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90|回复: 0

转帖:多宝塔与中国佛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9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多宝塔与中国佛教
来源: 菩萨在线   发布者: 果信   时间:2010-01-01

    无论是在层峦翠叠的崇山峻岭,还是在喧嚣都市中幽静的一角,只要你在中国大地,都可看到它的影迹——佛塔。


    佛塔是中国佛教的重要标志。随着佛教在中华大地的传播,它几乎遍布于中国城乡的每一个角落。山西应县佛宫寺的释迦塔、赵县广胜寺飞虹塔、北京北海的永安寺白塔、西山灵光寺的佛牙舍利塔……中国的佛塔举不胜举。从某种程度上说,佛塔已经成了一种标志性的建筑:古朴的大雁塔,是古都西安的标志,它述说着千年文明的积淀;秀丽挺拔的保俶塔,昂然挺立在西子湖畔,其俊俏的身影倒映在碧波荡漾的湖水中,成了美丽的江南城市杭州的象征;苍健雄劲的嵩岳寺塔,述说着古老的中原文化的底蕴……
    在众多佛塔中,有一种安置多宝如来之塔,称之为多宝塔,在中国流传甚广。多宝如来又称宝胜佛、大宝佛,据《法华经》所说,他是《法华经》的护持和赞叹者。相传此如来本是东方宝净世界之教主,入灭后因本愿力故,而成全身舍利,每当诸佛宣说《法华经》时,多宝佛塔必从地涌出,出现于诸佛之前,以证实《法华经》真实之义(见《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


   《妙法莲华经》的部帙虽然不是很大,但经中所述教义思想却十分重要。僧叡在《法华经后序》中曾说:“《法华经》者,诸佛之秘藏,众经之实体也。”依经中说,佛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出于世。经中认为,小乘佛教各派教义并不是佛的究竟说,是为方便说教,故尔远离佛的教义真谛,本经重点在于弘扬“三乘归一乘”即所谓“会三归一”,指声闻、缘觉、菩萨之三乘归于一佛乘,经中说:“如来但以一乘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佛,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见《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经中调和大小乘之各种说法,以为一切众生皆能成佛。


   《妙法莲华经》经文有很强的文学性。为使读者更好理解佛陀的真实精神,经中采用了诗、譬喻、象征等各种文学手法,以劝诱修行者为把握大乘佛法,获得真如实相而不断努力。经中提出了佛的法身不灭思想,赞叹永恒之佛陀(久远实成之佛)。称释迦成佛以来,寿命无限,为教化众生而现各种化身,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等等。


   《法华经》不仅在佛教教义思想上对中国佛教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中国文学、艺术和民俗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在敦煌壁画中,有关《法华经》的经变图共有四十多幅,而且其中半数以上是依据《法华经·观音菩萨普门品》所绘。《法华经》本身是一部文学性很强的作品,再加上鸠摩罗什的翻译文笔流畅,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所以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深远。


    中国佛教中关于多宝塔的崇拜,就是随着《法华经》的广泛流传,而在社会流行起来。《法华经》关于多宝塔和多宝佛的描述,在本经的第四卷“见宝塔品十一”中。据《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中记,当释迦佛宣说《法华经》时,“尔时佛前有七宝塔,高五百由旬,纵广二百五十由旬,从地涌出,住在空中。”此宝塔以“种种宝物而庄校之,五千栏楯,龛室千万。无数幢幡,以为严饰。垂宝璎珞,宝铃万亿,而悬其上。四面皆出多摩罗跋栴檀之香,充遍世界。其诸幡盖,以金银琉璃,车磲玛脑,真珠玫瑰,七宝合成。”(见《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


    这时多宝佛在塔中出音声赞叹《法华经》真义:“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叹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法华经》,为大众说。如是如是,释迦牟尼世尊,如所说者,皆是真实。”


    这时释迦佛告诉诸弟子关于多宝塔和多宝佛之因缘:“尔时佛告大乐说菩萨:此宝塔中,有如来全身,乃往过去东方无量千万亿阿僧祇世界,国名宝静。彼中有佛,号曰多宝。其佛行菩萨道时,作大誓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为作证明。赞言善哉。彼佛成道已,临灭度时,于天人大众中,告诸比丘:我灭度后,欲供养我全身者,应起一大塔,其佛以神通愿力,十方世界,在在处处,若有说《法华经》者,彼之宝塔皆涌出其前。全身在于塔中,赞言善哉善哉。”


    此后释迦佛应诸弟子和诸菩萨之请,开多宝塔,与多宝佛一起坐于塔中。“尔时释迦牟尼佛,见所分身佛悉已来集,各各坐于师子之座,皆闻诸佛与欲同开宝塔。即从座起,住虚空中。一切四众,起立合掌,一心观佛。于是释迦牟尼佛,以右指开七宝塔户,出大音声,如却关钥,开大城门。即时一切众会,皆见多宝如来,于宝塔中坐师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禅定。又闻其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佛。快说是《法华经》,我为听是经故,而来至此。”


