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492|回复: 14

无相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24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相剑 (转)

2003年11月07日 12:05

说法图.jpg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元代佛说法图】  

这是一个很美丽的传说。

有位剑侠,神功绝技,名扬天下,号称“天下第一剑”,后来他听人说:真正的天下第一剑是“无相剑法”,学到此剑法,天下无人能伤到他。此剑练成,即证仙佛正果,比“剑侠”的“神光剑”还要高明。

据说,剑侠的“神光剑”并非真剑,乃神奇法术,练成后随心所欲,白光到处,即剑妙用,无剑无形。

剑侠听后暗思:我是天下第一剑侠,岂料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竟有无相剑法。

他四处打问此剑传人,有一长老说:“这是佛门修行大法,外以断尘中恩怨,内以证佛道圣果。此无相剑法,是峨嵋无相禅师证道后所传,传于无得禅师,三传无住禅师,四传心法禅师。他们住在金顶峰,由下而上,共四禅院,也即四关,你要门门深入,才有可能得无相剑法。但四禅师只随缘而授,无‘福慧德缘’者不授。你是江湖剑客,杀业太重,你真要学此法,必须忘却你是天下第一剑,先对自己多年杀业发心忏悔,不染江湖恩怨,净心悔过,如此三年,正心诚意,谦恭自敛,并尽力行善积德,方能得此佛门无上心法。”
无相剑.jpg
剑侠便跟长老修行、云游,积功累德。

三年后,他变得非常谦和,脸上再也找不到一丝凶狠之“杀气”,不像剑侠而像文人。

三年中,长老教他诵古诗文,练书画,诵《道德经》、《心经》、《金刚经》等佛道要典。

终于有一天,他独自来到了金顶峰下第一关:心法禅院。

见到心法禅师后,还未开口,禅师说:“你想学无相剑,为之你修心悔过三年,孺子可教,要知这仅是准备而已。姑念心诚,随缘授你入门法。”

禅师带他到一个丈高尺圆的石柱前说:“你先在这石柱上静坐一年,不管春夏秋冬,风霜雨雪,都必须心恒一如!狂心不歇,学法无益。”又指石柱上所刻大字念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菩萨于法,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禅师教了他打坐法门。

剑侠飞身上柱,小心地盘坐于柱上,起初心念很杂,觉得大有受骗之感,但又警觉,我苦苦所求的无相剑法还未学到,岂可半途而退。在妄想飞动时,他就默念“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体味其意。

一年后,心法禅师要他在石柱上练剑,将所学剑法在一尺之地上运练精纯。

剑客初练时总要摔下数回,在苦恼中,他看到了石柱刻文,恍然有悟,知自心生灭不定,不能身剑合一。于是,他练剑如打坐,心定神安,不久便“任运无碍”了。

一年后,禅师只说:“你已达身剑合一之境,但离无相剑法还远。老子曰:‘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何患之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剑侠这才明白当初长老教他诵《道德经》之妙用,便又在柱头打坐诵经一年。

禅师领他到第二关:无住禅院。

禅室中挂着一幅字画,曰:“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他见到了无住禅师,禅师已是百岁老翁,剑侠进门便想起练剑之事,仍揣摸招式,这时他突然发现:自己的一切招式竞在禅师举手抬足、倒水饮茶之间化解。

老禅师微笑不语,他便在心中将所有招数使出,禅师好像无事一样,边喝茶,边聊天,偶尔还诵几句《金刚经》,赞叹经文之不可思议。

剑侠心中的招数使尽了,心中焦急不安,满头生汗,无住禅师说:“无相剑你还没有入门啊,你就在这儿坐三年,这字画上的经文就是无相剑的入门法诀。”

