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70|回复: 3

[大德开示] 【开示篇】南师开示:布施的原理和方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1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何为布施
  任何宗教都教人布施,平时将财物施舍给别人,将来就能升天得福报。毗耶娑他们之所以修苦行,就是为了求升天道,图神仙的享受。一般人为什么修道,吃斋啊,念佛啊,无非是现在苦一点,将来可以超升生天上做神仙。这实际上是一种很功利的做生意心理,投下少量的金钱,而图一本万利的结果。我常笑有些人信教,花几毛钱买三支香,拎上一盒蛋糕,到庙里去拜拜,求发财、求长寿、股票要好、马票要中,求这求那,拜完了那个蛋糕拿回去还能给儿子吃。如果菩萨凭这就保佑他,那还算菩萨吗?下等的贪污,只要人家三根香。
  毗耶娑问什么叫布施,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施主。佛对布施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既布施已,自食自净,施已报转,故名布施。"
布施必须是把自己的并且自己也需要的东西施于他人,才会有布施的果报。拿衣服、钱财、医药送给人家,是外布施;把自己的烦恼完全清净掉,是内布施;给人以精神上的,乃至生命上的安慰和支持,是无畏布施。布施的信心一生起,就必须马上实行。比如今年大陆发水灾,我觉得应该布施灾民,就马上做了。用不着等号召大家起来再做,那已经是来不及了。
  按我的观点,真肯布施者,在别人眼中就像疯子一样,把钱也不当东西,只要人家需要就送出去了。台湾、香港有些叫化子,家中有百多万的财产,可他既然肯丢这个脸在大街上乞讨,说明他有需求,那你只管你的布施,不必考虑人家是否有钱、是否在行骗。所以佛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布施是无条件的,以别人的痛苦和需要为自己的痛苦和需要,这才是布施。

(二)何为施主
 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施主,为什么有的人并未直接送东西给人,却是施主;而有的人明明送东西给人了,却算不上施主?这就要看上面布施的定义了,必须是自己的东西,而且自己也需要,但看到别人更需要,就无条件地布施出去,这才是施主。我只有一碗饭,现在有人需要这碗饭,"拿去,你吃!"我还做不到这一点,所以我常说自己不够资格学佛。一般人,自己有十块钱,给你二块,我还剩八块,那已经很了不起了。只有你要十块,我全部给你,甚至再借上十块,给你二十块,那才是真布施!如果自己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亲自去布施,可以委托别人去。拿着人家的东西去布施,施主是物主,不是你。
  什么样的人不算施主,什么样的布施行为不是发心纯净的布施,下面对这些问题有详尽的发挥。

