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81|回复: 2

[大德开示] 阿毗达摩与早期佛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29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座部七论是:法集论、分别论、界论、人施设论、论事、双论、发趣论。以下将依巴利文献探究在上座部范围里,从初期佛教至部派佛教,《论事》的定义、来源、叙述的方法及九分教的分配等问题。

一、阿毗达摩的定义:《律藏》、《经藏》的巴利原典中经常出现“Abhidhamma”。对此,汉文有几种翻译:一、阿含经译为论、阿毗昙。“Abhivinaye”译为律。二、《汉译南传大藏经》译为阿毗达摩、胜法。“Abhivinaye”则译为阿毗毗奈耶、胜律。

特别是“Abhidhamma”一词指涉的范围究竟有多广,依据增支部的注释《满足希求》定义:Abhidhamma abhivinaye这一词该知为四:法,阿毗达摩,律,阿毗毗奈耶。法这是经藏。阿毗达摩这是七部论。律是双方分别。阿毗毗奈耶是犍度和附随。

此外,经藏与论藏是法,道与果是阿毗达摩。全部律藏是律。灭尽烦恼是阿毗毗奈耶。注释师对于阿毗达摩的定义,更让我们了解上座部论的范围。笔者根据文献描述,摘取数例以为阿毗达摩呈现于早期佛教不同情况的考察。

在律藏中,曾多处提及阿毗达摩,例如比丘尼经分别有些戒条制定,比丘尼戒向比丘问经却问律或论,要请问律却问经或论,要请问论却问经或律,这些都犯了波逸提戒。

《律藏》:质问者,得许可于经而问律或论(Abhidhamma)者,波逸提。质问者,得许可于律而问经或论者,波逸提。质问者,得许可于论而问经或律者,波逸提。

此外,在附随中,佛陀和优波离的对话中谈到,不懂阿毗达摩之比丘,没资格身为戒和尚。长部于依因法中,阿毗达摩也受到重视,当增支部里比丘们吵架时,佛陀也鼓励他们谈阿毗达摩,别谈使僧众不团结的话等等。

《律藏》:“世尊!具几何支分之比丘,不可令他受具、不可与他依止、不可蓄沙弥耶?”“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不可令他受具,不可与他依止,不可蓄沙弥。何等为五?谓:弟子或门弟之病不能看护,又不能令看病。生忧愁要除又不能令除。疑悔生起要依法灭除而又不能灭除。不能教导阿毗达磨。不能教导阿毗毗奈耶。优波离!具此五分之比丘,不可令他受具,不可与他依止,不可蓄沙弥。

《长部》:有比丘具法欲,于喜谈、胜法(Abhidhamma)、胜律有大欢喜,此是依因法。有比丘乐法、爱语,于胜法、胜律而有广大之胜喜。诸比丘!比丘乐法,受语,于胜法、胜律而有广大之胜喜者,此乃可念、能发可爱、能发尊重之法,资于摄受、无诤、和合、一趣。

笔者以为,从佛陀在世时至部派时期,就已经有了阿毗达摩,也许随着不同情况、时间和背景而有所演变。上述Abhidhamma这一词散见各处,这里仅取一部份示之。上座部论藏的《论事》是此文的核心,接着我们要追问,早期阿毗达摩又是如何进行?

二、初期佛教阿毗达摩如何进行:关于阿毗达摩的生产方式,基本上可以透过第一手资料,即《长部》舍利弗和大目犍连二位长老的对话中,双方对佛陀的教义问答,得知论的进行方式。这相当于南传一般论藏所描述的进行方式,而且若详细检查,将会发现论藏不仅限于佛陀的法而已,也有不少对律所进行的问答。

二位长老的对话如下:如是说已,尊者舍利弗,言尊者大目犍连曰:“尊者目犍连!今我等问尊者大目犍连,牛角娑罗林实是美丽可爱…何类比丘方能辉耀牛角娑罗林耶?”大目犍连曰:“尊者舍利弗!比丘为谈胜法(Abhidhamma),彼等相互发问、相互发问而不倦应答,而且彼等法谈是有益。尊者舍利弗!如是比丘方能辉耀牛角裟罗林也。”

