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974|回复: 21

六度波罗蜜多的次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6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达真堪布

“众生无边誓愿度,法门无量誓愿学。”作为大乘修行者,我们要学的东西非常多,要做的事情也非常多,但是都集中在六波罗蜜多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个波罗蜜多中的每一个波罗蜜都学好了、修好了,浩如烟海般的菩萨学处就都能圆满。

这六度波罗蜜都是圆满资粮最殊胜的方法。布施波罗蜜多、持戒波罗蜜多、忍辱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禅定波罗蜜多属于福德资粮,智慧波罗蜜多是智慧资粮。通过六波罗蜜多,就能圆满这两种资粮。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圆满了,我们的自性、佛性自然就会显现。

六度波罗蜜也是有次第的,按次第来修才能成就。

布施主要是对治贪心,要有施舍心,舍掉对身体与受用、对善法的贪着。不能贪着于自己的身体与受用,也不能贪着于自己所积累的善法。若是对这些没有贪念,就是布施。

持戒主要是心里清净。如果在表面上受了很多戒,但是心里没有变清净,持戒还是不会圆满。要想心里清净,首先就要舍下,舍掉对身体、对受用,对自己所积累的善业的贪着与贪念,这样心里才会清净。

忍辱是在一切逆境当中,心专注、不动、不散乱。不管是在生活中、工作中,还是在修行的过程中,遇到了坎坷、磨难、逆境,心没有随着动,没有生起嗔恨心等烦恼,能够保持稳定,这就是忍辱。这也是和前面的戒律有关系。心里清净了,才不会动摇;若是心里不清净的话,仍然会动摇,再怎么压制也压不住,自然就会动。

禅定是在一切善缘当中,心专注、不动、不散乱,也可以说是自在了。自己要思维一种善法,观想一种善缘,让心怎么想它就怎么想,让心怎么定它就怎么定,因为心自在了,不散乱了,不随便动了,这就是禅定。禅定和前面讲的忍辱也有关系,若是你的心没有在逆境当中磨练过,若是不能经过这些考验,心无法能到自在,也无法让它不散乱。首先要在逆境中磨练这颗心,要去超越逆境,遇到再大的逆境、再大的违缘障碍,心也能够如如不动,禅定的功夫自然就能圆满。要不然的话很难。没有超越,心怎么能得到自在?如果心不自在,怎么能不散乱?怎么能达到如如不动呢?

然后是智慧度。不管是属于世俗谛的法,还是属于胜义谛的法,都在掌握之中,都是了了分明,一点都不迷惑,这就是智慧。不管从相上还是从体上,都很明了。相上的这些缘起法也了了分明,体上的事实、真相也了了分明。

对诸法了了分明,这就是智慧,这种智慧是从禅定中产生的。如如不动就是了了分明,了了分明就是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当下即是了了分明,了了分明当下即是如如不动。不动而动,动而不动,这些都是究竟的、圆满的。这都是佛菩萨的境界,现在我们一对照,自己的境界与这些境界相比是天与地的差别,很难达到。但是佛法不可思议,上师三宝的加持不可思议,有信心、有决心,很快就能成就那种境界。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都是一步步修来的,需要一点一滴地修。通过这样修炼,我们也能达到那种境界。不要觉得太难了,然后就泄气了。要有信心,要有决心,但是心里也不要太着急。想开悟、想证悟啊,然后自己去研究空性、无我这些高深的法,不要这样。你就稳稳当当地去修加行,相续成熟了,因缘具足了,立即就会成就。六波罗蜜多,每一个根都在四外加行里。若是没有无常、轮回、因果这些基础,无法能够成就。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达摩祖师:六波罗密不在身外


    问曰:如经所说,六波罗蜜者,亦名六度;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今言六根清净,名波罗蜜者,若为通会。又六度者,其义如何?

  答:欲修六度,当净六根,先降六贼。

  能舍眼贼,离诸色境,名为布施;

  能禁耳贼,于彼声尘,不令纵逸,名为持戒;

  能伏鼻贼,等诸香臭,自在调柔,名为忍辱;

  能制口贼,不贪诸味,赞咏讲说,名为精进;

  能降身贼,于诸触欲,湛然不动,名为禅定;

  能调意贼,不顺无明,常修觉慧,名为智慧。

  六度者运也,六波罗蜜喻若船筏,能运众生,达于彼岸,故名六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法师:何谓六度?


