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75|回复: 1

[与时俱进弘扬大乘] “如来”即是法身。法身常住不动。无所谓去来也。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27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7:20 编辑

4、念佛人往生,须知弥陀来接,而初未尝来也。往生西方,而亦未尝去也。虽未尝来去,亦何妨现来现去。何以故。不来不去者,理体也。有来有去者,事相也。理事不二,性相圆融。本无碍也。此等事实真相,今人谓之不同因次之空间转变然也。何去来之有哉。”

“念佛人往生,须知弥陀来接,而初未尝来也。往生西方,而亦未尝去也。虽未尝来去,亦何妨现来现去。”我们先来研究这一句,这在我们修净土的人,尤其是发心将来往生到极乐世界,这个问题要清楚。没有问题当然最好,心很清净;如果有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要不是彻底解决,这个疑问会产生障碍。严重的,障碍我们这一生不能往生,那个问题真的就大了;浅一点的,怕因为这个疑问,将来生到西方边地去了。实在讲,能生边地也算不错,不过就是耽误五百年不能见佛闻法而已。实际上西方世界讲的五百年,是我们人间的五百年,因为西方世界没有年月日,是我们人间五百年来算的。既然有这么一个问题,我们要搞清楚,我们往生,阿弥陀佛来迎接,这是真的。无论是三辈九品,下下品往生佛也来接引。佛来了没有?在我们看,佛真来了,真的现在我们面前。有一些人临终见佛,佛从天上下降,从云端里面下降,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佛真的来了,来接引他,来带他,他跟他去;大家也看到佛真的往西方那边去,这个在相上有来有去。

可是你要懂得,在理上讲,佛没有来,也没有去。没有来、没有去,为什么见到来、见到去?实在讲就跟我们看电视那个画面一样,你从画面上看到他来了,也看到他去了,始终没有离开那个方框。这一桩事情,就是众生与佛感应道交,它的真相就是《楞严经》上所说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如果用现代的话来说,现代科学家所讲的,佛是从另一个维次的空间,转变成我们现在的三维次空间、四维次空间,我们见到了,这个相见到了。他把往生这个人带去之后,又转变另一个维次的空间,我们见不到了,消失了。这个说法,是现代科学家的讲法,不同的空间,这是事实,确有其事。我们晓得,宇宙之间不同空间的维次,应当是无限度的,不只是三维空间、四维空间,现在科学家已经证实,有十一维次的空间。可是我们从理论上来推想,不止,应当是无量无边。这空间怎么变现的?是众生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如果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那个空间,我们佛法里面叫“一真法界”。那是真实的,就是一丝毫没有改变,从真如本性里面显现出来的,没有改变过。改变,谁去改变?唯识所变,所以是识变的。“识”,每一个众生不一样,因此,每一个众生生活的时空,也不应该是一样的,这个在理上才能讲得通,事上一定是这个样子的。

“而初未尝来也”,佛来接,佛有没有来?佛没有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众生在这个时候,心里面起了感应,他要往生。我们念佛,为什么佛不来?临命终人念佛,佛为什么来了?这个道理很简单,我们现在念佛,嘴巴里求往生,心里实在不想去;如果是阿弥陀佛现前,吓死了,那还得了!所以佛不来,这个心跟佛没有感应,只是通通消息而已,不可能有感应的。临命终的人,他求生的意念非常恳切,他真要去,这个世间活了这么多年,看得不耐烦,真的放下了,不想再多住,这个心跟佛的心就能感应到佛现前。由此可知,真的是感应道交,丝毫不爽。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佛在哪里应?就在他面前应。像我们看电视一样,电视机摆在面前频道一拨,画面就现前。所以缘具足了,佛就现身,是这么一回事情。佛接引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实在讲也未尝去,只是一个空间的转变,空间的转变实在说是念头的转变。我们这个念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头转变了;这个念头是非常的强烈,让这个境界立刻就转换。所以虽然不来不去,事实上就不来不去,但是我们看到表面上这个现象,说他来去也没有说错。只要你真正明白事实真相,佛现相了,来了,佛相消失了,走了,我们也能够这样说。所以,“亦何妨现来现去。”

