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71663|回复: 51

向大家真诚推荐一位善知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2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善知识吕真观及实证佛教研究中心简介

   他的豆瓣博客 :
http://www.douban.com/people/46760473/


    吕真观,1961 年出生于台湾省桃园县,著有专书《禅宗的开悟与传承》,及《实证
佛教
导论》。发表《寒山子的唯识体证》及《佛教的论证方法和解脱的原理》等论文。1979年开始阅读佛经与禅门典籍,并到处参访知名禅师。2006 年毕业于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随后三年于
中国
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主修宗教学,2009 年毕业,获颁哲学博士学位。一生都在探寻真理,如今仍在继续着永不止息的旅程。
   
真观老师目前在中国湖北武汉市弘扬正法。有缘分的师兄可以去亲近善知识
真观老师不仅是佛教学术的研究者,
而且
是佛法的大修行人和见证人。善知识难遇,希望您不要错过。

   
   《实证佛教导论》一书从小乘声闻乘佛法到中乘缘觉乘佛法再到大乘佛菩提乘佛法都进行了十分详细深入的解述,其特点是科学、严谨、客观、逻辑严密、论证全部以佛经原文为依据。处处强调“实证”、“现量”。是一本非常好的“佛学教科书”,实在稀有难遇。希望有缘人能够珍惜这个正法因缘,深入学习此书,
避免走弯路甚至误入岐途。


    注:初次接触者,可以先下载下面的材料,至少先阅读〈《实证佛教导论》内容简介〉,确定您初步信受书中所讲之法义,再来请一本
《实证佛教导论》,进而
报名参加真观老师的免费函授课程。如若不信受,请不要断然下诽谤的结论,等待今后“资粮位”圆满具足之时可再次亲近善知识。

  《实证佛教导论》内容简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byki.html
     《实证佛教导论》(部分内容)下载地址: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9063349.html

    请《实证佛教导论》书的方法:直接向作者吕真观老师发一个电子邮件。你在信里面简要的介绍下自己。比如你叫什么、多大、什么时候和佛法结缘的、目前有什么认识、困惑之类的。然后,就说请一本《实证佛教导论》





实证佛教研究中心 简介
      “实证佛教研究中心”是一个学术团队,成立于2009年3月21日,我们从事的是教育和学术研究,而不涉宗教性的活动。学术研究虽然与实际修行不同,但是因为我们的研究是以实证为核心,所以与实际修行有密切的关系。思辨能力强的人,依实证佛教修学,可以很快证得声闻初果和二果,其余的人只要信心具足,能够长期闻思实证佛教的义理,也可以预期初果向(趋向于初果)的果位。已经发起菩提心的人,甚至有大乘见道的可能。
      可以证果的法门,却以学术团队的形式出现,或许很难找到前例,不过我们还是想维持这个特点。这是因为实证佛教研究中心特别重视四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和三量(现量、比量、正教量),这和学术的方法论与认识论非常吻合。对我们来说,真相(现量)是最高的原则,而不是经典的义理(正教量)。
      实证佛教研究中心提供了一个平台,让理性的朋友可以超越信仰的层次,理性探讨生命和世界的真相。还有很多佛教徒,最初是以信心入门,当他们深入经教之后,逐渐发现信仰的局限,开始寻求实证,盼望终极地解决烦恼与痛苦。对这些佛教徒而言,实证佛教可以做为他们进阶的门径。无论您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喜欢实证佛教,我们都期望您有收获。
      《实证佛教通讯》是实证佛教研究中心发行的不定期电子刊物,目前大约两个月发一期,以后希望尽量增加发刊的密度,文稿的多少则不一定。《实证佛教通讯》欢迎大家赐稿,若是曾经刊载于其它刊物,或者曾张贴于网上,敬请注明。稿件的内容必须符合三乘见道的核心法义,本刊才会刊载,细部的内容,则由作者自负文责。来稿若经采用,将酌付稿酬。
        实证佛教研究中心主要的工作是培养人才和学术研究。已经发表的专书有《禅宗的开悟与传承》和《实证佛教导论》。正在撰写中的专书有《实证佛教观行法门》、《实证因明学》和《中国实证佛教源流史》。打算进行的研究有《印度实证佛教源流史》和《中国实证禅宗史》。只要因缘许可,以上两项工作将会进行到佛法灭尽为止。
        培养人才的部分,主要是以网络函授的方式进行,我们也乐意接受短期或长期讲学的邀请。网络函授课程都是免费的,但学员必须以真实的姓名和住址报名,并且承诺不将教材转发给他人。我们不限制学员的资格,也不会以宗教上的戒律要求您,只是您必须知道,若有慢法、谤法或盗法的情况,参加函授课程不但没有利益,反而有害。
        实证佛教研究经常性的开销是薪资、房租、旅费,以及各种杂支。目前因为经费不足,大部分的研究人员没有办法全职投入,甚至必须另外谋职,以致许多研究计划陷于停顿。2011年以前,大部分的经费来自至亲好友,只有很少的比例是陌生读者的赞助。如今陌生读者的赞助款渐增,所以从2012年开始将赞助款公告于网络上。原则上只公告日期和每笔的金额,但赞助人也可以要求公告姓名或别名。您若觉得我们的工作很有意义,欢迎您赞助经费。有意赞助者,请与真观老师联系,电邮信箱 [email protected]