  答:这是菩萨生活的六条原则、规范。佛的经论是永恒不变的,而解释是随著时代、地区有所不同。佛法与世间书不一样,世间书只有一种解释,不能做第二种解释,而佛法没有一定的解释。不但佛法没有一定的解释,经上说“佛无有法可说”。所以,佛法是灵活的,不是死的。若有一定的解释,那就是死的。

  譬如一棵树,年年发新枝,年年长新叶,但它的树根、本干不会变。经典如同树根、本干,注解如同树叶、树梢,年年抽新枝、发新叶,但决定不会离开根本。因此,佛经的注解,如中国人普遍读诵的《金刚经》,有几百种注解,每种注解都不一样,但是都不离《金刚般若》的根本义趣,这也是佛法难解之处。

  我们继承古人讲解的义理,从此基础领悟,推陈出新。不能用过去的讲法,若用过去的讲法,就等于叫现代人去做古人。对美国人而言,不但叫美国人做中国人,还要做中国古人。所以,注解一定要推陈出新,二十一世纪有二十一世纪符合现代人的解释,才会令大众普遍接受。

  “布施”就是尽心尽力为一切大众服务。用我们的财力、劳力、智慧,为人民、为社会、为众生服务。

  “持戒”的意义是守法,戒是法律。遵守古圣先贤的教诲,遵守国家的宪法、法律规章,遵守每个地区、每个族群的风俗习惯和道德风俗。我们才能与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不同宗教的人,和睦相处,平等对待。

  “忍辱”是耐心,对人、对事、对物都要有耐心。不善的,要有耐心慢慢的将之革新;善法,要有耐心慢慢的来推广,不能操之过急,所谓“欲速则不达”。不好的,想要赶快改,不容易!不但改不了,还会产生许多不良的副作用。好的,想要积极推展,也会产生许多障碍。愈是大事,愈要有大耐心。《金刚经》云:“一切法得成于忍”,成就是要靠耐心和忍力。

  时节因缘未成熟,就充实自己,深厚培植自己的德行、学问、能力。一切因缘成熟,才能抓住机会发挥自己的才华,帮助社会大众,决定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一切为众生、为佛法。佛法是觉悟一切众生的教学;佛是觉悟,法是方法,帮助一切众生觉悟的方法,称作佛法。一切众生的苦难是从迷惑而来,幸福快乐是从觉悟而来。苦乐是果报,觉迷是因素,要离苦得乐就一定要破迷开悟。破迷开悟需要教学,佛教是智慧觉悟的教学。现在很多人将佛教看成迷信,这是错误的观念,这是不了解佛教,才会误会佛教。

  “精进”就是进步,儒家讲“日新又新”;不但进步,而且是精纯的进步,不是杂乱的进步,是有秩序、有条理的。所以,佛法不是保守的,不是落后的,佛法永远站在时代的前端,永远领导时代走向正确光明智慧的方向。

  “禅定”,外不著相名为禅,内不动心名为定。《金刚经》云:“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决定不受外面境界(财色名食睡)的诱惑,这就是禅。“如如不动”,就是自己内心不生好恶,见到好的没有贪爱之心;不好的,也没有厌恶之心,永远保持心地清净平等,决定不起心不动念,不受任何诱惑。只要有自私,就会受境界的诱惑,禅定功夫就不能成就;必须舍弃自私自利,才能成就。《金刚般若》修学的基本原则——远离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禅定就很容易修成功。禅定波罗蜜,就是自己心里有主宰,不会受外境诱惑,也不会受烦恼干扰,永远不起是非人我、贪嗔痴慢的念头。

  “般若波罗蜜”是智慧,对于内在、外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丝毫不迷惑。

  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之中,不论是何种身分,从事于哪个行业,遵守这六条原则,就是菩萨。

  (节录自净空法师宣讲之《十善业道经》19-12-18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净空法师法语:菩萨六度中,忍辱是成败的关键

1 《金刚经》上说:“一切法得成于忍”,所以菩萨六度中,忍辱是成败的关键。能忍,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的愿望才能达到,理想才能够实现。

