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95|回复: 2

[与时俱进弘扬大乘] 孝行即佛行——孝顺的大福报和忤逆的惨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3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44 编辑

一、顾态奉父诚心不欺 顾态,是一位天性很孝顺的人。他的父亲娶妾,生了两个儿子,十分钟爱,顾先生以教书为职业,每年所得薪金,全数奉献给父亲。庚子年的春天,他受聘为张氏家塾的老师,到任的那日,张氏知道顾先生的孝行,就把全年的薪金,一次送给他,并且对他说;“今天我付给你的银子,你的父亲不知道,这里有人出售田地,你可把这银子买田,到了秋收以后,可以获得几石的租米,这样才是增加收入的好办法,何必把薪金都给父亲呢!”顾态回答说:“父亲是我家庭中的家长,我的薪金收入,应该都给父亲分配应用,才能尽到做儿子的责任。我怎可为了几石租米而改变孝心,怎敢把钱私用而欺骗我的父亲呢?”他收受了张氏全年的薪金,仍是诚心恭敬的全数奉献给父亲。由于顾先生孝顺的榜样,所以他的儿子都有良好的品行,有一名叫际明的儿子,少年时就考中了进士,做到翰林的官位。(取材自《德育古鉴》)、 孝顺婆母 儿孙成才 【湘清按】佛教的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上说:“慈父之恩,高如山王。”儒家的孝经上说:“孝莫大于严父。”像本篇故事中 的顾态先生,诚心尊敬其父,可说是莫大的孝,因而能得到高贵的儿子,真是善有善报。 二、虐待母亲,雷击夫妇 辽宁庄河光明山镇北关,有一乡下人王某,三岁丧父,由寡母勤劳抚养成人,六十年代由政府照顾,保送到芙蓉铜墙碧矿当工人,当时的国家职工,在农村显得了不起。娶了媳妇,也生了孩子。既有保姆(老母)又不必付工资,本当和睦相处,以慰老母安度晚年。谁知娶了媳妇忘了娘。媳妇对婆婆不好,儿子又听妻子的,共同虐待亲娘。“侍候”孙子稍不如意,非打则骂。年长日久,母亲不堪忍受,有时说:“我这苦命人,真不如死了好。”其媳说:“你能死吗?你真死了,我就把你的肉拿到市场上去卖大碗肉”敢对老妈说这样的话,可见平时是如何的虐待了。有一天夜里,风雨交加,雷声隆隆,一团红球破窗而入“轰”的一声巨响,天雷同时击毙了王某夫妇。当时炕上共躺了老少三代五人,王某夫妇在两头,睡在中间的祖母和小孙子安然无恙!天雷击人,如此之巧。这是1964年,乡里的人都知道此事。 三、老僧开示,竭力孝亲 杨蒲,是安徽省太和县人。他听说四川省高僧无际大师的道行很高,就辞别双亲,到四川省访师求道。刚到四川省境内,遇见一位年逾古稀、面貌慈善的老和尚,老和尚问他说:“你从哪里来?到四川做什么?”他答道:“我从安徽省来,想到四川参访高僧无际大师,修学佛学的大道。”老和尚说:“你要见无际大师,那还不如见佛。”杨蒲问:“我更想见佛,但不知佛在哪里,请求老和尚指示我,好吗?”老和尚说:“行,那你现在赶快回家去,看到肩上披着大被子,脚上倒穿鞋子的,那就是佛了。”杨蒲听了老和尚的话,深信不疑,租船回乡,在路上跋涉了一个多月。回家的那天,已是暮色苍茫的黄昏,他敲着家中的大门,呼唤妈妈开门,他妈妈听到宝贝儿子回来了,欢喜得从床上跳起来,来不及穿衣服,只把棉被披在肩上,忙乱中倒拖了鞋子,匆匆忙忙的出来开门,迎接爱儿。杨蒲看到披衾倒屦的妈妈,这才顿然觉悟老和尚说的父母才是活佛。从此以后,竭力孝顺双亲,在物质方面,尽量使父母满足;在精神方面,尽量引导使父母吃斋念佛,调养心性。后来杨蒲享八十岁的高寿,临终时候,诵读《金刚经》的四句偈语,安详而逝。 佛教的《大集经》上说:世若无佛,则善待父母,善待父母即是待佛也。古德说:“堂上有佛二尊,恼恨世人不识,不用金彩装成,非是梅檀雕刻,即今现在双亲,乃是释迦弥勒,若能成敬待他,何用另求功德。”佛在《四十二章经》中又说:敬天地鬼神求福,不如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最得福,最显灵。从以上佛教的经文及古德的言论,可知无际大师对杨蒲的开示,确有至理。 