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415|回复: 6

[佛教文化] 钵盂——一钵即生涯 随缘度岁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31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46 编辑

  钵盂——一钵即生涯 随缘度岁华   在梵语中,钵是钵多罗(又译为波多罗、播怛罗、钵和罗等)的简称,又称为钵盂、应法器、应量器。钵盂既是大乘比丘,也是小乘比丘必须随身携带的用具之一,它的主要用处,就是吃饭的食器。由于钵盂是人们最常见的佛家法器,所以在佛教的传说中,关于钵盂的由来、规则、用途等等的故事是很多的。   钵盂原是佛陀所用的食器   按照佛教传说,钵盂是释迦牟尼用神力合成的饮食用具。据佛经记载,佛陀成道七天以后,一直没有吃饭,这时候恰好有提谓、波利的两位商人献上面蜜。佛陀寻思,过去的诸佛都是用钵盂来受施的,可是我没有钵盂怎么办呢?四天王体悟到了佛陀的念想,就来到须颊山上,分别从石中采集了自然之钵,拿来献给了佛陀。佛陀又想,四个钵盂怎么使用昵?于是他就把四个钵盂叠放在左手之中,右手按于其上,发动神力使其合为一体。据说,佛陀的这个青石之钵,它的大小可容三斗,它的重量是比丘们拿不动的,只有佛陀的侍者如阿难等,因为身力强大又借助于佛陀的威德,才能够执持。   所以,要注意呢,在佛教戒律中,石钵就是佛钵,只有佛才能使用,其他人是不能使用石钵的。   佛陀涅粲以后,佛钵被郑重收藏,受僧众供养礼拜。据说,佛钵原在健驮罗国,“经数百年世遵供养,流转诸国,在波刺斯”。《出三藏记集》中记载了后来人们所看到的这一佛钵,说是“光色紫绀,四边灿然”,“杂色而黑多,四际分明,厚可二分,甚光泽”,果然是佛家的一件宝器。   在佛教中,佛陀就是持钵盂的本尊,在有些寺院的佛陀尊形中,释迦牟尼就是身着赤色袈裟,趺坐于莲花之上,左手中托持的就是钵盂。另外,在佛教诸尊中,表现为托钵形象的还有药师佛、无垢光菩萨、千手观音菩萨、香象菩萨等等。   后来,钵盂就成了为僧众们吃食化斋、如法应受人天供养的规定食器。所以,钵盂又叫做“应法器。佛教戒律规定,比丘不得储存多个钵,护持钵要如护持自己的眼睛一般,应当经常以澡豆洗净,除去垢腻。钵盂损坏时,不能用新钵,要用规定的五种方法修补。修后不漏,再用的钵,称为五缀钵。   钵盂的律制   由于托钵的本尊是佛陀,因此佛家对于钵盂制作的律制作的律制是非常严格的。佛教律典《四分律》中规定:“钵者有六种,铁钵、苏摩国钵、乌伽罗国钵、优伽赊国钵、黑钵、赤钵。大要有两种铁钵、泥钵。”又说:钵的容量“大者可受三斗,小者可受半斗,中者比理可知。”这时提出了制钵的“体、色、量”三法。其中提到苏摩国钵等,也无非就是铁钵、泥钵,只是产地不同而已。   钵盂制作的律制,首先是钵之体,体就是指制钵和的材质。钵只能用铁和泥来制作,铁制的钵称为铁钵,泥制的钵称为泥钵、瓦钵、土钵。律制禁止使用金、银、铜、杂宝、琉璃、木、石等物来制作钵盂。如果使用金、银、铜等钵,则犯吉罗(恶作、小过),如果使用木钵,则犯偷兰遮(重罪、大过)。   其次是钵之色,色是旨钵的颜色。律制规定钵不能熏染成其他的杂色,一般只能是“黑、赤、灰”三色,其中以黑以和赤色为主。铁钵当然多是黑色的了,泥钵则应烧制熏染成了红褐色,如果烧成了灰色的了,也还是可以使用的。   最后是钵之量,量是指钵的容积。钵分大、中、小三种,也称为钵、中钵、下钵。据佛经记载,上钵可盛九十两饮,大约二升;下钵可盛三十两饭,不到一升;中钵介于二者之间,好像就是一升半吧。另外,除上、中、下三钵外,还有过钵,又称大钵;减钵,又称非钵;随,相当于?子。?子也有三个,大中小套在一起,放在头钵里,用来分量隔食物,所以钵又叫做“应量器”。?子加头钵共四个,所态度端正就是表现了佛陀合四体为一体的神蕴。   钵盂还需要有一些附属随物   钵盂的形状很像围棋的棋罐,扁圆肜,腰部凸出,口底收缩,类似小鼓。钵盂的这个形状使它在放置的时候容易倾翻,而在行走的时候_义不易携带,凶此钵盂还需要有一些附属随物。   