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05|回复: 0

[佛化生活] 吸引定律的秘密--让你心想事成的阿拉丁神灯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16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7:36 编辑

的结果,叫做走错路。底下我用重点式的方式来表达走完路、走半路、走错路你所保佑的认识与态度。   ★不管怎样你一定要走完它。走错路,至少还让你知道“此路不通”的答案!走半路就回头,则你什么答案都没有!你永远只能够用猜想去填满了!   △走错路至少还有助于成长(长见识),下次更懂得应该怎么走了。这条路通不去我这次要去的地方,却说不定能够通去我以后要去的地方呢?这条路通不去我这次要去的地方,我却也知道了它可以通去别的什么地方啊!走半路却无助于成长,因为你永远不知道答案的真相:这条路对于我要去的地方,能通还是不能通?不能通的话,它又通去哪里?   ★走完了你才知道是走对路还是走错路,走半路你永远不知道答案的真相。走错路不管怎么样都好过走半路!因为走错路至少有助于成长,走半路却什么都没有。   ★而且这次的走错路,有助于下次的走对路,因为你因这次的走错路而认得了更多路!(成长)   △走半路对这次或下次都没什么好处。走错路会增值,走半路不会。   检验命题的先决条件   【人生是随想实相】Thoughts become Things ,你要如何验证?   决定了要什么,后续的想法一定要调和一致,走完它,直到显化。   第一个衡量标准就是:想到就会笑的频率指数(以情绪刻度为标准)。换句话说,如果每当你想到你要的目标,你都很少笑得出来,你就没有资格验证这个假设。   如果每当你想到你要的,你想的大部分都是负面的消极的,你自然就笑不出来。你笑不出来,表示你的频率没有调对。你的频率没有调对,你就无法验证随想实相这个命题,因为随想实相是建立在你调对了你的振动频率的这个基础上的。   如果你每当想起你要的东西,你就会笑得很开心,你的第一联想也都是好的、正面的、积极的,过了很长的时间你要的东西还是没有显化,你才能够说【随想实相】这个说法不成立,明白吗?   自然法则学说保证你:只要你把自己的频率调对,你迟早就会得到你要的东西。所以,假如你现在要验证【随想实相】这个命题,你先得把自己的频率调对。   假如你已经确定自己的频率已经调对,你还是没有得到你要的东西,你才能够推翻上述命题,否则你的推翻都是不成立的,因为你并没有满足【调对频率】这个先决条件。   你满足了先决条件,才能够进行有效验证,你才能够做结论说这个是真有其事的还是这个是骗人的。在你满足先决条件之前,你做的结论都只是你个人的臆测,是没有说服力的。   调和一致的意思就是:想法只往一个方向走。什么方向?你要的那个方向或你要的那一面的方向。反向的想法=自我矛盾、自我推翻。杂念=正向、反向的想法交相混杂。让我们用符号来表达,你会一目了然,一看就明白。调和一致:→→→→自我推翻:→←→←   地理上走半路,你找不到答案的真相:你不知道这条路是否真的能够从A 到B,因为你没走完这条路,所以你无法做结论说这条路能到还是不能到。   能量上走半路,你也找不到答案的真相!能量上走半路的意思是:正向的思路才走到一半,就反向自我推翻;又走一半,又自我推翻!   这种情况,你永远无法验证:我们的人生是否真的是随想实相。因为你的能量才走到一半,马上就发生能量对撞,自我对峙、自我僵持!你的能量没有走完整个循环,你怎么知道你的意念就是会化为物质呢?   你必须保持→→→→,让能量走完整个循环,你才能够找到意念创造物质的答案。→←→←这样的振动样式你是找不到答案的。你怎样才能够肯定地说,没有随想实相这回事?   如果你持续调和一致地想你要的,却还是得不到。   如果你要看到事实才愿意相信随想实相,你就会有问题,因为   1. 你不相信的你将会视而不见   2. 你看到了也会曲解   3. 你不相信就吸会引来支撑你不相信的证据      其实,当你不相信随想实相,因此你看不到随想实相的证据,这个事实本身正论证了【随想实相】是真的,因为“相信的人看得到,不相信的人看不到”,这本身不正是随想实相吗?   要建立对随想实相的信心,最有力的起点是用验证的,而不是用用论证的,因为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你才会深信不疑。