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354|回复: 44

[佛教文化] 【一花一世界】天下赵州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3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至善佛缘 于 2012-3-1 22:46 编辑

【一花一世界】天下赵州禅  (转)

作者:马明博

转帖日期:2012年02月23日 壬辰年  佛历2556  农历二月二


《赵州,赵州》
  
石塔东路29号
  
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城关镇石塔东路29号。
  
很少有人在意这个地址。
  
这是柏林禅寺的确切地址。
  
地址是使人停下来的地方,这一点可以从“址”里面藏有一个“止”字得到确认。的确,柏林禅寺是个让人停下来的地方。

人们的生活太匆忙了,匆忙地上班,匆忙地谈判,匆忙地吃饭,匆忙地开会,匆忙地回家,匆忙地打开电视,匆忙地赶火车、赶飞机、……,一切都在匆忙中。
  
如果有缘,经过赵县石塔东路29号时,世俗生活与宗教生活的巨大反差,再匆忙的人也会暂一驻足。然后,匆忙地离开它,赶往某个他要到达的地址。
  
这条路上有一座石塔,故名石塔路。

石塔,本名是陀罗尼经幢,因远看像一座石塔,被误读了千年。
  
赵州陀罗尼经幢通体由石料建成,分为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主体幢身上,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经文、佛像等。此幢,共7级,高米,呈八棱锥形,因幢身刻有陀罗尼经文而得名。

始建于北宋景佑5年(1088年),被誉为“华夏第一经幢”,是我国现存最高大的石刻经幢。新中国成立后,它荣登国家第一批公布的一级保护文物名录。
  
古人发现,纸与绢用于书写不易保存。因此,他们把大量的佛教经文、咒语等镌刻在石头上。相对于纸与绢,毕竟刻在石头上的经咒保留的会更长久一些。

今天,蔚为大观的泰山经石峪、北京房山云居石经,和赵县的陀罗尼经幢一样,都体现了古人的信仰之力。那些不知姓名的匠人,艰辛地挥动凿锤,尝试着让佛教存在得更久远。
  
石塔东路29号,柏林禅寺的确切地址,命名这个地址时,是以陀罗尼经幢为中心。在唐宋时,这座陀罗尼经幢,是开元寺寺内建筑的一部分;今天的柏林禅寺,不过是开元寺中的一个以供奉观音菩萨为主的院落。
  
旧时的开元寺,规模如何宏大!
 
匆忙的人走进柏林禅寺时,会对眼前的一切感到陌生与迷茫。不管他生活在都市、城镇,还是乡村。突如其来的清净、殿堂、香味、佛像、僧侣、古柏、经诵,会一下子弄乱他的头脑,让他对身体后面的世俗生活产生怀疑。

在这里,他在匆忙中追赶的目标,已经模糊不清、不知所之。此刻,只有柏林禅寺是明确的,像水流中一座可以依靠的孤岛。
  
柏林禅寺不会允许游客长久逗留,尽管没有法律对此作出规定,这已成为常识的一部分。除非僧人,或者准备在这里体验禅宗生活的在家信众。
  
当然,有些匆忙的人也不愿意在这里耽搁时间。柏林禅寺是他们记忆里的盲点、命运中的秘密。
  
柏林禅寺是一个人通往精神家园的公共接口,它连接着许多相互交织的路线、捉摸不定的事件和随时变换的机遇。对此,“石塔东路29号”这几个简单的字,并没有做出更多的交待。
  
1995年春天,对于柏林禅寺,我只记得“石塔东路29号”这个简单的地址。那是我即将抵达和暂时安身的地方。湍急的人流中,它让我踏实,仿佛一个写好的结局,拒绝着涂抹。除了那个地址,我什么都不在意,包括赵州的样貌,以及身边交替出现的脸。
  
十年前,一个星光黯淡的清晨,我在悠扬的晨钟中醒来,第一次参加柏林禅寺的早课。
  
每天早上五时,僧众集中到大殿里念经,称为早课。
  
大殿里,东西两厢,站满了僧人。他们噤声,肃立。人都到齐。所有的喧哗,外面的和内心的,都停息下来。晨曦透过门窗闪闪发亮。大磬响了。“南——无——”,维那师(早晚课时领诵经卷的僧人)举腔。

那样沉着、清静,没有一丝尘俗的烟火气息。
  
1995年底,当我离开的时候,在柏林禅寺生活的点点滴滴,已经深深印入我的记忆。“石塔东路29号”这个地址,反而被忽略。
  
走出山门,我向背后望了一眼。
  
高大的山门,青翠的柏树,读经写作的日子,伴随着夏日远去。站在清洁无尘的寺门前的小广场,和送行的朋友合什道别。
  
世俗的喧嚣与嘈杂,沸声盈耳,使我在一瞬间快速回顾了在柏林禅寺的日子。像在黑暗中看的一场电影,除了屏幕上闪现着的光影外,周围都是黑暗。
  
离开柏林禅寺的我,开始重新面对山门外的生活。那些老谋深算的街道和喜怒无常的命运,经常把人搞得手足无措。
  
2005年五一期间,我和几位朋友到柏林禅寺小住。偶然发现,柏林禅寺的门牌号已经调整为“石塔路23号”。
  
我问寺院里的僧人,什么时候改的?他们都摇头,表示不知道。
  
石塔东路29号也好,石塔路23号也好,指的是同一个地方。

就像玫瑰即使不叫“玫瑰”,它也依然芬芳。
 楼主| 发表于 2012-2-23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塔,那寺,那人》
  
1987年10月15日,时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法音》主编的净慧法师陪同日本“日中友好临黄协会”访华团来到赵县参拜禅师塔。
  
当时,今日柏林禅寺所在地,寺已无存,门庭萧条,钟板失响,断碑残碣,蔓草荒烟,惟余残破的赵州塔与二十几株古柏形影相吊。
  
净慧法师不禁潸然泪下。
  
法师后来写道:“挺拔的古柏与巍峨而又残破的赵州古塔,仿佛都到了风烛残年,向人们诉说着它的过去和眼前的处境,整个赵州塔院断碑横卧,一片蔓草荒烟的凄凉之景,令人心酸泪落。想到昔日赵州禅风之兴盛,赵州思想影响之深远,而我等不肖子孙,没有能力复兴祖师道场,实在愧对先贤,枉为衲子!”
  
