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77|回复: 1

[与时俱进弘扬大乘] 晓得身心境界俱不可得,我们妄念自然就平息,就没有了。心定了,你的真心本性就现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27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7:21 编辑

明多即非多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

世尊问,把这个世界碾碎为微尘,不要说是大千世界,一个世界就不得了,那个数字没有办法计算,何况是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须菩提反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众是众多的意思。须菩提尊者很聪明,佛这一问,他就晓得佛的问意所在,这个非常重要。如果问意在哪里都不晓得,你怎么反复?这就懂得佛的意思。

1、问意着重在“众”字。“微尘”是集合之幻相,并非实有。当体即空,了不可得。”

“问意着重在众字”,“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着重在“众”字,众多的意思。“微尘是集合之幻相,并非实有。”小虽然很小,小到很不容易发现,现在科学这个发现也是相当不容易,是因为现代技术进步,特别是光学,比过去二、三十年进步太多了,利用这些先进的科学仪器才发现。依照这个发现理论来推测,如果我们科技再进步,可能还会有新的发现。佛经里面讲的微尘,极微之微,讲的邻虚尘,邻虚尘就不能再分了,跟虚空做邻居,佛还是用这个尘。今天已经观察到波动,跟邻虚这个意思就有一点靠近。佛告诉我们,物质是怎么发生的?是从“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就是波动的现象,无明是个动相。所以法相经论里面说“无明不觉生三细”,三细相第一个是“业相”,业相要用现代话来讲,极其微弱的波动。从业相再变成“转相”,转还是一个波动,不过波动的幅度比业相要大。从转相就变成“境界相”,境界相就是物质,就可能变成现在所谓的基本粒子,这个东西是这么发生的。如果在佛经理论上讲,为什么波动会变成物质?佛教给我们一个原理,教给我们一个理论的基础:“唯识所变”。“识”是什么?分别、执着。这个物体,它本来没有,是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分别就是波动;执着,把这个波变成了物质。我们用现代科学的观察,再看到佛在经上给我们讲的,你合起来看,容易明白多了。这是现代的物理学,佛经上全都有,佛在三千前说的,没有这些科学仪器,居然所说的是最进步的科技才发现。我们相信佛的五眼圆明,佛的眼睛比你现在什么样高级的光学,还要锐利,他看得还清楚。现在科学家还没有看到转相,还没有看到业相,顶多只看到现相而已,看到这个东西。佛给我们讲的,的确非常微细。

所以要晓得,这个东西是缘生的,缘生的没有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不可得,当然就不要再分别,更不需要去执着,离开一切分别、执着,给诸位说,这个真相你就见到了。你为什么会见到?自性般若。这个高度的智慧,圆满的能力,佛是五眼圆明,他见到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五眼,我们每一个人都具足圆满的般若智慧。我们今天的智慧没有了,能力没有了,怎么没有的?佛告诉我们,《华严经》上讲的,“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佛是一句话把我们的病根说穿了。我们的病根就是妄想、执着。诸位要晓得,妄想就是分别。离开妄想、执着,我们本能的智慧能力都恢复了,佛能见到,我们也能见到。佛告诉我们,妄想、执着离一分,你的智慧能力就透一分;妄想、执着离两分,你的智慧能力就得两分,就恢复两分。是不是真的?真的。《金刚经》上就是这么说的,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也就是妄想、执着放下一分,他的智慧德能恢复一分;二住菩萨放下两分,他就得两分;到等觉菩萨四十一品无明统统都放下了,他得到的智慧德能是圆满的。这个得也是很勉强说的,他本能恢复,那来的得?得是从前没有,你才可以说得,他本来有的。所以得也是不得已勉强说的。不能执着真的有得,不能执着真的有智;《心经》上最后告诉我们真话,“无智亦无得”,智圆满的,德能圆满的,圆满的智慧、德能不是得来的,是自性本来有的,现在恢复而已。

2、佛时外道,每将世间事物,层层分析。分析至于不可分。而犹执为实有。正如今之化学家,分析世界各物,为分子、原子、电子。依然执为实有。二乘知微尘可析为邻虚,知一切皆空。然不及大乘之能作体空观也。”

这个意思,前面都曾经说过。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距离我们现在已经相当的遥远,从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佛出世到今天有三千多年,即使是外国人的考据,也超过二千五百年,时代相当的久远。但是在那个时候,印度这些外道,他们就相当的聪明,用分析的方法观察出物质的现象,但是分析到最小的,他还是执着这个物质存在。最近这二、三十年来,科技比从前进步太多了。以前分析到原子、电子,他们还是执着这个东西是存在的、是实有的。可是最近由于科技的发达,观察更为微细,发现到物质的现象是波动。如果能够讲到波动,这是现在科学家已经承认了;换句话说,这基本的物质到底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跟佛经上所讲的,逐渐逐渐接近了。

