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815|回复: 2

[佛教文化] 观弘一大师书法“知止”有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4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至善佛缘 于 2012-2-4 21:30 编辑

观弘一大师书法“知止”有感  (转)

文:浅水

12.jpg

李叔同有幅字,就是“知止”二字。

我们一般说“知足”,我觉得“知止”比知足境界更高一层。

知足是人家给多少,你“虽不满意,但可接受”,知止是自己看着到了某个程度了,伸手去挡住,说:我不要了。

知足是由人的,知止由自己。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知止,简单来说,就是知道什么时候够了,知道什么时候该走,知道“上台靠机会,下台靠智慧”。

难不是难在不知道。是难在不舍得,不愿意。

知止,是从心灵出发的;心里这么想,付诸行动,才会成为“行为”。

知止,不但是针对“欲壑”懂得说,够了,也要对“痛苦、烦恼”懂得说,行了,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快乐固然短暂,如果不“知止”,痛苦往往随之而至,烦恼是无所不在的。而且烦恼是会变质的,任其驻留,伤害心灵尤甚。

那些走上绝路,自我了断的人,其实也是不了解“知止”。

知止,功夫做到细微处,一念起来,知止,不被带着走,一念消失了,知止,不动如山。

譬如杯中之水,随意摇晃,我们的心念就如那晃动之水波,此时若能知止,就等于让水面平静下来,可以看透水中之杂质纷飞念头,于是从知止更进一步,初步的定力就起来发生作用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2-4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叔同之“知止” (转)

晚上和几个同学聊天,说起我读书时的同位,一个非常聪明勤奋的同学,先教书,后从政,正是仕途辉煌一路顺风时候,却因为受贿而获刑,一个政坛新星就此泯灭,心下恻然,一时生出许多感慨,想起知足与知止的话题。
  
知足与知止,最早见于老子《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认为,人的祸患多源于自身永不知足的贪婪本性,因此,圣人不仅要有优秀的道德修养、完美的人格魅力,还要筑牢廉洁自律的思想防线。“知足”是对于“已经得到满足后”的精神反刍:“知止”却是“获取过程中”的主动放弃。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知足常乐,能忍恒安;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可见知止然后才能知足。
  
人的贪欲是个无底洞,“得陇望蜀”是普通人的心理常态,能够“得陇”而拒绝“望蜀”,没有大胸怀绝对做不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之所以既不容易“知足”,更难得“知止”,其缘由概因一个“利”字的诱惑。所谓“身后有路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就是对那些既不“知足”、更不“知止”者耽于窘境的极好描述。这两句话最为绝妙的地方独在一个“忘”字上。“忘”什么?忘了人生的要义,忘了“既得”的后果,忘了“足”的现状,忘了“止”的理智。人一旦利欲熏心,便会头脑发昏,忘乎所以,因而做出不知止不知耻的事,像什么反目成仇,忘恩负义,落井下石,嗜痂成癖,挥金如土,鼠目寸光,牢骚满腹,沐猴而冠,寡廉鲜耻,东食西宿,瞒天过海,尽人可夫,爱财如命,投鼠忌器,暗渡陈仓,衣冠禽兽,见利忘义,弱肉强食……一个跟头栽进深渊里,再也爬不起来,万劫不复了。庄子说:“鹪鹩栖迟,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这是再平常不过的道理。
  
这些年,我们痛心地旁观一个个落马的贪官,都会感叹他们的不“知止”。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似乎悲观了些,但是,普通人和贪官之间,其“异于”“几希”却不乏现实的意义。人性的弱点有时并不因为“官”与“民”的身份差异而出现先验的区隔,就这一意义而言,贪官的劣迹败露,无论对于谁都是一种警示,问题是:假如让你坐到了他的位置上,你会做些什么?
  
一个人能够真心地感觉“知足”,已然不易;但若是能够做到“知止”,则非具备大胸怀不可。弘一法师一代高僧,身具大智慧,出家前曾为一位朋友写过一幅字,他认为自己的这幅字说出了人世间的“一个大道理”,所谓“大道理”,其实就是“知止”两个字。可见“知止”是人生的大境界、大关节,能够读懂这两个字的人,必是高人、智者和大擘。《大学》有云:“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所止”,关键在于明确身份,站好位置,把握好角色,时时、事事、处处做到“知止”。一方面,要正确对待名利。任何事物都有个极限,做人不知收敛,得寸进尺,一味争名逐利,凶险和灾祸也会随之降临。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事业和人生。始终抱着适可而止的态度,“知止”不争,这样在生活上就一定会保持低调,就会“知止而静”。
  
想起两副著名的对联,一副是二百多年前,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郑板桥手书“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另一副是国学大师黄永玉的谐联“房屋三间,站也由我,坐也由我;老婆一个,左看是她,右看是她。”两副对联写得都极传神,但它们表意的境界却稍有差异:黄永玉传达的是一种“知足”的幽默惬意,而郑板桥表达的却是一种“知止”的哲思感悟。
  
“知足”是一种心态,而“知止”则是一种德行和智慧。知足不易,知止更难,这个道德命题需要每个人认真思考和实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4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足与知止(转)

随手翻开一本杂志,突然看到有一则内容是说“知足”方面的。“知足常乐”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道理,知足了,当然是快事,是应该乐。其实有些东西是不能等到“足”才乐的。在现实当中,有许多例子可鉴,这些人要是在“知足”之前先“知止”就不会落到身败名裂或性命不保的下场了。可这“知止”听说过人可能就少了,能够真正做到“知止”的又有几人呢?
   