佛能现,我们每一个众生都能现,能现不是佛的专利,所有一切众生个个都能现,不过众生所现的不自在。怎么晓得一切众生都会现?我们从一个例子上能够体会到,凡夫之人你睡觉会作梦,不但晚上睡觉会作梦,你要是疲倦了,在那里打个瞌睡都会作梦。你要晓得,梦就是另一个不同的时空,可见得那个境界真的是自己所变现的。我们作梦自己做不了主,不想做它也得要做,不想做恶梦是偏偏要做恶梦,做不了主宰,这就是业障,我们有业障。诸佛菩萨没有业障,所以他现身自在,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他很自在。我们是被业障障碍了自性,也现,现得不自在,不是不现。这些理事如果我们多去想想,细心去思惟经里面的要义,多少也能够体会到一些。

“何以故。不来不去者,理体也。”从真如本性,从理上、从体上说,确实没有来去,我们的真心本性、法身遍一切处,尽虚空、遍法界,哪有来去?“有来有去者,事相也。”说有来有去,是从事上、相上讲的。但是要知道,“理事不二”,理跟事是一不是二,“性相圆融”。凡夫之人,所谓迷惑颠倒,他是把理跟事分开了,性跟相也分开了,不知道理事、性相是一不是二,于是他在一切法里圆不过来,生起妄想、分别、执着,它还是会变,但是愈变境界愈差,愈变那个境界他愈感觉到苦。三界六道的苦境界从哪里来的?就是自己变现出来的,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如果觉悟了,明白这个道理了,他变的境界就很自在,他能够得到乐的受用。所以明了的人得乐,迷惑的人受苦,境界给人苦乐的感受不相同。“理事不二,性相圆融。本无碍也。此等事实真相,今人谓之不同因次之空间转变然也。何去来之有哉。”现代的科学家,他们晓得这些现象,确确实实是不同维次的时空的转变。明白这个道理,才晓得确实不来不去,就像我们看电视收这个频道一样。我们频道拨对了,这个画面现前,不能说它来;我们把频道关掉,没有了,也不能说它去,真的是不来不去。

5、即是来去要在不来不去上体认。不来不去即在来去上做出。此是念佛求生之要诀。得此要诀,决定往生,决定见佛。”

“即是来去要在不来不去上体认”,这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相上见性,如何在事上见性,你要会了,就是宗门所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那就真的得自在了,真的开智慧了。这是举一个例子,来去是现相,不来不去是理体,我们从相上去体会性体,这样修法会开悟,这是开悟的一个方法、一个门径。“不来不去”,这是理、是性,“即在来去中做出”。性虽然是空寂的,但是它不是死的,它是活活泼泼。活活泼泼的性体,从哪里表现?从事相上表现。由此可知,有体有用,这个就对了。

“此是念佛求生之要诀。得此要诀,决定往生,决定见佛。”特别说给我们念佛人听的,教导我们念佛人,平常要用这个功夫,要在现相当中体会性体,要把性体活活泼泼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个生活有乐趣。我们一般人常讲,这个生活有价值、有意义,有价值、有意义就是讲的幸福、快乐、美满。如果生活没有价值、没有意义,讲幸福、快乐、美满,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像这些地方,我们都应当要细心去体会。修性宗的,这是重要的观行,用功的原则,念佛人也一样用得上。具体而言,如果实在不会用,就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了。虽然你还搞不清楚,古人常讲,你老实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叫“暗合道妙”;虽然没清楚,确确实实合乎原理原则,没有违背这个原理原则,这是念佛法门不可思议之处,念佛法门第一殊胜之处。

6、性相一如,法界平等。一切对待之相,不能离绝待之性而别有。绝待之性,亦未尝离对待之相而独存。是故当于日常一切对待之事相上,虽无妨随缘而行,却不可随缘而转。缘应了者,得机便了,不与纠缠。缘应结者,亦无妨结,但不攀缘。”

“性相一如,法界平等。一切对待之相,不能离绝待之性而别有。”佛菩萨、觉悟的人、开智慧的人,为什么他们的心那样的平静?我们凡夫的心有很大的起伏,这个起伏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像波浪一样有起伏;可是觉悟的人,真有功夫、真有学问的人,他这个心的起伏就小了。诸佛菩萨,像本经里面讲的“法身大士”,他们的心是平的,几乎看不到有起伏,水平!他那个心平。虽然没有达到究竟,如何达到究竟?就如同我们看水一样,我们看海水,在没有风浪的时候,水很平、很静,但是底下它还流动。往深处走,深海里面它还是在流动,上面不动了,下面还在流动。这就像法身大士们,表面上平了,里面还有差别,一直到如来的果位,完全平了;再往深处、广处都不动,都达到清净,那叫“究竟圆满觉”。

