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042|回复: 40

[佛教文化] 开启心灵如意宝藏 转自慈法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17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开启心灵如意宝藏
(一)
慈法法师讲于2006320
开启心灵如意宝藏,是我们共同的愿望,是从光明、喜悦和感激心智中自然坦露的一个愿望。我们的心灵就是一个法界。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触动着法界,但我们却很少去了知它。
心灵,实不属于任何人;如意,实不属于任何人;宝藏,亦实不属于任何人,只是说谁来开启罢了。所谓“开启”,并不是我们真能从内在生起个什么,或从外在得到个什么,这实际是一个关于“本具”的话题,这个话题十分清净平实。佛法就是用来开启我们心灵本具之如意宝藏的,这个如意宝一旦打开,就是无尽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本具的开启,是十分难遇难得的机遇,希望我们大家能真正尊重这个机遇。此尊重,不是他人需要,而实在是我们自身法界之缘起,实应该尊重。这个尊重,不是来自于外面,也不是来自于内在,就看我们如何取用这个如意宝了。
心、心智与心识
刚才大家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时,我体会到无尽藏,即我们的心智都在放光。为什么说“心智”呢?因为我们不用心智,就会用心识,智识二法是凡圣之别。当我们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时,通过佛陀所证不共法则的慈悲加佑,会显示出清净平等的心智,而一旦开始分别执着,心识就生出来了。
智识一心。不管我们用智,还是用识,都离不开心。这个心,实际就是我们所称之如意宝,用智,它是如意的,用识,它也是如意的,故说如意心宝是本具的、无须造作的,而众生有情所谓的苦,其实是无端造作的妄执结果!
这个心,会生出凡圣,因为心是“本具的,所以不是说谁是凡、谁是圣,而是看我们各自从心中取用什么。对于凡圣的评判,我们往往用觉者和迷者来表达。所谓圣,有佛、菩萨、独觉、声闻四大类;所谓凡,包括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四生九有之类。四圣取用的是觉,各有所悟,称为觉悟者;三界中取用的是迷,各有所执,称为迷执者。不论是觉是迷,都没有离开心,也就是说没有离开“如意”,所以说这个如意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遍于凡圣。
很多人往往羡慕圣者,而实在是不知自己的本位优势。这个本位优势是什么呢?宗下人讲的比较亲切——就路还家。我们不需要改变什么,但知凡、圣都没有离开如意的心智,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本位上就路还家了。
佛教之所以展现在世间,许多人之所以把自己的生命、把社会上种种生活娱乐都舍弃了,就是为了一个目的——真正地了解我们的人生,或者说了解生命、了解这个世间。若要了解,真是离不开这个“心”。
这个心,生十法界,不管在凡在圣,如意宝须臾未离。若识得于此,即认取此点,我们就是佛教徒了,如意宝就容易启开了,我们无须认为自己必须改变什么后才能学佛,而可以就现缘开始学佛了。何以故?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
在此,我们就离开了苦——无端造作之苦。认为要把自己改变成什么样之后才能学佛,这样偏离了本具的心,如意丢失于当下,实在可惜!但许许多多的学佛人,就是在这儿走错了路,我们称为缘起不清净、不真实了,在迷执、分别、偏执、污染的状态下去找一个缘起,结果不得自心、不明自心、失心修法。








心灵宝藏开启于当下
其实,如意心宝从没动摇过,没染污过,没减损过,在佛不增,在凡不减,这正是如意心宝之安乐守护所具足的实质内容。是将其开启,还是将其蒙蔽?这是一个学佛者觉与迷的问题了。而无论是觉或迷,都离不开当下一念,这实际是我们学佛的焦点,如果离开当下,我们怎么来开启如意心宝呢?
