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852|回复: 1

[以戒为师] 转:默默无闻的清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9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平淡的我惭愧自己才疏学浅,心中有万种感慨却无言表达,也许是语言和文字太平庸不足以让万事万物凸显得淋漓尽致。我至今已在大悲寺住两个多月,对佛法、僧人、以及自己内在的想法有了很大的感受和改变。
                                                                        弟子:未出离的心
师父是众生的需要
感恩师父,给我机会在大悲寺长住,为寺院尽一点微薄之力,并给我一个好的工作环境——校对师父法宝资料,能时常接触师父和听闻师父的法要。其实这个工作很多人都可以做,是师父悲悯我,使我激动不已。
记得刚接触大悲寺是在零六年末,此后有时间便在鞍山居士的带领下干一些活儿。刚见到师父的时候觉得师父好慈祥,像一位慈父,逐渐地师父在我心中成为崇拜者,见到师父成为生命中最快乐的事。
当看《解脱之路》的碟片后,使我对僧团及正法住世生起极大的信心,这才是真正的僧人,穿百衲衣并严持戒律。其中“日中一食、不捉持金钱”光这两条戒律便让我顿时震撼了。现今社会还有这样的地方并以这样的方式生存,继承佛的教诲!心中感到一股清凉,一种清净,仿佛看到污烟弥漫的世界还有一块净土。原来钱并不是万能的,人生并不一定要为钱做奴隶;人生并不只是吃、喝、玩、乐,攀比着生活。
很小的时候就想什么是人生,难道来到人世间就为了结婚生子吗?逐渐在成长中烦恼也随之而来,难道人不能天天快乐,青春永驻,没有病苦,没有生死离别吗?从而通过学佛认识到:一切无常,一切事物不是永恒不变的。
师父开示中说:“我们活着一定要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想想我们为什么有烦恼、痛苦?因为我们的贪、嗔、痴的心重,这才是形成烦恼习气的因素,这些说来大家都知道,但做到彻底的放下是很难的,我们都是随顺着自己的习性在走,顺情为快乐。去掉习气,从而真正的了脱生死才是最重要的。
师父视我们每一个人如自己的子女,不管这个人的性格脾气怎样,都会根据他的习性去引导他、教导他,总是那样和蔼可亲,像慈父一样。平时寺院大事小事,师父都要亲力亲为,大到现在大殿的建设,小到手纸放在什么位置等等的事情,都需要师父亲自指点。可惜我是女身,如果自己是男身就会天天跟着师父,或为师父分担,或挽着师父走,或为师父洗脚,服侍师父。只要在师父身边做什么都行,说到这里不禁泪流而下。惭愧自己贪心重而堕落女身,只能守望。
平时看见师父我总有“一万个为什么”去问他老人家,师父每次都耐心解答。每天师父还要接待很多不同的人,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帮他们解除烦恼,增加正知正见。师父是众生的需要,我们每个人需要师父救拔,需要正法住世。记得我问师父说;“有居士想和您照相。”师父说:“还是做个默默无闻的人吧,大家要是都来照太张扬了。做到心里有就行了”。多么谦虚,朴实平淡的话语,不为扬名立声,只为弘法利生!
