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42|回复: 0

[佛化生活] 吸引定律的秘密---让你心想事成的阿拉丁神灯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16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7:36 编辑

一种行动不同结果   你看到这个人采取这种行动与做法,得到这种结果你看到另一个人有样学样,却得到不同的结果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结果的决定性因素不在于做法,而在与其   他??行动、做法都是意念的外延。我们可以做此观察:是否每个人用这种做法都会得到同样的结   果?经验法则告诉我们不一定,通常都不会。不同的人用同样的做法,做出来的结果和味道还是不一样。用同样食谱,两个人煮出来的东西也会有高低。行动背后的感觉源点才是最决定性的关键因素这行动是从匮乏的感觉源点流露,还是从丰盛的感觉源点流露?成功者成功之后都开始写书,总结自己的成功系统模式并传授   之。买的人很多,因为他们都想要复制成功者的成功到自己的身上去但是因为看了这本书,学了这套系统模式而成功的寥寥可数,为   什么?买的人很多,学的人很多,成功的却不多!他们如果没有成功的意愿根本不会买书来看!人们不会为他所没   有意愿的东西花钱的!如果这套系统模式真的是“验证成功”,为什么简单相信听话照做的人没有成功?   一套模式不同效果   照理说,即使无发100%得到同样的效果,至少也应该相去不远,即使无法相去不远至少也应该得其一半。但是往往连一半的效果都跟不上!   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却是:两个极端之间的分布点,每一刻度皆有分布。但是却有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成功的学了更成功,平庸的学了依然平庸!   一本书、一个课程的一套【系统模式】教出去,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受益,但是真正突飞猛进的人是很少的。   第一种人最多:学了只是长了自己的见识,知道多一点,但是对自己的位移改变不大;   第二种人不多:某一句话、某个灵感对自己有所启发,改正了某个盲点,提升了效率与生产力。回收数倍于付出,他会觉得读了这本书、上了这个课很值得!   第三种人最少:听了之后醍醐灌顶、当头棒喝、一飞冲天、立地成佛。180 度扭转,扭转了再扭转!一夜成名,一夕致富。   但是如果深入观察,就会发现到:这些人读了这本书之后(或上了这个课程之后),会得到什么结果,跟这本书(这个课程)其实没有太大关系。   每一个人能够受益多少,都不是这本书、这个课程决定的,而是跟这个人目前所处的振动频率有关系。   阻力很大的人,学了之后只是扩大知性,没有产生振频上的实质   位移,因此处境也没有产生位移。阻力参半的人,学了之后突破了某个缺口,所以有所提升。神话式转变的人,往往是那些要了很久,在能量层面上也僵持了   很久,突然间外在的某个当头棒喝打在点上,于是就顿悟了!虚空粉碎,恍然大悟。他找到一个舒缓点,每次想起这个,他的阻力就能够消融!   这就是为什么,复制同一套系统模式的人,出来的结果却会千差   万别,相去甚远!因为【内因外缘】,关键在于:你是否在对的时间点被打到对的位置上!如果是,则你的振动样式(思考模式)会顿时间产生重大的结构   重组,于是外境也跟着产生重大位移。如果否,那你的振动样式将会保持不变,你上再多的课程、买再多的书都好,其效果都是大同小异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圆满解释,为什么遵循同一套系统模式的人,会出现三种不同的结果!这也证明了:关键不在于做,不在于身体的作为,因为行动不是创造最有力的工具!同样的行动却会带来不同的结果,这已经给了你一个暗示:在行动背后有着一股更强大的、更决定性的主导力,它就是吸引定律!