已,谈不上成就。所以启请根熟这一类的众生,他会有心得。可是要认真说起来,一乘佛法是要在长期道场,讲这部经的效果就更殊胜。长期在一块参学的同修道友们,我们天天在一块研究经,由浅而深、由权而实,从阿含、方等、般若一直讲过来,这个我们听起来味道就不一样了。我们在台北市这个道场讲经,过去确实也是由小部渐渐入这些大经大论的。

  说到教学,在前面也曾经跟诸位介绍过,世出世间这个教学法之好,确实没有看到有超过释迦牟尼佛的。他的教学方法真可以说善巧至极,「循循善诱」,能诱导我们达到最高的境界来接受一乘大法。经文里面说,「今正是其时」,这是四十二年之后,正是说一乘大法的时候。由此可知,十方诸佛说一乘之法一定也是在这个时候,这就是一代时教将要圆满之时,既顺时又顺众生的根机,这怎能不说?这是第三个因缘。

  第四个因缘是「会权乘故而说此经」。由这里看这必要的,因为前面四十二年所讲的是方便法,如果要不说真实法,大家会把这个方便法就当作真实,就当作究竟,这岂不是误了众生吗?那哪里有慈悲心?佛大慈大悲,所以在过去把真实一乘法说成三乘方便法,真实一性方便说作五性,这是权巧方便不得已的一种施设,便利于初学,随顺权小的根机,也是佛经里面所讲「黄叶止啼」,所以才讲三乘、才讲五性。诸位想想,我们今天学佛的同修里面,执着三乘五性的人有多少?执着三乘五性就是执着权说。为什么执着?他不懂真实法,所以才有这些误会。如果佛要不说真实法,今天人执着三乘五性,我们都认为这是正确的,这还有什么话说?三乘五性是佛说的。所以佛在四依法里头教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了义是一乘佛法、是一性法;不了义的是三乘法、是五性之说,不了义的。佛这样跟我们说那才是真正大慈大悲。是我们在初学程度不够,说一乘不懂,说了义不能接受。实在的讲三乘原是一乘,五性本是一性。所以四十年前,如来说法教化人天小根性的根机。法华会上纯粹是菩萨大法,所以在经里面三乘得记,普遍为小乘、中乘、大乘授记,就是会三归一,三是权,一是实,会权归实,不得不说这个经。

  尤其在这个经里面,一阐提也有佛性,这是佛在四十年来没有讲过的,所以这部经后来人称作叫成佛的《法华》。那别的经不能成佛吗?单单是《法华经》能成佛吗?《法华经》讲成佛才讲得真正圆满,一阐提也有佛性,一阐提也能作佛。一阐提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就是没有善根的人。佛在四十年来没有说没有善根的人他能成佛,法华会上说出来。这没有善根的,问问他是不是有情众生?他是有情众生,是有情众生就有佛性,有佛性怎么不能成佛?这个道理一直到最后佛才给我们说出。我们也能看得出,真正说出这个道理,心才是究竟平等,才是真正清净,才是大慈大悲。所以在此地,会权归实是非常的重要,我们才晓得世尊一代教学的苦心,我们对于老师的恩德从这个地方才能体会到。他不是随便教的,不是敷衍塞责,是认真负责,有最好的教学计划,有最好的教学设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成就一切众生,对一切众生是负责任、尽职守的。所以到教学最后这个阶段一定要说真实法,才不叫我们发生误会。

  笫五个因缘,「示真实故而说此经」,前面是讲会权乘,这就是入真实。经文里面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不但释迦牟尼佛如此,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例外的,佛法是什么?只有一乘法。我们在《六祖坛经》里读到,六祖给我们说的,「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六祖所说的是一乘法、是真实法,唯有学真实法才有真实的成就。方便法也有一点小成就,不是究竟真实的成就。一切方便法里面,跟诸位说,最可靠的是念佛带业往生,这是方便法里面最可靠的。为什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缘特殊,到那个地方去,法缘殊胜,永不退转,所以到那里一定可以证到真实。用其它的方便法总出不了六道轮回,这个事情就麻烦大了。所以十方一切诸佛在方便法里面总是把念佛排在第一,没有一尊佛不劝人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一切经里面可以看到,不是说单单释迦牟尼佛劝我们如是做,十方诸佛在他国土里教化众生也是这个教法。这是讲方便法里面最为殊胜的,我们要知道。

  可是更应当晓得,方便毕竟是方便,为什么不求真实?不求真实,实在讲,一大半的因素是不晓得有真实法,执着方便法不能舍弃。到法华会上释迦牟尼佛才说出来,三乘皆是方便,不但声闻、缘觉是方便,菩萨还是方便。三乘实在是因为学者程度不相同,根有利钝,佛才说的三乘佛法。但是诸位要晓得,三乘之理统是依一乘而起的,所以三乘都是正法不是邪法,但是它不圆满、不究竟。到《法华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指示我们什么是真实。经里面有七重比喻,我们在经题「莲华」里头也已经略略跟诸位介绍。佛从比喻当中说,指示我们衣里明珠、出离化城、出离火宅,这些都是比喻。衣里明珠,衣比喻作五欲六尘,比喻作五阴的身心,明珠比喻的佛性、比喻的法性。性是真实的,真实的性在哪里?就在虚妄相之中,性跟相没有离开。我们最近在《楞严经》里面读的「十番显见」,就是说的这桩事情。化城是指的三乘,火宅是指的六道轮回,不但六道轮回我们要离开,声闻果报、缘觉果报、菩萨果报全是化城,也不是我们常住之处。佛要求我们的是直捷了当要教我们到达无上菩提的宝所。所以他既不是教我们成阿罗汉,也不是教我们成什么菩萨,他教学的目标就是教我们成佛。我们要成佛了,那佛的本愿,才是真正不辜负佛;你证到等觉菩萨,你还是对不起佛,一直到你圆满佛道这才算是对得起他,不辜负他。这都是指示真实之说。

  第六条是「酬宿缘故而说此经」,宿是过去世的,这个因缘很深,真可以说得上源远流长。我们今天生在这个年代,要照佛历来计算,今年是三千零七年,我们生在这个年代,能够闻佛之名,能够见到佛菩萨形像,还能听到《妙法莲华经》,我们与释迦牟尼佛的缘分不浅,很深!《金刚经》里面与我们大家授记,我们听了《金刚般若》不惊不怖,我们跟佛是久远劫就结了缘,而过去生中是经历过无量无边的佛祖。说起来很惭愧,过去经过无量无边佛教化,我们都没有成就,还没有离六道轮回,这怎么对得起老师?所以这些因素我们真要认真想想,为什么没有?仔细去找找,毛病发生在哪里?发生在放不下。对老师恭敬心不能说没有,见到佛像也会顶礼,也会去拜三拜,所以恭敬心不能说没有。可是对于老师的教诫总是要打些折扣,不能够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阳奉阴违。所以自己是误了自己,一直到今天还不能了生死,连个带业往生也没有捞到。果然带业往生,也不在这个娑婆世界,也不受眼前这些苦难。

  毛病晓得了就得痛改前非,我们这一生会不会有成就?当然有成就。凭什么?凭我们有深厚的善根,从无量劫以来就曾经亲近过无量的佛,我们有善根。我们能够把这一切境缘能够放得下,我们有大福报,不能说我们没福。世缘、法缘放不下没福报。诸位要晓得,我们常讲,能看得破是善根,能放得下是福报,能够遇到三宝这是因缘。由此可知,我们每位同修都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他怎么会不成就?这三个条件都具足,说实在话,说到中国人可以,说到外国人靠不住,外国人善根福德确实没有我们深厚,因缘也不具足。今天,尤其在台湾,走遍了世界任何一个地区,要说三缘具足的真正就是在台湾,我们这个地方名符其实的宝岛,福地。所以诸位要珍惜自己,不要把这一生空过,在我们这一生短短几十年当中一定要有大成就。这是讲的我们过去世的因缘深厚,与佛有缘。

  佛在本经里面讲,说他老人家在大通智胜佛的时候,他就教化无量恒河沙众生。那个时候,大通智胜佛的时候,他也是佛弟子,常常讲小座,代佛讲经,他的法缘很盛,讲小座的时候听的人很多。现在他成佛了,所以当年在小座里头听讲的跟他都有缘。我们没有宿命通,要有宿命通一看,在座的同修们有不少都是当年释迦牟尼佛会下的学生,都曾经听过佛讲经的。佛当年在世的时候众弟子当中,有的在声闻位,有的在菩萨位,各人成就不等,都是多生多劫以前结的法缘。诸位要记住,佛法里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我们要与一切众生结缘。法缘殊胜,要晓得常结缘。现在我们这个地方给诸位结缘的小册子,你哪些亲戚朋友你劝他听经的,你把这小册子寄给他,与他都有缘。你结的缘愈多,将来你成佛的时候你的法缘殊胜。结法缘要把握着机会。

