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7:36 编辑
创造是什么
你创造你自己的实相You create your own reality
创造的定义是:带入经验。
凡是出现在你经验之内的,都是你创造的。我们并没有说,一切的经验都是你故意、有意、特地创造的;但是,一切发生在你经验当中的,的确都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
只是有些经验是你自主创造的,有些经验则是你默许创造的。前者是有意识地创造,后者是无意识地创造。不管过程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你的经验都是你的作品,你的造物。
自主创造的意思是:你事先想清楚了你真正要的本质是什么(而不只是自己要的表象是什么),然后有意识地把自己的能量对准它来调和一致,闭合信念与意愿之间的频率差距。
每一个想法都有着自己的振动频率,当你所相信的和你所要的念头,其振动频率有所差距,这是你无法得到所要的唯一原因。
默许创造是:没有清楚觉察到自己的意识焦点停留在哪里,自己要的想,自己不要的也想。自己的意识焦点只是被动地随着旧有信念和大众信念“习惯总是这样想”,自己的注意力只是被动地被外境所牵动,情绪的起伏被外境牵着鼻子走。
根据创造定律:你得到你所聚焦的,不管你要还是不要,觉察还是不觉察。
换句话说,即使在聚焦的过程中你并没有觉察这个聚焦本身,也不影响创造的进程。换句话说,当你发白日梦的时候,当你出神的时候,你也在创造,虽然当时你因为想东西想得太入神而没有察觉,虽
然事后你也想不起来你当时想了些什么。
创造的进程本身不受你的意愿和觉察所影响和扰动。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都感到莫名其妙,因为他们连系不起来,自己的【想法】和【发生】过的事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中间隔了时差!
在这个包含性的宇宙里面,你想你要的你会得到,你想你不要的也会得到。所以,如果那个东西你不要,你别想它就好,想想看有什么是你要的?然后聚焦其上。
实相是什么?
实相就是看起来很真实的东西,感觉做到好像是,但实际上却不是那么一回事。
你如你看到天花板上的荧光灯是长亮的,其实它是以每秒钟极快的速度在闪烁,因为其闪烁的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至于人类的肉眼根本无法觉察它。
于是,这荧光灯就“看起来”和“感觉上”是长亮的。但是这只是我们的一种错觉。
万事万物的本质和其表象是不一样的,我们平时经验的是物质的表象,但是因为我们的物质感官在过滤解析的时候,把它还原得如此之真实,所以我们几乎不怀疑我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其实都不是【宇宙的真相】,而只是【个人的实相】。
你创造的不一定要由你来制造
创造的定义是:带入经验。
你所要创造的,就是你所要带入经验的。
你要带入经验的东西,有些可以由你亲手制造,但是绝大部分都不是,因为你没有这么多的时间与技能,更没有这种必要凡事自己生产。
所谓制造就是自己亲自下手,自己完成。你要创造的不一定要由自己来下手完成,因为宇宙可以无为自成。
在一个以吸引定律为底层秩序的宇宙里面,横向挪移会比纵向制造来得轻松快捷。横向挪移的意思是:从某个人那里吸引过来。纵向制造的意思是:自己亲手生产。
所以,用吸引的永远比用制造的来得快,因为制造需要时间,需要积累一段时间的技巧;吸引的则不必。
吸引过来的方式可能是购买、捡到、中奖、别人的馈赠??什么方式并不重要,但是它一定是比较省时省力的。
因为吸引定律是宇宙内建的驱动程式,放任它自行运转,它也会带来你要的东西。宇宙中不是有很多的东西无为自成的吗?
