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93|回复: 0

[佛经佛典] 清净道论导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3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台湾现今的修行风气极其昌盛,海外的华语系教区也有繁荣的景象。今日华人英姿勃发,正以豪爽有力的姿态活跃在世界的舞台上。


修行方法五花八门,有够热闹,这就是台湾创新的生命力。有依古不依今的,有古说今唱的,有的自创品牌,有的自创宗派,有的制造新佛,还有超越佛陀的。


读者享受自由选择,但也面临选择的迷惑,特别是宗教乱像不断,也让空虚的人们犹豫不前。


禅修,活现了生命的自在,多么迷人,但又那么令人不解。朋友们,尝尝真理的滋味吧。


《清净道论》是古今中外共认的禅修宝典,佛法的百科全书。作者的原意就是为了铺陈清净的生活之道,破除真理的迷障,在渐次升进的历程指引修行。


它以戒、定、慧三学总摄一切佛法,也以三学的阶梯带领修行,指明各环节的关卡,破除各环节的障碍。


‘来!看看法’,来验证一下‘清净道’,实践看看。特别是今日台湾的佛教已成华语系佛教的心脏,试试原味的佛法吧。


《清净道论》的作者觉音尊者,约五世纪人,遍注经律论,奠定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方向与内容。


《清净道论》就是他批注巴利三藏的核心,最生动、体系的杰作。学习《清净道论》就可以通达佛法,清楚禅修的各种技巧,


确认持戒、修止、修观的分际与升进,可以破除修习止观禅的障碍。既可选定适合自己个性的修行法门,也懂得如何选择、亲近禅师,它也可以当作禅师的教学手册。


禅修,而没有受用《清净道论》之类的修行教导,真是可惜。本书的写作原则,力求简明清晰。不涉入该论百科全书式的征引、讨论。


以明确的纲骨,带领血肉,方便大家品尝精髓。为易于通览阅读,尽可能不放入任何外文,不另作注,适度地作现代诠释。


对于古今的禅修法门,也在相关脉胳厘清其分际。《清净道论》已有叶均的中译本,嘉惠中文世界,本书也有引用。


但译文质朴,加以《清净道论》本文的叙述繁杂,非常不易读。我们就分层次,以论题的方式,逐项解释,并编号依序说明。


请读者循线贯穿,慢慢地延路拾宝。有些段落若觉陌生,可以先略过。体认戒学与定学的要义之后,就可进入‘修定的注意事项’。


撰写本书,再次体认佛法的尊贵与超越。怀着修智慧波罗蜜的喜悦,引介本论与国人分享,愿以此书与广大华人分享殊胜的佛法。


导读序论:《清净道论》全书是为了回答下面的问题:“内结与外结,人被结绑住,瞿昙我问汝,谁当解此结?”


‘结’是贪爱的意思,绑住人们的东西。爱有物质方向和内心方面,六根引发的烦恼都是结。结犹如苦行者纠缠的头发,很难打开。所以,如何打开生死轮回的网结呢?


全书的回答可以表达如下:“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住戒是戒学,修心是定学,修慧是慧学,这三学就是本论的全部内容。


本论名为《清净道》,就是导至涅盘的道路。‘清净’是已净化垢秽的涅盘,‘道’是到达涅盘的方便,本论就是以戒、定、慧三学来导引清净道。


三学可以从九个不同角度解释:三增上学,戒是增上戒学,定是增上心学,慧是增上慧学。


三种善教,戒是阐明初善,定是阐明中善,慧是阐明究竟善。


成就究竟解脱的原因,戒是三明的原因,定是六神通的原因,慧是四无碍解的原因。


避二边而行中道,戒是避免欲乐的极端行为,定是避免自我折磨的极端行为,慧是中道正行。




超越三界的方法,戒是超越恶趣的方法,定是超越欲界的方法,慧是超越一切轮回的方法。


三种断烦恼的层次,戒是以各种善来对治各种烦恼,定是镇伏压住烦恼,慧是断尽烦恼。


三种对治的方法,戒是诸惑违犯的对治,定是缠的对治,慧是随眠的对治。


三种杂染的净化,戒是恶行杂染的净化,定是爱杂染的净化,慧是恶见杂染的净化。


得到圣果的原因,戒是初果、二果的原因,定是三果的原因,慧是四果阿罗汉的原因。只有初果、二果的人圆满戒,三果的人才圆满定,证阿罗汉称为慧圆满。


《清净道论》全书的结构,可以三学或七清净来划分。依三学分为三个部分,戒学、定学、慧学。论中以树为喻,解释整体‘清净道’。


戒学的持戒与定学的修心,是树根。而戒又为定的基础,没有树根将没有树。慧学,须先听闻思维智慧所要了知的真理;