    这时多宝佛于塔中,分出半座让与释迦牟尼佛。于是释迦佛入塔中,与多宝佛同坐塔中,“坐其半座,结跏趺座。”“尔时大众,见二如来在七宝塔中,师子座上,结跏趺座,各作是念:佛坐高远,惟愿如来以神通力,令我等辈,俱处虚空。即时释迦牟尼佛,以神通力,接诸大众,皆在虚空,以大音声,普告四众:谁能于此娑婆国土,广说《妙法莲华经》,今正是时。如来不久当入涅槃,佛欲以此《妙法华经》付嘱有在。”(均见《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


    依《法华经》所说,可以看到:一,多宝佛和多宝塔,是为证实《法华经》经义而涌现。因此经中说,当释迦佛说《法华经》时,多宝佛塔将从地涌出。二,因前生所发之誓愿,多宝佛是在娑婆世界护持和赞颂《法华经》之如来。三,众生若欲供养多宝如来,则应起塔,即建多宝佛塔。四,众生若能于无佛之世,诵读此《法华经》,则多宝如来将护持此众生。


   《法华经》的弘传,为什么需要多宝佛以及多宝塔的涌现以证实呢?这就涉及到初期大乘佛教的发展历史。从印度佛教史的发展来看,大乘佛教大约兴起于公元一世纪前后。从《法华经》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法华经》形成的初期,一些信仰《法华经》义的教徒团体曾经遭受过严重迫害。经中说,我们在佛入灭以后的恶俗世界里,广泛宣扬《法华》教义,因此而受到愚昧无知的人的诽谤、咒骂,甚至刀杖相加。经中还说,处于恶世中的一些比丘,由于邪智和我慢之心,所以不知佛的方便之教,他们经常在大众中诽谤我们是为了贪求利益而编造此经欺骗世人,说我们是邪见人,是宣传自己的论议,等等。从经中可以看出,这些《法华经》的信奉者为此而经常被人驱赶,他们不能进入寺院去宣说宣传《法华经》的大乘教义,他们有时连起码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反复强调在遭受迫害时要忍辱负重,为维护《法华经》的教义而不惜作出牺牲,等等。(以上均见《妙法莲华经·持品》第十三)


    了解了初期大乘佛教发展的历史以及当时宣扬《法华经》思想的教团所受的迫害,我们就能了解,为什么《法华经》中要强调,当佛陀在讲说《法华经》时,会有多宝佛以及多宝佛塔从地涌出,赞叹《法华经》教义。以及经中为什么强调,当无佛之世,有情众生如能诵持此《法华经》,多宝佛将会护持此众生。这只是曲折地反映了大乘佛教发展初期的一段历史,也反映了当时受到各种挫折和打击的大乘佛教信徒的一种强烈愿望。


    佛教传入中国,并未出现象在印度的那种情况。中国的文化传统更适应于大乘佛教,所以大乘佛教在中国发展较快。而《法华经》更由于鸠摩罗什的翻译而在中国社会广为流传,因而经中赞叹《法华经》的多宝佛以及多宝塔,在中国流传也十分广泛。《法华经·见宝塔品》中,多宝佛与释迦牟尼佛并坐于七宝塔中,显示诸佛皆为成就度化众生之大事,而示现于世间。我国自古以来,法华信仰颇为盛行,随着法华经之说兴盛,以这一故事为题材的造像,在云冈、龙门、敦煌、麦积山等地石窟中随处可见。一般多于宝塔中安置释迦、多宝二佛并坐之相,这是依《法华经》中多宝佛分半座予释迦佛之记载而来。


    唐代佛教寺院中也有多宝塔之建造,其中现在影响最大的,当为长安千福寺之多宝塔,这与颜真卿所书《多宝塔碑》有关。《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 《佛祖统纪》卷四十“唐开元二十年”条有载。此碑记载了唐代西京千福寺僧楚金造多宝佛塔之感应缘起。