(三) 三十三种不净布施
  
  佛告诉毗耶娑,有人虽做了好事,但挟带了功利性的不清净心理,不算真布施。他列举了三十三种不清净、不纯净的布施:
  第一种,是以歪曲的心理、颠倒的见解、无纯净发心所施的财物,这不是真正的布施。
  第二种,有人昨天请我吃过一块蛋糕,今天我要还礼;或者他十几年前帮助过我,现在他有困难我要接济他。这都属于人情上的投桃报李,礼尚往来,不算布施。
  第三种,有人施舍财物,不是出于真正的慈悲、怜悯和同情心,而是为了耍阔气,或纯粹是打发人家了事,这不算布施。
  第四种,因为自己有所欲求,比如看到这束花特别喜欢,多付上一毛钱;或上舞厅感到那位小姐很漂亮,多给两个小费,这都不算布施。
  第五和第六种,把财物丢到火中或投进水里,都不能算布施。因为水火都是自然物,你把财物白白扔掉了,却不能使别人受益。
  第七种,有人送礼给大人物,指望以后可以有所提拔照顾;或者看在某个大老板甚至总统的面子上,在慈善救济事上凑上一份,藉以拉个关系,这都不是纯净的布施。
  第八种,怕强有力的黑道中人来抢你,赶快送钱消灾,这不是布施。
  第九种,送人家鸦片、X.X、麻醉剂等本帖涉嫌刑事犯罪类广告,见者请第一时间联系管理员举报!,这不是布施。但医生见病人太痛苦,打麻醉针以止痛,这是布施。这里有很多道理,要研究。
  第十种,送人家武器,不是布施。我儿子前天买了一把防身刀给我,他在刀下面放了一毛钱。我打电话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说美国人的规矩,送刀给人,不是让人自杀,放上一毛钱,表示吉利的意思。这个我不懂,他还算是真布施哦!
  第十一种,送肉与人,那是杀生而施舍给人家,这不算布施。
  第十二种,你收养了许多孤儿,保护他们,把他们养育成人。但你指望以后可以使唤他们,做你的帮手,这就带上先决条件了,就不能说是纯净的布施。
  第十三种,为了出名而施舍,不是纯净的布施。
  第十四种,为了捧歌星戏子而出钱,比如一个歌星开赈灾歌唱会,一天收到几千万捐款,这个歌星做了好事,可出钱者未必是净布施。歌星不唱的时侯,你为什么不布施?有些人是为捧歌星的场,这个里头有差别。
  第十五种,有些人破产了,财物转到别人手里,这并非出自自愿,所以不是布施。
  第十六种,比如说,这个屋子因闹鬼,不敢住下去了,送给你出家人做庙子;或者因为打官司,自己的屋子有麻烦,干脆送给社幷会慈善机构,这都不算净布施。
  第十七种,有人因学佛或受了教育,知道帮助人家是好事,但自己没有钱,就拿人家的财物做人情,这也不算布施。
  第十八种,谷麦在田地仓屋中被鼠鸟等所食,并非有意送与它们吃,不能说是布施。讲到这里,想起前两天报上揭露一批送往大陆灾区的大米,在码头搬运中发现是发霉的。这就不是布施,相反,人吃了霉米会中毒,送的人反在造恶业了。
  第十九种,假使我电脑坏了,我请这方面的行家来修理,请他吃饭,送他钱。这是你想学东西,是应该付的酬劳,而不是布施,布施是没有条件的。
  第二十种,比如病人怕自己要死,送医师一个大红包,以为医生就会对他尽心了。这是有求于人而给钱,不是布施。
       第二十一种,打了人家,骂了人家,自己觉得难为情,然后送东西给他谢罪,这个不算布施。
  第二十二种,有人布施了之后,心中疑虑人家是否在骗他,或在想人家以后是否会报答他。这都不算布施。
  第二十三种,有人施舍了之后心痛懊悔,这就不是布施。我年轻时在四川学佛,人家有困难,我站出来说要帮助他,大家比较买我的面子。后来有个老前辈劝我不要再替人家去化缘了,为什么呢,他说四川人有句老话,"劝人出钱,如钝刀割肉",人家虽然给了你面子,但那个人心里难过啊!他还给我讲了个笑话:有个大魔王在地方上作怪,连孙悟空都降服不了。后来从西天佛祖那里派了个小和尚,魔王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小和尚说此行不是来收服他的,只是给他看个东西。说着,从背上黄布包袱上拿出一本缘簿,"居士,请你多少写一笔吧!"那魔王一看,"哇!"就跑掉了。
  所以,平时在人家谈布施时,我就不轻易谈。有些人把钱送出去以后,越想越后悔,越后悔越睡不着,"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第二十四,还有的人,送了东西给人家,好像这个人从此就卖给他了,今后定要人家报答他。这个就不是净布施。
  第二十五,有些阿公阿婆,念咒布施都有账可查,你看他们念什么《心经》、《白衣咒》,念一段经,在黄裱纸上戳一个印,我念了多少卷,死后带到阴间去,也不知一卷是二十八块还是三十五块。这等于在投资,将来连本带利得多少好报。"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第二十六,人到衰老、重病临死之时,感到痛苦了,晓得时间不长了,不把财产传给子女,布施出去。这也不算净布施,因为你已晓得财产把握不住了,你不布施也不属于你了。没有清净心,还是不行。
  第二十七种,为了名誉而施舍,希望在电视上露面,希望在报纸上广而告之,希望一切人都感激我,这不是净布施。
  第二十八种,好比说看到黄医师都出了十块,我就出十五块,蔡老板不服气,出二十块,把我们两个都盖了。出于攀比心、嫉妒心而送财物的,不是布施。
  第二十九种,为贪女色而摆阔气,送种种金银珠宝、绫罗绸缎等贵重东西,那是你为了追求漂亮女人,不是布施。
  第三十种,有些人因为自己没有儿女,所以才愿意拿出家产送人,这是做好事,固然不错,但从佛法的布施学来看,还不算是纯净布施。
  第三十一种,以有无福德来挑选布施对象,这样的布施不是净布施。
  第三十二种,布施首先要雪中送炭,周济穷苦者,若看上不看下,光做锦上添花的事,那也不算净布施。
  第三十三种,就是为了鲜花果品而舍物与人,这也不是布施。这是很轻的一条了。
  佛教的布施学,这里每一条研究起来,都是戒律。
  佛告诉毗耶娑,这些不净布施,不会得到真正佛道的果报,最多也就是修到仙道的果报而已。佛用种子作比喻,布施作为一种业力行为,等于播种,挟带不纯动机的"垢染布施",就像种子下到盐碱地里,不会有好的收成。而且,这种子本身的功能("种子界"),不但与土地的品质("地界")处在一种相依相存的关系中,还须有阳光、空气和雨水,才能使种子发芽。种子放在玻璃瓶中,固然不会发芽,但下在贫瘠的土地上,或得不到天雨的滋润,也是不能开花结果的。

