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16|回复: 1

[佛化生活] 2月19日龙泉日记:丛林教育的特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0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月19日龙泉日记
“念僧功德”系列之五十三:
丛林教育的特点
编者按:“师父理念小组”最近在探讨关于“佛教教育”的问题,甲同学在小组结束之后,向乙同学和贤丙法师请益。研讨交流中收获颇多,再次分享给大家。


  甲:法师说佛教丛林教育最重要的特点是培养人的信心和道心,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乙:丛林中的每件事情都是信仰的体现。上殿、出坡,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没有信仰能做得到吗?信得过善知识,才愿意把自己放下来。没有信仰就没有发心。
  甲:出坡做事和信仰怎么联系?
  乙:你做事为什么?你信这样能积到资粮。做的过程中慢慢就体会到一些道理,这是我的体会,也许不同人不一样,我不是在书上看到一个道理,然后去做。我们那时候基本就没听什么课,就是干活,善知识耳提面命,干到一定层度,自然就有体会,到时候再一看书,就明白一些了。
  甲:有了信心之后可以这样,那信心是怎么培养起来的呢?
  乙:靠环境的熏修,心与心之间的传递。我们那时的班导贤丁法师受戒之后,对师父非常有信心,他天天带着我们干活,耳濡目染,这种信心就熏习到了。很多时候不是靠学习一种知识,而是靠心业力的传递。有的时候讲道理是没有作用的,是需要用心去超越的。可能就靠对善知识的信心,你就能一下子到达一个新的境界。
  甲:你有这样的体验吗?
  乙:多少有一些。
  甲:那我们现在搞这么多研讨,它的意义…
  乙:你们这样发心去做也是在传递一种心业力,这是你们要特别注意的。重点不是你们把知识讲得多完备或者讲课多么生动,关键是你们怎么行持的,在这个过程中怎么用心的。为大家付出,你们这样去做,这本身就能影响很多人,好好努力。不同的人不一样,不同班级的共业也不一样,可能有的人就适合在研讨中学。但要注意,研讨也是为了建立信仰,不能说研讨完了,我们得出结论,佛说的是错的,善知识说的是错的。师父举一个例子,有人研究上殿,找一些历史资料啊,后来说,上殿是不合理的,不应该上殿。如果不是以信仰为根本,那再怎么研讨,得出来的结论都会偏掉。应该说,上殿是我信仰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绝对应该这么去做的,根本不存在它是否合理的问题。
  甲:那关于发心这一块,似乎学院中大家比较能发心一些?因为目标比较明确,不会散掉。
  乙:那是因为你们比较熟悉学院的方式。丛林里面也是有很多的项目啊,比如工程就是一个大项目。
  甲同学又向贤丙法师请益,关于发心、佛学与心理学、教学模式、依师与依友等问题。
  甲:丛林强调依师,但有时过于强调依师之后,加之丛林里环境比较单纯,见到的世间的苦少,自己的发心就不足,主动性不足,怎么看这个问题?
  法师:丛林的依师不是我们所理解的,这个不好讲清楚。要理解丛林就必须理解禅宗,了解禅宗对修行的理解。
  甲:那它和学院有什么区别?能介绍几篇文章我们看吗?
  法师:这个就很深了,你们既没有体验过丛林,也没有体验过学院,讨论这个问题不是一种想象吗?
  甲:但至少我们道场里面有两方面的元素,多少能体验一些,在世间的学校也有一些体验。
  法师:世间的学校和佛学院又是两回事。佛学院是以宗教为目的的,而世间讲究学术自由,差别是很大的。世间的学校里你可以提各种各样的想法,但是在佛学院,你能怀疑经论吗?能怀疑戒律吗?如果不照着做,破戒,不但学院接受不了,世间的老百姓也接受不了,你就是一个出家人,要过宗教生活。只能说它们在形式上有一点类似的地方。
  甲:那问题就变成了我们所熟悉的世间教育和正在经历的佛教僧教育有什么区别?特别注意到一点,世间的人,包括一些居士稍有一点同情心,他发心去做事情,考虑各种缘起,这是比较容易的。但往往我们中一些人,似乎就没有这种发心,可能开始有一点,遇到一些挫折就退了,修又一下子修不上去,虽然说是在磨习气,但好像生活找不到明确的目标。是不是佛门里的标准太高了?
  法师:那只能说我们的发心往往带着很多烦恼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不是说我有发心我就是对的,我们的发心是不是带着很强的我执呢?有没有考虑到周围人的感受呢?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看到自己的问题呀。世间人只讲究把一件事情做成,不顾及用什么手段,但这件事情达到了什么效果呢?给世人传递的是什么呢?用佛法来说,种了什么样的因呢?往往不会去考虑。这样做事当然简单啦,因为你只片面地追求一个看得到的结果。说到依师,那问题是你为什么要依师?依师本身不是目的。你在依师的过程中自然要向善知识学习如何发起利益众生的心和利益众生的方法,遇到难题再来请益,怎会发不起心来呢?