所以,重点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你是从什么样的感觉源点出发去做,从什么样的能量水平去做!   你同时存在于两个面向   你同时经验两个面向,因为你同时存在于两个面向。   一方面你是属于灵界的:能量、精神、思想是你的本质。   另一方面你是属于器界的:物质、肉体、行动是你目前经验的实相。   【以意念创造、用行动收割、借肉身体验】   你的创造在精神的面向,你的体验在物质的面向。   你通过物质感官的五扇窗口得到启发与灵感,产生新的一个又一个的愿望。   吸引定律自然而然地会把同频同质的人事物时空聚合到一起,所以不管你要的是什么,唯一要做的就是通过聚焦启动能量的循环,然后把自己调整到与所要合一的频率状态,你就要的就会无为自来。   当这些外在的条件都走到一起的时候,就叫作因缘具足,时机到了。这个时候如果你的内心晴朗的话,你将会接收到灵感的触动,对你进行召唤,引导你,柔和地引导你走向你要经验的实相。   你会有一种直觉,在什么时间应该去哪里见谁做什么??那不是一种十分明确的指示,但是如果你没有被带阻念头笼罩的话,你将会感受到它的强大。   你会被启发采取相应的行动,不多不少刚刚好地找对人做对事,踢出你的临门一脚,收割就绪的造物。   然后你再通过你的肉体,来品尝、享受、体验你的造物。   心境、外境、处境   你的心境、外境与处境,是你的三位一体。心境是你当下的感觉体验,它取决于你的意识焦点,相等于思绪与情绪的总和。   你想什么,就会有什么感觉,就会产生什么情绪。有时候你会把你的情绪写在脸上,有时候你会把情绪隐藏起来。不管别人是否察觉你的情绪变化,只有你自己一个人知道你这内在实相。   这个实相对你而言是很真实的,因为当你心情好的时候,做什么手气都很顺,思路也很通畅,做决定也很得当,行动力也很强。相反的,当你想负面的东西,你就会开始产生负面情绪,你的思路与行动力都会跟着被瘫痪。   外境是你身外的场景与剧情。它是众多创造者共同的造物。比如说你和一群人住在同一座组屋,如果这些居民都不照顾卫生   的话,可以想见墙壁到处被涂鸦,人们到处吐痰,垃圾四散。处境是只触及你的部分外境。你有什么样的心境,就会吸引什么样的处境。从里应外合的角度   来说,当那种外境出现的时候,你的心境会跟着共振,有一股莫名的力量会拉扯住你,让你难以自拔地陷入那种处境。现在你需要知道的一个很重要的真相是:你无法控制你的外境,因为它不是你的私有场景。你唯一可以掌控的,只有自己的心境。你不需要控制整个跟你不相干的外境,你需要主导跟你相连相关的部分就够了。   你无法控制你的外境   每个人都想要让自己感觉更好,所以我们很自然的都希望看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东西都是我们要的。因为当不要的东西环绕我们的时候——可能是一个烟鬼、一个酒鬼、一个赌鬼,我们的感觉也很容易跟着很糟糕。   问题是:外境是不由你控制的,因为它不是你一个人的造物,而是大家共同的造物。当你尝试去控制别人的造物,你终究不得不放弃,因为你是不可能成功的!   而且,实际上你真正需要关心的,只是跟你有关的部分,跟你接触的、相连的部分。这个部分就是你的处境。而同一时间处在同一个外境的人,他们各自的处境都是不一样   的,因为他们各自创造了他们自己不同的实相。改变你的心境,在吸引定律之下,将会渐渐地地改变你的处境。当你尝试改变外境的时候,你会遇到超乎你想象的阻力,主要是   别人不答应。属于别人的造物,关系到别人的既得利益。没有任何人会允许其他人来破坏自己的既得利益。而且外境的变数太多,涉及的相关方面太多,即使所有人都点头同意,你要做的也太多。改变外境,永远是一个庞大而艰辛的工程。你所不知道的好消息是:只要你调整心境一小步,你的处境就会跟着做出相应的调整一大步!   你可以选择你的心境与处境   一般上感觉都产生在动念之际,感觉与念头是一时具起的。所以喜悦是发生在你心里的东西,不是在外面的东西。对同一个处境,我们可以自主选择回应的念头,是我们选择的念   头、想法引发对应的情绪,而不是外境本身。如果是外境本身的话,所有面对同样处境的人理当产生同样的想   法和感觉才是,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同一个境遇,不同的人的情绪反应也是千差万别的。