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21|回复: 3

[事迹传记] 当代佛门领袖:静权大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1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4 编辑

当代佛门领袖:静权大师(ZT)当代佛门领袖静权   当代佛教界有这样一位高僧:他一生兴修寺院而不当住持,精通经典而不著书立说,经常讲经弘教而不求闻达。但是,四众信士却把他推上了第二届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的座位。   静权(1881-1960),俗姓王,名良安,法名宽显,字静权,号实庵,出生于浙江省仙居县陈岭乡陈坑口村(建国后为永嘉县溪下乡黄皮村)一户信佛的家庭。少年追随名儒朱云卿,在仙居诸校学习经史子集,能诗善文。青年时与一张姓淑女订下白头之盟,谁知佳期来临,张氏暴病夭折;屡考秀才不中,年青丧父;这桩桩件件使他感到人生无常。于是将家产变卖,捐给村塾建造校舍,独资造桥,于1905年赴黄岩多福寺随从镜出家。1907年,转天台国清寺从授能受具足戒。白天在菜园里耕作,夜晚借月光读经。两年后,入宁波观宗寺,从天台宗谛闲大师潜心学法十余年,得其精髓。大师十分器重他,让他担任弘法研究社辅讲,至1921年任主讲。他学识渊博,定慧双开,诲人不倦。新著的《弘一大师》传记中描写了他1931年3月10日讲经的一幕:   暮色苍茫,烛光高照。静权法师身披朱红袈裟,高踞法座。一排排僧众在凄寒的初冬之夜静听着静权法师的宣讲。   静权法师从《地藏经》经义演绎到孝思在中国伦理这重要处,着重解释了生物爱的至情,人类之爱子女,是一种天生的伟大慈爱,他们不惜自己的生命,扶植着他幼小的新生命……   这是由天台山来宁波姚北金山寺讲经的法会。弘一大师在两个月的法会中没有缺过一席。   弘一大师听讲后感动得潸然泪下。当时一些名山大寺纷纷请静权当住持,均被他坚辞。   这一年,民国初年担任过国清寺方丈的可兴法师(1876-1942),正在苏州主持灵鹫寺。由于可兴离开天台后的十余年,继任者治理无方,寺内秩序混乱,香火衰落。在僧众与士绅的敦请下,可兴和静权法师重返国清寺弘法。首先,他们与谛闲一起,向当局力争易禅为教,恢复国清寺的天台宗祖庭地位。接着整顿不守清规的行为,办起了天台山佛学研究社,由静权任主讲。他博通经藏熟习天台教义,讲经不看经本,口齿清楚,声音洪亮,析理入微,辩才无碍。如讲珍惜粮食,即引唐代《悯农》诗加以解释发挥。在他坚持不懈的讲授下,僧众佛学水平显著提高,教务活动蓬勃开展。四方学者闻风而至,求学、受戒,由此而在寺内外培养了一大批对天台教义造诣较深的法师。   与此同时,静权协助可兴四方筹资,新建了妙法堂、安养堂、放生池、迎塔楼、修竹轩、静观堂、三贤殿和香光茅篷等,规模扩大了三分之一。1936年,蒋介石回溪口做五十大寿,其妻姚治洁专程到国清寺做了7天佛事,办千僧斋为蒋祝寿。蒋为妙法堂题写了“台宗讲席”匾额。日本僧人组团朝拜祖庭,海外侨胞来此普渡胜会。国清寺蔚为浙东丛林之冠。老僧们至今对当年国清寺那种“教观并重,讲修并进,清规整肃,海众乐道”的寺风仍然记忆犹新,称颂可兴、静权的功绩。   抗战期间,静权有感于日冠侵略,生灵涂炭,应邀至沪、杭、甬、无锡和临海等地寺院和居士团体宣讲《大乘教典》、《法华经》和《仁王护国般若经》,倡导抑恶扬善,祈祷和平,启发和动员佛教界人士爱国抗战。1943年,应邀回仙居中祭祷抗日阵亡将士,以诵经超度亡灵。   1945年以后,他以利生为业,弘法为务,任缘应化,四海为家。1947年在上海法藏寺、苏州灵鹫寺及无锡居士林,主讲《大势至圆通章》等,在杭州六通寺讲《无量寿经》,法云庵讲《金刚经》,灵隐寺讲《地藏经》。对《地藏经》研习尤深。当时法会之盛,听众之多,法缘之广,堪称空前。他讲说时法相庄严,威仪非凡,语从口中出,法从心地流,侃侃而谈,使人如沐春风,赢得“活地藏”的美誉。   建国后,静权团结和带领佛教徒发扬中国佛教优良传统,农禅并举,提倡人间佛教,爱国爱教,为祖国统一、世界和平作了很多贡献。1957年,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中国佛学院副院长,上海市政协委员、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晚年为国清寺迎回息养,1960年10月22日示寂,与可兴法师合墓于香光茅篷。   静权一生戒行精严,教演天台,行归净土,解行并进,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大德。所传《天台宗讲义》、《地藏经略解》和《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讲义》,都是他的弟子根据他平时讲经说法记录整理的 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4 编辑

