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74|回复: 0

[大德开示] 什麼叫四無量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27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7:24 编辑

四 無 量 心[摘編] 如果學佛者在生活中解行並進,悟入佛的知見,解脫生死煩惱,降服其心最為根本。降服其心就是要我們在生活中降服貪、嗔、癡、慢、疑、不正見的心,降服其心,則不執我、法二見,能心生平等,口出愛語,身入正道。為何要斷除我法二執呢?心生執著,必能引生煩惱,從醫學的角度來說:「痛則不通」。身體不通,會生身病;心裏不通,會生心病。身心失衡,不生輕安,必然成為障道因緣。 我執又名人執,妄執人有實在的我體。眾生身體原為四大、五蘊假合而成,如妄執具有主宰作用、實在不壞的我體存在,進而就會產生「我」與「我所」等妄想分別。人生誰也無法避免生、老、病、死,還有什麼執著可存?法執,又名法我執,執著一切法實有。將所有存在的法認為本質是固定不變,進而就會產生「實法」與「定法」等妄想分別。應知一切法皆是方便,不能「得指舍月」。 所以,我們要具備四無量心,讓心平等,才能斷除煩惱,與佛道相應。慈心、悲心、喜心、舍心四心能夠引導行者普緣無量眾生,成就無量福智功德,稱為四無量心。與一切眾生樂,名慈無量心;拔一切眾生苦,名悲無量心;見人行善或離苦得樂,深生歡喜,名喜無量心;不執而舍離如上三心,怨親平等,不起愛憎,名舍無量心。修行就是「修心」,讓行者的內心充滿慈愛、大悲、歡喜和舍離,得以遠離煩惱,自在解脫。 總之,『慈、悲、喜、舍』是菩薩利益一切眾生的存心,我們實應效法菩薩此種『無私無我』的精神,來使自己心地清淨,進而達到心靈淨化的目標。 什麼叫四無量心?菩薩須內具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舍四種無量心。怎樣叫做無量呢?無量是沒有邊際,也是沒有人我的領域。當修習這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時候,對每一個人,甚至整個國家,整個世界的眾生,不管是人類或其他的有情眾生,都希望他們能夠離苦得樂,同時得到無量的福報,所以名為無量。再分釋於下:   一、慈無量心:慈是願人得樂的意思。世人多只知自求快樂,忘掉別人的痛苦,但修習慈無量心的人就不同,他不但只求自己的親人得到快樂,乃至十方世界一切眾生,都要得到快樂,還要腳踏實地,去幫助他們得到快樂,即是無量的「慈」,能給無量的眾生得樂。   二、悲無量心:悲是一種悲憐他人受苦的同情心,平常人只知自求解除痛苦,不顧別人的痛苦,但這悲無量心則相反,只知救拔別人的痛苦,卻忘記自己的痛苦,所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是悲心似海的宏願,為的是拔人之苦,即是無量的「悲」,能拔無量眾生之苦。  三、喜無量心:喜是歡喜,眼看別人能夠離苦得樂,頓生一種無限喜悅的心情。世人只為自己得到快樂的事情,或其親人得到升官發財,而生歡喜心,很少見別人樂事而生起歡喜心的。且有一部分的人,還存著幸災樂禍的心理,見人快樂,心裏則悶悶不樂,見人受難,心裏則暗暗歡喜。但這種喜無量心則不同,不但見人得樂而生歡喜,就是冤家敵人,能有歡樂的事,也同樣表示無量歡喜。   四、舍無量心:舍是舍掉一種分別執著的觀念。為善雖可樂,但恐有人我冤親的計別,故應捨棄。又無論做任何善事,也要把為善的怡然自得之心理舍掉。則心量廣闊,慈悲濟度無量眾生,心不存著,正以一澤秋水如鏡,月穿無痕,故稱舍無量心。   昔佛在世時,曾授提婆達多鹽湯,因提婆達多好酥膩食物,頭痛腹滿,受大苦惱,不堪忍受,呻吟稱念:「南無佛,南無佛!」那時佛在其住處禪定中,聽到此音聲,即生慈心,以神通力至其住所,手摩提婆達多頭腹,授與鹽湯,令其服飲,得到病癒。而提婆達多叛佛害佛,佛不記冤而救之,以慈使其樂,以悲拔其苦,以其病痊而喜,不分冤親而平等救治,即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四無量心。佛所成就的四無量心,不與三乘人共成就,能大慈以眾生之樂為樂,能大悲以眾生之苦為苦,能大喜以眾生離苦得樂而喜,能大舍心無住著,運心平等,普利眾生。 談到這裏,不免有人會問:在生活中如何用四無量心去對治六根本煩惱呢?是用慈心對治貪心,還是用悲心對治嗔心呢?法無定法,四無量心中任何一個無量心都能對治六根本煩惱中的任何一個煩惱。如果將四無量心和六根本煩惱的對治用相應方法的來排列,難免落入牽強,難免產生機械。佛在經典裏面明示,如能明瞭一經、一偈,解行並重,法無高下,平等皆用。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在文字的表面上下工夫,應該明瞭其內在的含義,落到實際生活中才是關鍵。 靜中得見佛法妙,萬緣放下才知道,緣分就是福,健康快樂就是福,隨念法行,正念分明,處處覺悟,不舍眾生,願一切眾生都能早日步入佛法,早日消除業障,按佛陀的八正道去生活,從心靈散亂、無聊、痛苦的黑暗中,走向自在,法樂,智慧的光明!借凡心,立聖志,老實念佛,信願行證,力求精進,與佛契合、 成就淨業。 阿彌陀佛! 摘自 淨土修行必讀第三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4 02:01 , Processed in 0.205131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