佛对于这些事情,在经典里面讲得很详细,告诉我们物质怎么样变现出来的,怎么样发展,而成为宇宙之间一切的现象。纵然是发展如此复杂的现象,佛告诉我们,这个相是幻相,不是实在的,这个相是假相,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般若心经》几乎每一个学佛的人天天在念,“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物质,就是物质的现象,实实在在,空有是一不是二。小乘人也像现代科学家一样,用分析的方法,分析到极微之微,知道所有一切物相不可得;但是他比不上大乘菩萨,大乘菩萨用不着这么麻烦去分析。他的智慧高,虽然没有佛的五眼,也有与佛相似观察的能力,知道一切法当体即空,这叫做“体空观”。我们常念《般若经》,念得很熟,而没有得般若的受用,就是我们虽念而不知道作观,没有能够把佛经里面这些重要的经句,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与生活里面点点滴滴去做一个比较,这样子我们才能够得受用。

3、“众”字之义,谓凡由集合而成者,便知是空,不可执实。今之科学家云,物质形成于场。(场乃具有能量强度之空间,其中并无一物)。又有谓一切物质都是波之现象。又有谓,元质点的世界,是一个反复生成和消灭的世界。此与《心经》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义似合。故一切法诚不可着也。”

“众字之义,谓凡由集合而成者”,微尘众,集合而成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因缘生法。因缘就是许多条件聚合而成的。凡是聚合而成的,“便知是空,不可执实”,不能够执着这是实有的。从哪个地方观察起?最好从我自己的身体,我们身体是四大五蕴集合而成的,这个身体是因缘生法,也不违背这个原则。既然是因缘生法,当然是当体即空,所以不能把这个身体执着是实实在在有的。从这个地方看,从这个地方下手,拿这个来作观。这是物质、色法,心法也用《金刚经》上一句经文,“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们起心动念,要时时能体会《金刚经》讲的这个意思、这个道理,希望把《般若经》中的道理,于我们事相、物相当中去检验一下,这就叫做作观,这就叫做用功。不检验不知道,经是经,念头是念头,行为是行为,彼此互不相干。如果一检验,关系就密切了,晓得身心境界俱不可得,我们妄念自然就平息,妄念就没有了。妄念没有了,心定了,那就好了,你的真心本性就现前。佛法教导一切众生,真正的目的就在此地,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目的是教我们了生死、出三界,教我们作佛作祖。怎么个作法?不用这个功夫,你不能契入诸佛菩萨的真实境界。所以,执着这个东西实在的,错了!那是凡夫的知见。知道一切法不可得,那是佛知佛见,他看到真相。

“今之科学家云,物质形成于场。”这是近代的科学家发现的。什么叫场?底下有个简单的注解。“场乃具有能量强度之空间,其中并无一物。”这个就接近于佛法所讲的邻虚,这个说法说得好。“又有谓一切物质都是波之现象。又有谓,元质点的世界,是一个反复生成和消灭的世界。”这是近代科学家所说的,这种说法,真的与佛经上讲的愈来愈接近。与《心经》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似乎很接近。为什么不说它跟《般若经》上讲的是一样的?我们还用个相似,那是科学家虽然观测出来,虽然说出来,他没放下,他还是执着有。换句话说,他依旧是凡夫,不是圣人,依旧出不了三界六道。这个讲法、观察,跟佛经上所说的接近。如果他真的明白了,彻底明白了,我相信他一定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了。这一放下,最低限度他证阿罗汉果,他之所以证不了果,就是放不下。这一点我们应该要警惕。我们能不能放下?这些科学家们是利用现代进步的科学技术,观察到这个现象,我们没有这个机缘,没有亲自见到。但是这些科学家决定不是妄语,他的论文公布之后,为其他国家地区的科学家所认同、所肯定,这不是虚妄的,我们信得过。

我们学佛,尤其是受过三皈五戒,期许自己做一个佛的弟子,佛弟子对老师的话怎能不相信?老师在经中为我们说的,我们也要像相信近代科学家所发现、所说的一样,我们更进一步,要看破、要放下,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看破、放下之后的境界就不一样了,所谓是超凡入圣。这正是诸佛如来对我们殷切的期望,我们应当做到这一点,这才不辜负世尊为我们说法。

发表于 2012-7-28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7:21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9 00:36 , Processed in 0.296285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