我们一般只说“知足”,很少说“知止”,我觉得知止比知足境界更高一层。知足是人家给多少,“你虽不满意,但可接受”,知止是得到了或达到了某个程度,觉得满足了,于是就伸手去挡住,说:我不要了。知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因素,由别人,知止则是取决于内部因素,由自己。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而知止,简单的说来,就是要知道什么时候够了,知道什么时候该走,就是要知道“上台靠机会,下台靠智慧”。
   
世事不是难在不知道,而是难在不舍得,不愿意。
   
知止,要从自己心灵出发;心里这么想,就付诸行动,就这样去做,才会成为“行为”。知止,不是针对“欲壑”懂得说“够了”,同时,也要在面对痛苦、烦恼时,懂得说“行了,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快乐固然短暂的,但是如果不“知止”,痛苦往往随之而至。那些走上绝路,自我了断的人;那些身居高位,显赫一时,最终断送前程和性命的人,其就是不了解“知止”或知之而不为。知止,功夫应做到细微处,做到不动如山。
   

黄永玉写过一副对联,上联是:房屋三间,站也由我,坐也由我;下联是:老婆一个,左看是她,右看是她。好像是对黄氏联语的一种诠释和升华,二百多年前,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郑板桥也曾写过一副对联,上联是:室雅何须大;下联是:花香不在多。
   

这两副对联写得都极传神,但它们表意的境界却稍有差异:黄永玉传达的是一种“知足”的幽默惬意,而郑板桥表达的却是一种“知止”的哲思感悟。“知足”是一种心态,而“知止”则是一种德行和智慧。
   

俗话说:知足者常乐。一个人能够真心地感觉“知足”,已然不易;但若是能够做到“知止”,则非具备大胸怀而不可。弘一法师出家前曾为一位朋友写过一幅字,他认为自己的这幅字说出了人世间的“一个大道理”,这幅价值连城的国宝,至今仍为书家所收藏,所谓“大道理”,其实也仅是两个字:知止。于兹足见:“知止”实乃人生的大境界、大关节,能够读懂这两个字的人,必是高人、智者和大擘。
   

事实上,所谓“知足”的境界,一般的人通过个人修炼似乎都能够达到。而“知止”则不然,与“知足”相比,端的要去成就确乎很难。“知足”是一种“过去完成时”的心理感觉;而“知止”则是“现在进行时”的当机立断。“知足”是对于“已经得到满足后”的精神反刍;“知止”却是“获取过程中”的主动放弃。“得陇望蜀”是普通人的心理常态,能够“得陇”而拒绝“蜀”,没有大胸怀哪成?眼下搞市场经济,面对一点蝇头小利,纵是亲朋好友之间尚且都会捉对厮杀到眼红,遑论遭遇重大利益时一群陌生人之间你抢我夺的惨烈了。君不见:那些以德报怨者,反目成仇者,忘恩负义者,落井下石者,嗜痂成癖者,挥金如土者,鼠目寸光者,牢骚满腹者,沐猴而冠者,寡廉鲜耻者,东食西宿者,瞒天过海者,尽人可夫者,爱财如命者,投鼠忌器者,暗渡陈仓者,衣冠禽兽者,见利忘义者,弱肉强食者……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他们谁曾明白“知止”是怎么回事?
   

司马迁是个智者,他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之所以既不容易“知足”,更难得“知止”,其缘由概因一个“利”字的诱惑。所谓“身后有路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就是对那些既不“知足”、更不“知止”者耽于窘境的极好描述。这两句话最为绝妙的地方独在一个“忘”字上。“忘”什么?忘了人生的要义,忘了“既得”的后果,忘了“足”的现状,忘了“止”的理智,终于头脑发昏,忘乎所以,一个跟头栽进深渊里,再也爬不起来,万劫不复了。庄子说:“鹪鹩栖迟,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这是再平常不过的道理。可是,人为什么总是痴迷于贪婪而不“知止”呢?你看那江苏省建设厅原厅长徐其耀,家有妻室而外有情妇,仍不知餍足,一朝擢升要职,便得意忘形,佻足达淫逸,居然一口气“包”了一百四十六位“二奶”!这已经越出了“知止”或不“知止”的范畴,愣是一个“止”于愦瞽无窍的不人了。由是观之,“知止”的前提是“知耻”,倘若连“耻”都不“知”,你要让他“知止”就一如对牛弹琴了。
   

如今,我们旁观一个个纷纷落马的贪官,都会感叹他们的不“知止”。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在许许多多的大事或小事面前,又有几个普通人真的站到了“知止”的高度?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似乎悲观了些,但是,普通人和贪官之间,其“异于”“几希”却不乏现实的意义。人性的弱点有时并不因为“官”与“民”的身份差异而出现先验的区隔,就这一意义而言,贪官的劣迹败露,无论对于谁都是一种警示。郑筱萸当然死有余辜,现在的问题是:假如让你坐到了他的位置上,你会做些什么?“知止”说起来容易,真的去实行,则难矣哉!在“知止”这一道大题目面前,每个人交出的答卷都不会是一样的。假如你做不到“知止”,那就不妨先从“知足”起步,有了“知足”的感觉,再往“知止”的高阶上攀登,也许就会省力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1 01:26 , Processed in 0.387532 second(s), 20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