我们首先是精神存在体,然后才是物质存在体。所谓精神存在体,   就是我们可以感知、可以创造。从最本质去看物质层面的自己,其实我们是一连串生生不息的思绪与情绪。其实,我们大部分时候都没有活在当下的场景与剧情,而是抽离   与转移,转移到另一个更强烈占据我们注意力的方面去。举例:你可能吃着东西而心不在焉,想东想西。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如果你当下生活在一个你不喜欢的境   如果你不这样做,如果你还是持续聚焦在你不喜欢的境遇、你抗拒的境遇,那根据吸引定律,你将无法从能量的层面上摆脱它,凡事不能在能量层面上摆脱的,你在行动上不管多用力,都是推不开它的!   任何时候,当你想自我推翻的念头,你就会感觉负面情绪;如果你顺着愿望来想,就会感觉正面情绪   不管负面情绪或正面情绪会不会创造外在实相,它已经毫无疑问地创造了你的内在实相——影响你的感觉和想法。   你无穷的喜悦潜能,不在外境而在心境;不在事件而在念念之间??   你以为改变心境,只是让你感觉好一点,而实际上是:当你一改变你的心境,你就从物质底层改变了整个振动,你的处境不得不跟着解构重组,以反映你心境的改变。   因为外在其实只是你内在的倒影与反映,其他结论都只是错觉。   经验=客观经历+主观验收   两个拥有同样客观经历的人,却肯定有着不同的主观验收。一件事件在进入我们的记忆库的时候,已经打包了相应的感想才封箱入库。   我们跟外境之间,隔着一层的“识心作用”,那就是我们的感想。所谓感想,最简单的定义就是:怎么感觉怎么想。而你怎么想,你就会引发什么感觉。   我们人生中的一切东西都有相关的既成感想环绕。我们居住在同一个地球,却活在不同的世界??因为你创造你的实相,你创造你的世界。   每个人的视角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每一个人主观验收同一起客观经历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   视角就是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从什么角度切入?侧重面在哪里?优先性如何?有何联想?   视角主要受意愿与信念影响:你要的东西会特别关心,也会给予特别的权重;你已经如此相信的会很少回头检视盲点,直接默认地当真以为。   当一件好事发生了,你欢天喜地,你以为是外境美化你的心境。   当一件坏事发生了,你哭天抢地,你以为是外境破坏你的心境。   其实,一切的喜怒哀乐都发生在里面而不是外面。是你自己对这起事件的诠释(你的诠释来自你的信念!)   你的信念,决定了你情绪反应的基调。   主观与客观是一体的两面   如果你老是用悲观的方式验收你的经历,你会创造更多的可悲经历;如果你开始用乐观的方式验收你的经历,你则会创造更多的可喜经历。   因为根据创造定律,你会得到你所持续聚焦的东西。所以,你用什么方式去验收你的经历,这将会全然地决定了你创造更多的经历是什么样子的。   在宇宙中有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那就是:   【主观是成形中的客观,客观是显化了的主观】   主观与客观其实是一体的,因为:   1. 物质会影响你的意识   2. 你的意识可以召唤能量   3. 而能量可以显化为物质简单地说就是:客观影响主观,主观创造客观。所以,主客一体,主客不二,主客是互成的!所以,你的意念是会显化为物质的,这就是为什么The Secret 《心想事成的秘密》说Thoughts become things.   因此,【客观复述=主观重铸】!   当你自以为客观地把“客观事实”跟人家重新讲一遍(客观复述),   你其实是在能量的主观层面上把这类事件重新创造了一遍(主观重铸),因为主管客观是一体的两面,会互相转化成对方的两面!         自私是先天的不可避免   自私的视角是先天内建于每个生物的,不可避免的天性。   这种自私,小至单细胞的阿米巴原虫,大至象人类这样复杂的生命体,都是平等内建的。即使人体内的细胞,每一个都各自是自私的。   