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云海 于 2014-3-13 20:49 编辑

大智大慧之知是空华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善男子!」再叫一声当机者。「如来因地修圆觉者」,佛再答复文殊师利菩萨问的根本问题:如来最初本因之地,是依圆照清净觉相,修圆觉行门。 「知是空华,即无轮转」,这八个字是全经的经眼,也叫做经心。譬如人的五官,最重要的是眼睛;人的五脏,最重要的是心脏。《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八个字是《金刚经》的经眼、经心,这八个字没有研究清楚,全部《金刚经》你不会懂,全部经说来说去,都是在解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判教《圆觉经》是顿教大乘,也是依这八个字判的。先消文后释义,「知」是知道、明了。「空华」,是病眼生出来的虚空花,《金刚经》最后有六个譬喻,三界以内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里再加上虚空花的譬喻。你不知道是虚空花,把它当成是真实的花、可爱的花,你就生了贪心,要把它摘取过来,就造了贪的业;不可爱的花,你就动了瞋恨心,要把它去除,就造了瞋的业,实际你天天动贪瞋痴,就是生死的业。「知是空华」,现在你知道一切有为法,等于虚空花。「即无轮转」,不起迷惑,不动贪瞋痴的念头,不会造业,就不会轮转生死,顿超法门,生死了脱了。 这两句最重要在「知」字,你不知它是虚空花,把一切有为法当成真实的,就起惑造业,结果得了苦果。惑、业、苦,三*轮转,起惑、造业、受报,受苦报的时候,还起惑造业,生死不息。现在就用功,先要知道:一切有为法不是实在的,是空中花。这一知道,你不起迷惑了,虚空根本没有花,有什么可爱?何必动贪心;有什么不可爱?何必动瞋恨。你不迷、不愚痴,贪瞋痴一下子照空,不起惑,不造业,苦果了脱了,「知是空华,即无轮转。」用功就在「知」字。 再进一步解释到我们本份上,不闻佛法的众生,他没有听过佛法,不知道什么叫做虚空花,什么叫做有为法、无为法,这些名词根本都没听过,所以他天天起惑造业,弄得社会不安,世界不太平。众生本来苦,苦上再加苦,都是庸人自扰,因为众生不知是虚空花。外道想求了生脱死,想得道,但是他邪知,不知道一切有为法,是由妄心无明生出来的。像印度的婆罗门教,说人及一切万物,都是大梵天生的。耶稣教,认为人人物物都是上帝造的,他不知道是无明生的,他在那求知,结果求得邪知邪见,不能了生死,因为他无明烦恼破不了。 我们佛弟子学了大乘佛法,我们不是不知,不是邪知,我们叫正知正见,「知是空华,即无轮转」,这道理讲得很对,我们知道了是正知,但是你知道归知道,见了可爱的东西,还是动贪心;遇到不顺心的事,照样动瞋恨,起惑造业,不只要受报,还要轮转生死,那我们算什么正知正见?你要依着《大乘起信论》去研究,小、始、终、顿、圆五教,判教《大乘起信论》属于终教,是大乘的渐教,有渐次、有步骤,把无明分成四个,把这个知也分成四个。这个知就是始觉智,依着师教之缘,以前不知,今天开始知道了;以前不觉,今天开始觉了,这叫始觉。始觉的智慧生出来,你要是顿超的根机,当下大彻大悟,了脱生死;不是顿超的根机,始觉智分四个步骤:名字觉、相似觉、分证觉、究竟觉。如来的知是究竟觉,菩萨是分证觉,三贤位菩萨是相似觉,十信位的菩萨是名字觉,只是名字叫做觉,实际还不是觉。「知是空华,即无轮转」,这个道理听得很明白,但这是依着圣言量、佛的道理知道的,我们还是不觉。所以你学会讲经说法,讲得很明白,好像开了悟。说时是悟,对境还迷,境界一现前,照样被境界转,因为你才初发信心,相信大乘道理确切不错,叫做名字觉,实际还是不觉。你不努力精进,就认为你觉了,你见了可爱的境界,还是动贪心;不可爱的境界,还是动瞋恨。起惑、造业、受报,还是轮转生死,怎能当下就没有轮转呢?