注:实证佛教研究中心 目前已发行电子佛学杂志《实证佛教通讯》(双月刊)
免费订阅《实证佛教通讯》电子杂志方法:向教务组发电邮:[email protected] 订阅既可,另外,也可以在SkyDrive网上免费下载。下载地址:http://sdrv.ms/KJq7XJ(目前已经出了1-8期)

实证佛教研究中心函授课程介绍

实证佛教研究中心开设函授课程,欢迎大家报名。实证佛教研究中心的函授课程是免费的,报名者唯一的义务,是不能让未报名的人阅读教材。有意参加函授课程的朋友,请您先从《实证佛教入门》开始。

《实证佛教入门》是解释《实证佛教导论》的重要内容,以培养三乘见道者為目的。这门课分為两期,第一期的教材是以电子邮件寄送,当您阅读完之后,若生起欢喜心,渴望阅读全部的教材,便可报名第二期函授课程,那个时候我们会把全本列印的教材《实证佛教入门》邮寄给您。已经阅读《实证佛教导论》第一章和第三章而生起欢喜心的朋友,可直接报名第二期函授课程。(曾经慢法、谤法、盗法、亏损如来的人,必须忏悔之后才能报名,这并不是舍弃他们,而是他们闻法的因缘还没有成熟,不得不做这个限制)。读完《实证佛教入门》之后,您可以考虑报名其他的经论课程。

正在讲授的经论有《杂阿含经论会编》和《大般涅槃经》。《杂阿含经论会编》是弥勒菩萨对《杂阿含经》的解释,其中隐藏了许多大乘法的蛛丝马跡,开这门课是期望能够培养出有自学经典能力并且精通《杂阿含经》的人才。

《大般涅槃经》是佛陀最后的遗教,阐述常、乐、我、净涅槃四德,以及眼见佛性的义理,矫正流行的错谬见解,让学人避开学佛的误区,直心进入大乘佛法的堂奥。

报名参加函授课程,请直接给吕老师发电邮即可。

.....................................................................................




一位叫做“海底行”的师兄对这位善知识的介绍:

吕真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
以末学学佛23年之浅见:现今国内善知识,唯推真观。诸位佛子若有缘,当亲近之,护持之。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菩提妙果不难成       真善知识实难遇
一切菩萨修胜道       四种法要应当知
亲近善友为第一       听闻正法为第二
如理思量为第三       如法修证为第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吕真观,1961 年出生于台湾省桃园县,著有专书《禅宗的开悟与传承》,
发表《寒山子的唯识体证》及《佛教的论证方法和解脱的原理》等论文。1979
年开始阅读佛经与禅门典籍,并到处参访知名禅师。2006 年毕业于华梵大学东
方人文思想研究所。随后三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主修宗教学,2009 年
毕业,获颁哲学博士学位。一生都在探寻真理,如今仍在继续着永不止息的旅
程。




......................................................................................

