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051|回复: 10

《金刚经》净土修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17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刚经》是般若部经典,其中内容是教理、实修相结合的。很多解经人都是从教理上入手的,而从教理、实修全面解经的极少,即使有,也是偏重教理。本篇就是要直截的告诉大家《金刚经》是怎样指导众生成佛的。
《金刚经》净土修持
金刚经是大家最熟悉的一部佛法经典,不论是不是佛教徒,没有不知道这部经典的,可见这部经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法缘是多么殊胜啊!
虽然很多人都知道《金刚经》,可知道这里面内容的人就只有修佛的少数人了,而知道他的大意的人就更少,说到信解受持,就是完全理解经中的真实意,信念坚定的按照金刚经中佛所说的去如实修行,就更是凤毛麟角了。所以说值遇金刚经难,受持金刚经更难。
下面我们从解经题开始。金刚经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我们现在比较常用的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的,还有唐代玄奘大师等翻译的。一般我们都用鸠摩罗什大师的版本进行讲解。
金刚般若波罗蜜的金刚指的是金刚石,也就是钻石,这个大家都清楚,很多研究过金刚经的人都知道,这个普遍的解释是用无坚不摧的金刚石来比喻佛法智慧摧毁诸恶烦恼,得证菩提,获大解脱。其实这只是从世俗谛角度来解释的,是不圆满的。为什么呢,我们无始劫所造的诸恶业,都是由于我们的迷惑颠倒,执假迷真,而不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要知道这一切恶业烦恼都是无常的,是生灭法。在世尊在本经的四句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已经指出诸恶烦恼都是空假的。本来无一物嘛。既然如此,何来摧毁一说。
金刚石的最大特性是坚固,无庸置疑,但大家知道他另一个特性吗?那就是,金刚石是我们这个世界所有矿物质中晶体结构最纯净的。由于他的纯净使他坚固异常,能破一切障碍。本师如来以此来比喻我们清净心,无染无碍的本性。当我们自见本性,心一净性,诸恶烦恼不断自断,不摧自毁。(有人问我,金刚石如果纯净,怎么还会有蓝宝石、红宝石。其实钻石有颜色不是他有杂质,而是由于生成时受气体影响的。大家都知道气体是摸不着看不见,但又是存在的。摸不着看不见,我们视为空,但我们又知道它确实存在,我们视为有。这就是我们佛法中讲的空色不二。空色圆融是大道啊!)
金刚是为我们的自性,本无挂碍,本自具足。这就是如来真实义。
般若,是佛智之义。佛的智慧,不是常人所想的智慧。在行般若智慧时,没有贪念、嗔念、痴念;没有杀、盗、淫、妄;没有财、色、名、食、睡;更没有是非人我等一切恶念。一切所思,皆是清净发心。大家在生活中能做到这个,就是在佛智中,在自性中,你就是佛!
