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780|回复: 0

[精进共修] 八识规矩颂-前五识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八识规矩颂》之前五识研讨笔记

早修时间:2010816日星期一

          6:00       QQ上线报

          6:00-6:20 读诵

          6:20-6:50  线上讨论

报道人数:10

早修内容:八识规矩颂(前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早修概要:消文释意,总结纲要

         前四句:讲前五识的一些基本特点。

         中四句:讲前五识生起的因缘特点。

         后四句:讲如何转前五识成相应的智(成所作智)。

贤清:

今天继续读《八识规矩颂》中与前五识相应的三个颂子: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4b1775b1h74973454816e.jpeg


上面是学习时顺手所做的笔记,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不过可以辅助大家来理解。

孟泽:

感恩法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八识规矩颂的地图,更新脑系统。

贤清:

都是《八识规矩颂》里所讲的,玄奘大师他老人家的功德巍巍。

按照本周晨读计划,今天读前五识颂,明天读第六识颂。今天需要简单地把前三个颂子的主要内容过一遍。

第一个颂子:“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这个讲了前五识的一些基本特点。

性境现量通三性”:前五识所缘的境界是性境,对所缘境的认识是现量,通于善、恶、无记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前五识在欲界中都存在,但到了初禅相应的色界天,鼻识和舌识就不存在了;到了二禅天眼识、耳识、身识就不存在了,而意识却一直存在,直到无色界都存在。

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前五识是心法,五十一种心所法里面,不是都和前五识相应,只有: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中二随烦恼、大八随烦恼,以及贪嗔痴三种根本烦恼相应。

贤清:

第二个颂子:“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这个晓姗来试着消一下吧。

崔晓姗:

啊,不是都明白啊。

贤清:

没关系。把你明白的讲出来就可以。

崔晓姗: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前五识依的是净色根,这个净色根不知道是什么。眼识的生起需要九个缘,耳识需要八个缘,后三个需要七个缘。

合三离二观尘世”:离二,是指眼识和耳识都是离中知,就是眼根与色境、耳根与声境要有距离才能知,其他三个是合中知,鼻根与香境、舌根与味境、身根与触境挨上才行。业用都是观尘世。

贤清:

愚者难分识与根”:由于这个缘故,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五根本身有认识外境的作用,其实不是,五根只是五识生起的一种助缘,认知外境的作用是五识,而不是五根。

关于五识的生起,有一点需要说明。总体来说,前六识的生起,都有各自所依的根,但第六意识所依的根为末那识,是心法,而前五识所依的根是净色根,是色法,因此就这一点上来说,前五识与第六意识应有所区别。

这五根的每一根又分为浮尘根和净色根。浮尘根就是我们能看到的外在的五根的样子,什么眼睛啊,耳朵啊,鼻子啊,都是外面的摆设。净色根我们就看不到了,比较微细的色法,有的解释说就像内在的神经系统一样。这第二个颂子的意思大致如此,讲的主要是五识生起的因缘及特点。

贤清:

那么第三个颂子呢?“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就是讲如何转前五识成相应的智(成所作智)了。张彦能略略消一下文吗?

张彦:

变相观空唯后得”:相,指的是相分。变相,则是要转变相分,我们要对各种境、法相观其所空,因为他们都是有漏的种子生成,依缘而起,不是真有,所以要不断练习把前五识转成智慧。但智慧又分根本智和后得智,这样转成的智慧是后得智。

果中犹自不诠真”:即使证得了后得智,是无漏了,但他仍存在分别,存在法相,所以还有法执,因此,还是不能与真如自性相契合。

最后一句圆明是指大圆镜智,讲的应该是转前五识成智之后就达到了无漏的状态吧。

贤清:

与五识所相对应的智,是成所作智。也就是为了成办利生的事业,到最后还必须要靠我们前五识所依之身根,只不过此时已不是和染污的识相应,而是和智慧相应。与智慧相应,根身就能发挥利生的功用。

成所作智,主要靠的是后得智,也就是对诸法差别相的通达。没有这一点,摄受不了众生。但后得智的生起,又要靠根本智。这根本智,在见道时便能证得。但后得智,要在后十地中逐渐修得。

圆明初发成无漏”:这个圆明指的是转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由于前五识要以第八识为根本依缘,因此,第八识不转为相应的智,前五识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转变。而第八识转大圆镜智的时候,至少是十地以上才有可能,那时前五识也就同时转成了成所作智。

三类分身息苦轮”:成所作智具足了,那么利他的功德也就具足了,具体体现是,能够化现三身,利益一切尚未成佛的有情及圣者。第一个身通常叫做他受用身,也叫报身,即卢舍那佛,是为了度化见道之后的菩萨。也就是说,只有见道之后的菩萨,方能见到报身佛。第二个身通常叫做应化身,即释迦牟尼佛,这个身是为了度化地前菩萨、小乘行者及欲脱生死轮回的凡夫。第三个身通常叫做随类身,即通常所说善知识,随众生根基深浅不同,因缘不同,众生与之相应的善知识也会有所不同。总的来说,他受用身(即报身)由自性身(即法身)出;应化身由他受用身出;随类身由应化身出。都是因为所对机不同而展现有所不同。

张彦:

有一个问题,所以大圆镜智和根本智不是同一个概念,他们的顺序是根本智——后得智——大圆镜智(同时成所作智)?

贤清:

是。可以这么认为。上面所说的有些认识未必准确,需要大家今天再复习确认。


北京龙泉网络佛学院正在招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2ab8d5b0100vyyh.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6 20:59 , Processed in 0.127371 second(s), 19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