很多人虽在谈论、交流佛法,但往往主动放弃了“当下”这个权利,而去寻找一个自己假设的未来的、更好的发心、机遇或缘起,所谓江南江北觅菩提、这山望着那山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结果带来许多困惑的延续。
现在学佛人中,有两种困惑很突出。一种是对未来期盼的困惑,例如很多念佛人说,因为我现在还没达到什么状态,所以我不能往生、所以他不能往生、所以我们不能成就、所以我们烦恼,等等之类。还有一种,是对过去宿缘的困惑,例如有人说,善知识宿世善根成熟,闻佛法即得契入,而善根不成熟的人宿缘不具啊,于是就推导出两种心态——要么过分高举自心,感觉自己比别人强,比别人善根好、因缘好,认为自己很高尚,而不敢平实,失去了本心的平静与真实;要么就是卑劣自己,认为别人宿缘深厚、福德深厚、法缘深厚,而自己不行,得慢慢来啊!
这两种困惑,皆产生于当下,但因为我们被蒙蔽在对过去和未来或高举、或卑劣的感知中,放弃了当下了知并抉择的权利,所以,开启心灵的机会也就丢失于当下!这个权利或机会,没有任何人能给予我们,也没有任何人能夺走,只有我们自己来运用它,所以说佛法是十分公正的,我们称“如来至真等正觉”,这个“至真”,即指其周遍性与真实性。当下的权利,实际就是开启的权利,若是能摒弃对过去和未来的两种困惑,我们就不会放弃当下这种开启心灵的机会了。
开启心灵如意宝藏的真正机遇,的的确确在当下,就在石火电光的这一刹那。我们怎么来识得它、把握它、运用它呢?在佛教中一般称为悟、明,这两个字其实是很平白的一个事情——一旦了解这个“当下”的机遇,我们就有所悟;如果认为未来怎么样、过去怎么样,那就丢失了悟机。
实际上,“开启”也就是个悟机罢了,是明白自心的机会,也是证悟的机会。这是十分珍贵的机遇,往往凡夫有情就迷失在当下,而诸佛如来、一切智者就是觉悟于当下。这样说来,我们作为凡夫有情,学佛就有机遇了,就不至于感到悲观迷茫了。这样的机遇一旦现前,我们就可以从现缘中的每一个当下来延续它,我们会变得主动、简单、明快而彻底。
把握当下:关于佛性、秉性、习性
我们每个人都有三性:佛性、秉性与习性。佛性,又称本心、自性;秉性,即宿缘、宿习,是业流延续相之表达,例如对某事物喜欢或不喜欢的表现;习性,是现世所养成的习惯,例如对某事物适应或不适应的表现。
现在学佛人,多从习性、秉性下手,这样难免有好恶之说,一旦好恶就有对待。而从本性,或说佛性角度来揭示我们的当下,就显得清净平白、彻底究竟,就没有情绪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我们可以看看自己学佛用的是什么,是佛性,还是习性与秉性?习性与秉性流不流转呢?我们自己好好审视。
如果心被习性和秉性主导时,我们所学的,不管是密法、大乘法、声闻法,一切善法都变成习性秉性的依附品了,结果仍是继续流转之因。而如果我们的动机真正是为了开显本具的如意宝藏,那就能使一切世间法亦变成依附佛法而表现出来的种种善巧,能促生无尽的功德。
把握当下:关于树立正见
树立正见是修法的根,是指导我们把握当下、延续生命的根。在学佛八正道中,首要一个就是正见,而我们前面讲的所有的“当下心”,所有的“开启”,所有的“不迷失”,都是为了树立正见的一个表述、一个回归、一个认取。我们应该如何运用自己当下的心念,如何识得正见延续的机制呢?