不忍祖庭荒落,净慧法师发愿兴复祖庭,并写下两首诗。

  来参真际观音院,何幸国师塔尚存!

  寂寂禅风千载后,庭前柏子待何人?

  一塔孤高老赵州,云孙来礼泪双流;

     断碑残碣埋荒草,禅河谁复问源头?
  
际、观音院、国师塔、庭前柏子、老赵州、禅河源头、……,净慧老和尚的两首诗,意象纷呈,内蕴甚丰。
  
那塔,那寺,那人,……
  
让人生出一种悠远的向往。
  
那塔,不是石塔东路起点的塔,是元代兴建的赵州和尚塔。今天,站在柏林禅寺山门前,看两侧对联“寺藏真际千秋塔,门对赵州万里桥”。联中的“塔”,指赵州和尚塔。
  
赵州塔,在今柏林禅寺普光明殿拜台的右侧;与左侧的钟鼓,遥相呼应。
  
那寺,古观音院,今柏林禅寺所在地,始建于东汉末年(公元196—220年),至今已历1800年,比横跨洨河之上的赵州石桥要早三四百年。
  
神话小说《西游记》叙及唐僧玄奘骑着白龙马,带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三个徒弟,历经八十一难,终于到西天取得真经。小说里的唐僧,在中国,妇孺皆知。
  
历史上,玄奘从印度取回佛经后,玄奘倾其余生精力,译经弘法,其译著数量之大,质量之高,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为中国佛教文化留下了宝贵的一笔财富。

在西行印度求法之前,玄奘法师与赵州柏林禅寺结下过一段殊胜的因缘。隋唐时,赵州古观音院是佛教著名道场。史载,玄奘法师在西天取经之前,曾游学于此,跟随道深法师学习《成实论》。玄奘法师的业绩,人们耳熟能详;赵州柏林禅寺曾哺育过玄奘法师,是他的精神故乡之一,则知者不多。
  
玄奘大师之后二百多年,又有一位高僧至此。
  
那人,就是赵州和尚。赵州和尚,法号从谂。晚年,从谂禅师在赵州古观音院驻锡四十年之久,弘法利生,建立宗风。“平常心是道”,“本份事接人”是他的日用禅语,旨在教导学人在日常生活中悟道,如实知自心。赵州从谂禅师曾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道不远人,只在目前。”其苦口婆心地告诫学禅者,本份事在脚下,平常心现当前。
  
赵州禅师留下的“吃茶去”、“洗钵去”、“赵州桥”、“庭前柏树子”、“狗子无佛性”等公案流传于四海丛林。
  
1988年5月,净慧法师率众入住柏林禅寺,开始了赵州祖庭的修复。
  
善举启动,四方响应。海内外四众弟子同缘共助。净慧老和尚率常住法师们胼手胝足,筚路褴褛,空拳擘划,十载艰辛,终使祖庭重光,禅灯复明。
  
平地涌楼台,在一片废墟中,柏林禅寺的诸多殿堂拔地而起,红墙黄瓦、飞檐雕栋,气势宏伟,草坪绿树、曲径回廊,禅门净地,既庄严肃穆,又生机盎然,与寺外俗境形成极大的反差,令人叹为观止。
 
1989年,兴复赵州祖庭时,净慧老和尚在左支右绌、手长袖短、种种困难难以缕述的情况下,本着适应时代、提升智慧、净化人生的宗旨,勉力创办《禅》刊,方便大众,接引学人,弘扬禅文化。
  
净慧老和尚在机缘成熟之际,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首倡“生活禅”,使禅修者具足正信,坚持正行,保任正受,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在生活中透禅机,在保任中证解脱。
  
1993年7月,为将禅的理念落实于人间、落实于生活、落实于当下,净慧老和尚发起首届“生活禅夏令营”,并礼请当时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担任生活禅夏令营的总导师,赵朴初老居士欣然同意。
  
夏令营期间,柏林禅寺组织营员们学习听法师做开示(从佛教谈人生)、老师讲佛教文化,坐禅(学习打坐),传灯(一种于佛像前燃灯、忏悔、发愿仪式),出坡(劳动),云水(参观寺院、山水名胜),普茶(柏林夜话)等。
  
生活禅夏令营面向在校的大学生弘扬禅宗文化。至2004年,已成功举办了12届。平均每届人数在300人左右,营员大多来自全国二十几个省市,少数来自港澳台或日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英国、法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1998年,净慧老和尚着眼长远,主持创建河北佛学院,培养更多的僧才。

柏林禅寺的僧人们大多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素质都很高,不少人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出家之后,虔诚奉佛,认真修持,慈悲待众,尽管事多项杂,时间又紧,他们都恒持平常心接人待物。这些年轻的僧人们发心立志,认真弘法,僧装整齐,举止端庄,威仪表众,整个寺院学风浓厚。
  
中兴虽只十余年,但作为中国禅宗祖庭之一的千年古刹,柏林禅寺已辉炳于中国佛教史上,享誉在海内外四众弟子心中。
  
柏林禅寺中兴祖师、生活禅的首倡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老和尚说:“我不是已经到达彼岸的人,但也不是停留在此岸的人,我只是苦海慈航中一个划桨的人。”
  
