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80|回复: 2

[大德开示] 《性空缘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7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家都知道,佛教典籍浩如烟海,佛教理论博大精深。但总观如来一代时教,缘起与性空却是佛法最基本的立足点。无论是原始的小乘佛教,还是后期的大乘佛教,没有不谈到缘起与性空思想的。


缘起性空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世间上的森罗万象,如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一人一物,乃至微麈沙砾等,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也都有将随著因缘分散而灭。因此,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现象“有”,都是缘起而有;因为缘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   
缘起法说明:世间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没有因缘关系,一切皆不能成就。比方说,一个人生活在世间上,因为有农夫种田,我们才有饭吃;有工人织布,我们才有衣服穿;乃至出门,由于有公共汽车司机为我们的开车,我们才能到达目的地。假如没有这许多因缘,我们就不能生存了。甚至于晚上在家里,只要打开电视,就有精彩的节目可看,如果没有众多演艺人员表演,如何能有电视节目可看?所以,每个人能够生存,都要感谢因缘,感谢世间的成就。

自性本空,性空缘起,缘起性空,如此三个四字佛语展现于眼帘下,便诠释了对人生的阐述。人生本就是一种修行,苦难与快乐,相对而行。前因与后果,相互而生。惧苦奢乐,倒因为果,这样的事情枚不胜举,所以人生多起喜怒哀乐,反复无常。
  今晚静下心来,翻开了前些日子买来的南怀谨的《佛法修正经书经典》这本论佛法的书,细细的读了起来,发现今晚很有进步,因为刚买来的那天,心血来潮马上翻开来看,发现很多地方根本读不懂,不知道讲述的什么,甚至认为这不是字,有些像天书,无奈便放了回去。而今静下来一读,才明白其中的道理,虽然初读几页,却感触颇深,加上这几天一些朋友们的烦恼,不禁便欲写下此篇。
  南怀瑾在回答萧先生的问题时讲述了释迦摩尼是如何修行的,又是怎样通过修行而望星得道的,其中的细节此处不多讲,我们在接下来的阐述中慢慢道来。萧先生询问的问题是:释迦摩尼佛十九岁出家,最后抬头睹明星悟道,他悟的是什么道?南怀瑾回答萧先生问题时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深思熟虑后答道:他悟的就是那个缘起性空。

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人生亦是如此,所谓顿悟也好,悟道亦可,修行也罢,最终都是因生命的缘起,而寻觅下去的一个缘字以求本性若何!人生自哭啼落地之时,便俨然开始了这种修行,虽然我们从不会将成长、学习、工作、由一个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当做一种修行,但这确实已经开始了修行的道路,会有修行中的学习、苦修、禅坐,从求学到自学,从依赖到独立等等,都在讲述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禀赋,每个人也都有着自己的与众不同,只是在于生活的环境,在于后天的修养,或鹤立鸡群,或泯然众矣。
  人不可能因为拥有禀赋便可以天才自居,如此只能是比人才多了个二而已。人也不可能因为禀赋在生活环境中,在后天挥霍中失去而放弃生存。如此自然而然便有了我们这群不曾修佛,却自然而然也在修行之中的人们。所以很多人去拜佛,其实跟拜自己差不多,因为你不曾觉得自己是佛,也承认自己无法让自己心安理得,所以便要去拜上一拜,在拜的时候若是带着依赖而拜,便把自己交给了佛!当把自己交给佛的时候,烦恼自然数不胜数,因为有了这些烦恼,才会让自己叹然无奈,才会去拜佛,如此一来人便惆怅、彷徨了,信仰这东西,有我信、他信,不管是我信还是他信,必定是真切存在的,如果不存在再信也只是虚妄罢了。
  所以释迦摩尼出生便是王子,能够放下这些去追寻大道便是一个境界的开始,而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从出生便开始寻找王子的生活,自然各有所归,无法懂得真正的快乐在哪里,所以当自己去拜佛的时候,如果是想着佛能保佑自己财源广进的话,那不如不拜,佛早已舍弃了这些,又如何去满足你的欲望呢?信佛必定是一种缘起的信仰,而非一种买卖交易!这便是释迦摩尼在后来历经千辛万苦,甘心舍弃锦衣玉食,而求肌肤之痛,受自然赏罚,为的不是交易,而是那四个字缘起性空!所以人生想要快乐,必定要明白自己的劣根在哪,必定要明白人性的劣根在哪,方能不多为烦恼而苦楚,方能不为世俗所羁绊,观念这个东西势必是自己领悟而转变的,别人决然无法教你,佛等所教给我们的大道说的是道德、是学识、是方法,但领悟、觉醒只能自己去悟,没有谁能帮得了你!

