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929|回复: 1

[其它] 佛祖究竟讲了些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21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祖究竟讲了些什么
                                    ——我的佛教观
从二OO六年秋天至二OO八年的夏天,我一共讲了《从心经说起》、《人人能懂金刚经》、《也能懂圆觉经》和《维摩诘经略说》这四部佛教大乘经典。那么佛祖究竟讲了些什么呢?让我们来做个总结吧。在做总结之前,大家先一起来听一则佛教故事。这个故事的题目为《爱子死蛇》,出自《佛说五无返复经》,全文如下:
婆罗门教士某,热心访道,一路听得人家传言,舍卫国人多慈多孝,多明经达道,为诸国人民所弗及,便不远千里,一路问讯,走进了舍卫国国境,过田野间,见父子二人耕地,犁头击破蛇穴,毒蛇愤然从破穴口出,啮农人子,老农不去营救,耕地如故,一往返间,农人子已中毒而死。老农见子死,也并不伤痛,比之路人还不如。修士很觉诧异,便问老农,此儿系谁家子,老农答言,是我的亲生儿。修士道,既是亲生子,为何不痛哭,依旧耕地,如无其事?老农答言:物有成败日,人有生死时,善人得好报,恶人有怨对。愁忧啼哭,甚至废弃饮食,究竟於死者有何裨益呢?我家住城东,足下进城,烦传语我家,说我子已死,无须送两人的午饭来了。
修士自念此人无回转心,儿死在地,既不痛哭,反欲索食,不慈已极,便向城东行,至农人家,见死儿母,传警报说,你爱子不幸被毒蛇咬死了,儿父嘱我传口言,说今日只消送一人用的午饭去。何故没有分毫的悲念?儿母对修士譬解道:儿如过客,暂时来相见,来时固不拒,去时亦无恋,来去两无心,此中有时限,悲哀何太痴,敢为客进谏。修士知儿母也无回转心,便转身告诉死者的姊道,小姊的胞弟已经不幸死了。为何不涕哭?姊向修士进喻言道:兄弟与姊妹,投生在一家,譬如彼樵汉,入山伐木柴,暂用绳束缚,安置在水涯,风劲吹绳断,随流逐落花,彼此难相顾,何用空悲嗟。修士知其姊也无回转心,更对死者的新婚妇说道,卿夫已死,卿头上的一方青天崩却了。为何不悲啼?妇对修士某也设譬道:我等夫与妇,会集仅须臾,缘熟暂作合,缘尽便相离,譬彼林中鸟,晚来共枝栖,向明分路去,南北各高飞,寿缘有定限,去矣复何疑。修士知其妇也无回转心。更对他家的老奴说道,你的小主人没造化死了,你为何不痛哭?老奴也晓喻修士道:主人如大牛,家奴如小犊,奴从主人食,如犊依牛活,大牛遭难时,小犊苦无策,人寿本无常,恋苦有何益?修士一腔热血,听得这许多冷言冷语。正如淋头浇着了几盆冷水,一时间心神恍惚,头目昏眩,几乎不辨东西。澄了一回神,方自言自语道,我慕名访道,来到此国,岂知一进国境,未遇一个可意人,偏偏遇着这五个硬肚肠无回转心的无血性人,真个是大失所望了。
修士又一路问讯,走到祗洹精舍释迦如来前,诉说途中所遇的五个人,逆伦背理,这些人所持的主张,究竟对不对,要请如来金口下一个判决。如来赞美那五人道,他们都深明大道,都能乐天知命,晓得诸行无常,不论富贵贫贱愚贤不肖,都有这脱化的一天。断乎非忧悉悲痛所能挽回,况且死了死了,并非真了,无量劫来,流转生死,躯壳抛弃,神灵常住,忽死忽生。舍身入身,出入六道,如车转轮,脱胎换骨,无有休息,背死向生,不出七七,馀福馀殃,自栽自食,业重众生,沉沦长劫,修十善业,致人天福,享尽仍堕,无地歇足,滔滔皆是,逐妄在迷,或缚或解,尽在心相,性海不波,方得出离,如彼五人,其殆庶几,修士听得如来一番恳切的指点,心开意解,赞美感谢,说道,我闻佛说,如病得愈,如渴得饮,如盲得视,如出暗室,得见天日,稽道作礼,欢喜回国。
不知道大家读了这篇佛教故事会有什么样的感想?我想会是有不少人大骂这一家子猪狗不如等等等等,对于如来佛祖,也恨不得打倒在地,然后再狠狠地踩上几脚,我劝大家先不要太激动,我们先搞清楚如来佛祖为什么会这样做,这样说以后,再做决定也不迟。任何理性的人应该相信自己也会有不足的一面,应该相信自己也会因为无知而犯错误,因此,应该允许他人充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做到尽量少犯错误,努力改进自己。
佛祖认为,这个世界的本质是空,之所谓五蕴皆空,也就是色受想行识的本质是空,什么是空呢?空不是有,也不是无,空是对时间和空间进行无限分割后有无共存的层面,这个层面的状态是动态。空是万事万物所共有的属性,是一切的根本。反过来,万事万物都有空性,因此大家要理解“相载空出”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或者说只有通过对相的观察才能了解到这空性的存在。任何是物都有成住坏空的过程,也就是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过程,其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其本质是空。所以佛祖讲“汝今即时亦生亦老亦灭”也就是说任何事物无时不刻都在发生变化。因此世事无常,如《维摩诘经》所说:“没者为虚诳法坏败之相,生者为虚诳之法相续之相。”其实一切只是骗骗你的,没掉的东西,是因为没法子骗下去了,而新生出来的东西是又接着来骗你。因此,“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祗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化,乱起乱灭,不即不离,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从古往今来,所有的一切就像性空之花,乱起乱灭,无所谓即或离,这才知道,一切众生本来都具有佛性(空性),生死涅槃,犹如昨日之梦。
再接下来,“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无故,无取证者。”所以,在实相中,确实是什么没有菩萨和众生的分别,为什么呢?因为菩萨和众生其实都是幻化。幻化本来是虚无缥渺的东西,因此不存在什么取证的人。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佛祖为什么在《金刚经》中说道:“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有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因为众生如幻呀!所以佛祖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大家要知道“相载空出”的道理,看到相但看透相,不着相,从而了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才能达到大彻大悟的佛境界。