僧人是佛法的延续
山上的每位出家师父都跟随师父,严持戒律,并且僧像威仪。每次过斋看着师父们搭衣持钵徐徐走来,仿佛不是在世间,顿感超俗,身心异样,无法用语言表达。每位出家师父不管任何时候都在经行,“眼观卧牛之地,两手垂少摆动,下脚如踏绵云,落脚坚稳不翘”。自己深知女身,很惭愧出现在师父们的面前。因为师父们严持戒律,离女众要两米远,所以看见师父们过来总是退而远之,不敢抬头顾视,但偶尔也会禁不住看两眼。
有些师父在出家前,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环境都非常优越,从而放弃世间所谓的“富贵”和“温暖家庭”出家修道,弘法利生。可还有那么多众生为了名利、欲望拼死挣扎,不知是火海,以为吃、喝、玩、乐就是人生,白白浪费生命,甚感可惜,自己却无能为力。而师父们就是在表法,告诉众生出家修行就能脱离苦海。
虽严寒三九天,有的出家师父仍穿的很少,过完斋后不戴观音斗,很自然地在寒风中行走,看不出一丝的寒冷。我们都好佩服,我也曾学着不戴帽子,但真的很冷,没有那种定力,马上被冷所转,真是惭愧不已。
师父每年都要带着出家师父们去行脚,在编辑室工作偶尔会看到师父们行脚时发心居士拍的片子,不管在雨里、风里、烈日下、山里,都是师父们的脚印。今年虽然雨也大、风也大、高山陡峭,可师父们仍然一步一步的迈着坚定的步伐向前走着,每一个脚印都是正法的见证。师父曾说过:“就是没人走了,剩自己一个人也要走下去。”这坚定的信念,让我们更看到末法时期长行头陀,续佛慧命,使正法住世,而所行之处为众生种福田,真是众生之福。真想跟着师父在后面走,可是自己没有福报。
斋堂“奋斗”的七天
师父们行脚回来后,在元旦期间作了行脚报告,而我们编辑室的几个人被师父安排到斋堂,负责行堂。一共七天的法会时间只听到两个多小时的报告,基本时间都在斋堂干活。从早上六点多上来到晚上九点多回去,都和斋堂发心出家的居士、还有本溪来的老居士、鞍山的居士一起摘菜、洗菜、洗水果、切菜、做饼、包包子等等,忙碌四五百人的斋饭,行堂之后洗碗、洗盆、拖地等等,从而体会到斋堂那些居士每天的辛苦。
为了让下院的出家师父和新来的居士吃好,每天要换着不同的菜饭。因为自己很爱吃饼和包子,所以这次让我看到了斋堂做饼和包子的不易。
做饼时,头天晚上要和好面,第二天早上我们去的时候那些居士们已经做了一些,而且一次锅里只能烙十张饼,可想而知四五百人要做几千张饼的工程,所以大家都很紧张地忙碌着,怕时间来不及,尽管二十多个人在做,也是忙的不可开交。当过斋吃饼的时候,也许过斋时间比平时紧迫,饼并不像以前那么好吃,再也许是疲劳驱走了对食物的贪欲,到了嘴里没了味道。
同样包子做的更不容易,头一天晚上还要和面、拌馅。我们切菜切到十点多钟要回去了,可是还没有切完,而那些居士们还在继续地忙着。切菜的时候自己很没用,在得意自己切得快的时候,把手上的皮切了两块,顿时血就出来了,心想:还好皮和血没掉菜里。师父后来说:“是消业了。”我好高兴。可和我一起的小刘,当天打碎了一个暖壶,还踢倒了一桶香油,她很郁闷。过后我们还在研究什么原因,可至今还没研究出来,想想当时也是一种乐趣啊!
到了第二天早上,因为我们知道要包包子,所以早早起来,提前来到斋堂,可那些老居士已经包了一些。由于手受伤只好帮着打下手,不能包包子,几千个包子就这样按时呈上。当过斋的时候,同样也感觉不到包子的好吃味道,也许忙碌冲淡了美味。所以对一切事物的憧憬及好与坏只是妄想。师父曾开示中说:“有好就有坏跟着。”真是体会到了!通过在斋堂的辛勤工作,看到了饼和包子做的费时费力,之后再没有渴望之心了。
我们过完斋,连牙都来不及刷就回到斋堂洗碗、洗盆、拖地等等,每天如此。七天的时间,体会到了本溪那些老居士年纪大,弯腰干活儿是多么辛苦,这些年来护持寺院的虔诚之心;更感受到斋堂发心居士的不易,只有六个人,平时要准备一百多人的斋饭,可见要多么忙碌,而且他们平时都是最后才吃饭,吃饭的时间很短,因为要严持戒律,在中午之前必须吃完,有时连水果都吃不上。可平时自己偶尔还想吃这吃那的,真是惭愧。
鞍山发心干活的居士也放弃听法的机会,到斋堂帮忙。看到这些才觉得自己太渺小,每个人干活都很卖力,发的心比自己虔诚很多,并且看到大众和合的力量才是最大的。虽然我们几个人脚站得很疼,腰也酸,但都一直坚持着,大家心里都很快乐。这是通过在斋堂干活,做出一小部分的描述与体会。虽然每天如时过斋,但背后有多少人付出辛苦,还有那些来自十方的供养,使每一次的斋饭都是珍贵无比、香甜可口。同样过斋也是一堂课,言行举止无不在道上,每一件事都要大家慢慢体会,都是修道的因缘。一切唯心造啊!
