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66|回复: 1

[佛化生活] 甘南深山处的“扫盲”僧人 有文化才能跟上时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1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3 编辑

  雨后,乌云低垂,远山如黛,道路泥泞不堪。身穿红色袈裟的僧人桑木智远远走来,泥水溅上袈裟和棉鞋。每天,桑木智都要走十几里山路,到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麦日村扫盲点教学。   年过古稀的桑木智是十几里外西仓寺的喇嘛,5岁入寺。这个扫盲点是上世纪80年代由他发起创建的,位于的大山深处。   麦日村扫盲点就在村子上面,俯瞰着全村。记者来这里采访时,正赶上他们新的一次开课。“兼职”扫盲点老师的麦日村副主任拉毛加说,由于麦日村是半农半牧区,所以课程不是天天上,一个月至少授课一次,最多一个月3次,冬天会集中一些。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3 编辑

打扫卫生、烧开水,这是每次开课前桑木智的“必修课”。他的办公室很简陋:窗台上有一些书籍,屋内有一个炉子、一个水壶,还有一张床。桑木智说,遇到恶劣天气时,他就会在此留宿过夜。   由于村里的农牧民住得比较分散,每次上课,桑木智都要和几名老师站在高处大声喊几嗓子“开课了!”上课时,桑木智就站在教室门口,静静地看着;偶尔遇到有老师也难解的问题,桑木智便会“上阵”辅导。   扫盲点有49名学生,分藏文班和汉文班。老师的文化程度并不是很高,都是村里上过初中的村民。班上学员的年龄最小的21岁,最大的47岁,很多是文盲,因此课程大多是从小学一年级起步。   28岁的才让卓玛已上了4年的扫盲班,主要学习藏语。她说,家里很支持,建校的时候还赞助了木头、沙子和石头。“我收获很大,上学很有用,现在能算账了,争取以后可以念经看报。”   下课后,学员和老师们喜欢围着桑木智聊天谈笑。村民贡保甲说,“桑木智给牧民带来了知识和文化,扫盲班确实好。有了文化,去饭店吃饭也会看菜单点菜了。”   谈起办学初衷,桑木智说,虽然年纪比较大了,但“政府保障了吃和穿,我们就要作贡献。没有文化,人的思想就落后,经济就没有办法发展”。   面对大家的赞誉,桑木智欣慰又有忧虑:“村民有文化了,能跟上时代发展了,但现在汉文水平还差得远一些,”他说,藏族民众应该学习汉语,这样交流多了就不会产生隔阂、不会误事。   扫盲点总面积300余平方米,课桌凳有50套。听学生们说,桑木智常打电话联系赞助人,想改善这里的办学条件。桑木智告诉记者,想多跑一些单位,要一些政策、募集一些资金,给老师们发一些补贴,为学生们建设一些娱乐设施。   桑木智在西仓寺的住所同样简陋却干净。狭小的住所里还有个小小的厨房。虽然有众多徒弟,但桑木智坚持自己做饭。一杯茶,几块酥油饼,就是一餐。他说,日常就修行,还可以省下钱来办教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1 22:27 , Processed in 0.246231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