人因地而名,寺藉人而灵,塔为人而建。
  
人文赵州,不仅仅因为一座名震中外的、横架于洨河之上的赵州桥而闻名。在禅宗史上,赵州因了“赵州和尚”而四海皆知;“赵州和尚”因了赵州而名垂千古。太行苍苍,洨河茫茫;禅者之风,山高水长。
  
禅河传灯,盏盏不尽。如今,提起“赵州”,人们既能想到赵州桥、赵州和尚,也会想到净慧老和尚主持中兴的柏林禅寺与闻名天下的生活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3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赵州》
  
赵州和尚,幼年辞别亲人,在山东曹州扈通院出家,法号从谂。
  
当时,普愿禅师在池阳南泉山建禅寺,三十多年,未曾下山。后,应众请,出山弘扬禅宗,学者云集,法道大扬,人称其“南泉普愿禅师”。
  
从谂行脚到池阳(今安徽贵池)参访。
  
从谂在普愿禅师座下参学日久,有一天,他问普愿禅师:“如何是道?”
  
普愿:“平常心是道。”
  
平常日用事就是大道的所在,举凡嬉笑怒骂,举眉瞬目,无一不是真心妙用,只是人迷于外相,不能自知。
  
从谂:“有没有方向可以达到它?”
  
但这个“道”究竟在于何处?能否通过某种方法去证取?
  
普愿:“一旦心里有了方向,那就偏了。”
  
如果有了方向,生心则转近为远。大道昭昭在眼前,可惜许多学禅的人,都落在拟取方向上。看经听法时,认为禅在其中;修法用功时,以为有禅境可取。虽然忙碌,徒自辛苦。

从谂:“如果连方向都弄不清楚,又如何知晓那是‘道’?”
  
普愿:“‘道’不在于‘知’或‘不知’,‘知’是妄觉,‘不知’则不可断定。如果你真能达到毫无疑惑的‘道’,就像天空一样,廓然开放,又怎会被外在的是非观念所拘束呢?”
  
大道如虚空,了了分明,妙用无边。有知则头上安头,面目全非;无知则如木石,不起妙用。既然知与不知都没有立脚处,还说什么道不道、佛不佛与是非得失呢?
  
经南泉普愿禅禅师点拨后,从谂顿悟玄旨,心中块垒,顿然冰释,犹如孤空悬朗月,澄明皎洁。
  
从谂在南泉处前后十余年,以超群的悟性和气度,深得南泉的赏识。南泉圆寂之后(834),从谂复携瓶负钵,寻师问道,走上了漫长的行脚之途。综合起来看,赵州行脚天下时,至少到过今天的山东、河北、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七个省。
  
他常自谓:“七岁童儿有胜我之处,我即向他请教;百岁老翁有不及我之处,我也愿意教会他。”表现出虚怀若谷、惟真理是求、只认禅证高低而不拘门派辈份的大禅师风范。赵州行脚参方不辞年迈,一直持续到八十岁左右。禅门中有“赵州八十犹行脚”之说。
  
从谂参方游化,名声在外,僧俗景仰。年至八旬,依然体健身爽,行动自如,无龙钟之态。及至赵州,应人们恳请他驻锡观音院。从此,从谂禅师在此弘扬禅法40年,开一代禅风。
  
从谂传禅,随机施教,自然活泼,即物发凡,毫无停滞,微言妙旨,极富机趣。其禅风峻拔,被誉为“赵州门风”,人称其“赵州和尚”,后世尊为“赵州古佛”。

据史籍记载,唐时,藩镇割剧,燕王李克威、赵王王镕都十分敬重宗教,他们第一次面见赵州和尚,就为其高僧气质和机锋法语所倾倒,礼奉有加,赵州禅从此在北方大大地弘传开来。
  
在赵王的奏请下,皇帝封赵州和尚为“真际国师”。
  
897年,赵州和尚圆寂,世寿120岁。当时,藩据镇州(今正定)的赵王为赵州和尚的画像作赞曰:“碧溪之月,清镜中头。我师我化,天下赵州。”
  
赵州圆寂后,寺内建塔供奉衣钵和舍利,谥号曰真际禅师,塔曰光祖之塔。元明两代曾先后建古佛堂及大慈殿供奉真际禅师写真刻石。
  
柏林禅寺现存的赵州塔建于元代,全称“特赐大元赵州古佛真际光祖国师之塔”,高33米,七层,下有莲花须弥座,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清代雍正皇帝《御选语录》特别尊崇赵州和尚,称其为“圆证直指真际禅师”。
  
赵州对后世影响之深可见一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3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赵州禅风》
  
在柏林禅寺期间,我读《赵州禅师语录》发现,赵州禅师智慧深湛,幽默恢谐,用锋若利刃的言语,斩断参学者的妄想,引导他们走向真实的自我。
  
此处,拈出几则赵州公案,来领略一下赵州的禅风。
  
比如“赵州四门”。
  
僧人:“如何是赵州?”
  
赵州:“东门、西门、南门、北门。”
  
僧人问如何是赵州的本意,是希望禅师开示他赵州禅风如何。
  
赵州用更鲜明、活泼的回答去启发参禅者,说出了看似即兴而具有启发性的东门、西门、南门、北门的妙答。
  
东南西北,四座城门,都有方向;但放在一起,则等同不拘方向;都有门径,也都等同不拘门径,于是天地广阔,不羁不执。

按照赵州的回答,赵州既是无形的禅风,也是有形的城,这则公案隐喻了赵州禅风的不拘于一格。参禅没有快捷方式,犹如进入赵州城,有东西南北门,每个门都可以进入,只要愿意,便可进入,不必非要定一个规矩,非要如何做不可。
  
换句话说,有心学禅,则四方都是城门,城门一开,随处可入。
  
2004年9月23日(农历八月初十),由净慧老和尚提议,两序大众推举明海法师正式就任柏林禅寺住持,柏林禅寺明海法师升座仪式隆重举行。
  
在受大众迎请晋院(进入寺院)时,明海法师在山门前说法:

  踏遍尘寰漫追寻,

  临机不逊自在身。

  做牛做马敢辞苦?