譬如蕴、处、界、根、谛、缘起,这犹如种树的大地,若没有大地泥土,树就会枯死。


修习智慧就是修毗婆舍那观,修毗婆舍那观就像树干;树干是透过树根,攀稳深入泥土中,在泥土中摄取养分;


修观就是清净道的骨干,它的必要对象是‘五蕴无常、苦、无我’的大地,然而,这是以戒、定为根基的。


清净道的目的地,就是证悟涅盘,犹如树的果实。总之,‘清净道’就像大树,壮健的骨干透过清净有力的根,深入大地吸取养分,成熟丰美的果实。


《清净道论》就是七种清净的七阶段。一:戒清净就是戒学,二:心清净就是定学,其余五清净就是修慧的骨干:


三、见清净,四、度疑清净,五、道非道智见清净,六、行道智见清净,七、智见清净,它们是观察五蕴的无常、苦、无我。


可见,七清净是对三学修行次第的进一步说明。前六阶段都只是世间的,第七阶段才是出世间的圣道与圣果。


本书如何安排解释《清净道论》?全论有一个纲要的序论,二十三章的正文,简洁的结论;本书也有一个序论,九章的正文,结论。


本书戒学部分,包含《清净道论》的第一、二章,在第一章中解释。定学部分,包含全论的第三章到第十三章,是本书的第二部分。


慧学部分,包含全论的第十四章到第二十三章,属于第三部分。全论的最后有结论,本书也于最后总结说明。


《清净道论导读》第一章:戒学


导论开始提到,走完清净道必须是‘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戒学教导如何住戒,是清净道最初步的根基。


《清净道论》以七个问题通说戒学。第一:什么是戒?第二:什么是戒的语义?第三:什么是戒的特相、作用、现起、近因?


第四:什么是戒的利益?第五:戒有几种?第六:什么是戒的杂染?第七:什么是戒的净化?


第一:什么是戒?(1)思戒,是遵守身业口业的戒。(2)心所戒,是遵守意业的戒。


(3)律仪戒,是别解脱戒(比丘比丘尼戒)、保护六根的律仪、智律仪、忍耐的律仪、精进的律仪。(4)不犯戒,是身口不犯戒。


第二:什么是戒的语义?戒就是戒行。分两方面来说,正持,是身、口、意业而不杂乱。确持,是建立一切善法的基础。


第三:什么是戒的特相、作用、现起、近因?戒的特相,是正持三业和确持善法。作用是摧毁恶行。现起是身、口、意业清净。近因是惭愧心,有羞耻心。


第四:什么是戒的利益?持戒会得大财富,善名远播,有尊严,命终时意识清楚不昏昧,死后投生到好地方。持戒的人,会受到大众的喜爱和尊敬!