若考察上座部《论藏》,可以察觉它问答的方式与特点,相当于上述大目犍连回答舍利弗的情形。此点可留意,若回顾早期结集方式,会发现也是类似的进行方式,此问题值得作为考察阿毘达摩来源的一个切入视角。

三、九分教如何分配阿毗达摩:在律藏和经藏中,九分教做为佛陀的教义,分别有:契经、祇夜、授记、伽陀、优陀那、如是语、本生、方广、未曾有法。所谓的九分教与阿毗达摩有何关系,中部注释等书对九分教有这样的说明:一、双分别,义释,品,附随,经集的吉祥经、宝经、那罗迦经、执杖经等,和其他佛说有名为经,该知为契经。

二、所有伽陀之经,尤其在相应部的有偈篇,该知为祇夜。三、所有的阿毗达摩藏、没有伽陀的经和其他佛说无算于八支之剩下,该知为授记。四、法句经、长老偈、长老尼偈以及在经集里纯粹伽陀无名为经,该知为伽陀。五、八二经,其涵盖佛陀以法喜明而说,该知为自说经(优陀那Udāna)。

六、一一○经,其有“此世尊说:Vuttaheta bhagavatā”等句,该知为如是语。七、五五○本生,如无戏论本生等,该知为本生。八、涵盖所有奇迹、未曾有法之经,例如“诸比丘!此四种法,其奇迹、未曾有”等该知为未曾有法。九、所有问答,其获得知识和欢喜之经,例如有明小经、有明大经、正见经、帝释所问经、满月大经等,该知为方广(Vedalla)。

总之,阿毘达摩在南传上座部的位置,被归于九分教的‘授记’,它的价值与其他八分教同样高贵,注释书肯定了它是佛陀教义之一。当然,对于论藏,现在很多学者不一定这么认为。无论如何,笔者以为,如果仅以部派为判准,理论上或有缺憾。我们不该把论藏完全否定地推向极端视之,而应全面考察从原始佛教至部派佛教的演进,方能定论。

初期佛教‘论事’思想:论事这一词并非新的专有名词,或于部派时期才出现。此名词早在初期佛教已有,不过内容、起点来源不同。在初期佛教,这一词出现在佛陀对比丘们谈及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的教诲场合中。而部派的《论事》是阿毘达摩的其中一部,由于相关部派背景、观点分歧等,便产生一连串的争论。

一、论事的定义:增支部注释将其定义为‘论之原因’,论的基地和立足之义。“Kathā”的意思是谈、论之意;“Vatthu”是事情、原故。“Kathāvatthu”也可译为:依因而论之事。

二、论事的来源:从经藏中考察论事来源,初期佛教文献便谈及十论事。十论事在经典中和部派的《论事》差异性相当大;增支部中描述很多比丘在谈论非佛陀教导之事,如:王论、盗贼论、大臣论、军论、怖畏论、战争论、食论、饮论、衣服论等,就在佛陀知道后,他提醒比丘们那些皆非出家人所谈之事,并提出了出家人所当为的十论事,即少欲论、知足论、远离论、无杂论、发勤论、戒论、定论、慧论、解脱论、解脱智见论。

“诸比丘!汝等有信之善男子,家而出家,此于汝等不相称,汝等作种种之畜生论而住;谓王论、盗贼论、大臣论、军论、怖畏论、战争论、食论、饮论、衣服论、卧具论、华鬘论、香论、亲族论、车乘论、村里论、聚落论、都城论、地方论、女人论、勇士论、街路论、池边论、亡灵论、种种论、世间谭、海谭,如是等有无之论。

诸比丘!有十之论事。何等为十耶?即少欲论、知足论、远离论、无杂论、发勤论、戒论、定论、慧论、解脱论、解脱智见论。诸比丘!此为十之论事。汝等若数数执取此之论事而作论,则有如是大神通、有如是大威德,彼日月威力尚能威伏之,更不论外道修行者乎?”