我们现在先谈粗显的,“性相一如,法界平等”,他明白一个道理,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里面变现出来的,他懂得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既然是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一切法的性体无二无别,觉悟的人从相上见到性,从事上见到理,自自然然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了,不再打妄想,不再干这个傻事了。所以他心清净,他心平等。我们的心为什么不清净、不平等?我们听经也听了很多,也读得很多,佛讲宇宙人生体、相、作用的大道理,我们也好像懂得,也似乎明白了,可是境界风一动,我们的心马上就起波浪。你要是不相信,你走到门口,遇到一个无缘无故的人骂你几句,你马上就生气了,你的心就动了,禁不起外面境界的诱惑,禁不起考验。为什么?实在讲,佛讲的这些理,我们听了似乎懂得,没有真正懂得;如果真正懂得的话,你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你的心一定是平静的,绝对不会被外境转动。你要问为什么?道理很简单,都在《金刚经》上,“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还有什么好动心的、动念头的?没有了!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知道一切法,缘起性空,了不可得。无论是什么境界,再大的变化,他见到如如不动,天翻地覆他看到若无其事,没事!这是真正从相上见到性,从事上见到理。所以这种功夫,大乘佛法里面叫做“性定”,他不是修来的,不是修的定,修的定靠不住,这叫“自性本定”。就像《楞严经》里面所说的“首楞严大定”,它是属于“自性本定”,决定不受虚妄境界的动摇。

“绝待之性,亦未尝离对待之相而独存。”前面一句明白了,这一句就好懂了,性跟相一体,事跟理一体,决定不是两桩事情。性不可以离开相而独存,正如同相不能离开性而别有,两个关系是一不是二,是一体之两面。

“是故当于日常一切对待之事相上,虽无妨随缘而行,却不可随缘而转。”底下这几句话,是我们在生活当中修行的秘诀。如果你要会了,那你的本事可不小了,你的生活就改变了。这个改变不是小的改变,是从凡夫的生活改变成佛菩萨的生活,那是得大自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没有一法不是相对的,眼所见的,耳所听的,乃至于你心里面所想的;你所想的有能想、有所想,你见的有能见、有所见,你听的有能听、有所听,全是相对的,全是对待法。这里教给我们用功,如何能在一切对待法里面随缘?底下就是不变,“却不可随缘而转”,就是不变的意思;可以随缘,但是不能变,变就坏了。那个不变是什么不变?要懂!清净、平等心不变,这个东西不能变。我们依这个经义来讲,相可以随缘,事可以随缘,随缘里面不变自性,我们就成功了。实在讲,诸佛菩萨跟我们生活在一起,有什么不一样?他就是这个本事,“随缘不变”。

这句话,我在讲席里面把它说成四句,“随缘不变”是教菩萨的,我们要学,我们一定要随缘。随缘里面修什么?修不变;不变,简单的讲,不分别、不执着,学这个。随缘里面学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能够到不起心、不动念,那是高段的。开头下手,从不分别、不执着下手;如果能到不起心、不动念,那你已经得到三昧了,你已经有相当的功夫了。这个要真干,这叫真修!这不是装模作样的,是真实功夫,这是菩萨行。第二类,再来人,佛与大菩萨倒驾慈航再来的,他们是“不变随缘”,他已经不变了,所以不变随缘是倒驾慈航。佛菩萨示现在我们世间,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我们世间,他是不变随缘,不变功夫到家了。我们现在随缘里面学不变,人家已经是不变随缘。像印光大师,我们很多人都知道的,他是西方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人家也是不变来随缘的。在中国祖师大德里面,有不少人身份暴露的,是古佛再来的,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唐朝的傅大士是在家居士,是弥勒菩萨再来的,示现在家人的身份;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菩萨再来的;丰干和尚也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这些再来的人不变随缘,再来人!还有两种:小乘阿罗汉跟辟支佛,我们叫他做小乘,这种人“不变不随缘”,他不到人间来,不跟你们接触。另外一类是我们凡夫,“随缘随着变”。所以我把这一句说成四句,我这个讲法你们很好懂!佛菩萨、罗汉、凡夫,到底什么地方不一样,你就明了。一样穿衣,一样吃饭,一样工作,没有两样,就是随缘不变不一样,那个不相同。这个地方教给我们随缘不变,这是教菩萨法,我们应当要学习的。“虽无妨随缘而行,却不可随缘而转。”这就是随缘不变。