  随缘结缘而不是攀缘结缘,攀缘结缘就错了,要随缘结缘,不勉强。你的亲戚朋友当中,你要想想,我这个书寄给他会不会听?如果寄去之后,他一看到把它撕掉,丢垃圾桶里面去,这个缘就没有结到,你就把他看错了。你看看他有没有善根、他肯不肯听,最好是什么?是学佛的同修,他会听的、他一定会听的。你要寄给,我这个朋友跟我的感情是不错,他是个信基督教的,那你要送给他,准丢在垃圾桶里头去了。所以像这个我们随缘不攀缘,不勉强的劝人,我们给他机会、给他因缘,这就是对的。这个十段,今天时间到了,只讲了六段,今天讲到此地。   
   
   

妙法莲华经  (第八集)  1987  台湾景美华藏佛教图书馆  文件名:08-001-0008

  第七段,「显佛慧故而说此经」,这是由《法华经》来显佛的智慧。经文里面曾经有说,十方佛子,从初发心到等觉菩萨,都称之为佛子,佛子「志求佛道」,都是以恭敬心到佛讲经教学的处所。这里面要注意到的就是诚敬之心,印光大师在过去教诫我们,所谓「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诚敬都没有,那利益到哪里得到?当然是得不到的。所以无论世出世间法,不单指佛法而言,诚敬是入德之门。换句话说,我们凡是事情做得不好、做得不圆满,实在讲就是我们诚敬之心没达到。由此可知,如来之所以出现于世间是「为说佛慧」,就是说佛的智慧。「佛慧即实相」,所谓是诸法实相。在本经里面,「三周法竟,多宝塔现」,这里面就显示「平等佛慧」。

  经文里面说,「塔中出大音声」,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以平等大慧教化众生」。所以智慧一定是从平等心里面显现出来。佛慧哪个人没有?人人都有。虽然人人都有,为什么我们的佛慧不能现前?谁障碍了我们?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晓得,障碍我们自己佛慧不是外人,而是自己不平等的心。再给诸位说,不平等心是妄心、是假的,真心是平等的。平等心里面没有生灭的相,才有平等,只要有生灭之相,当然就不是真心,真心不生不灭。不平等是什么?是妄念,不是真心。这个道理在我们讲堂讲是比较容易,因为我们天天在读大经大论。这种事理我们也讲过许多遍,诸位纵然不能够证得,也耳熟了,听得很熟,听熟了就有受用,我们现在这边为什么还做不到?熟得不够透彻。熟透了就管用,在生活当中不知不觉妄心就不大起作用。再和诸位说明,妄心是生死心,妄心是轮回心;真心是不生不灭,真心是涅盘心,希望同修们学佛能够注意到这一点。

  世尊的智慧是平等心生起的,所以平等心最显著的现象就是怨亲平等。我们现在说实在话,怨亲是决定不能平等,冤家对头那就是冤家对头,冤家对头怎么能跟亲爱的人平等?本经显佛慧是从什么地方显?就是从怨亲平等处显示佛慧。佛法经论虽然是浩如烟海,我们果然在里面学个一句、二句,一生就受用无穷。真正要学实在就是在平等心上用功夫,这叫真正修行,读遍了千经万论还是这桩事情。如果不在平等心上用功夫,跟诸位说,不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换句话说,心不平等没有资格学大乘佛法,无论你怎么样苦学,你都不得其门而入,为什么?心不平等。不但佛的意思我们不能够懂得,佛的言说我们也不能明了,为什么?心不相应故。所以我们要修就是修平等心,平等心一定从怨亲平等修起,到你心里面是无怨无亲就怨亲平等。这个在五眼里面讲,如何将我们的肉眼修成法眼,这是功夫的起步。见色闻声不带感情,如理而见、如法而见,如理而闻、如法而闻,这才能开智慧,这才能叫我们心在境界里面得平等,平等心的受用不可思议。

  再看第八段,「开本迹故而说此经」,此地所讲的本迹是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什么叫做本?凡是讲到本是本来,我们在事相上说本来,就是释迦牟尼佛最初像我们凡夫一样修成佛道,第一次修成的佛道,那是根本。以后好像倒驾慈航,以三十二应身随类教化众生,那个示现成佛是假的,不是真的。好比我们在学校念书,真正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研究所,得了博士学位,这是真的、这是本来的。以后再装样子给别人看,又去念大学、念研究所,又毕业了,我们算第一个毕业那是根本,以后那都是假装的,那就说的迹相。所以佛法里面凡是讲本都是讲最初修行成就的,就是成佛的,这个叫做本。自从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在本经里面讲,中间大通如来、威音王佛,一直到这一次是三千年前在北印度迦毘罗卫国王宫示现诞生,八相成道,统是迹不是本。《梵网经》里面说得更妙,《梵网经》佛自己说的,他到娑婆世界来示现已经八千次,这一次来是第八千次,可见得这八千次都是迹都不是本。由此可知,佛菩萨常在我们世间,这是诸佛菩萨大慈大悲,而我们肉眼不认识。说不定在诸位旁边左右的就是什么古佛菩萨再来,不认识,我们还把他当凡夫一样看待。他装作凡夫装得很像,就像演戏一样,演什么角色就像个什么角色,一丝毫破绽也看不出来。他来做什么?他来教化众生,为一切众生做增上缘而来的。

  在《大宝积经》里面,佛说到我们这个世间来就更多了,《梵网经》里面说八千次,《大宝积经》里面说「八万亿番来临此土」。说到这个地方又有问题,今天上午有位同修提出个问题来,问到弥勒佛降生到我们世间示现成佛,根据《弥勒下生经》所说的是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如果根据贤劫里面诸佛的出现,弥勒尊者是在第九、第十小劫,所以他一计算这个时间不对,时间有冲突。我们在此地看《梵网经》讲八千次,《宝积经》讲八万亿次,那八万亿跟八千差太远了。而这两部经都是佛说的,难道佛说话前后矛盾吗?诸位要晓得,决定不会说错的,八千有八千的意思,八万亿有八万亿的说法,都是真实的。譬如说佛讲在我们这个世界来了八千次,示现人身,他还示现畜生身,何况佛的示现身千百亿化身,并不是我们想象一次只能化一个身,不能再化多身,他同时就能化无量无边身。诸位看《高僧传》,在《高僧传》里面,从前高僧确实是有,罗汉能够以五百分身去应供,同一天同一个时候,有很多人请他吃饭他都答应,到时候他都去了。以后这个人碰头,某一时间他在我家里,那说他在我家里,结果一打听、一计算他五百分身。所以佛说这个八千次是正确的,八万亿次也是正确的。阿罗汉他说到我们世间来就是一次,可以说一次,他只来一次;他说我来了五百次也可以说,他五百个分身,这有什么疑问!可是不了解这个道理,问题就来了,确实有问题。

  大乘经典里面讲「念劫圆融」,时间不是定法,何况娑婆世界范围广大,不是局限我们这一个地球。弥勒成佛是继释迦牟尼佛的佛位,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不是我们地球上教主,这要搞清楚。我们地球是娑婆世界里,那只是大海里头一滴水而已。诸位想想这个娑婆世界的组织,有单位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现在讲这整个银河系这么大。我们地球在银河系里面,诸位想想它算老几?太小了,太空当中一点点而已。我们就以银河系来做比喻,这一个银河系都是这一尊佛的教化区,每个星球上时分不一样、不相同。我们地球一转一画夜,一天,二十四小时;你到月亮那边去,月球自转一周,一个白天、一个晚上,是我们地球上一个月。它们那过十二天,我们这就过一年,距离我们这么近的一个星球时间就不一样。

  佛跟我们讲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是就我们地球上讲的,告诉我们弥勒菩萨将来到地球上示现成佛。诸位要晓得,弥勒菩萨是真正到这里来修行成佛吗?第一次成佛的吗?如果我们这样看,真是把弥勒菩萨看得太小了!弥勒跟释迦牟尼佛一样,久远劫就成佛,他下一次再来示现,这从迹上讲的,不是从本上讲的。所以要晓得这个道理。诸位要从念念都看清楚了,你对于经典上就不会起疑惑。佛有时候就我们众生知见来讲,有时候是就大范围娑婆世界来说,娑婆世界再扩大就是华藏世界。这在《华严经》诸位读到的,我们娑婆世界在华藏世界海里面,这二十重世界海,我们在第十三层,那又是大世界了,比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大得太多了,那是大组织。所以这时分哪有一定的?

