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19|回复: 0

[佛化生活] 6月15日龙泉日记:比丘班研讨学习师父开示(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18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24 编辑

6月15日龙泉日记
“念法功德”系列之七十二:
比丘班研讨学习师父开示(一)
编者按:安居期间,师父为僧团作了主题为《建立大乘佛法的正见》的系列开示,比丘们作了深入的研讨。
修出离心与修菩提心的配合
甲法师:刚开始学佛对出离心没什么感觉,只是在理论上谈一谈,逻辑上推一推,觉得大乘道在道理上肯定很圆满,所以道理上的问题还是很容易的。如果真的有一点出离心的感受,要转向大乘是很不容易的,除非你先前串习了很强的大乘发心或对善知识很有信心。《广论》上讲:善知识要善当晓喻:前面的所修的都是发菩提心的前行、支分,否则的话学下中法类就会成为发大乘心的障碍。 丁法师:我有些粗浅理解:佛法,尤其是道次第,他不是线性的、很简单的。比如说你现在有什么病,我就给你吃这副药。真正的好中医,他的一副方子里是有很多味药的。不同的药之间要互相搭配。咱们佛法呢,修一个法也是这样的。你不能说我现在有这个毛病,我就求这一个法,就吃这一味药,不行,这要出毛病的。比如现在我们学中士道主要是出离心,但是必须把大乘发心加进去,如果没有这味“药”,马上就进入二乘了。所以不可能修单单这一点,只修一个法门。 甲法师:或者说偶尔某个小阶段,可以专修某个法门。 乙法师:不仅仅说多副药,所有的药里都有一味主药,必需的是菩提心这味“药”。中医方剂配伍讲“君臣相辅”。比如说一味大热的药就要配两味小寒的药,小凉一下,那么这个热的药叫君,另外两味药叫臣,君臣相辅。那菩提心就是“君”,其他的就是“臣”。所以应该是以修菩提心为中心,其他一切都是治病前的一个方便。
共道的内涵
甲法师:《广论》上讲:“非仅起首,略忆文句。”不是说泛泛地念一念,皈依发心就完了。《广论》上讲善知识就是引导我们趣入大乘的,这是总相。 乙法师:能不能这么理解:如果要修大乘的话,从皈依这块就必须得是大乘发心的皈依。是这样吗? 甲法师:是这样的。 乙法师:不能是以共下士的皈依心来修大乘。 甲法师:应该说不能以下士的皈依心来修大乘,“共下士”和“下士”是不同的。共下士的皈依,“共”就是要修大乘的皈依。共下士的皈依就是希望我不要堕恶趣,不仅我不要堕恶趣,我还要帮助众生不堕恶趣。 乙法师:我粗浅理解,在第一轮里头把《广论》的构架、知见建立起来了,至少愿意去修大乘。然后第二圈重新再才谈到共下士。因为我现在是要走大乘道,所以我必须是共下士皈依。共下士皈依才是救护他出苦业,不只是救我一个人,还要救护无量众生。乃至说共中士这样一个皈依,我要出离轮回也不是就我一个人苦,还有这么多的如母有情。 甲法师:到实际一座法去修的时候,先要体会下士道皈依,然后推己及人,由个人不堕恶道而推到别人。如果不相信后世,等于不怕堕恶道,那么也很难这方面悲悯别人。 如果不希求成佛,只是下士皈依也可以,三士道也可以广泛接引各种发心的人。但是《广论》本身的意思是归向大乘,也就是“共下士”。我看有的《广论》版本,前面科判写的共下士;但是有的《广论》版本科判写的下士,“共”字掉了。 丙法师:整个就不一样。 丁法师:“三恶趣苦”这一部分里面,提到思修三恶趣苦有几个好处,除骄慢,生起厌离心,再有一个就是悲悯有情。修三恶趣苦也要上升到这个,已经谈到悲悯众生了!说明他已不是一个单纯的下士的范围而是共下士的范围。 乙法师:皈依学处里也讲悲悯有情。
大乘的不共之处