所以我们听懂了,要认清自己的知,叫名字知,实际不是真知。真实的知道了,你不起惑、不造业,自然不会轮转。 有一位禅师去参访禅宗的祖师,请问他什么是佛性?那位禅宗祖师开导他:「放下贪瞋痴,就是佛性。」直接了当,人人都有佛性,你怎么不认识自己的佛性呢?因为被贪瞋痴障蔽到了,你把贪瞋痴放下来,不就佛性现前了吗?这位禅师一听到这两句话,当下把贪瞋痴放下,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当下」就是「即无轮转」的「即」,那都是顿超的根性。我们多数是渐次的根机,你知道贪瞋痴在作怪,叫你放下贪瞋痴,你一点也放不下,怎么能见到佛性呢?怎么能见到圆觉呢?你真能彻底放下,圆觉就现前,因为贪瞋痴合起来就是无明,无明没有自体,你把它观空,圆觉自性现前,生死本来像虚空花,哪有生死轮转呢?虽然我们不是顿超根机,你一定要深入研究,我为什么要动贪瞋痴,明知故犯?要呵责自己,本来无可贪,为什么要贪?本来无可瞋,为什么要瞋?自己回光返照,照自己的烦恼,把烦恼无明照空,圆觉自性就现前。动贪心,你被贪所转;动瞋心,你被瞋所转,你还不认错,怎么肯求忏悔呢?不肯求忏悔,不是错上加错吗?一错再错,一贪再贪,一瞋再瞋,烦恼无止境,生死还有止境吗?永远流转下去。 有善根才能学到大乘佛法,你对得起自己的善根吗?所以你得深入研究,虽然我们不是顿超根性,总要往这个地方追,可能有一天,忽然贯通,圆觉自性现前。你不往里面深究,什么时候能明心见性呢?根本没听闻到佛法的人,是愚痴现前,才动贪动瞋。我们当法师的学了佛法,不认真追究,贪名、贪利、贪恭敬,是不可挽救的。譬如水面生火,不可熄灭。所以名利恭敬的境界现前,你不生心动念,才是真实的功夫。为什么用这个功夫?都是空中花,无可贪。不动贪心,就不动瞋恨,所以「知是空华,即无轮转」。 「亦无身心受彼生死」,接着解释生死也是空中花,有身相、心相,才会受生死之苦,身相、心相都是空中花,把它观空了,哪有生死的果报呢?「非作故无,本性无故。」这叫彻底观空,不是你用功修行把它修无,因为它本来没有。虚空里生了花,我要怎样把虚空花扫除掉?你用不着扫除,虚空花不是你扫除才没有,它本来就没有,你把它观空就好了。 前面分判《圆觉经》为顿敎大乘,就是依照「知是空华,即无轮转」,这两句是顿超法门,功夫就在「知」字上,学佛分四个步骤:信、解、行、证,第一步,你我都有了信心,第二步你得求解,解释分顿超法门、渐次法门。这里是顿超法门,你要了解顿超法门是即解、即行、即证,后面三个步骤一下子都圆满了。「知是空华」的「知」,是信解行证的「解」,即解、即行、即证,「即无轮转」,不是已经了生脱死,已经成了佛道吗?这个时候身心之相皆空,所以生死大苦,就此了脱。 「非作故无」的「作」是修行,不是你修行才没有,身心之相是空花,生死轮转还是空花。空中本来没有花,并不是你用什么功夫,把虚空打扫清净,把空中花除掉才没有花。空中的花是你病眼生的,你把病眼治好,自然看不到空中花。身心之相、生死轮转,是由你的妄心生出来的。你现在不但是正知,而且是真知,把妄心空掉,哪还有身心之相、生死轮转呢?大家都说佛教太高深了,因为信了佛,不见得修行;天天修行用功,不见得会修行。无明烦恼是从你的妄心生出来,修行用功是断烦恼、破无明,不是修圆觉妙性,圆觉妙性不是你修出来的。你会用功,先降伏你的妄心,再断除你的妄心,妄心没有,无明烦恼空了,无明烦恼本来空,因为没有本体、没有自性。 
空华相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上句是空外境,下句是空内心。上句的者字是指外面的虚妄之境,下句的者字是指你起正智正慧的心。「彼知觉者」,彼所知觉的妄境,「犹如虚空」,好像虚空,本来没有妄境。下面再空正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你知道一切外境犹如虚空,正智也是空花之相也得空掉。