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24|回复: 2

[与时俱进弘扬大乘] 若明得诸法本空,便会归于性,而诸法一如矣。是法平等矣。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27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7:21 编辑

示本离言说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这一段文要不细说,真的很难体会。

1、“一合相”者,一不定一,合不定合。故曰“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若说世界真是一合,岂非微尘亦真是一合。而世界非世界,乃微尘也。微尘非微尘,乃本空也。由是可知世界之一合相,亦复本空。岂非一即非一,合即非合耶。”

“一合相者,一不定一,合不定合。故曰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佛这个讲法,比须菩提尊者前面所说的更深、更广、更微细,真的是所谓彻法底源,宇宙人生的根源。一合相实在讲是方便说,不是真实说。说一合相,凡夫之人贪着其事,凡夫能够接受,能够理解,他能够懂。从粗显的,譬如我们今天科学里面讲,如果从原子、电子、中子、质子,以这个为单位来讲起一合相,我们大家都会承认,没有问题。可是中子、质子再分析,问题就来了,再往深一层去观察,问题来了,不往下去没有问题,一合相没有问题,再往底下去追究,它就有问题。问题在哪里?物质根本不存在,它根本没有,“一”到哪里去找?“一”尚且没有,怎么“合”?所以这是彻法底源的意思,一也没有,合也没有。“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佛这一句话,大智慧的须菩提尊者,他们这样的人,听佛这一说都能明了。

“若说世界真是一合,岂非微尘亦真是一合。”我们今天所讲的原子、中子、质子,真的是一合,大而世界,小而微尘,那真的是一合相。“而世界非世界,乃微尘也。”这个话我们可以接受,我们可以理解。世界的确没有,为什么?微尘聚合的,是一合相。下面这一句就难懂了,“微尘非微尘,乃本空也。”这一个事实,现代科学家逐渐已经接近到证实、证明了,微尘本空。“由是可知世界之一合相,亦复本空。”如果说微尘不空,世界的一合相是讲得通的;微尘本空,世界的一合相就成了问题。“由是可知世界之一合相,亦复本空。岂非一即非一,合即非合耶。”这是佛说“则是不可说”,佛这一句话的意思很广。这里面含摄种种不同的根机,大机的人体会得深、体会得透彻,小根器的人体会得浅,浅也得受用,不是不得受用,这种说法真的是善巧方便。

2、约清净性言,则都无此事。“凡夫之人贪着其事”。“其事”,泛指一切事相。言凡情非正知也。因其向外驰求,故于事相,起贪恋而生执着。”

“约清净性言,则都无此事。”如果讲清净心,真如本性里面没有这个事情,清净心中跟诸位说,无佛无众生,无微尘无世界,清净心中没有这些东西。“凡夫之人贪着其事。其事,泛指一切事相。”我们佛门里面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凡夫贪着其事。“言凡情非正知也”,凡夫对于宇宙人生情见,情见就是迷、不觉,以为是这样的;殊不知他看错了,他不是正知。

“因其向外驰求,故于事相,起贪恋而生执着。”凡夫的病在哪里?病在向外求,心外求法;向外求是从相上求,着相不见性。最近的一个外面现相,身体,执着这个身体,保养这个身体,爱惜这个身体,贪恋这个身体,这都是向外驰求。再要扩展出去,身外之物无量无边,这就造业了。六道是这么来的,十法界也是这么来的,因为你贪恋世间五欲六尘,这就变成六道轮回;因为你贪恋佛法,贪恋出世间法,那就变成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是十法界。十法界都是妄想、执着变现出来的,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十法界没有了。没有之后是什么境界?不得已取一个假名叫“一真法界”,不得已用一个假的言说,你证得清净法身。用《金刚经》上的话,这都是“即非是名”,都是假名。

3、欲不贪着,须净凡情。欲净凡情,须开正知。当知一合相,当离名字言说。当于不可说处领会。不可“贪着其事”。如此,方为能解如来所说义。得以随顺契入。”