《楞严经》开智慧的经
前几日有幸校对《楞严经》,所以看的很仔细,如果不是校对恐怕我是不会那么主动去看。师父曾说:“如果这辈子不看《楞严经》就白活一回,白做一回人。”可想而知《楞严经》的妙处。看完之后,后悔自己福报浅看得太晚,真是有着语言所不能表达的妙处,感动得泪流不止,感到了佛慈悯众生之心,救拔众生之心,任何时候不忘末法众生,把末法时期的种种魔事讲得极其透彻,真是《楞严经》在,正法在!有《楞严经》就会破一切魔事并披露无遮,众生就会得救!
在身边还有一些人,认为佛教是虚无飘渺的,或是疑神疑鬼的,和迷信及外道联系起来,这就是末法时期的现象,外道猖狂。有很多人打着佛的旗号欺骗信众,做着苟且之事,使那些没有正知正见的人盲从。
《楞严经》上说,末法时期会有邪师称自己是佛菩萨,这是犯大妄语,这就是魔。而现在却有很多人称自己是什么什么佛菩萨转世,让人去供养他,同时也为众生讲法,讲佛经上的理论,所以听起来很有道理,可同时又骗取很多无知信众的财产,为自己谋取利益,更重要的是不去持戒。而佛告诉弟子灭度后要“以戒为师”,就算是佛菩萨再来救度众生也不会说,如果说出来马上就圆寂,会涅槃。
还有的说自己开悟了;或说自己是第一个佛,是古佛,其他佛和众生都是他自己生的等等。多少人沉迷在其中而被骗,却毫不知情。真正是佛菩萨是不会这样说,有正知见的人都不会信,听起来真是荒谬。并且他们都是不持戒或告诉信众也不用去持戒。
现在还有很多人疑神疑鬼的,称自己身上有仙,这就是外道,其中也打着佛的旗号,这种现象屡屡皆是。现在甚至年纪很小的人就给人看病算命,那些无知的信众误以为他们可以帮自己改变人生,这是错的。他们不知道今生所受的是前世所做的,今生所做的就是来生要受的,得与失都是因缘,因果不空。我想我们很多人都接触过这样的事,也曾经执迷在里面。
常言道:“人间正道是沧桑。”何言正道?看看污浊的世间有很多人吸食本帖涉嫌刑事犯罪类广告,见者请第一时间联系管理员举报!,不管是明星还是普通人中,一部分人都有吸食的经历,并成了一种“流行”,甚至变成请客玩乐的项目,形成“身份”的象征,真是悲惨!
看过《楞严经》后,就好像好久没喝水的人终于喝到甘甜的清水,真是如饮甘露!佛有无量智慧,看到今天末法众生的痛苦,教敕各菩萨宣讲此经。时时刻刻不忘众生,佛时常忆念众生,就像母亲不忘子女,真是无量慈悲啊!此时语言、文字并不能倾其所有,只有我们自己去体会!
感恩身边的每个人
感恩师父用清凉法语甘露洗去我内心的污垢,如今不禁自问:又能为道场,为三宝,为正法住世做些什么?只有带着愧疚的心努力去改掉自己的毛病习气,尊重道场所有的人,少给师父添麻烦,要是能做到这就算不错了。可这些做起来也很费劲儿,因为习气太重,很惭愧啊!
