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7:37 编辑
佛法十二因缘详细学习(转载) 本文为转载自网络,作者不明
破五蕴
何谓‘五蕴’呢?‘五’,即色、受、想、行、识。‘蕴’,即积聚。
‘五蕴’又称‘五阴’,意指五种妄想妄动,蕴集不散,
像阴影一样遮住了我们的智慧光明,使本来具有无上妙智的大神用,发挥不出来。
佛经常常讲“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化,”
心经里色指的就是地水火风, 一切物质由地,水,火,风四种形态,
地大,地以坚碍为性。谓眼耳鼻舌身等名为地大,若不假水,则不和合。
水大,水以润湿为性。谓唾涕津液等名为水大,若不假地,即便流散。经
火大,火以燥热为性。谓身中暖气,名为火大。若不假风,则不增长。
风大,风以动转为性。谓出入息及身动转,名为风大。此身动作,皆由风转。
一切物质就如同聚沫,
行,就是,身行,语行,意行,一切法成就相,就是行,“行”有造作之义。
佛法重要的四法印就是诸行无常,生者皆苦,诸法无我,涅盘寂静
诸法无我的意思就是一切存在的现象都没有我,一切精神物质,都不属于我,这其中包括身无我,法无我,记忆无我,
什么叫身无我,就是身体不长久,好比你说你手是你,那你把你手做手术移植到别人身上,给你装个新手,那你哪去了,手是无常,所以不是"真我".同样人身上器官身体都不是你,因为这些都是无常变化的,
其次这些身体器官根本不听你指挥,若身体真是你,你应该指挥身体,说我身体变10000米高,我身体永远不衰老,永远不生病,永远不吃饭,但身体不听你指挥,所以身体不是"真我",
学佛应当常常修行身无我,身体是四大假合,其次是法无我,就是世界上一切现象也没有你,你本体的意志是我永远快乐,我神通无碍,我遨游宇宙,但你还是不快乐,该来的还是来,一切痛苦的还是在发生,没有你可以主宰的事物,
你说你可以主宰你手里的钱?那也不可能,你希望你的钱变成1000亿,但钱还是只有10万,没有变成1000亿,说明钱也不听你主宰,
你说你可以扔钱,把钱都烧了,扔了,不要了,这总是可以支配吧,这是真我吗 ?其实这是妄心动了,妄心是无常的,你不可能永远希望扔钱,只有是无常动转的就不是真我,佛经讲人每霎那动转1200个念头,你每天十几万个念头里有几万 个其他念头,你念头很多,这些念头就是妄心,你一会想扔钱,一会想赚钱,一会想吃饭,一会想喝水,一会想睡觉,这些妄念合成假我,如果你把扔钱的念头当成 真我,那也是错误的
一切发生的现象都是因缘合和产生,都不受人意志支配,你说你可以支配你的心灵?那也不可能,很多禅修的人想要消灭妄想,想要心静下来,可是心里却静不下 来,人的恐惧,贪爱,妄想也不无法控制,有个禅修者发愿永远不想女人,可还是天天想,可见内心更是无法主宰,你说记忆力是你?人的记忆力天天变化,你小时 没记忆,你现记忆这么多,那小时你真我就消失了吗,现在你记忆多了,到老了记忆又减少,你真我跑哪去了?