波罗蜜,翻译成中文是到彼岸的意思,很多解经人都说是度众生到彼岸,成佛之意。南怀瑾大师在讲法时,说到波罗蜜一词,说我们有居士到印度朝圣,了解到波罗蜜当地的一句俚语,“到彼岸”和我们经常讲的“到家了”一样。说什么事情做的很彻底,我们说“到家了”,印度人叫“到彼岸”。这么一解释,就通了,这是一部最彻底、最究竟的大乘佛经。
经题就解释到这里,至于其他版本的经题,最明显之不同之处无非在金刚经前多了一个“能断”二字,一些解经人对此有多种阐述,其实,本来无一物,本无可断,烦恼即菩提。
解经不是越解越厚,而是越解越薄。所以我这解经也是开门见山,当下解悟,不假方便。直奔中心思想,直指心性。
接下来我们对经的内容进行讲解。一般不管什么宗派多是修学金刚经,而不同的宗派和修学者由于修持佛法的侧重不同,对金刚经的理解和受持方式也各异。比较有影响的要属梁昭明太子之所注的金刚经,他按照自己的理解把金刚经做了三十二分,良苦用心,以利后学,弘扬佛法。怎奈现在很少有学佛人按他的分判深入金刚经。倒是念金刚经时,稀里糊涂的把三十二分夹进去念,真是没办法。居士大德王骧陆居士在注金刚经时,把金刚经重判之为二十分,更精要阐述了金刚经的奥义,有缘的同修可以看看。我现在解的金刚经从净土法门角度来进行的,因为不论什么宗派、法门都要修般若,要么说五度如盲般若为眼呢。没有般若智慧,佛法无从谈起。被称为特殊法门的净土法门也不例外。可怜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那么多的修学净土法门的人,却罕一得道,就是因为这些人只知闷头念佛,却从不注重自身修为,临命终时,业障现前,诸缘难舍,恶念横生,心慌意乱。这时还谈什么念佛啊,全是一团糟啊!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仰仗佛力,还要靠自力。念佛的同时,还要自修。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戒定慧就是般若。我们在修习时不要一边去修戒定慧,另一边去熄灭贪嗔痴。戒定慧、贪嗔痴是一,不是二。我们在修戒定慧的同时,贪嗔痴自然就熄灭了,这个大家要注意了。这就是烦恼即菩提的道理。只有我们明理了,才能放下诸缘,一句佛号,自在往生。万人修万人去。
整部金刚经我分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师如来讲的中心思想,就是金刚经的要点。第二部分是请法人心开悟解,明达见性。第三部分是围绕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展开的论述。我们这次要讲的是前两部分,都是精要。大家要弄懂了,第三部分自然了达,只需依教奉行,信解受持。
本师如来讲法,每次的中心思想在全经的哪个部分都不一样,有的贯穿整部经典,如楞严经,有的开篇名义,金刚经就是这样;有的结尾和盘托出,如华严经。
现在我们把金刚经打开,开篇就进入究竟见。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这段经文,从世俗谛的角度来看,不难理解。如我所听所见的这样,那时释迦佛在祗树给孤独园,和他的弟子——诸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
然而从胜义谛角度来说,这就不简单了。如是,“如”是真如,指的是我们如如不动的心性。“是”是实相。外在的显现和内在本性空寂的不二法。“如是”就是佛法全部意义所在。我闻,我是指真我,我们的自性。闻,是说我们南阎浮提众生闻性第一,修学佛法从闻性契入最为方便。在我们地球上我们众生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唯耳根最利,修习佛法,从闻性入手最为便捷。观世音菩萨就是从闻性证入佛道的,他的耳根圆通章,大家都很熟悉。这也是观世音菩萨为什么与我们因缘如此殊胜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修学念佛法门,念佛时一定要同时用你耳根去倾听,心无旁骛,如是则入闻性。这就是在自性中念佛,既是念佛三昧,当下做佛。如果只用嘴巴念一念,根本没去听,那你的心思指不定跑哪里去了。这样修恐怕无量劫你修不出去。
一时佛在。一时,这里不单单指的时间。本经后面本师如来用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来诠释这一词。佛就是你的心,他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未来。他就在一时,当下的觉性之中。一时,又为一切时。佛无时不在,他过去在、现在在、未来也在,一切时中皆在。过去、现在、未来就是一时,不是三个时间段。当下就是永恒,永恒就是当下。这就是佛法的不二境界,华严的一真法界。一时佛在,就是观自在,就看你佛号在不在,时时佛号在,便得大自在。
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本师在舍卫国讲法的道场。(其中典故大家都知道,略讲。)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千二百五十人,是佛讲法时的常随众,是一个大僧团,这里表示和合僧的重要性。持同戒,行同道,是名和合僧。现在末法时期,斗争坚固,和合僧团已经极难见了。不论出家众还是在家众,能在一起持同戒,行同道的已成为濒危物种了。希望在道场中修学佛法的佛弟子,能把心放到佛法上来,少搞那些是非人我,这是六道的因,学佛人搞这个,得不偿失啊 。要想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佛在说这部金刚经中,并没有象讲其他经典时那样显现放光等异象,而是一些佛在生活中的朴实的行动坐卧。这不是说这部金刚经不重要,正相反,佛在这里更深一层表现了这部金刚经是一部具体的实修经典。佛通过自身示范告诉大家,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一切的佛法修持都不能离开尘世。佛在乞食过程中,一方面示现修行佛法的人要四大皆空,戒除贪吝;另一方面表现在接受众生供养,使众生得种福田、脱离诸苦的慈悲心。更重要的是在这里表现出佛在平常的生活中处处行禅的道理。禅就在平常的生活中,没有什么慷慨激昂、也没有什么神神秘秘。以平常心生活在尘世之中,但亦不为尘世的五欲六尘所染着。这就是一个行禅者的表现。时时保持一念觉醒,无诸妄念,这就是禅定。如来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那么在这里,大家就有了一个大问题,就是我们在生活中怎么去做才能和佛一样?
