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99|回复: 2

[佛化生活] 3月21日龙泉日记:道次第的特点与时代文化的几个问题(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3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月21日龙泉日记
“念法功德”系列之五十五:
道次第的特点与时代文化的几个问题(二)
核心提示:道次第中“共道”的概念,把下、中、上三种不同价值和伦理(广说则更多种不同的价值观),按照次第排列起来,前者的实践和落实能正好成为后者的基础,而后者则能帮助在前者的实践时把握方向,使不断深进而不局限在某一个价值和伦理层面上。
——《教授殊胜》的启示


  在各宗教和哲学中,对心灵提升阶段的论述很多,其中也不乏以共同特点汇通各宗教的尝试,如冯友兰先生就论述人生的四个境界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那么道次第的殊胜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首先是道次第的完备性,其中法类广泛地涵盖了生命提升所需的各种心理状态及其所外延的伦理,非常易于对照,而不是一个简单的阶段划分。“三士道”是以生命深处的所求来区分的,下士或“安乐道”,追求的是世间的平安、幸福,而追求方式是坚定的信仰、积极的善行;中士或“解脱道”,放弃世间的安乐,要了悟生命的真谛,获得心灵的自在解脱,其方式是学习苦集二谛和十二缘起的道理;上士或“菩萨道”,不仅自己要究竟觉悟,而且要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其方式是六度和四摄。这样划分本身并不限于佛教的修行者。其他的宗教,比如儒家和基督教都强调信仰或信心的核心价值,都有宣说善恶报应的教义,而以此为基础激发人们的善行,这类似于道次第中“皈依”和“业果”等下士道的法类。大部分宗教和哲学中也都有“追求真理”“、求道”、“悟道”、“心灵的自由”价值维度,这与中士道内涵相应。而各宗教强调“仁”、“博爱”、“无私”的部分简单的可以理解为与上士道相应。根据这个特质去分类,几乎所有宗教和文化中有正面意义的价值观都可以和道次第来对照。
  其次是实践性,这本书就是用来指导我们当下的生活、伦理和修行的实践,这一点下一节还将提到。
  第三是圆融性,道次第中所有法类并不完全是阶梯向上的关系,更非上下对立关系,而是相互涵摄、彼此增益的关系。这么多丰富的内涵彼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同齿轮一样,当下推动的只有一个齿,然而一齿动,整个齿轮都在动,不会产生顾此失彼、执一废万的情形。因此道次第的教授显说次第门,隐含圆融门。在不同的宗教之间,乃至于同一个宗教中,理想与现实、自由与宿命、真与善、人间与天国、入世与出世、自利与利他等等不同的价值之间,常常有一种紧张乃至对立的关系,使信仰者难以协调。而道次第中“共道”的概念,把下、中、上三种不同价值和伦理(广说则更多种不同的价值观),按照次第排列起来,前者的实践和落实能正好成为后者的基础,而后者则能帮助在实践前者时把握方向,不断深进,而不局限在某一个价值和伦理层面上。
  下士道中皈依和业果的论述,就很好的解决了理想与现实、自由与宿命的问题。许多人,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在理想与现实中挣扎很久,非常痛苦。这种挣扎,来源于集体无意识中理想与现实间的焦虑,它会导致一个民族理想精神和实践精神之间的割裂,使一些人慢慢不敢有理想了,同时也会使有理想的人妄自尊大,缺乏在实践中改过向上的精神。其实业果法则告诉我们,理想无法实现只是因为我们未能辨清它的因在哪里,我们的认识上有许多盲点,未能结合一定的缘去造下相应的业。比如我们信仰的坚实程度、生活习惯、为人处事的态度以及抉择取舍的标准,这些都是在造业,决定了事情的成败。
  关于“真与善”的问题,中士之“解脱道”要以下士之“安乐道”为基础,追寻真理、自由的条件是这个人首先要善良、有健全人格、积极上进,他的性格当中不存在明显的缺陷和阴影,这是我们常常忽略的。对一般人而言,“善”的概念应该是首要的和基础的,追求片面的“真”,局部的“真”,会导致人脱离现实生活,活在大脑构想的世界当中。
  下士追寻世间的平安和幸福;中士舍弃世间欲尘的束缚,追寻心灵的自由和解脱,明了世间的繁华并无实义;上士则又要回到世间,丰厚的财富、尊贵的地位都是他帮助众生的资源和工具,而他自己并不贪着,看得如梦如幻。上士要以中士为基础,如果没有训练出一颗纯真离欲的心,则难以全身心地利他。真正的自利是生命境界的提高和德行的圆满,自利有赖于在利他中磨练心性,这就是六度的内涵,六度都是在自利,而方式却是利他。
  本节的最后,以《广论》上的一段话作结:“达彼一切悉无违者,谓于此中解了是一补特伽罗成佛之道。此复随其所应,有是道之正体,有是道之支分。此中诸菩萨所欲求事者,谓是成办世间义利,亦须遍摄三种种性所化之机,故须学习彼等诸道。”
  如何能通达佛陀广大的教法,使所有的内涵并行不悖,要了解其中的意趣,无非是帮助一个生命通向圆满的觉悟。其中有主河道也有支流,但无非汇归智慧的大海。一个大乘行者的愿景,就是要饶益世间所有的众生,给他们快乐,给他们真知,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普遍地了解所有众生的根机,就要学习所有圣者的教法,只有如此才能通达所有走向觉悟的道路。
  不只是佛教,一切宗教的目标都可以说是让人觉悟、觉醒,或者说是心灵的净化和生命的成长。所有的宗教都基于对世人的关爱,而真正的关爱是要了解每一个生命,基于他现有的状态和根机,帮他找到一条成长的道路,直至生命的圆成,这也即是“菩提心”的内涵。有爱存于心中,我们不会傲慢,也不会自卑,不会恨,只有无尽的包容与悲悯。同情被伤害的人,也同情伤害他人的人;同情贫穷的人,也同情沉湎于享受的人。面对世间的苦难沉沦,面对文化的破碎支离,我们更笃定自己存在的意义,要将人类所有优秀的文化传统都复兴起来,显示它们的意义和价值,重光于新的世纪,作人类心灵的归宿。
                                                                       

                                                                       


本文转自学诚法师博客,有问题的同修,请到学诚大和尚博客提问。左侧点击‘我要提问’。

希望参加龙泉寺网络学佛可以加群54042598
欢迎您周末来龙泉寺做义工您可以加群87819397,了解相关信息

发表于 2012-3-23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法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3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0 07:24 , Processed in 0.243429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