静权法师,是佛教天台宗的当代高僧。他生于1881年, 俗姓王,名良安,是浙江永嘉县陈岭陈坑口村人。 静权法师,是佛教天台宗的当代高僧。他生于1881年, 俗姓王,名良安,是浙江永嘉县陈岭陈坑口村人。他的父亲王贤堃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由于从小受佛教思想的熏陶,少年时即颇具善根,乐善好施,喜欢为别人解忧除难,对于钱财的把持与功用超乎一般人。青年时,父亲去世后,他继承了父亲留下的十亩土地,他竟一分未留,全部充作公用。他将五亩土地捐给母校黄皮村塾扩建校舍,使地处山区的儿童有较多的入学机会,又将五亩土地变卖500银元,加上家中的资金,独资建造一座黄皮至龙潭坑、章山一带的要冲石拱桥,从而消除了雨季水涨之际过往行人溺水的危险,余下的二亩交给侄辈作为祭祀祖先之茔产和公共福利基金。自己两清风,只身空手,另谋生路。所以,在俗时的静权法师,虽对佛法尚未有远彻的领悟,然他对于资财的态度却非常达观。邻近陈庄与半山村,为了一片山林,争执不休,从对骂、打架,发展到双方聚众持枪,策划大规模械斗。静权法师听到这个消息后,赶紧赶到现场,对双方进行劝解、开导,使之分清利害得失。经过多次苦心斡旋,终于化戾气为祥和,免除了一场不应有的武斗流血事件,使山林纠纷得到合理的解决。佛的苦是不忍见他人之苦,即苦在他人的身,疼在自己的心,静权法师年青时就素有慈悲救世之心,用自己宽大的心胸,不辞劳苦地来化解世俗的纷争。正是在他固有的根性中有这样一种慈悲,这份慈悲也就成为,他日后披剃出家的根由。 静权法师幼年即入村塾读书,能诗善文,儒学造诣颇深。但与功名无缘,屡考秀才不中。后父亲病故,他悲伤忧郁,感到世事无常。于是将家产一一理毕,就投到本省天台山国清寺,拜在授能和尚门下,出家为僧,法名宽显,字静权。这时是1905年,法师25岁了。不久法师辞别师长到宁波,投到谛闲法师门下,研习天台宗教义,时谛闲法师门下英俊云集。静权法师本来有儒家基础,经过十年刻苦学习,成绩显著,学业优良。谛闲法师把观宗弘法社主讲的重担交付给了静权法师。从此后,法师便以讲学讲经为己任,声名鹊起,逐渐蜚声浙东。 静权法师精通经论,熟研佛理,德高望重,一些名山大刹请他当住持,法师立誓不做方丈,他虽不贪慕虚,但并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兼善天下。所以,除了讲经说法对世人救心之外,对于诸名山大寺,凡力所能及者,一律设法维护。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创建于隋朝,是天台宗创立人智者大师的道场。l930年,静权法师因此山礼祖时,见到殿堂失修,香火冷落,感叹不已。恰好此时可兴和尚来任这里的方丈,请法师驻锡弘法,共图复兴。法师概然应允,经他提议设立了灵台宗研究社,以重振宗风。法师自任主讲,指导学僧深入研究天台教观,数年以后,成就显著,形成了教观并重,讲修双进,清规整肃,海众乐道的寺风。国清寺出现的新气象,使远近的四众都来参学朝拜。在静权法师的主持下,从1932年到1937年间,又重建、新建了大殿、天王殿、韦殿、金刚殿和两侧的配套厢房、迎塔楼、斋堂共十几处。1937年到1940年,又新建于妙法堂、静观堂、三贤殿、和香光茅蓬等。全寺的面貌焕然一新,金身佛像清净庄严。至今该寺的僧众对静权法师的丰功伟绩,还念念不忘,称颂不已。 静权法师一生致力于讲经说教,由于他国学根基颇深,又加上出家的深钻细研,尤善天台教义。所以,他从1921年一直到1960年入灭,其精力全部放在开座讲法上。在1921年至1937年间,以所居的观宗、国清两寺为主要讲坛,主要着眼于培养学僧,讲授的是天台所宗的《妙法莲华经》,培养了一批对天台宗有较深造诣的法师,对以后天台宗前发扬广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静权法师的讲经说法,并不是仅仅对佛法、佛理本身的演绎,而是以出世之心,谈入世之事,用佛陀的智慧去诱发众生的真智见,进行大启示。