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9:06 编辑
●5月25日龙泉日记
“念僧功德”系列之六十六:
走进翻译中心(之一) ——多语种微博的震撼 悟光法师的桌子上放着一本《学诚法师——多语种微博媒体报道选录》(内部资料),淡黄的扉页中只有一条橙色的线和两道半弧形。如同禅宗的话头,顿时给人暂短思绪的回到当下之感。法师看我好似有悟和几分欢喜,就借我先睹为快。
虽然知道师父的八语微博在去年的两会上成了新闻,但读到书上的:“学诚法师多语种微博开通之后,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中国广播网、中国文化报、北京晚报、中国日报、BBC、凤凰卫视、台湾中天电视台、台湾中视电视台等海外多家主流媒体都做了相关报道”文字时,还是颇为震动!在此节录一些:
媒体看微博 《人民网》第一时间全面报道了师父开通微博的经历,并给与了很高的评价“2011年2月17日,正值中国元宵佳节之际,学诚法师开通中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日文、和韩文等七国语言。此举不仅在国内首创,在国际上也是罕见的……多语种微博的开通,体现了学诚法师深切的愿力和对现有的时代因缘的把握。随着中国走向世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中国的佛教也必将走向世界。在地球村时代,文化的作用更加凸显,是代表一个国家的名片并有助于提高国家的软实力。”
《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最近,学诚法师的八种语言的微博正式开通,日日同步更新,内容涉及民生、教育、文化、慈善、科技、艺术、国际交流等话题。一年内,已有粉丝二十余万,发布中文微博2990条,外语微博6500条,有100多个国家的读者浏览,为世界了解中国佛教打开了一道方便之门。”
《中国文化报》对微博内容和义工情况作了详细报道:“每天浏览学诚法师外语微博的网友人数多达上万,对佛经,对中华文化,每天都有很多外国网友向他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直接用外语回答网友问题的效果也相当不错。但并不是他自己懂得这么多的语言,而是他拥有一支由多种外语专家、大学教授、海归、外国人组成的义工翻译团队。他还鼓励法师们学习各国语言,为中国佛教走向世界,为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佛教文化而不断努力。”
《环球时报》收集近年来师父利用网络的情况后,高度赞叹:“只要看一看学诚法师使用电子工具的历史,不难发现,一个IT公司首席执行官都没有像他这样多元而全面地使用电子通讯手段。学诚法师在他主持的龙泉寺,建立了中文、英文、日文的网站,个人博客、个人微博、寺院博客,寺院微博,慈善基金会博客,个人英文推客,个人短信群,寺院短信群,以及在新浪和腾讯开通了八种微博……在新浪微博风靡中国大陆之前,学诚法师早已经是中国微博的先行者‘做啥’的用户。”
师父对现代传媒的理解 师父为何对网络等现代传播媒体如此青睐?
贤启法师说:“如今中国有四亿多网民,八亿多手机用户。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交流方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选择开多语微博的原因。”
而师父接受CCTV国际频道采访时说:“佛教的传统美德不应该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而佛法的弘扬方式可以随着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需要进行调整。”
《人民日报·海外版》在2012年师父给两会的提案《从媒体传播看东西方文明的差异》中,从全球视野解读:“《从媒体传播看东西方文明的差异》种提到“心文化”这个概念,认为心文化是源于儒家、佛家和道家的基本精神,是东方文明的重要特征。当下,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心正在向东方移动,东西方文明的互补性对流将成为常态,应该利用媒体这个重要力量来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
其实对媒体的重视和理解,早于2010年12月2日,师父参加在上海召开的“当代宗教媒体的定位与责任”研讨会开幕式上,发表《把握舆论方向适应时代步伐》致词时,深刻阐述到:“媒体是现代社会中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有人称之为“第四种权力”,对保持社会整体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同时,媒体在全球化进程中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也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媒介即讯息”这个著名观点,即媒介自身比它所传播的内容对人类社会的变革与进步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汤因比指出,‘从技术变革既是社会变革的结果又是社会变革的原因这个意义出发,每一次技术革命同时也是一次社会革命。’
......