先把你对【自私】这个字眼的理解放开一边去,因为这里要教你的是一个与你从小到大对这个字眼所认识的,完全不同概念的东西。   所谓自私的意思是:你只能够从自己的角度看出去,你只能够总结自己的个人偏好,你走过的历史轨迹,和独有的信愿组合是独一无二的。   任何人都无法全面而彻底地了解另一个人。有时候有些人因为他们比较定型了,所以你比较容易准确预测到这个人是怎么想的,在什么情况底下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那只能说,你抓到了他比较主要而活跃的振动样式,但是事实上,你依然无法成为这个人肚子里的蛔虫。因为,如果连我们有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别人又怎么可能知道得比我们更清楚呢?   没有任何人比你的内在本体更了解你自己,因为它跟你是一体的不同部分。所以你只能够以它为最终极的指导,任何外在于你的声音,其忠告相对于你的内在本体,都无法做到完美的个性化定制。   每一个外在于你的人都希望你听他的,因为这样就可以对你施加操纵与影响,做出他们希望你做的。当你做出他们希望你做的,活出他们希望你活的,他们会感觉比较好。基于他们也是自私的,他们很自然的也希望自己感觉更好,所以大家都希望别人改变自己来迁就自己,而不是自己改变自己来调适自己。   自私是一个很可贵的特性,因为每一个视角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独一无二。不同的视角会千差万别,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世界,这些视角的差异性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物质体验。   自私是先天的不可避免,没有好也没有坏。正确的应用时,它是好的;不当应用时,它是坏的。   这好坏的说法,其实也没个准儿,因为宇宙里没有一定的好坏。当它是你要的,你就会觉得它是好的;当它是你不要的,你就会觉得它是坏的。   好坏的判断并不是客观的,因为任何的判断都不是客观的。好坏,只是你个人视角根据你自己的个人实际所作出的判断。而这种根据个人视角所看到的个人实际所作出的主观判断,本身所来自的视角,正是自私的。   你无法从别人的角度看出去,你只能从你自己的。   每一个人正是从这样子的自私的个人视角,创造了他们自己的个人实相。你只能从你自己的视角去创造,别人也只能从他们自己的视角去创造,没有任何人能够潜入他人的视角,代为收发宇宙有求必应的振动。   你所发出的一切振动,在吸引定律下都会还归己身,吸引来同频同质的人事物时空。而你只能够从你那独一无二的,自私的视角,来发出这些振动。所以,从这点来说,没有任何人能够把你不要的经验强塞给你,一切都是你自己招引回来的。   你无法讨好每一个人   鉴于每一个视角都是不一样的:要的东西不一样、欣赏的东西不一样、喜欢的东西不一样,如果你尝试改变自己去迎合每一个千差万别的视角,你的灾难就开始了!   适合这个人的,未必适合另一个。满足这个人的,未必满足那一个。顺得哥情失嫂意,左右做人难。当别人要你放弃满足你自己以便更好地满足他自己的时候,这不也是自私吗?人们会要求别人改变来迎合自己,是因为他们自己抗拒改变来调适自己。人们已经太习惯于去完成不可能的任务,那就是控制外境。控制外境是不可能的,因为外境不是你一个人的造物!在改变造物方面,你只能够改变你自己的,你无法改变别人的。你要同时满足所有人是不可能的,即使你选定一个人来满足,也是不可能的。   首先,如果你要任何时候都满足那个人,你就必须任何时候都放弃满足自己。比如,他约你出去看星星,但是你工作了一整天已经很疲累,你宁愿呆在家里看电视。如果你勉强自己满足他,你自己的需要就得不到满足。   当你尝试任何时候都讨好别人,你就无法讨好自己。活着老是讨好别人而无法讨好自己,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即使你愿意牺牲自己来成全别人,你还是不可能任何时候都满足别人的。因为想法是很容易改变的??想法改变的速度快过任何人所   能够调整来跟上的速度??   你要讨好的人的想法也会变,五时花六时变,一时一样。