我们说十法界各个有情,就其所知分,即现量来说,都是知见。比如,一只鹰有一只鹰的知见,一条狗有一条狗的知见,一个僧人有僧人的知见,一个孩子有孩子的知见,但从究竟觉说,五智具足是佛陀的知见,是正知见。五智,包括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前四智是俱生智,即生来具足、无需造作;后一智——成所作智,是后天修德,如不空成就是释迦佛所示现的应化身,这是后天之修德智。
所谓“转识成智”的转,实际就是切换角度——我们换一个角度,就产生智,换另一个角度,就成了识。例如迷失之时,我们一执着,第七识出来了,于是平等性智就换成了执着之识了;又如第六识的分别,分别的强执认取就是识,我们一转换,就成妙观察智了。因为本来就是俱生的,是一回事,但表现出智与识的异,所以称为“同体异用”,这实际也是为了交流、除疑惑而强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俱生智,是不假修持的,一旦因缘成熟,就会表现出俱生善巧,为世尊所亲证,我们又称其为周遍智、一切智、无师智。我们学佛,如果不依佛的正见,怎么来安立呢?建立这样的正见,对我们凡夫有情来说,是不是挺有压力的?所以在佛教中,分了很多法门,如藏传的大圆满、大手印,汉地的唯识、华严等,都是正见的一种树立。
正见是我们动机畅明的过程,动机一旦畅明,正见就会确立。有了正见,就会有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然后正念就会现前,正见与正念之间看起来有一定的距离,不过这个距离也是人为设立的。正念,生起即为利益世间,生起即为纯净,生起即无有差别,生起即是本源所在。而正见呢?它有一定的进趣,我们可以来观察一下。
诸佛如来出兴于世,让我们来进趣正见,如何进趣呢?先要我们了解颠倒知见。凡夫知见为颠倒知见。颠倒知见的细分无量无边,四生九有之类莫不在倒见之中,无一能出离,其中表达比较多的是断常二见。断见,是一种强执,即执空,这样的人多肆无忌惮;常见,也是一种强执,即执有,对天地之间万事万物都以为常,固执事情一定如此。所以,断常二见皆是颠倒知见。诸佛如来为我们说本心本来清净、本来具足,这个“本来具足”表现在诸法因缘上,就是为了遮止断常二见的。又说无常、无我、寂静涅槃,讲无自性性,就驳倒了断常二见。
用无自性性把断常二见拨开后,我们已经隐约感到这个对待的心可能是错了,但是不是真错了呢?因为我们还不清晰断常二见与无自性性正见之间的差别,所以还不能抉择,就会产生困惑。
因为不愿意继续困惑了,我们就开始对比,来观察正见与所谓颠倒见之间的差异。通过不断地对比观察,逐渐成熟后,心智开始抉择,即产生择法的现量。这时候,我们可以观察自己对正见是在什么样的机遇下、怎样来延续的?正见的延续就是现量的安住。
对现量最终的抉择,或说无可动摇的抉择,一般称为证量。这时我们真正了解了无自性性、无常、无我、苦、空的真实,了解其是诸佛清净见地修持之不可思议的证实,是我们本源清净所现,以此来印契自心,真正在此抉择。抉择成就了,就称为圣量。
所以,关于当下应该用怎样的心智?应该怎样来延续它呢?我们往往就是由颠倒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困惑,逐渐开始对比,然后通过对比的细微观察,产生一定现量的安住,现量的安住给我们带来了证实法则的抉择,乃至真正随顺、亲证了佛陀所证实的量。
净土法门之因果二法则
八万四千法,皆是为了正见的树立,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净土之正见是相对好触摸到的。
对净土法门的认识,我们可分为两个法则——一是以果为因,即称“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一是以因为因。
这两个法则,实际是两种发心,即正见的抉择问题。以因为因的修持,产生了五个次第,即资粮、加行、见道、修证和息用。而以果为因,不这样修持,是以无为为根本,无为即息用,也就是说果地觉直接发起现前之大用!这是十分难以听闻的!在藏传佛教,听闻和宣化这样的教言,需要有深厚的资粮和见道的善巧,而在我们汉地净土法门中,直接就宣化畅明了。
这是个正见。所谓“见”,就是所依之发心。作为一个念佛人,该怎样来修持呢?关键在于我们现前的动机,又称为发心、愿望或正见。动机十分重要,有其动机,必然有其结果,动机如果没有依从,凡夫就会迷茫。
如果选择以因为因法则,是渐教修持,即说“我是个凡夫,我要达到一心不乱,要常行善法,持戒精进……”这是以因为因而成就菩提的一种修法,乃至舍报往生阿弥陀佛国土,若生化土、报土、法性土,都是可以的。
净土“以果为因”的法则中,我们依止的是阿弥陀佛的果地教言、果地回施,现前以无为息用发起清净的缘起,于清净平等觉中延续业相,而逾越了资粮、加行、见道、修证四次第。依佛愿力、无疑无虑,这是依他法则中产生的善巧,直接息用了我执与法执,但显愿力善巧,直指果地!这是不可思议的!