“欲净凡情,须开正知。”要把凡情淘汰尽,不迷了,永远不迷了,一定要开正知。正知是佛知佛见,《法华经》上所说的开佛知见、入佛知见。“当知一合相,当离名字言说。当于不可说处领会。”佛说这一句话,种种根性的人体会不一样,大根性、小根性就在佛这一句,“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从这里面去体会。“不可贪着其事”,佛说一合相,贪着一合相,错了。实在讲,佛菩萨唯恐我们听了这个话,没有懂他的意思,贪着言教,贪着名相,贪着言说,这就错了。决定不能贪着,要离言说、离名字,一合相是名字,名词术语;离心缘相。“如此,方为能解如来所说义。”你才真正懂得佛所说的意思,愿解如来真实义。“得以随顺契入”,这就是古德所讲的随文入观,你能够契入。

4、尘界如此,色身亦然。凡夫所以贪着色身为我者,由于不知是五蕴假合耳。若知除五蕴外无此色身,便不致于贪着矣。”

“尘界如此”,尘是微尘,界是世界,一个是最小的,一个是最大的。我们不得已说,不这个说法不行,无话可说,微尘世界是一合相。“色身亦然”,我们这个身体也是一合相。“凡夫所以贪着色身为我者,由于不知是五蕴假合耳。若知除五蕴外无此色身,便不致于贪着矣。”哪一个众生不贪着他的身相?再丑陋的众生,他也贪着他的身相。畜生、饿鬼、地狱没有一个不贪,他要不贪着这个身相,他的问题就解决了。为什么会堕三途?为什么会堕地狱?贪着身相。我们今天念佛为什么不能往生?贪着身相,念佛不能往生。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身是什么?身也是一合相,四大五蕴众缘和合而现起这一个现相,这个现相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如果你能够契入,入这个境界,你生死就自在。生死自在;换句话说,没有生死了,你得大自在了。

佛这些话,我们读得太多、听得太多,为什么就做不到?做不到,就是不能将佛这些话、这些道理,时时刻刻在我们身心活动当中去勘验、去体会,我们没做这个功夫。听经是听经,读经是读经,与我们起心动念、所有一切生活的活动,没有把它连起来。真正修行人,就是把经典所讲的这些道理,这些原理原则,跟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结合成一体,用佛理来勘验我们的起心动念、勘验我们的行为,用我们自己起心动念一切行为,来体会经义,体会佛所讲的这些道理,讲的这些原则原理,这叫做真修行,这叫做会用功。所以修行,诸位要知道,不是每天念几部经,这个大家都搞错了。还有一些人,“我早晚功课都不缺,我修得不错!”一天到晚贪嗔痴慢,还修得不错?其实跟佛所说的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所以一定要晓得,我们身体的物质,物质是什么?四大。四大是什么?就是现在科学家所讲的原子、电子、基本粒子,四大就是这个东西,这是最小的物质。最小的物质,为什么称它为四大?它有四大特性,最小的物质它有四大特性。第一个,它已经形成一个物体,你可以能观察得到,这叫“地大”。佛菩萨、阿罗汉有天眼,能看见微尘,阿罗汉的天眼可以看到微尘。菩萨的法眼,那就看得更仔细、更透彻,看到波动。这个基本的物质,它形成物质你可以能观察得到,这是地大。我们现在人讲它带电,在我们佛法讲,“火大”是带阳电,“水大”是带阴电。它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这个现在看得很明显,它是动的,动的就叫做“风大”。风是动的,不动就不叫做风。它有四大特性,它的性质,它已经形成很小的物质;用我们普通话来讲,它有温度,它有湿度,其实温度、湿度,现代人讲带阳电、带阴电,阳电就是温度,阴电就是湿度,它带电;它是动的,组成我们的肉身。我们这个身体,这是无量无数的这些基本粒子组成的,这个东西散开了,身体就没有了,聚起来现这个相,散掉就没有这个相。这个相是假相,缘聚缘散。真正明白了,缘聚,这个相不生;缘散,这个相也没灭,哪有生灭?找生灭,了不可得,只有缘聚缘散的现象,这里面找不到生灭。