    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的内容,《金石萃编》卷八十九也有著录。据《金石萃编》记:“碑高七尺九寸,广四尺二寸,三十四行,行六十六字,正书。”(见《金石萃编》卷八十九)碑文的作者,据记载是“南阳岑勋撰,朝议郎判尚书武部员外郎琅琊颜真卿书,朝散大夫检校尚书都官郎中东海徐浩题额” 。按撰文者岑勋,新旧《唐书》无传,题“南阳”而未记官位,可能是岑勋本人未仕。题额者徐浩,新旧《唐书》都有传,据说曾以文学为张说所器重。书写碑文者颜真卿,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结构严谨,有大家风范,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其所写之字体被称为“颜体”,与唐代另一书法家柳公权齐名,世称“颜柳”。颜真卿曾被封为鲁郡公,因此人称“颜鲁公”。当时颜任朝议郎、尚书武部员外郎。据《唐书·百官志》,兵部有尚书一人,下设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部。龙朔二(662年)年曾改兵部为“司戎”,武则天时曾改为“夏官”,至天宝十一年才改为武部。千福寺之多宝塔建成于天宝十一年(752年),此碑撰于天宝十一年,是刚改为武部,因此称“武部员外郎”。颜真卿所书此碑,书法严整圆健,据《金石萃编》中记,称此碑书法“正是近世掾史家鼻祖。”《虚舟题跋》中说:“多宝塔为鲁公少时书。鲁公书碑遍天下,权輿於此。此碑以前无鲁公书也。”《石墨镌华》说“鲁公正收惟此碑最著。”(均见《金石萃编》卷八十九)清时馆阁书体多临摹此碑,可见历代对此之推崇。


    此碑内容,主要是记唐玄宗时长安龙兴寺僧楚金禅师夜诵《法华经》,至“见宝塔品”,感得多宝塔现于前,从而发誓建多宝塔之事。“有禅师法号楚金,姓程,广平人也。……九岁落发,住西京龙兴寺,从僧录也。进具之年,升座讲法。……后因静夜持诵,至‘见宝塔品’,身心泊然,如入禅定,忽见宝塔,宛在目前,銮驾分身,遍满空界,行勤圣现,业净咸深,悲生悟中,泪下如雨,遂布衣一食,不出户庭,期满六年,誓建此塔。”从这段碑文,以及《佛祖统纪》、《释门正统》等资料记,楚金(698~759)为唐玄宗时代僧人。俗姓程,广平(河北宛平)人。他九岁出家,十八岁即升座讲《法华》义旨。尝于静夜诵《法华》,至“宝塔品”,身心泊然,如入禅定,忽尔感见多宝塔出现于前,乃发誓打坐六年,以建其宝塔。


    千福寺多宝塔的兴建,得到了唐皇室以及一些王公贵族和佛教徒的资助。据《多宝塔碑》中记,有许王瑾、居士赵崇、信女普意等,“咸舍珍财”,助其建塔。天宝元年(742)始构材木,开始营建。是年七月,唐玄宗又敕赐钱五十万,绢千匹。后又赐“多宝塔”之敕额及绢百疋。天宝三年,于春秋二时,召集同行之大德四十九人,行法华三昧,并奏为恒式。楚金又曾刺血写金《法华经》一部、《菩萨戒》一卷、《观普贤经》一卷。又写《法华经一千部》以镇宝塔。楚金寂于乾元二年,世寿六十二。敕葬西龙首原法华兰若。谥号“大圆禅师”。弟子有慧空、法岸、浩然等。(见《佛祖统纪》卷二十二、《释门正统》卷七、《法华经持验记》卷上等)


    此多宝塔建于千福寺,位于唐长安安定坊东南隅,在今西安城西南火烧碑西村附近。寺原为章怀太子宅。唐高宗咸享四年(673年)舍宅立寺。唐武宗灭佛时,千福寺曾一度被毁,不久又复立。唐代千福寺宏敞宽广,寺宇壮观,名声显赫。寺中藏有许多名家所书碑额。当时一些高僧也常在此寺活动,如楚金,飞锡曾在寺中建法华道场,净土宗僧人怀感曾在寺中弘扬净土法门,并撰《决疑论》七卷。南阳慧忠国师也曾驻锡于此。千福寺的多宝塔气势雄伟,岑参有诗赞曰:“宝塔凌太空,忽如涌出时。”(见岑参诗《登千福寺楚金禅师法华院多宝塔》)可以想象当时雄伟壮观之景象。


    总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多宝塔是中国佛教种类繁多的各种宝塔中重要的一种,它源自于《法华经》中的“见宝塔品”。多宝佛和多宝塔造像的出现,以及多宝塔的建造,与《法华经》的翻译流传有密切关系。随着《法华经》的译出,以及其译本在中国社会的流传,关于释迦、多宝佛的信仰,以及对多宝塔的崇拜,也渐渐在中国社会发展起来。这一过程起于公元五世纪,到公元六世纪,多宝塔信仰在民间已经相当相当流行。这一时期敦煌、云冈和龙门等佛教石窟中已经大量出现释迦多宝二佛并坐的造像,以及多宝塔的造像。唐代多宝塔的建造已经相当普遍,而且这种佛塔的建造,得到了皇室的大力支持和资助。多宝塔的建造,还和《法华经》的推广密切相结合,在建造多宝佛塔的过程中,往往还举行依据《法华经》而行的三昧忏法。并且往往以《法华经》作为镇塔之法宝。(见《多宝塔碑》、《补续芝园集》之《秀州普照院多宝塔记》等)




(责任编辑:高夕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4 17:05 , Processed in 0.171759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