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671|回复: 69

[佛教文化] 【敬请参与】禅理故事的感触随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5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2-1-2 11:26 编辑

       一直以来想写点什么,平时有时读经时,或者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但感觉自己对佛法知之甚少,说出来怕词不达意,加之只知道读经诵咒,真正运用到生活中,跟“修行”二字相去甚远,不敢妄谈。平日里喜欢看一些佛经、佛教及古往今来大德高僧的开示、小故事,想来想去,还是搜集一些小故事,供各位师兄欣赏体会,望各位师兄看完后发表一些个人的感言体会,末学也随喜沾一点福报,以求共勉! 阿弥陀佛! 感恩!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5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的一切就让它过去
    圆心寺有个得道高僧,十六岁离开父母出家修行。自出家以来,他每天青灯黄卷,早诵晚唱,晨钟暮鼓,自感沾山水之灵气,吸佛道之精华,已经六根清净,六尘不染,了却了一切尘缘。因高僧德高望重,一时间,使得圆心寺香客不断,来参禅解悟的人也络绎不绝。

  一天,寺里来了一个青年,想了却尘缘,皈依佛门,在这里寻一份清净,找一方净土。青年跪在了高僧的面前,说:“师傅,请收下我做你的徒弟吧。”

  高僧看了看他,问道:“你真的能了却尘缘?”

  青年肯定地点点头。

  高僧的心里突然闪出一个奇怪的念头,他不相信眼前这个青年能真的了却尘缘,一心向佛。于是,高僧拿出一个早已蒙尘的铜镜,递给青年,说:“佛门净地,纤尘不染。既入空门,尘缘必了。这面镜子就像是你的心,如果能擦净,就请你再来。”

  青年拿起铜镜跪别而去。回到家,净了身,燃了香,心无杂念,虔诚地拿起铜镜擦了起来。上面的浮尘轻轻一擦就掉了,然而,有几个黑色的印痕却怎么也擦不掉。于是,青年拿出一块磨石,打磨起来。就这样,青年起早贪黑打磨了半个月,铜镜终于光亮照人。

  青年高兴地拿着铜镜又来见高僧。高僧看了看,摇摇头。

  青年很是不解,问高僧:“难道铜镜还没擦净吗?”

  高僧微微笑道:“你再用心地看看。”

  青年拿起铜镜,看了又看,终于看见了一道印痕。这道印痕若隐若现,如丝线般在光亮的镜子上。

  青年的脸红了一下,接过镜子走了。

  青年回到家里,依然孜孜不倦地磨那个镜子,无论春夏秋冬,从来没有停息过。为了心中的希望,青年的手早已磨出了厚厚的老茧,腰也坐得如弓一般难以直起。

  可是,直到那个铜镜被磨得薄如蝉翼,那个印痕还是没有被磨去。

  青年不知道这印痕有多深,拿起镜子反过来一看,发现那个印痕已经透到了镜子后面。

  青年绝望了,他知道,镜子上的印痕无论如何也磨不掉了。他想,一定是高僧以为自己没有诚心,难绝尘缘,才弄了这么一个镜子来暗示他。青年感到佛光消失了,心里的那盏灯也熄灭了,眼前一片黑暗。他不禁仰天长叹:“佛啊,看来我今生是与你无缘了。”

  而高僧正在打坐参禅,忽然感到眼前出现了两朵莲花,一朵含苞待放,还没有盛开就凋落了;而另一朵看似清净的莲上,却出现了一点污泥。高僧大吃一惊,想起了那个来拜师的青年,忙派人下山去找。

  然而,那个青年已经悬梁自尽了。

  高僧懊悔不已,忽然感到自己的生命之灯燃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高僧圆寂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最先出现在他脑海里的不是佛祖,而是他的父母。

  高僧心里长叹道:看来自己也是难了尘缘,近百年的修行仍难成正果,何况那个青年啊。人心如果真的如镜,除了没有瑕疵,为什么就不能博大一些呢?谁又能把前尘过往擦得不留一丝痕迹?看来,人是多么需要有一颗宽容和包容的心啊。

  高僧圆寂了。佛祖却宽容地留下了他,他成了佛。

  菩提心语:

  没有谁能把前世过往擦拭得不留一丝痕迹。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多一些理解和包容,你会生活得更加自在,更加美好。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摩訶羅 + 1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5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下修行,阿弥陀佛!
没有谁能把前世过往擦拭得不留一丝痕迹。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多一些理解和包容,你会生活得更加自在,更加美好。
末学曾经有一段时间也是活在过去中而不能自拔,结果怨天尤人,心理变得自私冷漠,自接触佛经后,心量才逐步打开,忏悔过去,看好当下,精进学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6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1-12-26 19:03 编辑

                                            佛家经典故事——悟道
      在南北相对的两座大山上,各有一个寺院。他们相互之间的见解和主张不完全相同,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

      每天早上,两个寺院分别派一个小和尚到山下的市场去买菜。   两个小和尚血气方刚、年轻气盛、互不服气,在市场上相遇,经常或明或暗的较劲使力,互使技巧。

      一天,南寺院的小和尚问:“你到哪里去?”

     北寺院的小和尚答道:“脚到哪里我就到哪里。”

     南寺院的小和尚听到他这麽说,不知道如何回答是好。买完了菜,他回到寺院向师父请教,师父说:“下次你碰见他的时候,就用同样的话问他,如果他还是那样回答,你就说,"你没有脚,你到哪里去?"这样你就能击败他了。”小和尚听完,心里非常高兴。

     第二天早上,南寺院的小和尚又问道:“你到哪里去?”

     北寺院的小和尚答道:“今天的白菜很新鲜。”

     答案完全出乎意料,南寺院的小和尚一时语塞。回到寺院,师傅见小和尚满脸晦气,便问道:“难道我教你的方法不灵吗?”

     小和尚便将早上的事如实讲了出来,师父停了哭笑不得,对小和尚说:“你可以反问他哪一天的白菜不新鲜呢?”

     小和尚眼睛一亮,心想;“明天一定能取胜!”

     第三天早上,南四元的小和尚又碰见了北寺院的小和尚,于是问道:“你到哪里去?”

     北寺院的小和尚反问:“你又到哪里去呢?”

     南寺院的小和尚又没话说了。

     师父知道了他们的对话之后,语重心长的感叹道:“别人的东西永远是别人的,只有自己悟出的才是自己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6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每个人的福报、因缘、业障都不同,佛有八万四千法门,根据每人根器不同,找一个适合自己的修心次第,来修行体悟。殊途同归,阿弥陀佛!
“别人的东西永远是别人的,只有自己悟出的才是自己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7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1-12-27 13:22 编辑

                                               善待每一位众生,不论贫富与贵贱
      有一家专卖高级点心的铺子。有一天,铺子里来了一个衣杉褴楼的男人,他抖抖索索地摸出几个一角两角的硬币,要买一个豆沙包子。
店里的小伙计来这三四年了,只买一个豆沙包子的事还是第一次碰到,所以他有些吃惊和怠慢。这时,店主发话了:“等一会儿,让我来做。”说着他亲自把包好的包子递到那人手中,在接过钱的同时,还深深地鞠了一躬:“感谢光临!”
那人出了店后,小伙计不解地问店主:“我记得以前店里不论来了什么样的顾客,都是由我们伙计和经理来接待的,可是今天为什么您亲自来接待呢!”
   “光顾我们店的每一位顾客都是值得感谢的。但是,今天那位顾客的情况又有所不同。”
   “有什么不同呢?”
   “平时来我们店的大多是有钱人,可是你想想,今天这位顾客为了品尝一下我们店里的包子,下了多大的决心,鼓了多大的勇气,恐怕再也没有比这更难能可贵的事了吧!对于这样的顾客,我来接待是理所当然的了。”
      这是一个老故事。然而,如今我们重新回味这个故事,却有别样的深意。
一个衣衫褴楼的男人来店里买包子,假如你是老板,你会怎样做?不屑一顾?怕吓坏了店里那些高贵的客人,有些憎恶讨厌,甚至恨不得一脚踼出门外?匆匆忙忙,赶紧打发他走?只要他能付得起钱,和其他顾客一视同仁?富有同情心,让他吃个够,还不收他的钱?……设身处地,就愈发觉得这个店老板了不起。亲自接待他,深深地一鞠躬。有感激,有爱,更包含着理解和尊重。对于处在困境的人们来说,理解和尊重最是难能可贵。嗟来之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咽得下去的。光有同情心,未必就能办好事情,有些地方不是张榜公布受资助的贫困户,有些学校不是让特困生和普通的孩子用不同颜色的课本么?公开、公平、公正,动机是好的,但和这位店主相比,就少了一颗细腻的体察和体谅之心,所以说,这不仅仅是经营之道。更是一个人际交往的问题,这种人际的交往包含着这个店主的爱心和细心。如果我们能以店主的那种姿态对待他人,善待每一颗心,那么我们的人生恐怕就会变得非常快乐和充实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7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1-12-27 13:21 编辑