五蕴其余的四个,受想行识,是心法。我们人是动物,除了物质的肉体之外,它有精神的作用,精神这一部分,叫心法。“受”,它有感受,有苦乐忧喜的感受。“想”,它会打妄想,它有想像。这个想里面,包括妄想、分别、执着。“行”,行的意思比较深,行是不住,它不停。我们念头不停,一个念头灭了,底下一个念头生,不会一个念头停在那里,不可能!念头有生灭,生灭就是无常。所以四念处里面“观心无常”,你那个心、念头,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一天不晓得多少念头生灭。佛跟我们讲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什么生灭?念头生灭;就是妄想。“识”,识就是妄想心的本体,迷了就叫识,觉悟了就叫做性,觉悟了就是真如本性。觉悟之后,妄想没有了,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没有了,那是觉悟;还有妄想、分别、执着,迷而不觉,不要以为自己觉悟了。正如同一个人生病,不要以为没病;知道病,好!为什么?你还会求医,你还有救;自己一身病以为没有病,那没救了!为什么?他不求医,哪一天病发作,只有死路一条,没救了!所以一定要觉悟。了解我们身体,除四大五蕴之外,了不可得,我们对这个身跟心都不起贪恋,身心世界统统要放下。身心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世界,大的世界,小的微尘,也是一合相,也是不可得。说这些话,就是教给我们,身心世界统统是虚妄的,统统是假有的。你实在不能够体会,你就想到一合相,众缘和合生起的幻相,你从这个地方去体会。逐渐逐渐你能看破、你能放下,那就好!这就不致于贪着,断贪的烦恼。贪是无量无边烦恼的总根源,这个东西拔掉之后,你的病就好了,都没有了。嗔恚,贪不到才嗔恚,这一贪就到手,他怎么会嗔恚?贪不到才嗔恚。所以总根就是贪,贪就是这么起来的,贪之所以难拔除,你才晓得佛讲《般若经》,帮助我们把根本烦恼连根拔除。

5、说非一非多,即是说不增不减。他如不生不灭等句,皆同此意。总之,明得界非界、尘非尘之义,便恍然于世间,所有大小、高低、来去、一多、总别、增减、贤愚、净秽等等对待之名相,莫非虚幻,当体是空。”

“说非一非多,即是说不增不减。他如不生不灭等句,皆同此意。”这是我们常说闻一知十,知道世尊说法,说一个原则、一个原理,我们就能够通达一切法。佛为什么说许许多多?因为众生根性不相同,有些人在这一句里面,说不生不灭他明白了,有些人在不增不减这上面明白了。其实怎么说法,都是一个意思,这也显示佛无有定法可说。佛实在无有法可说,佛说法是应种种不同的根机。

“总之,明得界非界、尘非尘之义。”世界非世界,微尘非微尘,这个经上讲的“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你常常想着这个意思。“便恍然于世间”,恍然是大悟,明白、清楚了。“所有大小、高低、来去、一多、总别、增减、贤愚、净秽等等对待之名相”,凡是相对的,“大小”,在世界上讲,世界是大,微尘是小,这一对,以我们凡夫的身,色身跟受想行识的心是一对,色心是一对,都是对待的,凡是对待的,“莫非虚幻,当体是空。”对待相生,你想想看,能离开因缘吗?凡是对待的都是因缘相生,因缘就是对待的。“缘生性空”,所以说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还要执着它干什么?所以佛教给我们,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要用什么样的态度?随缘而不攀缘,这就对了。

6、若明得诸法本空,便会归于性,而诸法一如矣。是法平等矣。此为诸法空相之要义。解得此义,便可事事作如是观。观照功醇,便可证无生忍,而泯相入体矣。”