“缘应了者,得机便了,不与纠缠。”人与人之间,这举例子给你讲,真的是愈讲愈细。人与人之间凡是有关系的,什么关系?见个面点头笑一笑,这也是关系,这个关系是浅的;关系深的就变成一家人,变成父子家亲眷属。缘很复杂,非常复杂,数不尽,也述不尽。佛为大家讲经说法,只好把复杂的因缘归纳为四大类,再复杂也不外乎这四大类。这四大类是什么?“报恩的”。那你们的关系非常好,非常友好。为什么?有恩义在,来报恩的。“报怨的”,那你们的关系会处得非常不好,冤家聚头,“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来了,这是报恩、报怨的。还有两种是讨债、还债的,总不外乎这四类。一家人在一起四种缘,亲威朋友也是这四种缘,只是这四种缘有亲有疏、有近有远。所以你在马路上走路,在外国是常有,中国人是没有这个习惯。外国人遇到,不认识也跟你打个招呼,点个头,那也是缘。中国人好像没有这个习惯,不认识就是不认识,理也不理会一下,这都是缘。那缘该了的,譬如说你遇到个讨债的,讨债的要还他。我们现前借人家钱,当然到时候要还他,可是有些债是前世的、过去生的,我们不知道。这个钱或者是无缘无故被人拿走了,或者是被人骗去了,或者是某一种环境之下,人家抢取了,我们也拿不回来了,统统有缘。就连那个小偷,把你的财物偷去了,也是缘。他为什么不偷隔壁的,偷你的?你要晓得,隔壁那个人不欠他,前世不欠他,他不会去偷他的。他来偷我的,我不学佛我不知道,学了佛才晓得,这个帐了了。他偷去算了,不必去报案,帐到这里就结了,这个好!你要真正懂得,你不懂得不行!总而言之,不是我欠他的,就是他欠我的;我没有欠他,他偷去了,他来生欠我的。来生欠我的怎么样?也一笔勾掉,我也不要了。那到来生我还再去偷他的吗?来生我们到极乐世界作佛,不要了!这就是说,“缘应了者,得机便了”。这举一个例子,不必再罗嗦了,从这个例子诸位就要能体会到,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所以学佛的人很开心、很自在,这就了了。“不与纠缠”,一纠缠就没完没了,那个麻烦才大,生生世世在纠缠,这是愚痴,这不是智慧。智慧的人一刀两断,再不搞这个麻烦事情。

“缘应结者,亦无妨结,但不攀缘。”结缘,特别是佛教导菩萨,要与一切众生结法缘,你不结法缘,你怎么能度众生?缘要结,不妨碍结,但是不要攀缘。什么叫攀缘?我们用最简单、很清楚的话,来给诸位说,结缘里面有感情,就攀缘了,那个不好。结缘里面是智慧、是理智,这个对的。为什么?后头没有麻烦,没有纠缠。有个情在里面就有纠缠,智在里面没有纠缠。所以我们要鼓励学佛的同修,要与一切众生结法缘,把佛法介绍给他,把断恶修善的这些方法介绍给一切众生。介绍就好了,不要去扯关系。一切随缘,不要去攀缘。这一段好!这一段真的是教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佛怎么样过日子,怎么样生活,非常的具体,非常有用。

7、二六时中,果能如是勤勤观照,密密勘验。心把得定,脚立得牢。不为相所缚,而泯相入体矣。此是学人第一着功夫。便是随顺真如。便是直指向上。”

“二六时中,果能如是勤勤观照,密密勘验。心把得定,脚立得牢。不为相所缚,而泯相入体矣。”前面把方法教给我们,要认真去做。二六时中就是讲不间断,古时候的中国,用的时间单位是昼夜十二时,现在一般算命还用中国的老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算命排八字还是用这个。我们中国一时,是现在的两时,现在的两时是我们的一时,我们现在的时间单位叫小时,外国人不称小时,没有小时这个意思,我们中国人称小时,比我们中国原先的时辰小一倍,现在用二十四个时辰。二六就是白天六时、晚上六时,昼夜不间断,功夫要这样作法,现在人用功就很困难。