甲法师: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小乘也讲慈悲。 丁法师:那就有一个问题了,那我们提到悲悯有情里头具体的内涵是什么?是小乘的这个四无量心?还是大乘的悲悯有情?这就要去给他定义。小乘的四无量心他只是随分随力的去做,没有说遍及一切有情。 甲法师:对。小乘,他没有决定的增上心,没有发心说自己一定要去帮助这些众生,救度这些众生乃至一切众生。那小乘的人只是觉得这些人很可怜!。 乙法师:能帮就帮一把,不能帮我也就不怎么帮。 丁法师:他没有决定直下去承担。 甲法师:另外他只局限于三千大千世界,没有十方国土的观念。小乘“随缘度众生”,但他观待的缘也很大,整个人类都是他所关心的,他要帮助人类,他要在全世界弘法。南传佛教很多人到欧美弘法,他们也在自己的国家做了不少教育事业。我们一些人学大乘法,不说利益世界国家,连所在的团体都不管,自己拜拜佛,缘想十方佛,就觉得自己是大乘。 乙法师:嘴里喊的是大乘,脑子里想的是小乘,行为上连人天乘做的也不够。 戊法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深信业果与安住当下
甲法师:一方面我们做事、承担、发心,成就佛法事业,但不是求外在的一个东西,而是当下要圆满自己的内心,肯定当下的价值。那我们还要不要考虑明天、明年?这个怎么把握? 乙法师:这个问题值得讨论一下,师父说的当下解脱,好像跟这个也有关系。 甲法师:如果我们一直在想明天怎么样,明年怎么样,会存在一个问题,如果到了明天,到了明年呈现出来结果,那又怎么样? 乙法师:我们要深信业果,业果的一个逻辑就是,现在做的这一个事情会不会引发以后的问题?如果这样串习多的话,我觉得思维不容易停留在当下。 甲法师:这属于一种方便法。你一直是说未来,一直做下去,那什么时候能停?你自己都停不下来,你怎么帮助别人停下来,达到一种无为、究竟的状态?而当下就能够满足。你如果在因上没有体会当下的满足,在你的思想境界中就没有停下来这种概念。我们不是要求外在的成就,重要的是我们内心发愿、发心是不是真切,是不是圆满,是不是清净。如果偏求外在的果相,不是求内心增长圆满,可能带着名利心,就不是真发心!如果需要外相的圆满我才能满意,那当下你的心就是不圆满的,而且还会引发很多烦恼,甚至犯大错!但是并不是不管外在,每个事情都当下种圆满因,也是清净圆满,尽心尽力,永不止息,否则可能懈怠,好像这件事情不重要,这个人不重要,心就轻忽,心里没有种个很圆满的因,或者心不平等,我喜欢的事情去做,不喜欢的就不做,乃至上位吩咐我都不想做,没劲儿。这样当下因就不圆满。大乘佛法也是讲究当下解脱的,不是说我灰身泯智了才是解脱。这个更圆满些。当下烦恼静息了就是解脱。当下种的就是未来的因,而不贪享未来的果。我就反省我当下的用心对不对,未来自然会圆满,不用担心。《优婆塞戒经》讲了一句话我挺有触动的,“智者施时不求果报”。为什么呢?“定知此因必感果乎”。所以我施舍的时候不求果报。所以呢他心心念念不求果报,但他内心知道,必然有果。根本不用考虑它。 己法师:当下是善的,根本不用贪著未来的果报。 甲法师:对啊,他有决定的信心,不求果报并不是不相信因果。他内心中相信果报,想到怎么利他、利益众生,随顺菩提道。然后,就一心利他了,他那个求果报的心就不现起来了。他在见上知道了,有正见,它肯定有业果。 己法师:师父讲了,这就是要破斥我们对外境的贪着。 甲法师:那是攀缘,而不是种因,是打妄想。 己法师:师父讲了烧水的例子,冬天烧水,柴不够,大家都想着怎么去找柴,一位禅师说,把水减少一点就可以了。这也是要破除我们脑子里对一件事情的执著。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贪著。 甲法师:对。外在不执著,但不能忘记内心因上的圆满,如果外在也不求,内心也不求,那心就萎缩了,那就产生另外一个问题。 己法师:我们学佛法追求解脱。一方面不能贪着,一方面又要希求。这个心态怎么把握? 甲法师:希求心是不求异熟果报,唯求无上菩提。增上生是为行菩萨道,不是为我享受增上生的安乐。 己法师:那我们又会希求一个未来的决定胜。那我们的希求和对未来的攀缘又是怎么区别? 甲法师:我有希求,但现在有这个发心,是在当下,和这个发心相应的就去用心,而不是老想着将来我成佛怎么样,将来得个神通去弘法如何如何,或者我将来要把这个班带得怎样怎样。这全部是在打妄想。 己法师:一方面说我们不能老想着成佛,另一方面说我们要想着去种因。 甲法师:对啊,当下种因非常重要了,而且比较切合实际。现实缘起下,做到什么程度就什么程度,不要勉强攀这个果,不要贪着外在果相,否则就成了外在的追求,不切合实际,不随顺缘起,就会存在很多问题。如果再加上名利心,就更麻烦,犯大错误。把自己和别人都搞垮了,心就萎缩了,不去努力了,不发心了。