在资粮、加行、见道、修证、息用五个次第中,若从因来修持,就要有广大延续的时间,一般称三大阿僧祗劫的修持,此生了生死是不可得的。
而净土一法,就佛的愿望来说,是顿出横断。在藏传佛教中,彻却、脱嘎二法用的是顿出横断,而汉地净土教言中,依释迦佛所述《无量寿经》来看,也纯粹是用顿出与横断法。这是不是在高抬净土呢?实在不必高抬。佛在经典中讲,净土是大海,一切法为河流,皆归此海之中。《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品中讲,诸佛如来会就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就是无量寿如来会,而一切诸佛世尊为无量寿,因此实际上,愿往生彼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愿意如来会,愿一生成就菩提。
有人说:“我不依这个因缘,我就不出娑婆世界,就要渐次修持,用顿教来摄化十方有情,一切众生往生后,我最后往生。”这种说法需要大雄大力大愿,实际是以渐教的守护来传播顿教的出离,即传播横断生死的法则,如果不这样,在此世是极易迷失自心的。以渐教守护,比较容易使佛法安稳住世;横断顿出,容易使人出离生死、得生善巧、一生不再沉沦。这实际还是两种发心,即正见的抉择问题。
因地心,就是认为有众生可度;果地觉,就是认为已度尽众生,如《金刚经》中说:“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两种见,若顿出、若渐出,若横断、若竖断,没有对错,取用有异而已。取用,就是我们当下,或说现前心智的抉择,即动机、愿望或发心。
正见就是动机畅明的过程,动机畅明了,正见就会现前,动机问题一旦解决了,修持问题也就变得方便了。若依证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来修持、进趣一个法则,这是渐次教,即以次第进趣次第。在净土教言中,可以直接取用圣量,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这是以圆觉心观察世间之渐次,即以圆满见于次第。这是净土法门一个特殊的、标志性的教言,即果地教言,是很难宣化的一个法则,在藏传佛教中运用得比较多,而汉地的如来藏性教或过去的唐密等教言中也有用。
这两个法则实际不相违背,可以互用。在渐次进趣法则中,因为是现前的延续,相对缓冲一些,可以不断去感知、思维,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人一样可以得到安乐,但如果中间出现问题,经常掉板,所谓被见思二惑困住,就不得安心了。如果运用“以果地觉为因地心”,那就需要于每个当下抉择!这个抉择也十分干净,运用成熟后,用果地觉来看因地法则,就会有俯视的感觉,非常清晰。这是两种用心方法,所谓因地、果地,实际都是名字,是为了设一个交流方便,正如世尊讲“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净土法门之清净传承
我们怎么来认识当下呢?怎么认清自己的动机呢?怎么认取“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呢?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的疑虑心大?为什么我们汉地佛教培养出这么多骄慢邪见的人?这实际都是关于“第四心”的抉择问题,也即清净传承的问题。
