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46|回复: 12

[佛化生活] 有感于云居禅师的“十种后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23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邹相

有一学僧问云居禅师道:“弟子每做一事,事后总不胜懊悔,请问老师,为什么我有那么多的懊悔呢?”

云居禅师道:“你且先听我的十后悔:
逢师不学去后悔;
遇贤不交别后悔;
事亲不孝丧后悔;
对主不忠退后悔;
见义不为过后悔;
见危不救陷后悔;
有财不施失后悔;
爱国不贞亡后悔;
因果不信报后悔;
佛道不修死后悔。
这以上十种后悔,你是哪里种后悔?”


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1-6-23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僧摸摸头脑,无可奈何地说道:“老师!看起来这些后悔,都是我的毛病!”

云居禅师道:“你知道既是毛病,就要火速治疗呀!”



学僧问道:“我就是因为不懂得治疗,所以恳请老师慈悲开示!”



云居禅师开示道:“你只要把十后悔中的‘不’字改为‘要’字就可以了,例如:‘

逢师要学,

遇贤要交,

事亲要孝,

对主要忠,

见义要为,

见危要救,

得财要施,

爱国要贞,

因果要信,

佛道要修。

’这一字的药,你好好服用!”



看完这则故事,我不禁感慨万千。结合多年来的人生经历及心路历程,我对“十种后悔”亦有了新的认识与体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3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逢师不学去后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人的一生能够遇到各行各业的老师,的确是一种福祉。有这样一个故事: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被贬至滁州任太守。他时常闲游山水,并与附近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为好友。为便于他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盖了座亭子。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前去祝贺,为之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文章写成后,欧阳修张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开始大家只是赞扬,后来,有位樵夫说开头太罗嗦,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欧阳修一看,便恍然大悟,于是提笔将“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这一开头换成“环滁皆山也”这五个字。如此一改,则文字精练,含义倍增。对欧阳修而言,那个其貌不扬的山樵夫就是他的老师

现实中,我们常常能碰到一些知识水平和经验能力比我们强的人,但很多情况下,我们不是虚心请教,而是嫉妒、避讳,往往错失各种学习的机会,等到那些可以为师的人走了,我们才懊悔不已。如果能放下架子,放下傲气,虚心求教,我们又怎能受此懊悔之苦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3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遇贤不交别后悔】“乐交诤友,善交意友,不交损友”,“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一个人能交到称心如意的朋友乃人生之一大幸事,若能交到贤达的善友,那更是幸福之至。唐朝时的宰相魏征,因直言纳谏而多次得罪唐太宗,几次差点被处死。公元643年,魏征病逝时,唐太宗流着眼泪难过地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在唐太宗心里,魏征是一位良臣,更是一位贤达的朋友。

现实中,我们往往对那些直斥自己缺点或劣行的朋友置之不理,甚至不愿继续与之交往,等到失去之后,才明白犯下的错误,但为时已晚。如果我们能学会倾听,接纳良言,以真诚之心对待那些在乎我们的朋友,又岂会受此懊悔之苦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3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事亲不孝丧后悔】《善生经》云:“善生,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善生,夫为人子,当以此五事敬顺父母。”佛教里,诸佛子要以“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为准则,佛陀将“报父母恩”放在第一位,责斥忘恩负义者禽兽不如,强调供养、孝顺父母为人子女的责任,包括出家的僧尼,也应尽此职责。孝顺必须是长期的,而不是一时的。孝顺父母应该长期不断的奉养,使其无缺,而不是一时的情绪喜恶

现实中,我们常常忽视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训诫,并未将孝顺父母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有很多人,在父母有生之年未尽儿女之义务,等到二老去世了又哭哭啼啼、风光大葬。所谓“生前一滴水,胜过死后百重泉”,如果我们能在父母生前多做孝顺之事,多说孝顺之语,又怎会受此懊悔之苦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3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主不忠退后悔】在古代,“忠臣不事二主”是每一位臣民理应恪守的承诺。在现在,在尽忠这一方面,很多人还不如猫狗,“过河拆桥”的故事屡见不爽。比如,一个人现在一家公司工作,掌握了很多内部机密,后来跳槽后,他将那些机密当作新单位的“见面礼”,这就是典型的“不忠”了。等到有一天,他不再从事原来的行业,回想起以往所做的事情,不禁懊悔不已。但那又有何用呢?因为一己私欲,出卖了良知,置职业道德于不顾,真让人心寒啊!现在我们回头看以往臣民对君王的忠心,都觉得是愚忠,是这样的吗?如果我们都将“忠”作为为人处事的一个标准,这个社会也就更加稳定,人民也就更加团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3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见义不为过后悔】抗美援朝时期,罗盛教为了救一个落水的孩子,英勇献身;年方14岁的赖宁为了扑灭突发山火,挽救山村,保护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的安全,主动加入了扑火队伍,在烈火中奋战四五个小时后遇难……见义勇为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职责和义务。然而,在时下复杂的社会里,见义勇为的人退缩了,害怕损害自身利益、害怕外界的非议,很多人在见义不为之后,饱受内心的折磨。如果我们都能坚持正义、坚守正信,“该出手时就出手”,又岂会受此懊悔之苦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3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见危不救陷后悔】“非典”期间,小汤山医院里的所有医护人员,随时都会染上SARS病毒,面临死亡的考验,但他们依然坚守着,用满腔的热情,将病危的患者从死神中抢夺过来;汶川大地震时,赶去救援的队员们随时可能遭遇灭顶之灾,然而他们依然坚守阵地,在废墟和残垣断壁中搜救不幸者……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危险随时会降临到我们头上,见危即救理应是我们最基本的操行。而现在呢?见到身处绝境的人,绝大部分人选择了观望和唏嘘,敢于出手救助的没有几个人。这是社会发展的悲哀?还是人类自身的悲哀?如果我们不当冷眼的旁观者,不当漠然的“看客”,又岂会受此懊悔之苦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3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财不施失后悔】在佛教里讲到“六度万行”,布施为“六度”之首,又分法布施、财布施和无畏布施。唯有常行布施之道,方可提高佛法的修为。很多人有能力通过布施做功德时不做,等到失去这一机缘时又后悔不已,但已无济于事。现代社会人们的经济水平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贪欲也比以往更加重,变得比以往更吝啬,连小恩小惠都不愿意施舍给需要帮助的人们,更别说是做慈善事业了。等到明白钱财不过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时,才为以往的贪欲与吝啬懊悔起来。如果我们能够日行一善,发无上菩提心,将布施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又怎能受此懊悔之苦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3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国不贞亡后悔】古人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南宋诗人陆游诗曰:“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作为国人,不爱自己的国家,不对自己的国家忠贞,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试想,国破家何在?有国才有家啊!等到失去国家了,才捶足顿胸,懊悔不已,这又有何用呢?亡国奴的滋味,不是好受的啊!我们往往只知向国家索取,却不知为国尽力,做出自己的贡献。如果我们都能把国家看成自己的家园,看成自己的家庭,用心呵护它,齐心护持它,又岂会遭受国破家亡的灾祸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8 05:39 , Processed in 0.504824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