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254|回复: 5

[大德开示] 净空法师开示:真干,三个月可见效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15 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5:46 编辑

凡是学佛的同修,无论是初学或是老修行,绝没有别的事情比要求消业障、消灾免难,这个问题看得严重。总是想著:‘我有很多业障,我要想办法消除。’这个愿望是好的,但是,往往做的错误(方法不对),消不了业障。有时候又搞错了,不但消不了业障,还增加了业障,原因是‘愚痴、迷惑’,没有找到正法。事实上,所有一切经法皆是消业障的。但是,如果业障很重,所有一切经法都失效,罪业不能消除,还有别的办法可以消。 过去,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位慈云灌顶法师,这位法师在中国佛教史上很出名,他留给我们后人很多东西。他曾说过:‘一切罪障消不了的,最后,只有念“阿弥陀佛”可以真正消灾。’这一句话,他在《观无量寿经》注解《观经直指》里面讲的。从这里,我们才真正了解这一句佛号功德不可思议。但是,知道的人很少。这些年来,我讲《无量寿经》,偶而,也看看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他的注解很好,是一本《无量寿经》大辞典,里面所解释的可以说都是古今中外一些祖师大德们所说的。其中,也引用到隋唐时代的高僧大德们,对于整个佛法的观察,它的结论是:释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来作一个比较,那一部经属于第一?大家公认《华严经》第一。又说《华严经》和《无量寿经》作个比较,大家承认《无量寿经》第一,《无量寿经》超过了《华严经》。为什么《无量寿经》是第一呢?因为,《华严经》到最后的圆满,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不能导归极乐世界,《华严经》就不圆满。《无量寿经》就是极乐世界,是《华严经》的归宿,这才知道,《无量寿经》第一。古人只比到这里,如果再往下看,《无量寿经》有四十八品,那一品是第一?当然是‘第六品’第一。第六品是四十八愿,是净土宗根本的依据,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全经中,这一品最为重要。又四十八愿当中,又是那一愿属于第一?关于这一点,古德公开承认‘第十八愿’第一。第十八愿是‘执持名号’,这样比出来,才晓得,原来‘阿弥陀佛’四个字是第一。这才知道,为什么所有经论消不了的罪业、灭不了的障碍,只有一句‘阿弥陀佛’能灭、能消,也证实了慈云灌顶法师所讲的这一句话。 尤其是末法时期的人业障深重,只有净土法门能救。一句阿弥陀佛涵盖了无量无边一切法门:宗门、教下、显教、密宗,统统包括在里面。这一句佛号是大圆满、大总持的法门。所以,它真的有效果。受持的人,依照此法,死心塌地,决定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用功得力者,三个月就能见到效果。是什么效果呢?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体质改变’,言行举止、身体、面貌,统统会改变,快则三个月,慢则半年就见效。(转载) 净空法师念诵阿弥陀佛mp3 下载 印光法师开示的边念佛边从一到十计数的摄心念佛方法。   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钝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   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   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   (印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   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   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   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   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   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   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2-10-15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5:46 编辑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6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5:46 编辑

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7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5:46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7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5:46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4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5:46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8 15:32 , Processed in 0.283427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