一位叫“平净”的师兄推荐真观居士:

善知识吕真观主页 http://www.douban.com/people/46760473/
哲学博士,1961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著有专书《禅宗的开悟与传承》及《实证佛教导论》。 真观老师不仅是佛教学术的研究者,而且是佛法的大修行人和见证人。善知识难遇,希望您不要错过。

《实证佛教导论》一书以充分的经教举证和严密的逻辑论证说明了佛法的二个基本构架-------无常法和常住法,实在稀有难遇,是学习正法佛教的好教材。当代流行的见解大部分都是错的,正所谓末法时期,这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实证佛教导论》这本书做出了详细的论证。

此书从声闻见道入门,步入缘觉观行,再进入菩萨道大乘法的修学,渐次明白人生真相,发起出离心和修行决心,从慧解脱,到心解脱。此书的唯识学,中观以及禅宗等内容是很好的大乘法入门基础,为进一步修学菩萨道铺平道路,避免走弯路甚至误入岐途。

佛法的实证虽然没有办法一蹴而得,但是分证解脱并不是很难。《实证佛教导论》收集的佛弟子所需的经教,也是按照分证次第铺排出来,所以按照顺序读下来就是次第。如想读经典,可以本书引用的经典为主,非常殊胜。通过书中的注脚可查到所引经文出处,原经文便可在网络下载中华电子佛典。有不清楚的,通过对照下载的经文,还可看到有没有引错。

断灭见是邪道。中观末流“应成”派,“自续”派是邪道,背离曲解龙树菩萨的本意。它使佛法成为名存实妄的表象,使学佛人无法证果成就佛道,因而比常见等错误知见更邪恶。
常见是指无常计常,执非我(即五阴)为我的颠倒。否定“常见”的错误知见,并不是否定常住法。

大,小乘经典都开示了轮回的主体。 有一种错误见地误导着学人,认为一切法皆缘起,没有根本因。这些人在无知中诽谤佛法,歪曲佛法。 佛陀在声闻法讲到真我,在因缘法中讲到根本因(根本识,入胎识),在楞迦经,解深密经,大般涅槃经等等大乘经典开示真我根本因阿赖耶识(第八识)。一些人检拾错会祖师呀慧,根本无视佛陀教诲,到处滥用,增上慢达极至。


......................................................................................


对修行人怎样学习的建议:


      大乘法分为教门与禅门,教门就是语言文字的教法,禅门则是以机锋直接指出第八识的所在与作用。这两个配合起来,才容易悟入。末法时代,要值遇具格的菩萨法师,很不容易,所以更要严格依循四依三量,才不会被错悟的禅师所误导。因为这个缘故,建议大家熟读《实证佛教导论》,读这本书时,请先下载中华电子佛典(CBETA),然后逐段查出真观老师所引的经教,看看引用的文字是否正确?有没有断章取义?再检查:书中所描述事实,是否与你的经验相符?书中所做的推理,是否符合逻辑?这样子等于在读书的时候同时做观行,你只要依据上述的方法读到第五章〈声闻法的实证〉和第六章〈因缘法的实证〉,若没有重大的误会,就会分别证得声闻见道与缘觉见道。这个时候,你可以阅读真观老师的豆瓣日记〈劝发普贤行愿〉,发起普贤行愿,以求大乘见道。


《实证佛教导论》第七章〈大乘法的实证〉讲得很清楚,只是没把第八识具体的作用写出来,因为这是参究上的秘密,世尊不允许任何人将它泄露出来。当你读完第七章之后,对大乘见道位的法义已有充分的认识,这个时候,建议你阅读真观老师豆瓣日记〈心经所说的解脱与成佛方法〉与〈大乘起信论导读〉,融会大乘法的知见,修习观照般若,发起修所成慧,成就轻安的定境。最后阅读《禅宗的开悟与传承》,了解禅宗开悟的原理,找一个禅宗的机锋,做为你参究对象,直到破参为止。如果你能这样做,绝对不会落入盲修瞎练的陷阱。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1.:初学佛法者应该怎么学佛?