同样道理的,如果你无法区分创造与制造之间的区别,你就会对宇宙很不放心、无法信任,于是你就会自己动手、处处掣肘,尽最大的力气在每一个细节都亲身参与,结果即使没有累死你,结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创造其实是通过聚焦启动能量的循环之后,然后就放手由它。
你是一块活着的磁铁
你的每一个念头好比一块活着的磁铁,各自有着自己的振动频率。
同样频率的磁铁会互相吸引而凝聚在一起,形成一块更大的、更强的磁铁。
这些磁铁一开始的时候只是无形的意念。同频同质的意念聚集得够多的时候,将会形成一团一团的“意念丛”。这些意念丛你的肉眼是看不见的,但是它们确实存在。
比如当你进入一间鬼屋,你看到的种种影像,听到的种种声音,如幻如真。你说它们是真的嘛,它们没有物质的形体;你说它们是假的嘛,你又很真实地感受到它们的存在。
每一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的磁场,这些磁场就来自于人们来到这里的时候,集体所激活的意念是什么。
所以当你进入寺庙、教堂,你自然而然会感到庄严肃穆;当你进到舞厅酒吧,自然而然想要放浪形骸。
当你来到某一个地方,如果你会无端端升起一种莫名的感想,这些感想是你平时不会去想的,你就是感染到了那个地方人们所留下的意念丛。
意念丛介于能量与物质之间。它没有物质来得浓稠,但是也没有能量来得液态。
意念丛是无形的真实存在,它不断地发出独有的振动频率,继续吸引同频同质的意念。
当你来到某个地方,你不会感染所有的意念丛,你会感染到的,必然都是存在于你内,目前正在活跃的,同频同质的感觉和想法。
当一个想法聚焦得够久,就会凝聚成意念丛。当你继续聚焦下去,这些意念丛密集到跨过某个临界点的时候,就会显化成为有形的物质,成为活生生的,你可以用五官经验到的实际存在体。
这个聚焦的过程本身你是否觉察,都无碍于吸引定律的自行运作。
你的聚焦本身就是一种激活。你可以有意识地激活,也可以无意识地激活。不管这个激活的过程你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你都启动了宇宙的能量循环,启动了吸引定律的运作。
创造定律说,你会得到你所持续聚焦的,不管你要不要、不管你相信不相信、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不管??什么都不管!也不管你是否察觉这聚焦的过程本身,只要你与你所持续聚焦的东西达到共振和鸣的状态,你将会经验它。
既然不管你聚焦什么,你都会经验什么,剩下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你到底是有意识地聚焦在你想要的,还是你无意识地聚焦在你不要的?
当你有意识地聚焦在你想要的,这个就叫作自主创造,你会经验一个顺心自主的人生。当你无意识地聚焦在自己不要的,这个叫作默许创造,你会经验一个忽起忽落的人生。
自主选择的里面只有你要的,默许创造的则夹杂着你要的和你不要的。你得好好选择,你到底要的人生是怎么样的?
什么是聚焦
聚焦,英文是Focusing ,意思是持续地想,一直想一直想。
聚焦的方式可以是沉湎过去、计划今后、幻想未来。总之,只要你持续地把注意力投住在一个地方,不管你想的东西其时间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聚焦。
聚焦会导致能量的启动,能量会导致你的感觉改变。聚焦在自己要的,你就会感觉到正面情绪;聚焦在自己不要的,你就会感觉到负面情绪。
根据创造定律,聚焦在你要的你会得到,聚焦在你不要的,你也会得到。这是因为,吸引定律是“包含性的”而不是“排他性的”,任何你所聚焦的都会被你的磁场包含进来。
所以,当你向你要的东西说是,你会得到;当你向你不要的东西说不,你也会得到!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的人总是得到自己所不要的,因为他们不知不觉聚焦在不要的,多过聚焦在自己想要的;他们想自己不要的,多过想自己要的。
那我们如何知道自己聚焦在哪里呢?因为意念的闪动速度太快,所以我们无法直接看清楚,每一个念头是往我们要的方向飞,还是往我们不要的方向飞。但是我们可以信靠自己的情绪导航系统。
每当我们想自己要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愉快;每当我们想自己不要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不愉快。这种简单的愉快与不愉快的感觉,可以让我们很明确的区分,到底我们在想什么,从而引导我们重新导正我们的意识焦点。
你的注意使你与之达到共振和鸣
一切的本质都是能量、是振动、是吸引定律在运动。
所以在最底层,万事万物都有着自己的振动频率。