善待每一个人,用一颗感恩、理解、包容的心对待他人。善待每一颗心,那么我们的人生恐怕就会变得非常快乐和充实了。
忏悔自己的自私、狭隘心理,一切都是自己的因缘幻众,又何必执着于你我呢,佛说众生平等,作为佛子,应该怎样去面对身边的人和事呢!
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7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1-12-27 22:42 编辑

                                                   缘来缘去皆是福  
      龙山的善国寺有两个和尚:悟空和悟了。一开始他们每天都出去化缘,后来就只有悟空天天出去化缘了。原来,悟了发现龙山下的缘十分好化,随便到山下走走,就能化到很多,悟了就把化来的钱买很多米、面等 生活 必需品存放着,其余的时候就在寺庙里睡懒觉。悟空就劝悟了,让他不要虚度时光,要出去化缘。
  悟了听了很烦,说:“出家人岂可太贪?有吃的就行。你看我有这么多的粮食,足可以让我吃上半月,何必出去奔波劳累?”
  悟空念了声阿弥陀佛,说:“师弟,你化了这么多年缘,还没有参悟到化缘的妙处和真谛啊?”
  悟了听了,就讽刺悟空,说:“师兄,你倒是日出而出,日落而归,可你空手而去,空手而回,你化的缘呢?”
  悟空说:“我化的缘在心里。缘自心来,缘也要由心去。”
  悟了听得一头雾水,说:“不明白不明白。”
  后来,悟了化的钱物越来越少了。这让悟了 很苦恼 ,原来化一次缘可以吃上半月,现在只可吃上几天。但悟空依旧天天日出而出,日落而归,空手而去,空手而回,但悟空天天都 面带微笑 。悟了想挖苦师兄,说:“师兄,你今天收获如何?”
  悟空说:“收获多多。”
  悟了说:“收获在那里?”
  悟空说:“在人间里,在人心里。”
  悟了 感觉 自己一时很难参悟师兄的话,决定明天一起跟悟空去化缘。悟了说:“师兄,我悟性太差,我想明天跟你去化一次缘。”
  悟空点头同意。
  次日,悟了要跟悟空去化缘了,悟了又拿了那个他出去化缘用的布袋。悟空说:“师弟,放下布袋吧。”悟了说:“为何?”悟空说:“你这布袋里装满私欲贪婪,拿出去,是化不来最好的缘的。”
  悟了说:“那我们把化来的东西装哪儿?”
  悟空说:“人心里。人心无所不容。”
就这样,悟空和悟了就上路了。悟了跟悟空每到一处,就会有很多人认出悟空。悟空还没来得及说话,他们就主动拿出东西给悟空。有的还说,幸亏悟空大师上次施舍,才使我们渡过难关。悟空大师的大恩大德,我们 没齿难忘 啊!悟了在心里想:“不让我拿布袋,看你一会把东西往哪里搁。”他们继续往前走,他们化的缘也越来越多。悟了看到今天收获不少,满怀欣喜。恰在这时候,从远处走来一个农夫,怀里还抱着 一个孩子 ,边走边哭。原来农夫的孩子得了重病,他拿不出钱来给孩子看病。悟空就走过去,把化来的财物全部给了农夫。他们继续前行,除了温饱外,他们一路化了就舍,舍了再化。悟空问悟了:“师弟,跟我出来你化到了什么?”
  悟了苦笑。
  悟空说:“师弟,你只知道缘来之福,而不懂得缘去之福。看天地间,自然万物为何 如此美丽 ,天地万物都在循环啊。师弟,风水、日夜、四季,哪一样不是在循环?光知道缘来之福的人,那只是片刻的欢愉, 时间 久了,就是一池死水。我们之间的区别就是,你把化来之物放在了充满私欲贪婪的布袋里,我则把化来之物放在人心里循环,让 善良 和爱在人间、在人们的心里循环。”
  悟了听到这里,低下了头。悟空念了声,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7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1-12-27 23:29 编辑

舍得,舍得。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生活将变得快乐、美好,不失为一种打开心量,修行的好办法!
缘来缘去
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8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 03:53 , Processed in 0.154790 second(s), 22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