佛法讲五蕴皆是虚妄,一切法皆因缘和合生,为什么说五蕴都虚妄,因为一切法无自性,为什么一切法无自性,
比如一堆剩饭,对于我们人的感官来说,眼睛看到是黑色的,鼻子闻到是臭的,就知道这是剩饭,马上要远离但是对于苍蝇的感官来说,它的眼睛,鼻子看到,闻到 的是另外不同的东西,在它的脑子里形成了一个美味的心,于是就欢喜地飞过去吃那么同一个东西, 到底它是臭的还是美味呢? 没有自性 它随着人缘起(人的识和身体感官)和苍蝇的缘起(苍蝇的识和感官)而会形成不同的心 这就是说这堆东西它没有“臭的”或者“香的”的自性是随缘起而安立的
世界就如同梦幻泡影,一切概念观念都是错觉,任何存在的概念都是虚幻的,好比说用显微镜我得到细胞概念,用超级显微镜观察到原子图像,再换不同的显微镜能 得到分子,原子粒子的概念,有一万种显微镜就有一万种图像,未来人类还会发明一亿种显微镜,会得到一亿种新概念,但所有的概念都不是真实的,我执心重的人 就是拿个显微镜把东西放大了就让别人相信他,但我有一万种显微镜,每种显微镜得到的图象都不同,你说一万种显微镜哪个图象是对?哪个是错?我执心就是最大 迷信,你不管相信哪种显微镜,你不管相信它是细胞,它是神经,它是原子,它是分子,它是粒子,你相信它是什么它就是么,根本不存在真假,你说某种图象是假 的,但发明一种特殊的观察仪器就可以观察到跟假的图象一样的画面,所以大千世界都是因人的内心攀缘和执着而安立,佛法讲微尘里世界,微尘世界里还有微尘, 所以不可执着这是世界还是微尘,这是红色,还是白色,这些现象都无自性。
讲解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起愁叹苦忧恼是名为纯大苦蕴集
云何无明。谓于前际无知。于后际无知。于前后际无知。于内无知。于外无知。于内外无知。于业无知。于异熟无知。于业异熟无知。于佛无知于法无知于僧无知。 于苦无知于集无知于灭无知于道无知。于因无知于果无知。于因已生诸法无知。于善无知于不善无知。于有罪无知于无罪无知。于应修习无知于不应修习无知。于下 劣无知于上妙无知。于黑无知于白无知。于有异分无知。于缘已生或六触处。如实通达无知。如是于彼彼处如实无知。无见无现观。愚痴无明黑暗。是谓无明。(文 言文都摘录自《缘起经》--玄奘译)
行缘识,
云何为识。谓六识身。一者眼识。二者耳识。三者鼻识。四者舌识。五者身识。六者意识。是名为识。
识缘名色者。
云何为名。谓四无色蕴。一者受蕴。二者想蕴。三者行蕴。四者识蕴。
云何为色。谓诸所有色。一切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此色前名总略为一。合名名色。是谓名色。名色缘六处者。
六入缘触,
人有五根就由五欲,眼贪美色,耳贪好音,鼻贪香气,舌贪美味,身贪细软,五根的支配者意根,心里一会攀缘到眼识,分别下颜色,一会攀缘到鼻识分别下气味,因为意识的执着,攀缘,就产生了贪爱,
我打个比方,原本是块空气,一个人执着一个显微镜说空气里有粒子图案,分子图案可漂亮了
一切法本来是虚妄,内心攀缘眼识,耳识,身识,就跟执着空气里的分子建筑一样,原本是空气,因为你的眼睛而产生了美丑,你说那大地很硬怎么是空气呢?大地 也是空气,你想象下,大地是由原子构成的,把你缩小到比原子1000万倍,大地是不是就是无穷无尽的空气,大地是因为你执着你身体说他是坚固,事实上大地 即微尘,华严经里讲微尘里有无数世界,微尘世界里还有微尘。佛经讲佛的境界是“诸法平等”事实上没有这些微尘啊,大地啊,越攀缘,越执着,这些个空气啊, 微尘啊就成大地了。
然后就是爱缘取,爱缘取指的不是你拿手去取,而是你内心执取,好比你喜欢空气中那分子图案,常常惦记它,你惦记月亮上的飞船,你惦记你没吃完那个剩饭,你惦记别人对你的印象,
接下来就是取缘有,因为你胡乱攀缘,就产生了无数个假我,空气中那分子图案也是你,色身也是你,别人对你印象也是你,那没吃完那剩饭也是你,反正你内心攀缘越多,执着越多,你的我见就越重
然后就是由有故生,生则有老死忧悲苦恼,因为你攀缘的多,烦恼越多,六入还不够,还七入,八入,九入,一百入,所有攀缘产生都是妄想,而烦恼的根源是贪爱,这是什么意思?