你无法通过物质感官或仪器侦测到每一样东西的频率有多少,事实上也没这个必要。
你无法觉察到,因为我们的物质感官不是被设计来侦测这种频率的,超高而细微的频率我们是侦测不来的。
但是在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内建了一个可以侦测到振动频率的导航系统,那就是我们的情绪、感觉。
当你持续聚焦在一样东西,不管他是人、是事还是物,以至于开始感受到情绪开始被牵动,就表示你与这个东西开始达到共振和鸣了。
两支频率一样的音叉,即使被拉开,敲击其中一支,就会引起另外一支音叉的共振,发出嗡嗡的声音,和被敲击的音叉起共鸣。这种现象就叫作共振和鸣。
我们是精神存在体,任何我们的意识所聚焦的,我们都会与之产生共振。
只要你持续聚焦17 秒而毫不自我推翻的话,在吸引定律的驱动之下,另外一个同频同质的念头会被吸引过来聚在一起。当你连续聚焦上68 秒,你的意念就开始形成了具有创造力的振动,开始吸引同频同质的信息、想法、人事物时空,来到你的身边,进入你的经验,成为你的实相。
情绪的牵动也有强烈轻微的分别,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一开始的时候往往只是产生轻微的共振,那个时候你会感觉到轻微的情绪,以至于很可能你没有察觉它。
假如你保持聚焦下去,你与之的共振就会升级,反映到你的心里就是你开始感受到更加强烈的情绪。这个时候如果你还是没有转移你的注意力,则很快的这个情绪的强度又再进一步升级。
所以创造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全程都有情绪在反馈给你。有时候你的某个想法是无意识的,但是它所牵动的情绪却不会是无意识的。换句话说,只要你留一只眼睛看自己,你一定会感受到情绪的高低起伏的。
一般人对自己的情绪都没有留意,或者说他们把情绪看成是一个需要管理的东西、形成干扰的东西,所以他们去报名上课,如何学习情绪管理。
其实你的情绪不需要管理,因为情绪只是一个反馈系统,反馈你的思绪与思绪之间的频率差距。你真正需要管理的不是你的情绪,而是你的思绪!
就好像油针只是反馈给你油箱里的汽油还剩多少的讯息,如果你的油针显示油箱见底了,你不会愚蠢到拿一张微笑贴纸粘上去,当作不知道而继续行驶。
因为如果没有汽油而无法继续行驶,不是因为油针本身出问题,是你没有听从油针的建议,马上打油,所以才出问题!
所以当你没有听从你的情绪,你也无从引导你的思绪。
宇宙里没有意外
一切的发生,都需要两样东西,一个是动力,另一个是轨迹。一切的发生,都必须有能量驱动,驱动必要的人事物时空;而且
所有必要的人事物时空,必须以特定的组合排列,走到一起。否则不可能成事。否则所发生的必然是另一个样子。要做到力度恰好,序列恰巧,其精确程度非人力所能够调控与操
纵。所以,一切在物质层面刚要发生的,其实已经在能量的层面发生过了。一切在物质层面刚要开始的,其实已经在能量的层面完成掉了。所以宇宙里是没有意外的,所有的意外,只是无意中,不知不觉
地聚焦在所要(或所不要)的默许创造罢了!
要让一件事情圆满成事,需要的人事物时空,必须以正确的组合排列走到一起,如果没有吸引定律的力量牵引,单凭行动又怎么会有聚合力呢?
行动不具备发生所需要的聚合力。需要的人事物时空,以正确的组合排列牵引到位,佛家叫作:因缘和合。并且,必要的条件一个都不能少,佛家叫作:因缘具足。因缘具足才能发生,才能成事。所以说,宇宙里没有意外。
你终必与共振和鸣的东西走到一起
宇宙已经内建了解决动力与轨迹的驱动程式,它是物质底层自动
化运作的根据,这物质底层的秩序就叫做吸引定律。吸引定律说:同频共振同质相吸。自动化的意思是:只要对于你想要的东西聚焦并且调和能量,做
到一致性与稳定性,你要的东西就会向你移动,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与你交会(Rendezvous)。任何刻意争取的行动都不是必要,只要心血来潮(也就是灵机一动,收到源头给你信号)的时候乘风而起,御风而行(Go with the flow )就可以了。
这种自足动力是物质底层内建的,来自同频同质的东西先天上就是会共振、相吸,所以外力的强加不但不是必要的,有时候反而会构成干扰。
这就是为什么《与神对话》里面说到要“放手由他”(Let Go and
Let God )就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要符合放任定律!想想自己人生中有多少发生的事情是未经预谋的?你认识你的另一半,难道不是未经预谋的吗?你被认栽赃嫁祸,难道是你自己预谋的吗?你考研不过关,难道是自己预谋的吗?想想看,我们人生中发生的大部分事情都是未经预谋,就发生在
我们的身上的。难道你不感到好奇,这股动力来自哪里?难道你没有问过:为什么是我?为什么要发生在我的身上?
