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冷学会冷藏冻结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内贸易工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肖大海说,目前,我国食品冷库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与创新。《规划》的出台,代表食品安全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也说明政府认识到了冷藏链建设的重要性。 而商业制冷设备作为冷藏链建设的依托和支撑,《规划》的出台,也给制冷设备企业带来了市场机遇,指明了发展方向。 中国制冷学会副秘书长杨一凡也认为,《规划》肯定能更好地促进制冷设备的发展,但目前对于行业来说,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在《规划》实施的5年中,应该怎么做,的确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他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要对比国内外现状,明确冷库建造设备的发展趋势,找到行业存在的问题。杨一凡说,目前中国制冷学会正在加紧制定“中国制冷产业发展战略”,该战略将结合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与制冷设备发展的现状,找到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就目前来说,我国乃至世界冷库设计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个是节能,一个是环保。目前,针对某环节的节能研究比较多,而对整个冷链系统的研究则非常少。在环保方面,如何尽快推动氨制冷的发展,取代对环境有极大破坏的氟利昂,是主要问题。 其次,针对以上问题,杨一凡表示,中国制冷学会将从技术层面推动制冷设备的发展。同时,该学会还将营造良好的制冷设备市场秩序作为重要工作之一。 杨一凡说,制冷设备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有的市场比较好,但有的不太好,比如标准化的问题。“我们通过制定标准来解决市场问题以及产品质量问题。” 据介绍,目前,中国制冷学会正在从技术层面和操作层面来制定冷藏链相关标准。而这两方面的标准,都将划分为冷冻和冷藏两个方面。“这四个标准将涵盖大量的冷藏链相关标准并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这样,可以解决原来标准零星分布在各行业和领域的问题。”杨一凡说。 而肖大海则认为,标准和规范还要根据市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刚刚制定完成的《冷藏库设计规范》,对保鲜冷库的存氨量有明确的要求。他说,在计划经济年代,5000吨冷库是标准冷库,如果一座冷库能够达到1万吨,就已经是超大型冷库。但目前,5万吨冷库都不是最大的,国内甚至在建造20万吨冷库。这样,原来对存氨量的限制数字,就非常不符合市场实际情况了。“这也是今后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肖大海说。 xjqking6545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