佛经中记载,有些比丘用钵盛饭,结果放在地上翻倒了,佛陀见了以后说:“你们可以用铜、铁、牙、角、瓦、石、材、木等物,做个支架,也可以用些草垫在下面呀。”这样钵盂就有了支架,这个支架就叫“钵支”。光有钵支还不行,有些比丘在托钵而行的时候,非常不便,跌倒后常使钵盂坠破。佛陀又说:·‘那么在行路时就不要用手托着钵盂了。’’于是比丘就用衣角来包裹钵盂,但还是摔破。佛陀说:“应该做一个钵袋来盛钵盂。”这样钵盂又有了钵袋,也可以叫“钵囊”。   钵盂、钵支、钵袋形成了钵的全部,是出家人日常生活中的必备之物,不可一目或缺的。如果你是出家人或者是居士,用钵盂来盛饭和吃饭,应该说还是蛮符合佛家律制的。 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1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46 编辑

10655_32894_0.jpg
法门寺地宫出土佛教重要法器---纯金钵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1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46 编辑

“感恩心,取适量,吃干净!”
目前,在韩国产生的生活废弃物中饮食类废弃物约占25%,而饮食类废弃物浪费的粮食资源有一年15兆圆,剩余的饮食占饮食垃圾的47%。饮食垃圾的处理费用有一年4000亿圆。再加上韩国的饮食有多水分,焚烧或填埋的处理过程中发生沉积污水和二恶英,严重引起第2度环境污染。面对此问题,短期的对策是整备有关法令和制度,根本的对策就是改善饮食文化等生活模式。目前韩国佛教曹溪宗为首的盘清碗净运动在帮助我们找寻其方法。   盘清碗净运动是将钵盂供养适合现代人修改而成的。钵盂供养是一种集体进食法,同样饭菜、适量分食、干净吃完,连自己进食的碗盘也用水洗清并喝下其水,是不浪费饮食又清洁卫生的佛门的传统用餐方法,是以“感恩的心、适量分食、干净吃完”为口号的健康、清净、分享运动。 盘清碗净运动的性格
①盘清碗净运动是健康运动 盘清碗净运动,由于清碗可以清身体和心思,是清净身心、身心健康的运动。目前,全球饥饿人口超过9亿多。另外约达18亿人口因营养过剩而导致肥胖。适当的饮食习惯可预防成人病,减少异位性皮肤炎、鼻炎、气喘等环境带来的疾病。感恩的心,饮食适量、不贪不着,享受身心健康的生活。 ②盘清碗净运动是清净运动 盘清碗净运动是解决饮食垃圾问题的具体实践运动。不留剩菜的朴实承诺可养护美丽又健康的地球。填埋饮食垃圾让土壤腐化恶臭,导致土地、地下水、江河污染,若焚烧处理则污染大气。因此,尽可能不造饮食垃圾是根本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不留剩菜就能减少饮食垃圾,能使水、地、空气清净,提高生态健康。拯救面临环境大灾殃的地球生态系。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在实践不留剩菜的小小行动上。 ③盘清碗净运动是分享运动 盘清碗净运动是与人分享的运动。实践盘清碗净运动,是不浪费节省下来的金钱布施给困苦邻居的菩萨行。据说全世界每天有5岁以下3万5千多名儿童死于饥饿。我们将剩菜省下来给那些受苦儿童分享饮食,可救活无数可怜的生命。盘清碗净运动是全球能共同参加的“分享运动”,也是能救活全球各地处于饥饿中的人的“救活生命运动”。自觉天地同根、万物一如、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精神行动的“慈悲布施运动”。 2010042419205516.jpg
盘清
2010042419205639.jpg
碗净
韩国佛教实践盘清碗净运动现况