(四)真正布施的原则
什么样的布施才能得到好的果报?对持戒者要布施,对不持戒者也要布施,这究竟是什么道理?等于我经常讲的,基督宗教讲信我者得救,不信我者下地狱。若真如此,那这个上帝是势利鬼!真的上帝是信我者要救,不信我者更要救啊!佛法就是这个精神。好人固然要布施,这个不好的人更可怜,更需要布施。毗耶娑不懂这个"二俱施与"的道理,所以他把问题提出来了。
  佛告诉他真正布施的原则:
  第一,要自己真有心帮助人,而不挟带任何别的思想。像黄医师经常为病人开刀而顾不上吃饭,有时打电话来请个假,说不能到我这儿上课了,这是对的。吃饭、上课只是个人的享受,为了病人的生命,这些都可以牺牲,这就是"一切施与"的道理。
  第二,布施不能怕将来的结果。常言讲,做好事"善门难开",我们在大陆十八个大学设了"光华奖学金",现在差不多每个大学都来跟我要求。这种事不是傻瓜不会做的,真要做好事,自己就要真心当傻瓜。
  第三,不要轻毁任何一个人,这是大乘佛法的菩萨戒。你明知这个人是骗子,但并不因此看不起他。他来骗你,说明他有需求,达不到目的,他会睡不着觉,明天还会想办法来找你。你干脆受他一骗,让他睡一个好觉,亦一大乐事也。
  确定了真正布施的原则,也就确定了什么是真正的施主。
  真正的布施是不拣择对象的,这就是"不简福田"。不管被布施的对象怎么样,我帮助了你,内心非常快乐,也就是我们中国文化所讲的"为善最乐"四个字。你是一块田地,我在你身上做了功德,就把福德种子种在你这块田上了,这就叫种福田。
  因此,乐善才能好施,对一切人充满着爱心、同情心,做一切自己认为应当做的事。"心信开眼,生爱念已,舍物施与,心常普缘一切众生。"具有这种博爱精神,不考虑任何附带条件的,才称得上是施主。
)功德圆满的净施
(五)功德圆满的净施
佛告诉毗耶娑:有十种布施,能使施主在布施后心里非常高兴,并使布施的功德圆满。
  第一是"时施"。恰到好处,恰如其时的布施。有句我们从小就会背诵的格言:"求人须求大丈夫,救人须救急时无。"时施,就是要做雪中送炭式的及时布施,不然就是锦上添花,没必要。
  第二是"施行人"。帮助旅途中处于病苦急难的人。
  第三是"施病人及瞻病者"。世界上的病人都很痛苦,所以要帮助病人。而且,对看望病人给以安慰者,及医护病人以解除其痛苦的医生、护士,也要进行帮助。
  第四是"施法器"。帮助有资格修道、今后会有所成就的人。
  第五是"施欲行异国土者"。比如资助想出国留学求法而没有盘缠者。
  第六是"法施"。给人以智慧的布施,给你解答问题,传授给你知识,培养你的学问,乃至教你佛法,这叫做法布施。
  第七是"资生施"。帮助人维持生活的必需物品或谋生手段。比如说这次大陆水灾,你立刻送碗饭、送件衣服过去,使那些灾民得以活下去。
  第八是"屋宅施"。让无房屋者有一安居之处。
  第九是"灯明施"。给处于黑暗的人送去光明。
  第十是"香施"。此指能生起宗教心并净化环境的香料。比方发水灾了,给灾区送去卫生用品。
  前面讲的前后各五种真正布施,是三十三种不净布施的反面,即净施。佛在这里回答毗耶娑的提问,对"净施"作了一个概括:
  真正纯净的布施,就是要有爱心,尊重人家、信任人家,乐意帮助任何一个人,乃至猫、狗、虫子等一切有生命的生物。"慈心",即对一切众生生起慈悲心。慈,也可说是父性的爱心;悲,也可说是母性的爱心。这两种爱心合起来,也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常心",不是一时冲动,这是理性指导下的恒久的爱心。你今天做了好事,明天他还需要帮助,你依然肯牺牲自我去帮助他。"喜心",对人家的幸福生起由衷的喜悦感,乐于做好事。
  我初到台湾,两个孩子还未出生时,有位同乡出海办事没有回来,死于台风引起的海难。船长已经把救生圈丢给他了,本可以不死的。可是他神情镇定,依然站在甲板上四处观望,看到一位女子背着孩子,赶快把自己的救生圈给她绑上。"我是三期肺病的人了,早死迟死都一样,你还背着孩子,快下!"过了一会,船长看他还没有下船,又找了一个丢给他,叫他快点套上。他还是没有跳船逃生,看到一个年轻人急急慌慌走过来,"哎,你过来,你还年轻,赶快下去。"他就这样没有回来。你们到处学菩萨,我说这个人就是菩萨,这才是行菩萨道,这是非常难得的。生死存亡的关头,"舍物布施,彼一切净",心里没有任何挟带条件,只希望人家活着。这样的布施,才叫净布施,才能解脱人世间的痛苦。

