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87|回复: 1

[大德开示] 明心见性 见性成佛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2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7:03 编辑

惟觉老和尚讲述 佛弟子真诚整理

“佛”的意义就是“觉”,即是“觉悟”的意思。 “佛者,觉也”。众生皆有佛性,因为不觉的关系,佛性就变成众生性了;假使这念心,起贪、嗔、痴,造杀、盗、淫,佛性就变成兽性;这念心若是觉悟了,佛性又马上现前。所以佛经中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佛、众生,本来就是一体的,这念心觉悟了,就是菩提心,就是菩萨心。所以古德云:“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不是从外面去找佛,而是这念心觉悟了,心就清凉,就是佛;这念心迷失了,心随境转,心颠倒、愚痴,就是众生。 时时刻刻觉性都能现前,佛性就现前。所以,佛的意义,就是觉悟的意思;因为每个人都有心,所以每个人都能成佛。 这一念心由于过去生迷失的程度不同,所以这一辈子出生之后,每个人的智慧和色身也都不一样。 众生有千千万万的烦恼,这些烦恼归纳起来约有三种:第一、见惑和思惑;第二、尘沙惑;第三、无明惑。惑就是烦恼。因为有这种种烦恼惑业,故令众生生死轮回、不得安乐。 “见惑”:因为知见不正、观念错误而产生的烦恼,即称之为见惑。“思惑”:即是心中本具的贪、嗔、痴、慢、疑等种种烦恼。“见惑”是由于对外面的事物认识不清楚、产生错觉而生。“思惑”是自己心中的贪、嗔、痴产生出来的。断除见惑和思惑,就能够证得阿罗汉果。 第二种烦恼是“尘沙惑”。菩萨欲普度众生,就必须知道种种的法门;未能通达如尘沙般众多的法门,即是尘沙惑。若破除尘沙惑,知道无量无边的法门,就能普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成就菩萨圣果。 众生的烦恼惑业中,第三种是“无明惑”,即众生本具的根本烦恼。佛性本具,无明也是本具的;无明漏尽,方能成就佛道。 这一念心由于过去生迷失的程度不同,所以这一辈子出生之后,每个人的智慧和色身也都不一样。例如历史上有位白居易,一生下来就认识“之、无”二字;这即是表示人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因果,智慧不是这一生即具备的,是由于过去曾经熏习,所以一生下来就能够知道过去的事情。但是为什么有的人出生后,对于过去的事却完全忘记了呢?那是由于每个人过去的因不一样;假使人人都能够具足定、慧,就一定能够知道过去的事情。 故知修行是生生世世的事情,只要发长远心,修习定慧,断除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等烦恼惑业,定能超凡入圣,成就菩提道业。

“法身”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虽然看不见,但在日用之间却能作种种的佛事;法身就是佛性,即本自具足的这念心性,人人都有。这念心由于每个人的定慧层次不一,所以一生的果报也都不同。

 佛经云,这念心具足了智慧和定力,就可以改变生理和环境。所以古人悟道之后讲了二句话:“过去人逐法,现在法逐人”。“人逐法”即是尚未契悟本心本性,心时时刻刻就像猴子一样,所谓心猿意马,心经常为外境所转。“法逐人”即是契悟自心,明白本心本性不动不摇、不去不来、常寂常照,外在的境界就随著自己的心念而转变,时刻都能安祥、自在。

 佛是觉悟的圣者,具足三身,即法身、报身、化身。“法身”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虽然看不见,但在日用之间却能作种种的佛事;法身就是佛性,即本自具足的这念心性,人人都有。这念心由于每个人的定慧层次不一,所以一生的果报也都不同。

众生皆有佛性。 佛性在哪里?佛性在眼中称之为见,在耳根称之为闻,在舌头可以知道酸甜苦辣,在手上就能够作种种的动作,在脚上就知道走路。假使这念佛性周放遍照,则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宇宙都在佛性当中;若将佛性收摄,就如微尘般,了不可得;所谓放之周遍沙界,收之如一微尘;六根归摄到这一念心之后,就能产生微妙不可思议的妙用,这就是法身的作用;色身终归于坏灭,法身则是恒常不朽的。