  归来赵州有四门。
  
为求禅法,宁肯走遍尘寰;面对大千,要能自己做主;为众生故,何惜做牛做马;如今归来,赵州四门迎我。

此日,迎接明海法师的赵州四门,十六年前,迎接来了净慧老和尚;一千多年前,迎接来了赵州禅师。
  
比如“庭前柏树子”。
  
有僧人来问:“达摩祖师从西天来东土用意何在?”
  
赵州和尚指了指寺院里的柏树,说:“庭前柏树子。”
  
僧人:“你不肯将你的体悟告诉我?”
  
赵州:“我不肯把我的体悟告诉你。”
  
僧人:“达摩祖师从西天来东土用意何在?”
  
赵州:“庭前柏树子。”
  
参禅者的内心里有许多的想法,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与想法,成为参禅者体会禅心的阻碍。因此,赵州以“庭前柏树子”来教导他,要领会眼前的即是真实的,把握当下,就是契入禅境,从而截断参禅者的妄念。
 
比如“吃茶去”。
 
一日,有二位僧人参访赵州,请教佛道。
  
赵州:“你们以前来过吗?”
  
一僧:“未曾到。”
  
赵州:“吃茶去!”
  
另一僧:“曾到。”
  
赵州:“吃茶去!”
  
见此,立在一旁的监院不免满腹狐疑,问:“师父,怎么来过的、没来过的,都要去吃茶呢?”
  
赵州叫监院的名字,监院应诺,赵州说:“吃茶去!”
  
曾到、未曾到、监院,为什么都要吃茶去?这到底是一杯什么样的茶?
  
一句“吃茶去”,一碗“赵州茶”,代表着赵州禅师的禅心。
 
禅的修证,在于体验与实证。语言的表达,如隔靴搔痒,无法与体验相比。所以,和吃茶一样,茶是冷是暖,是苦是甜,别人说的,终究不是你自己的体悟。赵州的禅法是平等的,无论是曾到、未曾到、监院,“我法无分别”。
  
比如“赵州三转语”。
  
“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一千人万人尽是觅佛汉子,觅一个道人无。”
  
泥佛一遇水,就成泥了;金佛进熔炉,就化掉了;木佛遇上火,就烧毁了。这些外在的形象,并不是真正的佛法。然而,多少劫来,世上人总是心向外攀缘,执迷不悟,如猎狗逐兔一般。
  
赵州苦口婆心,教导人们不要向泥塑木雕或言语相、名字相中觅佛,要向自心中求解脱,自己本来就是主人公,不必外求,如实知自心,即是参禅之法。
  
赵州禅州在柏林禅寺这个地方,留下了众多的公案,除上面介绍的“柏树子”、“吃茶去”、“三转语”、“赵州四门”之外,本书还将陆续介绍赵州禅的其他公案,像“洗钵去”、“无门关”、“赵州桥”等。

在禅宗史上,赵州禅师的公案,对于参禅者来说,如灯如月,可谓照破愚蒙,彪炳千秋。
  
这些公案,不离“平常心,本分事”,却体现了赵州禅风的平实与峻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3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你心里有桥吗》
  
柏林禅寺与天下闻名的赵州桥有着深远的缘分。
  
古时代,来赵州参访的人,来来去去,都要在赵州桥上踏过。
  
赵州桥伫立了一百多年之后,赵州和尚来到了这里。赵州禅法名扬天下,南来北往的禅人,参访赵州和尚的也多。
  
有一僧人问:“久仰赵州大石桥,怎么我只看到一座小小的独木桥?”
  
他欲以此来讽讥赵州的禅法,未必如外界传扬之盛。
  
赵州问:“你只见独木桥,未见到大石桥?”
  
来僧说:“是啊,大石桥是什么样的?”
  
赵州答:“度驴度马。”

赵州桥正如恒河之沙,尽管受万千人畜践踏,受它们染污,但恒河之沙却从不抱怨。万千人畜的脚印转眼就被河水抹平,它们所遗下的污物被冲刷干净,沙子干净如初。
  
千百年来,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之上,默默无语地为南来北往的行人、车马服务。历经风雨,依然屹立。没有戚戚的怨声,也没有烁烁的炫言,负道而伏,无为而为。
  
对赵州桥来说,以菩萨心承受驴马践踏,以佛心普渡众生,无论人从上面走过,还是驴马与车从上面走过,它都愿荷载它们。
  
真正的禅者,要具有赵州桥的精神,也就是大地的精神,负荷着大地上的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经由禅者这座桥走过去。
  
赵州桥渡过多少生灵?
  
桥不语。
  
柏林禅寺的桥又渡过多少人?
  
净慧老和尚说:“无。”
  
我听到那桥上鼎沸的人声和“得得”的蹄踏……
  
净慧老和尚说:那是你想出来的。

禅者渡众生的桥,名“生活禅”。
  
平常心是通往生活禅的一座桥。
  
一天,一位名叫严阳的修行人来见赵州禅师。他和赵州禅师见面之后,先是礼节性的对了一番话。然后,他对赵州禅师说:“禅师,我今天来见你,什么东西都没有带。”
  
赵州禅师说:“哦。你放下吧。”
  
听了赵州禅师这样的回答,严阳感到困惑。他以为赵州禅师听错了,于是摊开双手给赵州禅师看,“今天我来,什么东西都没有带来,还能放下什么呢?”
  
