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94|回复: 0

[大德开示]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7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57 编辑

四无量心,即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无量,乃无有限量;一切的一切,是为四无量。此即佛教的最高道德观念;也是大乘佛教自利利他的根本法门。佛弟子修此四无量行的目的,在于净化身心,完成人格,利益大众。   慈心能与乐 慈,是与乐心,众生需要快乐与幸福,要设法给与他;见人受若难,内心油然生起同情,给予慰藉。这都是慈悲的表现和实践。儒家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要人扩大同情心。《法华经》说:“今此三界,皆是吾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在佛的心境中,“等视众生如罗睺罗”。爱人子犹如己出。佛教之所以提倡普渡众生,是在扩大同情心的基础上,以一切众生为对象,进一步增长慈悯。慈悯之心,实为一切众生所共有,所以对于慈悲行的修习,重在怎样扩充它,净化它,不为狭隘的自我情见所歪曲。缘起法认为,人是生活在由共同物质条件下而互相联系起来的群体社会中,衣食住行,资生用具,无一不是由广大人群相互提供的。明白了这个相互依持的道理,就能对别人生起同情心。而且这种同情心,不仅是全人类,甚至要扩大到一切有情界。中国汉地佛教强调素食,不杀害众生,原因即在于此。大乘菩萨的最初发心,都是以慈心作为前方便。佛在因地时,以自己的双目与人,让人见到光明;大车王第三太子投身饲虎,以保全小豹的生命;尸毗王割肉饲饿鹰以救鸽;兔王舍身供养梵志;慈力王刺身血施五夜叉;地藏王菩萨入地狱,愿代众生受一切苦。这都是佛菩萨自舍己乐,施与众生的典型事例。人们常见寺庙里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像,大多是左手下垂结与愿印,表示与众生乐,右手上扬结施无畏印,表示拔众生苦。由佛陀的这一慈悲庄严形象,亦可见佛教入世度生的精神。   佛教的慈心与乐和度生精神,更重要的却是“四恩普报”。这种报恩思想,体现在伦理道德方面的就是报父母的养育深思。“百行孝为先”,“大孝终身慕父母”,是儒家提倡的孝道;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生前,尽心孝养;父母死后,每逢年节忌辰,礼拜祭奠,表示儿女对遗德的不忘,这是儒家提倡“慎终追远”的孝思。也是中华民族推己及人的同情心理。但是,佛法则不仅限于慎终追远和祭奠的哀思、对已故先人的拔济,更重要的是孝养现生父母。所以佛教把“报父母恩”列为“四恩”之首。《本生》载佛陀往世的父母,年岁已老,且眼盲牙落,思食鹿乳。佛陀不避猎人捕射,每日披着鹿皮混在鹿群,取母鹿乳汁奉养父母。《梵网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佛法的“报父母思”思想,进一步把报恩对象扩大到“一切”男子和女人的众生世界——“报众生恩”。佛教徒对父母死后的拔济,则是以至诚恳到之心,感动其灵明心性,令其早离苦海,登大觉岸。于自己父母是这样,于他人父母也是这样。《盂兰盆经》有救度母厄的孝子目连,《本愿经》有拔济母难的孝女光目,他们都表示了对父母的精诚孝思。   悲心能拔苦 大悲行,是菩萨利益众生、趣向佛境的重要法门。有了大悲行,才能积累自利利他的无边功德。所以经中说到修行,总是以“大悲为上首”。   在现实世界中,热恼煎迫的众生,谁不想得到清凉?身残体弱的多病之人,谁不希求健康?衣单食缺的贫苦之辈,谁不渴求温饱?无依无靠的孤儿寡母,谁不想有人同情?……现实人生的缺憾何其多!虽然,由于各人的智力不同,能力不同,毅力不同,体力不同,从劳动得来的享受自然也不能完全一致。但是,对于任何人,尤其是伤残、衰老、孤儿、寡母不论是什么原因,都应该给予合乎水准的消费,增加生活福利的资具,不失人生的乐趣。当然,人们也能意识到自己的缺憾,自己的不彻底,也能涌现起彻底与完善的要求。所以人类不但能够自求多福,而且有超越的向上一着。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在人类世界中,救护贫穷者,安慰苦恼者,使他们消除衣食的忧愁,知道有苦而能拔济,已是人类的本能。儒家从“亲亲而仁民”的社会自他关系出发,推演出“博施济众”之仁,这无疑是由家庭而国家的人伦道德观念。佛法认为:如果“博施”的用意在于“济众”,虽济尽十方三世一切众生,亦是有漏功德;如果“博施”用意不在于“济众”而是自度悭贪,虽济一人,亦有无量功德。佛法是一切众生为对象而起“同体大悲”,“尽未来际”而不已。尤其对慈悲利济众生的心行,是着眼于人类,并以“利生为事业”。因而对解救众生的苦难,直从自我主体的磡破出发——自净其意以完善道德修养。此外,还以布施、利行、同事、爱语四法行摄于人们,使人们减轻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忧苦。从经济的施与或体力的帮助,使他摆脱贫困,从思想上给予启导,使他离恶向善,以方便力的护助,使他解脱忧怖;从慈悲心出发给予爱语、利行、同事种种善巧方便利济众生,和合众生。