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7-2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7:55 编辑
贪与嗔,往往紧密相连,有如阴阳,嗔恨终因贪爱而起,因为爱某种东西,才会恨取得所爱的障碍。如因贪爱某位异性,必然嫉恨情敌;因贪图权位,必然嫉恨政敌。《入中论》讲 “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 得此不乐食,嗔盛毁自他。” 嗔恨心生长之因缘有两种,一种是他人“强行我不欲”: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他人却强行实施;另一种是“或挠吾所欲”:自己非常向往的事物,他人却横加阻挠。在颂词中将此二比喻成“不乐食”,即长养嗔恨烦恼的食物。嗔恨心重的人会不断地回想执着不悦意之事,以此而不断给自己的烦恼敌投喂“不乐食”,最终导致“嗔盛毁自他”的可怕后果。 不乐意情绪,其根源是我执与我所执产生,执着越强的人,生起不乐意情绪的机会便会越多。那些嗔恨烦恼特重的人,他们对自我与外境的执着特别强,一旦遇到逆境,马上就在内心生起不乐情绪,这是我的财产、我的名誉、我的权利……,他这样做、这么说,全都不对,全都是对我的伤害……。”一个人总沉陷于这样的心态中,就会变成刺猬一样,处处与他人产生冲突。而且这种情绪随着他的执著会不断滋长,就象往火炉中不断添干柴,火也就越来越旺;同样,不乐意的心态越严重,最后的嗔火也就会炽盛至无法抑制的程度。而歧视主要是来自人们对有为法的执着,一执着就分别,一分别就有好坏,就有美丑,就有贵贱,于是就有了种种歧视,佛法讲一念三千,就是有了一念分别就产生了遍即所执相,一种分别心就产生了大千世界,就有伟人有贱丆人有猫有狗有大有小
而嫉妒更是由于对有为法的分别产生,前面讲到因攀比产生强弱,因为有我心所以追求有为,自然就会嫉妒,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自然会不择手段,来进行迫害,打压人做恶的根源是三毒烦恼。真正能毒化身心的,就是贪嗔痴,没有其它胜过它的毒,所以叫作三毒。一切恶业不是以其它方式驱动的,唯一是以三毒驱动,因此烦恼是造业的根源。当心中有贪嗔痴时,身口意的造作会不自在地趣向邪恶。为什么我们会伤害有情,甚至要摧残它的生命呢?就是因为有贪欲、嗔恚和愚痴。举例来说:为了贪求获取财富或是名誉而大肆摧残生命,劫其钱财种种珍宝,这是以贪心而做恶。因嗔心推动,因执着心看其不顺眼就会不把对方当生命来看待,一心只想把摧残毒对方想置之死地而后快。因愚痴而认为某些众生生来就是供人受用的,所以下丆贱所以应该惩罚。所以,当我们被贪嗔痴障蔽时,内心就会变得极为狭窄,理智丧失,体会不到有情的痛苦而一切有为过患的根源其实就是痴,《佛说骂意经》云:“痴为恶父,爱为恶母。”痴,意谓愚痴无智,不知宇宙人生的真实本面,就像孩童幼稚无知,不谙世事。痴与无明为同义语,无明,谓缺乏明见宇宙人生实际的智慧之光,暗昧不明。《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解释:“不知真实,说为无明。”无明、痴又与“执”紧密联系,执,即执着,紧紧抓住某种东西不放,专指执着某种并非真实的东西为其实。凡是世间做恶的人,肯定不相信作恶必有恶报,自认为人死一切皆完,所以自认为生前不择手段榨取利益最为聪明,人生尽情享受快乐最为实际,佛教把对世界错误的理解和判断叫做邪见,而产生错误判断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看得不全面。因为我们看得不全面,因为我们的错误判断,我们会做出那些令我们付出重大代价的事。因追求自己被有贪欲所迷惑就被有为法所转,就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其本质还是看的不全面,对有为法没有正确认识,本质还是持断灭论,物质论,有为论.一切佛法中的智慧都是为了使众生受益,我们学习佛法就是为了自利利他,智慧就是用来选择取舍从而使人获得最大的利益,小偷会为了一月的利益放弃几年的利益,汉奸会为了几年的利益损失一生的利益,一些断灭论无神论者会为了一生的利益损失十生,百生,千生的利益。
10,有为法不与佛法违背,佛法虽然破斥有为法,但任何事物本质都是缘起性空,
