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龙泉日记“念法功德”之五十八:
学会学习 ——《听闻轨理》的启示之一 核心提示:如果去掉这三种状态,也就是“断器三过”,一个人就能很敏感地接收外在的新知识,能够多种角度、不带成见地去体察、感悟,而且随时愿意改变自己旧有的习惯、认知,用新知识来丰富生命的内涵、提高生命的层次。
有一位哲人曾经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回望上个世纪人类文明的辉煌与坎坷,一代代教育家、启蒙者,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贫穷简陋的山村、纯朴懵懂的乡俚,他们传播的内容最主要是识字,还有算数,都是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然而背后却都闪现着人类文明智慧的火花,点燃了那渴求上进的心灵。一个世纪里,我们在北美、欧洲和亚洲等广大的地域建立了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体系,让文明薪火相传。教育的普及,伴随或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乃至革命。毛泽东、梁淑敏、陶行知等,都曾投身或关注过农村的教育与引导。
文明的传播、教育的起点是文字,它是促使完全局限于现实生活的人走向人类无限丰厚知识宝库的钥匙,也是走入上流社会或者说精英阶层的第一重密码。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那是一个充满豪情的时代,人们都在追求属于自己的梦想,希望通过知识的普及来唤醒大众,共同奔向一个美好的前程。曾经,一个受过基础教育,会写字、算数的人,就能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一个人对精神生活的渴求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激发了,在古代社会中,两者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道德和精神追求的人,他通过学习知识,也能获得一定社会地位和发展事业的空间。这就为社会的流动提供了良性的渠道。
然而,正如这位哲人所说的,在基础教育如此普及的今天,人们内在的觉悟有没有被唤醒呢?文字普及了,人们的知识比以前丰富了,但就实际的情况而言,今天的青少年学生们承受着考试升学的巨大压力,知识成了评价他们的标准,导致有时成为一种灵性的束缚,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知识是生命的滋养和奋进的方向;这还是对有学习天赋的孩子而言,对于许多不习惯学校教育的孩子,他们在获得一些知识的同时已经将知识排拒在自己的生命之外,农村的孩子会很早去城市打工,面对陌生的人文环境中网络游戏、电影、歌舞厅等各种信息的诱惑,他所受的教育也许反而让他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习惯,他没有上进心,也缺少自信心,很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堕落下去;大学生在面对社会时出现的问题也值得担忧,人文理想并未扎根,适应社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很缺乏,只是培养出了一些思维的定式;就全世界的范围来看,非洲和拉美的一些国家,蒙昧伴随着贫困,依然广泛的存在着;在学术界,缺少的是广博的心胸来跨越这个信息时代的知识巨海,打破不同分支学科间日益高筑的藩篱,缺少走入民间、觉悟人群的责任感和行动力。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86年就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也可以说是教育的四大目标即:Learning to know(学会求知);Learning to do(学会做事);Learning toco-operate(学会合作);Learning tobe(学会生存与发展)。其中强调的不是知识本身,而学习的能力。学习不是单向的,它涉及到听闻和表达,如何从身边的人那里获取信息,如何处理及分类,如何与对方互动,在交流互动中学习。而学习的内容,或者说获取信息的内容,也不光是知识这个层面,至少还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情感层面,在合作与沟通中如何体会到对方的情绪与需要;二是人生智慧的层面,那是一种生命体验,是关于心灵的净化与升华的,经过长时间的积淀而形成的智慧。知识、情感、智慧,这三个层面的信息如何传递和领纳?人内在的觉悟、上进心、求知欲如何启发?思维和学习的能力如何培养?佛法在这些问题上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呢?