  我们举两种经来说明世尊的本迹。在《法华经》上说的跟那两部经上又不相同了。在本经的「寿量品」,说世尊「尘点劫前更尘点」,这个没法子算。经上有两句话说,尘点劫怎么个计算?是将我们大千世界把它磨为微尘,把它磨磨碎磨成微尘,一个微尘算一劫,这叫尘点劫。「尘点劫前更尘点,点尽尘点劫未休」,时间还是很遥远之遥远,「非生现生,非灭现灭,常在此处说法教化」。这样说起来释迦牟尼佛的本因地太远了,绝不是我们思惟想象能够想象得到,也不是今天电子计算器能够打得出来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是哪一年生,说不出。我们平常讲恒河沙,那恒河沙真的这个数量是了不起,诸位想想,尘点劫要比恒河沙要多多少倍?所以世尊三千年前在我们地球上示现,我们千万不要误会,那是他的好像最后身,他成佛,修行证道,不是的,是演戏,不知道演了多少次,表演给我们看。但是诸位要晓得,佛不欺人,表演这个样子给我们看,我们要照他这样子修行就能成佛,这是不欺骗我们。绝不是说他久远劫成佛,他示现八相成道他一生成佛了,那我们的修行修一生我们也成不了,你有这个念头就真成不了。小乘人就是因为有这一念,障碍了自己,所以小乘人认为什么?能成佛的释迦牟尼佛一个人,其余哪个人能成佛?顶多修成阿罗汉而已,所以小乘到阿罗汉为止。什么原因?就是这一念障碍他不能够突破。所以诸佛菩萨就是迹相上所示现的也是真实法,真妄不二,这就是真实法,这就是究竟法。

  经文里面说得很明白,世尊跟我们讲,「我实成佛已来,久远若斯」,像前面讲的「尘点劫前更尘点,点尽尘点劫未休」,佛早就成佛了。「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作如是说」,说来八千次、说来八万亿次这么说法。为什么?说太多了我们吓得不敢相信,来八千次,这个不得了,佛来得很久远了,不能再说多,说多把我们吓倒。这个在《楞严》里头有一个原则,「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佛说八千次没错,前面以来那个不算,就算最近的,最近就来八千次了。如果再远一点,那再远一点已经来过八万亿次,再远,再远那就说不尽。可见得说长、说短都是真实,都不是欺骗我们的。这是世尊他老人家的本迹。

  除他之外,当时那些弟子当中也很不平常,常随众当中就有不少已经成了佛的人,也是倒驾慈航来帮助佛弘扬佛法。像大家晓得的,舍利弗、目犍连都是古佛再来,是迹不是本。还有在家弟子当中,像维摩居士示现的是在家弟子,而他的本是金色如来,也是成了佛的人,示现为在家居士跟释迦牟尼佛学法;波斯匿王,佛在经里跟我们讲四地菩萨。所以这些在家、出家弟子当中内护、外护,古佛、大菩萨示现的很多,不是普通人。这是所谓说「内秘外现」,内是本,把他的本隐藏起来,外面示现随顺我们众生的根性,示现这种身分。这是本迹说得最清楚的是在《法华经》上,其它的也有这么说,但是没说得这么久远,《法华经》里面才道地道地说出来。佛在《法华经》这样说,当然也看到了众生根机成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21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把真正的本迹说出来。在过去,大家根性没成熟,还没有这种智慧,也没有这个心量,不能说得太久远,说太久远我们不能相信,反而生起怀疑。这是智慧、善根、福德都有相当的成就,可以说真实法。这是第八个因缘。

  第九,「成始终故而说此经」,这是佛说法有开始、有终了,这叫一代时教。开始是本,就是《华严经》。所以在过去,吉藏大师以《华严经》为「根本珐輪」,他老人家一提倡,大家都能响应、都同意。确实《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世尊一代教化的大根大本,以后所说一切经都超越不了《华严》的范围,所以有人说是《华严》枝叶,也有人说那些经是《华严》眷属。而终就是指的《法华经》,这也是吉藏大师所说的,《法华经》是「摄末归本珐輪」。摄末是什么?指《华严》以后、《法华》之前当中所讲的,所讲的一切法《法华经》做总结论,把世尊一代时教统统都会归在《华严经》里面,而《华严》所讲的跟《法华》意思又是相同,所以就摄末归本。古人有比喻,「所谓非海无以潜流,非本无以摄末」,这都是从比喻上说。唯有大海,一切江河之水统统流入大海,海是本,江河是末。树主干是本,枝条是末,枝条从这本而生,还依靠这根本,离开根本它不能独立。所以始终是一贯的,本末是一桩事,不是两桩事。就经文上来说,就文字数量上来讲,《华严》的字数多,《法华》的字数少,只有七卷经文,而《华严》如果把《四十》跟《八十》合起来,去掉重复的,有九十九卷之多,看《法华》只有七卷,《华严》比《法华》数量超过太多。我们也可以说,把《法华》看作《华严经》的纲要,这两部经是一不是二。

  经文里面又说,「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这是讲佛说《华严经》。《华严》境界实在是太高,说的是真实法,跟本经性质一样,「开权显实」,说真实法。一般我们也常讲,佛依二谛而说法,这个二谛是真谛、俗谛。《华严》与《法华》都是依真谛而说法,依如来自己亲证的境界,《华严》的境界叫「不思议解脱境界」,是以这个立场而说法,《法华经》也是如此。可是在这个当中,佛就不是的,迁就众生依世俗谛而说法。虽依世俗谛,又与真谛相应,就不违背真谛,所谓是即真之俗,说俗之真。所以从《阿含》、《方等》这些经义我们看起来比较容易接受,为什么?是在我们常识生活范围之内,比较容易接受。像《华严》、《法华》这个一乘教义,如果要不是甚深智慧,实在是难以信受。读了之后能够先想它好,实在是好,可是又想我们做不到。好,做不到,做不到有什么用处?做不到就没有用。佛所说的一切法一定要我们在生活当中都能做到,做到这是生活上一种享受、一种利益,所以他不是空说。凡是我们做不到的,我想佛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示现他决定不说,能够说出来的都是我们可以做到的。这是先讲法益,说根本珐輪。

  在《华严经》里面也说出,「即有十类」,十类之机就是把一切众生统统都包含了。我们虽然程度很浅,我们读《华严》、我们读《法华》,严格的讲当机者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才是真正的当机者,程度非常适合。我们现在不适合,不适合怎么样?用这个大经熏习成种。换句话说,这个大经对我们有无量的功德,有真实的利益。可是熏习遍数要多,熏个一遍没有多大用处。过去清凉大师在世的时候,他老人家在五台山大华严寺讲《华严经》连续讲五十遍。那些听众听《华严经》一遍听完了重头再来一遍,听完了重头再来一遍,听了五十遍。诸位想想看,他就是博地凡夫,大概那一遍一遍熏习也成了法身大士。

  现在的人没福报,最初这个地方盖大楼我就有一个构想,希望我们这里建立一个图书馆讲堂,希望我们同修要买房子统统都买在这大楼,最好整个大楼都是我们同修。诸位住在这个里面,早晨、晚上都可以听经,这长时间熏习。那个时候我还有个构想,你们都买了房子,每个人家里头都装个喇叭,我们这里开关一开,你在家里就能够听到讲经。如果我们电视设备也放在诸位面前,你家的闭路电视也是一条线通过去,你家里电视机一打开,我们现场你都看到。当时我说了很多遍,但是毕竟在我们这里买房子才只有六家,如果要有六十家那就不一样。不是这样干,给诸位说不容易成就。这是我学佛以后就有这么个构想,希望志同道合的人我们能住在一起。要是真正生活在一起,也不是个容易的事情,为什么?每个人习性不相同,免不了要起争执,意见不合的这是在所难免。不要讲今天,你看看六祖大师那个时代就不行,何况今天?