   一般人对
佛教的理解很表相:吃素、出家等等;对成佛的观念也不清楚。事实上,学佛是发现真相解脱烦恼的过程。对於您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最重要的仍然是认识真相。(您可参考「禪宗的开悟与传承读书会纪录」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6367206/。)
  因此,吃素还有受戒,对您来说并不急迫。
更重要的是,以快乐的心情,发现真相、解脱烦恼。还有,您应该照顾眷属,解除他们的疑虑。告诉他们:您学的是大乘法,大乘法必须在履行世俗的责任义务当中去成就,即使将来成佛,也会不断地帮助有缘的人,包括现在世的亲友。断掉执著的人,不会不理会别人的痛苦和烦恼,反而会发起大悲,广度众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3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3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2.:“实证佛教”强调现量重于正教量,是否会出现过失,导致有些人慢心增长,以为凡是自己不能实证者就应该怀疑,也使得初学者无法开始修行?

答:《论语》说:“智者不惑。”反过来说,只要没有智慧,一定会有疑惑。也就是说,对于没有亲证的命题有所怀疑,是一切人都会有的,只有实证才能把疑惑去除掉,所以我们强调现量重于正教量。现量重于正教量,其实就是“依智不依识”的原则,这并不是我们的创见,而是沿袭佛陀和弥勒菩萨的主张。《瑜伽师地论》说:“世尊说依,略有四种……四、智是依,非识。……因闻为极补特伽罗差别故,建立第四。”因为有些人会把听闻来的佛法,当成究竟的认识,所以建立“依智不依识”这个原则。