赵州禅师微微一笑,“是啊,你什么东西都没带来,可是你仍然有放不下的,那么它是什么呢?既然你实在放不下,就担着吧。”
  
据说,严阳听了赵州禅师这句话后,顿时大悟。他悟到了什么呢?
  
国王对两个乞丐说:“你们想一想:一个人要整天给予,另一个要整天得到。如果可以选择,你们做哪种呢?”
  
口齿伶俐的抢着说:“当然做得到的人。”
  
国王微微一笑。他转过头来问另一个:“你呢?”
  
这个人谦恭地答道:“如果能够,我愿意做给予的人。”

“好了,”国王哈哈大笑,“现在我满足你们的要求。”
  
你说结果是什么样?
  
一个要探求天堂幸福与地很远很远的从前,有个苦恼人,他听说佛能灭一切苦难后,就背上行囊去找佛。佛陀听完他的诉说后,对他说:“真正解脱你的,只能是你自己。”
  
“可是,正是我自己的心中充满了苦恼和困惑啊!”
  
“你想一想,你心里的苦恼和困惑,是谁放进去的?”
  
这个人沉吟半晌。他抬起头来,注视着眼前这位觉悟的人。佛陀对他慈悲地微笑:“是谁放进去的,就让谁拿出来吧。”
  
是啊,解铃还须系铃人。
  
苦恼与困惑从内心中生起,任何其他人也不可能将它们从你的内心中取出来,求解脱,要靠你自己才行。
  
阳光下,这个人是否依然一脸困惑?

狱不幸的人来到这两个天壤之别的地方。
  
实地参观后,他感到吃惊。所谓享有天堂幸福与地狱不幸的人所处的环境,竟然是一模一样的。
  
他们坐在同样饭菜的桌前,手举长勺—勺杓太长了,谁也无法用它把饭菜放到自己嘴里。然而天堂里的人满脸微笑,地狱里的人一脸沮丧。
  
你说这是为什么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3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体认“平常心”呢?
  
什么是“平常心”呢?
  
“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这句话,是赵州的师祖马祖道一禅师教南泉普愿的。要拥有平常心,就要舍弃二元的对立之心,如此,“平常心”就成为“道心”了。
  
东土禅宗三祖僧璨在《信心铭》中指出:“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至道,就是至极的大道,也就是“禅之道”;这决不是什么困难之事,只要不挑挑拣拣就行;只要不起憎爱之心,禅之道就能十分清楚明白地显现出来。
  
现实世界,充满二元的对立,比如山与河、红与白、暑与寒、喜好与厌恶、苦与乐、善与恶、有与无、自与他、生与死等等。
  
禅者超越二元的对立世界,并非要到其他世界去。因为即使跑到宇宙的尽头,只要有人的取舍分别,二元对立的世界依然存在。禅者超越二元对立的世界,不执著于二元对立,并且还要在这二元对立的现实中生活下去。
  
不起爱憎之心,不起挑拣之心,拥有一颗无执著之心,就接近禅所标扬的“平常心”了。
  
无心(无执著之心)、无我(不执著自我,那个对立的他就消失了),使得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能够体现禅者伟大的人格。
 
无心(无执著之心)、无我(不执著自我,那个对立的他就消失了),使得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能够体现禅者伟大的人格。
  
禅者无心的日常生活、无我的每一天,使这迷惘的现实朝着觉悟的禅境转化。
  
来看一下这四个故事的答案。
  
答案1:严阳明白了要放下的不光是自己心念里的“什么东西都没有带”,还要放下“什么东西都没有带”之心。
  
答案2:国王让希望得到的继续做乞丐——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天天渴望从别人那里得到。愿意给予的则得到了国王的馈赠,成为富有的人——因为他要将自己拥有的给予他人。
  
答案3:那个参观者惊诧地发现,地狱的人手里的长勺用来敲击他人手中的长勺,以防他人比自己先吃到口;而天堂的人则是用自己手中的长勺,盛满了给对方吃。
  
答案4:我们内心里的烦恼是谁放进去的?如果放弃对自我的执著,对自己微笑一下,是不是当下就获得了解脱?
  
第一个故事里,放下是桥;第二个故事里,给予是桥;第三个故事里,奉献是桥;第四个故事里,解脱的微笑是桥。
  
一座座桥建成了,禅悦就会在我们心里扎下根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3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建筑之思》
  
建筑是一种姿态。
  
西方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不可能存在不使事物增添光彩的建筑”。
  
在柏林禅寺,这一点体现得更为具体。
  
生活禅体现于细节。
  
行走在柏林禅寺,于殿堂楼阁之间,细心的人也能领略到禅之美。
  
一道山门,分隔俗界禅界;古塔幽幽,彰显禅法高度;钟楼挺立,晨钟暮鼓唤醒无数迷人;普光明殿,佛陀正中端坐吉祥;观音殿与藏经楼,悲智双运;禅堂历来是无门之关、选佛之场;万佛楼上,万德庄严,代表圆满法界。
  
行走在柏林禅寺,殿堂楼阁,寮舍斋厨,庵院塔庑,廊柱门台,曲折回环,视野一变,迥然一片天,相看两不厌。
  
柏林禅寺的禅字,标明此寺是禅宗的道场。
  
宗有流派、学派之意。当代佛教,分为禅宗、净土宗(以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为主)、密宗(以修密咒为主,如藏传佛教)等。这些宗派,是为接引不同爱好的人、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佛法解脱之法而形成的。

中兴后的柏林禅寺建有殿堂、禅堂、斋堂、钟楼、藏经楼、僧寮等。这些建筑,是佛寺的重要组成部分。僧人们在殿堂念经、早晚课诵,在禅堂里习禅悟道,钟楼报时,藏经楼犹如图书馆,僧寮是僧人的宿舍。
  