难道你不觉得诧异:一连串的巧合精准地瞄准了你,然后发生到了你的身上。到底是谁人在策划与部署这一连串巧合的动力与轨迹?没有汽油的车无法行驶,不沿着一定路线前进的车无法到达目的
地。任何事情要发生,首先都要解决动力与轨迹的两大问题。火箭的动力如果不强大到足以超越地心吸力,就不可能凌空而
起;卫星的轨迹如果没有精准地经过算计,就不可能运行在其轨道。可见人生冥冥中有一股超强的动力,掌管着人生命运的秩序。而当你学会了自然法则,你就会发现到:任何你持续聚焦到以至
于产生情绪的,你过不久就会见到、听到、经验到。任何你与之产生共振和鸣的,你都会跟他在某个时空点交会。你会被吸引向他,他会被吸引向你。你们双方会不知不觉地向对
方移动,而这个过程是不自觉的。
在当下你无法清楚看到你被带到的每一个点到底有什么意义,因为他们显得那么零碎而毫无关系,而且发生的次序跟我们人为计划的也大异其趣。
但是,当你走过,事后回忆,你就能够将这些点串连成线,还原成面。这个时候你看到的人生就是立体的,你就会明白:原来一切真的是自己创造的。
自主创造与默许创造
每一天的生活,我们都会从外境的启发中,总结出很多的愿望。当你身体肥胖,你会希望自己瘦一点;当你钱不够用,你会希望自己钱多一点;当你寂寞孤单,你会希望朋友多一点。
你升起的每一个愿望,宇宙都已经记录在案。当你有求,宇宙必应。因为地球是一个诸多创造者共享的游乐场,所以你也不可避免的会看到很多你不想要经验的。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充斥的都是抢劫案、QJ案、杀人案、破门行窃案。这些看了让你不安,但是因为你不懂得吸引定律,所以你被动的接受了所有这些讯息。
当你的朋友在聊一些是非,以及不公平的待遇,你一来出于八卦,
二来出于好奇,也凑上一脚去当旁听。路上发生车祸,围观的人为了一大圈,你也去凑热闹,驻足观看。外境发生什么,你就被动地接受什么。你以为没什么影响,没什么关系,但是你在每一次的参与中,都
牵动了情绪。而只要你牵动了情绪,这就表示你启动了宇宙能量的循环。强烈的情绪表示你启动了大的能量循环,微弱的情绪表示你启动了小的能量循环。没有情绪表示你没有启动任何能量循环。当你被动地被外境牵着鼻子走,被外境随便转移你的意识焦点与牵动情绪,你就是在默许创造。反之则是自主创造。
当你有意识地选择你所想的,你所聚焦的,则你就是一个自主创造者。你创造一切你想要的经验,没有意外。你是一个顺心自主,心想事成的魔法师,你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能够作主。你会得到你所要的,而避开一切你所不要的。
当你总是被动地任由外在的世界牵动你的思绪,无意识地想东想西,则你就是一个默许创造者。你创造你要的经验,你也创造你所不要的经验,人生显得很随机起伏。你要的经验有一些,你不要的经验也有一些,而你对这一切似乎无可奈何,束手无策,毫无办法。
为什么大部分的人都无意识地聚焦?为什么大部分的人都是默许创造者?为什么大部分的人都会胡思乱想?
因为,从你诞生到地球的第一天开始,没有人告诉你:聚焦很重要,你创造你自己的实相,通过聚焦。
相反的,你外在的世界与环境,不断灌输你物质表象所归纳出来的原理,比如说某某人得到这种遭遇,是因为他做了些什么。
比如这个人成功了,因为他做过了些什么;这个人失败了,因为他做过了些什么。
世人有一个背离真相极远的想法,那就是“发生是行动促成的结果”,所以他们着眼于外在的、表象的、可见的、有形的原因,而完全地忽略了聚焦这内在的、本质的、不可见的、无形的决定性作用。
既然想法对发生不重要,只有行动才重要,人们就会把注意力都分配到外面去,而很少分配到里面来。
有没有听过一些人这样说?“我不知道为什么最近情绪总是很沮丧,但是不知道为什么?”
