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86|回复: 0

[佛化生活] 6月17日龙泉日记:弟子相与应试教育的审思(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19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23 编辑

●6月17日龙泉日记 “旧话新提”系列之八十一: 我们也很能理解,这个时代的学生所经受的压力,仿佛整个生命的价值就系在那一次次的考试之上。才十几岁就已感叹童年的易逝,现实的残酷,纯真年华的幻灭。一次考试就是一次估价,生命的价值被分数所衡准着,没有什么确定不变的东西作为他的支撑,焦虑与不安全感怀在内心深处。“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人生很残酷,但人生也很宽广。人生残酷,因为苦难接踵而至,曾经的梦想就如疾风中的鸿毛;人生宽广,因为它不局限于一次考试的结果,生命有无限的可能性,再大的困厄中也隐藏着改变命运的途径。“理想与现实”,自古,书生们就在这个问题上挣扎徘徊。理想代表生命之初的美好记忆,单纯的生活,温暖的人际,激情的工作,可是现实却如此残酷。其实理想与现实并不是矛盾的,伟岸的人格中就包含着要耐受艰苦孤寂,做普通、最脏最累的事情去服务大众。可悲的,是既没有培养出伟岸的人格,也不具备实际做事、面对社会的经验。读了几年书,只是增加了爱慕虚荣、怕苦怕累的小资情调,却没洗掉计较得失、人我是非的世井气、世俗心态。 “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从一个佛弟子的角度来看,外境都是心识的变现,外境的不圆满都是因为自己过去的业;一切不圆满的境遇也都是自己净化心灵、造作善业的阶梯。身心性命之学,可以任何境遇为课堂。“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身心性命之学,也恰恰是需要逆境的磨练才能深入心灵,如陶土只有历经高温的考验,其上的花纹才能坚固地印入陶器之中。 有漏皆苦,我们在求学时代所经历的这些焦虑与不安,其实正是苦谛的体现,是无常与无我的体现。生死之中,无保信处。纷然万物,不管是物质的还是心灵的,都是无止息的变化之中,在世间,在有为法的范围里,找不到一个外在的依靠去安顿自己的生命。对生命的信心不来自于做对了一道难题、考试得了一个满分、得到别人的一次表扬、办成了一桩事情,这都是影外之影,假借之假借;信心来自于对内心深处觉性的忍可,来自于佛、法、僧三宝真实的功德。 教育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了什么?它在哪些地方做得很好,又有那些缺失?这对于佛教的修行者或任何一个希望完善人格的人,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也是在了解自身的根机,只有了解了,我们才知道在这个时代该从哪些侧重点来诠释弟子相的内涵。 最主要的缺失也许是在心性与品格的培养方面,既不系统,也缺乏完善的措施。这又可以从几个侧面来讲。首先是基本的道德、人伦观念没有建立起来,对父母、老师、上位、同行,没有一个基本的互动的准绳,谦卑、尊重他人、自我反省这些品行也难以内化。这对修行人来讲是很不利的,对境时内心没有一种自然的约束,很多恶念会现起来,心不知道会跑到哪里去。 其次是强调竞争,而少有爱和感恩心的培养。没有爱和感恩的润泽,人是没有安全感的,也难以信任他人,难以和人真诚地交流、沟通。修行上的成就一定是相互增益,没有对立的,你的善就是我的善,如同一间房里点了很多的灯,光光相应,共同驱除着黑暗,如果灭掉了一盏,那么其他灯面前的光明也就少了一分。更多的时候,人的价值不是体现在与他人的比较之中,而是体现在为他人的付出之中,在人与人的互动和依存之中。但在频繁的考试中,不断加强这种竞争的观念,慢慢人就把自己生命的价值感投射到考试的成绩上,符合了一定的标准,得到外在的认可,内心才会获得满足,因为这些认可建立起来一个体面的“我”的形象。这种心理带到佛门里,也不断找机会“证明自己”,显示自己最好、最优秀,这样才能获得内心的某种满足感,不能随喜、分享别人的善行,反而嫉妒、排斥,这就很难与人相处,而且内心会很空虚。 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重视个人的成就,而看不到集体的成就。如果没有训练过代人着想和关顾整体,一个人所有的思维全都是从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见解出发的。