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要,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 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佛教是一切科学的源动力。---爱因斯坦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高僧虚云曾经讲道:“讲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围,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作得主。”所以我们要认清有为法过患才能不被有为法所转,佛教小乘追求的是看破有为法的过患,看到轮回的痛苦,通过佛法八正道的修行,最终证悟阿罗汉,止息贪嗔痴,止息烦恼,止息轮回,达到不生不灭究竟涅盘的境界,大乘强调的是利益众生,菩萨修行成佛是为了能使无边无际所有众生界从业惑的束缚与轮回的牢狱中解脱出来,《华严经》说“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佛教认为,我们在六道中无量劫生死轮回,所有的众生都已曾作过自己的父母亲人,对自己都曾有过极深厚的养育之恩。应当把对生身父母的精诚孝思,推广到一切众生,应发大愿要利益一切的众生。大乘的精神就是无我而能利益众生,舍己为人,抛弃贪嗔痴,成就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涅盘经》云:“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 这是与一般大慈像对待亲人那样慈爱一切众生,对治嗔心,大悲对治冷漠无情,看对别人痛苦自己也感到难受,大喜对治嫉妒,看到对方快乐自己也欢喜,大舍对治我执烦恼贪欲,舍利自我,我见,我所,将为了别人的快乐能放弃自我,
修行法门,讲这些大道理没什么意义,真实目的是希望大家信佛持戒修行,所以最后介绍几个常用的修行方法,佛法无边惟信能入,对待自己不懂的东西不应该排斥为迷信,好比一个瞎子看不到星星就说没有,我们看不到就说没有,真实世界是非常复杂,不能用牛顿定律去否定量子力学,用哲学思想去研究宗教亦是危险的,任何思想哲学在因果业力面前都显的微不足道,不切实际
一些学者认为观念决定命运,这种思想确实是害人不浅,好比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如果认为观念决定命运,那他学习富人家的孩子观念,那他们命运会相同吗?穷人孩子如果跟富人孩子观念一样就是败家子,如果一个丑女跟美女观念一样,还像美女一样喜欢撒娇,那就是臭不要叫脸,如果一个身体健壮的人观念上认为洗冷水澡有益健康,一个虚弱的病人如果也认为洗冷水藻有益健康那就是找死,每个人的情况背景都不同,胡乱学习思想哲学就会显的不切实际,荒唐可笑,
当前时代很多人思想是浅薄的狂妄的,但是社会是残酷的,跟大自然一样残酷,老鼠如何努力也无法打败猫,兔子如何进取也无法吃掉老虎,社会中有很多人跟那老鼠一样卑微,兔子一样弱小,亦有很多称王图霸之人,认清这点仅仅是研究世间法的前提,世人的哲学思想都是片面的,把老虎的哲学教给老鼠,那对老鼠有害无益,把狼生存的智慧教给兔子,那也是没用的,每个人都有他的社会地位,这就是现实,贫穷的滋味富人没法体会,矮子的辛酸帅哥没法感受,很多人没有社会经验,所以就盲目自大,主观臆断的认为存在既有意义,努力,性格,能力决定命运,事实上社会是非常复杂的,狼能力比狗强,但狼活的没狗好,蚂蚁最勤劳最努力,但蚂蚁终究是蚂蚁,没有智慧,性格决定命运就更加荒谬了,一只老虎性格非常勇敢,见动物就杀过去,最终成了王者,一只羊跟老虎一样勇敢,见动物就冲过去,结果可想而知。。人类社会的残酷竞争淘汰也跟自然界一样,智者常会掂量清自己分量,所以孔子云君子知天命,知天命要想改天命那就学习因果法则,按照佛法了老实持戒修行就能改变命运,印光大师讲一切功德智慧必须从恭敬心求.
所以建议大家每天持诵金刚经,心经,既能增加智慧又能消灾解难.有一组统计数字,从有诺贝尔奖以来,得诺贝尔奖的人一共是500多个,95%以上都有宗教信仰,只有前苏联不多的几个科学家没有宗教信仰。就说明宗教信仰并不妨碍他的工作生活,与什么迷信无关.
另外本文作者没有开悟,没有明心见性,所以只能对世间法进行解析,没能力对出世间法进行讲解,推荐一个近代明心见性的大德高僧,涤华禅师,此人苦行四十多年,严持戒律,日中一食,有很多殊胜的境界,往生后舍利很多,而且有一个泰字舍利,如果真想开悟明心见性可以读读《涤华禅师金刚经注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