  所以像这样大楼公寓,一个人你自己住一家,彼此都不相干,见了面都客客气气。不高兴,个人回去把门一关,你到家里去念观世音菩萨、念阿弥陀佛去,这好。产权属于自己的,没有任何纠纷,你生活是独立的,不跟大家纠缠在一起,这个法子在今天是最理想的。大众在一块生活是相当不容易,那真正是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他们才可以在一起生活,能够都守六和合的规条,不是普通人。凡夫俗子到了里面总是要生意见,总是要把这和合僧团来搅乱。所以现在佛菩萨在这个世间多得很,他为什么不组织一个僧团?你要晓得,佛菩萨有能、有智慧、又有神通,他今天要搞个大庙,来个几百人在这边天天在打架,变成斗争的道场,那佛菩萨要救世,反而给大家造罪了。所以佛菩萨在今天也不搞道场,大家要晓得这个意思。

  所以马祖、百丈建丛林是大慈大悲,今天佛菩萨住世是不搞丛林,去到公寓买小房子自己来住,还是大慈大悲。那个时候的人,人心淳厚,懂得礼让、懂得谦虚,这应当住在一块共修,有好处、有利益。现在不晓得礼让,自以为是,自以为尊,那好,各个人回到家里去都当老大,都是至尊,没有别人妨碍你。这是今天诸佛菩萨在世间决定不能建丛林原因之所在。不要说大的庙争执,就是一个小庙里面住五、六个人也争执。这种情形我们一定要晓得,然后才知道,佛菩萨是真正的慈悲、平等的慈悲。所以我的想法,就是真正在一块共修这个方式最理想。但是如果不能和合,诸位要记住,佛法不能兴盛,佛法之兴衰就在四众和合不和合。四众和合,佛法一定兴盛;四众不和,那佛法怎么不衰?今天讲和合不是凭空而说的,如果没有个十几二十年在一块共修,这个和合不容易。我们在一个讲堂听经,听了十年、二十年,大家的脾气都摸清楚,相处比较容易。说临时凑合的,我们打个广告召集一些人来,我们来建个道场、我们来共修,刚刚发起,菩萨心肠都来了。但是一住定,问题就出来,意见就来了。这是今天普遍的现象。我过去对于建道场很热心,这些年来到处走走的时候心都凉了,为什么?晓得这里头弊病太大了,不简单。可是要想真正把佛法复兴起来,还是要走这个道路。

  这里讲到是「成始成终」,佛说经如此,纵然是小乘的学者、人天的根性,也可以闻大经,也能够入佛慧。既然佛最初转根本珐輪说《华严经》,到最后说《法华》也是有其必要的,如果不说《法华》,那就变成什么?有头无尾了。像一篇文章有开头,后头没有结论,这不是一个完整的文章。由世尊一代时教上来观察,有始有终,而且始终是一路,这才看到一代时教的完整。「一本一末,成始成终,事无不穷,理无不尽」,世尊出世教化众生的本怀才能圆满的达到。

  最后一条说,「利今后故而说此经」,今是指当时,是释迦牟尼佛说法的当时,后就是指后世,包括我们现在。在本经里面,佛以三周说法,授三种根性人的记别,凡是有闻法的无一不成佛,这就是所谓成佛的《法华》。佛讲这个话也是真实话,绝不是欺骗我们,学《法华经》的人哪有不成佛的道理!但是成佛是成佛,有早晚不相同,有这一生成佛,有来世成佛,有多生多劫以后成佛。为什么?《华严》、《法华》是成佛的种子,你阿赖耶里头有这个种子,这个种子永远不会坏的。所谓是金刚种子,什么时候遇到缘,这个种子就起现行,它就起作用,所以叫成佛的《法华》。开智慧的《楞严》,《楞严经》确实是开智慧,成佛一定要开智慧。所以这两部经在我们中国流行就非常广泛,一个《楞严经》、一个《法华经》。这两部经是相辅相成,要讲到开智慧的方法之巧妙,无过于《楞严经》;要讲成佛道理的圆满,那是《法华经》。

  我们讲堂现在两部经都在讲,而且《华严经》也在讲;换句话说,大乘佛法、一乘佛法的精华,我们现在都摆在面前。所以诸位说是没有福报,哪个人能相信?你要没有福报,你在这个时代你怎么能把这几部经都摆在面前看?像本经佛授记,像《金刚经》上佛授记,诸位都是多生多劫有多善根、多福德,今天我们也可以说,诸位有多因缘;换句话说,善根福德因缘我们诸位同修个个具足。成就不成就只有一个因素,就是精进,你精进,这一生成就;你懈怠,那就来生再说。所以精进是一乘佛法的善根。你要是说我们这一生不成就,你说我们没有善根福德因缘,缺少了,那讲不通。拿我们当前的情势来看,诸位善根福德因缘确实是具足,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那不成就当然就是懈怠、懒惰,不能精进。所以诸位要精进,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决定有成就。

  经上说得还好,「如来灭后」,这就是讲我们现在这个时候,「闻此经一句一偈,我亦与授阿耨菩提之记」。不但是看全经,《法华经》里面一句、一偈,一偈是四句,都能够得佛授成佛之记,这种功德利益真不可思议,何况我们读全经!何况又在此地讲全经!由此可知,这部经的功德利益无有穷尽。所以历代祖师大善知识对于弘扬《法华经》真正是不遗余力,比一切经的弘扬都要来得普遍。为什么原因?就是佛在此地三种授记,这个意义太大。大概日本人就看到经典里面佛讲的,一句一偈都受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所以他们不读经文,一天到晚只念「南无妙法莲华经」,他就念经题。所以你到日本去参观,你看到每个寺庙里面,石头碑刻的是「南无妙法莲华经」,也有写在旗子上,像幡一样升在旗杆上,「南无妙法莲华经」,到处都看到「南无妙法莲华经」。你问要他,《法华经》经文念了没有?没有,他摇摇头说没有,他就念「南无妙法莲华经」。日本人念「南无妙法莲华经」的风气就像我们中国人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一样,就这么普遍。

  日本这个风气从什么地方学去的?诸位要记住,从唐朝学去的。在中国唐朝,日本派了许多留学生到中国来,那些学生几乎都是学的佛法。可以说在大乘八个宗派里面,每个宗派都有相当可观数目的日本留学生,其次就是高丽的留学生。学去之后,一直到今天,这个风气都没有改变,都还保持着,这是日本人可爱之处。不像我们中国人见异思迁,日本人能够把古时候东西完完整整的保持住。我们想想,日本在二次大战造那么大的罪业,今天它能够复兴,它这个民族还能够在世界上有一等的福报,应该要晓得,他这点长处是了不起的。我们中国过去古代东西全部都毁掉了,到日本能看到,日本的寺庙是我们中国汉朝的样子、唐朝的样子,一点都没有改变。过去被美国飞机炸毁的,重新再建,再建还是原来图样,还用原来的材料,这个可贵。原来这根柱子用什么木材建筑的,这根柱子现在还用这种木材;原来用什么瓦特别去烧,还是烧那一样的瓦。所以你去看的时候,你就不晓得这个寺庙是毁过之后又重建,你要拿从前老照片对照,完全一样。这是日本人可爱之处。

  我们中国后代子孙是败家子,中华文化在今天世界上保存得最完整的在日本,这是值得我们效法的,值得我们敬重的。它在学术上的成就确实是很有限,但是保存古物上那是到了家,真可以说打一百分。他们在佛法修学成就上,我们中国三流、四流的人物在日本大概都找不到,所以他们的成就是很有限。像我们中国明末四大师在日本都找不到,像莲池、蕅益、憨山、紫柏这样的人物,日本人确实是不能跟他们相比。那一流的人物像智者大师、杜顺和尚、六祖,那当然他更是望尘莫及。中国将来要兴盛、要强大,还要从日本那边把我们固有的这些宝藏还要取回来。真正发扬光大要靠我们中国人,中国人要觉悟、要觉醒,再不能迷惑颠倒。这个正好像世间所见的一样,我们中国人世家,家道败了、衰了,出了这些败家子,把自己家里那些珍宝看作粪土一样,随便的送人、贱价卖给别人。日本人就好像说贫寒出身,看到这些都是宝物、都是宝贝,要好好的把它收藏起来,就变成这个样子。我们不要了,人家当宝贝收藏起来,实际上真正是宝贝。

  这是我们所见到这部经历代的弘传,弘扬、传授,可以说在中国与《金刚经》并驾齐驱,这是在中国流传得最普遍的两部经,《金刚经》跟《法华经》。在日本的流传超过了《金刚经》,独一无二,这是值得我们重视。古人有个比喻,「如食金刚,终竟不销」,就是把这部经比喻作金刚种子,这样重要的经典、重要的法门,佛怎么能说不说?如果不说,这个一代教化众生功德当然不圆满。为什么?既然教化了,把众生程度提到相当高度,但是没圆满、没究竟,在法华会上才圆满究竟。这是「教起因缘」最后的一条,到这个地方我们将教起因缘,总因缘、别因缘,都介绍尽了。

  由教起因缘这段我们能看到世尊教学的苦心,再回头反省反省我们自己应当如何的修学,才不辜负世尊的苦心。这个通常讲供养里面,修法供养,真正的供养佛就是依教修行,我们拿出成绩来,拿出真正的成绩来。真正的成绩,实在讲在这一段是顶重要的,「平等佛慧」,这是真正的成绩。我们的心一天比一天平等,一天比一天清净,一天比一天慈悲,这与佛心完全相应,与《法华》、与《华严》的教义也完全相应。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妙法莲华经  (第九集)  1987  台湾景美华藏佛教图书馆  文件名:08-001-0009