很多人都常常情绪低潮,而且是低潮得自己都莫名其妙。
你觉得他们的低潮是没有原因的吗?是凭空而来的吗?还是他们想了一些负面消极的想法,而逐渐累积产生的?
人们已经习惯把两只眼睛看外面,而忘了留一只眼睛看自己、看里面。他们对外在发生的东西明察秋毫,但是对内在发生的却视若无睹。
这些想法,每一个想法,当它们升起来的时候都会引发对等的情绪与感觉。
一开始的时候细若游丝,没有训练过内观的人不会觉察,因为他们的观察力太粗,而且只观察外面而不观察里面。
如果这个时候你没有转念的话,在吸引定律之下这些念头会吸引同频同质的念头,变得更强大。
你不了解这股情绪是如何产生的?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它一样是有力量的!兴奋的情绪会让你一整天做什么事情都很带劲,低潮的情绪会让你一整天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劲!情绪酝酿的过程对你而言可能是隐晦的,但是它所集结起来的作用力量却是十分明显的!
一开始的时候是意念,然后同频同质的意念会集结在一起形成意念丛,当意念丛再继续集结下去变得更浓稠密集,当它跨过某个临界点的时候,它将会一跃而起,以物质的形式显化出来!
这个时候它就是活生生的,有形的,也往往在这个时候人们才开始注意到这股力量的存在。
其实这股力量早在你的情绪酝酿集结的时候已经存在了,只是迟钝的人们往往非要等到它显化成物质形式的时候不可,才开始真正的意识到它的存在。
敏感的人会在起心动念的那一个当下马上转念;迟钝一点的会在情绪开始变得明显的时候转念;但是大部分的人,是如此之迟钝,以至于非得等到显化成形时,才不得不正视它的存在,而改变自己的想法。当然也有一些人,即使事实已经摆在眼前了,依然不肯改变自己想法的,也大有人在。
当事实摆在眼前的时候,你想要改变原有的想法,相对于物质显化之前来说是更难的,因为已经显化为物质的东西,相较于尚未显化的东西,更容易占据你的注意力!
显化的渐进过程
当你看到一则新闻,报道最近你家的邻里已经有好几家被爆窃。一开始的时候你只是产生轻微的不安,后来你遇到你的邻居,他告诉你他正是爆窃的受害者之一。他告诉你他被偷走了什么东西、他家凌乱的画面、他们的心情如何的恐惧。
于是这个时候你的不安进一步升级,回家的时候你又跟家人讨论了这件事,担心忧虑的情绪开始弥漫整个家庭。于是你加固了门锁,希望这样有助于你把盗贼拒之门外。
后来你又在电视机上看到关于爆窃率的提高,以及受害者的现身说法,接受访谈??这一路下来你不安的、恐惧的情绪不断地在升级。
其实这些负面情绪正在反映给你知道:你聚焦的方向不对了,你聚焦在你不要的东西了,回头是岸吧!但是你不懂情绪导航的意义,所以你继续往这个方向这样注意这样想。
过了半个月,你的家也被爆窃了??然后你会说,治安果真是越来越差了!本来发生在电视荧幕上的画面,终于也发生到你家里来了。
只是有一件事情你不知道的就是:从你一开始去注意你不要的事件的新闻时,你所产生的不安情绪已经提醒你:这样想不对了!转念一想吧!
但是你没有去留意,反而加倍关注这些你不要的事件的相关消息,并且跟人谈论。为什么发生的是你?为什么不是别人?其实都是你自己吸引回来的!