外不着相谓之禅,内不动心谓之定。我们在实修中,不要为外界境缘所迷惑,要善于分别,保持觉醒,同时对于千变万化的境缘不动心,也就是不随之事物变化打妄想,保持一颗如如不动的心。这就是本经最后的本师说的四句偈对此的诠释。对于“善于分别”,有些人还有些不解,“不是不让分别,怎么还要分别?”。这里的善于分别,关键是“善于”二字。那些整天以分别心胡思乱想的行为才是我们学佛人远离的。善于分别,是让我们能够区分善恶,明达因果。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有此辨别能力,才能抑恶扬善,度化众生;才能弘法利生,荷担如来家业。同时,这个“善于”也是要求我们学佛人在生活中比其他人更能了解事物的本质,明辨是非,不能糊里糊涂,里外部分。这就是《维摩经》所说的“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坛经》更直接的说出“分别一切法,不做分别想”这一禅修实质。关于禅定实修还有很多内容,如果哪位同修想深入修持,可同我或般若莲舍联络。
这段经文同时还告诉我们,修习佛法不一定非要到荒郊野岭,荒无人烟的地方去修,要深入到群众当中去。为什么呢?一个可以随缘度众,另一个提高自己修为。在没人的地方修行,你度谁啊?怎么修六度啊?本师如来入舍卫大城乞食,其中的目的就是度众生,修六度。我们要好好的学佛啊。关于如何度众生,修六波罗蜜,金刚经后面佛很究竟的做了说明。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这时,佛的大弟子须菩提从大众中出来请法。在每部佛经每个请法人请法都有特殊的意义,须菩提是解空第一,说明这部金刚经是和解空有关的。合掌恭敬,我们手掌十个指头代表十法界,合到一起,代表十法界实为一真法界。当我们合掌时,一切妄想分别便都停止了,当下就进入觉的境界,就是自性的境界,也就是佛的境界。不信大家试试,在你正在合掌时,突然被外界的什么干扰了,你一分别妄想,你的双掌就合不上了,只有回到当下的一念心中,才能合十。
“希有!世尊!”现在学佛人,虽然表现得很精进,但极少有人对佛有稀有难遭之想,不知珍惜啊!须菩提这时恭敬的称呼一声本师如来,接下来就道出了我们众生如何实修实证,得菩提路,终取正觉的成佛方法。真是开门见山,彰显大悲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这就是成佛心要,诸菩萨是指我们这些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修菩萨行的修行者。要证入如来境界,就是要善护念、善付嘱。善护念就是善于护持己念,不使自己的思想肆意驰骋,胡思乱想。常保持正念,何为正念?就是我们当下的一念心,这个一念心在净土法门就是阿弥陀佛圣号。一念弥陀一念觉,念念弥陀念念觉。那么有的同修就问了,难道就没有别的可以做这一念心了吗?有,但那些都不符合我们末法时期众生的心性,就是对我们不契机啊。《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所以我们要念念不离阿弥陀佛这一念正觉。善付嘱,就是让我们用佛号不间断的提醒自己保持正觉。我们每天都要做如是修行,当下就远离诸多苦恼,获大解脱,得大自在。临欲命终,自在往生极乐净土。这些本师释迦在净土经典里都有确凿讲诉。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长老须菩提道出修佛心得之后,又提出了修行中的所遇到的问题。就是这些修佛的众生,由于无始劫以来的恶习的干扰,无法长时间安住如来境界,更无法降伏这种习性。言外之意是不是修的方法有缺失。“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是针对“善护念、善付嘱”来提出的。须菩提是要老师验证的。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
佛听了须菩提的汇报非常高兴。很好啊,很好啊,须菩提!