好比你爱一个物品,它消失你痛苦,你不爱它,它消失了你不痛苦,你爱的越深消失时越痛苦,而一切物质都虚妄,因为妄想执着越深,痛苦越大,
佛教讲十二因缘的目的是从轮回中解脱出来,六道轮回是真实存在的,人死后不会消失,而是会转化为其他形态的生命,好比能量守恒定律,连一块物质都不会凭空消失,而构成一切物质的内心就更不可能无端消失了,
轮回是由五蕴境界组成,大涅盘经讲“众生即是烦恼。烦恼即是众生。众生名五阴(五阴跟五蕴意思相同),五阴名众生。五阴名烦恼烦恼名五阴”
意思是众生就是五蕴境界,五蕴境界就是烦恼的根源,为什么呢?
因为众生的境界就是五蕴,无论是那种物质现象还是精神境界都是因内心执著某种感官而产生,境界会变幻无常,但你的觉知心是不会消失的,你的觉知心只会连续 不断的攀缘感官,随无常之风流转到各个境界.如内心执著眼睛,贪爱美色,则会流转观察到无穷的恐怖景象,(流转时间跟执著程度有关,执著越浅就越容易脱离 悲惨的境地)
如果内心攀缘于鼻,贪著香气,则会流转各个境界,闻遍无穷的腐臭之气,最恐怖就是**了,内心贪著细软,则会流转到热铁寒冰的境界中去,也就是会投胎到地 狱中,无常之力最为巨大,地狱并非是吓唬人,而是真实存在,投胎到地狱就一直是恐怖痛苦的境界,一会是刀山,一会是火海,虽然在地狱里的境界也是胡乱攀缘 产生的,但五蕴带来的痛苦是巨大的
《胜天王般若经》讲云“所谓一切诸法,皆悉无我、无众生、无养育、无人、无作者、无觉者、无生者、无见者,空无所有非自在性,虚妄分别因和合生。”,凡夫 的不懂修行,放纵六根,六根攀缘六种境界,就染污了内心,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由有 故生,则有生死忧悲苦恼,很多烦恼其实都是内心胡乱攀缘产生,好比你把你心攀缘到美国去,攀缘到非洲去,攀缘到火星去,然后你就产生见取心,对种种事物进 行分别,产生人我众生,美国是我,月球是我,火星是他,非洲是她,佛法讲“一切法无我”,就是身体都不是你,凡是物质的,精神的,一切存在的,消灭的现 象,都只是五蕴境界,都是法尘,真我是需要通过修行佛法,才能证悟,到时才能获得解脱,假如把五蕴当成我,那么就跟楞严经把客尘当做主人,找不到真正主人 一个道理,真我为如来藏,法身,法性,法界,十方如来同一法身,通过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就能证入法性,就获得法身,就无生不灭,获得自在解脱了(对如来法 身详细描述请读胜天般若王经或是一些大成就者的开示)
唯识宗把八识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六识都是无常变化,攀缘种种五蕴境界,生死流转,末那识是计我我所,计我我所是痛苦的根源,无我就无痛苦,第七识是
第八识就是佛性就是真我,是轮回根源,假如没有佛性那么人死后断灭,因为佛性不灭,所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无穷无尽,
佛性也叫真如,真如是遍满过去未来一切法,一切处,通过证入真如,可以获得一切智,真如不生不灭,打个比方,地水火风,无常变化,虚空如如不动,一切地水 火凤的基础都是虚空,而虚空从来无灭,不生,不动转,不被污染,烦恼因缘就是五蕴,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而真如一直不变异,一直清 净,不被烦恼污染,第八识是前七识的基础,所以修行就为了摆脱五蕴境界,证入真如,达到不生不灭的解脱境界,佛法里很多因果原理都跟法身真如有密切关系, 