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类食品处于食物链的顶端,污染源多,产品的价值高,问题复杂。环境污染,包括垃圾、污水、重金属、农药、化肥污染等。生物污染,口蹄疫、猪链球菌、寄生虫病。 我国目前养猪的人有三种:国内散养户、中小型集中养殖户和外资控股或参股的大型集中养殖户等三类养殖户。其中,散养户占比最大,比重接近一半,尽管散养模式成本低,但抵御风险能力较差,生产水平低下,品种较差,管理不规范,不统一,不利于肉制品安全控制。 肉制品安全必须从从源头抓起,建立全过程标准化的冷库产业链条体系,来确保各个环节的生产安全。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安全可靠的食品来,才能取信于民。构筑全产业链的同时要推行标准化管理,以降低产业链环节搀杂使假的风险。标准化管理有助于提高源头产品的安全系数和效益,更便于执法监督。 肉类制品等需要通过低温流通才能使其最大限度地保持天然食品原有的新鲜程度、色泽、风味及营养,由此保鲜冷库应运而生。冷链物流是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制冷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发展冷链物流有利于减少肉制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损失,也有利于提高肉制品的安全性,对于从原料检疫、屠宰、快冷分割到剔骨、包装、运输、贮藏、销售,实施冷鲜肉制品全程严格监控,防止污染发生有很高的安全性。 在2011中国冷链物流供应链管理高峰论坛上获悉,未来五年,我国对于食品业的需求量将增加30%,而食品行业对于冷链物流的需求也将从47%提升至56%,未来食品冷库将在食品行业有更加广泛的应用。 未来,肉制品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基于全程冷链基础上的养殖、屠宰、加工、配送、销售一体化经营,将成为行业竞争的主要方向。 肉类工业的逐步发展,机械已经逐步取代人工成为肉制品加工过程的主力。根据中国肉类协会公布的数据,2008年中国肉类总产量达7268万吨,占世界肉食总产量的28%以上。伴随着中国肉类行业的不断发展,中国肉类加工机械制造业发展很快。业内专家指出,在现代肉类加工设备的设计中,除了机械结构外,国内企业还应该在性能(必须满足产品加工工艺要求)、卫生(必须符合HACCP要求)、安全(必须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材质(必须选用对食品无影响的材料)等几个方面上着力提高。保证肉制品加工过程的安全、卫生。 对于肉类产品监管,要完善冷库建造体制机制,整合监管机构,整合国家标准,加强监管和治理力度,在法制的环境下,把消费者的认知、生产者对质量的控制、媒体的舆论监督和政府部门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推进诚信建设,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打造全产业链的企业,实现全程可追溯,保障肉类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食品安全问题似乎始终是个难解之题,添加剂乱象、制假售假、假冒伪劣都给食品行业蒙上了灰色的阴影,而肉制品安全问题打击的不仅是个别企业,而是整个产业链。加强从饲养、流通、生产到监管各个环节的有效管理,保证餐桌上的肉制品安全! xjqking6545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