还极重视各种福利事业的兴办,以及改造自然等活动,用实际行动去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使人们获得现实利益,这是佛教徒应该具备的德行,也是达到真能利益人类的目的。   考诸典籍,我国佛教徒在广袤大地上,开渠凿井,以利灌溉,使不毛之地化作良田;植树造林,以保水土,使荒山秃岭成为片片绿洲;造桥架渡,以济行人,使潮汐横溢的水域免于徒涉之苦和灭顶之灾;飞栈开山,以通道路,使崎岖僻径化作通途。……种种改造自然、庄严国土的事迹,史不绝书。至于兴义冢收埋白骨,敛葬露地残骸……这些利济存亡的功德,佛教徒亦不遗余力,乐而为之;开办医院、施医舍药,也是佛教提倡必须勤学的“医方明”的实际应用。办学校开发民智,施教于贫民子弟,更是佛教的本怀。如来以一音演说妙法,众生随类而得解,此真“有教无类”!更何况于同类犹有智慧之人?《法华经》以“三车”为喻,作教化众生的善巧方便;“小儿爱金,以黄叶止啼”,正是佛教的因机设教。关于佛教文化教育事业中,使人心向上,趣向光明,养成健全的人格,以提高人类的德性知能,既有出世法的化导,又有世间法化导的有关教义,拟另辟专题探讨,此文不拟赘述了。   喜心生庆悦 忧悲苦恼,是人们精神上的痛苦,无益于身心健康;“频年忧患损天真”,人们都明白这并不好,也想尽力排除。欢喜,快乐,是人生幸福的体现,所以人人都尽力追求。这都是人之常情。   佛法教人以无量欢喜心施与众生,使众生从烦闷热恼中解脱出来,获得清凉与安乐。人生在自然环境里,不能解粘去缚,难免有种种的缺陷与烦扰。身体得不到合理的保养,休息,锻练,也会增加痛苦;内心的染着境界,引生颠倒、欲望,发展为贪瞋痴爱的烦恼,使人陷于忧困不得自在。佛教倡导“心解脱”和“慧解脱”的解脱法门,使人破除烦恼妄执,远离爱染,无忧无怖地通身放下,获得轻安与法乐。佛教徒为实现这一最高理想,首先要求自净其意——持戒以使身语意三业清净。口不说非理的语言(正语),身不犯杀盗淫业(正业),从事正当职业经济生活(正命)。人人都能这样做,社会上的贪污、敲诈、偷盗等罪恶行为就不会发生,和睦团结的社会关系自然可以实现。因为人是生活在共同的群体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团结非常重要。人们能够和乐共处,和谐相亲,即使生活在艰难困苦之中,也会充满欢喜与自信。如果大家不能团结,不能和乐相处,又有何幸福可言?一个家庭不和睦,尽管有钱用,有饭吃,有房子住,仍然充满痛苦。   佛法净化人生的根本要求,就是和乐共处,互相尊敬。僧团规定以“六和敬”为约束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信条。试看丛林里的住持和大众一起过堂,饭菜一样,劳动实行“普请”,财物大众平分,戒律共同遵守,疾病互相扶持,见面合掌恭敬,真是一团和气!从正月初一大家欢聚一堂,共同举行弥勒菩萨祝愿法会开始,一年四季皆大欢喜!凡是到庙里来的人,看到僧人们的和乐气氛和弥勒菩萨的慈颜笑貌,即使是满腹愁肠,也会得到慰藉。   佛法以喜无量心调节人们的思想情绪,使人们减少烦恼的困扰,获得心地清凉;以种种的善巧方便,引导人们努力向上、向善,走向光明,人们都自强不息地过着幸福与安宁的生活。   舍乐施与人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菩萨的利他行。据净影《维摩经义记》的分析,舍有七层意思:“(一)心性平等,亡怀称舍,情无存着,故曰亡怀;(二)于众生舍离一切冤亲等碍,目之为舍;(三)舍一切贪瞋等过,名之为舍;(四)见生得脱,不复忧念,放舍名舍;(五)证空平等,离相名舍;(六)自舍己乐,施与他人,说之为舍;(七)(利)益众生,无所希望,名之为舍。”   佛法的自舍己乐,施与他人,对施者、受者及所施之物,而是内心平等亡怀,不落纤毫警觉。外虽灌顶轮王位,内尽血肉手足头目髓脑等也都能舍,难道这还有丝毫名闻利养和望报之心吗?就人类而言,最难舍的是生命和身体。生命和身体,是事业的根本。儒家有“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之说,佛家也说“人身难得”。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人身是最可宝贵的。但是,在佛教史料上记载,有许多高僧大德为弘扬佛法、利益大众,即使以身命相殉,亦在所不惜的事迹。他们那种自舍己乐的高尚情操,留下了永垂不朽的形象。鉴真大师为了传播律学,不辞年迈,历尽十二年的艰辛,六履波涛,以致双目失明,犹毅然东渡,遂开日本律学之先河。今天,鉴真的精神,仍是鼓舞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合作的动力。世称孤本的《赵城金藏》,就是一位法珍比丘尼断臂募资雕刻的。她那种为法牺牲的精神,感动了当时许多大心居士捐资,共成胜业。   慈悲喜舍的教义,体现了佛教利生济世的精神,是佛弟子依教奉行的准则和信条。特此拈出,愿共勉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7:31 , Processed in 0.472749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