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220|回复: 2

[精进共修] 《法相基础》之十二——龙泉网络课堂备课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19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法相基础》之十二

——2012年3月23日网络课堂备课笔记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十一种善心所有法中的前六种: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今天我们接着看下面的五种善心所有法: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
【列正文】
云何精进?谓懈怠对治,心于善品,勇悍为性。
云何轻安?谓粗重对治,身心调畅,堪能为性。
云何不放逸?谓放逸对治,即是无贪乃至精进。依止此故,舍不善法,及即修彼对治善法。
云何为舍?谓即无贪乃至精进。依止此故,获得所有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发悟性。又由此故,于已除遣染污法中,无染安住。
云何不害?谓害对治,以悲为性。
【解文意】
精进。论(世亲菩萨著《大乘五蕴论》简称)中说:“谓懈怠对治,心于善品勇悍为性。”精进是用来对治懈怠的,这是对行持善法非常勇悍、刚决的一种心理状态。古人说:“信为欲依,欲为勤依。”内心对善法有了信心,便能产生强大的善法欲;有了善法欲的推动,便能产生精进的力量。有时候人们会觉得自己怎么这么懈怠,很不精进。事实上,如果希望能够精进,那一定要从因地上去努力,而不是从果上强求。精进的因,就是强大的善法欲。若是对于行善法到底有什么好处,自己缺少体验,那自然而然就没有动力。要想产生强大的善法欲,又该如何努力呢?那就要首先建立信心。而信心的构建,则要通过观功德——观佛、法、僧三宝的功德来实现。佛是生命究竟的典范,法是实践的渠道,僧则是共同进步的团队。内心不断串习这三方面的功德,精进的力量就能逐步培养起来。不在这些方面下功夫,精进的力量就很难产生,更没有办法持久。广论(安慧菩萨著《大乘广五蕴论》)中说:“圆满成就善法为业。”善法若想圆满成就,就需要通过精进的力量。这种精进,用世间的话来说,就是持之以恒的努力。凡事不能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可能取得任何成就的。在段玉裁所注《说文解字注》中说:“精:择米也。……引申为凡取好之称。拨云雾而见青天亦曰精。”又说“進:登也。”如此一来,精进两个字连在一起,就具有非常简明的内涵:选择好的,然后去行持。
轻安。论中说:“谓粗重对治,身心调畅,堪能为性。”轻安是用来对治粗重的。“身心调畅,堪能为性”,调,即是和;畅,流畅、通畅。身心都没有障碍,很通畅的状态,即是身调畅和心调畅,此时身心也就具足一种堪能性。这种堪能性,也就是一种可塑性,人美好的品德,在这种身心都调畅的状态中就能够具足。要希望了解其中的缘由,还要更进一步来看,轻安的生命状态是如何呈现的。实际上,这种轻安是与禅定的状态相应的,有句话叫做:“心缘一境生轻安。”人内心能够专注于一善所缘境,就能生起身心的轻安。反过来,人内心散乱,身心就会变得很粗重。而这种禅定,实际上又是精进的结果。当始终如一坚守自己固有的原则,一直努力这样行事的时候,人内心专注的力量就能慢慢具足。广论中说:“谓能弃舍十不善行,除障为业。”具足轻安之后,便能够弃舍十种不善行,除却种种修行善法的障碍。人之所以会造作种种不善行,根本原因还是耽著于五欲的享乐,但当人们有了禅定的境界之后,就能真切体会到禅定给人带来身心的快乐与喜悦。这种快乐和喜悦,世间五欲的快乐根本没有办法比拟。一旦人有这种体验,那么世间五欲的享受,对他来说就味同嚼蜡,不会再产生吸引力。如此一来,人行不善行的种种外缘,自然而然就屏蔽掉了。当人心不再被外在境界牵引,而能专注于善法所缘时,内心便具有了一种堪能性,这种堪能性实际上也就是智慧观照的能力,这种能力在禅定中能够逐步被开启出来。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有解:“轻,轻车。”“安,静也。”轻车运行起来非常的便捷,而安则是一种非常安定平静的状态。两者放在一起,也比较形象地描述了处于禅定时人身心的状态。
名称
说文解字
对治
体性
业用
精进
精\择米  进\登
懈怠
心与善品勇悍
圆满成就善法
轻安
轻\轻车
安\静
粗重
身心调畅堪能
能弃舍十不善行
除障
不放逸
放\逐
逸\失
放逸
无贪乃至精进
世出世正行所依
掉举
无贪乃至精进
世出世正行所依
不害
害\伤
不损恼
不放逸。为了更加形象地了解不放逸的行相,我们先来看看《说文解字》和《大乘五蕴论》本身对放逸的解释。《说文解字》:“放者,逐也。”“逐者,追也。”“逸者,失也。”论中说:“云何放逸?谓即由贪、嗔、痴、懈怠故,于诸烦恼心不防护,于诸善品不能修习为性。”两相比较,放逸的行相就非常明显了:内心随外境而奔逐,从而造作种种不善业,最后丢失了自心。自心丢失了,当然对于善法也就没有办法去修习了。反过来说,当不放逸的心理活动生起来时,放逸的心理活动也就消失了。论中解释不放逸时说:“谓放逸对治,即是无贪乃至精进。”不放逸,即是指前面无贪、无嗔、无痴以及精进,当贪的境界现起时能无贪,当嗔的境界现起时能无嗔,当庸常的境界现起时能无痴,并时时刻刻防护,令懈怠的心续远离,这些都是不放逸的心理状态。论中接着说:“依止此故,舍不善法,及即修彼对治善法。”做到不放逸,不但能够舍弃不善法,而且能够实修善法。而这些善法——无贪、无嗔、无痴、精进,是用来对治不善法的——贪、嗔、痴、懈怠。广论中说:“世出世间正行所依为业。”一切世出世间的善行,都要依不放逸这个心理活动而发挥效用。人一旦处于放逸的状态,不但功德不能增长,过失也开始增加。