  第三大段,丙这一段,「藏教分摄」。在这段里面,这个题目四个字,实在它是讲三种法门。所谓藏是指三藏,三藏是讲经律论,也有地方讲二藏,二藏就是大乘藏与小乘藏。这是从教上着眼,首先要分辨这部经它在三藏或者在二藏属于某一部分。教是指的四教、五教,以「一代所说,通名十二分教」。但是这个判教,古来大德各人有各人的判别。在《法华经大成》里面略举有十八位大师,这都是过去在判教上比较著名的。实际上这些人他们所判的教义在《华严经疏钞》里面都说得很详细,诸位可以在《华严经疏钞》,也是在「藏教分摄」这一科里面,可以去参考。分摄,分就是解释这十二分教,我们表解里头也列了十二分教,十二分教里面本经是属于哪一类,有藏、教、分它是摄属于哪个部分,要是明白了,这部经的性质大概就清楚了。表解里面就分成这三个部分,这三部分是一般佛学常识,凡是研究佛学都应该要懂得,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佛学常识来看。

  第一讲「藏摄」。前面曾经给诸位介绍过「教起因缘」,我们晓得,这部经是大事因缘,佛才说出来,也是最后的遗教,畅佛本怀。它在藏教分中摄属的究竟,这必须要辨别。三藏,我们现在称佛的经典叫《大藏经》,《大藏经》是总名称,《大藏经》的内容就是三藏合集而成的,我们现在称为经藏、律藏、论藏。什么叫做经藏?经律论全是用中国的文字,中国文字的意思来定的名称,印度的原名叫修多罗。所以诸位将来在经里面看到修多罗藏,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经藏。修多罗的含义很多,古德已经将修多罗翻译为契经,契是契合的意思,取的意思是契机、契理。契机就是要契合众生的程度,契合我们的根性,也契合我们当前的需要,它有这几个因素在当中。契理,理是讲诸佛如来所证的诸法实相,真如之理。诸位要晓得,双契相当不容易,又要适合我们程度需要,又不违背真如理体,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世间这些经典,像我们中国十三经、五经之类的,乃至于世间宗教的经典,可以说契合众生的根性,但是不契如来所证的真如理体,只能合一方面,不能两方面都适合,这是难处。由此也能看出佛经的特性。

  如果照印度修多罗本来的意思,它当作线讲,凡是用线、绳索贯穿的,都称之为修多罗。佛所说的一切言词,以及后来结集经典,全都有贯穿这个意思在,所以圣教也叫修多罗。古德翻译的时候,因为我们中国圣人的著述称之为经典,这个经也有贯穿的意思,我们像以经持纬,以纬持经,直的线叫经,横的线叫纬。所以也就把修多罗翻成中国经的意思。这个翻可以说翻得相当之好,既保留着修多罗的本意,同时比印度的修多罗还要尊重。我们中国对圣人的教训非常尊重,称之为经典。单单翻成一个经,实在还不能把佛经的意思表现出来,刚才我说了,我们世间圣人的经典很难契合真如理体,所以把上面再冠上一个契,契经,省称、单称一个经。原来翻的意思是契经,翻了之后再把名词加以批注,就是解释,解释里面通常有五个意思,就是契经有五个意思。而在《华严经》里面讲有十个意思,《华严》是以十来表法,每个字都讲十个意思,《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有十个意思,方也有十个意思,广也有十个意思,乃至于到经也有十个意思,这是《华严经》的体例。

  第一个是有「涌泉」的意思,像泉水,泉水往外面喷,它永远不停的。这个取什么?新新不住,泉水喷出来都是新的,喷出来,旧的流走了,喷出来都是新的,这个意思好。佛经里面的意思永远是新的,永远是没有止境的,就像泉水一样没有止境,确实是如此。所以同样一部经,从初发心我们就学它,一直到成佛都不会厌倦。为什么?它意思常新。就像那泉水一样永远是可爱的,永远是那么清凉,你不会觉得讨厌。如果是一滩死水,看久了就会讨厌。它是活的。第二个意思有「出生」的意思,就是愈辗转它的义理愈精妙、愈博大,真正是所谓博大精深。愈研究愈精深,愈是运用它愈广大,精深博大也永无止境,这是出生的意思。正是六祖所说「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这就有出生的意思。

  第三个意思是「显示」的意思,显是明显,示是展示,佛教经典能够显示世出世间一切事理。所以通达佛教经论就是通达世出世间事理,世出世法没有不明了的。第四个意思有「绳墨」的意思,这就是从前的木匠要锯一个直线,先要拿一个墨斗打一条线,比的那个绳,绳一定要拉直,所以有「楷正定邪」的意思。换句说话,教我们在一切法里面,辨别哪是正法、哪是邪法。也就是说,经典是邪正的标准,我们自己不能辨别,经读多了,经就是标准。第五个意思有「结鬘」的意思,结鬘就是贯穿,鬘是花鬘,当中用一条线把许多花穿在一起,就花鬘,花鬘是说贯穿的意思。

  但是这五种讲法,实在这是后来大师解释经用「贯摄常法」四个字来解释,前面这五种说法在四个字里面只占两个字。结鬘是贯的意思,前面所讲的涌泉、出生、显示、绳墨,都是摄的意思,所以说贯摄常法,只不过是贯摄二义而已。这是修多罗的本义。而常与法两个字是我们中国经的定义。贯摄常法也是把修多罗跟我们中国经的意思合起讲。常是不变的真理,万古恒常,我们现在讲是超时间、超空间,万古常新。法是法则,圣凡所共同遵守的法则。譬如讲我们中国五经十三经,这是上自圣贤,下至所谓贩夫走卒,每个人都要遵守。绝不是说圣人可以不必遵守,不是的,圣人率先行道,然后让一般老百姓都能够效法。所以是凡圣共同所行之道。这称之为经。

  第二就是「律藏」,律藏是「毗奈耶藏」,也翻作「毗尼」,毗尼、毗尼耶都是梵文的音译。翻成中文意思叫「调伏」,调就是调和,伏就是降伏其心,古人注子里面所讲「调练三业」,制伏妄心。三业就是身口意三业的行为,三业行为必须在逆顺境界里面磨炼,这是讲真正修行。所以诸位千万要记住,说到修行,绝不仅仅是每天拿着念珠念阿弥陀佛这叫修行,拜佛、诵经、持斋这叫修行,参禅打坐叫修行。在从前人这些确实都是修行,现在人搞这一套不是修行。为什么?与行不相干。以前人用这个方法是调练身口意三业的,是真做功夫。而我们今天是什么?只有这个形式没有内容,只晓得这个样子、外表,不知道它精神之所在,所以我们的路子全走错了。修行修什么?我们身口意三业所造的过失、毛病,心的毛病是分别执着妄想,我们要修正这个毛病,用种种方法来对治。现在什么?念佛人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心里面烦恼不断、分别心不断、执着不断,那他修的什么行?并没有修行。一天念佛念到晚没有修行,就是与行为不相干,身体的造作、口里面言语统统不相干。这些形式上的修学是初学人用的。但是形式一定要与三业相应,才能够把身口意三方面的过失把它修正过来,所以一定要相应。

  在大乘佛法里面,不注重这些形式,一乘佛法里面更不注重。所以中国的禅宗也分为两派,诸位读《坛经》晓得,有南北两派,南顿北渐,北派的是大乘法,南派的是一乘法。他们不着重这些戒条规律,它不注重这个,在三业方面它特别着重心地的清净。为什么?心清净,身当然清净。所以大乘与一乘它所抓的重心是修心,我心好了,身的行为也是善的,口的行为也是善的。尤其是南宗,他们讲求的是从根本修,根本修就是修心,戒律本来就是修心的。所以戒律要不能与心行相应,这个戒律就是空有躯壳而已,空有形式,不发生作用,这点我们要懂得。尤其我们想学大乘佛法,换句话说,无论修哪一种法门,都要与心行相应。