(1)佛教环境21世纪议程的订定 佛教环境21世纪议程的订定,不仅在韩国社会,而且是在全世界首次订定宣布的宗教界环境21世纪议程,其意义非常重要。考虑佛教具有的物质空间及资源(地区寺院占地、遗产资源、信徒及团体)等宗教的社会影响力量,不能小看其波及力量。佛教环境21世纪议程最强调的议题是“生态和谐的生活”。大韩佛教曹溪宗接着以行动来实践资源节省和回收,以生态和谐的生活方式解决水质水量、大气和噪音等问题而努力。 (2)继承钵盂供养传统,形成生态和谐的饮食文化 大韩佛教曹溪宗以带动“生态和谐型生活”为主要实践行动课题之一的盘清碗净运动和生态和谐型饮食文化,首先于宗团、寺院、四众弟子为对象展开如下努力: ①宗团 --秉持过堂供养精神,开发适合现代的供养法而努力 --对做菜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的食物生垃圾,开发并鼓励回收应用、沤肥方案 --为奠定生态和谐型饮食文化,编印分发指南手册 --启导寺院、宗立学校使用生态和谐的有机农产品 ②寺院 --传承宣扬钵盂供养传统 --准备饮食日记,记录每日剩菜分量、用餐人员、饮食垃圾的种类和分量,把握实际所需予以调整 --简化各种活动所需饮食,减少剩下几率 --率先购买有机农作物 --不是用餐时间不提供饮食 2010042419205677.jpg
钵盂供养 ③四部大众 --为环境生命,应改变习惯,多吃素 --所供物品,应用有机农产品 --衡量食量,简单料理饮食 --妥善应用剩菜饮食,尽量避免饮食垃圾 --吃饭前应念诵供养偈 --吃完饭,把饭碗用水洗净喝下 --洗碗使用洗米的水或烫菜的水,少用洗涤剂 --沤肥等适当应用不得已产生的饮食垃圾 (3)使身心清净的盘清碗净运动的宣布式 2006年9月27日,韩国佛教界宣布“佛教环境21世纪议程”,继而在曹溪寺举行了“使身心清净的盘清碗净运动宣布式”。通过盘清碗净运动的正式宣布,在韩国的所有寺院和佛教团体有了展开盘清碗净运动的契机。 (4)实践盘清碗净寺院的协约运动 主办盘清碗净运动的“佛教环境连带’与寺院缔结协约,共同开展宣导活动、文宣、教育、监管、普及生态和谐型洗碗布、制造em酶、环境净化、监视环境、运作生态社团、组织环境实践团队等活动。 (5)展开参加盘清碗净运动100万人签署活动 “参加盘清碗净运动100万人签署活动”由“生态佛陀”提议,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圆佛教等宗教团体和环境社会团体一起开展的泛国民环境运动,此活动自 2004年9月5日至2006年1月31日进行,参加的150万人有大韩佛教曹溪宗总务院长及各宗教界领袖、环境部长官、市民社会环境团体代表、著名的广播界人士等。还有808所学校、24所大学、76个政府机构及团体参加,可以说是代表韩国的环境运动。 2010042419205735.jpg
5、走向盘清碗净运动的世界化 全球性的盘清碗净运动,能够有以下作用: (1)净化贪欲崇尚物质的人心 (2)使人类远离环境疾病和成人病,回复健康
(3)减少地球污染 (4)有助于地球生态系的复原 (5)有助于解决世界饥饿和疾病问题 (6)超越国家地区,贡献人类和谐 (7)救活你、我和世界自然的“生命运动” 盘清碗净运动,是改变个人观念、调整生活方式的宁静革命。 盘清碗净运动,是使人身心健康的快乐运动,救活自然的清净运动,人类和谐、世界共生的分享运动。 世界的佛教徒应参与盘清碗净运动的实践。通过盘清碗净运动的实践,从根本去改变你、我的生活方式,成为助人类克服危机的牵引动力,担任救活你、我和自然世界的绿色菩萨。那,就现在开始,“感恩心,取适量,吃干净!” (论文著者:郑宇植,佛教环境连带事务处长) 201004241920587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31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46 编辑

感恩,感恩 紫金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31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46 编辑