这次你照他的意思做了,下次他改变了主意,你又必须重做。不仅如此,当他改变主意时,回头看你之前跟着他的要求所做的,也会觉得不满意,嫌三嫌四,嫌东嫌西。   人心善变如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莫说是由你来满足他,即使是他本身,也不一定满足得了他自己!有时候我们都会生气自己,那试想想看:如果我们连自己都讨好不了自己,别人又怎么可能成功讨好你?   所以,当你尝试去讨好每一个人,你是在为难自己。   当你尝试去长时间讨好一个人,你也是在做为难自己。   反过来说,也会成立。   如果你希望别人改变自己来迁就你,你表面上看起来是在为难别人,其实你是在为难自己,让难过成为生命的常态。因为别人一来不愿意,二来不可能,永远让你称心如意。   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是很清楚地知道要为自己而活。所以当你尝试要去讨好别人,不管是一个人还是所有人;或者反过来,当你尝试要别人来讨好你,这两种情况表面上看起来迥异,其实都大同小异:你都是在跟自己过不去!   自私视角在自主创造有多重要   当你把你的视角与别人的视角混在一起,这是一切混乱的开始。你觉得你想这样做,外界未必认同。对于你应该怎么做,围绕着你的人早就有了一套想法,并且继续在增添中。他们觉得你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活,应该如何选择,在这种情境当中应该如何反应。他们对你的想法、说法、做法有很多的意见:觉得这样是不对的、那样不可以、这里不妥当、那边不够好。   他们也有他们自己的人生轨迹所积累下来的价值观、世界观、是非观、道德观,他们用这一套标准来指导自己,所以他们也套用到你的身上去,希望你能够削足适履,把自己塞入那一套他们奉行多年的框框来生活。   那样的话他们会感觉好一点,因为这样的话至少你跟他们会比较   像,他们会觉得比较舒服、比较亲切、比较有安全感。但是创造定律说:你会得到你所持续聚焦的。所以,如果你老是被别人牵着你的意识焦点,你就会老是被别人   主导你所要创造的经验。当你常常聚焦在别人的视角所勾画出来的世界,如果这个世界也刚好是你要的,你将会因为别人的影响而得到自己所要的。   相反的,如果他们勾画的世界是他们要的(通常都是这样),却不是你要的,你就会因为别人的影响而得到自己不要的。但是他们却得到他们要的了!因为他们正是想要看到你活在他们所勾画的世界!   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道理   当外界的声浪太大,里面的声音就听不真切了   放任定律说:要得到你要的东西,首先你必须先于你所要的合一。也就是你的信念必须与你的意愿合一,所想必须与所要合一。   当你保持你的自私,相对的你就比较容易做到这一点。当你让情绪作为你唯一的导航,一切都是那么的简单明朗。但是,当你让别人的视角观感潜入的时候,你就开始产生强烈的撕裂感。   每一种说法似乎都是对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道理,而且只要举证充份,似乎都能够成立。   世界上的前五位首富都是没有大学毕业的,于是你觉得读大学挺没意思,于是不想读了,想要退学;富爸爸说要致富就必须移到Business 的象限,于是你工作也不想做了,想要直接跳出来创业;陈安之说要致富就要选择最大的趋势来做,于是你选择了一个貌似未来的最大趋势,但是自己打死不喜欢的事情来做;安东尼罗宾说要过火才能够彻底打败你的恐惧,于是你负债借钱去上课??   每一个人说的都有他自己的道理,在一定的范围内都可以成立。对于你怎样才能够活得更好,他们都有很多的建议。   问题是:他们的道理,对你独一无二的人生,到底具有多大的指导意义?   当你越往外寻找答案,你就越迷惑,因为对一个人成立的,似乎被另一个人所推翻,但是他们都各自得到了他们所要的东西。   这是因为,吸引定律让每一个人都是对的。   地球是圆的还是平的   每一个人的道理都是能够成立的,这是因为地球是圆的同时也是平的。   曲中可以纳直:只要曲面够大,就能够在小范围内显示成平的。   每一个人的道理,都是建立于他们自己人生的实相,以及他们搜集到的同频同质的真实案例。   