上述佛陀说予比丘的十论事,若以部派《论事》相比,看来较显单纯,而且《论事》的内容比初期的论事更为复杂,好像彼此并不相干。而也许因着《论事》的起源,系部派混乱的情况之下产生出来的缘故,所以如上注释书的定义,“论事”这一词便意谓着原因。此外,在长老偈、长老尼偈述及自己的专长时,同样也提到了论事,这应当是另一考察的重点。

三、论事与长老偈、长老尼偈:从原始佛教五部《尼柯耶》中,可发现论事曾出现于《小部》之相关经文陈述,如:《佛陀品.长老之譬喻》及《一布萨品.长老尼之譬喻》。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满慈子)长老比丘说:“吾听简洁法,详细为说教 ,所说言于耳 ,大众弟子喜。彼等排异见 ,持净心对佛,如吾详细说 ,亦犹简洁说。吾论事清净 ,阿毘昙先导,令一切者知,吾住于无漏 。”

此外,差摩长老尼也提到论事:“义法词与辩,我于佛之教,全生清净智。善巧清净道,论事无所畏,阿毘昙理知,于教得自在。”两位长老精通阿毘达摩和论事,这里的论事是否就是部派的《论事》,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因为身处不同时代,所以并不可能。

但在注释书里说到满慈子长老所提的论事时,将‘吾论事清净’解释为两类:第一种解释为精通论事者。此指阿毘达摩的《论事》,因为巴利用词放在 “Pakara?e”之内,只能有论的内涵,没有其他意思。

第二种解释为明白通晓十论事,如少欲论、知足论、远离论等。此解释可能会带来相当大的疑惑,因为部派的《论事》不可能会出现于初期佛教长老所说的话中。对此,笔者的看法是,这里乃依照佛陀上天为母亲说阿毘达摩的故事作据以说明,而非部派《论事》,虽然两者皆为不同时代,但两者都依佛陀说《论事》的论母(Mātikā)为本。

部派佛教的《论事》:以巴利文献考察《论事》传统的起源,佛音在《五论注释书》解释论事的前言说:佛陀在天上向母亲说阿毘达摩时,其中包括《论事》(不过只有论母),后来目犍连子帝须把它广说于世间。

《五论注释书》:坐在天界上有众神包围的世尊,是天界及人间之导师,无可比拟者,明知一切制定者,世上最高者,已说补特伽罗制定完后,再简化指出《论事》有补特伽罗等论,现在,其世尊在天上立起了论母,而目犍连子帝须在世间大地广说。所以,我将解释此《论事》内容,有心稳定者请谛听!

上述是一般传统对《论事》来源的解释,所以上座部公认论母为佛说,其他的部份则是由目犍连子帝须长老依论母广说。透过现代学者从历史、文学、逻辑等方面对《论事》的研究,让人对于《论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只是关于它的年代,有些学者仍持有不同的意见。

一些学者认为巴利阿毘达磨《论事》,系阿育王时代第三结集编成,讨论内容包含《律藏》和《经藏》。根据《善见律毘婆沙》,目犍连子帝须生于目犍连婆罗门家,十六年精通三吠陀,在Sigava长老领导下出家为沙弥,不久求教Cadavajī长老读书及受戒。未受比丘戒前通达三藏,后来成就了阿罗汉。

而阿育王皈佛后对佛教赞助颇丰,因佛教的利益让外道贪心,从而进入僧团捣乱,为此布萨活动停办七年。诸比丘将此问题禀报国王,阿育王也差遣一位大臣前去处理,请僧团一起做布萨,而大臣办事不利,惟因一般僧人不愿与外道做布萨,就此杀了很多比丘。

阿育王知道后十分震惊,全身如同被热火烧烤,担心其恶业是否临身,而有罪患之疑,但也无人能解,其间一些比丘禀告只有目犍连子帝须长老才能解决。此时,住在恒河北边的长老向国王解答道,若是无意命令大臣杀害比丘,而是大臣独自裁断决定屠杀,国王并无负担恶业之嫌,阿育王听后这才安心。

之后,目犍连子帝须长老便请阿育王协助第三结集。《善见律毘婆沙》描述说,在会场里长老先指出《论事》,驳斥其他邪见后再行佛典结集,期间有僧侣一千参与会议。
选摘于释阿难《论事对“一切有论”批判之研究》
发表于 2011-7-30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4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7 06:07 , Processed in 0.223999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