佛寺犹如综合大学。
  
建筑是人内心世界的外化。
  
优秀建筑师与拙劣建筑师之间的区别,在于拙劣建筑师经不住世俗流行的诱惑,优秀建筑师却能坚持自己的本真。
  
建筑师创造着有形的建筑,禅师们建筑着心灵的殿堂。
  
自古以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佛陀、达摩、六祖、赵州、……、虚云、净慧等禅门宗师们,是世间心灵的建筑师。
  
好的建筑物会给人留下印象,因为它表达了一种思想,它使人想以某种姿态作出反应。
  
柏林禅寺殿堂的风格都是开放的,显示了“平常心”。世人眼里的禅充满神秘,是因为他不能以平常心来看。
  
比如,在柏林禅寺看佛像,不要总有攀援的心,去想要从佛像看到什么;以参与者的目光来看,在当下,放下念头,看只是看。
  
在某一个瞬间,你的脸上出现的微笑会和佛像脸上的一模一样。

那也可以看作一种禅悦。
  
柏林禅寺,在在处处,都在无声说法。
  
经常问“为什么”的人,就像站在一幢建筑物前翻阅导游手册的旅行者一样,他们忙于了解这幢建筑物的建造史、结构、用材,以致于妨碍了他们观看这座建筑物本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3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阳光下的山门》
  
山门之外,俗世的赵州还没有醒来,店门紧锁,虹灯不耀,车辆稀少,没有喧嚣。我要到的地方,在柏林禅寺对面,一家可以提供诸多方便的超市。一墙之隔,街上的空气有些污浊,离开青郁的柏林,人像缺氧的鱼儿。
  
有佛光之处是柏林禅寺,然而,它却座落在俗世之内。走出山门时,我扪心自问,本来一个世界,为什么山门内外会有这么大的区别?虽然俗世与佛界同在一个赵州、同在一个河北、同在一个国家、同在一个地球上、同在一个宇宙中。
  
赵州之晨,有着明显的凉意。我要到山门外的超市里,去找温暖我的衣物。学修生活禅,我知道,俗世的温暖与精神的超脱,一样重要。
  
回来的时候,发现寺院山门前的人越聚越多。
  
柏林禅寺的盛名,使得寺前的街道变得忙碌。车辆、行人、游客络绎不绝,微尘飞扬。柏林禅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举世追求商业价值的今天,超脱尘俗,不收门票,广开山门,迎纳着一拨又一拨的朝拜者、参观者。
  
山门小广场外,摆满了卖香、卖烛、卖佛教纪念品的摊点。
  
“捎一把香吧,五元一把。”一位裹着头巾的妇女朝我喊着。
  
“买我的吧,五元两把。”身边的另一位拉住了我的衣袖。

我摇摇头。
  
“进寺拜佛不烧香不灵。”
  
对于这样的说法,一笑了之。
  
在佛教中,燃香供佛是广修供养、积累福德的一种修行形式。佛教文化在中国广泛传播两千年来,佛前供三枝香(代表供养佛、法、僧三宝)的进香形式,已经成为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
  
佛家是不著相的。通达佛法的人,来到寺院里,礼敬佛菩萨,除烧香外,还有多种形式,诸如拜佛、合掌问讯、献花、布施净财等,同样可以积累福德。
  
如今,来柏林禅寺进香的信众、香客日益增多。不了解佛教文化的人,把烧香当作积累福德的唯一方式。他们带着很大的利益心、攀比心进香,认为烧得多就会福报多,整把烧或者专捡粗香、长香烧就会福德大。
  
净慧老和尚倡导游人、香客文明进香,烧三支香,烧短香。
  
明海法师专门做了一首《文明进香歌》。

  献佛三枝香,文明又吉祥。
  烧多成火把,火灾把庙伤。
  此非君本意,好心恶下场。
      烧香不在多,也不可太长。
  烟雾熏空气,入肺伤健康。
  佛法讲智慧,燃香表心香。
  止恶行善事,心诚福寿长。
  
有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是说一位乡下老妇千里迢迢去拜佛,为的是在佛前燃一枝香。她这么辛苦,何以不多燃几枝香呢?原因很简单,她是一个穷人,她倾其所有,也只够卖来一小把香来供佛。
  
到达寺院时,天已经黑了。没有钱,她只好在寺院门前将就了一夜。第二天,山门一开,她就走进寺里。她准备在每座佛像前,都上一枝香供养诸佛,她小心翼翼地抽出一枝香,满怀虔敬地点燃,供到香炉里。
  
由于她排到燃香队伍的最前面,后面的供香人催促着她快走、快走,别举着小小的一枝香,挡住了慷慨无比的大施主。她诺诺应着,把这枝香插到了香炉中。其他人的香,成把的,手指头一样粗的,高大的,燃出了浓浓的青烟;她供的这一枝香那么矮,烟那么细小。但她很满足,因为已经把心香献给了佛,她准备快快乐乐地回家了。
  
不过故事还没完。许多人供奉的香燃出的青烟随风飘散了,而老妇供的那枝香冒出的青烟,却没有被风吹散,而是一路清晰地飘到了大殿里的佛像前。
  
这具有教化作用的故事,为的是规劝人们要有一颗虔诚的心。

尽管今天寺院里香火很旺,穿金戴银的人们动辄就点燃整把香,但一枝香的功德并不比一把香的功德少;甚至,一枝香所燃出的微弱的火点足以照亮成佛之道,而千枝香燃出的火焰仍然驱散不了轮回的黑暗。
  
在阳光的照耀下,柏林禅寺的山门巍峨峻挺,门额上“柏林禅寺”四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令人顿生敬佩之心。
  
一道山门,隔开了俗世与佛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3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光明殿:佛陀的心跳》
  
进入山门,雄伟庄严的普光明殿赫然在目。
  
普光明殿的拜台左右,钟鼓楼、赵州塔,在古柏的掩映中,风姿劲拔。
  
普光明殿通过一条约七米宽、百余米长的石板路与山门相连,路两旁设置了六对仿唐石灯幢,植有近万平方米的草坪,新栽的三百余株柏树与十几株历尽沧桑的千年古柏交相辉映。一进山门,就踏入清净佛地,与山门外的尘俗世界形成鲜明对照。
  
僧人:“如何是佛?”
  