否则,即使有人能够论证得头头是道,但是因为你平时经验不到【心想事成】这种好事,你难免还是会怀疑。当你亲身体验过了,你就不会怀疑了。   有些东西即使说不清原理,也不妨碍正常使用。所以,即使自然法则学说里有些部分你还是不是那么了解,也不妨碍你对自然法则的正常使用。   一个学说最重要的是说得清其因果关系、先后关系,至于说清原理倒是其次的东西了,因为毕竟实用第一,实用才是硬道理!所以只要你弄懂了其因果关系、衡量标准,即使你暂时还不是那么透彻地了解其详细的操作原理,也没有什么大关系。   这就好像,我不知道汽车运作的原理,并不妨碍我对汽车的正常使用。   但是如果我对应用之前搞不清原理很抗拒,这个时候这项抗拒本身才是妨碍正常使用的罪魁祸首!我不弄清楚我就不尝试,这不是一种很明智的态度。因为说不定你尝试了、体验了才反过来弄清楚呢?只要我感觉怎么样,后续的发生就会怎么样的观察,才是最重要的,因为这种因果关系、先后关系的观察,对正常使用才是重要的。当你说:【我只相信我看见证据的】,说不定你先相信了才会看到证据呢?我要有钱之后才能放心、放松??这谁都会??但是说不定你放心、放松之后才会有钱呢?如果你担心:万一我学不好怎么办?那至少过程是喜悦的,结果是成长了。但是万一学得好的话怎么办?   你可以想:万一学不会怎么办?也可以想:万一学会了怎么办?   反正都是要想,为什么不选择最有力的想法?要验证随想实相,其实这里只有两个可能性:   可能性一:想法无法创造实相可能性二:想法可以创造实相   如果想法无法创造实相,至少我要让自己感觉有力量一点、感觉   好一点,所以我要选择积极的想法!如果想法可以创造实相,那我更应该选择有力量的想法啊!万一积极的想法无助于创造我要的实相怎么办?实相有两种:外在的实相(人人可见)Physical Reality 内在的实相(冷暖自知)Emotional Reality 就算积极的想法无助于改变外在的实相,但是却肯定有助于改变   内在的实相!让你变得更积极更有力量!这也不是很值得吗?我们是思想存在体,我们活在思想里多过活在物质里。换句话说,我们活在内在实相里,多过外在实相里。即使处在同一个外在实相的人,他们感受到的内在实相也是不一   样的。内在实相是:你通过思绪与情绪建构起来的内心世界外在实相是:你通过肉身的物质感官体验的外在世界不明就理无碍于定律的独立运行。吸引定律这套秩序是独立于人   类意识的:你明白与否、相信与否、喜欢与否、接受与否,都无法动摇此秩序于万一。一切的现象、事件、发生、体验,都是遵循吸引定律这套秩序在运作的。   所以,你能够完全搞懂这套学说在讲什么当然很好,但是万一你搞不是很懂,也不重要!只要你懂得【想你要的,并且以情绪为指导】就够了,可以毕业了。   创造定律也是可以验证的:你会得到你所持续聚焦的。果真如此的话,必然性可以验证以下几点:   1. 聚焦过去,就会历史重演   2. 聚焦眼前,就会保持不变(因为一再重复创造同样的局面,结果就是保持不变)   3. 聚焦转念,就会出现新局面      如何验证每一个想法有着自己的振动频率?【验证一】脑电图【验证二】有些想法让自己有力量,有些想法给自己无力感   如何验证感觉来自两个想法之间的相对频率?【验证】对“蓝玻璃”你不会有特别的感觉,因为你没有特别的想法。你   见过很多玻璃,但是你不会特别去留意蓝玻璃,所以对你来说蓝玻璃就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所以如果有人提到“蓝玻璃”,你不会有多大的情绪反应。   但是如果是“蛇”就不一样了!你马上会有很多第一联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所以你会感到毛骨悚然,有点恐惧。但是对养蛇的人而言,想到蛇就觉得很亲切,甚至他会觉得蛇比人还安全,因为“蛇性易懂”但是“人心难测”。可见你的感觉来自你的想法之间的频率差距。   如何验证频差越小感觉越好,频差越大感觉越差?   【验证】   当你想到自己离目标越来越近,你会越来越高兴,因为每当你在想你要的东西,或你要的那一面,你就在缩小你与所要的之间的频率差距。   当你想到自己离目标越来越远,你会越来越低落,因为每当你在想不要的东西,或不要的那一面,你就在扩大你与所要的之间的频率差距。   上述的种种原理的验证方式,你看得懂很好,看不懂也没什么关系,这些是写给那些比较喜欢弄懂原理的人看的,即使看不懂也不妨碍你对自然法则的正常使用。   