  戒律的精神在断恶修善,我们再要问一问,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善恶没有标准。我说这个善,他说这是恶;我说这个恶,他说这是善,没有标准。佛给我们初机人所定的标准,那就是我们世人善恶的概念,这是为什么?方便初学,是为这个。五戒十善完全是人间法、世间法,不是佛法,佛教化世人首先是不坏世间法。为什么?世间法一破坏了,那谁敢跟佛学?世间法破坏了,那佛是妖魔鬼怪,这个不能跟他学,他不是好人。所以佛一定先要示现是世间的好人,为世人之所赞叹,大家才放心接近他、亲近他,来跟他学。真正的善是在一乘法里面,一乘法里面讲什么叫真善?与真性相应的就是善,违背真性的就是恶。断恶断什么?断无明,无明是恶;修善,善是什么?善是大觉,觉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善,无明颠倒是恶,这是最高的标准。佛陀就是讲五戒十善也是从最高标准一个系统讲下来,所以五戒十善与真如本性相应,与明心见性相应。因此虽然是五戒,我们初学佛的人要学五戒,到等觉菩萨还是守五戒,但是那个五戒的内容、讲法大大的不相同。我们初学五戒斤斤计较,在事相上计较;人家到高阶菩萨不在事相上计较,而是在法性上的德用。这是我们要晓得,戒律的精神。不懂得戒律的精神,戒律就没有法子持,持得再好,这死在戒条之下。所以说是持戒,万不可以死在戒条之下,一定要懂得戒条的意义精神、开遮持犯、功德利益,要晓得这个道理。

  在大乘佛法里面,尤其是在中国禅宗,一乘法的禅宗,你看我们读《六祖坛经》,中国的大乘禅宗是以六祖大师为渊源。虽然前面达摩祖师到中国来,达摩祖师那些办法,后人很少人跟他学的,很少人遵守。我们可以讲中国禅宗名符其实的祖师,能够一直影响到今天的,是六祖。六祖一代的时教就在《坛经》里面,所以《坛经》是中国禅的鼻祖、始祖。这一千多年以来,禅宗那些大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21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宗里面所有的著书,都没有法子超越六祖。禅宗语录多,在我们现在《续藏经》里面,篇幅几乎占二分之一,整个《藏经》来说差不多占三分之一,都是禅宗的语录。但是这么多东西都不出《坛经》,诸位要是在《坛经》上奠定基础,禅学才有根。禅是一乘佛法的精华所在,我们如果有这个基础再去念佛,那真是轻而易举。我们不参禅,懂得禅宗的理论、懂得禅宗的方法,把这个理论、方法运用在念佛上,这叫理念,念到理一心不乱,法子这是妙极了。所以我们《坛经》也是特别来细讲,主要就是希望大家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坛经》可以说是大乘经论的精华,我们应当要重视它。

  六祖所讲的三皈五戒,这我们读过了,条条都说到自性;换句话说,每条的条文都与自性理体相应。这种方法,在实际上做起来反而方便,还活泼,尤其在现代人的生活当中,确实少好多障碍。譬如说我们讲修小乘戒律,你的障碍就太多,为什么?小乘在事上修。事相上修,你家人不学佛的,麻烦就大了,处处就有障碍。小乘戒律之严,我们举寺庙来说,从前这个寺庙里面讲,买米的钱就不能买油,把买米的钱拿去买油,犯了戒、破戒,买油的钱也不能买柴。换句话说,什么用途就是这一个用途,移动了就破戒,就犯偷盗,严格到这个程度。好像我们这个图书馆,那麻烦大了,你们看我们这个月道粮的供养,一千九百多块钱,我们这些人生活,这一个月够吗?换句话说,这一个月得要饿上十来天,没饭吃。把别的钱挪来做生活费用,在小乘戒里决定讲不通,你饿死活该,钱一大堆堆在那里,那钱是什么?印经的钱。我们这里没有买米的钱,我们饿死了,印经的钱在那里,那是印经的,这是小乘戒。大乘戒不是如此,大乘戒在心地戒,不在事相上,所以它不一样。

  小乘是讲事上清净,大乘是讲心地清净;小乘戒是事上不染,大乘戒是心地不染。所以大乘是圆融的,小乘是现在电视里头的精打细算,斤斤两两计较,在今天开放的社会怎么能行得通?太难。不但说在家人没有办法做,你要做你全家人都起来反对,没有法子;寺庙里面也行不通,出家人也没办法做到。可是我们中国人聪明,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我们中国人立刻就掌握了戒律的根本精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戒律的基本精神。六祖大师说心地无非即是戒,戒就清净,所以说用不着一条一条那些戒相上来分别、来执着,用不着,心地清净、心地一尘不染,戒行就具足了。戒律的功能一般讲有三条,第一是消除一切恶业,这就是讲不好的行为,譬如像杀生、偷盗这些行为,戒律精神能够消除它。第二,能够灭除烦恼,烦恼是指我们内心的习气,能断烦恼。第三,能帮助我们证得无为的涅盘果报。它有这三种功德,所以戒律有清凉的意思。

  戒经里头还有一种名称,这老同修都会晓得,也翻作波罗提木叉,这是梵语,译成中国意思叫别解脱戒,别是什么?就是分别。你学哪一种戒律,得到哪一部分的解脱,特别是着重在律仪戒说。在大乘佛法里面,就一乘佛法里面,他们所着重的叫道共戒、定共戒,所以他不着重律仪戒。为什么?一个人有定了,心定了,他还犯什么戒?他什么戒都不犯。所以定里面戒就具足,戒本来是帮助定的,因戒得定,你现在已经得定了,你的戒就圆满,不要修戒,戒就圆满。道共戒,道是什么?明心见性,这大乘里面讲道。小乘里面叫初果,证了果,这是道。所以他证了果之后,他戒具足了。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给诸位说,这事一心不乱就是定共戒,理一心不乱是道共戒。所以诸位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你所有的戒律要给你打分数都是一百分,圆满的。你要在戒经里面一条一条去修,修到六十分都不容易,相当不容易。可是你念佛念到一心,你的戒律阿弥陀佛就给你打一百分,你是圆满的。

  这个法门在今天可以讲,唯一行得通的一乘佛法。你是个念佛人,你在家里面念佛,你在社会、你在机关做事,绝无妨碍,一切事情照应付、照做,心里面阿弥陀佛。在心里头念阿弥陀佛,谁也不妨碍谁,没有妨碍。而这一句阿弥陀佛,戒定慧三学等运,统统都有了。所以诸位再不要搞持戒念佛,律净双修,你不是自己找自己的麻烦吗?还什么禅净双修、密净双修,名字都很好听,实际上都是自己找自己麻烦而已。要晓得,净里面把戒、禅、密都包括在其中,都有了。你心里面一天到晚念佛,别人不晓得,那不是密是什么?那是密。心地清净光明,外面和光同尘,这就是密行。确实在今天这个时代,净土宗确实是殊胜的法门,容易成就。但是诸位一定要懂理论,要晓得修学的方法。

  但是口里面念,一天到晚计数,我今天十万声一声都能不少,习气、毛病一点都没有改,那有什么用处?那没有用处。名闻利养一点也没放下,这十万声佛号,说老实话比一天到晚骂人好一点就是了,除此之外,你想想你有什么功德?那个十万声佛号,给诸位说,并无功德。为什么并无功德?就是对你身口意三业的行为没有一丝毫力量修正一些,念了十万声佛号,与修行不相干,这就没有功德,功德是修正行为,行为没有被修正没有功德。这十万声佛号算什么?给诸位说算福德。你天天念佛念多了,三业行为并不能修正,来生这是福报,可以享福,可以得到依正庄严。你看我们佛经里面有一个公案,好像是语录里头,还是《高僧传》里头的,我都记不清楚,有这么一桩事情,说是有个法师一生诵《法华经》,念了一辈子《法华经》,第二生投胎投一个女子身,口里面有莲花香,是前一生念一辈子《法华经》的果报,正报上庄严。他念了一辈子《法华经》,为什么没有开悟?为什么没有往生?就是念一辈子经,三业行为不相干。所以诸位要记住,修行、修行,是修正自己行为上的毛病,什么是毛病?六根在六尘境界上起心动念就叫毛病。我们见色闻声,心里起念了,马上阿弥陀佛,把念头压下去,这叫修行。绝不是拿这句阿弥陀佛当作歌在那里唱,心头烦恼还是念念增长,那句佛号全用不上,那不是修行。

  持戒也是如此,戒是什么?降伏自己烦恼的。不杀生戒,看到不如意的,心里面恨他,想杀害他,一想我持不杀生戒,我应当原谅他、应当宽恕他,不与他计较,消除你的恶念、消除你的恶行。我持不偷盗戒,见到这个东西我是很需要、很喜欢的,但是我持不偷盗戒,人家没有给我,我不能要他的,不能够顺手牵羊。所以它的功德是灭我们恶念,断除我们恶行的,诸位要懂这个意思。而不是说那个戒条天天念念,半月、半月诵个戒,我这是戒行都没有缺,不是这么回事情,而是要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做到。《金刚经》告诉我们,「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两句话不是把所有戒律全都包括在里头?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能不取于相,心地如如不动,你的戒律怎么不圆满?早就圆满。