   《瑜伽师地论》说:诸菩萨如实了知闇说、大说,如实知已,以理为依,不由耆长众所知识补特伽罗,若佛、若僧所说法故即便信受,是故不依补特伽罗。如是菩萨以理为依,补特伽罗非所依故。
   耆长,就是长老。补特伽罗,是有情的意思,有时翻译为“人”。众所知识补特伽罗,就是大家都公认有权威的有情。“若佛、若僧”是《瑜伽师地论》的原文,前面的耆长众所知识补特伽罗是原则性的宣示,“若佛、若僧”则是具体的例子,也就是说,依法不依人的原则,包括佛陀和证果的圣贤。如实知,就是现量。佛、菩萨、阿罗汉等人所说,即是正教量,也就是说,现量的效力高于正教量。
   佛教的三皈依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和僧都是补特伽罗(有情),法则是事实真相。佛与僧所以值得众生皈依,是因为他们皈依法,有所说法皆顺于事实真相。要是有人说的法,竟然违背事实真相,你千万不要傻傻地接受,即使他们示现的是佛菩萨的身相。所以,三皈依当中,皈依法重于皈依佛与皈依僧,即使有善知识的教授,我们还是不能全盘接受,一定要与事实做比对,比对无误即是现量,现量才是可以依靠的。
   法有两个意义,一个是佛陀或圣弟子所说的教法,一个是事实真相。三皈依的“法”,是指事实真相,而不是佛陀或圣弟子所说的教法。有的人把这两个意义混淆了,就会主张“如果没有佛陀,就没有法”。但是,《杂阿含经》分明说: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来自觉此法,成等正觉,为诸众生分别演说,开发显示。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296说得更明白: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诸法常无变易,法性、法界、法定、法住。一切如来等觉现观,既自等觉、自现观已,为诸有情宣说开示、分别显了,令同悟入,离诸妄想分别颠倒。
   也就是说,佛陀自觉到有事实真相的存在,所以能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然后为众生开演语言文字的法教。
   《瑜伽师地论》说:依三法,依止自义,名住归依;依止他义,名住洲渚。何者为三?一、依内如理作意为先,法随法行;二、依佛听闻所说正法;三、依亲近正法内善士,不依亲近余正法外一切外道诸不善士。
   这里讲的三皈依,把法放在佛与僧前面。这个排列很有道理,因为依照“依法不依人”的原则,如果佛陀或者圣弟子所说的法与事实真相不符,应该依止事实真相。既然这样,皈依法当然要先于佛与僧。
   “依法不依人”并不是否定善知识的重要,只是强调事实真相的重要性超过善知识。“依智不依识”也不是否定正教量的重要,而是强调现量的重要性超过正教量。
   现量要求的证据强度是百分之百或几乎百分之百,在个人的知识领域里面,现量的比重一向偏低,懂得三量差别的人,一定会知道:我们没办法只依靠现量,一定要参考比量和正教量才能生活。例如,食物未入口以前,我们只能观察外形和气味判断是否安全卫生,这属于比量;如果是加工食品,可以参考产品说明,这个接近于正教量。(比量和正教量不一定可靠,所以还是可能吃到不安全、不卫生的食品。)同样的道理,未成佛以前,一定会有某些法未能亲证,所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必须参考正教量,才能得到现量。(正教量没有办法消灭无明,所以不可依靠,只能参考。)所以,强调现量的重要,只是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不会导致慢心的增长。
   《佛藏经》说:乃至于法少许得者,皆与佛诤,与佛诤者皆入邪道,非我弟子。若非我弟子,即与涅槃共诤,与佛共诤,与法共诤,与僧共诤。
   这里的“法”是指三界中的现象,“于法少许得”是把现象当成实有。凡夫一定会“于法少许得”而违远涅槃,只有见道位以上的实证者,才能缘于胜义谛,渐次远离法相的遍计执。佛陀这么讲,等于是在说:不管是多么虔诚的佛教徒,只要没有见道位以上的实证,一定会跟佛陀唱反调。所以,未见道的人不管怎么强调信心,用各种理由说服自己要全盘接受佛经的说法,实际上不会真的接受佛法的核心义理,但是他却不知道自己“与佛共诤”,反而沾沾自喜地自认为虔诚,并且批评别人对未证佛法的合理怀疑。
合理的怀疑,禅门称之为疑情,疑情越强,越有可能悟道,悟后的功德受用也越强,所以禅门流传一句话:“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如果随便拿一句经教安慰自己,消除自己的疑惑,就没有办法悟道,禅门称之为“依他作解,塞自悟门”。
现在有些道场和弘法人,过度强调信心,甚至要求信徒对依止的师父和前代祖师的说法必须无保留地完全信受。这种作法,在末法时代流弊特别严重。有太多自称开悟的人,其实是增上慢或大妄语人,大家若是不加拣择便盲目信仰,很容易落入外道法而不自知,甚至为神棍所欺骗而丧财失身。
   大部分的人因为思辨能力不足,必须依赖善知识才能够修行,这样的人称之为信行人,他们学佛是从信而入。信行人的思辨能力会渐次增强,终于能自行抉择法义,成为法行人。法行人能够迅速增长慧学,信行人是望尘莫及的。
   另有一种人理性特别发达,适合从理而入。这些人生性不愿意盲从,不容易接受正教量的权威,所以要用理证(现量和比量)来说服他。这种人在宗教团体当中比较少,但是在学术界却很多。他们虽然不是佛教徒,却是天生的法行人,形式上虽然没有皈依佛、皈依僧,却能服膺理性,符合“皈依法”的实质要件,所以很容易契入佛法。他们一旦契入佛法,智慧和解脱功德受用,远远强过信行人。“实证佛教”对于这类根器的人会特别地相应。
   证初果需要的是理性,而不是信心。《阿含经》记载,有些外道原本不相信佛教,但是与佛陀或圣弟子进行理性的讨论之后,证得初果。理性的人,会摒除个人的好恶,客观地探求真相,所以能够证果。盲目崇拜的人,因为不乐意做理性的思辨,所以很难证果。

   综上所述,“实证佛教”强调“依法不依人”和“依智不依识”,完全符合经教,不但没有过失,而且有其必要性。这是古来真参实悟者所共同强调的,今人欲真参实悟,也应该如此。悟前如此,悟后学习百法明门、唯识种智更要如此,因为悟后的法义非常深细,经典写得很简略,即使有善知识亲自教导,也没有办法用语言文字讲到你完全听懂,所以大部分都要靠自己去现观、思惟与整理。悟后还不肯好好学习因明学,不严格依循四依三量,慧学的增上会很缓慢。
   不管你是天生的法行人,或者是即将转变为法行的信行人,“实证佛教”都是很契机的。暂时与“实证佛教”不契机的,是思辨能力不足的初学者,他们可以从信而入,强调信心的道场已经很多,他们自然会有入门的机缘,等他们渐次具足思辨能力,最后还是进入实证佛教之门。(“实证佛教”是指符合四依三量的佛法,并不限于“实证佛教研究中心”所说的佛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问:学习实证佛教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最重要的是理性的态度和慈悲的胸怀。
   理性的态度主要是四依、三量,这比所学是否正确更加重要。因为,你只要有理性的态度,即使所学的法是错误的,迟早你会发现错误而改学正法。要是一个人所学的是正法,可是他没有理性的态度,只会盲目崇拜,这样还是没有办法证果。