       在这净施的原则下,佛说更有五种最有意义的"无上布施",就是在做最了不起的事:
  第一是"施如来"。要布施得道者,佛就是已经成道的人。
  第二是"施众僧"。要布施一切修行者。
  第三是"施法器"。要布施可以造就的人。
  第四是"施父母"。要孝顺父母亲。
  第五是"施王者失位贫穷"。王者失位、英雄末路、富贾破产,这种痛苦境界,非常人所能体会,要在这种情况下一伸援手,帮他一把。中国历史上这种记载很多。

  讲了五种上施,接下来佛又列举了七种大施:
  第一,救济孤寡老人、失养孤儿、病患急难和穷途末路者,是为大布施。
  第二,有人触恼了帝王,关入大牢,若在今天社幷会,就是犯了官司,要枪毙了。在这种急难之时,不顾自己的身家危险,给他送钱,想办法救援,这是大布施。
  第三,送药给病人,是大布施。我受我父亲家教的影响,一辈子都喜欢给人家吃药的,所以一年到头随时随地布施医药,减轻人家的痛苦。这里放了很多药,谁有病,给他一包。可有些同学吃了这么久的药,连药名都不晓得发心认识一下,光晓得享受,都是在消福!
  第四,对真正持戒修行的出家人,帮助他生活上的必需品和修行的道粮,这是大布施。
  第五,帮助人读书求知识,修行求智慧,这是大布施。
  
       第六,现在国际上都在提倡保护动物,保护濒临死亡威胁的动物生命,这是大布施。
  第七,救人于贫急之中。贫,是贫穷;急,是急难。贫穷者固然要布施,一个人在急难时,不管他是贫是富,都要帮助他,这才是大布施。