你的注意就是你的邀请!任何未经邀请的,都无法擅自闯进。
你不是在创造就是在损耗
在每一个当下,当你的念头牵动情绪,你就启动了能量的循环。如果你不是把能量用在创造,你就是把能量用在损耗。当你能量调和的时候,感觉很好的时候,你就是在创造。当你能量对撞的时候,感觉不佳的时候,你就是在损耗。你会发现,当你能量调好,即使工作一整天你也不会累。就好象
如果你曾经参加过你很喜欢的生活营,即使三天两夜你没有怎么睡觉,你的兴奋度还是会让你感觉到精神很好。当你聚焦在自己要的东西,完全忘掉烦恼,宇宙源能就能够源源不绝地倾灌你、流经你,你就会觉得很亢奋,不知疲累。
相反的,当你能量失调,也就是在两个互相对抗的想法阵营中来回聚焦,你就会引发强烈的能量对撞。这种对撞会让你很疲倦,即使你呆坐一整天,什么事情也没有干,体力完好,你会觉得比下田耕种了一整天还要累。
体力劳动所引起的疲惫是很快修复的,而且白天越累,胃口就越好,晚上越好睡。但是能量对撞所引起的疲劳却会渐进积累,如果你没有去释放它的话,你会一天比一天更累,而且白天越累,晚上就越难入睡,睡也睡不好,睡醒了感觉好像没有睡,永远感觉不够睡。
宇宙源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是如果你把它用在创造,就会经验越来越好,如果你把它用在损耗,你会觉得感觉越来越糟。任何人都有潜能成为伟大的创造者,一个人的平庸不是来自能力的浅薄,而是来自能量的损耗。
如何发生与为何发生
一切的物质表象,其根源都来自于物质底层的振动能量。换句话说,没有平白无故发生的东西,事出必有因。
基于人们只是从有形的视角去解释现象,所以他们常常把“如何发生”与“为何发生”混为一谈。
比如说,今天你过马路的时候,心神不宁,所以没有看左看右之后才过。你心里一边在想着你顾虑的事,身体却处在交通繁忙的街道,眼神茫然而空洞地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潮与车辆。
突然不知怎的,心里一股力量推了你一把,告诉你说似乎没有车了,可以过马路了。因为你处在心神恍惚的状态,所以你也没有回过神来,有意识地检查一遍才举步。
相反的,你举脚就踏了出去,突然一辆急奔而至的轿车发出紧急的响笛声,突然把你惊醒,于是你马上回过神来,但是一切已经太迟了,已经来不及了!你的思想在这千钧一发的当儿,想要把你挪移到安全的地方,但是你的身体却跟不上思想的脚步(我们的身体怎么可能跟得上思想的脚步呢?一个念头的闪动可能只需要千分之一秒就完成了,身体要回应却需要几秒钟),结果被撞上了!
于是你不省人事,被送到了医院。幸亏你大难不死,活了过来。
事后人们问你:“为什么你会被车撞到的?”或者“为什么你会发生车祸的?”
你的答案很可能跟所有人一样:“因为我过马路的时候不小心,以为没有车,所以就踏了出去。怎么知道,突然一辆车急奔而来,我闪避不及,结果被撞倒了。”
这种回答方式看起来好像很正常,也很正确,好像没有什么值得进一步深入追究的地方。当事人这么说,难道还有假吗?还有什么值得追问下去的?
但是有趣的是,如果你尝试换一个问句,你会得到的答案,却是一模一样的。
比如我们这样问:“车祸是怎么样发生的?”或者“你是怎样被撞到的?”
你的答案将会是一模一样,原套照搬的:“因为我过马路的时候不小心,以为没有车,所以就踏了出去。怎么知道,突然一辆车急奔而来,我闪避不及,结果被撞倒了。”
我们都知道,“为什么”英文是Why,“怎么样”英文是How, 这是两个不同的问句。“为什么”问的往往是起因、根源性的问题,而“怎么样”问的往往是途径、过程性的问题。
区分这两个问句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你会开始学会如何分辨,如何发生,与为何发生,其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命题。
为了让你更明显地看出其中的差异,我们这里举一个实例:
“为何清朝会灭亡?”
“清朝是如何灭亡的?”
要回答第一个问题,你需要对各种因素作出分析。这些因素有些是明显而有形的,有些是隐晦而无形的。但不管是有形还是无形的,这些因素都是导致清朝覆灭的起因与根源性的动力。
但是要回答第二个问题,就需要描述清朝的内忧外患,如何让它日渐没落,期间发生了什么事,导致国立日衰,民怨日起。在不同的阶段,都发生了些什么事,逐步推波助澜,以至于到最后被孙中山所推翻。
如何发生与为何发生,看起来好像一样,其实是不同的。如何发生解答的是过程,为何发生解答的是原因。
所以如果人们问你,“你为什么会被车撞上的?”和问你“你是怎么样被车撞上的?”,你的答案都是一样的话,那就表示,你跟绝大部分的人都一样,把现象和本质混为一谈。
这就好像如果有人问你:自来水来自哪里?你回答说来自水龙头。没有人可以说你的答案是错的,但是却对得很有限。我们都知道,你家里的自来水供应,绝对不是装了一个水龙头就
会有的那么简单。水龙头背后,还有着很大的画面是你没有触及的。有水龙头必须有水管,没有水管的话,水从哪里来呢?有水管也必须有蓄水池,否则水从哪里来呢?有蓄水池也必须有雨量,否则水从哪里来呢?那雨量从哪里来呢?从太阳的热力蒸发海面的水而来。
所以,你被车撞,表面上看起来是因为过马路不小心,没有看清左右就踏出去。这是表面的答案。这表面答案底下更深沉的原因是:你与这件事、这个遭遇,达到了共振和鸣!