我们再来看:“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未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灭尽,不入断灭。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未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这是在《圆觉经》中佛祖对普贤菩萨所说的,在这里我不详讲了。
说了这么多,我想刚才听了佛教故事很生气的人应该气消下去了一点吧。其实佛祖对于他们为什么会生气也有加以分析。我们来看:“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寿命,认识颠倒,实为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幻体重执虚妄,贰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还有:“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如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就是处在无明的状态,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情呀!前面生气的人是由于着相执妄,便生憎爱二境。如果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就是大彻大悟的话,那该是多么好的事情呀!佛祖也就没有必要花这么多的时间去说法。所以有时候我在想,其实所在的问题对于佛祖来说都不是问题,但要让众生明白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这却成为佛祖所要解决的大难题。
前面讲到了,佛祖说:“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有众生得灭度者。”那么换一种角度来说,如是抛弃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有众生可抛弃。或许骑着牛一走了之是最高境界。可是佛祖不忍心这样做,因为他还是爱着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虽然实无有众生可爱。爱之愈深,责之愈切,因切成病,所以菩萨、佛祖也是挺可怜的。《维摩诘经》中维摩诘居士对菩萨提出要求:“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可是面对着芸芸无明众生,想要全部普度到彼岸也不见件容易的事呀。当佛祖和菩萨们看着众生们“未明而逝”,心里会是怎样的滋味呢?我想“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无”的佛祖和菩萨们必定会有沉重的失败感,也会深深地自责。所以佛祖从开悟后就不停地去讲法。《世说新语》中有一句话:“庾公尝入佛图,见卧佛,曰:‘此子疲于津梁。’于时以为名言。”佛祖因为普渡众生而终于累倒了。可见佛祖也是个工作狂。
对于佛祖究竟讲什么,我基本上也讲完了。那么我们怎么看待这些观念呢?我认为佛祖也已提出正确的态度,那就是:“不尽有相,不住无相,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不要老是否觉得,我已大彻大悟了,原来一切都幻化,我什么都无所谓,这样也不对。有些东西你也要有所谓。知道最终是不可得,但也要有所谓,就像佛祖知道自己说法是白说,犹如幻师对幻人所说,但是他还要说,但在说的时候又不要太在意这些东西,也要知道其实这一切最终都是幻化。
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就是不要老觉得什么事情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反正最终不可得。虽然其本质都是空,但有些事我们还是要去做,有些人认为读了佛经会让人变得消极,其实佛经无所谓消极,也无所谓积极,它只是把这个世界的本质揭示给大家看,从而让大家从各种烦恼中解脱出来,而不少人读了佛经后总是认为只有停留在无相,无为才是正确的。而说一提相,那就是着相,还要修炼。我认为这是不对的,正确的应该是:“不尽有相,不住无相,不尽有为,不住无为。”而佛祖全身心地投入普渡众生的工作中,也充分说明了他也持着:“不尽有相,不住无相,不尽有为,不住无为”的这种观点。
所以,我认为佛祖是伟大的,是世人应该尊敬的,是值得顶礼膜拜的,并不是去乞求什么福德,或保佑什么,而是敬佩得五体投地。
接下来谈一谈其他一些问题,首先是关于出家在家的问题。我认为修禅悟道,不一定要出家,一切皆有佛性,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可以去悟,去想。没有必要太在乎一些形式。其次是关于极乐世界的事情,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其实维摩语的妙善世界也很好呀。我想,很想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一定没有认真读过佛经,要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幻,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我想,无论极乐也好,妙善也好,只是大彻大悟后的一种心态吧。第三,关于佛教对中国的发展的影响,这方面要细讲的话,可以写一本书。简单地说我认为消极方面多一些,而统治阶级也总是取其所需。如能忍自安,来生福报之类的,大乘佛教较难理解,所以小乘佛教会流行一些。因此也使大家对佛教产生种种的误解。这也是一种悲哀的事情。
关于佛教方面,我就谈到这儿吧。谢谢大家!
吴小潭于湛蓝居
2008年6月5日
发表于 2013-8-21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7 02:36 , Processed in 0.288157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