2 在这个世间,人事环境要忍耐。这个忍耐里面,有顺自己意思的,有不顺自己意思的,统统要忍。称心如意的要忍,为什么?怕生贪爱,要保持距离。

3 冤家对头也要忍,为什么?保护你自己的清净心。不是认为冤家对头我要忍,欢喜贪爱就不要忍,那完了,你就被它障碍了,统统要忍。

4 对人、对事统统要有耐心,这才能成就。修学佛法更要有耐心,一门深入。我把其他的法门放下,也是忍。许许多多经典我都很喜欢,都很想深入,但是现在要一门深入,那些要暂时放下,也要忍耐。

5 《华严经》好,我知道,我对《华严经》向往,非常地仰慕,现在也要忍心把它放下;因为不放下,对于往生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妨碍。

6 一定要专,一定要一门深入。能忍,然后才有进步,专一了,才能做到精进。忍辱就是培养自己的耐心,世出世间法,你要没有耐心,你就不会有成就。

7 忍辱也就是我们世间人讲的恒心、毅力、长远心。你忍耐的力量愈强,你做的事业愈大;什么都不能忍耐,你的前途就有限。

8 忍辱,是教你忍耐;我一心专修念佛法门,其他的统统放下、统统舍弃,这就是忍辱。一心持名,你决定不会与人家相争。“与人无争,于世无求”,那就是忍辱波罗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星云法师《如何实践佛法》之三:六度四摄篇

第三篇 六度四摄

壹·前言

佛法浩瀚无边,但是归纳起来总不出: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五乘佛法。此五乘佛法是依发心、目的与方法的不同而区别。人天乘是佛陀所施设的方便法门,是世间法,不能了生死。声闻、缘觉乘虽然可以了脱生死,超出三界,但是只为自度,只能“拔一己之苦,得一己之乐”,未能度众利他,佛陀斥为“焦芽败种”,可见仍非究竟。唯有自利利他,自度度人,发四弘誓愿,修六度四摄法门,圆满佛果的菩萨乘,才是佛法的究竟法门。

发心趣求大乘的菩萨,以六度为主要修行方法,《增一阿含经》序说:“菩萨发意趣大乘,如来说此种种别,人尊说六度无极,布施持戒忍精进,禅智慧力如月初,逮度无极观诸法。”

菩萨如果修行六波罗蜜,具足福慧资粮,圆满所修,便得证悟无上正等菩提。如《发菩提心经论》卷上说:“布施是菩提因,摄取一切诸众生故;持戒是菩提因,具足众善,满本愿故;忍辱是菩提因,成就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故;精进是菩提因,增长善行,于诸众生勤教化故;禅定是菩提因,菩萨善自调伏,能知众生诸心行故;智慧是菩提因,具足能知诸法性相故。取要言之,六波罗蜜是菩提正因,四无量心三十七品诸万行共相助成。若菩萨修集六波罗蜜,随其所行,渐渐得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见六度四摄是成就菩提道果的必备条件。

贰·六度的意义与内容

“六波罗蜜”,梵语sad-paramita,sat-paramita。全称“六波罗蜜多”,译作“六度”、“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波罗蜜译为度,是指到彼岸的意思,也就是达成理想,完成的意思,是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的六种修行方法。

六波罗蜜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其意义、内容如下:

一、布施

布施,梵语“檀那”,此云“布施”,布己所有,施与众生,这是摄受众生的第一步。“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在生活上先给予满足后,才容易引领众生修行入道。布施有三种:

1.财施:内财施与外财施。布施头、目、脑髓生命,叫做内财施;施舍田园舍宅、衣食财宝,称外财施。

2.法施:以佛法化导众生,使其得度,称为法施。“诸供养中,法供养为最”,《金刚经》云:“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所得福德,不如受持四句偈等,乃至为他人说。”法施的殊胜难得,可见一斑。

3.无畏施:属于精神力量的布施。给予苦难者以精神上的慰藉,使他远离恐怖畏惧;或者自己持戒忍辱,不侵犯他人,使对方免于畏惧。譬如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使众生远离怖畏,便是施无畏。

布施的可贵,就其功德而言,除了可以去除悭贪的烦恼障之外,行布施可以去除怨害,广结善缘,得到富贵安稳。如《四十二章经》说:“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可见布施功德之大。