现今不少人在父母活着的时候不去孝敬奉养,而且还百般忤逆不孝,使父母忧心愁闷。而在父母去后却又大操大办,出巨资看风水、建豪华墓、焚烧大量纸钱冥物、宰杀动物拜祭等等,这些都是本末颠倒的行为,不但毫无用处,反而会增添亡亲的罪苦。生前不奉一滴水,死后枉掘百重泉。值得读者三思啊! 四、孝亲报恩,集福正道 福建人林承美,在幼年时父亲就已去世,他母亲坚决不愿再嫁,尽心地把他抚养成人。承美长大后想到父母的深恩难报答,因此日夜哭泣。有一位禅师对他说:“孝子思念亲恩,痛哭是没有益处的,应当寻求报答才能有益处。古语:说“行善于亲有益,作恶于亲有忧。’你要报答亲恩,只有戒杀放生,广积阴德,才是真正的报恩孝道。”承美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以后,立志戒杀放生,广修救人济世的善事。后来他享九十六岁的高寿,儿子、孙子都得到很高的科第名望。古人常常把自己的生日称为“母难日”。母亲怀胎十月,身体承受极大痛楚,心里万分忧虑胎儿,生产之日的痛苦、惊惧和担忧更加沉重。所以,妇女凡是孕产一次就是去了一次地狱的鬼门关,从投胎转世的事相来看,确实如此。因此母恩浩大。佛经中说,慈母健在的人是最富有的人,慈母已逝的人是最穷的人,慈母活着即是如日当空,母亲逝世好是太阳落山。佛经中还告诉人们,孝敬父母所得到的福跟供佛所获得的德是一样大的。 不少人花费钱财千里迢迢到名山大川去祈福求禄,或东祷西叩地去妄求福运,岂不知,家家都有一尊佛,何须劳神向外求。 现在的人们在生日时大肆杀鸡宰猪、大鱼大肉地宴请庆贺,这从根本上违背了天道报恩荐亲的宗旨,这样做不但不会获得增益,反而会折损、消耗他的福报和运势。因此,生日这一天应该买动物放生,或追思感恩天地父母赐予的生养教育的恩德,或去慈善布施穷苦,或印送善书,或诵经念佛等等善行,才是邀天地之福的正道。 五、竭力孝母,子为贤相 崔沔,自幼就有孝顺的天性。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忧伤悲哭过度而得了眼病,崔沔变卖了家产,遍请名医为母亲诊治,可是终于医治无效,双目失明。自此他每日躬亲奉养,至诚恭敬,三十年如一日。凡是母亲的衣食及一切用具,都依照气候的寒暖,适时供养,使老人家的生活过得很舒适,没有丝毫的匮乏。每逢美景良辰,一定扶着母亲到野外去游玩,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虽然老母双目失明,不能欣赏美丽如画的风景,崔先生就把大自然的事事物物,描述得活龙活现,津津有味地讲给母亲听,以及社会上每日发生的动人新闻及趣事,也一一向母亲有说有笑地谈论,解除老人晚年的寂寞,忘记了双目失明的痛苦,十分愉快。后来,崔先生年龄渐长,官位亦尊,还亲自与儿子侄儿在庭园中种植了很多桃、李、橘、柿等果树,使母亲四季都有新鲜的水果吃。母亲去世后,他为了报答母恩,晚年终生吃素。由于崔先生有高尚的德行,所以官也做得很大,位至“中书侍郎”的职位,他的儿子佑甫,也成为一代贤明的宰相。 《感应篇汇编》上说:孝敬双亲,不可使父母老人有冷淡心,不可使老人生烦心,不可使老人有恐怖心,不可使老人生愁闷心,不可使老人有难言心,不可使老人有愧恨心。人中的大孝。做到这样的孝行,天地人鬼神都会敬护他的。 作为儿女的,用物质的奉养、精神的关怀安定老人的心,是最基本的孝;努力学习、认真敬业,成为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为父母争光,是大孝;引导父母老人学习佛学正法,劝导其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净土,永远断除轮回之苦,则是最彻底、最圆满的大孝 孝养父母为百行之先 ◎ 证严上人 ◆ 以关爱子女的心对待双亲 第一是孝养父母。 修学佛法,不离「世间法」。世间说「百善孝为先」,修净因、净业的目 标,是要达到佛与圣人的境界,但仍然要从做人开始。做人要饮水思源: 我的身躯从那里来?父母如何为我付出爱心,我应该如何回报父母? 回报父母就是孝养父母。论语中告诉我们如何孝养父母,儒家所讲的孝养 父母是尽人事、尽形态,要殷勤、顺从,不让父母烦恼,这就是孝。 