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644|回复: 21

[事迹传记] 行脚非洲的和尚爸爸——慧礼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18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00 编辑

    一个现代愚公的故事《行脚非洲的和尚爸爸》~全书内容?篇章简介缘起对于长期生活在台湾的我们来说,“非洲”的概念和印象,大部分来自电视传播媒体中世界展望会的广告画面,那个充满战乱、饥饿、世纪黑死病充斥的一个黑暗国度,只能远观、远望,却无法亲觑的遥远土地。台湾有个和尚,在台湾正值佛教蓬勃发展的时候,选择孤独前往非洲,一去,如他自己说的:“苏武牧羊”。至今十九年,怀著一份回馈和“点亮黑暗大陆”的梦想,用“五世埋骨非洲”的决心,在非洲概孤儿院、学校,十九年的岁月,孤独、辛苦、染疟疾、被误解、出车祸……,矢志不移!这不是一个英雄的故事,也不是佛的故事,这只是一个人的故事,一个把梦想付诸实践的故事。   第一篇非洲经验五十三个国家的非洲大地,生命百态,每一个国家都有许多故事,都有等待救援的生命和等待升华的灵魂,一个国家接著一个国家行脚,一群又一群生命的交流互动之后,他已和非洲这块土地深刻连结,难以割舍…..。 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00 编辑

第二篇青少年时期的慧礼法师他是家中的长子,在屏东农村父亲的心中,是个勤勉负责的孩子,父亲对他期望甚高,觉得自己这一生有了依靠,没想到后来他竟然舍家去当了出家人,父亲始终不谅解,一直到十二年之后,才接受了事实。靠近屏东山区的来义乡,大自然奔放和俭朴的生活,以及一直都是模范父亲的教养下,有些叛逆性格的慧礼法师—俗名蔡荣富,几次夜宿坟墓边的经验引发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还曾经是学校乐队指挥的青少年时期,就在心中埋下了出家的种子。在当兵退伍之后,在就读佛学院的姊姊影响之下,上山出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00 编辑

  第三篇 寺院丛林的生活四十年前的佛光山,是草创的披荆斩棘时期,出家后的慧礼法师,没有机会和一般佛学院学僧一起在课堂听课,而是每天开著挖土机和卡车,来回山上山下,填土挖地基,清垃圾。一般出家人的生活每天是大藏经,他却每天和三字经在一起,因为工地里单纯的的工人满口粗话,直言无伪。现代的出家人冷气电梯,他却是锄头畚箕。短暂而珍贵的一年韩国留学,是他僧伽生活中难得的悠闲时光,那一年,让他对韩国传统寺院的建筑和文化有了认识,成为现代僧伽中,深谙寺院建筑的难得人才。赶工的时候,日夜不休,夜里累了,躺在大雄宝殿屋顶就著月光和星光睡觉,心中空荡无我,从佛光山、到美国西来寺、非洲南华寺,位在三大洲的辉煌寺院,都有他的汗水和泪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00 编辑

  第四篇 前往非洲1992年,南非布朗贺斯特市捐赠土地两百亩给佛光山,希望佛光山前往建盖寺院,弘扬佛法,星云大师集合徒众问:谁愿意去非洲弘法?在场一千多名弟子一片安静,此时,从大众中一只手举起,说:我去!那名弟子就是慧礼法师。一个从来不曾去过的非洲大地,遥远而陌生,历史上曾经有三个时期,有佛教传入,却都因为文化的差异和环境的不允许而消失,这是两千五百多年来的第四次,佛教远渡非洲。普遍信仰基督教的非洲人,视他为异类,基督教甚至到工地四周举行驱魔的仪式,说他是外来的魔鬼…..。第五篇鬼门关前的常客车祸、疟疾、战乱……,生死关头,一次又一次从死神面前走过,他如何安顿身心?   第六篇给孩子一个家离开南非南华寺,2004年慧礼法师落脚马拉威,一个纯朴善良的农业国家,在这里开启他非洲行程的第二阶段,创建阿弥陀佛关怀中心,收容教养爱滋遗孤,他的目标是一个国家教养两千名孤儿,给予生活的安顿和健全的教育。阿弥陀佛关怀中心,慧礼法师非洲梦的第二个脚程,另一段由台商、外交部、信徒、孤儿、台湾志工交织出来的故事。第七篇 再度单飞路愈走愈远,愈深入非洲,也和自己出家的常住佛光山愈离愈远,为了不给佛光山带来困扰和负担,2007年,在因缘俱足之下,慧礼法师离开了佛光山,从此更是形单影只,此时,他是非洲百万孤儿的依靠,而孤儿院也成了他云水募款短暂停歇的家。只要是众生欢喜的事,便令诸佛欢喜,独行之后的慧礼法师,经过一段身心的煎熬,感恩祝福自己的常住和剃渡师父,继续在世界各地寻求支持,圆满他的非洲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00 编辑