二、持戒

持戒,梵语尸罗。持是持守不犯,戒有三聚净戒。戒是修行的基础,解脱的根本。三无漏学中,戒学居首。《大智度论》说:“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恐怖中,戒为守护;死暗冥中,戒为明灯;于恶道中,戒为桥梁;死海水中,戒为大船。”可见戒的重要。三聚戒为:

1.摄律仪戒;又作自性戒、一切菩萨戒。是舍断一切诸恶,含摄诸律仪的止恶行,是出家、在家等七众弟子所共受的戒。而随在家、出家的不同,分别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条。

2.摄善法戒:又作受善法戒、摄持一切菩提道戒。是指修习一切善法。此戒为修善门,是菩萨所修持的律仪戒。

3.摄众生戒:又作饶益有情戒、作众生益戒。以慈心摄受利益一切众生,为利生门。

菩萨戒虽然众多,但是总不出这三聚净戒。持守律仪戒,便能离恶防非,使身语意三业正行清净;持守摄善法戒,便能广集一切善行;持守饶益有情戒,便能利益救济一切众生。三聚净戒兼持具足,便能自利利他,功德圆满。

三、忍辱

忍辱,梵语羼提。意指凡是加诸于身心的苦恼、侮辱、迫害等,都能忍受。忍辱可以让身心安稳,分为三种:

1.耐怨害忍:受他人的怨憎恼害,而能忍耐。

2.安受苦忍:对疾病、天灾的逼害,能够安忍而不退失修行道心。

3.谛察法;忍又作观察法忍,即观察诸法不生不灭的真理,心能安住不动。

菩萨修行忍辱,能忍受别人的辱骂,忍受别人的毒打,忍受别人的嗔恚,而不加以报复;对于世间的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八法,心不为所动,一切烦恼皆不能染。因为能够忍辱,因此护戒清净,所修善法皆能成就。从前佛陀在因地作忍辱仙人,被割截身体,却丝毫不嗔不动,而能成就大道。因此,忍辱的力量最大。

四、精进

精进,梵语毗离耶,意思是勇猛勤策进修诸善法,依照佛教的教义,在修善断恶,去染转净的修行过程中,不懈怠地努力上进。

精进能普遍一切善行,与一切功德相应,因此,《大智度论》卷十五说:“精进法是一切诸善之根本,能出生一切诸道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精进有三种:

1.披甲精进:菩萨修行精进,不畏惧诸苦,勇往直前,譬如战士披铠甲,自然有恃无恐。

2.摄善精进:大小诸善,能勤行不倦。

3.利乐精进:菩萨利益劝化众生,不疲不厌。

精进能使善法日增,速得成就,如佛陀在因地修行时,因为精进的原因,比弥勒菩萨早九劫成就佛道。

五、禅定

禅定,梵语禅那,指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的状态。

凡夫攀缘五欲六尘,心如猿猴,又如脱缰的野马,到处流荡,片刻不止,因此修行难成。《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说:“静虑能生智,定复从智生,佛果大菩提,定慧为根本。……众生妄心起,如翳见空花,唯定慧能治,诸佛说如是。众生心躁动,犹如旋火轮,若欲止息时,无过修静虑。”禅定除了能止息内心的妄念之外,并且可藉由禅定而启发智慧。禅定分为三种:

1.世间禅:指色界、无色界的四禅八定,为凡夫所修的禅定。

2.出世间禅:有观、练、薰、修四种,为超出三界的大小乘禅定。

3.出世间上上禅:如自性等九种大禅,为佛的大定。

禅定不可思议,可引发神境通,得以飞行自在,并且可得到十种利益:

1.安住仪式:习诸禅定,诸根寂静,正定现前,自然安住,无有勉强。

2.行慈境界:常有慈爱心,无伤杀众生的恶念,对于众生,悉皆安稳。

3.无烦恼:诸根寂静,贪嗔痴等一切烦恼自然不生。

4.守护诸根:常防护眼等诸根,不为色等诸尘所动。

5.无食喜乐:得禅味以资道体,因此虽然没有饮食,也自然欣悦。

6.远离爱欲:心不散乱,对一切爱欲都无染著。

7.修禅不空:虽然有诸禅的功德,证得真空的道理,但是不堕于断灭之空。

8.解脱魔?:能远离生死,一切魔网都不能缠缚。

9.安住佛境:开发无量智慧,通达甚深法义,对于佛的知见自然明了,因此心地寂灭,住持不动。

10.解脱成熟:惑业不能迷乱,无碍解脱自然圆熟。

六、般若

般若,梵语般若,此翻智慧。指修习八正道以及诸波罗蜜,而显现的真实智慧,此智慧是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的高深智慧,因此称为般若。