“若明得诸法本空,便会归于性,而诸法一如矣。是法平等矣。”大乘法里面常说“消归自性”,法相学者常说“转识成智”,这都是行门用功的重要纲领,重要的原理原则。我们也听得耳熟,讨论起来也会说,为什么做不到?这里说出来,你没有真正领会到诸法本空;如果真正领会到诸法皆空,“消归自性”、“转识成智”你自然就做到,自自然然就诸法一如、是法平等。“是法平等”,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诸法一如”,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会归于性”,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只要知道诸法本空,三心不可得,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讲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就是圆教初住菩萨这个境界,我们真的可以得到。如果我们凡夫得不到的,佛在我们这个世间决定不讲,讲有什么意思,讲了我们做不到。讲了,我们做不到,佛怎么对得起我们?佛说的那些话,都是吊胃口,开玩笑的,说得太高了,做不到的,佛就真的是对不起人。凡是佛说的,我们统统做得到。做得到,你为什做不到?自有原因,原因当然很多,很多原因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你对于事实真相没搞清楚,这是许许多多原因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而《般若经》,就是把这个原因来对治,一定把宇宙人生真正的状况,给你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你了解身心世界都是缘起性空,都是没有自性,了不可得。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你就有办法契入,你念佛决定得生;不但往生净土,高品位往生。往生的时候预知时至,没有病苦,站着走,坐着走,真是自在!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人家有什么本事?就是了解诸法本空,了不可得,他统统放下了。我们今天念佛念了不少年,连个消息都没有。什么原因?执着一切法是有,还在这里面搞贪嗔痴慢,把我们无始劫以来向往的大事情给耽误掉了。所以这个地方说明诸法本空,这是非常要紧的义理、义趣。

“此为诸法空相之要义”,最重要的义理。“解得此义,便可事事作如是观。”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工作里、待人接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用这个来勘验,就自己实际的生活行为体会经义,这是我们真修、真正用功的方法,这真干!开头做的时候,因为习气的关系,也就是不习惯,偶尔提一下,过去就忘了。甚至于一天当中,一分钟的时间都提不起来,习气毛病!但是一定要警惕,所以为什么教你多读经,读经是提醒你要这么做。尤其是早晚功课,早课提醒自己,晚课反省。我教大家念阿弥陀佛,我教你念十声佛号,对于一个工作再繁忙的人,十声佛号一分钟就行了,一天念九次,每念一次提醒你一次。念这个佛号要能提起观照功夫,时间虽然短,很有效果,有力量,然后自自然然养成习惯。养成习惯,到功夫不间断的时候,那就是观照功醇,你的功夫醇了,醇就是打成一片,起心动念、一切作为都能体会经义,都能够与经典的理论、原则相应。“便可证无生忍,而泯相入体矣。”泯相入体是明心见性,念佛人念到理一心不乱,你能够证无生忍,无生忍的境界很高!为什么能证无生忍?因为你晓得,世界微尘是假的,不是真的,本来不生;我们自己的色心也是假的,也是本来不生。你能入这个境界,这是证得无生忍基本的条件,你虽然没有证得,但是你具有这个基本条件。

7、正报、依报,为众生所不能须臾离者,尚且虚幻无实。则一切盛衰、苦乐、称讥、毁誉种种对待之事相,其更为虚幻非实可知。何足贪恋执着哉。”

“正报、依报,为众生所不能须臾离者。”正报是身体,依报是我生活依靠的环境,不能离开,衣食住行,一天都不能离开,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尚且虚幻无实”,这都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真有,何况其余!其他的更是假的,更不是真的。“则一切盛衰”,我们一般人讲,这个人走运、发财了,这是盛;这个人运不好,做什么事情不顺利,衰了。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业因果报。一般人相信命运,相信命运是结果。妙善法师告诉我们:我们要相信造因,你造善因,一定得善果;你造恶因,一定有恶报。你要相信造因,果报自然殊胜。不相信因,要想求一个好的果,那个错了。苦乐也是假的,也是空的。“盛衰、苦乐、称讥、毁誉”,这八个字就是佛经常讲的八风,一个人最低限度要八风吹不动。称是称赞你、赞叹你,讥是讽刺你、讥笑你,毁是毁谤你,誉是我们今天讲的荣誉。这八个字都是相对的,四对。一般人在生活当中,这八个字看得很重,分别、执着,念念之中不肯放下,不知道这个就更假了,身心世界都是假的,都是空的,这些东西哪里有?“其更为虚幻非实可知。何足贪恋执着哉。”对于身外之物,还是这样的计较,分别、执着、贪恋,那真是迷惑得相当重了。