作为文化传播的使者、文明对话的平台,在当前的时代下,媒体无疑肩负着特殊而重要的使命,其中,我们应当格外关注宗教媒体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因为,跟一般大众媒体相比,宗教媒体兼具超越性和世俗性的双重特征,在不同文明的沟通和对话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当宗教信仰越来越成为重要的人身标识之际,宗教媒体应该帮助人们克服因宗教差异引起的内心隔阂,用宗教文化的和谐之声唤醒人们天然具足却沉睡已久的同情心、包容心、平等心、慈悲心,弥补历史遗留下来的裂痕,使全人类的文明真正走向融合。”
看完这些不由得让人想到《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再看一下师父关于开通微博的历史就更能理解《中庸》的这句话了。
微博大事纪 2009年3月31日,在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台北分会场,法鼓僧伽大学校长惠敏法师向师父介绍了微博(当时国内翻译为“推客”)。师父回京后,立即让弟子进行研究。师父还指出,使用推客,重要的是给社会传播佛法开示,也让社会上的人认识到佛教徒有能力接受新事物,“佛法有必要借助高科技来弘法,引领潮流。”
2009年4月11日,师父推客在做啥网上开通,内容为法师参加活动、出行的记录,还有佛经经典语录,同时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警句。
2009年7月6日,师父英文推客开始更新。
2009年12月9日,师父新浪微博开通,以师父博文推荐为主。
2011年2月12日,中文、英文、法文、德文、日文、韩文6个语种的师父微博开始在腾讯微博上开通并更新。
2011年2月17日,师父多语种微博暨龙泉之声网站日文版开通仪式在北京龙泉寺见行堂举行。
2011年2月26日,师父西班牙文微博在腾讯、新浪开始更新。
2012年2月29日,师父多语种微博结集成书——《和尚·微博——北京龙泉寺的365天》出版发行,用8种语言讲述北京龙泉寺的365天。
佛典翻译的历史 掌握先进的传播媒体后,对所传内容的翻译就显得尤其重要了。2008年7月9日,师父在2008年佛教外语交流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培养外语人才,让中国佛教走向世界》:“纵观中国佛教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佛教如何走向社会,融入社会,面向世界,融入世界,是佛教事业能否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佛教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之一,不仅是中华儿女的骄傲,更是人类文明的珍贵精神财富。让中国佛教走向世界,让世尊的法雨甘露利益更多的末法众生,是我们新一代佛子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时代主题。
南传巴利文《小品》中,佛曾说“我允许你们,比丘啊!用自己的语言来学习佛所说的话”。为了帮助每一个有缘的众生走向解脱,大慈大悲的佛陀曾亲自示范,以不同的语言宣讲佛法。《十诵律》卷二十六中,佛以圣语说四谛法苦集灭道,二天王言下悟解,得证道果,另外二位则不解佛意。佛便为二天王以驮婆罗语说法,仍旧有一位天王无法领解,佛复作弥梨车语。由此可见为了广泛地饶益众生,在佛陀时代便很提倡用不同的语言来传播佛法。
在印度阿育王时代,佛教开始向世界各国弘传。在此过程中,完全离不开经典的传译。而中国作为佛教的第二故乡,其整个佛教的历史甚至可以说就是一部佛教经典的传译史。东汉初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由印度僧人迦摄摩腾和竺法兰译出了《四十二章经》,至今流传不绝。唐朝玄奘大师之前为佛经的旧译时期,著名的译师中既有远涉千山万水、不惮艰难险阻而来汉地传法的西域诸国的三藏法师,也有穿越流沙峻岭、为求正法不惜身命而西行归来的中国僧人。安世高、支谦、竺法护、道安、鸠摩罗什、真谛及彦琮等人皆是其中的佼佼者,《八大人觉经》、《大安般守意经》、《道行般若经》、《无量寿经》、《六度集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诘经》、《摄大乘论》等均为在此期间翻译的辉耀古今、影响深远的重要经论。鸠摩罗什法师是旧译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他所主持的译场人数常有数百上千之多,译经盛况宏大空前,思之令人悠然神往。法师不只精通大小二乘佛理,且修证境界深远难思,圆寂前曾发愿若所译经典无误,则火化时舌根不坏。法师荼毗时,果如所言舌根完好无损,传为千古佳话。三藏法师真谛从印度来华之时,恰逢南北朝战乱,法师被迫从江苏辗转而至浙江、江西、广东、福建等地,虽在颠沛流离中不遑宁处,但为弘正法依然译经不辍,前后23年共译出经论64部278卷,奠定大乘唯识学在中国弘传的基础。此外,道安法师提出的“五失本”、“三不易”,彦琮法师倡导的译师必须具有的“八备”条件,都对佛经的翻译理论做出了卓著贡献,对后世的译师有着重要的启示。