为什么杀死别人自己会堕地狱,自己会得痛苦,因为十方如来同一法身,证入真如法身后就跟如来一体的了,众生本是一体,因为无明进入五蕴境界,就又不是一体 的,就起我我所,有种种烦恼,好比三界,越接近佛法身的众生寿命就越长,非想非非想天最接近佛法身了,所以寿命84000劫,如果证入真如,法身,那么就 超出三界,不生不灭了,所以所有功德所有善业,所有快乐的根源都是真如,法身,第八识,所有烦恼,所有痛苦的根源都是前六识,第七识,越执着前六识烦恼就越多,就可能堕入三恶道,就会面临无数可怕的五蕴境界,越接近第八识,烦恼就越少,就得禅定,得神通,像非想非非想天,阿罗汉,不退转菩萨,这都是严格控 制前六识,顺应第八识,持戒才能达到,如果放纵六识,那么什么也得不到,还会陷入绝望的五蕴境界,所以所有顺应第八识,的事情都是善业,能给众生带来快 乐,而修行般若波罗蜜,就能证入第八识,证法身,当然需要长期修行,好比要想投生非想非非天,需要修习非想非非想定,而凡夫要想得非想非非想定,得经过十 生,八生的努力,不是那么容易证入,而要想修行证入佛的法身,就更需要百生千生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了,像金刚经,大般若经,都是证入法身的重要经典。都有无 量功德
还有一些修行人为了方便大家把修行融入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破五蕴,把八识分为,
1、眼识色2、耳识声3、鼻识香4、舍识味5、身识触6、意识法7、思识别8、隐藏微细识中、暗含种种、识别种子。
当代禅宗大成就者涤华禅师以譬喻来讲解证悟的顺序。
喻凡夫欲见其牛,耳目之前,见有八尺高墙遮于耳目所视,故不得见牛之身,亦不得闻牛之义。凡夫者,少智失慧之人也。欲观其牛者,欲见菩提心也。耳目之前 者,六根、六识不能净也。见有八尺高墙者,三业二障遮于本心而不得见于菩提性也。遮于耳目所视者,根尘识遮于菩提心也。故不得见牛之身者,识心分别故,不 得见于菩提之道也。亦不得闻牛之义者,妄心不可能得闻菩提之真性义也。是故,凡夫不得明于菩提之真心,亦不得见于菩提之本性也。
其二,复喻初果之人,欲观其牛,耳目之前,见有六尺篱笆所遮,虽不见牛之身,而从篱笆空隙之间,已见牛影,知定是牛而不明显。
其三,复喻二果之人,欲观其牛,耳目之前,见有六尺竹篱所遮,竹篱之间却有横三竖六分寸空隙,于空隙中窥见其牛,仍有竹篱所障,而不得透也、明也。
其四,复喻三果之人,欲观其牛,前无所遮,后无所碍,见大白牛在大道上,自由行动,三果之人恭立道旁,而观其牛行动住止,而不能横跨竖骑其牛之背游于四方。
其五,复喻大阿罗汉,道性之人,常见是牛,纯白无杂,切高其大,身壮而步稳,曾常跨是牛,稳步而回乡。参千家诗两句云“牧童归去骑牛背,短笛无声信口吹”。此所谓得菩提,用于菩提是也。
诸佛如来,于此白牛,非见非不见,非骑非不骑,非得菩提非不得菩提,在非非中,常见菩提,亦无常见之相。在无相无见中,长住菩提,亦无长住之相。所谓无相菩提,能吞一切相。略说至此,其次希自悟
涤华禅师讲修行有一个步骤,为初果断见取心(断贪爱,色身无我,五蕴无我,诸法无我),二果断闻思心(断攀缘心,妄想心),三果断识别心(断分别心,大般 若经常常讲无二无别),成为道性大阿罗汉了断生死,(详细请文涤华禅师金刚经注解,此注解专门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破五蕴,明心见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