(六)三种人亦有施福
  以上所讲的前后各五种施、五种上施、七种大施,都是施主以自己的财物作直接的布施。接下来,佛讲有三种人虽然不一定布施自己的财物,但只要有"净心",同样也会有施福:
        第一种,你受委托人之派遣,拿着他的财物去布施。你的发心、你的动机,出于和那个施主同样的"净心",你也同样有布施的功德。
  第二种,自己虽无能力布施,看到别人肯布施,由衷地感到高兴,或也尽己所能,助上一份,这也同样的有施福。不是像社幷会上有些人,看到人家做好事,心存嫉妒,甚至鸡蛋里挑骨头,散布流言蜚语。
  第三,劝人多做布施,同自己拿出东西作布施一样,都可以得到布施的福报。
布施的福德果报
    (一)以法为师,福同供佛
    复次大仙,如汝问言:云何世尊入涅盘已,供养塔等,得福报者?大仙当听,若人于我入涅盘已,当设供养;若复有人,我未涅盘,今现在世,供养我者,所得福报,此二平等。何以故?法身如来,非是色身。若人于今现在供养、若我灭后而为供养,心平等故,得福无异。大仙当知,如转轮王遍敕诸国一切人民:从今日始,勿复杀生,莫作妄语。彼有一人闻王敕已,虽不见王,善护王敕。如是之人,虽不供养转轮王身,王于彼人心生欢喜。如是之人,善护王敕,以不杀生善业因缘,报生天处。
    毗耶娑见佛时曾问:假设佛离开这个世界已入寂灭境界,他烧化后留下了舍利子,信徒们修塔把它供养起来顶礼膜拜,为什么这样会得福报呢?现在庙子里特别注意这个。
    佛告诉他说,不论佛在世还是已入涅盘,对佛恭敬供养,所得福报是平等不二的。这是因为“法身如来,非是色身”。成道者死后还存在吗?存在。但存在的不是物质上的、生理上的肉身,存在的是“法身”,即得道者所证的空性,与宇宙万物平等不二。有人现在供养我的色身,等我过世以后,供养我的法身,他的心量是平等的,所以所得福报也是一样的。这里所说的“我”,实际上代表了一切成佛得道的人。
    转轮王是上古印度理想中的统治全世界的圣王,有金银铜铁四种。佛取转轮王作譬,比方说他颁令天下百姓,从现在起不得杀生、不得说谎。有一百姓虽然没有见过转轮王,但他忠实地执行皇帝的敕令,那就等于直接供养转轮圣王本人。转轮王知道他奉公守法,当然也非常高兴。这样遵守王法的人,以不杀害任何生命的善业因缘,死后得生天的果报。这就是说,佛教育你怎样才能做一个好人,纵然他死了以后,你仍然恪守他的教法,这就是最大的供养。
    大仙当知,若人不见我身色相,不学戒句,为何所得?若人见我而心邪见,如提婆达入地狱故。若人于我入涅盘已,善学戒者,彼胜应知。大仙当知,今我色胜,证一切智,无信众生能令学戒,况有信者?若人于我入涅盘已而为供养,与现供养,等无有异。
    佛告诫毗耶娑,假如有人虽然见到了我的色身,但不按照我的教育方法守戒而心起邪见,那又有何用!这里举了佛的堂兄弟提婆达多为例。他起先是佛的弟子,要佛教他神通,佛没有答应,他就找另外一个堂兄弟阿难学会了神通。提婆达多一修成功,就自以为比佛伟大,另立一个派别与佛对立。他提出五条理由(《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二六:“云何五法:一者、尽寿著粪扫衣,二者、尽寿常乞食,三者、尽寿唯一坐食,四、尽寿常居回露,五者、尽寿不食一切鱼肉血盐酥乳等。”)反对佛,其中一条是说佛的僧团不吃素,而他是吃素的。提婆达多处处企图谋害佛,佛就忍让躲避他。有一次他带领人准备杀害佛时,地面裂开,提婆达多当场陷入地狱。
    相反,有人虽生不见我的色相,但在我死后,根据我的教育善守戒律,照我的方法去修行,那他的福报就等于供养我的色身一样。况且,佛的殊胜色相和所证一切智慧,都能感化没有信仰者来学佛守戒,更何况对信佛者?后继者虽然没有跟我学过,但只要依教奉行,就跟现在供养我一样无异。