   慈悲的胸怀,就是要以利他为最终的目标,而不是藉由各种假名(包括破邪显正、维护道统等等)经营自己的贪嗔痴。佛教界一直有人“言极高缈,行极卑劣”,对于这些人讲这个,似乎是对牛弹琴。不过,还是要提醒大家,《华严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众生是我们救度的对象,不要因为他们造恶,或者有邪见,就看不起他、辱骂他,甚至用不正当的手段对付他。如果这么做,就是忘失菩提心。菩提心有两种,未见道者的世俗菩提心,是利他的心。已见道者的胜义菩提心,是悲智双运,不会着在凡夫与圣贤,也不会着在正法与邪法的法相上。自以为是“圣贤”而辱骂“凡夫”,或者自以为是“菩萨”而用不正当的手段对付“邪魔外道”,都是菩萨的魔业。菩萨而有魔业,只是假名菩萨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7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3. 问:学习实证佛教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最重要的是理性的态度和慈悲的胸怀。
   理性的态度主要是四依、三量,这比所学是否正确更加重要。因为,你只要有理性的态度,即使所学的法是错误的,迟早你会发现错误而改学正法。要是一个人所学的是正法,可是他没有理性的态度,只会盲目崇拜,这样还是没有办法证果。

   慈悲的胸怀,就是要以利他为最终的目标,而不是藉由各种假名(包括破邪显正、维护道统等等)经营自己的贪嗔痴。佛教界一直有人“言极高缈,行极卑劣”,对于这些人讲这个,似乎是对牛弹琴。不过,还是要提醒大家,《华严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众生是我们救度的对象,不要因为他们造恶,或者有邪见,就看不起他、辱骂他,甚至用不正当的手段对付他。如果这么做,就是忘失菩提心。菩提心有两种,未见道者的世俗菩提心,是利他的心。已见道者的胜义菩提心,是悲智双运,不会着在凡夫与圣贤,也不会着在正法与邪法的法相上。自以为是“圣贤”而辱骂“凡夫”,或者自以为是“菩萨”而用不正当的手段对付“邪魔外道”,都是菩萨的魔业。菩萨而有魔业,只是假名菩萨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蕴无常、苦、空、非我

4. 问题
今日来信,请教我最近在思考的三个问题,还望指点解惑:
第一:关于修忍辱。每当我的正当利益受到侵害时,又想到了忍辱,我经常感觉很憋屈。比如:坐出租车被收高价、不经过我同意就中途上其他乘客等情况。前段时间学修忍辱知道这个“忍”不是一味忍受忍耐,而是应该“慈悲、包容、大爱”,但一味的对其“大爱包容”岂不是纵容其恶行吗?
第二:圣者是否给人感觉不太通人情?若达到把世间一切都看作是梦幻,是否会变得很冷漠?对任何事情、任何人都一视同仁,都不抱任何的感情色彩,不着相、不留恋、不热诚,对待一切都是那样的“了了分明,平淡视之”。
第三:如何“观照”?既然“五蕴皆空”,都是幻法,我怎么能依赖“眼耳鼻舌身意”这些感觉器官去观照去发现世间的真相呢?岂不是在盲人摸象吗?如何去观照?用眼睛吗?看到的未必就是真相呀。用全部的感知系统再加上意识的思维分辨吗?但其前提条件──感觉系统就不可靠不可信呀!