本篇主要是让你对验证自然法则有个概念,让你知道自然法则是可以验证的,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而是【心物不二,心物互成】的心物一体论。   当你掌握了验证自然法则的方法学、思方学,你对自然法则学说会产生更坚定的信心,而这信心对于你成为心想事成的魔法师,有很大的帮助。当你疑念越少,阻力就越小,你要的任何东西都会更快出现在你的经验里。   释放评比,保持纯私   当你无法保持自己纯净的视角,你就会被他人的视角所模糊;当你没有静听自己心底的声音,你就会被外界的声浪所淹没。   当你的磁场不干净,里面混杂着很多别人的想法 别人的期望、别人的恐惧,于是你的人生就会显得莫名其妙,一时显化来自己要的,一时显化来自己不要的。   当你的视角无法保持纯然的自私,你就会吸引来乱七八糟的东   西,还莫名所以。自私有两种:纯净的自私与污染的自私纯净的自私就是没有匮乏,也没有排他。所谓匮乏,就是【觉得不够多,觉得不够好,觉得总是不够饱】。这里面重复出现的字眼就是【不够】,所以匮乏就是觉得不够,   什么都不够。在量上不够多,在质上不够好,觉得不管看到什么、别人为自己做了些什么,都填不满自己的胃口(所以说觉得不够饱)。匮乏的人会觉得衣橱里面的衣服总是少一件,鞋架上的包鞋总是少一对,银行里的户口总是少一百万。排他就是排斥他人、排挤他人,把所有的竞争对手都干掉,剩下自己最好。   匮乏是排他的基础。当你觉得一切都是不够分配的,你就会很紧张,想要把所有的资源都一人独掌。于是你就开始想要把其他人干掉,因为你觉得他们会让原本就不够分配的资源更形短缺。   匮乏和排他都是一种意识心态,不管你是否有把这种意识心态表达出来,只要你持续这样想,宇宙就会根据这种频率来回应你。于是你就会真的经验到匮乏(资源不够分配)和排他(被别人排挤)。   你不一定要把排他的动作做出来,才会被人排挤,只要在你的磁   场里面这种频率是活跃的,吸引定律就会盯上你。一般人日常所用的自私,其实都是特指污染的自私。所谓污染的自私就是,你的个人视角被匮乏意识和排他意识充   斥。你看什么都觉得不够,所以你很没有安全感。当你没有安全感,   你就紧张,你就会去抢。等巴士的时候你会抢。找工作的时候你会抢。搭电梯的时候你会抢。基本上你是无所不抢,因为还没到手的不平安,到手的才袋袋平   安。   污染的自私会令人讨厌,因为它本来就是出发自匮乏的感觉源点。当这种匮乏再加上【排他】的举动,向所有你认为是竞争者的人施压,你就是去到哪里都被讨厌的人。   因为你的匮乏会激发别人的匮乏,你的排他会吸引别人的排他,于是你就会吸引很多跟你同频同质的人来跟你竞争,抖个你死我活,鱼死网破。   当你看到这个世界是一个零和游戏,你将会经验它!当你看到这个世界是一个双赢游戏,你也会经验它!   纯私是创造的完美态   所谓纯净的自私,就是不受匮乏意识和排他意识的干扰,纯然地、干净地看。   你会很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你也不在意别人到底要什么,因为你知道宇宙是足够分配的。   当你能够保持纯然的自私,别人就无法干扰到你的意识焦点,无法干扰到你的磁场。   当你觉得一切都是足够的,你就很有安全感。当你很有安全感,你就不会把所有人都看成是竞争者,相反的你把他们看成是共同创造者。   纯私允许你看到万有可能。当你觉得丰盛,你就看到很多别人看不到的可能性。   比如一块空地,你可以看到把它发展成商场的样子。你自己虽然没有资金,但是你看到别人有,而且愿意投资的人很多。你没有经验,但是你知道别人有的是经验,你可以聘请人才来替你打点。市场还没有成形,但是你看到未来潜在的需求很快即将出现。   当你不受匮乏的思想干扰,你会从无形看到有形,你看到的一切,没有任何东西是短缺的。既然没有短缺,那要做什么都是可能的,都是能够成事的!   当你不受排他意识的干扰,你看到每个人身上都有能够成全你的优点,以及互惠互利的需要。当你把每个人都看成你的贵人,凡是与你这个想法共振和鸣的人都会成为你的贵人!   为别人着想的危险   你只能够从自己的角度去看,你无法从别人的角度去看。 学习从别人的角度去看,不但没有必要,反而越看越混乱。 你不是当事人,你永远没有当事人那么全面、清楚而深刻地了解   自己的角度。 你虽然能够尽可能将心比心:如果是我的话怎么看?