净土法门之传承是最清晰的一个传承。为什么说“最”清晰?我们知道佛有过、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未来三世佛。不是说当下吗?怎么又说三世了?这是世间的一个延续相,我们为交流方便而这么说。阿弥陀佛是今现在佛,即住世之佛,于此过十万亿佛土,在极乐国土中现在说法,坐于七宝光明堂中,大光普照,圆摄普化十方法界,其国土又称“无量光佛刹”。这标志什么呢?即最清晰的一个传承。所以释迦佛,乃至十方诸佛,不假方便了,直接把一切众生交付给阿弥陀佛,欲使十方众生往生彼国,一生成佛。
“往生”一词,有时很让人“头痛”。一笑话说,有位法师问大家:“我有一个方法能让大家马上往生,愿意往生的人站出来”,结果没有人站出来。因为在大家的概念里,往生就是死亡,这是一个普遍的误区。
在阿弥陀佛这个最清晰的传承中,“往生”即是指——若人见闻阿弥陀佛的名号,若知彼国,知阿弥陀佛殊胜愿望,愿生彼国,此人必得成佛。这个说法不是我们说的,是阿弥陀佛讲的,是十方诸佛讲的,它实际彰显了一个清净传承,也就是自性传承。
自性怎么能传承呢?因为我们自性周遍,诸佛亲证,众生不知。传承,不是多么高妙的事情,最主要是彻不彻底的问题,希望大家不要把它看得很复杂、很混乱。清净传承,令彻见本源,彻见自心,彻见自性,彻见诸佛所证果德,而阿弥陀佛的誓愿力,就彻彰了自性之法。
所谓自性,就是一切众生本源心地所拥有的动力,或愿望。净土法门中用一个名词来表达——本愿。这个本愿由弥陀所完成,众生所拥有,正如释迦佛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如来藏经》中讲的全都是这个清净传承,把一切诸佛如来出兴于世的唯一传承说出来了,即“开诸众生,悟入佛之知见”。
有人问:“从释迦佛到迦叶尊者,一直到达摩祖师,传到中国后,有初祖、二祖、三祖、四祖、五祖、六祖,这是不是传承呢?”这是传承,是禅宗的传承。那净土的传承呢?就是直接从自性中表现的“阿弥陀佛果地觉彰显一切众生自性清净”这个法则。所以,过去很多大善知识成就后,闻到净土法门,心就怦怦的,为什么呢?突然得见自性,本性抉择,无疑无虑,其动机全体现前,一切造作一时停止,再生起的造作就是习气了,此时再修正这些造作,则产生大方便,得清净善巧。这样就称为清净传承,由历代祖师所传,决定抉择,不会令众生卑劣,也不会令众生高慢,清净平等,这是传承的根。所以,《无量寿经》讲清净平等觉性,其实就是讲传承。
净土法门之清净传承,由阿弥陀佛传给释迦佛,然后到龙树菩萨、天亲菩萨、菩提留支,之后传到中国,经远公大师直到近代印光大师,一代一代,一直传播的就是三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论,这不含糊,不管后来说五经一论也好,都没有混乱这个传承。传承什么呢?传承的是清净、平等、自性真实,是佛的圆满亲证觉,是要我们如实念佛随顺、念佛观想、念佛得度。
净土传承,在中国,从远公大师一直到近代印光大师,为什么历代祖师相见者甚稀呢?面对面传播的很少,都是去世后大家公认的。比如我们称印光大德为十三祖,是不可思议大势至再来,何以故?因其一生专念阿弥陀佛,显现无边光之身,普照一切有缘,令一生成办菩提心智。印光大师是如此抉择的,所以我们称其为十三祖。
前面说“第四心”,实际也是强安的。因为《金刚经》讲“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都不可得,第四心怎么会出来呢?肯定也是不可得的。但“不可得”令众生不可依从,凡夫总要抓个东西,需要有法则指导,所以佛持清净教言传承令众生依法认识自心。佛怎么教导就怎么做,如此而得的心,我们就称作“第四心”,即三心不可得而得的心。三心不可得,实际是坦露自心性,即法无自性性,法无自性性表现在不可得处。因三心都是被污染的心,用污染心学佛,不是清净传承,故不能成就无上菩提。而我们守护教法、依教奉行,如许多经典中说“欢喜奉行”,就是第四心了。