唐僧的“紫金钵盂” (转) 文:杜贵晨    《西游记》写唐僧先从观音菩萨得佛祖所赐三宝,即锦袈裟一领,九环锡杖一根,金、禁、紧三箍并咒语三篇;后又从唐太宗受通关文牒一通,紫金钵盂一个,供“途中化斋而用”。这些都是唐僧取经上路必需的宝贝,第56回甚至说“通关文牒、锦袈裟、紫金钵盂,俱是佛门至宝”。最后金、禁、紧三箍依次各派了用场,锦袈裟、九环锡杖。 在唐僧成佛后仍服用如故,通关文牒在唐僧取经回东后仍缴纳于唐王。唯是紫金钵盂被作为取经的“人事”,送给了阿傩、迦叶,等于被佛祖没收了。此书问世以来,读者几无不注意此一情节,而很少人不以这个紫金钵盂送“人事”的故事,是对西天佛国也贪求财贿的讽刺。其实是绝大误会。    按佛教自初来中土,僧人托钵乞食,化斋为生,遂成传统。因此,《西游记》写玄奘取经上路,唐王赠紫金钵盂,送一个饭碗,是极自然而合理之事。唐僧“肉眼凡胎”,途中饥餐渴饮,也实在少不了它。但在作者笔下,紫金钵盂的用处却不止于此,更在于它是一个绝妙的象征,以其被佛祖索要为“人事”,在讽刺“人事”的同时,表达了佛教禅宗顿教“本来无一物”之义。    这要从《西游记》写佛祖造经说起。按书中所写,佛祖造真经三藏,分“白本”、“有字”两种。“白本”即“无字真经”,因是“空本”之故,可以“空取”即不须“人事”。唐僧等第一次所取,即是此种本子。虽然唐僧等以为“似这般无字的空本,取去何用”,并指“阿傩、迦叶等索财不遂,通同作弊,故意将无字的白纸本儿教我们拿去”,但那是他们尚未“九九归真”时残存的“迷人”之见,或其高明终不如佛祖处。而佛祖说“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云云,似轻描淡写,其实最堪玩味,是此书“悟空”的正义。然而,佛祖同时说“他两个(按指阿傩、迦叶)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并举了为赵长者家念经一遍“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之例,明告唐僧等非送“人事”不可以传经,并且后来也确实是唐僧送了紫金钵盂后才准其“换经”。这就不仅使向来读者惶惑,认为佛祖也贪财好货,而且把他说“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也看作哄人的话,其实是被作者哄了。    《西游记》“三教归一”,大旨是一部写取经成佛的书。其中佛中主禅,而按传统的说法,禅分南北宗即顿渐二教。北宗渐教为唐释神秀所创立,主张通过念佛诵经、打坐参禅以体认佛性,渐修以成佛;南宗顿教为神秀的同学慧能所创立,其说以《坛经》为代表,认为渐修不可能成佛,主张“不假文字”,“直指人心”,“顿悟”以“见性成佛”,当然就用不着“有字的”经;而念经也就只成了愚人的事,所谓“迷人口念,智者心行” 《坛经》 。《西游记》正是本南宗顿教之义,以孙悟空为顿悟的代表,一则写他听了菩萨说“悟空,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的话,即“心下顿悟” 第17回 ;二则写唐僧也道 “悟能、悟净,休要乱说。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 第93回 暗示“无言语文字”即“无字真经”,才是上乘大法,诸佛妙理的所在。终至于由佛祖说出“白本者……倒也是好的”,其貌似轻忽,是以对唐僧等人,尚不足以悟此等妙理,而真实的意思却是“无字真经”才是最好的。与对悟空的有关描写相参照,可知这才是作者本意。    至于“有字真经”,乃专为“迷人”而设。《坛经》云 “一切经书,及诸文字,小大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一切经书皆因人有。”这些“人”就是佛祖所说“愚迷不悟”之人。而所谓“愚迷不悟”,根本也只在不悟“三世诸佛,十二部经,亦在人性中本自具有”,所以打坐参禅、诵经礼佛,唯重“外修” 《坛经》 ,从而“有字真经”是“迷人”学佛几乎唯一的凭借。佛祖无奈,“只可以此传之耳”。此乃因缘生法,随俗设教,不得已而为。作者以此显示其对世俗学佛只在文字中打搅,而不重“心行” 第11回、86回、99回 风气的不满。