剑侠依师言,定心思悟,运神练剑,其身不动,精思微妙,心如止水。

三年后,无住禅师说:“你已达心剑合一之境,剑有形则心有形,剑无形则心无形;有形之剑伤,则汝心亦伤,无心无剑,亦非我法之妙。”禅师领他去见无得。

见到无得禅师,面对这满目慈光、满怀慈悲的老禅师,剑侠忽然感到发自内心的惭愧与忏悔,情如涛涌,难以自禁,悲泪如雨,像游子归家见到了慈母严父,像回到童年天真无邪的时光,在田间戏乐,无忧无虑,无是无非。

剑侠把手携的宝剑缴给了无住禅师,他要发心跟无得学佛法。禅师让他去看经、打坐。一日,当他诵《心经》至“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他感到内心空明,无住无碍,安闲自在。禅师见状,知他有接近究竟之意,便送他再往无相禅师处。

剑侠来到无相禅院,这里只有几个僧人,老老少少,他不知谁是无相禅师。几个僧人,有的上山砍柴,有的下山籴米,有的涧中挑水,做好饭便挑到山下供养诸院禅子。剑侠也就跟他们干,干了一年便觉乏味,到了无相禅院,连无相禅师也未见到,更不用说学那高深的无相剑法,他索性不干了,专心去打坐,寺僧也无人理会他,便打坐一年。

有一天,他在打坐,一个看来只有二十多岁的僧人笑他像枯木、顽石、泥像,自救不了,还想学无相剑。

剑侠心里很烦,心想:“我成名江湖时,你还未出世呢!我入山学无相剑时,你也许在掉鼻涕呢!”
云.jpg
他这心念一动,那僧人呵呵大笑而去,并诵《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离一切相,是名诸佛;何以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禅师的诵经声如电光如狂风如惊雷,在剑侠的心中划破了暗昧,吹尽了无明,震醒了尘梦。他一下子跳起来拍手大笑,他隐隐听到了远处传来的诵经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从此他高高兴兴地去砍柴挑水,天天送饭下山,供养山下禅子饥餐困眠,心无挂碍,亦无所住,亦无所得,语默动静,起居日用,无非是道,无不是禅。
荷花.jpg
三年后,当初诵经启慧的禅师对他说:“还有向上一种,汝知否?”剑侠恭恭敬敬地叩了头,一言不发。他知道这就是无相禅师,禅师领他到后山一古洞,洞口有一碑,上刻“三世诸佛,以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洞中很宽敞、明亮、芳香漫地。他被领到一佛龛前,见一像前立着一柄剑,正是自己在无得禅院所弃之剑,像亦是一尊肉身像,不知是何年何时入定坐化的老僧,座前放着一部《金刚经》。

他很惊诧,无相禅师吟道:“三界茫茫业涛奔,一念之差十界生。当年抛经作游侠,还归我门一笑逢。”

剑侠一听如梦大觉,乃述偈云:“百年光阴一世尘,本无来去本无生。如今弃剑作禅子,始信金刚不坏身。”说完点火焚了肉身像,香风飘荡,舍利如雨,剑侠了无所顾。

剑侠下山后遍游名山大川,遇过不少剑客,又经历几番功练,但谁也不知他究系何人。剑侠无心于恩怨,只是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云水生涯,行无定止,自号“白云禅师”。


(作者附言:无住、无相、无得是《金刚经》般若三法印,深奥广大。为学佛参禅者能悟入此“实相般若”,我借助于文学,冀由“文字般若”与“境界般若”而悟入“实相”,则文学故事又成了“方便般若”,他人有得,便同法施,则又为“眷属般若”,故知般若体用一如。作此《无相剑》,以证解《金刚经》微妙心印。)

中国佛教文化信息中心提供 文/《佛教文化》雪鸿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传宝 + 1 阿弥陀佛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9-24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4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年光阴一世尘,本无来去本无生。如今弃剑作禅子,始信金刚不坏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4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生在深谷爱望天    望天只想去翻山
一生只愿化鹏雁    振翅长空云涯边
三十年后虬髯客    三十年前牧羊郎
牧羊童子想戎装    虬髯壮士想放羊