很多人向往藏传佛教的灌顶说,其实就是种子,也就是第四心的一个提示。又如藏传佛教中的本尊法中有自心观,先观种子字,种子字出来,放大光明,然后出现本尊之相普照大千,其中就是用这个种子字来作第四心,代表佛陀等无有异,令我们生起一个所缘境,来消融一切执着。
而我们现在人往往丢失在这一处,自己胡乱想,用污染心去修持,结果把法污染了,把未来因缘也污染了。若是对一个法则的传承不认取的时候,我们就会不敢修持,或不爱乐,不能深入实践。历代善知识,实际就是把这个本源处清晰地、无遮盖地表述出来了,令我们看到本源所在,令我们放心。释迦佛在《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经》中提示的都是这一个话题,即我们如何来回归到阿弥陀佛的教言之中,来依止阿弥陀佛的誓愿回归到彼国、成就无上菩提?这里,彼国就是第四心,其愿望就是第四心,其不可思议的圆满究竟觉就是第四心。认取此处,我们就得到了阿弥陀佛的传承,就可以称其为“本师阿弥陀佛”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法门之《往生论》
经、论、祖师是传承的眼。经,是根本,佛之遗教,是不能动摇的;论,是祖师、菩萨们对法则的清晰剖析,以利于我们取用;祖师,没有离开经论二法,并有与之相应的证量,得到了清净心智的本源,依此才能使法一代一代传播下来。
对于净土五经一论,要剖析五经,一论必熟,即《往生论》,否则五经无处下手。这里没有丝毫含糊,历代净土人都如是交流。
《往生论》为天亲菩萨所造,又名《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其中有偈,也有长行。偈有96句,480字,虽是翻译的,但其文字至善至美,不可增一字,亦不能减一字,故说“优婆提舍”,即如世尊之论述。
《往生论》主要通过五念门修法,也就是出入五次第的运用,来讲亦因亦果。五种念门表达了我们最初的缘起——为生彼国意。下手处即是“意”,即是正知见,把眼耳鼻舌身放在一边了,把第八识也放在一边了,而把第六识提出来,让我们用第七识直接审观第六识。
第一念门礼拜门。何以礼拜呢?“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不是说身体礼拜,最主要是生起往生彼国意。这是因门,种下了种子,礼拜、磕头、供养,一切都是为了往生彼国意。这个意的建立就是正见的建立。
正见建立了,接下来才说第二念门。由于在果门,即五成就门中讲,愿生彼国,即生彼国。这是因果同时的法则,剥脱了所谓的渐次心智。所以,在第二念门——赞叹门中,“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何以故?愿生即得生,即见阿弥陀佛清净光明普照十方,以心智相应作为称念。
如果对“一论”有了了解,净土就十分简单、透彻了。《往生论》对我的启示很大。遇到《往生论》之前,我依蕅益大师的“持戒念佛”法则进行实践,感觉到身心安泰,对佛陀三宝的感激无以言表。持戒念佛有个前提,即持戒清净、念佛相应。用此方法,很容易得到寂灭安乐,因为持戒是以无漏为体,是无漏之守护,持戒过程中基本摒弃了自己的愿望、自己的造作,而依平白心、无造作心念佛,就生起了乐,这个乐是难以言表的感激,我们称为无我喜悦,或无漏喜悦。很多人很烦恼,为什么呢?造作的心、业、缘不相应故。如果心中寂灭,还有什么烦恼可言?
因此,在持戒念佛过程中,可以产生很大的自利安稳的抉择,但由于和外界不发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8 01:29 , Processed in 0.395772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