赵州:“殿里的。”
  
僧人:“殿里者岂不是泥龛塑像?”
  
赵州:“是。”
  
僧人:“如何是佛?”
  
赵州:“殿里的。”

佛陀是对梵语的音译,译成中文,意思是“觉悟了的人”,简称“觉者”。
  
历史上的佛陀是一个曾经在大地上行走的人。
  
公元前六世纪,古印度摩揭陀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有感于人生中的生老病死之苦,29岁时,他自觉放弃娇贵的王子生活,走上追求真理的漫漫之路。
  
这样做,不仅为现代人所费解,即使在古代印度社会也非同寻常。
  
王子以“中道”为修行的基本方式,以禅定为修证的主要手段;35岁时,他在证得宇宙人生的真理,其后,他将自己的所得如实地传授给弟子们,被尊称为“佛陀”。
  
佛陀以其伟大的人格,被尊为释迦族的圣人,称为“释迦牟尼”。
  
如今,佛陀已经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圣人,他的思想犹如珍宝,被广泛传播。
  
佛陀说,人生短暂,要善待这短暂的人生,必须积极面对现实人生,精进不已,切不可放弃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佛陀指出,通过精神的专注和统一,可以克服种种内外诱惑,如爱欲、忧恼、贪欲、昏沉、怯懦、疑惑、虚伪、自私、追求名利、自赞毁他。在克服诱惑之后,达到一种高尚的境界,如清净、纯洁、无污、无垢、柔韧、堪任、稳固、不动。
 
成道之后,在45年的岁月中,佛陀始终以生命实践者的姿态教导弟子们。在他去世前,他告诫弟子:“是故阿难,实处此境,汝当自依。以己为岛,以己为归,舍己而外,他无所依。以法为岛,以法为归,舍法而外,他无所依。”
  
佛陀的言行充满启示,人生在世,既不能指望上帝,更不能指望他人。将人类送入地狱边缘的是人类自己,唯一能够拯救人类的也只能是人类自己。只有当社会的每一成员都能自觉承担起责任和义务的时候,这个世界才有希望,现实人类才能获救。
  
在世间生活的岁月里,佛陀的心跳,保持着和我们一样的节奏。
  
普光明殿里的佛像是新镌的。
  
1990年11月17日(农历十月初一日),现在供奉于普光明殿内汉白玉释迦牟尼佛坐像(高三米,重十吨)运抵柏林禅寺,安奉在原大雄宝殿遗址上。
  
这尊佛像,为释迦佛坐像,庄严相好,右手作“施无畏印”,表示赐与众生安详;左手作“与愿印”,表示成就众生善愿。佛像面部饱满,于慈祥中显现睿智之光,给人以智慧安详的启示。
  
是时,佛殿尚无一座,佛像露天安奉。
  
1991年1月23日,河北省柏林古刹举行佛陀成道纪念法会。正当法会进行中,月前供奉的十吨重的汉白玉释迦牟尼佛像忽左右、前后自动,自动幅度约二三公分,每隔三分钟自动一次,持续约二小时,在场数千群众及省市县有关部门负责人均亲眼目睹,叹为希有。

后来,有人问大殿里的佛像是否曾经动过,净慧老和尚说:"那要从1990年的农历十月初一说起,那天佛像到位,它有十吨重,大殿还没有修好,于是就先修了个佛台把佛像安置在上面,然后又在上面搭了一个棚子,也就是搭了几片席子,佛像就供在这么一个地方。
  
“佛像动是在这一年的腊月初八,也就是1991年的1月。那一天,天气非常好,来的人也很多,大概六千多人,县城里的、村里的老百姓都敲锣打鼓到这里来活动。那时候院子里只有几棵老柏树,什么建筑也没有,大殿的台子也只是一个土堆子,但是院子里非常热闹,民间各种各样的娱乐都有。腊八这天我们免费供大家腊八粥,那种欢乐的心情你们可以想像。
  
“大概中午1点钟左右,我们正在喝腊八粥,当时还有公安局、宗教局的客人,一个居士跑过来,给我磕头,说:‘师父,不得了啦,佛像动起来了。’我说:‘哪有这回事,你快去吃饭吧!’过一会儿,又有几个居士跑进来,跪在地上,说:‘您一定要过去看一看,佛像在动。’我就想:一个人说就算了,这么多人说,那我就去看一下。看一下的目的不是希望有什么奇迹出现,而是想我们这个佛像安奉的时间不长,会不会地基倾斜了?我有点忐忑不安,过去一看,佛像确实在摇晃,而且只是上半身在动,幅度大概有2、3公分。我叫人马上拿个水平尺来量一量,是不是倾斜了。左居士那时候负责施工,拿来水平尺一量,水银正好在中间,说明台子没有问题。接下来我就让他们拿吊线砣来,吊线砣是垂直的,如果佛像的鼻子和吊线砣不平行,而是左右摇晃,那么佛像就是在动,否则的话就是我们看花了眼。他们马上就拿来了吊线砣,一量确实是每隔3、5分钟,佛像就动几下,每次动的时候佛像鼻梁就偏离垂直的吊线。这个时候我才想到,是护法神在显灵,是我们6000多人的心的力量在起作用。于是我们就赶快磕头,证明这件事是真的。