《增壹阿含经》:“人生不足贵,天寿尽亦丧,地狱痛酸苦,唯有涅槃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4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触摸大地 (转)

一位法国的现代禅师将五体投地的拜佛方式称为“触摸大地”。

当听到这个名词时,心中生起无比的感动,为这个名词而感动。于是,便将这份感动化成一种力量,一种实践。所以,在红墙斑驳的堂中现出一幅人间动人的景象:静静地合起双掌,举至头上,然后缓缓地将双手往下移,至前胸便往前伸去,整个身躯随着双手缓缓地扑倒在地,双掌往上翻,朝前伸去,静静地将全身触摸着冰冷的大地,一行热泪突然涌出来……


在静静的感受中,不含有半点的造作与勉强,把自己的头深深地埋向那冰冷的大地,去礼敬佛陀的双足。

在静静的触摸中,高贵与卑贱,富足与贫穷,傲慢与怯弱,都失去对恃,都是平等的;在大地的上面,国王与乞丐,智者与白痴,英雄好汉与无名小卒,都是平等的;在佛陀慈悲的微笑中,快乐与悲伤,幸福与苦难,都是平等的。

当触摸大地时,宽广的大地将瘦小的身躯悄悄地融化,从而双手承接到那份力量,宇宙中最强烈、最伟大的爱的力量。因为这份力量,宁静的大地变得踏实了,从此就变得安祥,变得宽容,犹如一个睿智的人,静静地观看人世间制造的一幕幕闹剧;因为这份力量,心中只有满足后的感动,不再挑剔,一切都变得那么协调,那么容易统一。

在静静地触摸大地时,想起在菩提树下即将成佛的悉达多太子,魔王为了阻碍他成佛,想尽办法扰乱太子的甚深禅定,但是这些都不能动摇悉达多的决心。最后魔王绝望了,他走到悉达多太子的面前,希望太子能够举出自己成觉的证据,太子温和地举起膝盖上的右手,指向前方,按触大地。

为什么悉达多要按触大地呢?

因为,在无始的生死轮回中,他已经是无数劫以来的修行人,而目的就是追求更高的无比的觉悟。他的从前虽已过去,但是一切的修行都在大地上留下证据,大地就是他的证据。魔王看到悉达多手按大地,知道自己彻底失败了。

有时,我们总是害怕此生的一切修行会因为时空的变迁而消失,所以总是难以生起真正的菩提心,能够忍苦修行,永不退悔。可是,我们眼前这一片沉默的大地就是我们修行的证据,我们在世间所行的一切都会在永恒的时空中留下证据,这是连魔王都畏惧的。

一个人所行的一切,包括慈悲、智慧、修行、愿力并不是随着肉体的消散而没有了,而是会留下来,带到来生的下一个时空。生命就是这样联结起来,无数慈悲与智慧的连结正是通向成佛的道路。

大地是悉达多太子成佛的证据,也是我们成佛的证据!

那么,在我们触摸大地时,其实已经在大地上留下证据。在静静的感受中,我们感到伟大的佛陀与我们同在,无数时空的修行人与我们同在,从此,在修行的路上我们将不会孤独,从而获得无比的信心与力量。佛陀触摸大地而成佛,我们也会因此动作而成佛。

我们每天都行色匆匆地在这片大地走过,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去感受这片大地,我们体会不到大地的温情与善感,不知大地的伟人,于是也就忽略生命的当下。我只是想,如果我们放慢脚步,缓缓地感受脚下的这片土地,那么生命的美丽与真实就是当下的举足与放下之中。

土地,以能生为义,又以所依为义。大地能生万物,又为万物所依靠,在大乘经典中将菩萨的修行喻为土地。于是,祖师常常教我们要以大地作为我们修行的榜样,学习大地的能生一切物、能载一切物、能容一切物。生一切物,而不执著一切物,从不将物据为已有;载一切物,是大小兼收,净秽一体,而无取舍分别之见;容一切物,听人污秽毁凿,寂然不动,而无厌恨瞋恚之念。