 能够回光返照、断恶修善的这念觉心、智慧心,就称之为智慧佛。这念觉心、智慧心能够破除心中种种幻相、契悟空性,于真空中产生妙有,具足一切神通、智慧;这念觉悟的心就是法身佛。

  法身就是佛性、觉性,众生皆有。明白此理,就能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这一念心始终存在;成佛,这念心不增加一丝一毫;未成佛,这念心和佛菩萨比起来,也不减少一丝一毫。

 这念智慧心时时刻刻回光返照,所感的果报就是“报身佛”。具足报身佛、法身佛,就能产生一种神通妙用,即称之为“化身佛”,能随缘变化,度化众生。化身、报身,皆是以法身为根本。

 每个人也有法、报、化三身,但是凡夫的法身、报身、化身,和佛菩萨相较之下,仍是千差万别。例如,在学校时,你是校长、老师;在公司时,是总经理、董事长或员工;回到家里,又变成子女的爸爸、妈妈,这种种不同的身份,随著因缘所现的假名假相,即是化身,人人都有。

 虽然有老师、佛弟子、董事长、或是爸爸、妈妈等身份上的不同,可是这念心并没有改变;这念始终未变的心,就是自己的法身,法身虽然看不见,但具足无量的智慧和功德。这一念心始终存在;成佛,这念心不增加一丝一毫;未成佛,这念心和佛菩萨比起来,也不减少一丝一毫;所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道”无老少,这一念心是没有差别的,这就是法身。

众生的“报身”是什么意思?“报”就是果报,是过去种的因,现在感的果,所以每个人的报身皆不相同,眼、耳、鼻、舌、身、意、四肢、五官、美丑、高矮、胖瘦,男相、女相、在家相、出家相…等,都不一样,这就是报身。

法、报、化三身,若以太阳为例:阳光属于法身;太阳的本体,就是报身;阳光照射万物所产生的影子,就是化身。

诸佛菩萨已证到空性,所以佛菩萨的法身、报身、化身三身,具足神通、智慧,能显诸多妙用,自在无碍;众生未漏除习气、烦恼,尚未证悟空性,所以不得自在,无法显诸神通、妙用。

法身就好比阳光,阳光始终是不会灭的,白天、晚上都存在。这念心也是白天、晚上都存在;白天,这念心在思惟、作用;晚上,色身虽然在休息,但因为人的意识不容易止息,所以心念并没有休息,仍在

活动、作用;既使心意识没有在活动、作用,但是能知、能觉的这一念心仍然存在。所以,能知、能觉的这念心是根本,这念心就是法身。这念心清净无染,即是清净法身佛,将来所得的果报,就是圆满报身佛;若这念智慧心和真空的道理、真如法性相应,而显出种种神通妙用,就是千百亿化身佛。

“法身”无始无终、没有生灭;“报身”是有始无终,属生灭法;“化身”是有始有终,亦属生灭幻化。虽然有法、报、化三身之分别,仍是以法身为根本,还是离不开这一念心,三身原是一体的。

脑神经细胞属于物质,具有新陈代谢的作用,时时刻刻都在生、灭、死亡当中,如身上的汗垢,就是细胞死亡后排放出来的物质。所以脑神经细胞当然不是自己的本心、真心。

“心”有三种解释:第一、肉团心。第二、妄想心。第三真实心,即菩提心,即是法身。

“肉团心”即是心脏的心,是种物质,每一个人都有。在现代医学的心脏移植手术中,甲的心脏可以换到乙的身上,如果心脏的心代表自己的本心、真心,心换掉了,难道自己过去的任何事情都忘记了吗?或是甲以前所知道的事情,都跟随心脏转移到乙的身上,乙能清楚甲的事情吗?事实却非如此,乙还是记得自己过去的事情,也不知道甲的事情。因此可知心脏的心不是本心、真心。

也有些人认为脑神经细胞代表本心、真心;但是脑神经细胞也属于物质,具有新陈代谢的作用,时时刻刻都在生、灭、死亡当中,如身上的汗垢,就是细胞死亡后排放出来的物质。所以脑神经细胞当然不是自己的本心、真心。