  甲:那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心理学方法在僧团带动中的使用。现在回顾我们班一路走来的历程,您觉得在净人阶段,团队刚建立,适合用一些心理学的团队方法来加深大家间的融合吗?
  法师:可以用一些呀,但心理学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因为它实际上回避了许多根本性的问题,人内心贪嗔痴的问题。
  甲:有的团队方法可以在三天之内让本来不认识的人亲如家人。
  法师:那种亲也是表面上的,生命的方向、志趣是否相同呢?很多根本的矛盾怎么解决呢?就像谈恋爱的人一开始也很亲啊,长期生活在一起,慢慢矛盾就出来了。
  甲:我们那个时候搞过一些心理游戏,效果还是不错的,但当时工地上忙,课也很多,团队建设的时间就不够。错过了时机,后面就还是会有观过、信心不够等问题。
  法师:我觉得这个时机也许是一个因素,但即使给你们很多时间作心理游戏,大家真的亲如一家了,你怎么保证在后面的生活中不产生摩擦呢?因为大家的烦恼没有调伏啊。所以这不是佛教团体凝聚在一起的方式,我们靠的是每个人不断地净化,最后走到一起,和合在一起。世间成功的团队也都是这样,没有哪个大企业说用心理游戏把大家凝聚在一起的,都是靠的企业文化,也就是宗旨、理念的力量。
  甲:现在的净人班似乎团队氛围就很好,贤戊师社会经验丰富,也很用心。
  法师:对呀,他也没有用什么心理学方法,关键是他花了大量的心思和时间来拉拔同学。他能把对师父的信心、对三宝的信心传递出来。
  甲:有这样一个榜样,大家就自然有信心,关键是心业力的传递。那这些遗留问题怎么解决呢?
  法师:这有什么关系呢?我是很乐观的,把那些问题摆在一边,可以从新开始。因为信仰的建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短期的事情。就说在世间的优秀团体里面,有多少人能够真正认同团体的信念,能够坚持多久?大部分人都只是跟着走。而且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浮躁,他们连生命的问题都没有认真思考过,离生死的问题、无限生命的问题更是遥远。这需要漫长的时间来熏修。关键还是自己有没有信心,自己的信仰有多深。自己站得稳才能帮到别人。其实我觉得你们班上的同学还是吃得苦少了,经受的历练少了。信心都是历练出来的。
  甲:为什么呢?
  法师:你坚持过去了,你就知道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不再畏难、怯弱了。
  甲:说到心业力的传递,这就是依师的内涵。但是在这个时代,资讯这么发达,有很多技术上的问题,现实缘起的问题,必须自己解决。还有一些学术问题,必需讨论来解决,不能光听一个人的,不自由讨论就没有创新了。那是否需要更深刻地来认识依师这个概念?
  法师:佛门里的善知识所传递的不在技术和知识这个层面上,而是一种生命的经验,是心法,这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没有善知识,这一点是绝对得不到的,一群差不多的人在一起讨论,那最后的结果也只是和自己差不多而已。
  甲:那依友的作用,我理解,有了团队才能造共业,才能让善知识的法在我们心间流动,更好地去串习。这一点古代和现代有不同吗?
  法师:这也是一样的,古代汉地和藏地也都是大众熏修,几百人、几千人,并不是说完全是一对一的指导。大德自己也是在大众当中,他所薰修的内容和大家也没有什么区别,也是靠团队的氛围来增进。古来禅堂里面,一坐上就是十几年,都是这么过来的。
                                                                       
                                                                     
                                                                        
                                                                  


学诚法师博客http://blog.sina.com.cn/xuecheng


有问题的同修,请到学诚大和尚博客提问。左侧点击‘我要提问’。
http://blog.sina.com.cn/xuecheng


北京龙泉寺网络佛学院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192280923

希望参加龙泉寺网络学佛可以加群73871159

欢迎您周末来龙泉寺做义工您可以加群87819397,了解相关信息。

龙泉网络佛学院于直播教室网络教学授课。软件下载地址:http://show.sina.com.cn/down.html安装后,申请一个帐号,--点左上方“查找房间”--输入房间名:“龙泉网络学院一”或者搜索房间ID:447389。

发表于 2012-2-20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0 15:15 , Processed in 0.278021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