  第八篇 马拉威ACC成立过程ACC是个佛教组织,以回教、天主教为主的马拉威人视为魔教。ACC要到部落招收孤儿,当天大伙一团人抵达部落时,却发现一个人影都没有,因为他们听说“中国人会吃小孩”,所以全部跑去躲起来了。本来协助召开说明会的部落酋长,但后来因为要求过多不得满足之后,开始造谣破坏……等,ACC的成立过程充满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在真诚的爱中,一一化解、转化。孩子来到ACC之后,ACC每个月会安排一次恳亲会,让亲人来探望孩子,放长假时,也会让孩子带著礼物回访亲人,慢慢的改变当地人对ACC的误解和印象。   第九篇 孩子的故事从没有希望的流浪孤儿、到ACC的恐惧,转为安心快乐的成长、受教育、习武、站上舞台、世界巡回;从不敢梦想,到想当工程师、老师、开飞机、农夫、空中小姐……,ACC第一代的孩子,已经健康成长,成为耀眼的钻石,美丽、智慧、聪明,点点心灵光明,逐渐被点亮。第十篇 待完成的非洲梦2006年,辛巴威关怀中心动工,2008年史瓦济兰、赖索托关怀中心、陆续动工,他的非洲梦在一个国家一个国家播种,从青丝到白头,将近二十年的岁月,不善言语、不善宣传的慧礼法师,像个埋头种树的人,只为将荒漠种成蓊郁树林,让汨汨的河流涓涓流动,让非洲孤儿不再流浪,让泪水不再奔流……结语中国古代有个愚公移山的故事,世人皆笑他傻,然愚公移山的精神和毅力,却是历史中难得一见的情操。慧礼法师,一个现代的愚公,他的付出,感动了许多不再柔软的心灵;他的故事,值得您来认识与看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00 编辑

  孩子的故事   马拉威ACC的孤儿命名,男生用“阿”,女生用“万”,问慧礼法师孩子命名的构思来自哪里?慧礼法师说:   来到非洲自己设定一个使命“法传非洲,续佛慧命”。就是传递佛陀的生命智慧给非洲,让非洲大陆,也能有佛陀的智慧光明照耀,让佛教的法脉得以延续。这个使命的第二个十年计画,就是要“深入非洲、往下扎根”,也就是深入非洲五十余国,去成立孤儿院收养孤儿,藉著孤儿收养的机缘,培养菩提种子!   佛教在非洲兴办的第一所孤儿院,考量的就是开方便门、行利益事,所以就用佛门中人最常用的招呼问候,也是最能代表佛教的四个字“阿弥陀佛”,作为孤儿院的命名。因此,“阿弥陀佛关怀中心”,英文Amitofo care centre,简称ACC就这么产生了,来院的孤儿也就依著「阿弥陀佛”、“万德庄严”来作为孩子的命名方式。   因此,如果你在关怀中心,实在是分辨不出男生还是女生,问他的名字就知道是男生还是女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00 编辑