场在形不灭
从能量的角度来说,只要那种能量场(磁场)还活跃存在,只要你没有及时清除的话,它迟早都要显化为物质。换句话说,迟早要出事。
你可以预防得了一时,但是你预防不了一世。物质总是跟着能量走的,现象总是跟着本质走的。只要那个能量场还是活跃的,在吸引定律之下,它就会自动运转,
自行吸引一切同频同质的人事物时空,形成同频同质的场景与剧情,
西。但是因为人们已经习惯对自己不要的东西产生强烈抗拒,所以往往聚焦在自己不要的时间与能量,还多过聚焦在自己所要的。
创造定律说,你会得到你所持续聚焦的,不管你要还是不要,也不管你是否觉察聚焦的过程本身。因为,不管是有意识的聚焦,还是无意识的聚焦,聚焦本身就足以启动吸引定律,启动宇宙的能量循环。
自觉在创造方面并非必要,因为自觉与否,都无碍于吸引定律的
运行。但是,创造有两种,一种是自主创造,一种是默许创造。如果你要的是自主创造,也就是只吸引来自己要的,自觉自己的
聚焦过程本身,就变得很重要。因为,只有当你自觉,你才可能选择与过滤,什么是你要聚焦的,什么是你不要聚焦的。
当你只是聚焦你所要的,毫无意外的,你的经验当中只会出现你想要的。当你在上游选择了你的意念,吸引定律就替你在下游选择了你的经验。
但是,如果你对自己的聚焦过程习惯性是不自觉的,那你就会一时想你要的,一时想你不要的,于是你的经验中,要的与不要的都会有一些。
如果你习惯性聚焦在你不要的比较多,你的经验中大部分就会出现你不要的。如果你习惯性聚焦在你要的比较多,你的经验中大部分就会出现你要的。
自觉对创造是不必要的,但是对自主创造却是必要的!因为自觉与不自觉都好,吸引定律都是会根据你的意念蓝图去创造的!
所以,说到这里,结论就很明显了:为什么大部分的人的经验与发生,都是乱七八糟而莫名其妙的?因为他们都是默许创造的!
你聚焦过的想法都还存在,并且还持续振动,吸引其他同频同质的想法过来。
这些想法会聚集到一块,成为意念丛。这些意念丛,是一个又一个的能量场,它们也持续在振动,继续在吸引同频同质的意念丛过来。
当你时不时,久不久就激活它,它就继续是活跃的。活跃的意念丛和能量场是具有创造力的,它们会吸引同频同质的场景与剧情让你去经验它。
要怎么知道某个能量场是活跃的,还是蛰伏的?只要你想起这个
想法的时候,你还有着强烈的情绪感受,它就是活跃的。只要你时不时久不久总会想起它,它就是活跃的。
当一个想法,你想起的时候,你已经没有感觉了,而且平时也完全不会想起它,那这个能量场就是蛰伏的、不活跃的、冬眠的。
不活跃的能量场在你的经验中是没有创造力的,因为你的经验只会被活跃的能量场所占满!
当你想起你的初恋,你还是感受到分手的撕裂感,这个能量场就是活跃的。当你想起你的初恋,你已经一无所感,甚至也不是记得很清楚了,这个能量场就是冬眠的。
活跃的能量场具有创造性的力量。但它是否会具体落实成实相,最终还得取决于你有多常激活它。
如果每当你想起感情这件事,你就会想起初恋的撕裂感,并且很频密、很习惯地这样想,你就有很大的可能吸引另一个跟他同频同质的对象。只是这次名字不一样,日期也不一样,因为改头换面了,时过境迁了,但是这个新任对象的频率和性质,跟初恋对象的频率和性质,还是一样的!