8、其他一异、圣凡、生灭、垢净、人我、彼此、等相,莫不如是。果能如是一眼觑定本不生之心源上,观照入去。便是所谓直指向上。则胸襟当下开豁,烦恼当下消除,颠倒梦想当下远离。如此用功,方是直下承当,可称善用功人。”

“其他一异”,佛在经上跟我们说的大原则、大纲领,“圣凡、生灭、垢净”。像《中观论》里面只讲八个字,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都讲这些。诸位想想,它全是相对的。“人我、彼此等相,莫不如是。”全是空寂的,全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果能如是一眼觑定本不生之心源上,观照入去。便是所谓直指向上。”宗门里面的功夫,也就是禅宗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在《金刚经》。中国禅宗从五祖忍和尚,传六祖惠能,往后代代相传,都用《金刚经》上讲的原理,做为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宗门用这个方法,就在一切对待法当中,一眼看破,要看到它的根源,要看到它的真相,根源、真相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现相是从心生的,对待是识变的,妄想、执着变现出来的,而在真心本性里面没有这个东西,没有这个事相,真的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教你从这个地方观照入去。所有一切对待的境界里,你得到清净,你真的是返本归源。这就是禅宗最高的指导原则,所以禅宗的修行是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根本是真心本性,真心本性里面一法不立。所以这就是直指向上。

用这个功夫的人,“则胸襟当下开豁”。我们一般讲的心量,凡夫心量很小,容不得人,你能这样用功,心量立刻就扩大了。佛与大菩萨“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今天生活在这个世界,跟这个人不能相处,跟那个人过不去,心量太小了,迷得太深了,才会有这个现象,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如果你心量拓开了,跟诸佛菩萨是好朋友,跟妖魔鬼怪也是好朋友,跟天人可以一起生活,跟饿鬼、地狱也可以一起生活,得大自在!哪里会有隔碍?“烦恼当下消除”,你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烦恼?你烦恼从哪里来的?真正会用功的人,找,找烦恼从哪里来的。果然会找,这一找烦恼没有了;没有了,你就要觉悟,原来烦恼本空。烦恼有,你真把烦恼找出来,找不出来。

就像禅宗二祖慧可一样,慧可心不安,找达摩祖师,求他替我安心。修行多少年,没有成就,心不安。达摩祖师说:“行!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他从这一句话就回光返照,找,找他那个不安的心。这一回光返照找了好久,找不到,回答了一句话:“我觅心了不可得”。觅心当然了不可得,《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怎么能把心找到?觅心了不可得。达摩告诉他一句话:“我替你心安好了,没事了!”他在这一句话当中开悟了。他悟的什么?悟的是身心世界都不可得,不再打妄想,不再生烦恼,他心不就安了吗?慧可大师的毛病,就是我们现前的毛病,他解决了,我们为什么解决不了?他之所以能够解决,他真干!他真的去找心。我们天天生烦恼,天天不安,不去找那个烦恼的心,你没去找。你果然回过头去找,你的问题解决了。佛法是心法,佛法不能在心外去求法,心外没有法,你向内求就能解决问题,你向外求是永远不能解决问题。

“烦恼当下消除”,真的一点都不错。“颠倒梦想当下远离”,这个颠倒梦想是妄想,妄想马上没有了,烦恼没有了;妄想、烦恼没有了,你就不是凡夫,你就是圣人。“如此用功,方是直下承当,可称善用功人。”会用功,你真会用功!我们听《金刚经》听到这个地方,会不会用功?如果你真听懂,你真会了,恭喜你!你一生念佛决定往生不退成佛,你超越三界,你永脱轮回了。只要明白这个道理,只要会用功,净宗法门万修万人去。念佛不能往生,是不明理,不会用功,盲修瞎练,那个去不了。明理的人、会用功的人,没有一个不成就。

发表于 2012-7-27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7:21 编辑

好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8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7:21 编辑

感恩布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9 00:29 , Processed in 0.251619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