前面讲到「知是空华,即无轮转」高深,「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这两句更是高深,我们用功修行,不是凡夫的不知,也不是外道的邪知,是真正起正知正见,但是不要说你听明白,让你讲经说法,讲得很好,大家觉得你这位法师开悟了,对于外境还是空不掉,说时是悟,对境还迷,这是无始劫来的习气,境界现前就被它转。现在知道外面的境界是空花相,顿超的根机,把它空掉了,内里面还有能知空花的心,这不是贪图外境的妄想心,是知一切外境,犹如虚空的正智慧,你把正智慧保存着还是空花相。 所以《楞伽经》讲:「八识二无我俱遣,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是妄想心,应该遣除掉。「二无我」,人无我、法无我,叫二无我,我空智、法空智是智慧也要空掉。「五法」,是一相、二名、三分别,这是凡夫的境界,应该遣除掉。四正智、五如如是佛法,也要把它空掉,不空掉还是空花相,佛法的高深,就在这里。这就是宗门下说:「若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大乘起信论》说:「真如其体平等,离一切相。」真如法中,空一切相。这是《圆觉经》讲的圆觉妙心,空空洞洞,一无所有,你把妄境空掉,存着一个正智的心在里面,圆觉妙心还是不空。圆觉妙心本来就知道,何必你再加个正智上去? 听《圆觉经》比听《般若经》好,不会让你落到空那一边,下面再一个大翻身。「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这就比「知是空华,即无轮转」的意思,更高深。你不能存留一个正智,你也不能存留一个无正智,叫「有无俱遣」。《心经》里面有一句:「诸法空相,不增不减。」诸法的空相,就是《大乘起信论》的真如,就是《圆觉经》的圆觉。圆觉妙心不能增加一分,也不能减少一分,它是平等之相。 越说越高深,越说越难懂,你大乘经听多了就容易了解。先说个譬喻,圆觉妙心什么样子呢?你们听过转八识成四智,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拿大圆镜作一个譬喻,大圆镜有体、有相、有用,它有本体,本体上有光明的相,还有用,能照人照物。大圆镜本身有光明,你不要再给它加上光明,这叫增益;你说它没有光明,没有智慧,这叫减损。谤佛法有两种:一种是增益谤,一种是减损谤。你说有,增加一部分,增益谤,是诽谤佛法;你说空,空就是无,减损谤,还是诽谤佛法。圆觉妙心像大镜子,本身具有光明,能照人照物,你不要再加上能照的东西在上面;你也不能把镜子的体破坏,减少一部分,就没有光明不能照物了。我们本来具足圆觉妙心,你只要静下心来听,没有听不懂的,听懂了你打坐时,再回光返照,圆觉妙性就是真如妙性,是什么样子呢?不可说有,也不可说空。你得深入研究闻思修三慧,听懂了是闻慧,深入研究是思慧,依着修行是修慧。圆觉妙性平等平等,你空外境的时候,当然得用智慧,用「知是空华」的「知」把它空掉。但是你保存了「知是空华」的「知」,多余了一部分,还是空花相,也要把它空掉。 再说个譬喻,你有病,要治病,不能不吃药,药是宝贝;病好,药不要了,你把药保存着,还天天继续吃药,执药成病,另外生一种吃药的病。台湾大家以前营养缺乏,要吃补品,现在生活好过,除了吃好东西以外,还要打营养针,补过了头,得营养太多的病,又要到医院。所以你要空外境,不用正智空不掉,「知是空华」的「知」是宝贝。你「知是空华」以后,「知」不要了,也是空花相。病是假的,药也是假的,但是你不可以说正智没有,因为它有功用。你治病,不能不吃药,但是不能执着药。到这个时候,有无俱遣,有,遣除掉;无,也遣除掉,到这里你就会用功了。 「是则名为净觉随顺。」前面文殊师利菩萨问:如来因地怎么修行?佛答复他:「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圆满关照清净的觉相,从这里下手修行,结果一切如来都成了佛。你不这样用功,你修无量劫也成不了佛,那是成佛的本起因行。现在告诉我们「有无俱遣」,圆照清净觉相,你不可执着有,也不可执着无,你本来具有的圆觉妙性是清净的觉相,有妄境,不清净;有正智,还是不清净。