“真心”就是能知能闻、灵知灵觉、寂照一如的这念心,也就是菩提心。

“妄想心”就是念念迁流、生灭不已的念头;不是想过去,就是想未来,心始终在患得患失之中,即一般人所云:“心猿意马”,念头如瀑流般生生灭灭、无法止息,这种种的念头,因为是生灭、虚妄的,所以不是常住不变的本自真心。

“真心”就是能知能闻、灵知灵觉、寂照一如的这念心,也就是菩提心。要真心现前,则什么都不能执著;如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念心不执著过去、现在、未来,当下这念心清楚明白、了了分明,即金刚经所说的“无住心”;契悟了这念心,时时刻刻都在定慧上,这才是自己的本自真心。

明心见性的“性”有二种解释:一、觉性。二、空性。

 “觉性”就是人人都具有的灵明妙觉、灵知灵觉的这念心性;能够知道是非善恶、改过向善的心。觉性分为三种层次:一、不觉,二、正觉,三、无上正等正觉。

 “不觉”即是众生没有开悟,时时刻刻在起贪、嗔、痴,造杀、盗、淫,凡事只为自己著想,这就是不觉,不觉就称之为众生。

 “正觉”即是听闻佛法之后,知道人生是苦,要赶快修行,断除贪、嗔、痴、慢、疑、邪见,转识成智,断见思惑;见思惑断尽,就是正觉。正觉的修证也有深浅不同的境界,如罗汉圣人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等深浅不同的果位,每一果位所断的烦恼、所证的境界都不相同。罗汉及缘觉圣人的心经常都是清净的,觉性时时刻刻现前,不会再造杀盗淫,所以都是属于正觉的境界。

 菩萨的境界较罗汉更高一层;菩萨上求佛法、下化众生,广修六度万行,不仅自觉又能觉他。然因菩萨的功行、智慧、德行尚未完全圆满,所以仍不及佛的境界。待菩萨行圆满了,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三惑全皆漏尽,能够普度众生、成就一切众生的善根,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成就佛果,如释迦牟尼佛,这就称之为“无上正等正觉”。

佛性中具足空性,本性本空,当中含有功德、智慧、神通妙用,与虚空的空、空洞不明的空是不相同的。

假使不明了佛法中“空性”的道理,就容易产生误解。佛法“空”不是虚空的空、空空洞洞的空,虚空虽然是空,但里面没有智慧;佛性中具足空性,本性本空,当中含有功德、智慧、神通妙用,与虚空的空、空洞不明的空是不相同的。

“空”分为几种:一、“我空”,二、“法空”,三、“本性空”。罗汉、缘觉之声闻圣人,就是破除我执,证悟我空的境界;菩萨即是破除法执,证悟法空的境界;佛是我空、法空都破除,这念心不住空、不住有,离开二边,常行中道,彻证本心本性,这种空就是本性本空、真空妙有的境界。

若不了解空性的道理,就会执著色身、乃至万事万物为实有,而迷失本心;因为迷失本心,智慧、神通妙用即无法现前。

“明心见性”即是悟到本具佛性,契悟当前这一念觉性;觉性中具足真空妙有,空有是一如的,就如心经所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若不了解空性的道理,就会执著色身、乃至万事万物为实有,而迷失本心;因为迷失本心,智慧、神通妙用即无法现前。

 所以,修行学佛,第一、要破除执著。例如修我空观,证我空,然后证法空,到最后空也不执著,就能见到本性本空。“空观”即是破除执著的法门。第二、去除邪见、断除烦恼、增长福德智慧,进一步契悟本具觉性、佛性,契悟之后,还要继续修道,直至漏尽无明、圆满菩提道。

修行学佛要以佛的知见为自己的知见,并且这念心要时时刻刻回光返照,方可契悟本具真心。契悟之后,还要随缘修行,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在禅宗即称之为“保养圣胎”。

“保养圣胎”有四种过程:第一、“凡夫随顺觉性”,第二、“贤位菩萨随顺觉性”,第三、“地上菩萨随顺觉性”,第四、“如来随顺觉性”。觉性就是佛性。经过这四种层次直到烦恼漏尽、觉行圆满,才是究竟成佛。