“我也读过几年书,也接触了一点现代科学知识,不能够随便制造一个宗教的灵感,那是不负责的态度。因为六千多人的那种欢乐的心情,是人心向善一种表现,这一念的善心感动了佛祖。
  
“腊月初八佛像的动这件事,增强了我们恢复这个道场的信心。这种宗教的灵感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情,是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
  
祖刹重光,如来现瑞,石佛自动,四众腾欢,叹未曾有。
  
净慧老和尚写了四首诗,记录下了这段事实。

  喧喧腊鼓万人欢,喜见如来动笑颜。柏子无情增秀色,冷灰豆爆赵州禅。
  信手拈来草一茎,人天瞻礼作金身;优填模像今犹昔,瑞应昭昭动古城。
  巨石凿成丈六身,露天供奉显威灵,不离真际常垂手,要使人心一样平。
  赵州古刹待重兴,四众输诚共布金,佛出那伽今一笑,巍巍功德实难伦。
  
1992年8月28日(农历八月初一),柏林禅寺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四众教友摩肩接踵,重建的普光明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大殿上空彩球高悬,巨幅标语迎风招展,标语上写着“庆祝赵州柏林禅寺普光明殿落成”、“纪念赵州禅师圆寂1105周年”、“佛日增辉、法轮常转”、“祖印重光、宗风再振”。
  
普光明殿新建于在寺内原大雄宝殿的遗址上,大殿占地面积435平方米,为木结构单檐宫殿式建筑,上覆黄琉璃瓦,风格典雅,古朴庄严,气势雄伟。
 
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为普光明殿写了匾额和楹联。
  
赵州柏林禅寺普光明殿的落成庆典,标志着千年古刹重光、赵州门风重振,赵朴初老居士在亲笔信中欣然写道:

  宗风重振,会看龙象腾骧;
  拂子高擎,永作人天榜样。
  
站在普光明殿的拜台上,可以仰望左钟鼓楼、右赵州塔的风姿。
  
赵州塔,一塔孤高老赵州。
  
砖瓦堆积的有限高度,使赵州和尚的禅法作为一种象征存在下来。在平原上,7层、33米高的古塔,在古柏的衬托下,巍峨而庄严。久经风吹雨淋,塔身通体透出沧桑之气。后来者,睹塔思人,思绪万千。
  
赵州禅历来以险峻、陡峭著称,令攀爬者无从下手。
  
33米,是赵州塔的高度。
  
赵州禅的高度,数字无可比拟。
  
“铛,铛,铛,铛……”塔铃在动,是风在动?铃在动?声在动?心在动?

不管是谁在动,对于赵州和尚塔来说,风铃时作响,仍是渡迷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3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赵州塔是有灵性的。
  
“从1995年以后,每年佛诞日的前夜(四月初七)宝塔都要放光。我是一次也没有看见,我也尽量地回避这些事情,当然我相信这些事情是会有的。塔重修时,有人解释说古塔上有很多燕子,燕子的屎留在在了塔上,屎里有磷,到时候就会发光。修塔的李工说:“这个是我看着一点一点修起来的,庙里的和尚没有施什么法术,也没有安什么机关,我看它今年还放不放光。”四月初七晚上,他把老伴和女儿也叫来了,就站在二楼走廊上盯着塔看。那天晚上是大殿重修装修、佛像装金后重新正式启用,当时我们正在里面念《大悲咒》,外面就响起一阵一阵的掌声,说:‘又放光了!又放光了!’我也没有出去。
  
“我们对这件事情既不去解释它,也不去宣扬它,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在老百姓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人要诚心,佛有感应。’这句话流传了一千多年,它一定是有事实做根据的。”
  
净慧老和尚建议人们以平常心来对待赵州塔放光的现象。他说:
  
“我们不要去追求这些东西,一切都以平常心来对待。在你们学佛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事情,甚至就在你打坐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奇异的现象,遇到了怎么办呢?好的你不要欢喜,坏的你不要恐怖,都以平常心来对待。这就可以了。”
  
1997年,新加坡高家仁居士捐资百万元,将此塔修整一新。经过修整的赵州塔,“较之昔日,虽非新构,亦美轮美奂,典雅庄严”。
  
佛经上说,合掌按顺时针方向围塔绕三周,会获得很大的福报。在柏林禅寺的赵州塔院,经常见到众多的善男信女双手合十,静静地绕塔,静静地走。身边的古塔像一位慈祥的老人,正在默默地注视着,护佑着苍生。
  
1995年,在柏林禅寺,我站在匠人和他雕琢的巨石前,看他究竟要把这块巨石做成什么。匠人的锤子、凿子丁丁当当地响着,石屑乱飞,地上纷陈着大大小小的石块。看了半天,我也看不出什么。只好打断了他的工作,向他询问。

“你究竟要做什么?”
  
“打石头。”
  
“你打石头是想把这块巨石雕成什么样子呢?”
  
“我也不知道。不过等我把多余的石头全部打下来之后,巨石应该变成什么样子你就会看明白了。”
  
我继续等。终于,巨石渐渐变成了模糊的雕像,隐约成形,菩萨的面孔。
  
“看出来没有,小伙子?”匠人停下来休息时,问了我一句。
  
我点点头。
  
“它就在里面,被那些多余的石块掩藏。你只需要把那些无关的石块与它分开,它就显现在眼前了。”
  
“那你到底要将它雕成谁呢?”我再一次发问。
  
“给他命名,是他人的事。对我来说,它就是一块石头。”匠人说完,又拿起锤凿,丁丁当当地工作起来。
  
生命就是一块巨石,你想如何成就自己,其实很简单,像这位匠人一样,只须把对于人生来说多余的那些去掉,就足够了。
  
习禅,能够帮助我们去掉多余的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0 12:55 , Processed in 0.299480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