大圆镜子,你把黑墨染上去,镜子不清净,等于妄境不空;你把本帖涉嫌刑事犯罪类广告,见者请第一时间联系管理员举报!抹上去,还是被本帖涉嫌刑事犯罪类广告,见者请第一时间联系管理员举报!染污。你执着虚妄的境界,被妄境染污;你执着智慧,被智慧染污。佛法的高深就在这里,学佛法好不容易懂得智慧,你得到了一起执着,就变成空花相,圆觉不清净,被正智染污了。什么叫清净觉相呢?清净是一无所有,不是无,因为你心里有正智是妄念,没有正智还是妄念,所以你执着有,被有所染;执着无,被无所染,它不清净。你懂得有无俱遣的道理,圆觉妙性把它打扫得清清净净,才随顺了圆觉妙性。「净觉随顺」是梵语的文法,倒过来就是「随顺净觉」。你这样修行,决定不跟你的圆觉妙性相违背,一定很快会开悟、会证得。顿超法门,即知、即修、即证,就是你与净觉,没有丝毫的违背,完全随顺它的妙性,这样修、这样证,下面再征问起来。 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 「何以故?」虚妄的境界应该遣,正智也要遣,为什么要有无俱遣呢?「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因为圆觉妙性像虚空的性没有空花,虚空花是从你的病眼生出来的,病眼好,虚空花就没有了,跟虚空从来不相干。虚空的性没有动,你不要去增加,也不要去减少。 「如来藏中无起灭故」,什么叫做如来藏呢?真如在缠,名如来藏;真如出缠,名曰法身,那是判到终教渐次的解释,缠就是烦恼,真如出了烦恼,叫做法身。在凡夫份上,真如人人本具,个个不无,可是它被烦恼缠缚,如来含藏到烦恼里面,叫做如来藏。如果你把它解释成带烦恼的圆觉,那你就错了,因为有起有灭,是你的妄想烦恼,如来藏从来没有起没有灭,从来不动。「无知见故」,圆觉妙性在众生份上,叫做如来藏,本具灵知灵觉,就像镜子本来具足光明,不是你修出来的光明,如来藏中没有正知正见,你加上正知正见,是增益谤,是多余的,所以正智也要空掉。圆觉妙性,就是如来藏性,根本没有起灭,没有生死,没有知见,它像镜子本具光明,能照人照物,圆觉妙性并不是你修出来的,它本来具足知见的功用,但是它里面没有知见之相,你一执着,多了知见之相,圆觉妙性就不清净了。 「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正如法界的本性,是一切法的本性,也就是圆觉妙性,究竟圆满,无欠无缺,不增不减,本来遍满十方。拿《大乘起信论》证明:「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就是离念的境界,妄念只要究竟离清净,真如妙性马上遍满十方。 前面讲因为有了无明,才流转生死,什么叫无明?得把《大乘起信论》研究清楚,它是渐次法门,把无明分生、住、异、灭四种相。我们学佛法才知道有贪瞋痴的烦恼,才知道有无明烦恼这个名词,把无明跟烦恼连贯成一个名词。我们本来就粗心,解释的道理都很粗浅,一提起无明,就以为是烦恼;一提起烦恼,就以为是贪瞋痴,但是贪瞋痴的根本烦恼是灭相无明。 欲界的众生才具足贪瞋痴三根本烦恼,所谓:「上二不行瞋」,上二界色界、无色界的众生只有贪、痴二个烦恼,没有瞋恨心。上二界的贪心、愚痴心,也跟欲界大不相同,我们欲界的众生,贪五欲之乐、六尘之境。上二界的众生,爱色界、无色界的禅定,不贪财、色、名、食、睡,不贪色、声、香、味、触、法。色界,叫色爱住地;无色界,叫无色爱住地,有了爱就有贪,但是那个贪烦恼轻得很,三界邪知邪见的烦恼,小乘人一下子起正知正见,见惑一破一起破,证初果。思惑,三界分九地,每一地分九品,一共八十一品思惑。欲界九品思惑最难破,要破前六品,才能证二果;破后三品,才能证三果。超出欲界,到色界第四禅最高有五层天,叫做五不还天,三果圣人住那儿,因为他还有八地七十二品思惑未断,三界出不去,但是到了色界天,烦恼轻得很,七十二品思惑,很容易断掉,就证四果。 你懂得这个道理,就知道我们学大乘佛法,学到这也空,那也空,《梵网经》说:「口便说空,行在有中」,你能讲会说,看你的行为,一点也不空。