让父母操心的,有自我的行为和身体方面的。多数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 成凤,希望子女能在社会好好从事行业、成就事业。然而,有的子女却不 能安分,将自己强健的体力用在不正当的行为,困扰自己,破坏社会,使 父母心烦、心急,换来社会人群的唾弃辱骂,让父母蒙羞,这就是「行为 的不孝」。 也有人虽然很孝顺,但却让父母非常操心,为什么呢?因为不会爱惜生命 ,把身体毁伤了,结果使父母为其担忧操心。看看我们医院有些挂急诊的 人,大部份都让父母操心:有的人打架的,有骑飞车去撞到人或被人撞的 …… 这些做父母的为孩子肝肠寸断,除忧烦自己的子女外,又要担心子女 打伤人、撞到人等种种心理负担。 ◆ 病在儿身,痛在娘心 更有忧虑子女生病的。例如慈济医院加护病房曾有一位四岁半的孩子,体 弱多病又患脑水肿症,由他的母亲照顾。这位母亲生有二子,大儿子八岁 ,健康活泼,小儿子却患脑水肿症;为了这个孩子,造成婆婆与先生对她 的不谅解,认为是怪胎,她不断受到讽刺、指责,先生更是向外求逃避。 最后这对年轻夫妻不得不离婚,大儿子由先生抚养,小儿子由她照顾。 为了这个儿子,除金钱的付出外,她还不眠不休地照料。有一天,儿子忽 然从椅上跌落,送到慈济医院急救。年轻的妈妈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守在加 护病房外,忧心如焚地以泪洗面,那双无助哀伤的眼神,让人看了实在深 感同情。 孩子离开加护病房移至普通病房时,我去探望他们母子。妈妈因为彻夜未 眠,伏在孩子床上睡着了,我走近床边伸手摸摸孩子,这小孩天真无邪又 可爱,脸上时时绽露笑容,还伸出两只小手让我摸摸。他的母亲抬起头看 到我,我告诉她:「你看!你的儿子己经清醒了,你的儿子这么可爱,应 该不要紧的,你不要伤心啦!」做母亲的看到儿子会对我笑,还伸出手和 我玩耍,安慰地笑了。 但是,过了一天,孩子又再度昏迷送入加护病房。有位台北的委员告诉我 :「这个妈妈非常可怜,日不食、夜不睡;为了这个孩子,都快生病了。 」 你们看看,一个孩子从小养到大,做父母的要付出多少代价?为了孩子, 她宁愿牺牲夫妻之爱,宁愿割舍健康的大儿子,来保护这个多病不幸的小 儿子,这就是天下父母心啊!我们小时候,是否也让父母付出同样的爱来 对待我们呢?我们该不该孝养父母呢?「孝」是人的本性啊! 父母爱子女的心是无微不至的,这就是「慈母心」,我们若能以关爱子女 的心,来孝养父母,即是真正至高的孝心。 有一次慈济发放日,全省各地许多会员回来本会,大家聚集在这里,每个 人所提出来的困难,及希望我提供意见的,都离不开「如何使子女专心读 书、品学兼优、增长智慧 …… 」「如何才能让子女得到真正幸福?」「如 何做回向,才能让子女得到父母福德的庇护,得到福报」 …… 每个人的话 题,都围绕着子女,大家所关心的,都是自己的子女,却很少见希望为亲 长父母造福,将功德回向高堂的。 有一位年轻的妇人,因信仰宗教的方式未获家人认同,也提出问题问我。 我告诉她:「学佛不可整天跑道场,只顾拜佛、听经,置家事而不管,对 子女不尽母爱,对公婆未尽孝道,如何叫家人不反对。」年轻的妇人回答 :「几天前我还寄半斤人参给我的婆婆哪!」 我说:「孝顺并不是用半斤人参就能表现的。『孝』,必须以恭敬心来对 待父母、公婆,不是只提供物质来奉养他们 ── 他们不是让我们用『养』 的,是必须孝敬的。将内心的恭敬形于外就是『顺』,为人子女者应和颜 悦色,顺从父母,让父母得到心灵上的欢喜,而不是供给丰富的物质就算 了。」 ◆ 只有物质奉养,非孝 现代人所说的孝,往往只限于物质奉养而己,以为把物质拿给父母,让父 母有得吃、有得穿,就算是孝养父母了。反观过去所谓的「孝」,除了要 使父母衣食无缺之外,还要晨昏定省,问候尊亲。说任何话,一定要先察 颜观色,仔细思量自己说的话,会使父母欢喜还是生气?若看到父母的眼 神含有怒气,则要说的话到此为止,赶紧转移话题,不令父母生气。 现在有很多为人子女者,当父母跟他说话时,他连回个头看看老人家的脸 ,都觉得是多余的。