也感恩身边所有支持鼓励我的人,他们像阳光一样温暖我冻结的思想,指引我来到正法道场,遇到真正的善知识——我的恩师。可对他们我实在歉意,没有更好的东西带给他们,他们虽然偶尔亲近师父,但做的比我虔诚很多。很庆幸无始劫来积下点善根能亲近师父,接触正法。所以我珍惜:珍惜在大悲寺的每一天,珍惜看到师父的每一刻,珍惜身边的每个道友。
感恩这里的每个居士,给我一个磨练自己的机会。他们每个人干活的时候都是勤勤恳恳,对人很谦卑、很恭敬。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凡夫,偶尔也起烦恼,也有习气,但这正是大众熏修的好处,正是磨练的好机会。“当我们看到别人有毛病的时候就是自己的毛病,对方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师父的这段开示看过好多遍,可是仍然会看到别人身上的毛病,因为做不到就是不明白,所以正是这个好机会看到了自己的毛病和习气。
居士中有好多都是护持大悲寺多年的,有的七十多岁了,跟随护持师父十多年,道心非常坚固。有个居士五十多岁了,非常能干活,一个顶三个,虽然身幼残疾,但她比任何人都能干。而且非常精进,早晚课诵经诵咒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值得我们学习。
还有看大殿的老居士,也五十多岁。看五个殿,都没有暖气,一冻就是一天,而且要里面外面忙个不停,就像一个机器人,也许这样才能驱走一点寒冷。甚至有的时候都冻哭了,五十多岁的人是真正的冻得流眼泪,手都不敢伸出来,因为有的时候干活、上香不方便带手套。真是我无法想象的冷,我想如果换做是我呢?那早就不知道什么样了,也许一天就冻跑了,更别说几年的护持,不敢想象。女寮房的厕所是旱厕,冬天冻上了很难清理,她不做遐想拿起工具刨着,清理了出去。平时经常鼓励我们青年人,并且言语亲切、直爽,所以我们都特别敬佩。
还有很多的人也默默地做着,寡言少语,这就是修行。世间的人也许有的不理解,因为他不知道生死在念念之间,他不知道生死的重要。师父开示说:“别人把吃亏当成吃亏,我们把吃亏当成占便宜,占了天下最大的一个便宜,如同捡到无量的财宝,如同穷子发了财,要有这种感激之心。”想一想自己,平时打扫卫生间,还是我们楼内的卫生间偶尔都会起烦恼, “一切是考验,看你怎么办,见面若不识,还需从头练。”
修行就是改过
直到今天才知道自己的毛病习气太多,平时在世间并不知道是毛病,还以为那是个性,真可笑。像师父开示说:“你有一块肿瘤,可能在切除肿瘤的时候有疼痛,因为你忍受不了疼痛,就把肿瘤留大了,最后终归有一天要被肿瘤所害的。所以说要忍受批评,不光是师父批评,还有其他师父批评,其他居士批评,老的批评,小的批评,甚至外来人的批评。”
我们就很难接受别人批评,如果在别人批评的时候要知道是良药,是宝贝,是机会,心里就会坦然接受,没有烦恼,就会开心!没有大智慧的圣人,没有善知识的指导,我们怎么会平衡自己的心?所以在世间得心理疾病的人特别多,各种压力带来的烦恼,因为不会平衡,没有释放,久之就成病。
在世间的时候每天不管做什么都觉得对不起师父,在寺院做不好事也觉得对不起师父,对师父的依恋胜过父母,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对每位居士的尊重和每件事依教奉行去做,不让师父费心,早日放下贪、瞋、痴,才是对师父最大的恭敬和回报!
自己在寺院的每一天都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在世间,当为拥有而开心快乐后,随之而来就是伤悲,拥有的喜悦没有持久的,其实一切只是梦幻,一切只是唯心所造!又时常问自己什么才是真实的?情感的潜移默化、物欲横流的今天,让人无法把持。“一切因缘生,一切因缘灭”,凡事都只是自己导演的一场又一场戏,何必追逐、何必留恋。也都是人的贪婪,而在得不到时就是烦恼痛苦。出家就是重生,就是获得新的生命,也许这只是我没有开始的一个梦,面对师父的谆谆教导,身边居士的鼓励与期望,剩的只有惭愧!
发表于 2013-7-10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7 04:44 , Processed in 0.248241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