唐代是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高峰,译经事业也迎来了辉煌的鼎盛时期,玄奘、实叉难陀、义净、不空、菩提流支、般若等译师皆彪炳史册,万古流芳,他们所翻译的《大般若经》600卷、《瑜伽师地论》100卷、《大毗婆沙论》200卷、《成唯识论》10卷、《华严经》80卷等也承载了最为博大精深的佛理,启迪了后世无数四众弟子的智慧。玄奘大师公认为历史上成就最高的翻译大家,因其学贯大小二乘经律论三藏,深谙中观、瑜伽两大学派的佛理,并精通华梵两种文字,故能“手执梵本,口宣华语”,称得上出口成章。再加上译场组织严密、分工明确合理,麾下能者辈出,因此其译文不但数量最丰,且质量最精,并有著名的“五不翻”之说垂范后世。……玄奘大师身后,实叉难陀、义净、般若等译师继承了他的译经事业。义净大师所作的名诗:‘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路远碧天唯冷结,砂河遮日力疲殚。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真实而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历代高僧西行求法非同寻常的艰险,激励了无数人求法不懈、为法献身的豪情!”
把佛经,尤其汉传佛经翻译成西方语言不是我们的一厢情愿,而是现实西方社会对汉传佛经的迫切需要,也是南传、藏传佛教在国外迅猛发展的鞭策,师父这样说:“然而,在西方国家,巴利文藏经几乎全部被翻译为英文,但汉传大藏经则只有一少部分被介绍到西方。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中,很多在西方弘法的法师表达了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能组织起精通佛法和外语的人才,把汉传佛经更多地翻译成外文,让世界更多的人士能够有机会了解乃至接受佛法这一人类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学。”
对文化的独特解读 对文化的独特解读,也是师父大力推动翻译的一个重要原因:“文化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现象,它不是瞬息万变的画面,而是一种深厚的积累和沉淀。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格尔兹曾经给文化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化,是一种通过符号在人类历史上代代相传的意义模式,它将传承的观念表现于象征形式之中。通过文化的符号体系,人与人得以相互沟通、绵延传续,并发展出对人生的知识及生命的态度。’语言便是文化的符号,她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只有通过语言,文化才能得到保存、延续和传播。由于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广泛交流。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语言符号是最为有效和重要的方式与途径。”
八语微博更是师父心中悲愿的展现:“进入全球化时代的二十一世纪,跨文化传播将渗透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不同的角度影响我们思维和行为方式。要让世界充满爱,充满理解,充满和平,充满和谐,跨文化传播的通畅与否就变得十分的重要。因此,无论是即将举行的‘世界佛教论坛’,还是未来其他的国际佛教交流活动,都会对文化的传播交流,对于和谐、和平世界的实现产生积极的影响,而这需要各位佛教外语人才的鼎力配合。”
正如师父说的:“个人发展要放在团体中考虑,团体的发展要放在整个佛教事业中来考虑,而整个佛教的发展要放在社会的共业当中来考虑。”这本身就是随顺因缘、自他不二、依正不二的体现。
而读完这些媒体的报道后,我仿佛明白了自己这几日躁动不安的缘由了——没有更上善知识的脚步。因为在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佛教文化四人谈”的视频分论谈上,师父说现代人普遍焦躁的原因是:“社会发展的太快了,人心的建设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一直在后面疲于奔命地追赶。”
本文转自上学下诚大和尚博客; 有问题的同修,请到上学下诚大和尚博客提问。左侧点击‘我要提问’。
希望参加龙泉寺网络学佛可以加群54042598
欢迎您周末来龙泉寺做义工您可以加群87819397,了解相关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