甚至很多人为了提高生活水平,离乡背景,远离父母 ,在外打天下,以自己的事业、家庭为重,忘弃了在故乡时时倚门望子归 来的双亲。 现在有很多父母常常往国外跑,为什么要时常出国呢?因为他们把子女送 到国外念书。不论是美国、英国,即使路途多遥远,他们都不辞辛劳地去 看子女。然而,在本土台湾,从都市到乡村去看父母,他们却感觉路程很 远,认为自己的事业要紧,没有空闲时间 …… ,若是对子女的爱念,则不 会没有空闲时间,每一次出门看子女,都是一个月或几十天,认为这是理 所当然的,因为亲情难舍嘛! 所以,如果能够以爱子女的心来孝养父母,则是人性本能的崇高表现,也 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的清净善心。 ◆ 孝养父母是百行之先 佛教说:「念佛乃诸法之要,孝养父母为百行之先」。想入佛法门,要先 学会念佛,因为念佛能时时刻刻警惕自己「以佛心为己心」;培养慈悲爱 念,也是要从念佛开始,所以,念佛即是入佛门学诸法的重要法门。 而孝养父母是百行之先、万善之门 ── 没有孝养父母的心,而想追求佛心 ,是不可能的事,要修持学习佛心,必须先培养孝养父母的心。所以说「 孝心即佛心」 ── 孝养父母之心,就是清净的佛心。舍离「孝」则没有「 佛」,不念父母也无佛可念。这是佛陀教育众生非常强调与重视的一点。 学佛修行者,「孝行即是佛行」,一切孝行无不是修学佛法的行为。由此 可体会,孝与修行是多么密切的事,我们要修行学佛,希望达到与佛同样 的境界,必定要先从孝养父母开始。 所以说,「孝」字实为众妙之门,所有无上甚深微妙法,都由「孝」入门 。如果没有「孝」,我们的心门就是封闭的 ─ 因为欲念及贪、瞋、痴等污 染心,障蔽了我们的心门;唯有以孝开启心门,才能走入真正学佛之门。 总之,佛陀所说的教法、所施的教育,可以说是以「孝」为宗;佛教的一 切经典,也是以「孝」为戒 ── 做人要如何守规矩?如何不冒犯众生?必 须先从「孝」做起。不犯上是做人的根本,也就是成为君子的根本;想做 一个坦坦荡荡的君子,必定要从「不犯上」开始做起,渐次便能上敬下爱 ,不冒犯一切众生。 ◆ 不念父母,无佛可念 孝,有「在家之孝」与「出家之孝」。 「在家之孝」是指社会人士孝养父母应该励行、持守的事。佛教与儒家皆 讲孝道。论语中所讲的孝养父母,是尽人事、尽形态,要殷勤、顺从,不 让父母操心,这就是孝。父母对待子女,虽同样是自己的子女,也难免有 特别喜爱或次要的,也有比较不喜欢的子女。这是凡夫心所难免的 ── 爱 子女的心同样有分别。 以子女而言,如果能得到父母的爱,应该感恩、欢喜;假设与父母比较缘 浅,即使我们做得非常辛苦,还被父母厌嫌、责备不是时,也要做到不怨 怼,这就是「爱而不忘」、「劳而不怨」 ── 父母爱我们,要心生欢喜, 不可忘记父母的恩惠;父母怨我们时,要任劳任怨,绝对不可有怨恨的心 理。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孝子的例子:舜是古代的圣贤,从小就受母亲百般虐待 ,但是他一点都不埋怨、记恨,这也是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的根本。我们 对父母一定要尽一项责任,即是「承顺颜色,以尽孝养」 ── 顺从父母, 察颜观色,尽量让父母欢喜、安心,这就是尽孝。如果让父母烦恼、担心 ,触怒父母,这都是不孝。 父母是子女的模范,希望人人把握此时,克尽孝道,以做为将来教育子女 的根本礼法。
发表于 2012-6-6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44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8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44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9 05:59 , Processed in 0.331939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