《听闻轨理》就是要解决“如何学习”的问题,它在《道次第》中阐释其主要目的是讲述人生智慧的学习,但很多原则也通于知识和情感这两个层面。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在这个多媒体时代,书籍、视频都是人们学习的材料,为什么一定要“听闻”呢?这不仅是因为,从人类历史上来看,讲课和对话是信息传播最主要和有效的渠道;声音中可能更好地传递人内心的境界与体悟,也更要求学习的人专注其中,跟着老师的声音走,如果胡思乱想就会漏掉。而看书的时候很可能一直是在用自己的经验和观念在片面地理解。现代的电影,特别是3D电影对人的感官刺激太大,它能传递一种强烈的印象,但比较少给人内心澄静思考的空间。
“闻”这个字非常形象,一只耳朵贴在门上,那种状态一定是凝神细听,深怕漏掉,听到的每一句话就像捡到珍宝一样,细心地去品味琢磨,想要体会到话里面真正的意思。那扇门便是知识、心灵或者智慧的大门。这告诉我们什么呢?一般的人都生活在很多的思维定式之中,这是阻碍他学习新知最主要的原因,像一扇门,将丰富的世界隔在了门外。
就近的例子来说,学生常常无法领会老师的意思。小学生听不懂老师讲的课,这可能是因为他活在一个儿童想象的世界中。他可能比较在乎到教室外面玩游戏、吃零食或者想象一些动画片故事中的场景,这和老师上课所讲的写字、算数是两个世界。只有反复训练之后,他才慢慢习惯一点上课的思维方式,一些有多动症或特殊心理特点的孩子也许一直都无法转换过来,而且外在五官的刺激(如电脑游戏、动画片、零食等)越强,他越容易沉浸其中,以此逃避现实生活和学习的世界——这个世界相对来讲是更需要放下感官刺激,静下心来领纳的。中学生呢,在接触一门新的学科的时候,比如初中生第一次接触几何,或者第一次接触物理、化学,他可能会拿自己学过的学科的模式来套新的学科,觉得很不适应。大学生同样如此,不能完整地领纳老师的意思,往往只听到只言片语,就急着做习、写文章,应付考试,对这门学科背后的精神、独特的思维方式,对老师要传递的经验很少主动地去体会、揣摩,而且往往比小学生、中学生更加执著己见,因为他懂得东西更多了。走入社会之后,大部分人已经很难接受新的东西了,被局限在自己生活和工作的领域中,即使是一些有阅读习惯的人,他的阅读往往只是获得一种头脑的快感,只能吸取与自己固有思维模式相一致的部分,很少去反思自己的思维、转换不同的思考角度、开掘内在更大的潜力,遇到与自己的思维不一致的地方,很少想去弄明白“作者到底在讲什么?”“这难以理解的地方到底对我有什么帮助?”。
这样一种浮躁的态度,连原原本本地领纳一种新的思想都很难,更何谈创造性思维呢?如果一个民族都慢慢习惯了这种浮躁的态度,又怎么可能有引领时代的大师出现呢?真正作学问,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需要去从前人和师长那里体会和习得一种思维的方式、看问题的品味和洞察力,然后再结合现实的问题不断去思索、创新。如果一味凭自己的聪明,个别地方也许有超越前人之处,但长远来讲却难以扎得深、走得稳;慢慢的,自己的所长反而成了自己的所短,遇见什么问题都是原来的那一套,自己不习惯的东西不愿意去领纳和训练,这样整个思维实际已经封闭住了,没有活力了。
活力来自于一个开放的心态。什么叫开放的心态呢?《听闻轨理》上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杯子倒过来放在桌上,那么不管怎么往里倒水,都不可能有水进入杯子;现在把杯子摆正,那么水能进去了,但如果杯子里有脏东西,水倒进去马上就被污染了,不能喝、不能用了;即使杯子已经洗净了,如果杯底裂了、漏了,倒进去的水就会慢慢漏掉,这个杯子也没有用。这个杯子用来比喻我们的心,水比喻我们需要学习的知识。第一种情况是说我们根本没有听进去,比如老师在讲课,学生却在看小人书,或者在睡觉,或者走神。此外,当一个人觉得自己懂得很多的时候,他往往也是听不进别人的话,或者只能顺着自己思维的轨道去听,一听到自己不习惯的、不顺耳的,觉得“这不可能”,排斥掉了,乃至觉得对方为什么讲这么离谱的事情。这种情况我们称作“覆器”。第二种比喻是说,虽然一个人有学习的心,但他依然无法完全放下自己的成见,把这种成见和新的知识混在一起,学着学着就走样了;或者他学习的动机是有问题的,比如学习的功利性太强,则无法沉下心体会一些深远的意趣和境界,完全围绕着考试在转,这种情况称作“污器”。第三种情况比喻没有用心去复习、整理、实践,听到的知识难以留下深刻印象。回想我们学习了那么多知识,真正对人生有启迪、有帮助的有多少?许多学生在期末考试之后就把学到的东西扔到九霄云外,真正需要用时,要捡起来时,才发现以前学的只是浮光掠影。我们对知识有没有一种珍视的心?这种状态称为“漏器”。如果去掉这三种状态,也就是“断器三过”,一个人就能很敏感地接收外在的新的知识,能够多种角度、不带成见地去体察、感悟,而且随时愿意改变自己旧有的习惯、认知,用新知识来丰富生命的内涵、提高生命的层次。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的状态,如果能保持下去,一个人知识便会日渐丰富。这个过程就是一点点放下自我,用一颗灵动的心去面对一个生动多彩的世界。《中庸》上说“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从飞鸟鱼虫,到物理化学,无不入我心中,如器承净水以应万物,这样一个人的智慧就日渐开启。
本文转自学诚法师博客,有问题的同修,请到学诚大和尚博客提问。左侧点击‘我要提问’。
希望参加龙泉寺网络学佛可以加群54042598
欢迎您周末来龙泉寺做义工您可以加群87819397,了解相关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