  所以说戒律的精神、戒相、戒法,我们要懂得。我们懂得这些道理,诸位要记住,我们要以定共戒为主修,律仪戒做辅助。定共戒主修这就是念佛,或者说我教给诸位是念经,背诵经典,是定共戒。背诵经典不是解义,绝不是叫你这个经怎么讲法,这一句什么意思,那你就糟了,你戒定慧都没有了。念经是什么?念经是修定,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这一部经从头到尾一直念下去,心里面不起一个念头,不起妄念,这是修定。初学的人用这个方法实在是好极了。因为念佛,我们烦恼太重,一面念阿弥陀佛还一面打妄想,佛号降伏不住妄想。念经就不一样,念经怎么样?一打妄想,这个经就断了。断了以后怎么办?怎么念?接下去念,这不行。这个念经,诸位要注意,这个妄想一打,从头再来,要这样念。念到哪里打妄想,不作数、不算数。所以不容易。这样念经就是修戒定慧。这是以定共戒为主,我们要修这个,以这个为主修。

  律仪戒做帮助,而且律仪戒一定要懂得开遮持犯,不要斤斤的执着,斤斤执着就会给别人惹麻烦。所以处处要能够体谅众生,众生刚强难化,要体谅他,尽可能叫众生少造罪业。如果我们持戒持得很严,他看不顺眼,就要造口业,心里面就怨恨、讨厌、厌烦。而我们自己很清净了,可是叫人家生烦恼,自己得度,能忍心叫人家在佛门三宝来造这些罪业,将来让他堕落吗?菩萨心不是如此,宁愿叫他生天堂,我堕地狱,也不能叫你们大家都堕地狱,我生天堂就行,没有这种菩萨的。小乘人是斤斤计较,但是小乘人有个好处,他不害众生,他怕跟众生两个过不惯,他躲在深山里,不跟你们接触,那行,这是小乘人的慈悲。他的生活很怪,我们看起来很怪,为什么?他戒律精严。但是跟我们相处,我们就格格不入,就觉得很不方便。他很自爱,他躲起来,离我们离得远远的。菩萨则不然了,菩萨律仪戒是马马虎虎、随随便便,不那么认真计较。他认真在哪里?认真在心地上,定共戒、道共戒他认真,律仪戒他不认真。在他眼睛里面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可以马虎,可以随便的。

  我昨天跟诸位讲的,古来大德破斋犯戒的,他也不是故意的,诸位要懂这个意思。故意这样做法的那就错误的。他为什么?他是方便度众生的。譬如说喜欢喝酒的,那是他的嗜好,他一天不喝酒他一天就难过,你要度他来学佛,很容易,你办上好酒好菜请他来吃,他就来了,用这个方法来接引。所以菩萨他破斋、破戒,是宁愿自己堕地狱,叫他学佛法,叫他赞叹大乘佛法,这了不起!我们看看古来真正这些高僧,《神僧传》里面尤其多,这些出家人接触面非常大,交际很广,那都是得道的高僧,他为了度一切众生,他哪里都去,什么地方他都可以应酬,所以大家怎么样?都喜欢亲近他。那个老和尚戒律很严,看了都害怕,躲着他。这个人很随便,又可以喝酒、又吃肉,我们请这个法师一道来游山玩水,一面吃、一面玩,一面就谈佛法,有意无意当中这金刚种子就种下去了。所以他不是故意的破斋、破戒。他在寺庙里还是守清规,跟大家一样,出去就不守,出去要度众生,要以方便法门度众生。在家里当然要守,在家里要不守,那就不成话了。所以要懂得这个道理。他戒律清净吗?清净。出去为什么破斋、破戒?为了要度众生,方便接引。所以这个里面讲的开遮持犯。戒律有开缘,某个时候要开戒,什么时候要持戒,要懂这个道理。条条戒都有开缘的,所以这戒律不是死的,是活活泼泼的。像这些事理要不通达,那戒怎么持法?戒是一门学问,大学问,三藏占其中之一。这是一点常识,在此地顺便给诸位介绍出来。

  在家同修,古德给我们结集一部戒律的书,在过去我们也提倡,请台湾印经处给我们翻印流通,就是《在家律要广集》。这本书还是可以买得到,将来有必要我们也可以重新再印,这部书是专门为在家同修而编辑的。出家的戒律,乾隆年间灌顶法师,也是为我们末法时期,乾隆年间离我们现在年代不远,他编了一部就是《戒律全书》,大概像我这个本子十二本,《戒律全书》。这里面包括了三部分,《沙弥律仪增注》,现在这部分台湾印经处有个小册子,就是《沙弥律仪增注》一部分,两卷。另外两部分就是比丘戒跟菩萨戒,有很好的批注,这是给出家人修学的,你学这一部就够了。这两样东西要拿到现在,好是好,现在能行得通吗?几个人能够做到?

  印光大师看得清楚,所以印光大师干脆就用《太上感应篇》这一样东西代替了戒律,确实行,今天拿《太上感应篇》一般人都容易接受。拿这个戒律一般人看到都害怕,都给它躲得远远的。看到经还不会害怕,讲道理可以看看,戒叫我这么做,不行、不行,这不能这样做。所以印光法师你看他老人家提倡的《安士全书》跟《太上感应篇》,尤其《太上感应篇汇编》批注得非常详细,用这两样东西来代替戒律。戒律的精神、戒相、戒法,可以讲,这两样说得都相当完备,我们只要照这两种书来修学,做我们念佛的帮助,就很有功效。这是印光大师提倡的,人人都能做得到。所以应该要把这两种书要看重,每天看个一段、二段,而且这些书都是些公案因缘,看起来很有兴趣,就像小故事一样,自己一面看一面多记,一面常常讲给别人听,这就是自行化他。能在这上面奠定基础,在以后就不怕戒律,读到戒律的书就会生欢喜心,才能够入得进去。所以我们讲到最低的善恶标准就是用《感应篇》。

  第三就是「论藏」,梵语叫「阿毗达摩」,阿毗达摩翻作中文意思叫「对法」,对是相对的对。法有两种,一种叫「胜义法」,一种叫「法相法」。胜义法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涅盘」,是真善、是真常,所以称之为胜义,一切义里面最为殊胜。法相,所谓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这都是法相。这是说法有这两大类。对也有两个意思,一个叫「对向」,就是方向之向,第二个意思叫「对观」。对向是我们修学的方向,是我们的目标;对观就是方法,我们用什么方法达到我们的目标。我们举个简单例子来说,譬如我们发心修净土法门,我们目标在理一心不乱,这理一心不乱就是对向,就是我们的方向。你有了方向,你就不会走入歧途,你也不会走迂回的路子。再其次,我用什么方法念到理一心不乱,这叫对观。观,通常讲就是般若里面所讲的「观照般若」,所谓是依教观心,这是讲用功的方法。依教观心你要是会了,不仅单单是佛法的经典,这些教理用这个来观心,会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全都是观心,六尘都是教。一切法哪一法不通无上道?哪一法不通理一心不乱?法法圆通,所以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

  因此论诠慧学,你能够辨别方向,这是智慧,智慧的选择,又能够运用善巧方便达到这个方向,这也是智慧。我们要想修学有成就,要想在短时间有成就,换句话说,你方向一定正确,一定是一个,绝不是两个。两个方向,你想想看这路怎么走法?没有法子走。所以只能有一个方向,无论在行门、在解门,诸位只能选一不能选二。如果你没有方向,你要去请教一个老师,那老师没法子教你。请教老师,就好比说我问路,我走路要问路,那个人一问,你想到哪里去?我不知道;换句话,你要问路,这个指路的人他把你往哪里指?没有法子指,因为你没有方向、你没有目的地,无从指示。你问人家路,我到高雄去,他就会告诉你,你到高雄怎么走法;我到基隆去,他就告诉你基隆怎么走法。你说我没有目标、没有方向,这个人没法子指示。好,我们现在大家都有方向,什么方向?我们求生净土。真求生净土吗?又靠不住。就好比说我到高雄去,你真到高雄吗?还不一定。那怎么办?那没有法子。净土法门是选了,还在那里打问号,又向往,还又怀疑,这是方向不能确定,我们的功夫不得力。方向确定了功夫就得力,为什么?走一步就接近一步,走一丈就接近一丈,这个得力。没有方向的时候乱走,不晓得走到哪里去,所以功夫用不上力。诸位要懂这个意思,论诠智慧,什么叫慧?一个是你知道你的方向,第二个你晓得方法,所有的论总义都不出这个意思,都不出这个范围。