相反的,如果你只是几年才回顾一次,每每想到的时候也只是很短暂的神伤,那这种激活就比较不会显化成实相。
在我们人生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很多不同的意念丛和能量场。虽然理论上每一个能量场都有显化成形的机会,但是可以放心的是:只有你常常激活并且牵动情绪的才会显化为实相,那些你渐渐淡忘的已经跟你即将经验的毫不相干了!
时间只是一种观感性存在
场在形不灭说,只要那种能量场还活跃存在,迟早要显化为物质,迟早要出事。
不管时间过了多久,不管期间发了多少事,因为时间只是一种观感性存在。时间只是观感性存在,因为时间只是观者与观物之间的一个现象。
你可以和早你八个小时的人进行即时通讯,即使你们存在于不同的时空,只因为地球是圆的。你们坐落在不同的时区和地区,你们的时差隔了八个小时,你们
对时间的观感是不一样的。当你日正当午,他已经日薄西山。奇怪的是:你们却可以即时通讯。“即时”而不“同时”! 从能量创造物质的角度来说,同样的原理也是一体适用。只要那
种能量场还活跃存在,不管过了多少时间,总有一天是要显化为物质,早晚是要发生出事的!这就是为什么,当仇恨的能量场继续活跃存在,互相加害的战争能够延续好几代,成为“世仇”。当爱的能量场继续活跃存在,互相善待的来往也会延续好几代,成为“世交”。所以,如果你的磁场里存在着你不希望显化的部分,比如恐惧、仇恨、匮乏、忧虑、受害,你就要及时清理你的磁场,也就是“清场”! 场在形不灭,场易形必随!
你的情绪反应是你的内在导航
你是否很早以前就发现,自己的心底有个声音,每每在人生的一些决策时刻,就会跳出来给你意见?
你是否发现,每当你回忆一些不愉快的场景,或想象一些不希望它会发生的剧情,你的肚脐底下就会紧一紧?
你是否察觉,有些人你第一眼就觉得有问题,后续再怎么努力调整自己配合下去,都无法完美共事,做出好东西?
你的内在本体,是一个精神存在体,是宇宙源能的智慧。
每当你升起一个新的愿望,你的内在本体马上调动宇宙的种种资源来成全你。它支援你的第一种方式就是给你提供全观而超前的指引。
这种指引可以是单纯的感觉好或感觉不好的情绪,也可以进一步延伸扩大到“与神对话”,也就是跟你的内在本体一问一答。
取决于你一向以来对这内在的指引有多相信,每个人与源头的沟通能力都有所差异。
我们的本质既然是灵,与灵界沟通即是【通灵】,它是一种每个人本具的第一天性。但是因为长久被压抑与闲置,导致很多人的这种本能渐渐忘失。
但因为它是我们的第一天性,所以即使我们怎么忘失,都不会丧失。只要从今天开始我们留一只眼睛看自己,多多留意自己的情绪,多留一些时间给自己,跟自己谈心,这种本能会很快地回来。于是你就会成为人们眼中直觉超灵,第六感超强的异类!
根据宇宙的三大本质,一切的本质都是振动。既然是振动就有振动频率,不同的振动之间就会有振动频率的差距,简称【频差】。你和任何物事之间的真正距离,不是你和它之间的空间距离,是你和它之间的频率距离!就好象你想要收听FM988 的电台,如果你把收音机调到FM888,你是不可能接收到指定电台的信号,因为两者之间的频率差距太大。
每一个愿望都有着自己的频率,我们目前的生活反映的也是我们当前主要的振动频率。如果无准确量化所在和所要之间的频率差距有多大,我们就无法知道,我们当下的每一个想法,到底是把我们带离愿望更近,还是带离愿望更远。
好消息是:你的情绪,正是你与你所要的频率差距之量化标准。当你感觉越来越好,你就越来越靠近你的愿望;当你感觉越来越糟,你就越来越远离你的愿望。这种感觉是每一个当下的即时回馈,紧随每一个念头的升起而升起。如果你不学着去聆听内在的声音,感觉自己的情绪,你就无从得
知你与愿望之间的距离到底在缩短,还是在加长?如果你不听自己的内在导航,那你要听谁的导航?每个人都希望你听他的,以他为第一优先,满足他的愿望,因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