也就因此,唐僧回东土交付经卷已毕,“长老捧几卷登台,方欲讽诵”就有“八大金刚现身高叫道 ‘诵经的,放下经卷,跟我回西去也。’”不早不晚,刚好在“方欲讽诵”时打断,就是明示唐僧既已“心行”,又“何须努力看经” 第11回 “诵经”之事,就由“东土众生”尽其蠢钝而好自为之吧。    “有字真经”既为“迷人”而设,则其授受也应当循“迷人”世界之法即市井之道,以钱物交易,自然以金为贵,“换经”的价格也必高昂。因此,佛祖说为赵长者诵经一遍,“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乃对“人”说“人”话,并非佛祖真的爱钱和西天缺钱,而如黄宗周评说 “岂佛祖真将经卖钱耶,不过设词以示珍重耳。”因此之故,乃有阿傩索要“人事”、唐僧以紫金钵盂“换经”之事。其不曰“礼物”而称“人事”,应是点明此“事”在西天,却属 仿 “人”为,是佛祖以“人”之道行对人之“事”。换言之,正如“东土众生”只识“有字真经”,如果“有字真经”可以“空取”而不必换,又如果“换经”而“忒卖贱了”,那么以其“愚迷不悟”之性,就连“真经”也要看轻,甚至于以为“无用”了。总之,取经要“人事”以及诵经讨黄金之事,不是一般文学写实,只是佛祖为传经而设的一桩公案。其意在表明,世俗唯知以钱论重轻之俗牢不可破,连佛祖也只好因势利导、以劝诱为功了。这就根本不是对佛祖西天,而是对“人事”的讽刺了。    然而,唐僧送“人事”何以正是紫金钵盂而不是其他 这一则由于唐僧西游,所携除佛祖赐予之外,只有此钵盂系唐王所送世俗之物,可以当得起“人事”;另是由于一件佛教的公案,需稍为详说。    按《坛经》载六祖慧能对神秀禅机有偈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其中“佛性常清净”一句,后来各本都窜改为“本来无一物”,流传甚广。而据《五灯会元》卷一《五祖弘忍大满禅师》载,慧能说如上偈语毕,仍请别驾张日用书之于壁。这就与其所主张“诸佛妙理,不关文字”相矛盾了;同卷《六祖慧能大鉴禅师》又载五祖弘忍历述前代祖师传法,只凭衣即袈裟为信,而嘱六祖慧能以下,并袈裟亦不复传,唯“以心印心”,更不关乎钵盂。但是,同篇又载慧能说法,得唐中宗所赐“磨衲袈裟、绢五百匹、宝钵一口”,这就又与“本来无一物”相矛盾了。以致宋代禅僧黄龙悟新误信“本来无一物”是慧能偈语原文,作诗讽刺云 “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涂糊。明明有偈言无物,却受他人一钵盂。”    《西游记》写唐僧受唐太宗所赐紫金钵盂,正由慧能受中宗“宝钵一口”事脱化而来;而结末写唐僧把这唯一俗世最为宝贵的饭碗——紫金钵盂,作为“人事”献给了佛祖,则是推衍悟新诗意,显示唐僧一路“心行”,终至“本来无一物”。而佛祖假借传经以设公案,收没了唐僧的紫金钵盂,也在对“东土众生”因俗设教的同时,为“心行”将尽的唐僧消除了这最后的滞碍,使之达到“本来无一物”的境界,以至最后成佛。试想,如果唐僧成佛之后,还托着唐王赐予的紫金钵盂,将成何体统    所以,以紫金钵盂送“人事”的描写,既是照应,又是公案,又是象征。这在宋明佛教是所谓“绕路说禅”,在小说则是融禅宗哲理于物象的艺术象征。读《西游记》,不知此一事来历,则不知佛祖收没唐僧紫金钵盂,实为禅宗因缘生法“公案”之机;而不明其为艺术的象征,则不知此一“公案”,佯为讽佛,而实以刺世,并彰显禅宗顿教“本来无一物”,而其实应是“佛性常清静”的“性空”之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46 编辑

原来铜钵可以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46 编辑

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6:04 , Processed in 0.298036 second(s), 20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