    (二)施福不离,如影随形
    大仙当听,如汝所问:布施福德,为在何处?如是问者,譬如苇草,蕞密稠概,于中火起,若雨堕时,即没彼处。如是如是,随何施主,布施具足,福德和合。信雨既堕,如是福德,即依施主,不余处去。
    毗耶娑见佛时曾问,布施的福报是什么,它有没有形相可见?人死后,这施福是以什么方式随之而行?布施的福报究竟在哪里,是放在保险公司,还是放在渣打银行?
    佛举了一系列譬喻,说明这个宗教上的重要问题。比如一个苇草丛起火,适天降大雨,火当然随之而灭。布施的福报,也是如此。这福报即随着施主的布施行为而产生,“如是福德,即依施主,不余处去。”你做的好事,所应得到的福报,就像天上下雨熄灭大火一样,还是在你那里,不是别人所能得到的。
   大仙当知,如是施福,非有聚处,非有形相。如是施已,施者身亡,施福不离,如影随形。是名施者得福报果,福果不失。譬如甘蔗、若葡萄子,如其不压不得其汁,压之则得。非甘蔗中、葡萄子中,现前和集有汁可见,非在节中,亦非无汁。如是如是,布施财物,如是施报于彼施主,非住手中,非住心中,非住腹中,而是施报不离施主,犹如彼汁不离甘蔗、若葡萄子。
    “施福”没有“聚处”,也没有“形相”。它不是个有形的东西,可以放在仓库里。你只要发心真正做布施,当你死后,“施福不离,如影随形。”这个福报之果,如影子伴随你的身形一样,永远伴随着你的生命,从此生进入来生。比如甘蔗、葡萄,经压榨而得其汁液。并不是说在甘蔗、葡萄中就有这现成的、单纯的汁液可见,也不能说在甘蔗节和葡萄中没有汁液,它就存在于其中每一条纤维、每一个细胞之中。行善布施的福报,也是如此。它不在你施主的手中,不在你的心中,也不在你的腹中。但你做了这个行为,就有这个布施的果报。等于我们杀了一个人、做了一件坏事,世上的人虽然都不知道,但到哪个时间一定就会有果报的。

    (三)福报有时,未熟不受
    如是施报,不离施主,未熟不受,命行不尽,不得施报。譬如树王尼拘陀子,其子微细,种之在地,则不可见,至树生时,方乃可见。施主施福,亦复如是,和合熟时,乃得果报。譬如商人,所赉至少,入于大城,彼城功德,少物治生,所获乃多,具足而得。施亦如是,施时虽微,得福报大。又如蜜蜂,采取华味,而不损华。施主如是,随何布施,得果报力,则是施主。如是大仙,施主布施福德势力。
    一切行为的果报,就在你本人那里,但“未熟不受”,我们在社幷会上经常看到善人的命运遭遇不好,而恶人却一切顺利。这里头问题很多,因果不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要时间上成熟,不是一下子可以看出来的。比如树王“尼拘陀子”,它的种子种在地上,微细不可见,你也不知它将来长成多大。几百年、几千年以后,仰头一看,好伟大的树啊!人都只看到树的长大,或只看到成果,不晓得种因在那颗种子上,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所以布施的果报,要等待时节因缘,“和合熟时,乃得果报。”善恶果报,依据的是很科学的因果定律。
    布施的功德,如商人进城,以小本而获大利。又如蜜蜂采蜜,采集众多的花粉而成蜂蜜,而对花本身并没有损害。所以真布施的人,本身并不一定有多大损失,可你那个精神在心理上所得的果报就很大了。这就是布施的“福德势力”,它所带来的反应力量是很大的。