回答
    出租车不法营业的情形,确实会让人觉得很委曲。遇到这种事,您心里生气是难免的,乃至有学位的人,也没有办法不挂怀,因为他们还没有断掉俱生我见,会觉得“五阴是我”。修行人可以不跟人计较,但是自己的合法权益被人侵犯时,仍然可以行使自己的权益。大乘法是在世俗生活当中按照次第去成就,新学菩萨只要随顺世间善法就行了,不用做得太过头,免得心里不痛快。等到智慧力逐渐增强,自然能够不起瞋恨,种种难行苦行,皆能渐次做到,而不觉得勉强。

   出世间圣贤对世间的态度,确实与一般人不同,所以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有些冷淡。这是发现真相之后的结果,并不是故意这样子。现在您会觉得难以理解,但是等您趋近这种心境之后,自然会觉得,以前对于境界法认真、着相的态度,正是招惹烦恼的原因。世间离不开苦,即使没有苦苦、坏苦,也会有行苦,行苦一向附属于蕴处界而存在。您活在苦中,认真、着相会让您更苦,如实知见世间无常,如同梦幻,就会超越诸苦。

    观行,或者观照,离不开相、名、分别,所以都是世俗谛。世俗谛的观行,必须依照世间智者共同认可的方法原则去思惟和观察,这一定要运用您的感觉系统。但是感觉系统会欺骗人,所以必须严格依循四依、三量,抉择您观察到的法相。等到您发现世界的核心真相,您就可以同时住在胜义谛的不分别与世俗谛的分别,不受感觉系统的欺骗,这是于相而离相的境界。



5.
问题:

1.关于集结佛经的问题。每一部佛经,最开始都交代了时间、地点、参加法会的人员等情况。“如是我闻”是由阿难讲述出来。我的问题是这样的:集结佛经,是在佛陀灭度一百年之后才开始召集弟子们集结的。为什么那个时候“阿难”都还在人世呢?一百多岁了啊。有的佛经的集结还不止一百年后,可能是在两百年后集结的。为什么那个时候“阿难”都还在人世呢?是后代弟子借用了“阿难”的名呢,还是真的他一直都活到了那个时候呢?

  2.关于消灾的问题。经上说,念一句佛号可以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读《地藏经》又可以消除多少多少的业障、念一句《金刚经》里的“偈”又可以消除多少多少的业障。。。我就是还想不太明白是为什么?三界有为法,都是有因果法则的。自己造下的业,只能自己了结。难道别人可以帮忙了结吗?不用受报?

回复:  
  
     1.佛陀去世之后,佛弟子就开始结集佛经,当时是以口诵的方式确定经典的内容,但是很久之后才写成经典,这中间是用背诵的方式流传下来的。
  2.佛经所说的消业方法,可能是指向未来消业,也就是说,如果不忏悔的话,未来还会不断生起恶业。若以未来所消掉的恶业来看,数量是狠惊人的。过去的恶业,则会重罪轻受,可以免掉三恶道的苦,但是会在人天受「现法苦果之报」。对于个别的有情,要是您有亏欠,这种“民事责任”不会因为忏悔便得到免除,还是必须一一偿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最近修行的一点感悟
       这段时间在学习善知识吕真观老师所著的《实证佛教入门》,这应该是第三次学习该书。这个《实证佛教入门》是吕老师针对他公开出版的《实证佛教导论》部分重点内容作补充的解释书,写很好。特别是昨天学到“因缘法”这一章。才终于算是把“因缘法”这个所谓缘觉乘的法门算是领悟到了一点“入门”要领,以前看了五遍《实证佛教导论》,每次看到因缘法的时候,都感觉比较吃力,或者说是看得比较马虎。现在才觉得看五遍根本不算多,还应该多多学习,现在才发现原来所谓的“因缘法”不只是缘觉乘那么简单的事情,而是可以通达大乘,成就佛果的智慧。感觉这个《实证佛教导论》可以说是字字珠玑,没有多余一个字,每个字都用得那么的精准,赞叹吕老师的功力!
      佛经,的确不好懂,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地方出现竟然会有不同的含义。这一点,可以说是把从古至今的修行人都难住了,让他们无法正确理解经义。所以,善知识的指引是多么多么的重要呀。我想起了《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一句话:“菩提妙果不难成,真善知识实难遇;一切菩萨修胜道,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正法为第二,如理思量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
     就拿一个“空”字和一个“识”字来说吧。
      “空”,在小乘《阿含经》里面经常出现的一句话是“五蕴无常、苦、空、非我” ,这里的“空”是指白费功夫,一场空。因为五蕴都是无常的、暂时现起的,所以你再怎么努力想让五蕴保持到永恒不坏不变异不灭。到头来,还是一场空,白费功夫。
      “空”,在大乘《心经》里面的一句著名的话是“五蕴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里的“空”不是指虚无缥缈的的那个空,而是指第八识自性清净心,也就是指的常住不坏永恒不灭法。和上面那个无常法刚好相反,同样一个“空”字。
     “识”,在小乘《缘起经》讲十二因缘法的时候讲到:“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里十二缘起的第三支“识”是指的六识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识身是生灭法,也就是无常法。
   “识”,在大乘《大般涅槃经》讲十二因缘法的时候讲到:“十二因缘一切众生等共有之,亦内亦外。何等十二?过去烦恼名为“无明”,过去业者则名为“行”。现在世中,初始受胎,是名为“识”。入胎五分,四根未具,名为“名”。”这里面定义的“识”,是“初始受胎,是名为识”,所以这是指入胎识,与《缘起经》所定义的六识身不同。
   “识”,在同一部佛经同时出现,上下段落竟然所指含义不同的情况:
     《杂阿含经‧二八七经》(《杂阿含经》卷12 ):“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我时作是念:「何法无故则老死无?何法灭故老死灭?」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广说。我复作是思惟:「何法无故行无?何法灭故行灭?」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无明无故行无,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处灭,六入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