比如在公共的场合,他会自己的角度来衡量,判断这件事情自己能否受益,然后决定自己参与到什么层度,很难去考虑自己的漠然会对整体的氛围产生什么影响。集体的成就,很难关心和随喜,即使自己正在享受这样一个劳动果实,仿佛这也是理所当然的。而一些小的不如意的地方就会去责怪别人,觉得别人不关心自己,觉得集体缺少温暖。“随众”,融入团队,就会发现自己的感受、想法并没有那么重要,都是无常变化的,哪怕一时状态不好,也没有太大的关系,看到大众、看到团体,感受到与他人心之间的连结,自心便会安稳。 应试教育衡量人的标准是线性的、单一的,完全是以分数高低来决定人的成败,一个人要么是优等生,要么是差生;要么是努力用功,要么就是不好好学习,没有更多的选择。这和许多学生、家长以读书、上大学为唯一出路的认识是相关的。加之信息的闭塞,在广大的农村、中小城市乃至对于一些大城市的普通居民,这种线性的思维方式是根深蒂固的。希望、前途等等美好的字眼,几乎就是和成绩挂钩的,因为他们不了解这个日益信息化、全球化的社会的运作模式,人该学习什么、怎么成长。古代社会相对封闭,参加科举、金榜题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渠道,而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心性道德多少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这种线性的思维还是没有太大问题的。而这种传统社会形态所遗留的思维定式,使人在面对现代社会时非常的茫然。考上大学之后,一个人突然发现世界是这样的丰富多样,这么多的选择、这么多的机会,他无所适从,因为应试教育中没有训练过人如何为自己的人生作选择。在这些选择中,人是很无知、很无明的。大部分时候,他既不了解自身的条件,也不了解所做的选择,只是根据周围的人所提供的一些片段的信息,懵懵懂懂地选了一个。有的人会很沮丧,因为他追求完美,每发现一件事情做得和自己的标准有差距,他就以此来否定自己一次;也有一些能力特别强的人,一直在选择周围人觉得最高、最不容易的事情去做,因此他觉得和以前一样,而实际上他是在逃避,逃避去思考做这些事情到底有什么意义,是否符合自己的本心,他不明白自己今生的使命是什么。 在这种线性的标准下,加之学习的内容仅限于书本知识,一个人做事和待人的能力也没能全面地培养。就做事上来说,人比较容易有一个预设的前提、标准,却不容易有责任感和主动性。他觉得一件事情一定要这样做,要那样做,不知道事情都是因缘促成的,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去灵活调整的;有很多突发情况是要靠大家一起去面对的,不是想当然的,自然就做成怎样的,或者别人肯定会做成怎样的。他不了解世事的不易,人生的艰难,他看一件事总是从自己的标准出发,就比较容易苛责别人,也苛责自己,自己做不到时就很低落、选择放弃,没有一种百折千回的韧性。被一套标准把心捆死了,人面对无常变化的外境就常常会不安、恐惧,觉得失去了什么,没有得到什么,很难体会到当下回归自心的安详。在待人方面,应试教育下成长的孩子比较难体会到别人的心境,不善于倾听和表达,现代的孩子也缺少与人在内心深层次互动的体验。身心性命之学不是一种知识,所谓“磨练心性”“培福养慧”,“心性”“福”“慧”不是像知识这样很明确、容易把握的东西,而待人、做事就是它的载体。如果待人、做事的积累太少,就不容易对“磨练心性”“培福养慧”“净罪积资”这样的概念有体会,会觉得这样很苦,内心没有成就感,学不到什么东西。所谓“学不到什么东西”,是因为以前太习惯学习知识,觉得这才是学习,对别的没感觉,或者很轻忽,这就是修行的一大障碍。 那么应试教育留给人的积极作用呢?这也是不少的,比如受过理科教育的人,看问题比较理性、系统,愿意去思考,如果觉得道理讲得通,也能比较开明地接受,不会陷在自己的情绪里面,这些方面的执著会轻一些。文科教育传递的人文精神,能够一定程度上树立人的道德规范、人文关怀。随着学习的深入,开拓了一个人的眼界,不再局限和偏狭,探索的精神、克服困难的精神也能培养起来。更重要的,这些知识中包含着真、善、美的内容,就知识本身,其中并没有凡庸琐碎的得失毁誉,包涵着自然地美、人类心智的美,展现绚丽的风景。如能专注其中,也足以启迪一个人对真理的渴望。如果没有经过学校的系统的教育,人在这些品质方面就可能有所欠缺。

希望参加龙泉寺网络学佛可以加群54042598 欢迎您周末来龙泉寺做义工您可以加群87819397,了解相关信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9 04:15 , Processed in 0.255341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