    (四)施福不断,次第传生
    言施主者,以自施故,得名为施。云何受者?受它所施,能消他物,故名受者。又问云何为施福者?于世间中能救能护,能令满足,得人天身,故名福德。言他世者,次第传生,至后世身,故名他世。
    前面已经讲过谁才称得上是施主,这里佛再重申一下:“言施主者,以自施故,得名为施。”必须是把自己的东西拿出去布施,才叫施主。拿人家的东西去做人情,不是施主。比如蔡老板非要送我一个西瓜,我已经吃饱了,盛情难却,只好收下,一转身就把它送给别人了,这个不叫布施。假如我生了伤寒症,需要吃西瓜,蔡老板给我买了一个,也许吃了就会好,我看到别人也犯伤寒,“你先吃吧!”我送的虽不是自己的东西,但这个是布施。
    有了施主,就有接受布施的对象。“受他所施,能消他物”,我接受了你的布施,并且能够消受得了,这才是真受者,有功德的。按照这个条件,我布施固然是做好事,你对方也要做好事,因为你接受了以后有能力去做好事,这才叫做受者。
    那么到底什么叫施福呢?佛告诉他:“于世间中,能救能护,能令满足,得人天身,故名福德。”在现在这个社幷会中,能救济人、能保护人、能使人满足,做了这许多好事,结果死后得生天道。这就叫做福德,这种福德连绵不断,能带到来生,“次第传生,至后世身。”
把财物施舍出去,资财就不会尽竭;把财物藏在家里,自然就会耗竭。施出去的东西会开示你菩提之道,藏在家中的东西却有时时予以守护之忧。
《佛教圣典》中讲:努力奋勉得来的财物,不可认为是我自己一个人的而自己享用,应分几分给予他人,也储蓄几分以备不时之需。
萨迦派的伟大学者萨迦班智达宣称:最好的财富是布施,最好的快乐是心的快乐。
东度法-王开示:佛教徒相信轮回并把布施看成是在创造可以带到来世的善业。
龙树菩萨告诉我们:不能布施或享受的财富只不过是痛苦的来源而已。享受财富带来此生的快乐;布施财富带来未来世的快乐;不享受又不布施的财富是废物,带来的只是痛苦,不是快乐。
佛陀曾劝告我们:避免愚蠢地积累财产,却不试着去改善生活的品质和他人的幸福。当你死时,财产会留下来,你的亲友会送你到墓地,但只有你在世间的所作所为会跟着你到未来世。

关于布施
佛陀在讲六波罗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时将布施在了第一位。在是为什么呢?布施有什么功德?以下略作讨论:
布施第一:成佛之因有二:福德和智慧,二者有着因果关系。对我们凡夫众生而言,若要获得智慧,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功德善业,积聚资粮,没有资粮我们就失去成佛之因。当功德与智慧合一时,我们便能转化自心的烦恼与执着,乃至得到究竟之佛果。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福德智慧资粮以及佛果之间的因果次第关系。
布施之体相:能消除贫穷故。
布施之体性:以无贪着的心和与生俱来的悲心和施心同时俱起,把己之所有施舍出去。
就福德智慧二资粮的类别来讲,布施属于福德资粮。我们很少人真正积聚过二资粮,很少人是足够善业的携带者。一个人若无布施之功德,就会时常遭受贫穷困乏之苦,大多数悭吝之人,都会堕入饿鬼道,纵得投生为人也会贫*苦恼,因此现世我们所享用的皆是前世所行布施而得。相反地,若人能行布施,则生生世世可享用不尽受诸快乐。再者,若人能行布施,堪作利他之行,以布施之方便而摄受众生,纾解正在受苦的众生,使其成熟,故多行布施者容易成就无上道。
 
布施的种类可分为三类:
1.财施——能使受者深得依仗,使受者不受贫穷困乏之苦。
2.无畏施——能使受者命得安全,从畏惧中得到解脱。
3.法施——能使受者心得安稳,依照经典无错谬地说法,随根器之不同而说法。