第五:戒有几种?可分成五重解释。1:以一种解释的,就是自制、自我调整。


2:以二种解释,有七项:(1)作持是应该作的事,止持是不应该作的事。


(2)等正行,是身、口业的正行。初步的梵行,是进一步的道梵行。(3)离戒,是离杀生、偷盗等。不离戒,是其余的思等。


(4)有条件的戒,是祈求生天或清净。无条件的戒,是出世间戒。(5)暂时的戒,是一段时限内持守的戒。终身戒,是一辈子奉持的戒。


(6)有限制的戒,是为求利养、出名、亲戚赞美、身体健康、长寿而持戒,无限制的戒,是即使没有利养等还是持戒。


(7):世间戒,是会轮回的戒。出世间戒,是不再轮回的戒。


3:戒分成三种的,有五项:(1)下、中、上三等。下等,是为求生命享受而持戒。中等,是为求自己解脱而持戒。上等,是为一切众生解脱而持戒。


(2)三种增上:我增上,是为了自重而持戒。世间增上,是为了尊重世间而持戒;法增上,是为了恭敬法而持戒。


(3)执取、不执取、安息。执取戒,是以爱见而执取与持戒。不执取戒,是与圣道相应与持戒。安息戒,是与圣果相应的戒。


(4)有疑、不清净、清净。有疑,是不清楚是否违犯戒而生疑。不清净,是犯了戒而不忏悔。清净戒,是圆具不犯戒或如法忏悔所犯戒。


(5)非学非无学、学、无学。非学非无学,是世俗人的持戒。学,是与七种有学圣人相应的戒。无学,是与四果阿罗汉相应的戒。


4:戒分成四种的,有四项。(1)退、住、胜进、决择。退分是违反戒,住分是以戒自满,而不进求修禅定。


胜进分,是为求修定而持戒。决择分,是进而求解脱轮回而持戒。(2)比丘、比丘尼、未具足、居士。


比丘戒,是比丘僧应受持的戒。比丘尼戒,是比丘尼应持守的戒。未具足戒,是沙弥、沙弥尼应持守的戒。居士戒,则是在家男女持守的戒。


(3)自然、传统、超俗、宿因。自然戒,是自然而不犯戒。传统戒,是种族、地方、宗教等各自规定的戒。超俗戒,是超越一般世俗人的戒。宿因戒,是前世的习气而持戒。


(4)别解脱律仪、根律仪、活命遍净、资具依止。


别解脱律仪,是保护言行的戒,行为端正,不到易招染烦恼的处所,微细的罪过也见到怖畏;换言之,它维持出家人的水准,是以信而成就的。


根律仪,是保护六根门的戒,确保眼、耳、鼻、舌、身、意,正知外境,而不被牵引随逐。换言之,它可以遮防邪念,是以正念而成就的。


活命遍净戒,是以正当的方法,获得生活必需品的戒,它是依精进而成就的。出家人的四种生活必需品是:食、衣、住、医药。


资具依止戒,是正当使用生活必需品的戒,它是以智慧而成就的。关于这项解释,《清净道论》有深刻的阐释。


5:戒分成五种解释的,有两项。(1)有限制遍净、无限制遍净、圆满遍净、无执取遍净、安息遍净。


有限制遍净戒,是指未受具足戒者,受持有限制的戒。无限制遍净戒,是指受持一切戒。


圆满遍净戒,是指未悟道的善良之人,尽全力持的戒。无执取遍净戒,是指有学圣者持的戒。安息遍净戒,是指阿罗汉的戒。


(2)断、离、思、律仪、不犯。断,当知是杀生、偷盗等的舍断。如《无碍解道》中说:‘五戒,为杀生的舍断戒、离戒、思戒、律仪戒、不犯戒。


不与取的…邪淫的…妄语的…两舌、恶口、绮语的,贪欲的,嗔恚的,邪见的。以出离对治爱欲的,以无嗔对治嗔恚的,


以光明想对治昏沉睡眠的,以不散乱对治掉举的,以法差别对治怀疑的,以智慧对治无明的,以喜悦对治不乐的;


以初禅对治五盖的,以二禅对治寻、伺的,以三禅对治喜的,以四禅对治苦乐的;以空无边处定,对治色想、有对想、种种想的,


以识无边处定,对治空无边处想的;以无所有处定,对治识无边处想的;以非想非非想处定,对治无所有处想的。


以无常观,对治常想的。以苦观,对治乐想的。以无我观,对治我想的。以厌恶观,对治喜爱的。以离贪观,对治贪爱的。


以灭观,对治集的。以舍观,对治执取的。以尽观,对治厚聚想的。以哀观,对治行作的。以变易观,对治恒常想的。


以无相观,对治相的。以无愿观,对治愿的。以空观,对治我执的。以增上慧法观,对治取坚固执的。


以如实知见,对治痴暗执的。以过患观,对治爱着的。以抉择观,对治无抉择的。以还灭观,对治结合执的。


以须陀洹道,对治邪见及相应烦恼的。以斯陀含道,对治粗显烦恼的。以阿那含道,对治微细烦恼的。以阿罗汉道,对治一切烦恼的。


舍断戒、离戒、思戒、律仪戒、不犯戒,如是等戒,是令心至无懊悔,至喜悦,至喜、至轻安,至乐;习行,修习,多作,多习行,庄严;


具备禅定的资粮、眷属(根本因),圆满定;一向厌离,离贪,灭,寂静,神通,正觉,乃至涅槃。
  
这里的‘舍断’,除了上述的杀生、偷盗等的不发生之外,更无他法可说。以杀生等的舍断,而住于善法,为确持之义。


又不使其动摇,为正持之义,此实合于前面所说的确持、正持的戒行之义,故名为戒。
  
关于其他的四法,即杀生等的‘离’,彼等的‘律仪’,与此离及律仪两者相应的‘思’,


以及不犯杀生等的‘不犯’,都是依心的转起自性而说,彼等戒的意义已如前说,这便是舍断戒等的五种——待续
作者:护法法师、陈水渊(已出家,法名观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7 02:35 , Processed in 0.252547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