    所以当我们在人生修行的道路上,动机从开始便不纯正,所以苦难、懊恼、惆怅、彷徨的存在是必然存在的,相对的享受、快乐、明悟、坚定的存在亦是必然存在的。明白这些自然存在不是重点,重点是自己不可三心二意,不可心猿意马,不可求此更求彼,若如此满嘴贪嗔痴,会连苦难、快乐都分不清本质了,总以为心里想的追求到了便是快乐,受些苦难也是应该的,但是追求到了后才发现自己并不快乐,又开始懊恼经受的苦难也是不值当的,最后煎熬的不得了,这便是人生修行中不纯正的动机开始,又偏离自然的轨道而带来的痛苦无奈。所以明白这些不是重点,重点是在于明白并付诸于实践方能快乐,也是真切明白何谓缘起性空。
  不难看出当下社会,学佛学的,修道学的,甚至政府官员,大学教授,娱乐明星,文人之士,校园学生都乱作一锅粥,有些学佛学的偏喜欢三心二意,有些修道的却专爱故弄玄虚,有些官员常羞以百姓为父母,有些教授热衷商业化、娱乐化,舍本求末,有些明星又喜出卖人格为舆论,有些文人更喜好搬弄是非,颠倒黑白,有些学生早已将学习忘却脑后,挥霍青春。如是观照,这难道不是乱的很?宛若如此,社会安能不乱?和谐的口号绝非口头支票,既然提出就应当付诸行动,以提高提出者的自身修养为标准,来提高国民之素质为目的,如此方能让中华千年古国,寻回古时好的风气,才能让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和谐发展!当然明白缘起性空是远远不够的,虽然这是个道理,但毕竟不是自己悟出来的,所以只能知道这几个字而已,对自己来说没绝对性的作用,如果知道了这几个字而明白释迦摩尼为何成佛了,那所有的人还不都成佛了?那真若如此,释迦摩尼当称为整个地球的拯救者!问题是决然不可能如此,关键还在于自己怎样获取自己的顿悟,这期间必定是需要苦难、快乐这些元素的相对而行,还是需要一点一滴,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才能明悟,人生即如此。明白了唯有一步步走下去才能明悟,下一个问题便接踵而来了,明悟当若何?明悟不能单纯说实践于社会,看到不少连学都没上,却成大事的人,例如刘邦、朱元璋等,刘邦论早年帝王家世,定然挨不上边,但终为一帝。朱元璋论学,连饭都吃不起必然不必提学习了,但也终为一帝!但是他们快乐吗?我看不出来,能够走上帝王道路,难道是自己追求吗?大概是官逼民反的缘故,活不下去了,倒不如抄起刀,过一把皇帝瘾,横竖都是死,何惧革一把命?就像胡适之先生说的(大意如此):社会进步,便若婴儿一般,一步步成长而来,不得已被拔苗助长便称为革命了。兵荒马乱的年代或许这样的方式可以,但在和平的年代倘若如此,还不小命早已休矣?所以没有学习想要明悟,难。即使偶然成功亦会盛极必衰。

性空缘起”是法华经的精髓,“缘”,意为关系或条件,“缘起”:说的是事物的起因,起原,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诸法,都是由于因缘而生起的。简单地说,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对的,互相依存的关系和它的一定条件。