故法师能在1937年至1945年间全国抗战时期走出寺门,到江浙一带名山大寺和居士团体等处说法,运用讲经之机,启发佛教界抗日救国。他讲《仁王护国般若经》,就是针对日寇侵略我国,生灵涂炭,国难民危的具体情况,阐明只有“护国”才能安稳教义的道理,并藉此开导佛教徒要热爱祖国,参加抗战。 由于静权法师在俗时攻读儒学,所以颇能接受儒家的孝道。《地藏》一经即是记录了释迦为其生母说法的内容,提倡子女应当孝敬父母。抗战胜利后的时间里,静极法师,以利生为事业,弘法为家务,云游四方,随缘化生,教化的重点是在家的信众。因此,他主要讲授《地藏菩萨本愿经》。本生在世间,是离不开众缘的。多数时候,尤其是在家的信众的修行,不是离群隐世索居的修行,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处理好一些事务,在烦恼中求得解悦,这是普通人所必须面对的,不能避的。法师的选择正是出于此。静权法师由于对《地藏》一经研究得非常精微,所以在当时的讲经独步天下,尤为精采,有“活地藏”的美称。每当开讲此经,法师总是身披红色袈裟,结跏趺,两目下垂,不看经本却侃侃而谈,对经意和故实疏理得细密有致,井井有条,毫无遗漏,听者无不为之叹服。 建国之初,上海法藏寺的兴慈法师圆寂后,该寺全体僧众礼请静权法师临该寺讲《地藏经》和《愣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法师讲经期满以后。该寺僧众和上海佛教界恳切挽留,任法藏寺主讲。从此静权法师在法藏寺讲经较多,但仍游化诸方,一直到他西逝之前,应天台国清寺的僧众一再请求才回山息养。 静权法师1960年12月20日圆寂,在寿80岁,僧龄55岁。法师一生由于参破俗世的一切,对事情重在实质,而不徒追求外在形式,故一生以弘法利生为己任,虽兴寺庙而不当主持;虽毕生弘教讲经却力图隐姓埋名;虽精通经论而不著书立说。法师文字功夫颇深,以他的经论的告研习与独到的见解,著书立说应当是信手拈来的事情,但法师坚持不肯开笔,犹对讲经弘法不知疲倦。对于他来说,能将经典的深奥妙义用圆融的意理灌输到佛教徒与信众的心里,滋养他们干涸的心灵,使具有佛性的众生能从慈门入,一睹佛门的庄严美妙之殿堂,从而把握难得的人生,造善因,得善果,不致有入宝山而空手归的遗憾。因此,他总是自谦地说:“我说经,都是依据祖师的见解讲的,而自己对佛法没有新的心得,还有什么书好写呢!”这是何等谦虚的胸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4 编辑

1945年以后,他以利生为业,弘法为务,任缘应化,四海为家。1947年在上海法藏寺、苏州灵鹫寺及无锡居士林,主讲《大势至圆通章》等,在杭州六通寺讲《无量寿经》,法云庵讲《金刚经》,灵隐寺讲《地藏经》。对《地藏经》研习尤深。当时法会之盛,听众之多,法缘之广,堪称空前。他讲说时法相庄严,威仪非凡,语从口中出,法从心地流,侃侃而谈,使人如沐春风,赢得“活地藏”的美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1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4 编辑

弘扬佛法是好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1 22:27 , Processed in 0.205367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