古时候,我们在佛经里面看到的,佛当年在世,跟释迦牟尼佛学佛的这些人,佛给他们规定,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夜晚十点钟睡觉,两点钟就要起床,就要用功办道。所以他真的可以做到不间断,睡眠的时间少,不是很长,因为睡眠是昏沉,你的功夫中断、间断了。出家人在那个时候睡眠,佛并没有限制,但是绝大多数所谓不倒单,他们不躺下来睡,就打坐,睡觉也打坐,坐在那边睡,容易警觉;躺下来睡,会睡得很熟,不容易警觉。古时候用这个方法,勉励自己,希望做到功夫不间断,这是我们所谓的苦行。吃不会吃得很饱,当然也不会吃得很好,睡也睡不好,穿也不会穿得很暖。这种生活方式很有道理,叫你时时刻刻知道作人很苦,赶紧脱离六道轮回,他用意在此地。你吃得太好,穿得太好,一切都很舒服,不想离开六道,这六道还不错!跟你讲西方极乐世界,摇头,我没有见到,我现在这里很不错,不想去!所以佛教弟子们过这种苦行的生活,常常提醒警觉,这真的是大智慧。无量劫来我们在六道里打滚,苦不堪言!诸位要细细想想就知道,太苦了!能有警觉心,想出离六道轮回,这叫真正觉悟。所以佛一切的教导设施,都是帮助人觉悟的。

“二六时中,果能如是勤勤观照,密密勘验。”这个密密是细心,很细心的去体验,就能晓得自己的功夫了。功夫在哪里做?就在日常生活当中,“随缘不变”,在一切随缘里面去学不变。在境缘当中,应当了的,要赶快了;应当结的,可以结。结不能攀缘,结缘里面不能有感情,有感情就是攀缘。结缘最好是结法缘,善、恶缘都不好,恶缘更不能结,结了恶缘将来冤冤相报,结了善缘将来要报恩。总而言之,报恩、报怨都脱离不了六道轮回,你还是在搞六道轮回。结什么缘好?结法缘好。法缘就是劝人念佛,劝人求生净土,这个缘好!我们自己希望往生到极乐世界去,如其我一个人去,为什么我不多劝一些人,多带一些人去?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看到你带一大批人来,这个很高兴,这不是一个人,这么多人跟你一道来,这个很有意义,所以是多结法缘。“勤勤观照,密密勘验”,都是讲前面的功夫。

底下两句话很要紧,我们功夫能不能成就,我们念佛能不能得一心,能不能功夫成片?这两句话关系很大。“心把得定,脚立得牢。”心把得定,我们在境界里面绝对不会被外境动摇,我们的心始终就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念佛求生净土,不会为世缘动心。“脚立得牢”,是讲我们的身体,我们身体随缘,不会随缘所转,不会为境界所转,也就是我们持戒要清净,戒律清净就是脚跟站得牢,一切如理如法。心把得定,心地清净,不为相转,身心都不会为外面境界所动。正是本经末后,世尊教给须菩提尊者,“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脚立得牢,如如不动,心把得定,这样就能成功。“泯相入体”,要用在净土宗来说,你就容易得一心不乱,你能够这个修法,你就能得一心不乱。

“此是学人第一着功夫。便是随顺真如。便是直指向上。”这里面三句,第一句是泛说,无论你是学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你能够运用这个原则原理,这是第一等的功夫。随顺真如是性宗常讲的,这就是随顺真如;直指向上是禅宗里面所讲的,这种修法就是宗门里面“向上一着”,讲的就是这个。由此可知,我们念佛用得上,我们在方法上、形式上,跟宗门教下不一样,但是在精神上,在原理、原则上完全相同,这是我们应当要明了的。

8、果能如是,则任他万相纷乘,自不为其所动。以上皆是从诸法空相起修之方便。有缘人随修行之,大有受用。”

“果能如是”,你果然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个方法,而且这个理论与方法,你都可以把它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把它用在你工作上,对人、对事、对物,你统统都会用了。“则任他万相纷乘,自不为其所动。”这个社会怎么样的复杂,人事怎么样的混乱,你也不乱,你也不杂,你不为其所动。“以上皆是从诸法空相起修之方便”,《金刚般若》到最后,结归在“诸法空相”,这是说出诸法空相的修法。“有缘人随修行之,大有受用。”哪些是有缘?我们都是有缘的。你今天读到这部经,听到这部经,这就是有缘,没有缘的听不到。我们在此地讲经,我们的录像带、录音带流通出去了,将来能够听到磁带的,也都是有缘的。有缘!你要真听懂了,听明白了,肯照这个样子去做,那就恭喜你,你一定得大受用,你可以改变你的生活,你能够改变你的工作。这个改变不是在形式上的改变,不是叫你在工作上改行,不是的!你还是照样生活,还照样工作,改变是你在生活工作里面得乐,你不会得苦,这就是大受用。

发表于 2012-7-28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7:20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9 00:36 , Processed in 0.394089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