清净地受施者为四:
1.功德殊胜之受施者——指上师(善知识)、三宝等。
2.蒙恩深重之受施者——指父母等于我有恩者。
3.正受痛苦之受施者——指病人或无怙依等深可怜悯之人。
4.于我作损害之受施者——指自己的仇敌等。
财施和无畏施大都着眼在使受施者现世得到安乐;法施则主要是使施受者于未来一切世皆得安乐。
布施之时的态度:布施时应一直都心生欢喜,行布施时心中十分清净。布施以后,心中不生一丝后悔之意。恭敬的布施是以诚挚和尊重对方的心去行布施。

如何行布施:
当你愉快时,就要使用你的财富、影响力和功德来行善,尽你所能地帮助贫穷之人,或建造新庙宇和佛身、口、意的象征,修补旧的寺庙,服侍僧伽。
财布施中:尽自己所能施舍食物、衣服、用具、财物甚至墨水和纸张。
无畏施中:替人治病,保护别人免于灾难,引导他们走出陷坑,离开险境,消除妨碍他们获得成就和持戒的障碍。
法布施中:若有能力,要常为别人讲解自己会讲并能对别人有益的的佛法。讲解时,不可以心存傲慢或冀求名闻。也可念经希望所有众生(包括人与非人)借此能听闻佛法。

如何增长布施之功德:
以智力增长布施之功德:应具足三轮清净观,了知施者、受施者、所施财物皆如幻化。
以慧力增长布施之功德:思维为了使一切有情皆成佛道而行此布施。布施时心无贪着;布施后,也不因此期望来生的果报,如此其功德自然广大倍增。
以回向增长布施之功德:了解布施是为了一切有情皆获无上菩提之故而作回向,则能成就无量功德,回向不仅能倍增功德,且能使功德成为无尽。

布施之果报:
究竟之果报:能圆证无上菩提之果位。
目前之果报:如能施舍财物,纵然自己不要资财,资财也会自然而来。由于布施之故,可以摄受众生,令他们趋入殊胜的法行。

有关布施的小故事
故事:献净供
  佛住世时,印度有一对老夫妇,极为贫穷,只靠一小块田地聊以糊口。一天,他们觉悟到自己越来越老,离死越来越近。他们觉得应该利用为人的宝贵机会,至少要在去世之前做一件积达福德和增长觉慧的事。他们商量如何趋做最为适切。碰巧舍利弗(佛陀最有智慧的弟子之一)就住在附近。他们决定邀请舍利弗尊者到他们的家中接受午餐供养,然后在舍利弗面前祈祷,以得其加持。
  于是这对老夫妇做好准备,请来舍利弗,以午餐供养,陈述所愿,并且得到舍利弗的加持。事后一切如常,只是当稻米成熟,他们也像别人一样去收割时,却发现他们那一小块稻田所产的根本不是稻米,而是纯金。
  不久,人人都在谈论金稻田,这件奇闻很快就传到信佛的著名的印度国王阿闪世耳中。他自言自语地说:“这完全不当。我是国王,我应有那块田地的主权。”他命令大臣没收老夫妇的土地,而将另一块同样大小的稻田给他们。阿闪世王的使者奉旨前往,找到了老夫妇,叫他们搬到另一块土地上去住。但是这样一来,没收的金谷又变成稻米了,而在老夫妇移居的那块新地上的稻米却又变成黄金。获悉此情,国王说:“去,再照样做一次,把金米没收。”
于是做了第七次,每次当使者没收了老夫妇的地,而把另一块给他们时,都起了同样的变化:国王得米,老夫妇获金。
  七次过后,人们对此事之原由,极欲求知。他们去见佛,把情形描绘一番,佛为他们解释说老夫妇今生做功德与其今生得果报之间的业缘。这件事成为业报不爽的著名实例,极有助于令人确知业乃诸事起因之一,并且显示出所做与所受之间的关联。
老夫妇的行为之所以极具功德,理由有二:
第一,他们虔诚恭敬的对象是舍利弗,而舍利弗乃及其清净庄严的圣者。此即佛学名词中所谓的“福田”,如果我们虔诚供养的对象,亦即我们耕作之田是清净的话,则所的之福报必定甚丰。
第二,老夫妇献供的动机纯正,完全出自敬与信,田净意亦净,使的他们的供养有利,而能积大福德。
发表于 2012-5-1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9 15:58 , Processed in 0.299797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