 由凡夫到究竟成佛,须经历一段精进的修行过程;有很多人看到禅宗祖师提及“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之后,不了解要经过这四种过程的修习,不知要时时刻刻回光返照,就产生贡高、我慢,认为心即是佛,所以就不礼佛、不打坐、不修善了,这样即是知见产生了偏执、错误,与佛道相去益远。

信要有真信、正信,即是要真信因果,真信众生皆有佛性,从因上努力,断除烦恼、持戒、修定、修慧,使这念心清净无染,具足信心、定力、智慧,如此才是真信、正信。

一般人接触佛法时,通常有二种毛病:第一种、有信心没有智慧;第二种、有智慧没有信心。

例如有很多善男信女只知道很虔诚地拜佛,天天向佛菩萨祈求,经过一年、二年、三年,甚至十年,对佛法的道理却始终未去深入,只是在表面上信仰;假使自己的生活、家庭、运气并没有改变,就心生后悔,以为佛菩萨不保佑他,便退失了信心。这就仅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只是初信,有信没有智慧,这种信就不是真信、正信。

有智慧却没有信心的人,认为佛法的道理很奥妙,值得探究,但始终将佛法当成学术在研究,没有真正的信心。

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儒家亦云:人人皆可为尧舜。这当中还要知道修行的方法,不知道方法,就会走远路、甚至走错路。

希望深入佛法堂奥,除了明白道理、知道方法外,还必须落实修行,契悟这念心;契悟之后,还要随顺觉性、保养圣胎,这念觉性时时刻刻都要存在,不攀缘、不颠倒、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此方可获得佛法的真实利益。

 想成就修行的目的就是要精进用功,但是精进用功的方法要正确,不能走远路,更不能走错路。在佛法中,没有在心性上用功,就是走远路;虽然天天口在说“道”,其实“道”已经离自己很远了。为什么?因为根本不明白道在哪里。

  “明心”,是明白当下这念觉性、灵知灵觉,觉性就是指自己的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觉悟的这念心。修行,先要明白心在哪里?人人本具的灵明妙觉,就是自己的本心。这念心人人本具、个个都有,也就是我们知善知恶的这念心,所以“知”很重要。修行不能像木头一样,什么都不知道;坐在这里什么都不想、都不了解,这就错误了。“坐”只是一种方法,行、住、坐、卧,以打坐最能与清净心相应,所以静坐是最殊胜的助缘。明白了“道”,行、住、坐、卧都是道。行进时这念心必须要存在,才知道路面的高低、宽窄,或是否有危险。“知”时刻都存在,这就是道。走路时,除了“知”要存在,还要注意有没有虫子、蚂蚁,不要伤到它们,这也是道,是慈心大道。所以,“知”存在就是道;“知”,指的就是我们本具的这念心。

  “明心”,先要知道心究竟在哪里,如果不了解这念心在哪里,就是迷糊。以前,印度有一位异见王,达磨祖师的弟子波罗提尊者去度化异见王时,异见王问:“我们在家众可不可以修道呢?我想知道‘道’在哪里?”这时波罗提尊者回答道:“‘道’非关在家、出家,‘道’是平等、平等。”异见王再问:“既然是平等、平等,我的道在哪里?”尊者再答:“道不离心,出家众有心,在家众也有心;出家众有灵知灵觉,在家众也有灵知灵觉,灵知灵觉就是自己的觉性,人人都有觉性,所以说是平等、平等。”王又问:“‘道’究竟在哪里?我还是不了解。”波罗提尊者答:“‘道’,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这么一说,异见王就明白心在哪里了。心就是自己的觉性,离开了觉性,找不出一个道。

  我们天天讲求道,就得知道“求道”是代表努力的方向;道如果用求的,道就不存在了。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如果不了解什么是“道”,如何“求道”?犹如在太阳底下,只见到太阳的影子,并没有见到太阳;天天都在运用这念心,却不知道心在哪里,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明白这念心很重要。佛经云:“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下种。”一般人只知道恭敬、供养三宝,修大福报;但是,除了这些福德因缘,更要进一步“明心”,明白这念心就能增长智慧。福德圆满、心性圆满,就是如来佛,所谓“福慧两足尊”。

 

发表于 2012-8-14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7:03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9 00:20 , Processed in 0.262194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