  舞台上耀眼的明星   非洲人的骨骼,比东方人硬许多,要练中国功夫得比一般人努力好几倍,然而非洲人非常喜欢中国功夫,李小龙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偶像,但是真要学习中国功夫,就需要有吃苦耐劳的决心。   ACC的发起人慧礼法师,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认识了来自中国大陆河南省少林寺的年轻武僧,动了让孩子学习中国功夫的念头,于是邀请了几名年轻人到ACC,教孩子练习中国功夫。   也许因为年纪小,不懂苦,也或许是因为没有父母亲,孩子知道未来都得靠自己,所以尽管练中国功夫,每天必须花去两三个小时,辛苦的拉筋、抬腿、蹲马步,ACC的孩子都甘之如饴。   担任孩子功夫教练最久的王战北,说起孩子练习中国功夫的情况,多次动容,他说:两年前刚到ACC时,当时小朋友的中文还不好,很多时候都是鸡同鸭讲,同样一个动作要重复做多次,院童才能依样画葫芦。但随著时间累积下来的默契,现在小朋友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大概都能猜到孩子们的状况。   小北发现,言语不通并不是问题,身体也是很好的沟通管道,更重要的,是把院童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带,一切的问题也就不是问题。   然而练武其实非常辛苦,对不是从小学起的院童更是不在话下。小北8岁就进入武术学校,十多年来每天练功十多小时才累积今日的身手,但ACC的小朋友不一样,目前习武最久的也才两年,每天扣除上学、上中文课、上早课的时间,练武只有两三个小时,说要上台表演,可还差一大截。但是学习才学习两年的孩子们,2008年即出团到马来西亚、香港、南非、台湾巡回演出,每一场演出都博得满堂采,让观众惊艳。   小北不讳言,以表演的水准来说,孩子们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但是每次舞台上的成果,都让他惊讶,他细推原因,一方面是院童浑然天成的沉稳台风,一方面则是出团前集训的全然投入。   小北说:为了团训,很多小朋友抱病练习,硬撑著不让他知道,像阿岫就曾在练习中发烧昏倒,阿鲁也曾在练童子功中痛到数度落泪。小北说:马拉威的孩子认真起来时让他自己都自叹不如,当他们贴心时,又让人疼到心坎。有时候他心情不好,贴心的院童会主动找他说话、逗他开心,生活上的点点滴滴,造就了他在马拉威割舍不下的甜蜜负担。   2008年,ACC成立才两年多,孩子的成长却很像压缩般的快速,像是为了弥补流浪时期的欠缺和所受的苦,孩子们如海棉般吸收来自褓母和老师们的爱,不管在身心成长,或学校功课、中文学习,及中国功夫的学习,都让工作人员感到无比欣慰。   关怀中心从发起人到院长和执行长、工程团队、义工、中文教师,都来自台湾,包括孤儿的认养、院舍的建筑赞助,都来自台湾。台北县三峡镇的建安国小,也和ACC的圆通小学缔结了姐妹校。因此,孩子们对台湾有深厚的感激和感情,台湾,形同他们心中的另一个家,那里有他们没有见过面的助养父母;有他们未曾见过面的兄弟姐妹。   怀著这份浓重的感激心情,2008年的8月,30名大孩子,在ACC发起人慧礼法师的带领之下,回到台湾做感恩之旅的巡回演出,到各地和助养父母见面,用他们学习的非洲传统歌舞和中国功夫,呈现他们的成长,来感谢助养父母和台湾人的爱。   这名为“莽原佛种感恩之旅”的行程,让台湾助养父母们备感欣慰,那些舞台上耀眼、自信、腼腆、可爱、天真的黑小孩,和当初他们收到的助养卡相片上的小孩相去甚远,知道自己一个月缴交的五百元,真的成就了一个生命和一个希望。   从街头流浪的无助孤儿,到舞台上耀眼的自信,这群孩子让人刮目相看,知道只要衣食无缺、有教育、有爱,不管什么样肤色种族的孩子,都会成为灿烂的钻石。   每次演出前的彩排,ACC发起人慧礼法师,总会坐在观众席上,远远地看著台上的孩子,那个孤单的背影,常让站在他背后远观的支持者,有一种无言的感动。   他是一个腼腆、沉默的出家人,不善言语、不善宣传、更不善于辩解,任凭各种揣测、是非,漫天飞舞,他的眼里都只有孤儿,即便总是孓然一身,这个孩子心目中的“和尚爸爸”,始终不放弃“给孩子一个家”的坚持,十九年的非洲行脚,从寺院到荒野,他真的成了“老和尚”,头上冒出来的短发全是银白的色泽,让他不悔坚持的,就只是一个信念,一份单纯的,对非洲孤儿的爱。   他最大的希望是孩子们的未来有了著落,他可以不再需要世界奔波“乞讨”,有人可以接续他给孩子们教育和爱的工作,然后他可以回到孤儿院、回到田野,回到孩子身边,陪伴孩子长大,当个没有人认识的出家僧人就好。   2009年,孩子们再度应邀到香港、马来西亚、中国上海、台湾,用他们的歌声、舞台剧和中国功夫,自信地让大家看见他们,告诉大家:在遥远非洲的马拉威有一个ACC,有一个由世界各地的爱心聚集而绽放的花朵,接著会在非洲其他国家绽放,给予更多的孤儿,看得见的未来、看得见的希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8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00 编辑