但是这样做   通常都不准,因为你毕竟不是他,你不可能全然确定他到底怎样想?一个最经典的典故就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纯私是保持视角的单纯性,不混杂其他别人的视角 其实没有任何人是很干净地看,每个人都戴着有色眼镜在看。一   个人的视角很难不受个人的偏见(信念)与偏好(意愿)所污染,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预见所污染。   当你无法彻知,他有什么样的偏见、什么样的偏好、什么样的经验、什么样的预见,你只能够大概猜到他有可能怎样想,但这不表示你看到他视角所看到的世界。   所以当你要为别人着想,你就必须在假设的基础上去猜测。 用猜的有两种危险,那就是以偏概全以及以静治动。 以偏概全就是你根据你所认识的他的某个方面来猜,这样做忽略   了一个人观感的复杂性(一个人不会只是从一个角度看事情,除了自己个人的多个角度,也可能去猜测别人的角度)。   以静治动就是根据一时的他曾经做过的行为、呈现的样子来猜,这样做忽略了人既然活着,其视角也是动态演化的(会随着新添经验以及情绪变化而改变)。当你根据过去的他是什么样子的来猜,你必须假设他从来没有改变。   所以离开自己的视角,而去猜测别人的视角,是不可能准确的,也没有必要??没有必要是因为,你过自己的生活,何必去猜测别人的角度呢?   为别人着想,是一种误导??因为你以为自己成了他的源头,你以为他没了你不行。   事实上是:任何人只要与其欲望调和一致,与源头调和一致,则所愿皆遂!   既然你只能够经验自己个人的生活,既然你只能够经验自己个人生活的单一性,那你只能够形成属于你个人的,独一无二的个人视角(人生观)。你的视角是独一无二的,任何人也无法取代的,任何人也无法模仿的,任何人也无法剽窃的,任何人也无法尽知的。   没有任何人的视角能够与你的全等!   没有任何人的视角跟你是完全一样的!   每个人的视角都是偏观的,因为这个人生游戏的设计一开始就是故意要维持视角的单一性的:你只能够经验自己的人生,总结自己的愿望,你不可能经验别人的人生,总结别人的愿望。   保持视角的单一性=保持视角的单纯性??要那么复杂干什么?单纯才能够深刻、集中,活得更专注。可惜世人走反了,他们去为人着想,尝试从别人的立场和角度去看,于是混杂了不同的人生观相互冲突矛盾对立的观点,导致在自己之内产生不和谐、不愉快。   人际之间的冲突、斗争与不和,不是自私导致的,而是匮乏与排他导致的。   以下整理一遍纯然的自私的几个理由:   1. 你不可避免的只能够从自己的角度看出去。   2. 每个人都与源头直接连线,上达天听,有求必应。   3. 在意别人的想法只会让你产生混乱,不确定感。   4. 每个人创造自己的实相,自作自受。      5. 别人也是自私的,听别人的自私就是舍弃自己的自私迁就别人的自私,所为何来?   6. 纯私的人不会牺牲别人来成全自己,不会牺牲别人的自私来成全自己的自私。纯私的人会寻求调和一致众人的自私。      7. 吸引定律会撮合保有纯私而他们之间又调和一致的人们。   找到你的舒缓之想   调和能量闭合频差的核心关键,其实就是找到你的舒缓之想。   所谓舒缓之想,就是下一个感觉更好的想法。   因为情绪来自思绪的频率差距,所以每一个想法都会牵动对应的情绪。当一个念头升起,马上就会有一种感觉尾随着升起,念头与感觉、思绪与情绪,是形影不离,一时具起的。   既然情绪是你的内在导航,反馈给你知道,你的每一个当下的念头与想法,到底是与你所要的调和一致,还是与你所要的背道而驰,那当你从一个念头过渡到另一个念头,你的感觉越来越好的话,你就是越来越接近你的造物;反之,则是越来越远离你的造物。   因为吸引定律会把处在同样频率范围的东西拉在一起,所以当你感觉到无奈、无力的时候,你是不可能突然切换到有力、自信的思绪的。   当你处在较低的情绪刻度,你不可能直接跳到频率最高的情绪刻度,因为吸引定律会把你的想法锁定在振频较低的思绪频道。   当你要往更高的情绪刻度上移,你必须点滴渐进,一个念头一个念头、一个想法一个想法地逐步调整。只要每一个念头比刚才的念头感觉好一些,你就算是有了进步。   不要小看你似乎只是让自己的感觉好了那么一点点,因为当你的情绪改善一小步,你的实相的改善却是一大步!这就好像一个轮子的轴心只要转动一点点,外围的轮辐却会转动一大圈!   