这个就非常重要了。 己法师:这个容易混淆啊。 甲法师:对啊。善知识帮我们指点、辨析,慢慢练这个心。以前看《达摩二入四行论》,二入有理入和行入,理入就是直接悟入,但是得要大慧根的。行入可以慢慢去体会,有四种:报怨行、随缘行、无求行、称法行。报怨行,不管别人怎么对我、损害我、损恼我,我就当消业了,别人对我的怨恨,我就能包容了。第二个随缘行,自己以前的善业感果了,我就得到什么好的名利,这就是业感果了,也没什么好喜的,随缘。另外一个就是无求行。无所求了,但另外一方面要称法行。无所求,你当下要和法契合,要行六度四摄,行大乘道,和法才契合。无所求,同时要称法。这个概念提一提,就可以避免自己偏到哪一边去。 乙法师:谈到当下的时候,需要一个很强的觉照能力,要经常地觉照自己的念头、自己的发心。就我个人而言,这种能力非常弱。 甲法师:因上就要有能力经常观照到自己的当下,当下自己的用心是什么样?就要努力去培养。 乙法师:这种观照能力的因在哪里? 甲法师:首先是听闻,了解观照能力的重要,我们现在讨论就是种这个因。师父讲的就是帮我们提起这种觉照的力量,不然做事的意乐就不足。自己平常去努力、去观照,虽然做不好,但要屡败屡战,皈依发愿。
外在的成就和内心的成就
庚法师:师父讲得特别多,我就记住了两点,一、“外在的成就是我们内心功德的流露”,所有外在成就都是内心戒定慧的功德。还有开始讨论大小乘的区别,我以前对此也是比较模糊的。 甲法师:世间法是用外在的成就来证明我内心的功德;而佛法是内心有什么功德自然就会展现,自然推动外在的成就。并不需要外在的来证明我内心的功德,我内心当下就能满足了,自己都知道,我不需要外在来证明我。我外在的是随着因缘而呈现的。有很多大德他内心很圆满,但外在没有什么成就,像寒山、拾得。有的大德一生没有广泛弘法,但他弟子把法弘起来了。外在是待机缘,但内心当下就能满足,自己很笃定。 乙法师:师父是这么讲的:世间人认为“外在目标的满足达到才是内心的成就”。有的人是贪着外在目标的满足,比如一件事我没干完,那不行。佛法不是这样,它更重视内心的问题。 甲法师:外在的事都是有为的,最后都要回归内心。帮助别人也是如此。 庚法师:关键是外在目标达成了也满足不了内心,是吧!我们原来在世间追求学业、事业、家庭方方面面的成就,其实就是想证明自己,获得一种成就感,换句话说就是求名的心。这条路永远也满足不了,只有开发内在的功德才能真正的满足。外在自然而然也就成就了。 甲法师:以前看过孟子的一句话对我很有启发,他说“由仁义行,而非行仁义。”我们要回归内心,由内在的仁义行,而不是行外在的仁义。还有一句对我也很有启发,他说“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我发现以前有一个很大的心态就是要以善服人:我要做得很好,我要超过你,让你服我,让你跟我学。其中这个“我”很强,往往效果很不好。而“以善养人”…… 庚法师:也就是成就别人是吗? 甲法师:对呀!自己行善,也给别人提供缘,能成就别人。而不是我用行善来服别人。以前基本上心态都是以善服人,虽然想弘法利生,都是以善服人的心。我很强,我要超过别人,然后经常会嫉妒别人,会有幸灾乐祸之心。这种心理在我心里很不容易超越,后来看到孟子的话,心一下子就转过来了。 庚法师:就是需要消除这种人我的差别! 甲法师:对呀!以善养人,我能做得很好,但不是说要你来服我,而是希望对人能有所帮助,我有可能很低调,有功德不一定会显出来超过你,乃至我做得很差,只要能辅助你那就更好。以善养人,这个很不一样,内心的圆满,内心的清净,内心很笃定安然。师父教授:“心向內缘,辗转增上”,心向內缘,不是不管外在,而是要辗转增上。一方面恒守正念,但不是缩着只管自己,还要常行大悲,大悲也是正念之一,内在和外在是一体的,是融合在一起的,这都是很好的大乘的修心教授。

希望参加龙泉寺网络学佛可以加群54042598 欢迎您周末来龙泉寺做义工您可以加群87819397,了解相关信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9 03:57 , Processed in 0.258377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