     上面经文第一段“齐识而还,不能过彼”里面的“识”,是在说十因缘法的“识”支(第八识)。第八识是根本识,三界万法的总源头,名色由此识出生,因此追溯到第八识时,不可能再往前追溯,所以才说是「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而第二段“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里面的“识”,是在说十二因缘法中的识支,是指六识身,也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六识身的炽盛不已,必然导致轮回

     以上只是一点感悟,其目的是希望正法因缘成熟之人,能够去亲近善知识 ——吕真观。佛法的传播目前已经进入了末法时期,末法时期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佛法的核心义理已经被大多数人严重曲解了,造成大部分人一辈子辛苦修行无法证果,这个都是末法众生业力造成的果报。虽然是末法时期,但是,正法毕竟还没有完全灭尽,世间还有正法在小范围传播,一些发心度众生的菩萨还会源源不断的投生到娑婆世界来弘法,希望大家不要错过这个最后的正法因缘。
     有关善知识吕真观的简介和联系方式,请点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byf4.html

                                                                                                         智平 2014.1.29
............................... 欢迎大家常进我的空间看看里面的佛法日志:http://user.qzone.qq.com/372037220/2
欢迎转载。末法时期邪说众多,欢迎大家加入我管理的佛学群熏习正法。正法佛学群:75649039
我的新浪博客日志 http://blog.sina.com.cn/u/2088630361推荐免费订阅《实证佛教通讯》电子杂志方法:向教务组发电邮:[email protected] 订阅既可,另外,也可以在SkyDrive网上免费下载。下载地址:http://sdrv.ms/KJq7XJ(目前已经出了1-9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6.
问题:
我目前既在学唯识佛理,也在修行净土念佛法门。为了进一步掌握法义,您能否给我讲解下关于净土法门的一些认识和看法。阿弥陀佛。

回答:
  念佛是很稳当的法门,具足信愿行便可往生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之后,弥陀世尊自然会為您安排增上的课程。但是修净土的人,最好远离法义的论争,免得不小心毁谤正法。事实上,所有的佛教徒都应该远离法义的论争,除非他已经见道一段期间,有根本智,也有部分的差别智。因為毁谤正法的果报太可怕。



7.
问题:
关于时间的问题,目前属于劫浊中的减劫时期,为什么'古人七十老来稀"呢,而现代社会科技发达了,人们寿命反而提高了呢?特别是原始人的寿命是很短暂的,这与“减劫”说法是否矛盾?或者是说的另外的时空吗?

回答:
增劫和减劫是从最高寿命去看。古代虽然医药不发达,但是食物、饮水皆天然无毒,所以总有些人可以活到百岁以上。现代的医药发达,使得平均寿命提高,但要活到百岁比古代困难。另外,也可以从现代人比较早熟,而判断现在是减劫。有些小学生,就长得跟大人一样。以后人寿越来越短,甚至出生半年就结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4 15:27 , Processed in 0.145507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