“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稀有啊稀有。本师如来不但肯定了须菩提的修佛方法,自己还重复了一遍,这就不一样了,这个实修思想成了佛亲口宣说的了,这是对须菩提最高的肯定,也对我们世人的慈悲,如果仅出自须菩提的口,我们世人就不会重视了。这种事情在佛经里是绝无仅有的,一般请法人在表达一个观点时,佛肯定后,会在这个观点上进一步说明。而这次佛没有这么做,少有的重复请法者的观点,这强烈的说明这种修佛思想已经是很究竟的了,本师的重复就是最好的说明。我们修行人当不辜负本师的一片苦心,至心修持。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本师如来接下来就启发须菩提,众生在修佛时如何安住如来境界,如何降伏妄心。
“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当本师说这句话的时候,须菩提同时已经集中精神,等待世尊说法。当下的心妙湛圆寂,无始诸妄,顿然一空。他的这种状态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每当我们倾心听一件重要的事情时,都是这个样子。这种心里明白清楚,无诸妄念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就是所说的禅定。
为什么呢?当年佛在菩提树下证道,感叹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这说明我们放下妄想执着,就会证得如来本性。再者,佛的意思是觉的意思,而我们的当下明白清楚的心,就是觉的状态。所以说,我们这个明白清楚,无诸妄念的心就是我们的如来本性,就是佛的境界。佛就恒常在这个境界里。如来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我们修佛人就要长期的安住在这境界里,诸妄皆泯。这就是我们成佛之道!正如《心经》中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陲,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金刚经到了这里,其实已经讲完了。诸法密要,尽在此中。整部金刚经就是开门见山,当机立断,直指佛心,即证菩提。可是请法人须菩提似乎还没反应过来,也许我们很多同修也和须菩提一样,那么下面就进入《金刚经》的第二部分。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虽然佛已经道出成佛密义,须菩提也安住在如来境界,可须菩提还是如鱼不知水。还问呆呆的请佛说法呢。其实我们哪个又不是这样呢?明明得了法益,由于没有认知,遗憾的错过了机缘。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佛见机缘已过,只得再进一步开示须菩提。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菩萨摩诃萨是泛指大菩萨而言,就是七地以上菩萨,不退转菩萨。简单的说就是快要成佛的菩萨。这里,诸菩萨摩诃萨,是我们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修佛人和大菩萨的合称,而不是有些人说的专指大菩萨。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在修学这部金刚经时,是和七地、八地以上的大菩萨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绝对的平等。殊胜啊殊胜!大家要珍惜啊!