般若为六度的根本,是一切善法的渊源,能够度越生死之海,到达菩提彼岸,因此称为诸佛之母。《大智度论》说:“诸佛及般若,能利益一切;般若为之母,能出生养育。佛为众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则为一切众生之祖母。”般若分为三种:

1.实相般若:是般若的理体,众生所本具,离一切虚妄之相,是般若的实性,即一切种智。

2.观照般若:是观照实相的实智,了知诸法没有自性,所以称为观照,即一切智。

3.方便般若:是分别诸法的权智,善巧分别诸法,称为方便,即道种智。

大乘般若的妙用,不仅在彻悟诸法实相,离一切虚妄而得解脱,更重要的是菩萨以此无所得的般若大方便,广行六度万行,而能“一切舍不取施想;持戒不缺而不依戒;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行于精进而离身心;修禅而无所住。”不著一切而具足一切,以完成佛道。

此六波罗蜜为戒、定、慧三学所摄,根据《解深密经》卷四载:施、戒、忍三波罗蜜为增上戒学所摄;禅波罗蜜为增上心学所摄;般若波罗蜜为增上慧学所摄;精进波罗蜜则通为三学所摄。

关于六波罗蜜与福智二资粮的关系,依《解深密经》卷四与《菩萨地持经》卷一所说:施、戒、忍三波罗蜜是福德资粮,般若是智慧资粮,精进与禅定二者通福、智二资粮。六度修满,具足福慧庄严,则能成就佛果。

菩萨修行的中心德目,于法相宗等,又将六波罗蜜的智慧波罗蜜开为方便善巧、愿、力、智等四波罗蜜,合为十波罗蜜,作为菩萨的胜行,以配菩萨十地,说明修行次第。

菩萨修行六度,主要为对治自心悭吝、恶业、恚心、懈怠、乱心、愚痴等六种烦恼,除了利益众生外,并行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以深入人群,普度众生。四摄法正是菩萨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的四个方便法。

参·四摄法的意义与内容

四摄法是权巧度众的方便法门,皆以巧慧为根本。但因众生的根基与需要的不同,在每一法中又另有它的差别,分类如下:

一、布施摄

布施摄,又作布施摄事、布施随摄方便、惠施、随摄方便。以无所施的心,施授真理(法施)与施舍财物(财施)。如果有众生乐财,则布施财;如果乐法,则布施法,令众生生起亲爱的心,而依附菩萨受道。布施摄分为三种:

1.财施:施舍财物,济惠贫乏。

2.法施:以法示人,使明真理。

3.无畏施:济拔厄难,使离怖畏。

二、爱语摄

爱语摄,又称为能摄方便爱语摄、爱语摄方便、爱言、爱语。依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令起亲爱的心而依附菩萨受道。爱语摄有三种:

1.慰喻语:对生病或受到灾难、恐怖的人,以柔和慈爱的语言去安慰他、鼓励他,使他在精神上得到慰藉。

2.庆悦语:对人的长处,或所做的善事,给予赞叹、肯定,使他更具信心,激发他往好的地方发展。

3.胜益语:令人听了能增胜增益的语言。譬如对小乘行者宣说大乘佛法,使进趣大乘。

三、利行摄

利行摄,又称为利行摄事、利益摄、令入方便、度方便、利人、利益。指以身口意的善行利益众生,令众生生起亲爱的心而接受教法。利行摄分三种:

1.现世利行:劝令众生如法修持,现世便得大财富,乃至世间一切利乐。

2.后世利行:众生于现世得大利乐,劝舍大财,发广大出离心,乃至出家,得后世利乐。

3.现世后世利行:劝在家、出家次第离欲,故名现世后世利乐。

四、同事摄

同事摄,又称为同事摄事、同事随顺方便、随转方便、随顺方便、同利、同行、等利、等与。能够站在众生的立场,和众生同一苦乐,并且能以慧眼观照众生,给予众生最适宜的教化,方便引导而入佛道。同事摄分为四种:

1.是他同事而不自显与他同事:我与众生功德威力皆悉平等,但是隐藏己善而不显自己的功德威力。

2.非他同事而自显与他同事:对于比自己能力低劣,没有信心的众生,为了方便化导对方而自显己身与他同一层次。

3.是他同事亦自显与他同事:看见所化导的对象善根犹可摇动,为了让他善根坚住,现在暂时与同事,渐次增长对方。

4.非他同事亦不自显与他同事:对于自行放逸,弃舍他事者,不与对方同样退堕懈怠。

肆·六度与四摄的关系

六度是大乘菩萨为了成就佛道而实践的六种德目,是菩萨行者自利利他的总纲;四摄则是菩萨为了教化众生所施设的方便法门,专为利他。六度的第一度与四摄的第一摄,同是布施,彼此之间有共同相摄之处,他们的关系极为密切。如《阿差末经》说:

1.布施摄具足六度的每一度。因为布施摄中有财施、法施、无畏施。其中,财施摄布施;无畏施摄持戒、忍辱二度;法施摄精进、禅定、般若三度。因为布施摄中具有这三义,因此具足六度。

2.爱语摄通持戒、忍辱二度。因为爱语摄乃离恶口、妄语、绮语、两舌等四过,因此通摄持戒;对人说爱语,不管遭受任何毁谤、怒骂,都不会以恶还报,因此通摄忍辱。

3.利行摄通精进度。因为要利益众生,必须勤于教化众生,因此通摄精进。

4.同事摄通禅定、般若二度。因为自己所成就的定慧,与人相同的缘故。

此外,四摄法中,每一法又各具四摄,譬如布施摄中,布施好语便是爱语摄;布施佛法,使生善去恶,便是利行摄;布施无畏,去其恐惧,继而亲近,予以化导,便是同事摄。

至于实行四摄法的先后次序,则因为化导的对象有贫、恶、贤、愚等差别而不同。对于贫人要先行布施,济其贫苦;次行爱语,受之以法,后明利行,劝令起修。如果对于恶人,则要先行爱语,令他舍恶,次行布施,随顺资养,后以利行,劝令起修。

四摄法的实践,应以众生的需要而权巧观机逗教为主。

伍·六度四摄的实践

学习菩萨道的修行者,应该如何实践六度四摄法门呢?在家菩萨修行布施要体悟无常,对苦难众生能广行财施。出家菩萨则要以佛法开导一切众生,使其入道学佛,并对苦难众生施予无畏,使其身心得以安乐。在慈心布施之后,为进一步砥砺自己,利益众生,而发心受持菩萨戒,学习一切善法,具足威仪,并修行忍辱,对世间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八法,能够忍辱,不为所动。对诸行善法能精进学习,对恶法能断除,后以禅定力量调伏五根,安定内心的混乱,并藉由禅定方法,启开智慧,开悟了道。

菩萨在修行六度的同时,为广度众生,并以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来摄取众生。以布施医药、饮食、财物,使众生满足而入道;以慈爱、安慰、赞叹、鼓励的语言,使众生生起欢喜,而听从指导;对于有利于众生的事业,菩萨更要不惜一切的辛劳,能承担服务;并站在众生的想法上,去了解众生的需要,而给予更多的利益与协助。

菩萨成佛须经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可知菩萨道的修行实为不易。虽然不易,但是学佛者还是要砥砺自己,勇猛直前,因为学佛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若不精进向前,佛道终究难以达成。

最后,提出实践六度的几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一、布施:是给人呢?还是给自己呢?

表面上看起来是给人,其实是给自己;是自己发财之道!

二、持戒:是束缚呢?还是自由呢?

表面上看起来是束缚,其实是自由;是自己平安之道!

三、忍辱:是吃亏呢?还是占便宜呢?

表面上看起来是吃亏,其实是占便宜;是自己做人之道!

四、精进:是辛苦呢?还是快乐呢?

表面上看起来是辛苦,其实是快乐;是自己成功之道!

五、禅定:是呆板呢?还是活泼呢?

表面上看起来是呆板,其实是活泼,是自己安心之道!

六、般若:是向外求呢?还是向内求呢?

表面上看起来是向外求,其实是向内求;是自己明理之道!

所以,实践六度是自己幸福安乐之道;更是究竟解脱的得度之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6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6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6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6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多研究,感恩布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8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8 14:19 , Processed in 0.172167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