佛经常常将佛法称为“心地法门”,就是要我们向大地学习,净化我们的心。原来,佛陀在菩提树下沉默指按大地的一刹那,不仅是面前的大地,而且也是心的大地。我们所行的一切,都会在自己的心地留下痕迹,一个人是否修行能够成就也只有自心知道。大地是我们修行的证据,其实只有心地才是我们真正的证据。

我们不仅要在静静的触摸中去感受生命的真实与温情,更要用我们的心去学习大地的宽宏大量。从我们的心灵最深处,发起一种愿力,种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养育众生而无执著,兼收并蓄,听人污毁而不动,真正地摧毁一切顽固的分别与执著。

在静静的触摸中,感受着生命的真实与美丽,感受着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在静静的触摸中,一切的信心与愿力都在升华,一条通往正觉的道路正在延伸……

(中国佛教文化信息中心提供 文/《觉群》)

触摸大地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3752&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4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寺风铃 (转)


月白风清。银辉映照着山谷中的佛寺,微风吹拂着飞檐上的风铃。

“叮——当”“叮叮——当”。多么清雅的音律啊!


夜风不大,风铃承受的推力也不会太大,但铃声却这般的凄清如许,沁人心脾。

夜幕屏障了视野,可听力不受丝毫影响,非但不受影响,仿佛比白天更灵敏了。目视色,耳听声。

不止一次于白日游览寺院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嘈嘈杂杂的笑声,目不暇接,千头万绪,内心不得安宁。

这番夜入佛寺,独步庭院,看苍穹寥廓,听松风啸啸而起,令人耳目一新。这正是“昼夜闻香、浓淡殊别”。

“叮——当”“叮叮——当”,夜间的风铃声极富韵味,它是这般悦耳,这般动听,它在漫漫长夜中以音取胜,它佛仿在感召来者,催促思考。

寺院那么深广,建筑那么恢宏,法器那么多样,风铃太小了,太微弱了,太不起眼了,平时不曾理会它。它只是寺院的饰物罢了,如淑女的胸花,伟男的领结;如猫咪的铃儿,长鞭的缨儿;如街头的酒帘,书画的闲章。这似乎仅就形式而言。

鸽有鸽哨,鸡有鸡鸣,空谷有回响,大海有涛声……佛寺的风铃包含着什么义理吗?

与中国禅宗的“风幡之争”寓意相同,古印度佛教有“风铃对话”。

有一次,禅门所尊西天十七祖伽耶难提同十八祖伽耶舍多在殿前闻听风铃声:

“铃鸣耶,风鸣耶?”伽耶舍多问。

“非风非铃,我心鸣耳。”伽耶难提答。

“风幡之争”讨论的是视觉与心的关系,“风铃对话”讨论的是听觉与心的关系。

契经中云:“供‘铃铎’于塔庙,世世得好音。”

释尊弟子呗比丘于多生多世之前,曾布施风铃,是于佛塔檐下,因而感得生生世世声音清雅,足以感动禽兽的果报。

这样来看,风铃不仅仅是寺院建筑的装饰,它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指向人心,在于提醒心神,澄清心意。

佛教是十分细微的啊。它注重视、听、嗅、味、触五种感官对心的作用,认识到外界不同的刺激会带来内心世界的不同反映,劝导人们自主其心,自净其意,从而获得幸福和自由。

“叮——当”“叮叮——当”。风铃为伴,它给人以智慧,给人以灵性。

它是一位宽厚的师长,暖言软语,春风化雨,使人心如水如镜。

(中国佛教文化信息中心提供 文/《禅露》车林)

佛寺风铃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3753&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6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应生无所住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6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7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师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3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2 14:18 , Processed in 0.199704 second(s), 20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