  我最初学佛,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教给我,那个时候我自己也没有方向,他老人家告诉有两个方向,告诉我让我去选择,一个就是性宗的方向,一个是相宗方向,这是佛教的两大宗。因为那个时候我学习,我是研究哲学,把佛经当作哲学来看待,纯粹是站在哲学的观点看佛经哲学,这是两个方向。如果走性宗从《大智度论》入手,这是他教给我的;从相宗?从《百法明门论》,而且指定的要窥基大师的批注入手。但是诸位晓得,性相两宗都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基础在什么地方?基础是跟他老人家学的,是以东西方的哲学基础来入这个门。如果你对于中国哲学、对西方哲学没有相当的基础,这两部经摆在面前还是不得其门而入。所以佛法到中国来没有小乘,有大乘,有它的道理。中国过去学佛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儒家、道家基础都相当深厚,所以他入大乘没有困难。儒家哲学跟道家哲学确实就代替小乘佛法。

  我们今天说不要小乘佛法,也不读儒书,也不读老、庄,就想来读大乘佛学,这是造空中楼阁。就像方先生过去所讲的,在我们中国有一个,不是没有,六祖大师。可是这一千多年来,只出了一个六祖,从此再没有出第二个人。你什么都不学,一下就成功了,那你是中国第二个六祖。那个非常人也,不是普通人,不能一概而论,普通人都得按部就班来修学。六祖大师手下开悟的、得道的四十多位,这些禅宗的祖师大德,个个都有基础,都有世学、佛学的基础,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我们自己要想成就,要从基础学问上扎根,佛法上有正确的方向,我们才会有成就,成就绝不是偶然。但是只要自己发愤,精进不懈,也不是一桩难事情。这段的意思还没讲完,我们的钟点已经超过,今天就讲到此地。   
   
   

妙法莲华经  (第十集)  1987  台湾景美华藏佛教图书馆  文件名:08-001-0010

  丙这一段,「藏教分摄」,第一段是「藏摄」,这里面有分为三藏与二藏,三藏是指经律论,在上一次已经给诸位介绍出来了。今天我们要看的就是「二藏」,二藏是指「声闻藏」与「菩萨藏」。实际上二藏还是从前面三藏来的,由前面所说的三藏,包括声闻教理行果,这叫做声闻的三藏;如果是讲菩萨的教理行果,那就是属于菩萨藏。从教行差别上,这是开出三藏。三乘学者里面有一类缘觉,特别是独觉,他是不谈三藏。因为独觉多半是出现在无佛出世的时候。我们晓得,三藏经典,无论是小乘三藏、大乘三藏,一定是佛说出来的,没有佛就没有三藏之法。独觉出在无佛之世,所以他遇不到三藏经典,这是说的独觉。如果独觉要是出现在有佛之世,他从十二因缘而悟道,十二因缘还是小乘法,所以就并归在声闻藏里面。因此二藏只说声闻、菩萨,而不说缘觉,道理在此地。

  现在讲到本经,是讲菩萨教理行果的,不是说声闻教理,所以在二藏里面它是属于菩萨藏所摄的。经文非常的明显说,「但教化菩萨,无声闻缘觉」,这是法华会上。这部经是演说大乘菩萨自利利他的法门,与《华严经》同一宗旨。所以古德将《华严》判为「根本一乘」,诸位特别要记住,一乘法还在大乘之上。而《法华经》叫做「破疑一乘」,《华严》为根本,《法华》是破疑,断疑生信。还有一说,「为诸声闻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也是声闻一类的,这个说声闻一类是附带,附带也带着有声闻。因为本经确实有授声闻成佛之记,所以在二藏里面,虽然是属于「菩萨藏摄」,里面也有附带声闻。这是二藏的所摄。

  下面这是第二段,要讲「教摄」,说到教,是指释迦牟尼佛一代所说,就是四十九年所讲的,总名叫「十二分教」。换句话说,佛讲经说法是用十二种不同的方式,所谓有长行、有偈颂、有密咒,这是方式不一样。在古时候,从西域到我们中国,判摄世尊一代时教著名的有十八家,就是有十八位法师,判得都很有道理,而为当时学者们所尊崇的。这个十八位法师判教,诸位可以去参考《华严经玄谈》,在此地不能一位一位的介绍,一位一位介绍费的时间太长,而且也没有必要。流传到今天,可以说,十八位法师最著名的是两位,一位就是天台大师四教仪,一直到今天,老同修们一提起来都晓得,天台的四教仪,另一位就是贤首的五教仪。这十八位法师判教,这两位可以说是最圆满,判得最好。其余那些法师所判,大概就是在当时当代,或者他的徒子徒孙用了二、三代以后就没有人,再传不下来。唯有天台、贤首它的判法,可以说普遍到中国,乃至于日本、韩国、越南的佛教,都是从中国流出去的,都受这两位大师的影响。在《法华经大成》里面也列举这十八位法师,诸位也可以参考,《大成》说得比较简单,《华严》说得比较详细,这两部书都可以参考,这是属于佛学常识。

  说到最著名的这两位大师,一个是天台、一个是贤首,特别是《法华经》,《法华经》是天台家主修的经典,智者大师是读《法华经》而开悟的,开悟之后给《法华经》做了一部批注,这是天台宗最主要的经论之一,《法华文句》。这部书现在台湾也有流通。虽有流通,不太普遍。为什么?注得太深了,不便初学,这个我们在经题里面给诸位说过。如果是学天台的,那是一定要学的。智者大师的弟子湛然法师,又替智者大师的批注再做一番批注,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文句记》,《文句记》就是解释《文句》的,《文句》是解释经的,《文句》就好比是注,《文句记》就好比是疏。湛然法师文章也不好懂,而且他的东西很长,说得不好听就是很啰嗦,不太容易读。我们今天在讲堂里讲这部《法华经》所依据的批注就是《法华经大成》,这在第一次介绍经题的时候给诸位说过。

  《法华大成》从它的题目上看起来就是集大成,集《法华经》的大成。这部书是清朝乾隆年间大义法师他所造的。虽然说是所造,他是集《法华经》历代批注之大成,所以叫《法华经大成》。这一位法师他不是学天台宗的,他是学贤首宗的、学华严宗的,所以经的玄义就不是五重玄义,而是十门开启。我们现在照玄谈立的表是十门开启,从教起因缘这样排下来,十门开启。我们选这部注子也有用意,第一、我们道场这么多年来都是讲《华严经》,如果再一下讲起天台,怕的是有隔阂。选择大义法师这个批注来讲,可以说将《法华经》的经义与《华严经》融会贯通了,有这点意思在。还有一点,大义法师所集的《法华经大成》浅深适中,对于初学人来讲很方便,是古着里面批注得最浅显的。我们过去印的本子是从《卍续藏》里面抽出来影印的,可惜就是经文不全,每段从这一句到第几句,当中省掉了,所以看这部批注,一定要拿经本子对照看,这是不方便的地方。这部批注在台湾很早期,那时候我好像刚刚学佛,在民国四十二、三年,白圣法师在十普寺就依《法华经大成》讲这部经。那个时候好像还找不到这个讲义,我曾经见到道场里面有几个年轻人很发心,是用油印把讲义印出来,我看到油印的本子。这部讲义从头写下来也很不容易。我们现在从《卍续藏》影印这个本子,比过去油印那好得太多了。

  既然是讲到贤首,所以对于贤首的教义多少要做一个概略的介绍。贤首大师是华严宗第三代的祖师,就是清凉的师父、清凉的老师。他依《华严经》判摄世尊一代时教为五教,就是把它分为五类、五个阶段,所谓是小始终顿圆,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什么叫小教?所谓小教是随顺众生的根性介绍诸法数差别,教人能够辨别邪正,能够辨别凡圣,哪些我们应当要取法的,哪些我们应该要舍离的,着重在明因果,所以叫做小。这就是讲的小乘教,重视因果。如果就法相上来说,小教只说到七十五法,像《俱舍论》所讲,只说到人空的境界,人我空,很少谈法我空的道理。纵然是谈法我空也不究竟,也是人我空当中所摄的。就法相上来讲,「但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由此可知,它是没有能够彻法底源。因此小乘教里面争论很多,佛灭度之后,小乘马上就分成了两派,上座部和大众部,就对立了。不到一百年,里面又划分分为二十派。这是印度最古老的《异部宗轮论》里面,《异部宗轮论》可以说是最早的佛教历史,就是讲印度当时部派的流源,这个必然的道理,会争的。为什么会争?就是理论不完全。虽然是分成二十个派,给诸位说,这二十派都是佛法;换句话说,都是偏而不圆。有人执着佛说这部经,以这部分的理论做它的教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2 13:20 , Processed in 0.149829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