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根据慧思大师的说法,就只需要一部《法华经》便可以了,别的什么都不用准备,甚至是站着读诵、坐着读诵、行着读诵也都可以的,这对久修的人来说,也确实方便快捷。如果行者的习惯就是这样,喜好简单直接的,或者其它要求办不到的,那也不妨就依据这个方法来修,不用做任何其它方面的事相准备了。如果有条件,做事情又喜欢细致周密的人,那就应该在事相上作一些准备了。我们根据智者大师所说的《法华三昧忏仪·前方便》,进行总结归纳,智者大师说: 夫一切忏悔行法,悉须作前方便。所以者何?若不先严净身心,卒入道场,则道心不发,行不如法,无所感降。是故当于正忏之前,一七日中,先自调伏其心,息诸缘事,供养三宝,严饰道场,净诸衣服,一心系念。29 这里指出了“前方便”的重要性,如果匆匆忙忙没有准备就开始正修,很可能连道心也发不起来,作的也不会特别如法,那么感应也就没有了。所以,在正式进入法华七之前,还应该事先有个准备才行,把这些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再一心精进,那就更加容易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此处,一方面是在正修之前的七天内,就要做好心理准备,已如上述。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人护七30,自己就要把生活当中的各种杂乱之事都打点妥当,使自己在整个法华七期间不受外事的干扰;如果有人护七,也要在正式打七之前,把所有相关的事情都交待清楚,以免影响正修。此外,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讨论事相上的准备。 一是严饰道场。这是首先要选择好的打七场所,或者在庄严的大殿,或者在安静的空屋子里,或者别的有益诵经的场所都可以。所谓道场,《维摩经》说: 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发心是道场,能办事故;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诸法空故;降魔是道场,不倾动故;三界是道场,无所趣故;师子吼是道场,无所畏故;力无畏不共法是道场,无诸过故;三明是道场,无余碍故;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31 这是道场的内在精神,完全理性化的重要开示,行者必须明白这个道场的真正意义。但从事相上讲,则应该做到庄严闲静为妥,如智者大师〈严净道场法〉说: 当于闲静之处,严治一室以为道场。别安自坐之处,令与道场有隔。于道场中敷好高座,安置《法华经》一部,亦未必须安形像舍利并余经典,唯置《法华经》。安施幡盖种种供养具。于入道场日,清旦之时当净扫地,香汤灌洒、香泥涂地。32 这里特别指出,在道场当中“未必安(佛)形像、舍利并余经典,”而“唯置《法华经》。”就可以了。但是,场所一定要“严净”,闲静严治,庄严清净。这样会使行者的身心都感到非常舒服安稳,在正修的时候就更容易轻安入定,所以要严饰道场。 二是供养三宝。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应该准备花、香、灯、水、果等五供,这五供都是表法的,花表示在因地上美好愿望的开端,一切都在欢喜庄严的心态中进行;果表示圆满究竟的结果,一切都趋向于实际的受用和完整的结束;而从花到果的中间阶段,则是以香表示福德33,福德的大小直接影响行者的进度快慢;灯表示光明,智慧的光明是整个修学佛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水表示清净,宁静透彻而能够洗尽一切烦恼染污的禅定之法水,是与智慧的光明并立为如车双轮。所以,这五种供养就是表示我们从因地到果觉的必备资粮。借助外在的物质来显发内在本具的德能,这是供养三宝的真正意趣所在。以上供品能够每天一换,都用新鲜的最好,否则就在第一天设好供品,以后就不再设供也行。如果条件还不允许,那就随分随力,倾心尽意地努力做到何种程度都可以,比如就只有一尊佛像,或者只有一束花,或者只能在佛前燃香,都可以。甚至连佛像也没有,那就依据上述慧思大师的说法,或者智者大师所说的“唯置《法华经》”也就行了。但是,这里五种供养所代表的法义,在心中一定要明白,不管物质条件如何,内心总能与佛法相应,这才是最好的供养三宝。 三是净诸衣服。关于洗浴净衣这一点,智者大师是很注重的,他在《法华三昧忏仪》中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所谓“身心清净无障碍故,心所愿求悉克果故。”34只有身体和内心一起都清净了,才能够所愿皆成,否则就会大打折扣了。因此,他强调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