如果没有这个关系和条件,那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无法生起的。也就是说,世上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没有因缘关系,一切皆不能成就。“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这是缘起的定义。比如种子和芽,因为过去有了种子,所以现在才能有芽的生起,正因为现在有芽生起,过去的种子,才能叫做种子,这就是异时互相存在关系的道理。从另一方面看,种子灭的时候,也正是芽生的时候,芽生的时候,也正是种子灭的时候。这就证明芽和种子的生灭现象,又是一种同时互相存在的关系。再比方说,你能上网,这需要电信铺设线路,你向我提问题,是因为我们认识,每日吃的粮食、蔬菜,穿的衣服,无一不需要别人种植、收获、纺织而得,这都是因果关系,互为依存的条件。有因方有果,有果方证因。世间上的一切者因缘生起,都离不开因果法则。因和果之间有一个缘,因所以能成果,一定要有缘。例如,花的种子种下去,它在能够开花结果,必定要有土壤、阳光、空气、水份、肥料等很多的因缘,才能开花结果。所以,我们能够生而为人,在过去生中,有宿世的因、宿世的业,现在到了人间来,还要有现世的缘,因缘聚合了,才能产生果。那么因又从何而来?因是无明的作用,是往世的果积累的,也就是累劫的积累。佛学修行亦是如此,单谈读经,不可得,单论修行,不可得。唯有先明理,再修行,方能修今世正果,当然佛学海夹杂了机缘,此处暂搁浅机缘不多议论。所以修佛学的人,或做其他的人,都愿意去这样想:只要下功夫就好了,读经或学习略过又何妨。或是翻过来想,只要读经或学习即可,不下功夫也能水到渠成。如此这般想的人着实不少,这样只能是在偏见之中与自己的明悟渐行渐远。试问:理不明,见不正,又何谈明悟呢?又何来快乐呢?所以不快乐,彷徨迷乱,定然是道理不通顺的缘故,所以当自己痛楚、苦恼的时候,多想想自己的缘故,大概就会明白为何会这样了。所以到现在,每每遇到已经进入社会的朋友、同学我总会告诫他们,不要忘了读书,任何时候都不要放下书本,不要让自己体制化了,让与生俱来的自由气息继续飞扬!唯有如此才能安顿内心的困顿!所以今天有一个佛友到我庵院,与我说了自己进退维谷的境地,我明白他心中已经有了打算,但痛楚的是让自己如此的恰恰是自己的父母,选择了自己的选择,必然会有不孝的嫌疑,所以内心不安。所以我告诉他坚定自己的选择,至于孝与不孝自由定论。既然朋友来了,我必定要告诉他这样,我不能因为某些观念而抛弃了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如是观照,如实回答便是了,正若佛学所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其实有时做家长的一些观念应该适当的顺应社会转变一下,强行将自己的思想枷锁在成年的孩子身上难免会有误导倾向。首先无法否则的是家长对孩子的关爱是毋庸置疑的,但决不可操纵孩子的人生,早年的家长绝对地位,应当适当放下些了,因为这个社会的飞速发展已经不等你们来观察就已经飞太远了,一些观念早已不适合当下的孩子们了。趁孩子们还年轻,不如多让他们出去闯闯,哪怕失败了,他这一生至少对年轻时代无愧了,也可安心回到家长的身边。这位佛友又纠结了,说觉得自己一事无成云云。我笑着说:人生就是修行,有时候难免要停下来休整下,不必如此纠结。他还是无法让自己从中转变出来,我问道:你知道你无奈的是什么吗?他说:不知道,越是不知道越是难受。我说:你当然不知道,你若知道的话,这难受自然不存在了。既然明白知道了就不难受了,何必让自己非知道了才不难受呢?他有些疑惑的问道:你跟我绕口令呢?我笑道:其实你这种情况必定缘自生理及心理的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烦躁,若为这个烦躁追着不停则更加烦恼,若因无法弄清楚而胡乱发泄便在更加烦恼上又加了个更加烦恼,若想不烦恼不如静下来,找点事情做,注意力不在了自然不必非要知道才不难受了。他听完兴奋道:有道理,我刚就静下来做数学题了,竟然做出了两道,今天没白过。我心里默想:这不就是修行的意义吗?知道自己一天做什么是有意义的,所有的苦难都不苦难了。其实谁一生没有进退维谷的烦恼?谁一天又能没有几个烦恼就安然度过的?所以明白这个道理,在遇到烦恼的时候就不要多虑,只当做人生修行中的必然,如此便自然而然了。如果你太在乎了,便若看到一个恶徒,当你叫出恶徒的那刻,他已经消失了,这时你还在想着这个恶徒,又能得出什么结果呢?你该想的是,哦,原来是个恶徒,他已经被你吓跑了,如此便会快乐一些了。其实当心中有不快萦绕而生时,不必多想,不必理它,自然它就离你而去了。传说玄奘法师在求经路上遇到劫难,便口念经文,心无杂乱,劫难自己都觉得了然无趣,夺路而去了。
  自性本空,性空缘起,缘起性空,我们唠唠叨叨了这么多到底讲了个什么?认真看的人自有自己的见解!其实不过是南怀瑾所说的那样:一个想学佛学的人,能耐下心来讲几部佛学经典用个三四年读完,并较深入研究再下功夫践行便绝对够了。
  我们的人生修行亦是如此,能够耐下心来读上几部国学经典,并在实践之中运用这些经典带来的内心力量,自然便可以明悟人生的道理了。别让自己活在名利场中,自然就快乐、清新了,即使初始动机不那么纯正,但结果也不会大相径庭,滴水终究会皈依大海的!
  庵院断电了,合上《佛家修正经书经典》这本书,灵感不禁跃跃欲试,写下来此篇文字,写完后才发现自己特别开心,因为自己这一天没白过,对我来说这就足够了。也希望此篇能给阅读的诸君有所感悟!
  





发表于 2012-3-17 21: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8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0 07:28 , Processed in 1.519586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