你舒缓之想的想法是不是真的并不重要,因为:   1. 任何想法都有成真的潜能,因为心想事成。   2. 你难保在这个浩瀚的宇宙里,古今中外当中难免会有这样子的一个例子。所以,即使你现在所想的,暂时无法在现实中找到支撑的例子,也不妨碍你继续这样想下去。   3. 对感觉更好有效就够了,舒缓之想的想法只是调整频率的工具,这些想法是真的还是假的,其实都不重要的。      接下来列举几个舒缓之想的例子,然后你在根据你现实生活的需   要,找到属于你自己的舒缓之想。【例子一】如果我明知我是一个心想事成的魔法师,我可以创造自己世界里   任何一切我想要的东西,还有什么理由我会感到不开心呢?   【例子二】即使现状还有很多部分是我所不要的,我不也是可以改变它们吗?既然我可以改变我不要的部分,我又有什么好不开心的呢?   【例子三】   反正我这样想没有输的余地,即使想了最后没有成真,但是在想象的过程本身就已经得到满足,不是很好吗?万一想了到时候真的成真怎么办?   【例子四】反正场在形不灭,我要的东西不一定要这次马上成事。只要这种   磁场在,显化成形将是不可避免的,总会等到这一天。   【例子五】我不一定非得马上要到我渐渐享受愿望在我心中显化冒泡反正我真正想要的是感觉很好我不需要等到在物质层面显化了才感觉很好我可以在想象的世界里马上感觉很好   【例子六】如果,物质体验的目的是为了快乐那我,要在虚拟玩味之时开始微笑   【例子七】反正意念投射又不必花钱,我完全没有输的余地   【例子八】场在形不灭,这次来不及还有下一次,直到显化为止   【例子九】   当下的喜悦就是最即时的回报,最实际的回报,因为不管我们要什么东西,其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为了喜悦   【例子十】   虽然我还存有一些少许的疑虑,但是整体上我的信心却越来越坚定,并且持续在增长中。我收集到的见证越来越多:我自己的见证越来越多,我朋友的见证也越来越多。这些见证都指向同一个方向:自然法则真的是人生得失成败的终极关键!   【例子十一】   我是自己世界的创造者,至高无上的上帝。我创造一切进入我生命的境遇。   【例子十二】   看到我不要的画面,我就更明确地知道我要的画面。所以一切发生都有助于我,让我更加清楚自己真正要的东西是什么。   【例子十三】   我现在掌握得还不是那么好又有什么关系?反正只要我一路演练下去,我就会越来越好,一切都会跟着越来越好。         好感宣言   每一天把底下的句子念几遍。心情好的时候要念,心情不好的时候更要念!   1. 感觉很好的感觉真好!   2. 感觉很好是自足的,感觉很好本身就够了,不一定要有什么实际作用不可!   3. 感觉很好是不需要合理化的??因为一切好的东西都没有合理化的必要,享受就是了!   4. 我可以观察到:感觉总是尾随聚焦!而且与你激活的念头一时具起!   5. 聚焦在好的那一面,感觉就很好;聚焦在糟的那一面,感觉就很糟!   6. 频差越小,感觉越好;频差越大,感觉越差!   7. 感觉很好是自足的,不需要理由去合理化!   8. 感想,感想,就是要用感觉来指导你的思想!   9. 观感,观感,你怎么看你就会怎么想,怎么想就会怎么感觉!   10.即使舒缓之想不一定有助于创造“有利的外在实相”,却肯定有助于创造“有力的内在实相”!而这种肯定本身就已经足够,足够支撑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舒缓之想。   11. 永远选择有力量!为什么?有力总比无力好!Powerfulness is always better than Powerlessness   12.感觉来自你的想法和源头的想法之间所存在的频差!   13.两种想法之间的调和一致性,决定了你的感觉!   14.没有什么比我感觉很好更重要!   15.外境无法决定我的感觉,我决定我自己的感觉!   16.只要过程开心了,我就没有输的余地!即使结果不如意,我也没有空欢喜!   17.越喜悦,越有力!越有力,越有利!      问题一:如何吸引你要的任何财富   Happy 网友   紫雨老师:   我听了你的有声电子书,也做了“吸引100 万元”的练习,我想象当我有100 万元的时候我的生活会是如何的好、住在哪里、开的是什么样的车、去哪里旅游,当时感觉很好,但过了两天我想起这些画面的时候又没有什么感觉了,说明频率没有调和好是吗。   