因为欲界的烦恼重,让你说的时候好像开悟,对着境界还是迷,天天讲空,天天动贪瞋痴。三界以内的烦恼,属于枝末无明;三界以外的烦恼,属于根本无明,二乘人不知道。大乘菩萨知道,讲无明,不讲烦恼,根本无明在《大乘起信论》再分:灭相、异相、住相、生相。我执烦恼都空了,才能超出三界,既然我执空了,只剩法执的烦恼,大菩萨用功容易空,空到最后还有一个生相无明,就是十地圆满的等觉菩萨。因为始觉智分四个相:十信位的菩萨,叫名字觉,破灭相无明;三贤位的菩萨叫相似觉,破异相无明;十地位的菩萨,叫分证觉,破住相无明;十地圆满,到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就是正智。 前面讲过,贪瞋痴是欲界众生的烦恼,上二界没有瞋恨心,只有贪烦恼,但他的贪烦恼很轻,只贪爱四禅八定,五欲六尘都不贪。他有愚痴,不知道四禅八定不可执着,他的愚痴烦恼也很轻。等到证到四果,破除我执,超出三界,还有法执烦恼。三贤位的菩萨任运先破我执,我执烦恼破掉了,还有法执烦恼。法执烦恼哪里还有贪瞋痴呢?贪瞋痴都是三界以内的众生才有。超出三界,我执烦恼统统空了,只剩一个法执烦恼,分分空,空到等觉菩萨,还没有成佛,还有生相无明,他执着有正智。我们薄地凡夫具足贪瞋痴,知道不要执着,但是无始劫来的习气断不掉,所以释迦如来为我们示现,最后坐在菩提树下发大愿,不成正觉不起来,加功进行七天七夜,才断掉生相无明,真正离念,《大乘起信论》说:「离念境界,等虚空界。」就是证了法界性,遍满十方,所以生相无明,是无明的根本。正智正慧,你一执着,就是生相无明。圆觉妙性本来具有正智正慧,《大乘起信论》有明文:「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它具足大智慧光明义,有遍照法界义,不是你修出来的,是本来就具有正知正见。《楞严经》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你给它加上一个知,最初一念妄动,就是生相无明,无明从这里开始,越来越深,等到动贪瞋痴,变成欲界的众生。 你不要以为佛法太高深,你只要研究透彻,讲得明白,没有听不懂的。你动贪瞋痴是个妄念,你动智慧,认为自己有正知正见,还是妄念?所以《楞伽经》连如如也要遣掉,正智正慧跟如如理契合在一起,叫如如智证如如理,叫如如。你存了个如如,还是个念,你没有离开念,有念就是众生,无念才是如来。等觉菩萨还叫众生,所以到最后,连如如的念也得去掉。《圆觉经》讲去正知正见,就是「知无空华」的「知」也得去掉。但是你不可以说它无,这还是个念。你说有知,是有知的念;你说无知,又起无知的念。圆觉妙性是清净觉相,不可以有,也不可以无,这才清净。 再看经文,「是则名为因地法行。」正面答复文殊师利菩萨的问题,这就是一切如来在本因地中起的行门,你不这样修行,不随顺清净圆觉,你成不了佛。诸位同学:你要庆幸自己种有大乘善根,而且是圆顿善根,才能听到《大乘起信论》、《圆觉经》,不然盲修瞎练,无益苦行。我出家六十年,到台湾三十年,大陆叫吃素,台湾话叫呷菜。我在屏东看见一个呷苦菜的,他不吃饭,不吃馒头,不吃白菜豆腐,什么菜也不吃,只吃蕃薯,你说苦不苦呢?真苦啊!能不能苦出个佛来?呷蕃薯,不是成佛的正因,要是呷蕃薯能呷出个佛来,成佛太简单了。发愿成佛的人,吃蕃薯吃苦菜,连油盐都不吃,结果是无益的苦行,一点利益都得不到,怎么能成佛呢?你得随顺清净圆觉,远离一切相,远离一切念,外面的相离开,里面的念也要离开,这样修才是成佛的正因。 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清净心就是要随顺清净圆觉,不许执着有,也不许执着无,才不落修大乘作、止、任、灭四种病。发清净心,圆照清净觉相,才能证得清净圆觉。「末世众生以此修行,不堕邪见。」你依着文殊师利菩萨章讲的修行,才不落于邪见。 长行文讲完,再讲偈颂。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