所以,问题不是他们的道理是否能够成立,而是他们的道理到底有多切合你的实际?   他们根据自己的实相而总结出来的东西,到底是一体适用,还是因人而异?   其实,除了吸引定律,没有一体适用的东西,因为吸引定律让每一个人都是对的。   否则你就无法圆满解释,为什么彼此互相矛盾的不同大师的课程与系统,都各自能够成立,都有自己的成功实例,但是却只有一小部份的人成功受益。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线索,为大部分人忘记去留意的:这些课程、系统,都只对一小部份的人发挥效益。换句话说,不管一个课程能够举证出多少的成功案例都好,上课的学员之中往往只有极小部分的比例成功受益,大多数的人上完课程之后还是原地打转,使不上力。   吸引定律就好比地球的曲面。因为这个曲面是如此之大,所以在小范围内,可以呈现出平面的样子,看起来好像是平的。   同样道理,你所看到的种种互相矛盾、对立、冲突的实例,只是不同的人看到的不同的一小块平面而已。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的聚焦创造出不同的实相,这是一个从内到外,从无形到有形,从能量到物质的一个显化过程。   这些实相看起来千差万别、互相矛盾、对立冲突的根源在于,它们是不同创造者的不同造物。每一个创造者想的东西不一样,创造出来的造物、实相自然跟着不一样。   每一个实相,都对应每一个创造者的不同想法。在底层,在能量的层面上,一开始的时候他们想的东西就不一样了,所以后续在物质层面收割的造物也不一样。   换句话说,你看到的矛盾、对立、冲突,其实都只是你的错觉。你会觉得它们是矛盾的、对立的、冲突的,是因为你从物质创造的层面去理解。   比如你看到一个人,他很努力奋斗最后才成功,过程吃了不少苦头,费了不少力气。于是他的案例让你相信,要成功就要好像他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你睁开眼睛去搜索,你也会找到很多无为自成的成功例子。他们只是跟着感觉走,做自己热爱的事,也没有很用力、很勉强、很委屈自己,然后就有很多的助缘、很多的贵人、很多的好事发生在他们身上,于是他们也成功了。甚至他们成功得更年轻、成功得更早!   于是你开始糊涂了,开始迷惑了。怎么有人这么用力才成功,怎么有人顺其自然也能成功?怎么会有这么矛盾、冲突的现象?   如果你有这种迷惑,是因为你在成长的过程中已经被人误导:成功是一件必须力争上游、刻苦耐劳、千锤百炼才能够达到的境界。   有人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成功了,它代表了在众多成功例子中的一个小部分,在小范围的实相的确存在如此的事实,这小块地球是平的。   有人事半功倍,借力使力不费力,后来也成功了。在小范围的实相的确存在如此的事实,这小块地球是平的。   有人事倍功半,花了很大的力气,最后也成功了。虽然付出与回收不成正比,但是成功了毕竟值得安慰。在小范围的实相的确存在如此的事实,这小块地球是平的。   有人不管花多大的力气都好,就是莫名其妙的原地踏步了一辈子,最后郁郁而终。在小范围的实相的确存在如此的事实,这小块地球是平的。   有人越用力就越得到反效果,处处碰壁,做什么事情不但无功,反而有过,笨手笨脚,弄巧反拙。到最后他觉得再用力也没有意义,只好放弃。在小范围的实相的确存在如此的事实,这小块地球是平的。   有人傻人有傻福,笨笨的什么都不是很会,好事却尽往他身上堆。没有付出多少,却总有对的人替他打点,很多事情都无为自成。在小范围的实相的确存在如此的事实,这小块地球是平的。   地球是如此之大,所以可以曲中纳直:一个大曲面,就大于多个小平面的总和。同样道理的,吸引定律让每一个创造者同时都是对的。所以如果你相信成功要吃苦,你就得吃苦才能成功;如果你相信成功可以无为自成,你就会经验无为自成的惬意人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9 01:00 , Processed in 0.246107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