本师告诉我们“应如是降伏其心”,如是者,“如”为真如,不二,真如本性,即我们不生不灭的如来本性。简单说就是我们当下明白清楚的心,觉醒的心。“是”为实相,诸法实相,不着空有。简单的说就是我们对一切境缘无诸分别妄想,保持念念清净。这就是诸佛如来的境界。如此,我们无始劫以来的六道习性不降自服。那么怎么去实修呢,从我们净土的角度来说,就是念佛。无他,三字真传老实念。“阿弥陀佛”这句佛号是成佛的果德,而我们念佛则是因地行果,花果同时。念佛时就是作佛时。当我们净心念佛时,我们无始劫恶业习性便不降自服了,这就是我们的一念清净心。这就是后面佛所说的一念生净信。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此处本师如来举例说明他来到我们娑婆世界就是为来度化九界众生的,让我们法界众生入无余涅盘,究竟成佛。
在成佛的道路上众生平等,没有菩萨、凡夫、畜生、恶鬼,诸法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这里的菩萨是指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修佛人。佛在这句话中以自己度化众生为例,泛指我们修行人平时所做的一切行为,所应保持的心态。告诉我们这些发菩提心的学佛人,我们在平时的一切修为,都不要执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中。一旦执着这四相之中,便会产生是非人我,滋生出贪、嗔、痴、慢、嫉等等恶行恶念,而这些思想就是我们修行人在修学佛法中的大敌。
另外从胜义谛上来说,诸法空相,诸行无常。我们这个世界一切色相都是无常的,有生灭的,包括我们这个世界都是空假的,之所以能以诸相现,皆是因缘和合而成,叫做缘生法或缘起法。缘起性空,凡是缘起的其本性都是空无的,假有的。因此这一切相都是缘起则生,缘尽则灭。唯一恒常不变就是我们不生不灭的自性,我们的清净心。
故而佛在这里告诉大家要离四相,离假即真。《最上乘论》中的“守本真心”更进一步说了这个道理。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其中不单单是说要修行人不着于这四相,其中还包括非我相、非人相、非众生相、非寿者相以及空的概念,为什么呢?如果修行人,在修行过程中,心中还有一个“我不着于四相”这一想法,那么这个清净心就不清净了,又被“我不着于四相”的思想所染污,不是清净心了。我们同修很多情况下,认识到不应着于四相和非四相,就会表现出认为万法皆空,又堕于空中,百物不思。六祖对这种现象说: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佛说诸法空,不离诸有故,若复着于空,诸佛不能度。所以也不能住于顽空。说道这里大家肯定迷茫了,那么该怎么修才是正修呢?《金刚经》后文本师用“一念生净信”给我们指导出修行方向。本师如来在《无量寿经》也用“一念生净信”来强调如何修习佛法。怎样 “一念生净信”的修行呢?从净土修为方式讲,一念就是一念心,就是一句弥陀圣号,念念不绝,无其他妄念。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净是指我们的清净心,信是指我们要往生极乐净土的信愿,古大德开示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所以说,信愿之有无就是你的信愿是否清净,如果你的信愿中还夹杂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么你的信愿心便是假的,同时也证明你的念佛心也不是一念心。因此我们如果“一念生净信”的去修行,就是离四相,自性念佛,往生净土,究竟成佛。
离四相这个道理,后面佛还要着重多次重申,我们要在此深刻理解本师的良苦用心啊。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本师接着又进一步阐述“离相”这一概念。发心学佛的修行人,在修行中,应该心中不住于四相,而做利他善行。此处的“布施”就是指离了四相的利他善行。如果不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去搞所谓的布施,那就不能称为真正的布施,也许叫“互利”更贴切些,但这就不是佛法了。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在修学佛法当中,能不能做到心离四相,是我们学佛道路是否能够正确的标准。这里用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是对四相细分。就是说每一相都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名目,这里也是略说。
许多同修问,怎样才能离四相,自己如何才能做到?是呀,从无始劫以来,我们业习深重,一直在六道中搞贪嗔痴,怎么才能离四相?念佛!当我们制心一处的念“阿弥陀佛”圣号时,自然会断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种种妄念。这就是禅定。在我们生活中我们时时都在佛号中,就是在如来大定中。我们学佛人不要小瞧了这句佛号。《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说佛来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一大事因缘,就是告诉大家念佛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名号功德海。《大集经》云:世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所以希望大家长持佛号不懈。念佛就是无住相布施。