舍。论中说:“谓即无贪乃至精进。”这个舍与不放逸是一样的,都是与无贪、无嗔、无痴、精进四种心理状态相应。既然如此,舍与前面的不放逸又有什么区别呢?“依止此故,获得所有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发悟性。”依靠舍这种心理活动,便能够获得“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发悟性”。什么叫做“心平等性”?广论中说:“或时远离昏沉、掉举诸过失故,初得心平等。”当内心远离了昏沉、掉举等种种过失,便能够得到“心平等”。人的心之所以不平等,是因为有特殊的喜好和取舍。对一类东西特别的喜爱,对另外一类又特别的排斥。对喜爱的东西,就很容易掉举;对不感兴趣的东西,就很容易昏沉。这就是人的心不具有平等性的表现。什么叫做“心正直性”呢?广论中说:“或时任运无勉励故,次得心正直。”面对一切境界,对无贪乃至精进不断修持的时候,便能逐渐获得心平等性,心平等性任运生起来时,也就到了心正直性。正者不偏,直者不曲。人心之所以会偏,莫不由于贪嗔痴三种烦恼所牵绊的缘故;而人之心之所以会曲,莫不由于人有私心杂念而少了君子坦荡荡的胸襟。心无发悟性,广论中说:“或时远离诸杂染故,最后获得心无功用”。论中翻译为“心无发悟性”,广论中翻译为“心无功用”。“发悟”这个词在解释“作意”这个心所有法时有提到:“云何作意?谓能令心发悟为性。”这里解释中,“令心发悟”也就是令心警觉的意思。心无发悟,也就意味着内心不需要作意,便能应运而生,应运而动,这是一种高度自觉与觉他的生命状态,“心无功用”也正是说明了这种生命状态。值得注意的是,从名言的解释上来看,“心无功用”本来应当与“任运无勉励”相对应的,为什么这里要说成是“远离诸杂染”呢?事实上,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功用三者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后者也必具前者之特征,但前者未必有后者之特征。当到了无功用的时候,心不但远离了昏沉和掉举,而且能够任运生起,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时候内心远离了种种杂染,也就是贪、嗔、痴得到了最好的净化,而无贪、无嗔、无痴三善根则同时也树立起来了。“于已除遣染污法中,无染安住”,这个时候,内心已经去除染污法,并安住于清净法中。这种生命的状态自然是前面无贪乃至精进,及轻安、不放逸等善心所有法不断增强的结果。
不害。最后一个善心所有法,即为不害。论中说:“谓害对治,以悲为性。”《说文解字》中说:“害,伤也。”“伤,创也。”不害是要对治人们对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这个“不害”的特点,是以“悲”为性。悲的心理特征是不忍众生之苦,而欲拔除之。能看到对方的苦,以及看到真正的苦因,才具有帮助对方拔出痛苦的智慧,而且不会因为这些努力而伤害到对方。这个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实际上要做圆满,非常的不容易。不害,字面意思理解是不要伤害别人,它的根本特征是悲,悲是拔出众生的痛苦。从这种描述来看,一个看似消极的避免,一个看似积极的作为,两者怎么能联系起来呢?大家知道,当我们做了一件不合适的事情,对对方造成伤害,这当然可以称为害;反过来,当对方对我们做了一件不合适的事情,我们又如何做,才能不伤害的对方,而且对对方有利益呢?如果说因为这样的事情,而内心生起极大的烦恼和痛苦,这也就成就了对方的不善业,将来这个不善业再感果时,必定会让对方也同样非常的痛苦。反过来,即便对方对自己做了很不合适的事情,但自己内心能够释怀,并以此为逆增上缘,来提升自身内在的境界,这也成就了对对方的利益。从表面上看,对方造了一个恶业,但实际上这个业却成就了一份功德,对方也会因为这个事实而蒙受到到恩惠。这个就体现了人的一种悲心,而这种悲心即是以不害为出发点的。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真正的善心善行,当以不生怨气为前提,并更进一步以德报怨,而不是走向反面——怨怨相报,若如此,那就是没完没了了。                                                                     



本文转自西四沙龙博客;

有问题的同修,请到学诚大和尚博客提问。左侧点击‘我要提问’。

希望参加龙泉寺网络学佛可以加群54042598
欢迎您周末来龙泉寺做义工您可以加群87819397,了解相关信息
  

发表于 2012-4-19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云何精进?谓懈怠对治,心于善品,勇悍为性。

云何轻安?谓粗重对治,身心调畅,堪能为性。

云何不放逸?谓放逸对治,即是无贪乃至精进。依止此故,舍不善法,及即修彼对治善法。

云何为舍?谓即无贪乃至精进。依止此故,获得所有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发悟性。又由此故,于已除遣染污法中,无染安住。

云何不害?谓害对治,以悲为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9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9 20:17 , Processed in 0.266848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