现在如果我有100 万元,好像我也不会有多兴奋,如何练习才让自己已经拥有100 万元的感觉,能否详细讲一下整个过程。   在吸引的过程中,是不是不需要考虑做什么和如何做才能得到100 万元,什么事都不用做,而只是调和能量,等待答案出现,行动就可以了。   CG 网友   紫雨老师:   我想吸引500 万元,所以我写了一个情景剧,每天想象自己已经拥有了这笔钱,并且努力找到这种感觉,我持续了一个多月了,我觉得这种感觉让我很是良好,以致于都不想出去工作,每天就这样想着。   紫雨老师,我不知道这样做是不是正确,要知道不出去工作就没有收入啊,这种感觉要持续多久啊,那钱又是从何种途径而来呢?   逍遥网友   你好:   我是一个刚刚接触吸引定律的人,打个比方吧,我想要很多的钱, 我只要想象我有很多钱或者想着我会有很多钱,并感觉良好就可以了吧.当然,我不会怀疑它.可是我在训练的时候老是会刻意的去找钱.不知道老师会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LG 网友   如何聚财? 如何保持有钱的那种感觉?我真正想要的是钱.   钱是我们每一天都会接触的东西,我们每一天都有钱流出去的经验,所以钱是我们特别容易产生阻力的愿望。   你未必会每一天都有钱流进来,但是你通常每一天都会有钱流出去。所以我们很容易对钱会有匮乏的感觉,担心钱不够用。对大部分的上班族来说,一个月钱只是进来一次,但是却出去三十次,所以我们很容易对钱有带阻念头。   “钱不是长在树上的”   “钱是很难赚的,要流出去却是很容易的”   “这个世界上没有足够的钱分配”   那你的带阻念头越多,你对钱的阻力就越大;你对钱的阻力越大,钱就越难流入。   钱本身是一个比较虚的概念,因为它不是实际的东西。所以当你说你想要拥有一百万,你会很难想象那种感觉是怎么样的,因为这种感觉很抽象,而且也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东西。   当我们说我们要钱,我们真正要的不是钱本身,而是钱所能够换取的东西。那些才是真正具体、真正实际的东西,也才是比较容易找到感觉、建立想象的东西。   比如说有了一百万你会买什么样的房子?买什么样的车子?你可以去哪里旅行?你可以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些才是具体可以想象的,激发明确感觉的东西。   当你想象你有钱之后你真正想要换取的东西,当你想象你在享用这些美好事物时候的人生快意,这不但是更容易找到感觉顺位的,而且是阻力比较小的。为什么?   因为从小到大,我们对钱已经被灌输了太多负面的信念与想法。所以当我们想到钱的时候,我们的第一联想也往往是负面的,第一感觉也是负面的。这种联想已经是如此之根深蒂固,想要改变一时间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积累的惯性动能太强大了。   但是,如果你想你有钱之后你真正想要享用的,我们几乎毫无困   难地,直接就融入了那种画面与感觉。你对钱有抗拒感,未必对拥有豪宅有抗拒感。你对钱有抗拒感,未必对一部带你风驰电掣的跑车有抗拒感。你对钱有抗拒感,你对美好的景色、怡人的山水未必有抗拒感。因为我们是很难对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有抗拒感的!我们要钱的目的,其实都是要这些背后的东西。甚至更准确地说,我们要的也不是这些东西本身!我们真正要的   其实是这些东西所能够给我们带来的感觉!所以,每当人们开口说他想要有一百万,他想要有一千万,他们   真的知道这么大笔钱的用处是什么吗?他们不知道!那为什么他们可以那么明确地说出自己要的数目是多少呢?一般上都是来自于一些社会比较,以及成功学的误导。他们真正要的是,拥有这笔钱之后的“代号”??“我有一百万的话表示我这个人还算行”“我有一千万的话,就会赢得很多人对我的尊敬”   你固然可以通过财富去实现你背后真正要的目的,但是如果一开始的话,就理清自己真正要的东西是什么,会大有助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9 01:00 , Processed in 0.287723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