顶礼一切法界圣贤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00 编辑

  一只单飞的笨鸟   1992年3月31日是我第一次前进非洲的日子,飞行十四个小时,抵达南非约翰尼斯堡,一下飞机来接机的惠安公司驻斐办公室琳达小姐,见到我第一句话竟然是:“我以为来个老和尚,没想到佛光山派个年轻的和尚来!”我当时心里想著︰“没错,真是一个老和尚,寺庙建好之后,就是个老和尚了。”现在回想起来,建庙不到数年间,我早就白发苍苍了。   原先一路上整齐宽敞的高速公路,及两旁充满著大漠荒野的非洲气息,让我心情为之轻松不少,自认为在非洲拓荒建庙弘法一定能得心应手,没有想像中困难,等到琳达带我到南非政-府赠送的土地上,实际去观察之后,我冒了一身冷汗,到今天我都依然印象深刻,我们站在两条公路的交叉口上的高架桥上,顺著琳达手指的大片草原放眼望去,“市政-府赠送的那片地就在那里!”只有方向,没有目标;只能用张望的,还不知道正确地点在哪里,可以说那是一个完全没有开发的沙漠地。   对我这只天不怕地不怕的笨鸟来说,非洲建庙计画,就在这一指当中,正式展开了,在这一片大草原上,我幻想著一座庄严肃穆的梵刹,缓缓地从地底下涌现,万道光芒四射,然而那只是一霎时的梦想,有谁知道往后的路数,真是万般魔考,难以放下。   我深深地了解在人生地不熟的南非,要筹款建庙,等于是天方夜谭,根本非易事,也唯有引进台湾信徒的投入,让更多人来投入,才有成功的可能。   当时南非与台湾有著深厚的邦交情谊,也欢迎台湾移民,入境南非免签证,只要少少的移民保证金,就可以取得身分,有方便的直航班机,简易的移民和入境通关,倒是吸引不少台湾人入驻购买土地移民,当然他们也是因为有佛光山的建庙计画。   在这过程中,我饱受讥评,但我总是不以为意,认为︰“好事总多磨,希望这些蓄意的批评只是琢磨钻石的过程吧。”我很清楚整个事情的布局,向来处事不愿以二分法,希望事情能在圆融中得到解决,就如钻石是多面的,从哪一面看都是正面的,唯有每一面看都是正面,才能绽放光芒,成就钻石的宝贵,但是要能每一面都是正面的,并不是天生成就,而是要经过一番琢磨。就此我将建寺计画,做为琢磨钻石的功夫,让每一个参与的人,都能成为正面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00 编辑

  布施的人,最有福报   在非洲,刚开始建庙弘法时,阻碍重重,常常被人误认责难是一种邪教,还向我大声呛声,“撒旦!滚回去”引起信众的不安,但是我总是告诉信众,“给他们信心,佛教是一个包容力很强的宗教,信众可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但也要学会尊重他人的信仰,胸襟开阔,上教堂接纳其他的宗教,就如同一座大花园,园里开满了不同的花朵般。”信众都能感同身受地接受。   济助老弱残病贫民,虽然在筹建南华寺的几年中,经费一直是不足,盖盖停停,完工期永远都没有一个准,但是帮助老弱残贫的喜舍工作,从不曾停滞,再怎么困难每年两次的赈济活动都要进行,有时是到附近十多个黑人村落里挨家挨户发送玉米粉、衣服、毛毯、果汁、食用油等生活日用品,让初沾佛法雨露的黑人朋友能同享法喜。   为了敦亲睦邻,打破宗教间的藩篱,我常常带领著信众,拜访地方上各个教养院,提供物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及团体。南华寺附近有一间由罗马天主教会所办的残障教养院,里面收容了一百多位肢体残障的孩子,我们提供每个月一千公斤玉米粉,和一万元南非现金要送给教养院,我对神父说:“佛教和天主教虽然信仰上不同,但是爱心是相同的,照顾残障人士,也是在行菩萨道。爱心不分宗教、国籍,我们佛光人虽然无法亲身照顾残障孩子们,但是贡献出微薄的财物以代表我们的诚心。”   神父非常感动,看到那些重症的无脑儿、重度残障孩童,我们心里的痛都是一样的。神父希望日后还能有能力收容更多的贫困孩童,我们也表示希望这样的支持会是长期性的,“请为我们祈祷吧!”神父如此请求著,我带领大家双手合十唱诵心经,而神父眼望耶稣圣像,默默祈祷著,虽然彼此的宗教是不同的,但是爱心却是一样的。   我和信众在每次的赈济爱心活动中,都深深地体会出施比受更有福,在参与的过程中,每一个人的内心里,都充满著无限的温柔、宁静、及欢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3 12:11 , Processed in 0.193028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