有些初学同修经常要问的就是,我做的事都利他了,那么利不利己呢?接下来佛就用东西南北四维上下的无尽虚空来形容我们无住相布施的功德巨大,那是无量的,不可思议的。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就是一个人拥有这么的大的功德,有什么用?有了这么大功德的人究竟是什么人。其实本师如来这里做了一个暗喻,用拥有无量的功德来比喻我们无住相布施就是在作佛。为什么呢?在后文中本师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说我们常行无住相布施,就是作佛。而这个无量功德就是佛的果德,佛就是我们的觉性,我们的清净心具足一切功德。
我们念佛的名号“阿弥陀佛”,被称作万德弘名,“万德”是圆满具足一切德行的意思,非是数字。就是说我们称念弥陀圣号,就具足了成佛的一切功德。念佛时就是作佛时。所以说,我们学佛人要常持佛号,制心念佛,于一切处积资德行。
最后本师郑重的告诉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须菩提不是问应云何住吗?佛现在都告诉你了,并扣题说,发心学佛的修行者就应该按照佛所说的安住。不住于四相就是住于佛的境界,住于无上真实之道。同时也在告诉我们要按佛说的去修行,要入佛知见。不要入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些见是六道知见,会引我们入歧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从本师如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已经开始做总结了,因为他不再提四相了。大家既然明白了离相,那么本师就把这个相就提到最高的高度给修行者一个究竟的开示:能不能以身相见如来?须菩提答得很干脆:不能,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如来”是从理体的角度来称佛的,我们众生皆具佛性,就是如来本性,只因迷悟不同,才有佛与众生之别。我们的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不动摇,能生万法。当我们明白这些道理,也就明白了所谓的身相(四相皆具之相)原本是虚幻的,是无常的。也就不执着诸相了。故称即非身相。须菩提彻悟了!
这时本师世尊说出了整部金刚经最核心最重要的中心思想“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依此修习,成佛有余。我们这个世界上一切诸相都是假有虚妄的,无一例外。我们修行人在接触一切相,而心中却不为之执着、迷惑,就是于相离相。“诸相非相”不是空,虽然说诸法皆空,但因果不空,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不要把一切看空,结果又着了断灭见。正如《维摩诘经》所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谛而不动。”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形形色色事物,必须清醒的意识到这些东西的本性是虚妄的,是无常的,心不执著,同时明辨善恶因果,以无相智慧,植种德本,这就是觉。从而我们不再为之执着、缠缚、障碍,心无诸多妄想,朗然寂照。心无挂碍,无挂碍故,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如此“即见如来”,你就见性了,见你如来本性。见性成佛啊。这是一部让我们修行者成佛的一部经典,大家要记住啊。在后文本师如来对此着重指出: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大家对佛所说的话,要信,信为道源功德母。信是我们脱离六道,究竟成佛的基础。
结束
《金刚经》至此已经讲完,后面部分则是对前面的精华部分的展开,这里就不详解了,大家如果能够参透前面精华部分,后面的部分自然容易切入。
修学净土法门,一定要明达般若,如果修行人不懂般若,很难明理,修学时就容易走错路,遇到外缘就会退初心,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作为般若重要经典《金刚经》,大家一定要通达。
现在我用《金刚经》最后一句话的解释来做结束语。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念佛时就是如如不动时。
般若金刚经
成佛实修法
教汝离四相
还我法性身
千年万人修
罕一受法宜
皆因执四见
不入佛知见
                                              沈阳市般若莲舍 菩萨戒弟子普波www.sybrls.com
发表于 2011-9-20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9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9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9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顶礼金刚经
感恩布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8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7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7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8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9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5 09:33 , Processed in 0.164778 second(s), 20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